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 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 理解 运用
李顿调查团,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英法的不干涉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政策;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绥靖政策的实质。综合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阻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英法美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行为明抑暗扬两种态度的对比学习,概括绥靖政策的含义并分析其实质。
(2)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内容的学习,分析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被侵略,到英法美的姑息纵容,以至苏联的中立自保,分析局部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原因,思考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西方大国、苏联角度);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难点:局部战争为什么没能遏止住法西斯侵略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在亚、非、欧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对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美采取了什么政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由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和英法的纵容政策,1938年,战争的乌云笼罩着欧洲,面对法西斯德国发动新战争的威胁,英法又采取了什么政策呢?”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一)英法的绥靖政策
【思考探究】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提问: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主要表现都有哪些?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侵略西班牙。
所谓绥靖政策,是指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不惜牺牲一些局部的、小国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的矛头引向苏联。英法认为对自己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德国,因此想拉拢意大利以寻求支持,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二)美国的“中立”政策
对德意侵略西班牙,英法采取所谓“不干涉”政策。表面上不支持西班牙内战任何一方,禁止向西班牙运送武器和军用物资,禁止西班牙内战双方购买的武器过境,实际上是对西班牙共和国实行封锁,而对德意向佛朗哥叛军提供各种武器听之任之。美国宣布“中立”,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而德意可作为“中立国”从美国购买武器武装西班牙叛军。因此,英、法、美等国所采取的措施,纵容了法西斯侵略西班牙。
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西方大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为此,不惜牺牲埃塞俄比亚的利益。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虽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没把意大利最需要的石油列入禁运范围,而且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还照旧供意军使用。美国则推行所谓的中立政策,禁止向埃、意双方出售武器,但意大利通过德国转手可得到美国武器。西方大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二、慕尼黑阴谋
(一)希特勒提出对捷领土要求
30年代后期,德国加紧了对外扩张和侵略。1938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利益为借口,对捷提出割占苏台德地区的要求,遭到捷政府拒绝,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
【思考探究】提供并让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引自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材料二 引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这是由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辩论?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观点有哪三点不同?
(1)慕尼黑协定的签订。(2)①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不同。张认为是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②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看法不同。张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③对绥靖政策的前途预测不同。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以此加深对慕尼黑协定签订的认识。
(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
面对希特勒的侵略行动,英法既害怕战争,又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为此,不惜牺牲捷的利益,与希特勒妥协,逼迫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领土要求。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背着捷克,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了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历史上把这次会议称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法西斯德国扩张政策和英法纵容政策的产物,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当时英首相张伯伦宣称:“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实际上慕尼黑协定的结果不是挽救了和平,而是加速了战争。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后,指出:它的签订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第一,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希特勒得寸进尺,1939年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希特勒占领捷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地位,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三、集体安全的落空
(一)英法苏谈判
随着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战争威胁,1939年英法苏围绕欧洲的战争与和平展开谈判。4月15日开始举行英法苏莫斯科谈判,就采取共同行动制止法西斯扩大侵略进行磋商。由于英、法两国缺乏诚意,先后举行的政治和军事谈判均未取得任何积极成果,归于失败。
(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英法苏谈判失败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开始缓和同德国的关系,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摆脱了遭受德日两面夹击而又孤立无援的境地,给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以沉重打击。同时,苏联也避免了首先卷入战争,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这样,德国在发动大战前争取了苏联中立,避免了两线作战之苦;同时苏联也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军的攻击,赢得了备战时间。但是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苏德签订条约使祸水西指,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探究延伸】
史学界一般认为:(1)英国奉行的绥靖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而且得到了法国和美国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追随或支持,直到英、法对德宣战后仍一度对它抱有某种幻想。
(2)绥靖政策的教训不仅对于曾经推行过它的人来说是深刻的,而且在世界人民在经历了空前灾难后,懂得了在侵略势力面前应当如何捍卫和平的真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论证你的回答。
对论点的论证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等。对上述观点进行综合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原则。答案可以这样组织:第一种观点,历史根源方面:英国的大陆均衡战略和反共政策。法美的追随或支持方面;抱有幻想的表现:“奇怪战争”或“静坐战争”。第二种观点,绥靖政策的教训A.教训:养虎为患,或玩火自焚。B.真理:联合起来,用正义武装捍卫和平。【本课小结】
课堂小结
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不仅使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增强了实力;英、法、美等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是30年代反法西斯斗争受到挫折的原因之一。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的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进一步暴露了它们的软弱,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世界局势朝着扩大战争的方向发展。绥靖政策从而使法西斯侵略行经一再受到纵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课后习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板书 走向世界大战
第二篇:《世界大战的灾难》教学设计
《世界大战的灾难》教学方案设计
石家庄市长安区八十一中附小
梁静霞 活动目标:
1、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走进美伊战争,体会战争的残酷。
2、激发学生渴望和平的心愿,树立为祖国和平、世界和平而努力的崇高理想。
活动准备:
1、搜集伊拉克战争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灾难。(最悲惨的或感受最深的一幕:图片、文字资料)
2、根据自己对战争的理解设计“战争”二字。
3、心形小卡片、彩色笔。活动过程:
一、引入战争:
1、观看完图片后,师:我们的天空给予我们遍地的彩虹,我们要保护它们;我们的河水给予我们不朽的生命,我们要保持它的洁净;我们共同欢笑、共同游玩、共同学习、共同探索……
2、确实,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是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出现在地球上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战争这个恶魔也就出现了。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走进战争,感受战争,并且深深地思考战争。(课件显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走近战争,感受残酷:
1、同学们在课前设计了“战争”两个字,能不能让大家来看看你的设计?(板书:战争)都举起来,谁来介绍你的设计意图?交流后随即贴在资料交流板上。
2、通过刚才的交流,我相信大家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战争是什么?战争是亲人的离去,战争是家园的沦丧,战争是幸福的终结,战争是人们心头难以愈合的创伤。
3、我们来观看一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诺曼底战役的电影片断。(播放录像)问:哪个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4、刚才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战役,现在我们来展示一组数据:(出示一、二次世界大战数据对比图)数以亿计的生命就浓缩在这些冷冰冰的数字里。
5、我们再来关注一组数据:出示课件。同学们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吧。仅10年中,200万儿童死亡,400万——500万儿童永久伤残,1200万儿童无家可归。
(体会战争的频繁,死亡的人数、尤其是死亡、伤残的同龄人之多。)
三、走进战争,体验灾难。
6、战争的残酷让我们感受到了震惊,战争带来的灾难更让我们深思,现在我们就走进离我们最近的2003年伊拉克战争。(板书:灾难)
5、这节课我们将从战争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和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这两方面展开研究,请在小组中整理和筛选你们的资料,选出主要发言人,展示给大家,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还可以就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要求:小组交流时,要把感受最深的一点告诉大家,比如就一次流血事件,一幅图片,一个悲惨的故事等。
三、交流展示
(一)、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1、交流中以感触最深的图片、数字、事件对战争给人们的肉体和心灵造成的伤害展开描述。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并做成了幻灯片,让我们一起感受战争对人类肉体和心灵摧残的一幕幕。(课件显示大量的伊拉克战争中悲惨的一幕一幕,配上悲哀的音乐)
(具体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栩栩如生、具体逼真的形象最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最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3、同学们,老师注意到你们的脸上写满了沉重,此时此刻,能不能就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来谈谈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过渡:战争仅仅是让无数生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吗?他的狰狞,他的罪恶还表现在什么地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战争给环境带来的灾难。
(二)、战争给环境带来的灾难
1、学生以讲真实故事、文字材料和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来介绍。
2、师出示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三、呼唤和平,放飞心愿:
1、我们已经深刻感受到战争对环境和人类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人们多么希望远离战争这个恶魔,来拯救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我们自己呀!板书:远离
2、那就让我们用一颗虔诚的心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企盼和平永驻吧!板书:企盼和平永驻(课件显示美伊战争中反对战争[NO WAR]、祈祷和平的图片)
3、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这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愿,当然也是我们的心愿!(板书:共同心愿)让我们放飞我们美好的心愿吧!
4、请用一两句话把你的心愿写在心愿卡上,最后署上自己的名字。老师也写出了自己的心愿,我读给大家听:我希望和平的花儿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开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同一首歌音乐)
5、请同学们把写好的心愿卡贴在老师提前做好的留言板上面。
四、尾声:
同学们,和平的花儿定会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开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课件显示:我们爱和平)让我们请老师为我们拍下这张有意义的照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刻,记住我们的心愿!记住我们对和平的呼唤!
板书设计:
共同心愿
企盼和平永驻远离战争灾难
第三篇:两次世界大战复习专题教学设计
两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淮北市西园中学
钟玉娟
2015.3.24 【2015年安徽中考历史大纲】 一战:
A.识记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
B.理解 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战:
A.识记 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
B.理解 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通过先前的学习,了解两战爆发的原因、主要事件、大战的性质和影响等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不能从历史的横向纵向联系中把握事件的内涵外延,也不能有效的使感情得以升华。这就需要通过材料去粗取精,使认识产生飞跃,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策略】
1.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间空间跨度大,内容繁杂,深度问题理解较为抽象,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效果。
2.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一战同二战作全面比较,从而了解两战的进程。3.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两战对中国及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4. 循序渐进,从感性到理性,在潜移默化中使感情得到升华。【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呈现目标。
(通过展示两组图片,导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梳理知识。
1、提出要求,自主学习,从原因、目的、过程、性质、影响等方面,回顾两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史实。
(三)展开交流,精讲点拨。1.、归纳、比较法复习:
(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两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史实。)①请你归纳出与两次世界大战有关的重要会议、重大战役。②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出示课件检测,从原因、性质、影响等方面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2、思考两次世界大战对世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准备全班交流。)
一战后 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确立了苏美争霸为主的两极格局。
3、两战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出示课件 两次世界大战中国政府都参加了,结果怎样?)
(四)反馈矫正,巩固练习。
1、反思、联系现实法:战争——人类不能忘却的创痛
拓展延伸
一战二战的硝烟已经逝去,和平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世界并不太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展示一组图片)
通过以上材料,你知道当今世界威胁和平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请你谈谈如何能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
2、引用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的话,结束全文。“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要牢记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而坚持奋斗。”
第四篇:走向复兴教学设计
复兴之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明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2、能力目标: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基础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努力践行中国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二、教材分析
《爱学习爱劳动 爱祖国》是经云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供云南七至九年级学生使用的教育读本。复兴之路是是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对近现代中华儿女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仅是一句豪言壮语,而是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习总书记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和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通过本节的教学本节教学,要让学生明白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是紧密相连的,教育广大青年理解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教学重点:如何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及其由来、“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教学难点: 知道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新时期的中学生该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交往能力和策略、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水平、把握社会规范的能力和经验、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的知识和技巧等各个方面都依然停留在一个相对幼稚的阶段,需要逐渐累积、缓慢发展、在探索中前行。许多学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理解的不够透彻。他们认为中国梦是一部分人的梦,中国梦是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梦,中国梦与是中学生无能为力的的梦。那么,通过教学,让学生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和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设想
1、歌曲《走向复兴》导入新课。
2、播放习近平关于中国梦讲话的视频,导出中国梦的由来及其确切内涵。通过图片、影视等资料说明“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4、通过播放开国大典视频导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5同学们畅所欲言抢答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6 师生共同探讨怀揣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践中国梦。
五、教学方法设计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
能够实现教学相长,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生动具体、直观易学,能够集思广益。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陶冶教育法
通过播放一些爱国影片、一些英雄伟人事迹,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培养爱国热情。
六、学习方法设计
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七、教学流程
导入部分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5分钟):课前播放歌曲《走向复兴》,让学生伴随着优美激昂的旋律感受祖国的越发强大!
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什么是爱国?人为什么要爱国?是祖国需要我们来爱,还是我们需要爱祖国?什么是中国梦?(看课件视频资料一,学生回答,并进入新课)。教学过程 :
(一)播放习近平关于中国梦讲话的视频,谈谈中国梦的由来及其确切内涵。
(二)“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2中华民族有识之士的“中国梦”道路探索
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
(三)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论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教师图片展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海拔最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升空等等。
(四)怀揣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践中国梦
1、教师讲解爱国主义的含义、内涵。
2、努力实践中国梦,我们初中生该怎么办?(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总结)
八、教学媒体
PPT课件制作、多媒体的使用。
九、板书设计
1中国梦的由来、内涵
2“中国梦”记录着非凡的历史 3怀揣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践中国梦
十、课后反思:
第五篇:教学设计:《走向虫子》
《走向虫子》教学设计
张静(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三中学)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题目审问导入:
看到课题《走向虫子》,你会提出怎样的疑问?
预设:1.谁走向虫子?(“我”)
2.走向怎样的虫子?(八条腿小虫、蜣螂、蚂蚁)
二、虫子
课文题目是《走向虫子》,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先来跳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虫子怎样的表现呢?稍后清描述其中一只虫子的活动经历。
三、“我”
面对虫子的活动,“我”有哪些猜测,又有哪些行为呢?
四、虫子
虫子的表现在“我”的意料之中吗?面对“我”的善意帮忙,虫子领情吗?
预设:整体回答后,聚焦7——12段,模仿蚂蚁的口吻,揣摩蚂蚁的心理。
五、“我”
走向虫子的这一路,“我”屡屡犯错。对此,“我”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
1.学生发言后以1——2段为例,齐读,勾画体现“我”行为感受变化的词句,感受曲折心理。
2.走向虫子的过程中,“我”帮得越多,错得越多,原文中哪一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原因?(“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3.重点挖掘“自以为是”。小组合作交流:选定一只虫子,选取一句话,品一品“我”的自以为是。朗读展示各自发现。
4.回到之前说到的作者对虫子的猜想,这种“自以为是”,这样的种种判读,其实是出于人的固有的经验。
5.“走向虫子”与“走进虫子”?作者在走向虫子的过程中,无法走进虫子的世界,但是,他用高度自省的意识在重新认识自我。
六、课题再探
上课之初我们运用题目审问法,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给题目“走向虫子”加上你认为合适的标点,你会怎么添加?说说你的理由。
七、小结
这节课,走向虫子的只有作者吗?应该还有每一个“我”,刘亮程是在谈人与自然,还是在阐述人生?刘亮程的散文机智就这样在你还没有注意的时候悄然呈现,这种小事情中的大智慧,这种真正懂得平等的反省,这种常怀谦卑敬畏之心的自知,让我们浸润在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感性中,感受着任何高超理念也无法企及的深刻。
蒋子丹《刘亮程的哲学》
刘亮程在他的文章里是一个农民。这个农民终日扛着一把铁锨走在田野上,悠闲时便东张西望,关心着村里的驴和村外的免,还有忙碌的蚂蚁和离群的飞鸟,以及风中的落叶和太阳下无名的野草。这是一个完全感性的世界,声音和色彩的世界,与文学中常见的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动、意识与潜意识等等视角毫无关系。但感性并不是肤浅和无知,恰恰相反,能够传达体温和脉跳的感觉,常常展示着任何高超理念也无法企及的深刻。
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