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历史九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本课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讲述的就是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包括这次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及意义,还有对它的性质的分析。第一次世界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的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进入的时期,波及了很多个国家,以给人类历史带来了很深重的灾难。要结合战争的负面作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和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指导学生编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主要史实编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指导有兴趣的学生阅读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世界史》的近代部分等,或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料片、电影作品《西线无战事》,直观的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媒体
课件、幻灯片、视频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总体上是和平的,但是在局部地区还是总有战争的发生。同学们谁能说说现在还存在哪些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学生举例回答)
(教师总结)是的。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如今的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可是这种总体和平的态势却是经过一系列战争的洗礼得来的。其中有两次,就是涉及到世界很多国家的大型战争,你们知道是哪那两场战争吗?
(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讲述)从当今世界上的局部战争我们就可窥见战争的一斑,它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灾难。那么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这些局部战争相比,又会带来多大的灾害呢?我们就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一看。【讲述新课】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1.垄断的形成
(讲述)我们都知道每一场战争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的发生一定有什么方面的利益冲突。像一场这么大的、波及世界的战争,更是有它深刻的背景。首先我们就从了解它的背景入手,来学习这场世界大战。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哪一位同学可以说说这次工业领域的革命带来的最大后果是什么?
(回答)它促进了生产领域的进步,使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讲述)这场生产领域中的革命,使生产力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这时候它有什么新的发展呢?(学生看书后回答)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讲述)欧美国家从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活动以后,就开始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一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的时候,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是出于自由竞争的阶段,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了。这个时候,一种新型的资本组织形式——垄断——出现了。那么什么是垄断呢?我们都知道,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后,就有了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是什么呢?
(回答)那个时候的资本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
(讲述)我们对于帝国主义这个词一点也不陌生。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帝国主义”就贯穿了整个那时候的历史,它带给我们的是屈辱、痛苦、抗争、探索的历史。结合中国近代的历史,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看待帝国主义的?你是怎样看待垄断的呢?(学生结合教材小字部分内容,以及有关美国参议院的漫画,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每个资本家都想扩大自己的生产,他们到处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寻找自由劳动力,所以他们就把资本主义的铁蹄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那些落后的地区进行践踏,想尽一切办法榨干当地的财富,从而来满足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这一方面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帝国主义的发展;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对于那些被侵略国家来说,这种掠夺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的利益,甚至到了灭国的地步。帝国主义虽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但是,从根本上说,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工业革命只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提问)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它们之间关系甚怎么样的呢?
(回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讲述)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是那两个国家呢?(回答)分别是德国和英国。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出示地图,讲述)当时在欧洲,很多国家之间都存在因为利益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产生了很多矛盾。(教师结合地图讲述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最核心的是哪一个矛盾呢?(学生参看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回答)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是其中的核心矛盾。(指导学生参看教材皮洛夫语和漫画,提问)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回答)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以及其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划分殖民地。而这必然会损害英国的利益。
(讲述)就是这个代表后起帝国主义国家的德国和代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之间的矛盾,是众多矛盾的中心。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尽管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矛盾冲突点也不相同,但从根本上讲,都是源于每个国家的利益冲突。(提问)矛盾的双方,争夺霸权的结果是什么呢?
(回答)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
(出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地图,讲述)两个军事同盟的形成,也就说明这时候的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就像一个火药已经摆在那里了,就差一个点燃导火线的事件了。那是什么事件最终导致了大战的爆发呢?
二、大战的爆发
(讲述)刚才我们已经说到当时的欧洲矛盾重重,那个火药已经在那里蠢蠢欲动,它终于被一个小小的火星点燃了。那么大战爆发在那里呢?是什么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呢?(回答)大战是源于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事件,引起了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出示巴尔干半岛、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军队开赴前线和费迪南大公的图片,补充讲述事件的有关经过,放萨拉热窝事件视频,讲述)两个军事集团已经跃跃欲试,剑拔弩张的等待这个时机到到来。所以,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抓住不放,直到他们的利益得到实现为止。
三、空前的灾难
1.大战的经过
(展示地图,补充讲述一战的过程,凡尔登战役、马恩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的过程,放凡尔登战役、马恩河战役视频,讲述)大战从1914年,一直持续到1918年。2.大战的结果
(讲述)4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多数国家不是在进行自己国家的发展,而是被卷入一场世界范围的战争,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那么这场规模如此之大的战争,它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根据教材,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的。(展示欢庆胜利的图片)3.大战的影响
(讲述)1918年,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历时四年,其激烈程度也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战争范围、参战人数方面来说,称其为世界大战,一点也不为过。如此大的一场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学生结合教材,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①大战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在整个战争中,在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大规模会战不下几十次,每次会战几乎都是一场大屠杀。战争所带来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介绍“凡尔登绞肉机”)②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后果之一是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③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俄国1905年革命以后,土耳其、波斯、中国相继发生了革命,印度也出现了革命运动。(结合中国近代同时期的历史,包括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中国参加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事件进行分析)④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⑤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带动了军事技术的大进步。(展示一战中的飞机、大炮、坦克等武器的图片)(此部分内容,大部分为补充内容,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和全面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全面,所以学生可能不易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的、采取灵活手段进行讲解,但是其中有关灾难方面是重要方面)
4.战争的性质
(讲述)通过参战双方,我们可以总结出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性质的。
【课堂小结】
【活动与探究】
1.老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小孩:不一定。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斗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他们俩谁说得更有道理?
答案提示:这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讨论和评价,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觊觎全球,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次,虽然塞尔维亚顺应战前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发生了哪些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把这些事件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导致了 1919年的五四运动。
教师应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作适当引导,或协助性的提供有关材料。认识角度是广泛的:比如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世界局势对各个国家内部的影响,政府与民众对国际问题的不同态度等等。板书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1.垄断的形成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二、大战的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
三、空前的灾难 1.大战的经过 2.大战的结果 3.大战的影响 4.战争的性质
第二篇:九上第八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教案
学校:双堠中学
主备人:张安宝
修订人:赵文栋
审核人:赵文栋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大成就。这一节课以世界古代文字和 三大宗教为核心,展现了人类极为丰富多彩的一面。本课结构也比较简单,但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对于古代文字部分比较感兴趣,可以以自学为主,老师适当引导。三大宗教的问题比较抽象,教师应当结合丰富的故事传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联系现实,对学生循循善诱,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在印度的佛教,公元1世纪,产生在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公元7世纪,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重点和难点
重点: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
难点: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性质的演变与传播。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从而推广到世界文字也有一个演变过程,进而导入新课。〖解读课标〗(屏幕展示内容标准)学生自读、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内容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局
【扬帆起航,自主探究】
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预习本课内容,发现问题解决问为题,并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上的探究的过程。
【应用、落实课标】
师:出示《象形文字》和《罗塞塔碑》。使学生对象形文字有一个感性认识。生:观看图片,体会古代埃及的文字之所以称为象形文字的原因。
师:请学生阅读第46页的有关象形文字的楷体字部分,了解象形文字的发现过程与解读情况。
生:认真阅读,解决问题。
师:指导学生熟悉正文第一段内容,并结合楷体字部分内容,了解象形文字消亡的原因。
生:了解象形文字比较复杂,主要使用者仅限于僧侣和书吏,一般群众很难掌握。
师:简单介绍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关系,结合学生搜集的材料,联系教材,使其了解象形文字对世界的影响。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师:出示《楔形文字》和罗林生发现铭文的岩壁》指导学生阅读46页左侧关于的楔形文字的内容。生:通过阅读知道楔形文字名称的由来、产生地点,对楔形文字形成感性认识,了解到成功解读这种文字是英国人罗林生。
师:结合以上的讲述,让学生阅读46页有关写行文历史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其传播及影响。
生:阅读教材,明确问题。
师: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文字的产生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生:积极讨论,发表见解。
师: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是什么? 生: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一)、佛教 教师提问:
1、佛教怎样形成?基本教义是什么?后来如何传播开来?
要求学生在书上标出佛教形成时的创始者、时间及其地理范围。(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6世纪,尼泊尔或“古代印度”)
2、佛教为什么宣扬“众生平等”?(种姓制度使得当时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3、运用课件展示47页《佛教教义》图,鼓励学生用英语朗读,然后讨论回答:国王们为什么大力扶持佛教?(佛教要求人们“忍耐顺从”以脱离苦难,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国王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4、运用课件动态演示48页《佛教的传播》路径: 北→中亚→中国→朝鲜→日本
南→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二)、基督教
教师:现行“公元元年”是根据什么传说定下来的?这说明基督教会形成于什么时候什么地区?它的教义中,哪些内容与佛教相似?后来它分裂为哪两大教会?
学生:根据“耶稣出生”的传说,把他诞生之年定为公元元年;基督教会形成于1世纪时的巴勒斯坦一带;其教义要求人们忍受苦难,与佛教相似;后来它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三)、伊斯兰教
教师:要求学生在书上标出伊斯兰教形成时的创始者、时间、地点、主要教义和经典
学生:穆罕默德,7世纪时阿拉伯的麦加,信仰并顺从唯一的神——“真主”安拉,《古兰经》。
(四)、引导学生比较三大宗教产生的原因,深化学生对宗教的理解。【反思完善 实践历史】
列出三大宗教的有关图表,让学生填写。
学生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开放性作业。
第三篇:北师大历史九上第8课 古代日本教学设计
第8课 古代日本(第16—17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2.了解日本武士集团的形成及幕府政治。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
2.通过分析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讨论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日本的武士集团及幕府政治,领略不同文明的政治形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从而认识到善于学习与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学重点
大化改新。教学难点
武士集团与幕府政治。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古代,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尤其是在唐朝,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学习唐朝的制度、文化等。遣唐使把在唐朝学到的知识带回日本,促使日本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改革,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直到今天,中国文化仍对日本的生活习俗有着重大影响。那么,日本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改革之后的日本社会又有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8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一)大化改新
1.教师讲解:日本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岛国。古代日本文明是在吸收借鉴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中国汉代史籍中,日本被称为“倭”。唐朝时,其汉名变为“日本”,因为距离日出的地方近,故以“日本”为名。
2.教师讲解:观察教材第38页《古代日本图》。日本是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日本的自然条件不好,使日本人常有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大化改新便是古代日本中部一个名为“大和”的国家为促进社会发展而进行的一次革新。请你简述大化改新的背景。
学生回答:6世纪下半叶,大和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来提高天皇的权威,并派遣众多使节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这次改革为之后的“大化改新”准备了条件。3.教师提问:指出大化改新的时间、改革者及改革内容。学生回答:646年(日历大化二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宣布实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内容:在政治上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称为“司”)管理。在经济上,仿效隋唐均田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
教师补充:大化改新中的“班田收授法”是土地分配制度,通过该制度的实行,日本国家以授予口分田为条件确立起封建剥削关系。
4.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回答: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十分先进的管理体制,促进了日本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5.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与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日本效仿中国的改革取得成功,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归纳:相似处:中央集权体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等。启示: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日本在古代通过向中国学习,促使日本社会取得进步。(二)武士与将军
1.教师提问: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日本武士的形象。那么,日本武士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8世纪中期之后,由于土地私有化的发展,班田制的基础日益动摇,庄园制在地方开始形成。9世纪后半期起,受到重重压迫的农民组织起来,和地方长官“国司”进行斗争,日本国内政治形势逐渐走向动荡。从9世纪中期开始,拥有强大势力的地方领主开始组织以自己同族为核心的私人武装力量,用以镇压农民的反抗,同时对抗朝廷在地方的长官“国司”。这种以地方领主为核心组建的武装组织就是所谓武士集团。
2.教师提问:请你列举两个强大的武士集团。学生回答:桓武平氏、清和源氏。
3.教师提问:源氏集团设立的幕府叫什么?何时设立的?“幕府”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名称:镰仓幕府。时间:1192年。含义:幕府一词出自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古代日本,特指武士的领袖征夷大将军的府邸。
4.教师提问:幕府政治是怎样的一种政治形态? 学生回答:幕府政治,又被称为武家政治。在这种政治形态中,以将军为首的武士政权与天皇为首的朝廷并存,但其实际权力要远远超过朝廷。
5.教师提问:幕府政治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回答: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的建立,中间经过室町幕府及分裂的战国时代,到1603年,德川家康重新建立了统一的武家政权江户幕府。1867年,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时代宣告结束。
三、课堂总结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代。
板书设计
古代日本
第四篇:北师大历史九上第5课 中古欧洲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第5课
中古欧洲(第11—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拜占廷帝国建立过程,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历史脉络能力和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2.了解欧洲主要国家建立的过程。3.了解中古西欧基督教会的发展。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视频、资料、识图、讲故事,了解拜占廷帝国兴衰的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讨论总结拜占廷帝国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文明发展的规律。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拜占廷帝国的历史悲剧告示人们: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2.通过本节课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学重点:
讨论拜占庭帝国强盛及衰落的原因 教学难点:
西欧基督教会的发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1.出示拜占庭帝国形式图,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2.出示图片或视频。君士坦丁堡之围(1453年4—5月)这是第一次运用大炮的围城。拜占廷帝国遭到新兴奥斯曼国的致命打击,据守孤城。土耳其素丹下令用大炮轰城,作为炮弹的石头重达640千克。城陷后苏丹纵兵三日,居民死伤不可计数,历史名城毁于一旦,拜占廷帝国集聚几千年的财富丧失殆尽。
二、探究自学
1.东罗马帝国因为其首都为
故称。
2.查士丁尼统治时期颁布_______对欧洲立法有深远影响。3.法兰克王国的国王_______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皇帝,后人称作________。
4.392年_________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预习反馈:根据预习提纲检查预习情况 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略 学生解读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三、交流互学
拜占廷帝国地处欧亚两大洲交界处,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黑暗世界,但后来却衰落了。原因何在呢?
学生识读《拜占廷帝国形势图》说出拜占廷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疆域,启发学生思考有利的地理位置对拜占廷帝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学生列举帝国强盛的表现。
讨论《查士丁尼法典》的作用。教皇加冕说明什么问题?
四、点拨助学
1.最后通过古老帝国的悲剧,让学生自主讨论并归纳出拜占廷帝国的兴亡带来的启示,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教训
2.你所知道的梵蒂冈。
五、测试固学
1、巩固内容: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及重点。
2、达标测试:完成同步测试题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五篇:九历史教学设计
《亚非拉的奋起》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初中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主
题:亚非拉的奋起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设计者
:杜帅
/ 上街实验初级中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目标中要求:“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课程内容中对本知识的要求是“通过非洲独立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2.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冷战局面下的全球性竞争》的第四节内容。讲述的是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国家逐步摆脱殖民主义统治,走上独立发展之路。本课的内容涉及地区极为广泛,有印度的独立与发展、埃及独立运动等非洲的独立浪潮,还有古巴革命,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本课内容识记要求高,既要掌握各个时间段内历史事件的时间概念,又要掌握亚非拉各个地区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概念;本课内容联系上册知识较丰富,如印度民族大起义、“三角贸易”、拉美独立战争。因此,本教学设计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3.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历了两年历史课程的学习,应该说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评价能力,自主、探究、合作性也比较强。但是对知识的链接和转移能力还不够强,因此需要老师对这些能力进行培养。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记住印度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等知识点。;
2、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评价任务:
1、背诵印度等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的有关史实
2、复述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5分钟)
新闻材料2011年4月14日“胡锦涛主持金钻五国峰会” 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代表的“金砖国家”,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那么,这些国家是怎样崛起的?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15课
亚非拉的奋起
(一)学生自学,初步感知教材:(10分)(评价 目标1)
先认真阅读课本第70页到第73页内容,然后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在书上划出相关的知识点。自学完早的先小声读记。
1、印巴分治的原因、英国殖民者有何意图?印巴分治的后果是什么?独立后的印度发展状况如何呢?
2、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3、非洲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4、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5、古巴是如何摆脱美国的控制的?领导者是谁?最终古巴选择了哪种道路呢?古巴的发展状况如何?
6、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呢?
7、巴拿马人民怎样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
(二)合作交流(15分)(评价 目标2)
1、宣布小组进入竞赛状态,以抢答形式回答提示中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2、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后总结。(1)结合尼赫鲁庆祝印度独立的讲话,谈谈印度历史上遭受的“厄运”,谈谈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艰难历程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2)边看地图(印巴分治示意图),边思考《蒙巴顿方案》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3)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叙述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三个阶段,并列出相应的大事年表。
(4)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三)拓展探究(5分)(评价 目标3)
1、请结合当今国际时政热点谈谈你对印度解决方案的认识。
2、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
3、亚非拉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所进行的斗争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表并概括,最后老师再全面总结
(四)当堂训练测试(10分)
1.印度是摆脱哪个国家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的()A.美国B.英国C.法国D.西班牙 2.印巴分治发生于()
A.1947年B.1950年C.1952年D.1956年
3.印巴分治后形成的两个国家是()
A.印度和巴勒斯坦B.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C.印度和巴基斯坦 D.印度和孟加拉国
4.印度独立后第一个著名领导人是()
A.尼赫鲁B.纳赛尔
C.真纳
D.苏加诺
5.非洲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发生于()A.东非
B.西非C.南非
D.北非
6.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
A.纳米比亚独立
B.尼日利亚独立C.利比亚独立D.肯尼亚独立 7.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A.巴西B.巴拿马C.巴拉圭D.古巴 8.二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
①中国 ②韩国 ③古巴 ④朝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9.亚洲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现代化国家的是()
A.中国、韩国
B.韩国、朝鲜 C.新加坡、韩国 D.新加坡、马来西亚 10.欧洲殖民者统治非洲长达()
A.300年B.400年C.500年D.600年
(二)材料解析题 12、1947年8月,一位印度领导人在庆祝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1)这位领导人是谁?
(2)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指的是什么?
(3)印度独立后,主要是依据什么?分成那两个国家?
13、“今天,我们真正实现了真正的主权,真正的尊严和真正的自豪。……今天我们说,我们的财富已经归还我们了。” ——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时的演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我们的财富”是指什么?“财富已经归还我们”是什么意思?(2)对于巴拿马人民来说,他们也有一个这样的财富,它的命运和埃及人民的这个财富有着相似的命运。请你说出这个财富的名字,并介绍一下这个财富归还的情况。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应用百度搜索引擎搜集有关图片和视频,并让学生体会到网络搜索在学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课前准备充分,上课积极发言。2.我合理的安排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亚非拉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所进行的斗争给我们的启示基本是在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完成的,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