第一篇: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更大的数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
2、知道亿以内数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及我国的计数习惯(四位一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初步感知十万等数的大小,并能在感知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数位顺序表的形成和数感的培养。难点: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及亿以内数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请同学们默读下面一段话。(出示主题图)
如果把全国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头尾相连,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30圈,制造这些筷子需要砍伐25000000棵大树,使森林面积减少2000000平方米。据统计,我国13亿人口中在校中小学生约2.2亿,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能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5280000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0000亩木材、528000000吨纯净水、6335000万吨煤、1584000万吨化工原料。
师提问:这是老师搜集整理的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2、发现问题。
(1)小调查。会读的同学请举手,有困难的同学也请举手。(老师统计、分类)
(2)小汇报。请有困难的学生代表上台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指着25000000和2000000等较大的数说,这个数我不会读。)
(3)小交流。请会读的同学来读一读,读完后,教师提出问题:25000000和2000000是怎么来的,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是比较陌生的,比较困惑的,此时,让孩子们独立地去阅读教材已是水到渠成。)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诱发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自学或预习)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并通过小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十进制数位表”
(1)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本第4和第5页,边看边思考;相邻两个数位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还看懂了什么?
(2)教师巡视。走近那些自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适时、适度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及时地了解大部分同学的想法,并把他们的看法进行分类,作出如何引导的策略。(3)满十进一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是他们的描述有一定的理由,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
(4)如果100000可以在计数器上这样拨(如下图),那么1000000怎么拨呢?你能继续拨下去吗?(学生可能会在十万位上拨10个珠子,也有的学生会从中发现“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的数学思想并在百万位上拨1个珠子,此时,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很有效的。)
老师小结:十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百万”,10个十万就是“百万”。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万”和“百万”之间的关系。
2、认识“千万、亿”(1)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师:10辆轿车如果卖一百万元,100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生: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2)师提问: 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在计数器上拨珠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千万、亿(3)最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 利用类推引出其他计数单位,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突出规律性。
三、方法应用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我应该怎样记?)
(2)师:是啊!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整理数位顺序表吧!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生可能会从中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师: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完成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 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能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你高兴吗?说说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让生再次回忆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再次将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五、课堂练习:练一练 板书设计:
认识更大的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第二篇: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线的认识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学法:观察思考,归纳思考。教具准备
直尺,三种不同颜色的线,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幅画面,师生谈话:这幅图的名字是“欢乐的世纪坛”。大家仔细看,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学习的线段和射线吗?
后,电脑演示,抽象出不同的射线和线段。
就来认识这些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
1、电脑出示“看一看”的三幅画。
第一幅图: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四条线段。第二幅图: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和前两种线一样吗?抽象出一些射线。
第三幅图:海平线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直线。
三、反馈交流
1、比较三种线的特征(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条线段。
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只沿B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A.B两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什么样的?
四、精讲点拨
1、三种线的读法。
直线和线段都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2、画直线。(1)过一点,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2)过两点。画直线。学生尝试,感悟到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质疑: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一题。
2、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二题。
3、数一数有几条线段。(1)
有()条(2)
有()条
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哪三种? 这三种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第三篇: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秋游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秋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秋游风景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老师前几天也和同学们到郊游,并且拍了一些照片回来,大家想欣赏吗?(出示风景幻灯片)这地方美吗?老师把这些图片都洗出来了想要吗?比一比哪一组表现最好,就奖励给哪一组。大家加油哦!
(设计意图: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打下伏笔。)
二、建立模型。
1、你们想去吗?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24人。(出示公交车幻灯片)
2、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192人,四年级师生共184人,五年级共有师生230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同桌讨论如何安排车辆。
4、解决问题
(1)三年级师生共192人都坐小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92÷24=
②让学生猜得数,③讨论如何估计试商。
④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⑥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230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让学生猜得数,③讨论如何试商。
④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⑥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3”小了,改商“4”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猜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5、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试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1)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2)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余数大余或等于除数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3)小结, 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
(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计算。(机动)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624÷13的过程?
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小了?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大了?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
263÷27○10 602÷31○20 487÷18○30 第3题(提高题):先估算,再计算。361÷54= 448÷89=
342÷43= 216÷27=
3、帮帮老师。(机动)(课后延申)
老师带来了128张精美的小图片,(1)如果奖励给第一组16位同学,平均每人能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如果奖励给第二组15位同学,平均每人能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3)如果奖励给四(3)的61位同学。平均每人能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质疑: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5、6题。
第四篇: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结合律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但加法结合律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及其应用。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根据学过的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5+()=65+()()+147=()+274 56+74=()+()a+200=()+()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562+147=147+562 a+800=800+a a+b=c+d 我们已经认识了加法里的交换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法里的另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现两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写出一组算式并加以概括。
师:你能再写出一组算式吗?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320+150)+230 320+(150+230)=470+230 =320+380 =700 =700(320+150)+230 =320+(150+230)(学生回答不唯一)师:那么,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320、150和230这三个数相加,先把320和150相加,再同230相加;或者先把150和230相加,再同320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出示情境图
果园里:一颗苹果树上有50个苹果,一颗桃树上有30个桃,一颗梨树上有40个梨。
沙滩商店:足球20元/个,游泳圈23元/个,皮球6元/个。请你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吗?(1)小组活动交流。(2)集体汇报。
生:(30+40)+50表示先求桃和梨的总个数 30+(40+50)表示 生:(20+23)+6表示 20+(23+6)表示
(20+23)+6=20+(23+6)师: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3、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1)学生自主完成(2)小组内交流。(3)集体汇报。
(a+b)+c=a+(b+c)这是加法结合律
4、试一试
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57+288+43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面填上适当的数。(1)278+129+118=287+(□+118)(2)(32+47)+65=32+(□+□)(3)183+(46+a)=(183+□)+□(4)(75+36)+64=75+(□+□)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画“√”。(1)a+(30+5)=(a+30)+5()(2)△+(□+○)=(△+□)+○()
(3)(10+20)+30+40=(10+40)+(20+30)()(4)a+b+c)=a+(b+c)()
3、观察每个算式中加数的特点并计算。88+156+44 28+69+172 91+34+109+366
4、为残疾儿童捐款活动中,四年级1班捐了113元,2班捐了96元,3班捐了87元。三个班共为残疾儿童捐款多少元?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畅谈)加法结合律:
(a+b)+c=a+(b+c)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30+40)+50=30+(40+50)(a+b)+c=a+(b+c)
第五篇: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温度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含义。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教具: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课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二、自主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
三、反馈交流
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精讲点拨
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
第一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如:2℃ 和5 ℃ 的比较,1℃ 和0 ℃ 的比较,0 ℃ 和 零下2 ℃ 的比较,零下2℃ 和零下5℃ 的比较等。
2、小调查。
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温度 2℃○5℃ 1℃○0℃ 0℃〇─2℃ ―2℃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