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教案

时间:2019-05-12 20:1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向社会》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向社会》教案》。

第一篇:《走向社会》教案

走向社会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场景设置的作用,以及作者用新奇的比喻说明某种道理的方法,懂得这些比喻的含义。

2.梳理文中的忠告与建议,认真思考对自己的启示与教育;学习作者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父辈对子女的挚爱深情。

3.品味文章幽默而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学重点:

1.作者将对青年人的忠告与建议放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理解场景设置的作用; 2.理解作者用新奇的比喻说明某种道理的方法,懂得这些比喻的含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幽默而形象生动的语言特色及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积极分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思考这些忠告与建议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亚伦·亚达是美国影视明星,主演过《杏林春暖》等影片。本文是他在康涅狄克大学某次毕业典礼上对包括他女儿在内的毕业生的演说辞。他以父亲给女儿临别赠言的口吻,设身处地地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种种忠告和建议。

二、整体感知

1、生读课文,疏通字词。

2、课文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讲演的引子 第二部分(5—23段):讲演的主体部分。作者对年轻人提出一系列忠告和建议。第三部分(24—25段):“门”与开头相呼应,以门正在“关上”暗示作者的话将要说完,自然地结束演讲。

三、分析课文

提问:作者用自己认为《哈姆莱特》中父子送别必然会说的一句“最好的话”——“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别忘了随时可以打电话到我办公室来”,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把现实生活中的临别叮嘱和前边《哈姆莱特》中的送别联系起来,真切地体现出父辈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

读课文5—12段,找出作者向年轻人提出了哪些忠告。明确:

作者向年轻人提出了五个忠告:

忠告一:不要害怕面对社会(5—7段)忠告二:热爱你的工作(8段)忠告三:乐观地对待生活(9段)

忠告四:学会明辨人和事(10—11段)忠告五:做个有智慧的人(12段)

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内容围绕如何战胜人生的无聊和空虚展开,作者对此提出了哪些要求?

明确:

作者首先告诫年轻人要努力“赋予生命以意义”,创造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不要让自己的人生成为“一场无聊与空虚”。作者指出,只要做好准备,就能战胜无聊,不会被它抓住。

接着作者从三个角度对如何战胜无聊和空虚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做事”——用自己所学的本领和技能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研究世事”——找出一些“荒谬之事的答案(并试着改变它)”

“推己及人”——享受今天的“文明生活”时,要懂得感恩,要懂得自己享有的权利都是前人奋斗的成果,更要懂得努力维护和扩大它,为后人能够“享有”而付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最后作者提出三点做事的要求:

①有成效,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去做有益的事”; ②有激情和冲动,满怀激情地去完成伟大的事; ③勇于去过富于创造性的生活。

四、写作特点

1、巧设互动情境,调动听众的体验。

(1)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每一个有阅历的成年人往往都会讲一些告别的话,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和建议,但往往很容易给人老生常谈的说教感,让青年人不愿听、不愿接受。亚伦·亚达却讲得很非常聪明,他设置父女二人站在门边依依惜别的情景,调动听众的情感体验,并用具体、幽默而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听众的注意,引起听众的共鸣。

(2)演讲以“门”为线索展开。作者设置了惜别的场景,这个场景就是分别时的门(也是毕业生们将要迈入的“社会之门”)——“门”在整个演讲中起着线索、过渡及首尾呼应的作用。

2、以新奇的比喻表达某种道理。

①社会——比喻成“一辆有四只轮子的汽车”(以其平稳来打消青年人即将走向社会时的惶惑不安)。

②明辨过程中的假设——比喻成“对世界敞开的窗户”(敞开的窗户应是无所不包的,而又需要不断清洗,那么对自己的假设也要注意“清洗”——怀疑、验证自己的假设)。

③走向社会的年轻人所在的团队——比喻成“摇晃不定的小船”(需要大家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地驾驭,才能使船“不至于沉没”,顺利地驶向远方)。

④文明生活——比喻成“一锅煮着的肉”(如果只是享用就会很快被取尽)。

五、总结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请将作者在本文提到的忠告整理出来,并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两条抄写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第二篇:走向社会教案

走向社会

亚伦·亚达

[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场景设置的作用。

2、理解作者用新奇的比喻说明某种道理的方法,懂得这些比喻的含义。

3、梳理文中的忠告与建议,认真思考对自己的启示与教育。

4、品味文章幽默而形象生动的语言。

5、学习作者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父辈对子女的挚爱深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一单元走向社会的第三篇课文。进入课文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不久,大家即将毕业,离开学校,走进社会,那你们对社会了解吗?你认为社会是什么样的?大家畅所欲言。

有人认为社会是丰富多彩的,有人认为社会是一个梦,一个谜,无论怎样,大家要明白,进入社会,我们就不再是天真的学生了,就要变成有勇于承担责任的社会人了。那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美国影视明星亚伦亚当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女儿,对即将步入社会的你们说了些什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好,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课文初读

读完了课文,大家来说说这是一篇什么风格的文章?(讲演)

说到讲演,大家看过安微卫视的超级演说家吗?我特别喜欢超级演说家第二季的冠军刘媛媛。这个1991年女孩,北大法律系的研究生。一位才女。演讲的内容在网上非常火,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特别是90后的你们。来,我们来欣赏一下她得演讲《年轻人能为世界做些什么》。(全班欣赏)

大家觉得如何,这下是不是对演讲更加了然于胸了。对,一篇好的演讲一定要能振奋人心,深入人心。那我们还是回到课文,演讲一般都有开场白、主体部分和结束部分。那我们按照这样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大家看一下,可以怎样进行段落划分。

三、课文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谁来说一说。第一部分(1—4段):讲演的引子。

第二部分(5—23段):讲演的主体部分。作者对年轻人提出一系列忠告和建议。

第三部分(24—25段):“门”与开头相呼应,以门正在“关上”暗示作者的话将要说完,自然地结束演讲。

四、学习第一部分

请个同学读一读第一部分,1到4自然段。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本次演讲是亚伦亚当对谁的真情告白?(女儿)大家请看第二自然段,这里提到父女二人正站在门边告别的情景,这里其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什么?(比喻毕业生就要走出家庭、父母、学校的庇护,踏入社会之门。)作者还引用了《哈姆莱特》中父亲对儿子的叮咛:要记住,不要向别人借钱,也不要借钱给别人——尤其不要忘记,要对自己诚实。还要加上一句,请大家看第三自然段这句话,一起读一读。啊,顺便提一提,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别忘了随时可以打电话到我办公室来。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见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临别叮嘱和《哈姆莱特》中的送别联系起来,真切地体现出父辈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

五、学习第二部分

究竟作者给年轻人提了哪些忠告和建议呢?我们学习第二部分。5-23自然段。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在提忠告?哪些段落在提建议? 对,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5—12段):作者向年轻提出了五个忠告,告诉年轻人应该用怎样的态度“走向社会”。

第二层(13—23段):对年轻人提出建议。

1、请读课文5—12段,找出作者向年轻提出了哪些忠告。明确:

作者向年轻提出了五个忠告:

忠告一:不要害怕面对社会(5—7段)

忠告二:热爱你的工作(8段)忠告三:乐观地对待生活(9段)

忠告四:学会明辨人和事(10—11段)

忠告五:做个有智慧的人(12段)

2、作者又给了哪些建议呢?这部分内容作者其实是围绕如何战胜人生无聊和空虚展开的。

13自然段以“门已渐渐移近门闩”句作为过渡,由忠告转向建议,从前文谈如何“走向社会”深入到如何“面对人生”。

建议一:存在只有靠自己去创造

建议二:当无聊感侵袭你的时候,你应有所准备 建议三:做事有成效

建议四:要坚强、进取,做个能吃苦、有活力、富有感情的人 建议五:成为真正的你,充分发挥你的个性 建议六:要有激情和冲动

3、想一想,谈一谈

你最喜欢哪一条建议,谈谈理由。

4、议一议

如何理解“存在只有靠自己去创造”?

作者其实是想告诫年轻人要努力“赋予生命以意义”,创造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不要让自己的人生成为“一场无聊与空虚”。

如何理解“当无聊感侵袭你的时候,你应有所准备”?

当无聊感侵袭的时候,大家更要努力进取,服务社会,用自己的勤奋创造自己的价值。

5、读一读,悟一悟

大家一起再把这些忠告和意见读一读。

6、说一说

你的父母曾经给过你一些什么样的忠告或鼓励呢?请大家说一说。

五、学习第三部分

1、请大家看看文章最后两个段落。老师范读,演讲结尾部分,作者再次提到“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演讲以“门”为线索展开。作者设置了惜别的场景,这个场景就是分别时的门(也是毕业生们将要迈入的“社会之门”)——因此“门”在整个演讲中起着线索、过渡及首尾呼应的作用。

2、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作者对女儿深深的爱。爱里面包含着不舍、担心、告诫、鼓励、期望„„

六、欣赏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

七、拓展延伸

本文与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带上三句话上路》在内容上有一些相同之处,请试着比较阅读,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相同之处:快乐地面对人生,富有进取精神,懂得感恩与分享,进而带着这些“馈赠”走向社会。

七、课后作业

1、假如你是作者的女儿,听完作者的这番话后,你会怎么回答呢?

2、将你想说的话写在本子上。

八、欣赏演讲

第三篇:走向社会教案

走向社会

亚伦·亚达

[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场景设置的作用。

2、理解作者用新奇的比喻说明某种道理的方法,懂得这些比喻的含义。

3、梳理文中的忠告与建议,认真思考对自己的启示与教育。

4、品味文章幽默而形象生动的语言。

5、学习作者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父辈对子女的挚爱深情。[教学重点]

①作者将对青年人的忠告与建议放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理解场景设置的作用; ②梳理文中的忠告与建议;

③理解作者用新奇的比喻说明某种道理的方法,懂得这些比喻的含义。[教学难点] ①理解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

②体会文章幽默而形象生动的语言特色及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思考这些忠告与建议对自己的启示。[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五课时)

一、导入

亚伦·亚达是美国影视明星,主演过《杏林春暖》等影片。本文是他在康涅狄克大学某次毕业典礼上对包括他女儿在内的毕业生的演说辞。他以父亲给女儿临别赠言的口吻,设身处地地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种种忠告和建议。

二、课文初读

生读课文,疏通字词(见课文)

三、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讲演的引子

第二部分(5—23段):讲演的主体部分。作者对年轻人提出一系列忠告和建议。

第三部分(24—25段):

“门”与开头相呼应,以门正在“关上”暗示作者的话将要说完,自然地结束演讲。

三、赏析第一部分:讲演的引子

1、第1段:

作者首先以拉家常似的口吻引入话题,设置出临别的场景,并点明“肺腑之言”是在送别的最后一刻才说,暗示听众自己今天就是要对大家说说“发自肺腑的真心话”,点明讲演意图。

2、第2段:

父女二人站在门边的告别情景——比喻毕业生就要走出家庭、父母,就要走出家庭、父母、学校的庇护,踏进社会与生活之门。引用《哈姆莱特》中父亲对儿子的叮咛——幽默、活跃现场气氛。

3、第3段:

把现实生活中的临别叮嘱和前边《哈姆莱特》中的送别联系起来,真切地体现出父辈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

4、第4段:

转回讲演现场,用父亲对女儿的一句真情呼告,点明本次演讲设置的特殊角度——父亲对女儿(“夏娃”)。

四、小结

五、作业

P1

5三、请将作者在本文提到的忠告整理出来,并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两条抄写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 铭。

忠告一:不要害怕面对社会(5—7段)忠告二:热爱你的工作(8段)忠告三:乐观地对待生活(9段)

忠告四:学会明辨人和事(10—11段)忠告五:做个有智慧的人(12段)

忠告六:战胜无聊和空虚(第13—20段)

提出三点做事的要求第21—23段

第二课时(总第六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的写作体裁(讲演)

二、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是讲演的主体部分——作者对年轻人提出一系列忠告和建议。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5—12段):作者向年轻人提出了五个忠告,告诉年轻人应该用怎样的态度“走社会”。

第二层(13—23段):对年轻人提出建议。

1、生读课文5—12段,找出作者向年轻人提出了哪些忠告。

明确:

作者向年轻提出了五个忠告:

忠告一:不要害怕面对社会(5—7段)

第7段,作者把女儿的成长过程压缩在“前天”“昨天”“今天早上”短短的三天之内,这短短的三天时间,生动形象地强调了“时光无情”、“光阴如贼”,而这也很可能是在座的毕业生此时共同的心理感受,因此这几句表现舐犊情深的话,很容易感染他们,拉近他们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乐意接受作者的忠告。忠告二:热爱你的工作(8段)

作者告诉青年人,工作的价值在于人生的快乐,只要悉心工作就一定会收获快乐。忠告三:乐观地对待生活(9段)

“摇晃不定的小船”——借喻走向社会的年轻人所在的工作团队。忠告四:学会明辨人和事(10—11段)忠告五:做个有智慧的人(12段)

2、第二层:这部分的内容围绕如何战胜人生的无聊和空虚展开。

(1)第13段:以“门已渐渐移近门闩”句作为过渡,由忠告转向建议,从前文谈如何“走向社会”深入到如何“面对人生”。

作者首先告诫年轻人要努力“赋予生命以意义”,创造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不要让自己的人生成为“一场无聊与空虚”。

(2)第14段:作者告诉青年们每个人都会遭遇空虚,与之搏斗时一定要认清它并战胜它。

(3)第15—18段:作者指出,只要做好准备,就能战胜无聊,不会被它抓住。作者从三个角度对如何战胜无聊和空虚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做事”——用自己所学的本领和技能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研究世事”——找出一些“荒谬之事的答案(并试着改变它)”

“推己及人”——享受今天的“文明生活”时,要懂得感恩,要懂得自己享有的权利都是前人奋斗的成果,更要懂得努力维护和扩大它,为后人能够“享有”而付出自己应有的努力。(4)第19—20段:作者告诉青年们为何要与他们讨论空虚。

第三课时(总第七课时)

一、复习导入:作者向年轻人提出了哪些忠告。

二、讲读第21—23段

第21—23段:提出三点做事的要求

①有成效,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去做有益的事”;

②有激情和冲动,满怀激情地去完成伟大的事;

③勇于去过富于创造性的生活。

三、本文写作特点

1、巧设互动情境,调动听众的体验。

(1)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每一个有阅历的成年人往往都会讲一些告别的话,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和建议,但往往很容易给人老生常谈的说教感,让青年人不愿听、不愿接受。亚伦·亚达却讲得很非常聪明,他设置父女二人站在门边依依惜别的情景,调动听众的情感体验,并用具体、幽默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吸引听众的注意,引起听众的共鸣。

(2)演讲以“门”为线索展开。作者设置了惜别的场景,这个场景就是分别时的门(也是 毕业生们将要迈入的“社会之门”)——“门”在整个演讲中起着线索、过渡及首尾呼应的作用。

2、以新奇的比喻表达某种道理,如:

①社会——比喻成“一辆有四只轮子的汽车”

(以其平稳来打消青年人即将走向社会时的惶惑不安)

②明辨过程中的假设——比喻成“对世界敞开的窗户”

(对世界敞开的窗户,应是无所不包的,而窗户又需要不断清洗,那么对自己的假设也要注意“清洗”——怀疑、验证自己的假设)

③走向社会的年轻人所在的团队——比喻成“摇晃不定的小船”(需要大家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地驾驭,才能使船“不至于沉没”,顺利地驶向远方)

④文明生活——比喻成“一锅煮着的肉”(如果只是享用就会很快被取尽)

四、总结

五、作业布置

P1

5二、1、作者告诉青年们每个人都会遭遇空虚,只要你努力为社会服务,你就会“在有生之年”为“许多事”而奔忙,你就能够战胜“无聊和空虚”,“沉浸在欢乐之中”,“ 无聊感” 4 当然“抓不住你”。P1

5一、作者告诉青年们“走向社会”之后,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赋予生命以意义”,要使自己的人生不至于“无聊和空虚”,就必须努力进取,服务社会,用自己的勤奋与付出,创造自己的“存在”的价值。

第四篇:走向学习型社会

走向学习型社会

一.什么是走向学习型社会(张茜)

学习型社会背景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特征的一种理论描述,是指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它包括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内容。要求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企业要不断学习与变革,国家要始终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创建学习型社会,要大力加强国家信息网络的建设、改善知识传播的技术条件;创造鼓励学习,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观念和机制。5.“2006全国创建学习型社会论坛” 于2006年11月05日在上海开幕。此次开幕的论坛主题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在为期四天的研讨活动中,200余名代表将围绕建设学习型政党与创建学习型社会及学习型城市的关系、学习型政党的内涵和特征等主题进行广泛研讨。此次论坛由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和中共闸北区委主办。本网主编和执行主编蒋仁勇、田文兴应邀出席该论坛。蒋仁勇出席该论坛圆桌会议发表演讲,并回答了与会代表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学习型社会?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等。学习型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哈钦斯首先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此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解读学习型社会摘 要:从国际社会的背景看,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学习型社会提出的根本动因。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学习型社会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以全民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实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与完善,这是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涵;以制度创新为关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这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组织基础和社会依托;持续扎实地开展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这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实际上从一个方面描述了未来社会形态的一幅蓝图。弄清学习型社会的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认识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找准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是摆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为什么走向学习型社会(柴文婷)

养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刨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不滑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同书事和权威质疑;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说法、做法),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dt童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九,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边是当代创新恬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课调错畏认识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精神。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培养实践能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三.怎么走向学习型社会(赵帅)(1)学习者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建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动力,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条件(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志向,增加信心。对学习的态度实际上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同时,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更包括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包括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学生未来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型社会应该是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特别是基础学校学习的阶段,是他们一生中能否形成高尚品德的关键时期,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同学、老师、父母以及周围的人群,是否对祖国、社会、人民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是否尊重和热爱科学、热爱劳动,是否对克服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等,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未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品质。在这方面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现具有高度文明的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教师和学校的作用不仅不应该削弱,而且应该加强。

(3)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终身教育时代和学习化社会中,具有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创造未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来源,学校、课堂也不是学习的惟一场所。今天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老师讲课获得新的知识,还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挑选、挖掘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

(4)加强基础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面向全体儿童和青少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逐步推进高中阶段的教育,逐步消除由外在差异带来的歧视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全体儿童和青少年都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也是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5)进一步加强地区和国家之间基础教育的交流和合作

地区和国家之间教育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加强,已经成为教育的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重要标志,也是最近二十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较快的一条重要经验。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的形势,需要我们进一步面向世界,把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置于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在基础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对我国文化和国情以及跨国文化的初步了解,并为增强学生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竞争和合作的能力打好必要的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基础教育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把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创新和提高。

第五篇:从学校走向社会

从学校走向社会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引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养,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学校走向社会,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问题。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社会人,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之间选择,而社会人则更多的被人选择。诸多种种差异,不胜枚举。但仅仅在思想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能够的,而是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转换。

实践活动,是开端也是结束。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片任自己驰骋的沃土,也分明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深入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创造,继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最后感谢学校领导老师,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会继续努力。

下载《走向社会》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向社会》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健康——大学生走向社会第一课[范文大全]

    心理健康——大学生走向社会第一课 我们知道,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存在多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调查了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分析引发心理障碍的各种因素 ,指导大学......

    职业指导--从学校走向社会

    助您成功就业的七步曲从学校走向社会,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就业难是每个即将毕业的学生的一块心病。就业难!难在哪里?有些人常说:如果上次我把握好点我就到那家公司上班去了......

    《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教案【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祖国发展变化,激发自身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祖国的温暖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认识社会发展变化,了解国家大政......

    《走向虫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词语及其含义。 2.了解作者,体会其对大自然的感情。 3.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整体把握文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走向新世纪 教案(精选)

    走向新世纪 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内容以及作者。 (2)懂得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社会功能。教师引导学生在......

    走向自主教案

    走向自主教案 第三单元 第六课 第二节 实习学校:乐山市实验中学 实习专业:政治 实习生姓名:杨欢 实习生性别:男 实习生年龄:23岁 上课班级:八年级5班 上课课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2014......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福州第三中学(350003) 陈亨淦近几年来,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文件精神,确立了开发具......

    走向小康教案(5篇)

    走向小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