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历史(2018)九年级上第14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14课内容,主要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进程,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2.理解铁路交通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3.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识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源于发明者自身的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毅力教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瓦特与蒸汽机,铁路交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呢?它的力量何在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4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设计意图】引用名人名言导入新课,给学生以熏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感悟历史的空间。
新课讲授:
一、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
什么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何地? 课件出示工业革命的含义。
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找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的发明时间、发明者及名称。
学生回答:时间:1765年。发明者: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名称:珍妮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提取有效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思考:珍妮机的问世是否具有必然性。为什么? 学生回答:具有必然性。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贸易发展迅速,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使织布用的棉纱发生紧缺,棉纺织业急需能纺出大量棉纱的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教师总结:18世纪的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通过殖民掠夺、贩卖黑奴、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随着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珍妮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所以说它的发明是一种必然。
思考:珍妮机问世后,在英国生产领域引起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棉纺织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这些机器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使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完成了一次巨大飞跃,揭开了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教师:以前人们生产的主要动力是人力、风力、水力等,但这些动力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如风力、水力不稳定,受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制约。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机器数量不断增多,原有的生产动力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这时,诞生了一项伟大的动力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请指出瓦特改良蒸汽机具有的时代价值。
学生回答:瓦特的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生产部门来带动机器,促进了机器制造、冶金、采矿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基本上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蒸汽时代”。
教师:改良蒸汽机的应用,使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大批产品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然而当时交通工具的动力主要是人力、畜力和风力,且载重量和速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开始设法利用蒸汽机带动交通工具。水路交通方面的突破性发明是什么?史蒂芬孙是如何帮助人类进入
“火车时代”的? 学生回答:水路交通: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机的汽船。方式:1814年,史蒂芬孙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布拉策号”试运行成功;1825年,他研制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试车成功。此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火车时代”。
师生探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铁路交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学生归纳: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缩短了物流运输时间,人类进入了“火车时代”,人类的活动范围急剧扩大。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知识情感得到升华。
二、工业社会的来临
思考: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哪个国家?它何时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学生回答:国家: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即将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时间:1840年。
讨论: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影响? 学生结合图片讨论后归纳:
1.生产力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状况发生巨大变化。
2.现代工厂制度建立起来,人类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现代工厂的过渡。
3.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主要对立的阶级。
4.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5.蒸汽机的大量使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 课堂小结:
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开始标志是珍妮机的发明。机器的使用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瓦特改良蒸汽机后,蒸汽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带给社会生活便利的同时,消极影响也随之而来,环境污染、人口激增、贫富分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板书设计:
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社会的来临
教学反思:
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距今比较久远,而科技成果又植根于生活,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查找、收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资料以拉近时空距离,了解第一次
工业革命成果和现实生活中的科技成果的差距,进而理解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
第二篇:历史九年级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电为核心)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
﹡标志: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①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电、石油);②新机器、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内燃机、汽车、飞机);③新信息传递工具的发展(有线电话、无线电报)。﹡新能源:电力和石油。
﹡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1906年,使用钨丝的电灯泡问世。
﹡爱迪生发明了许多电器产品,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一千三百种之多,被誉为“发明大王”。﹡1876年3月10日,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汽车: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
(卡尔?本茨被称为“汽车之父”)(“奔驰”车)
②影响: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使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飞机:①发明者:美国莱特兄弟;②标志及时间: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③影响:把人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飞机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①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②汽车、飞机的问世,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③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帝国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战争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
﹡战争的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①三国同盟:德国(核心)、意大利、奥匈帝国;②三国协约:英国(核心)、法国、俄国。
二、大战的爆发
﹡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概况:①1914年8月,日本加入协约国作战;②1915年3月,意大利宣布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③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④1917年8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⑤1917年11月,俄国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空前的灾难(坦克是一战中英国使用的新式武器)(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伤亡人数更多。
﹡战争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特点:首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十分残酷。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取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五、一战期间,在中国发生的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
答:①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②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③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第三篇:九年级上第一次作文训练
九年级上第一次作文训练
一雨的诉说 怎样写景、状物、抒情
[写作导航]
同学们:对于我们,雨可以说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本单元的写作主题:雨的诉说,应该是非常诗意的诉说。这种诗意从何而来?可以来自你的阅读积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雨的优美诗文可谓数不胜数,“雨”作为一个抒情意象,浸润着文人墨客们多情多意的心,他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雨丰富的暗示性和广博的代表性。可以来自你的心灵感悟。读一读课本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提示你去观察雨景、倾听雨声的优美语句,你的心灵是否有了某种雨情;做一做课本建议你做的语文实践活动,你是否又感受到了某种雨趣。有了这些,你可以动笔写作了:状雨景,抒雨情。那么,又该怎样来写景、状物、抒情呢?
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征人在连绵的阴雨中回到家乡,这场景或许是写实的,但这儿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如本单元的《雨说》;同样秋瑾在狱中写下“秋风秋雨出煞人”这里的“秋风秋雨”实际上象征了当时风雨如晦的社会环境,所以才“愁煞人”。下面的一篇学生习作《听雨》抓住春雨的特点进行的思考。也有许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怎样来用好运用这两种方法呢?前者的关键是以物传情,描写景物时应抓住景物的特征,带上你的心中情,写出你的眼中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要在字里行间能加上自己的感觉,并在语言形式上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把这些感觉写出来,这样才能形象生动。与其说“春雨又多、又细、又密”,不如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说“像花针、像细丝、像牛毛”;与其说“春雨把我淋湿了”,不如像下面罗兰文章中写的那样:“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后者的关键就是观物思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学会思辨,并对这种思辨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例如:张晓风在观察“立在城市飞扬的尘土里德行道树身上”思考联想到了奉献精神;宗璞在“紫藤萝瀑布”前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借对花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辨;又如下面的小作者,在春雨的韧劲这一特点中,进行思考,联想到了自己在小小的挫折面前应不气馁,文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中心。[范文评析]
听雨(蒋炜弢)
今天又是一个雨天,春雨绵绵地下着。昨天的考试又考砸了,我的心情也如这雨天一般阴冷。百无聊赖中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场雨。
窗外的雨如烟似雾,密密地斜织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无声无息中,滋润了大地,滋润了万物。虽然,她少了夏雨的热烈与狂暴,也不及秋雨的冷峻和肃杀,可是她却有着夏雨和秋雨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她虽然柔弱,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强大生命韧劲。
淅淅沥沥的春雨,穿越我的灵魂,点点滴滴地落在了我的心上。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所以每一个春天才会有草木的勃发,百花的争艳。这坚韧的春雨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不论处于烈日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总有了希望,总有了等待。
这便让我想到,在许多时候,我们的力量是微弱的,我们的处境也是困难的,但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因为只要不放弃,哪怕是最微弱的力量,微弱如柔美的春雨;哪怕是最平凡的努力,平凡如每年的春雨,我们也总会有希望,也总会有等待。窗外的雨依旧下着,可我的心情分明已经晴朗了起来:不再哀叹自身的渺小,不再惧怕学习的困境,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亦如,雨后会有更绿的草,更红的花。[点评]
这是一篇学生习作,就像小作者说的那样“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春雨很平凡,但不平凡的可以是我们“听雨”的思考,雨有什么样的特点?不仅用我们的眼睛却观察,更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这感悟便成了文章虽不巧妙,较为深刻的立意。文章到这儿已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是语言的表达功夫,小作者的笔还很稚嫩,但尽量地模仿引用课文原句,尽量用一些整句表达,使语言流畅起来。当然文中对雨的描写略显单薄了一点,使内容不够不够充实,抒情言志略显牵强。[文题]
雨天,我想起了„„ [审题思路] 本作文题如果写人叙事,可以将叙事部分淡化处理,雨要作为主要载体出现,以雨为主的景物描写最好要贯穿全文,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有机融合起来:或烘托人物心情,或推动情节发展。不要把“雨”作为一个机械的场景,像标签一样贴在故事上,所写故事与雨没有有机的联系,给人穿靴戴帽的感觉。要使雨景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写人叙事淡化处理,使文章意境优美,情味深沉。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写景要清新、淡雅;如有对话,则要简洁、隽永,写出抒情味。[习作平台]
请在以上题目中自选一个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第四篇: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过程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 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2、意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它解决了工厂对水力能源的依赖问题。
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最终确立。
3、工厂与工场的区别:
工厂以机器生产为基础,工场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工业革命正是以“工厂”取代“工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三、火车与铁路 1、1825年,由__史蒂芬孙__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1825年,史蒂芬逊制造的火车机车
2、铁路时代的到来
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__生产__和__市场__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1830年、英国掀起了投资铁路的狂潮
到1851年时,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3、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件坏事: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三)本课小结: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革命,其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我们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造福人类。同时,也启示我们: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繁荣富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我们要坚持“科技兴国”战略;②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勇于创新、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C.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D.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的是()A.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 B.凯伊发明飞梭
C.瓦特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D.火车的出现
3.下列发明家,发明火车的是()A.哈格里夫斯 B.瓦特 C.富尔顿 D.史蒂芬孙
4.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上工业最先进的国家应是()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五)板书设计:
第2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五篇:九年级上册历史工业革命知识点
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上册历史工业革命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九年级上册历史工业革命知识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背景: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工业革命于是兴起。国内外市场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2.涌现出的发明成果:(1)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2)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最初的珍妮机一次能纺出8根纱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3.作用:其他生产部门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4.什么是工业革命?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被称为“工业革命”。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1.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
(1)背景:早期发明的蒸汽机用于抽干矿井中的积水,很不完善。(2)蒸汽机的改进和使用:18世纪中期,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瓦特。1785年,瓦特改造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不久,瓦特蒸汽机开始应用到化工、冶金、采矿等更多的行业。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3)影响: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2.工厂制度的建立(1)早期工厂的动力及地点:基本上都是用水作动力,所以工厂一般都设在水流湍急的乡村而不是城市。
(2)工厂制度建立的前提:蒸汽机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动力,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有些工厂甚至能雇用1000多人。(3)确立: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三.火车与铁路
1.火车产生的背景:19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铁路”来运输货物。那时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由马匹拉动的。
2.火车的产生:(1)时间:1825年(2)发明者:史蒂芬孙设计蒸汽火车 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3.铁路建设的发展:(1)1830年以后,英国掀起投资建设铁路的狂潮(2)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
4.铁路出现的意义: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及扩展:
(1)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工业革命的扩展: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学好初中历史的技巧
1、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
学好初中历史的方法
理解性记忆
历史是需要大量记忆和知识来支持的,所以大量的阅读(课外历史书籍也需大量阅读)对学习历史是很有帮助的。但又不能靠死记硬背,因为这样所需时间不仅多而且效率相对较差。
培养兴趣
历史课很枯燥,这是众多文科学生的呼声,排除老师的原因,问下自己你喜欢历史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问问自己你最喜欢历史上的哪个人物,他(她)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品质,慢慢的通过爱上一个历史人物来爱上历史,这样你的历史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的。
上课认真听讲
无论哪一个科目都需要认真的听讲,并且善于抓住重点,这点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技能,跟别说文字感较强的文科生了。
九年级上册历史工业革命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