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吉林省通化市教师招聘面试政治学科经典教学设计: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5吉林省通化市教师招聘面试政治学科经典教学设
计: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历程。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提高对历史问题探究、分析及表达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特点,加强对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史料教学法、情境实践教学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视频)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让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1.歌词中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2.这段歌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概括:这段戏曲反映了对自给自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板书: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过渡句:《天仙配》中的董永是生活在明朝的人,当时人们的生产形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那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模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小农经济产生的背景
教师请学生回顾商周时期人们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统治者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土地。
教师再追问: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经过怎样的变化而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呢?请学生思考。教师适时提醒学生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思考。
教师总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生产力,私田大量增加,井田制日益瓦解。而国家的税制改革——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二)小农经济 1.什么是小农经济
过渡句:在了解中国土地所有制变化过程后,小农经济应运而生。那到底什么是小农经济呢?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反映商周时期集体劳作情况的资料和反映战国时期个体农耕劳作情况的资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什么是小农经济?它又有什么特点?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被个体农耕所取代对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小农经济就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的经济模式。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牲畜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除缴纳赋税外可供自己支配。因此他们具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小农经营规模很小。一方面,迫使他们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发展。
2.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过渡句: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存在时间最长的生产方式,也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杜甫《石壕吏》、《卖炭翁》、《潼关吏》等体现在统治阶级剥削下,小农生活困苦的诗歌,教师设置情境:采用小农经济生活方式的董永和七仙女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请学生思考。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遭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环节三:小结作业
通过板书设计,理出本课体系,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在课后作业环节:我会提供一段材料: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请学生回去思考: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省教师考试网
中公资深讲师解析
第二篇: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农业起源、发展概况及古代的小农经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的归纳与总结,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②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②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思路:教材从“早期农业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个方面叙述、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农业起源、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小农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小农经济的特点,树立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的唯物史观。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本教案设计的思路如下:
一、在讲清楚中国农业起源知识点时,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内容,运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归纳出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特点。
二、通过阅读指导法、演板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古代农业发展简表”,让学生牢固掌握“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基础知识;通过“中国古代,人们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这一问题的探究,突出生产力发展这条线索,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三、通过讲述法及对“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和教材的“学思之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掌握、理解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等知识,了解古代农民生产生活的状况,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当前生活的幸福感。
教学内容: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①中国农业的起源②刀耕火种的农业。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①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②农业发展使人们由迁徙走向定居。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①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②小农经济的形成。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教学方法:讲叙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展示稻米、粟米的实物,并结合《历史地理图册》第3页的图,指出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稻的国家,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师:我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课文引言中介绍了神农的传说。请问:神农传说能不能作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证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去了解历史?生:不能,因为传说不是史实。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去了解历史。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的“历史纵横”,并讨论分析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有什么特点?生: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师:原始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刀、石斧;主要的耕作技术是刀耕火种。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古代农业发展的概况。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五页至第六页的相关内容,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制作“古代农业发展简表”介绍古代农业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的情况。生:在黑板上演示简表:
年代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水利灌溉
2.农业发展使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师: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灌溉工具等方面,也就是说主要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思考“人们是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的?”刀耕火种时期为什么要迁徙?(生:土地肥力下降)。要定居就必须解决什么问题(生:提高土地利用率)。如何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呢?(生:改进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改进实质就是什么的发展?(生:生产力)师:对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此可得到印证。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师: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这将在本单元第四节讲到,这里就不详细介绍。在井田上,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请问:当时为什么要集体耕作?有什么意义?生:生产力水平低下,可提高劳动效率。
2.小农经济的形成。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按小组分别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探究:第一组,什么是小农经济?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第二组,土地私有制代替土地国有制是不是倒退?为什么?第三组,个体农耕取代集体农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什么?
第一组(生):小农经济是指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男耕女织为主要内容的个体经济。它产生的原因一是生产力发展,二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它具有以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第二组(生):不是倒退。因为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将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组(生):有。因为个体农耕形式下,劳动者拥有一定的劳动成果,生产积极性提高。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师: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为了生活而精耕细作,辛勤劳动,是国家赋役承担者,时常因为封建剥削和各种灾害威胁而破产、流亡,生活十分艰难。请同学们看到“学思之窗”,并请两位同学演唱这段戏词。生:演唱。师:请同学们回答课本中的问题,并思考在当时的现实世界里,董永和七仙女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现在我国农民生活状况如何?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生:戏词反映了他们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因为封建剥削的沉重和各种灾害的威胁,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现在我国农民种粮有补贴,治病有医保,子女义务教育还免费,相对于古代而言,真是过上了“天堂般”的好日子,因此我们要热爱社会主义,应为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为开创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小结: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小农经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知识,归纳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注:本教案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高一年级,必修ⅱ)《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反思:在设置教学目标之前结合了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课教学重难点,主要希望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理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分析、比较能力。但由于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统一以及高估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缺乏教学机智,导致本课部分教学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以实现。
教学前的反思:教学前主要是备课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本课由于对单元整体以及学情分析不够到位,没有能够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应当课后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通过特定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出相应的教学预案。教学思想的反思: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师生观以及我校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本课题改革的实际情况,课堂上更多地应该由学生讲,老师只做辅助,但是本课设计多以问题呈现,在一节课的实践过后发现部分问题意义不大且层次不够分明,没有能够起到推进课堂的作用。例如教学设计第一子目当中的这个问题: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的“历史纵横”,并讨论分析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有什么特点?生: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就意义不大,在课堂上的呈现就是学生翻书之后异口同声的回答,看似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其实只是一些不经思考的问题,没有能够掌握到问题式教学法的精髓。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机智的反思: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在本课教学当中,我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性的东西不是学生的难点,难点在于学生难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能看出学生有疑问,但是我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计划,没有过多的花时间给学生讲解,只是告诉学生记住并且以后会继续涉及到。这我认为就是缺乏教学机智,没有在看到学生表示疑惑的时候及时的展开讲解和梳理。
学生的优点:虽然前面说到我的问题式教学法部分问题设置不合理,但是有些问题也显示了学生的创新和表达能力。师: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为了生活而精耕细作,辛勤劳动,是国家赋役承担者,时常因为封建剥削和各种灾害威胁而破产、流亡,生活十分艰难。请同学们看到“学思之窗”,并请两位同学演唱这段戏词。由于我上的是艺体班的学生,个个多才多艺,所以这个时候学生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我也在之后及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所以学生的良好表现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在以后的课堂上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 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再设计:首先,教学目标改的更切实际,以提高学生阅读、归纳材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经济理论知识水平为核心目标。辅之以材料和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着重讲述和理解以达到其目标。
其次,将教学环节做一个交换,把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演唱《天仙配》的片段放在课文开头,让之发挥最大的效果,而我会在这个环节以后设计问题:你们知道戏里面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具体是什么吗?它产生于什么时候?它之前是什么?它之后是什么?有这样将整棵连接成一个整体,而以小农经济为出发点。
再次,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方法,根据本节课农业方面的专业名词较多,多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较难理解的现实,再设计将采用深入浅出的讲述法进行,配合提问、史料阅读、条理讲解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结合课本教学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并且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形成较清晰的脉络,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我只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
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全课突出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变革,而生产工具的进步又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和保障。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第三篇:1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4.标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农业:
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古代农业生产体系: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 生产工具的改进 水利事业的发展 耕作方式的进步 【讲述内容】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设问: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资料回放】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农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 我国的传说非常多,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有了农耕。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那么实际上考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了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
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果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资料回放】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通有》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
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
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4)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5)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第二部分 1.耕作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的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备课资料】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宋史.太祖纪三》:“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輓金水河注邸中为池。”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的垄作法 西汉时的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过渡设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
不知哪位男同学和女同学能否对唱这段戏曲,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一下? 欢迎这两位同学对唱《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男女对唱: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青山带笑颜。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女: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完毕)
师:两位同学的歌声确实好听,我看到下面有许多同学在小声地跟着唱。在听歌时,我留意到其中一句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
【分析】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1)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
【分析】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自给自足,产品不用于交换;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小农经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生产模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特点: ①精耕细作
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农耕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自给自足(很少商品交换)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4).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6)对小农经济的评价:(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2)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
到
铁犁牛耕。2.主要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课后探究 【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解题关键:理解“你耕田来我织布”的含义。
思路引领:先归纳出戏词中反映出来的现象,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解题关键:理解什么叫“基本特点”。
思路引领:从农业的起源、农业技术、生产模式等方面加以总结概括。答案提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解题关键:辩证分析开发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思路引领:分析垦荒的原因,然后由垦荒的原因和影响得出我们应该汲取的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补充: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模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如下: 自然经济指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制经济,在这种经济形式下,地主把大多数土地分租给农民,形成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业生产。此外,中国封建社会还存在着小自耕农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者的小商品经济,但它们不占主要地位。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存在于阶级社会各个阶段。在中国古代,它一直处于自然经济的附庸地位,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但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生长创造了历史条件。商品经济较之自然经济的闭塞性和迟滞性,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后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板书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刀耕火种(起源——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耒耜的出现)
二、传统农业:精耕细作(铁犁牛耕——耕作技术——水利灌溉)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第四篇:2015年吉林省通化市教师招聘考试:启发性教学原则分析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2015年吉林省通化市教师招聘考试:启发性教学原则
分析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教学原则是教育学部分教学这一章节的重要考点,而启发性原则又是这个重要考点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原则,从历年的考情来看,单选、判断、简单、材料分析都有涉及到对该原则的考察,因此,对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分析实属必要。
首先,在分析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时候应该立刻与教学规律中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联系起来,毕竟原则都是依据一定的规律人为制定的。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所以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启发学生去进行实践活动,而这个活动过程恰恰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所以,分析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时候,一定要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规律联系到一起进行思考。
其次,明确启发性原则的基本内涵在填空题中的考察形式。具体说来,就是记忆一些内涵中的关键词,比如“主动性”、“独立思考”、“自觉的”,因为这些关键词很有可能就是在填空题中被挖去的词语。这就说明,我们在备考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去死记硬背启发性原则的内涵。实际上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填空题的考察中,往往是挖去一些能代表启发性特点的词语让考生去填写,所以我们将之前记忆的内涵中的关键词填入空白部分就可以了。
再次,理解性掌握启发性原则的要求。在案例分析题中,一般不会考察多种原则,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将一到两个原则答的更为丰富,因此,在备考中对原则实施要求的理解记忆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结合一个分析题来看一下:
于老师在语文公开课时,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问,„万万‟是什么意思?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都知道„万万‟就是„亿‟的意思,那为什么不用„亿‟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没人再发笑了,大家都思考起来,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老师又进行了总结。
分析材料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我们看到,这则材料实际上就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一点,作为分析题显然我们应该答的比较丰满,因此,答出启发性原则远远不够,应该结合材料说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一、因为教师运用了提问的方式,实际上加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大家都去思考了。
二、学生想问题正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形式。三,大家发表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实践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最后大家的讨论又体现了教学的民主。这样回答就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容答的比较完满。
中公资深讲师解析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省教师考试网
第五篇:2016年吉林省教师招聘面试:音乐学科《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设计
最全汇总>>>吉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2016年吉林省教师招聘面试:音乐学科《歌唱
二小放牛郎》教学设计
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吉林教招将于3月底报名,4月底笔试,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英雄王二小的敬佩和怀念,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表演的方式,培养丰富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用不同的情感、速度、力度和表情学会演唱歌曲,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不同的情感、速度、力度和表情学会演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难点】能积极参加以上音乐活动,合作完成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简单表演,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琴、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视频导入
播放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视频的第一段 老师设置问题: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我们的心情是很沉重的,这个影片把我们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当年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小英雄,今天就让我们踏上红色之旅去寻找一位小英雄的足迹,一路上山峰呜咽,鸟儿低鸣,让我们轻轻的歌唱二小放牛郎。
(二)欣赏音乐,步步感知。1.练习发声
老师弹奏《歌唱二小放牛郎》的主旋律。学生用“呜”中速哼唱和快速哼唱两遍。2.讲述音乐故事(1)故事的第一部分
吉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吉林教师招聘考试备考
最全汇总>>>吉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①欣赏音乐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踏上了王二小的家乡,河北省南云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在山坡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可是有一天,二小到哪儿去了那? 吉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第一次欣赏(播放音乐)老师设置问题:二小到哪儿去了那?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王二小被抓了,这就是歌曲的第一部分(敌人进村,二小被抓)。学生跟着老师用“鲁”演唱第一部分的旋律唱两遍。学生独自用“鲁”演唱第一部分的旋律。第二次欣赏,再次体会音乐情感(播放音乐)②学唱旋律 学生轻轻地哼唱歌词
老师纠正错误的节奏和旋律,并用正确的方法演唱 老师设置一字接龙的游戏,纠正学生旋律和节奏的问题 学生第二遍哼唱 ③分析音乐
学生分组演唱得出:第二段的速度是中速、力度是中强和紧张的情绪;第三段的速度是快速、力度是强和紧张的情绪。
学生有情感的演唱第二段、第三段。(2)故事的第二部分 ①欣赏音乐。(播放视频)老师设置疑问:王二小被敌人抓住后,是怎么样做? 吉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二小用机智和勇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四周乒乒乓乓想起了枪炮,真是大快人心啊!当时的场面非常激烈。
②节奏练习和学生表演 老师展示两条节奏。
第一条学生通过模仿踏步练习节奏。
第二条学生通过模仿八路军的呐喊声和枪声练习节奏。跟着音乐演奏节奏。
吉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吉林教师招聘考试备考
最全汇总>>>吉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老师分配角色和场地并讲解注意事项:一个学生扮演王二小,五个学生扮演敌人,其他学生扮演八路军。在教室中间留出一片空地作为埋伏圈,注意:在敌人还没进埋伏圈之前是没有声音的。吉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学生表演,体会二小的机智和勇敢。③学生自学第四段的旋律。老师检查学唱情况 找学生演唱并表扬学生。
学生有表情(高兴地)的歌唱两边第四段的最后一句。学生用快速、很强、激动的情绪演唱。(3)故事的第三部分
老师诉说似的讲述了第五段的故事情节并播放视频,引起学生的共鸣。
老师设置问题:看了这个影片我们应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呢?用什么样的力度表达?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二小牺牲了,你们心里头都非常的难过,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愤怒的情绪,我们朗诵的时候要用轻而慢的声音朗诵这段歌词。
学生有情感的朗诵歌词。学生用很弱的音量歌唱旋律。
老师纠正最后一句的“他的血染红”这个地方的音准。并作正确的示范。学生演唱两遍最后一句。
老师设置问题:我们怎么唱才能表达心中的愤怒和悲痛呢?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一句我们要用中等的力度表现对敌人的愤怒,第二句的时候速度逐渐的慢下来,声音要逐渐的弱下去,表现出对二小牺牲的无限悲痛。再请同学们试着按照谱例上标出的速度、力度记号再来演唱一遍。吉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学生有情感的演唱 老师找同学演唱 3.将三部分整体的演唱
在歌中我们认识了英雄王二小,在歌中我们看到了二小的勇敢和机智,现在就让我们用歌声来讲述故事。怀念我们的英雄王二小,请同学们看黑板,注意情绪情感、力度、速度的变化。
学生有情感的演唱
吉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吉林教师招聘考试备考
最全汇总>>>吉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
(三)创作表演。
1.由老师分三个小组分别表演歌曲的三个部分,每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2.小组讨论、创作。3.表演展示。
4.由老师参与,作为一个旁白,学生深情地演唱了第六段歌词(四)课堂小结
歌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英雄王二小的无限憧憬和怀念,其实在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有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有面对铡刀的刘胡兰,还有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我们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他们都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献血染红了我们鲜艳的五星红旗,可他们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中公资深讲师解析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吉林教师招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吉林教师招聘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
吉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吉林教师招聘考试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