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虫子》教案

时间:2019-05-12 16:3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向虫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向虫子》教案》。

第一篇:《走向虫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词语及其含义。2.了解作者,体会其对大自然的感情。

3.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整体把握文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中作者的不同情感。2.了解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昆虫,认识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理清结构从中提炼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走向虫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点拨法、拓展延伸法

教具准备

Microsoft Powerpoint课件、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学习探究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检查预习并提醒学生积累重点词语。2.快速挑选文中所写的虫子有几种。

3.以无名小虫为例分析我的动作及情感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方法归纳。

四、自主探究

1.学生以按照之前总结的方法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剩余两部分内容。2.重难点句子赏析

五、比较探究

比较《辛劳的蚂蚁》与本课对蚂蚁描写的异同,体会不同的情感

六、写法归纳

1.本文的叙述视角。

“我”→全人类 2.用蕴涵感情的诙谐语言描述事物。

七、拓展延伸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第二篇:《走向虫子》教案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词语及其含义。2.了解作者,体会其对大自然的感情。

3.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整体把握文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中作者的不同情感。2.了解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昆虫,认识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理清结构从中提炼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走向虫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点拨法、拓展延伸法

教具准备

Microsoft Powerpoint课件、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学习探究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检查预习并提醒学生积累重点词语。2.快速挑选文中所写的虫子有几种。

3.以无名小虫为例分析我的动作及情感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方法归纳。

四、自主探究

1.学生以按照之前总结的方法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剩余两部分内容。2.重难点句子赏析

五、比较探究

比较《辛劳的蚂蚁》与本课对蚂蚁描写的异同,体会不同的情感

六、写法归纳

1.本文的叙述视角。

“我”→全人类 2.用蕴涵感情的诙谐语言描述事物。

七、拓展延伸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

第三篇:《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教案

《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教案及练习

《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

二、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

拭去shì 蚱蜢zhàměnɡ 蹭到一边cânɡ 豌豆wān 扬镳biāo 卸下xiâ 褒扬bāo 顶巅diān 痒yǎnɡ 蜣螂qiānɡlánɡ 土坷垃kē 一轱轆ɡūlu 2.多音字 3.词语

莫名所以:说不出原因来。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窃取名誉。

鹅卵石: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曾被水反复冲刷磨去棱角的椭圆形的光滑如鹅卵的石头。

浏览:粗略地看。

二码:英美长度单位。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144米。雷同:随声附和。也指相同。蚱蜢:昆虫,似蝗而小,农作物害虫。痴呆:呆笨的样子。

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扬镳,驱马前进。多情善感;重情谊,容易被感动。犹豫;疑惑不决。

未雨绸缪:下雨之前赶快修房补屋。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悬崖勒马:在将要掉下悬崖之前,勒住了马。比喻在最危险的时候,翻然醒悟。蜣螂:昆虫,吃动物的尸体和粪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土坷垃:土块。

4.作者

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二)学习目标

《辛劳的蚂蚁》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②朗读文章,感知内容。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本文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

②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运用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的人的思想。

《走向虫子》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习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反思自己:我们每天应该如何热爱生命、享受生命。

三、教师建议

我们已经学过南帆先生的《蚂蚁》。它自以为幸福无比,但是在居高临下的人看来,幸福是十分不可靠的,就在它得到一点食物乐不可支之时,致使它毁灭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这里的蚂蚁,显然是南帆充满理性智慧的心灵反照。马克·吐温的蚂蚁,显然是另外一种心灵的反照。这个美国作家笔下的蚂蚁,另有一种针对性。他指出,在人们的头脑中对于蚂蚁,有一种现成的共识,就是十分辛劳。本文的题目,就是《辛劳的蚂蚁》。但如果和世俗的共识完全一致,作者就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了。对于蚂蚁的辛劳。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文章和寓言。作者之所以要写蚂蚁,就是因为发现了世俗之见中包含着许多谬误。蚂蚁并不像天主教学校的教科书里所写的那样,整日辛劳,为冬天储存什么食粮。本文的全部趣味,与科学普及小品迥异,作者并不严格地遵循客观观察。

《走向虫子》这篇文章,和南帆、马克·吐温的文章有点相似,都是写小虫子的。不过南帆和马克·吐温写的是一种虫子(蚂蚁),而刘亮程的文章虽然不长,却写了好几种虫子,先是一种连名字也可以忽略的虫子,后来是一种叫做蜣螂的虫子,最后是蚂蚁。但这种区别是表面的。三种虫子,在人们看来,是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相对于人来说,是渺小的。这有什么可写的呢?如果按照某些贴近生活也就是贴近虫子的作文指导原则,对于虫子的描写,就限于这些常规的观感,那么文章就很难写,甚至写不出什么名堂来了。但是,作者之所以写得引人入胜,却不是这样。而是循着另一条思路,写自以为是的观感,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这是贴近虫子吗?不是,是贴近自我,贴近自我对于虫子的观感的变化,也是一条成功的为文之道。

四、课文讲解

《辛劳的蚂蚁》

(一)文章思路

作者从一开始,就带着和常识唱反调的特点。号称观察后得出的判断,都是相当极端的:“我好像始终没发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些微理性。”接着就把蚂蚁说成“欺世盗名之徒”。虽然在表面上,他摆出了一副具体分析的姿态,承认蚂蚁是辛劳的,还声明说他指的是普通的蚂蚁,排除了特别神奇的蚂蚁。这好像很讲究全面分析,绝不以偏概全。但

是,他的主旨恰恰是指出,这种世界上最卖力的动物,又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动物;它的辛劳,它的卖力,它的顽强,都是毫无意义的。它搬运远远超过它体重的东西,并不是为了储存到自己的窝里。它们只是为搬运而搬运,没有目的,没有成效,但是坚持搬运不止。显然,作者用尽一切笔墨,都在强调蚂蚁的愚蠢。

(二)文章主旨 本文以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只知“装模作样的勤劳”,盲目而又愚蠢地干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莫名其妙的傻事”,“爱好虚荣,不讲究实效”的“欺世盗名之徒”。

(三)写作特点

本文的风格,并不客观冷静,相反是很轻松的,很诙谐的,充满了幽默感的。蚂蚁的无效劳动,虽然是愚蠢的,但并不可恶,也不可恨,而是在可笑中带着可爱。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文章强调了蚂蚁辛劳和徒劳之间显而易见的荒谬。文章前面的一只蚂蚁,搬运的东西是很沉重的,比它的躯体大六倍。后面的一只,马克·吐温用很通俗的比喻这样形容:在二十分钟内所从事的劳动,其分量相当于人将两匹各重八百磅的马绑在一起,扛着它们越过一千八百英尺的光滑的大圆石,攀登了一座像尼亚加拉河上的悬崖顶,再从那里跳下去,登上三座塔尖,每座塔高一百二十英尺,然后卸下两匹马,放在一个毫无掩蔽的地方,也不用人看守着,就一径走开,又去干另一件莫名其妙的傻事。如此辛劳并不是为了储藏食物,完全是“白白浪费”。而搬运的方向,又是和蚂蚁的窝背道而驰的,加之搬运的方法又是极其笨拙的。可是,蚂蚁又十分执着,遇到障碍,如卵石,它不是绕过去,而是倒退着向上把东西往上“拽”。在艰难攀登之中,又是“扯”,又是“拉”,又是“拖”,又是“掀”,又是“爬”,又是“攀”,总之是反复地、顽强地折腾。

《走向虫子》

(一)文章思路

第一种虫子,很小,头只有针尖大,连名字都被忽略了。作者循着常规思维,“看得可笑。眼见它在指甲盖上爬行,到了尽头,若是不停止就要一头栽下去。作者由此产生了优越感,觉得这粒小虫面临危机,却毫无感觉,明明是“短视和盲目好笑”。但是,小虫却从手指底部慢慢地爬向了手心,并没有掉下去。这时,作者“为自己眼光(短浅)羞愧了”。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二)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我”几次观察小虫子的经历,揭示了无论多么弱小的生命都有着自己极强的自主意识,文章充满着对生命的赞颂和尊重。

(三)写作特点

文章的成功之道,就是关于从原始的感觉,深化为对人类的局限分析。这种散文,有丰富的感性描写,而且相当生动,但不是引发情感的抒发,而是以智慧的思考为归结的。然而,文章又不是以议论为主的,而是以感性的、形象的描写为主体的。在形象的描写中,刘亮程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趣味,既不像南帆那样冷峻,把蚂蚁写得很可叹(陶醉在幸运之中不知祸之将至),又不像马克·吐温那样幽默,把蚂蚁写得傻气、很逗,而是把小虫子写得很自如,旁若无人,可笑的不是虫子,而是自以为是的人。文章写得更为精细的是蚂蚁,也是不辞辛苦地进行着一种沉重的劳动,“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用嘴巴咬,用头顶,失败了,跌了个仰面朝天,又重新来,“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有效果”。这当然是挺可笑的。但是,作者的立意并不仅仅在蚂蚁的可笑,而是人的更可笑。而这个人,并不是因为坏心可笑,而是因为好心而可笑。他同情蚂蚁,想帮蚂蚁的忙,就把一只在近旁闲转的蚂蚁捉住,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前面,让它帮忙。但是,好心却没有好结果,这只蚂蚁不肯帮忙,跑了。作者以为这是因为自己“强迫它”,它“生气了”,就改了方式,把逃跑的蚂蚁捉回来,放在劳碌的蚂蚁前面: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很明显,这个场面想象得很风趣,把蚂蚁平民化了,挺有人情味的,也挺好笑的。

五、重点句子理解

它做这样聪明的事,有如我背着一袋面粉从海德堡去巴黎,却绕道攀登施特拉斯堡尖塔一样。它爬到了上面,发现那地方不对头,于是它随便浏览了一下风景,接着,或者是爬了下来,或者要滚了下去。然后再一次出发——这一次仍像往常一样,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理解:这个比喻,以显而易见的荒谬,把蚂蚁的愚蠢笨拙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读者感到的,仅仅是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浪费力气吗;好像不完全是。在蚂蚁的笨拙中,似乎并不完全可笑、可悲、可怜、可恶、可恨,其中还有一点可叹、可爱、可欣赏的成分。为什么呢?因为它十分认真,十分执著,十分投入,十分顽强,十分天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它的这份执著、真诚和它的笨拙、弱智形成了反差或错位,构成了荒谬,隐含着作者的优越和宽容,引发了读者同情和会心的微笑。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理解:这是作者自我表述的第一次错误。这里有几点值得一提:第一,写自己,并不一定要写多么光辉伟大的名堂,自己的错误也可以成为文章的核心内容。第二,并不是自己的任何错误都能写成好文章的,就是错误也有无聊的,这里的错误,本来可以说是无聊的,但是作者的了不起,就在于把本来可能是无聊的错误深化了。他把它写成是优越感的错误,自以为是的错误,而这种由于优越感而造成的错误,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人类普遍的错误。这样写自己的错误的深刻,就在于是对人的优越感的嘲笑。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这一点因为处于对比(手之大,虫之小,人之自以为聪明,虫之笨)之中,而显得鲜明强烈,在一些方面,人不如虫,是人的局限:人对此的不自知,是更大的局限。人的局限是宿命的,不能超越的,人的盲目优越感却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人缺乏自审,因而“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人不能变成比人更为聪明的动物。这句话,虽然文字很浅白,道理却很深刻。自以为是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封闭。从这么平淡的事情中体悟到这么深邃的哲理,这就不仅仅是贴近了自我,而且是深化了自我。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强迫(qiǎnɡ)雕塑(shuî)B.秀颀(qí)更换(ɡēnɡ)C.贮藏(zhù)称职(chēnɡ)D.秘诀(bì)沉淀(diàn)

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辨别 巧妙绝伦 别出心裁 B.隔漠 心旷神怡 千锤百练 C.威胁 出奇致胜 相题并论 D.造诣 殉私舞弊 记忆尤新

三.在下列提供的词语中选正确的填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1.我好像始终没发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2.一般的蚂蚁都属()。

3.蚂蚁“不知道它的穴在那里”。离开三尺远,它就()。

4.蚂蚁“缺乏判断能力,不能区分什么东西是好吃的,什么东西是不好吃的”。这说明它是()。

欺世盗名之徒

狡猾的昆虫

些微理性

生机

找不到它

不大放心

愚蠢无知的见到什么就吃什么

四、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的启示:

五、阅读《石缝间的生命》,完成文后各题。石缝间的生命 林 希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根须,只为了不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遏制。

③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做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狭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④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

⑤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找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白已,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⑥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阅读全文,指出“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为什么使作者“感动得潸然泪下”。

2.(1)第②段中,作者赞美了无名野草“生命的本能”的尊贵。这里的“本能”是指什么?(用文中的词句概括,不超过15字。)答:

(2)第③段中。作者从“蒲公英”的生长中感悟到生命“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这句话在文中具体指的什么?(根据这段文字作概括)

答:

3.第④段写“石缝间的松柏”,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松柏的?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松柏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

4.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 答:

5.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石缝间的生命”是美学的。品赏全文,你认为“石缝间的生命之美在哪里。

答:

6.下面这段话是作者由自然界生命本体的认识提升到人生哲理的一段议论。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个能体现这段议论内容的人物的生活经历,作概要的叙述。(必须交代书名和作者)“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答:

【试题答案】

一、B

二、A

三、1.些微理性 2.欺世盗名之徒 3.找不到它 4.愚蠢无知的

四、如:①贪婪者必自毙。②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③安逸让人忘记忧患。

五、1.石缝间的野草、山花和松柏在恶劣的环境里,顽强拼搏,茁壮生长,体现出它们倔强的性格和不可遏制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被感动得潸然泪下。2.(1)自己生长根须;自己寻找石缝。

(2)同是蒲公英,在田野里生长茁壮,根须被人们挖去做野菜;而在石缝里显得坚韧苍老,没有光泽,为登山人作可靠的抓手。

3.躯干、枝叶、树根。可从松柏高大的形象、坚强的意志、无穷的力量等方面发表自己的感受。

4.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以小花小草衬托松柏惊人的生命力。5.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在艰苦环境里蓬勃生长的外在美;与险恶环境拼搏斗争求得生存的内在美;使世界变得神奇辉煌的创造美。

6.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保尔·柯察金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了病,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一度产生自杀念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重新安排生活,开始艰难的写作,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理想:“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完成精神境界的升华(名著可以是大纲推荐的,也可以是大纲推荐之外的。作家名、著作名写错别字不得分;故事概述应体现“困厄”“锤炼”“升华”三个关键词。)

第四篇:教学设计:《走向虫子》

《走向虫子》教学设计

张静(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三中学)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题目审问导入:

看到课题《走向虫子》,你会提出怎样的疑问?

预设:1.谁走向虫子?(“我”)

2.走向怎样的虫子?(八条腿小虫、蜣螂、蚂蚁)

二、虫子

课文题目是《走向虫子》,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先来跳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虫子怎样的表现呢?稍后清描述其中一只虫子的活动经历。

三、“我”

面对虫子的活动,“我”有哪些猜测,又有哪些行为呢?

四、虫子

虫子的表现在“我”的意料之中吗?面对“我”的善意帮忙,虫子领情吗?

预设:整体回答后,聚焦7——12段,模仿蚂蚁的口吻,揣摩蚂蚁的心理。

五、“我”

走向虫子的这一路,“我”屡屡犯错。对此,“我”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

1.学生发言后以1——2段为例,齐读,勾画体现“我”行为感受变化的词句,感受曲折心理。

2.走向虫子的过程中,“我”帮得越多,错得越多,原文中哪一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原因?(“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3.重点挖掘“自以为是”。小组合作交流:选定一只虫子,选取一句话,品一品“我”的自以为是。朗读展示各自发现。

4.回到之前说到的作者对虫子的猜想,这种“自以为是”,这样的种种判读,其实是出于人的固有的经验。

5.“走向虫子”与“走进虫子”?作者在走向虫子的过程中,无法走进虫子的世界,但是,他用高度自省的意识在重新认识自我。

六、课题再探

上课之初我们运用题目审问法,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给题目“走向虫子”加上你认为合适的标点,你会怎么添加?说说你的理由。

七、小结

这节课,走向虫子的只有作者吗?应该还有每一个“我”,刘亮程是在谈人与自然,还是在阐述人生?刘亮程的散文机智就这样在你还没有注意的时候悄然呈现,这种小事情中的大智慧,这种真正懂得平等的反省,这种常怀谦卑敬畏之心的自知,让我们浸润在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感性中,感受着任何高超理念也无法企及的深刻。

蒋子丹《刘亮程的哲学》

刘亮程在他的文章里是一个农民。这个农民终日扛着一把铁锨走在田野上,悠闲时便东张西望,关心着村里的驴和村外的免,还有忙碌的蚂蚁和离群的飞鸟,以及风中的落叶和太阳下无名的野草。这是一个完全感性的世界,声音和色彩的世界,与文学中常见的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动、意识与潜意识等等视角毫无关系。但感性并不是肤浅和无知,恰恰相反,能够传达体温和脉跳的感觉,常常展示着任何高超理念也无法企及的深刻。

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第五篇:青蛙吃虫子教案

青蛙吃虫子

彭林玲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学会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在十位的算理。

教具学具

课件、信封、成捆的小棒、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填空:(1)50里面有()个十,30里面有()个十,合起来是().(2)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复习数的组成,为学生铺垫了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

二、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听好了,“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猜一种动物!

2.同学们很聪明,一下就猜对了!青蛙对我们很有用处的,青蛙吃掉害虫,就保护了庄稼。所以,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保护青蛙,不能随意捕杀。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青蛙吃虫子》。(板书)

[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

三、探究新知

1.观察图片找出信息,提出问题。

两只青蛙正要比赛吃虫子呢!大家看看现在有结果了吗?快来听听它们说了什么。

(课件)大青蛙说:“我吃了56只虫子。”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虫子。”听了它们的话,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生3: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几只害虫?

[学习内容的形成来源于学生,而且呈现形式活泼,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为问题解决打下基础,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2.解决数学问题,探讨计算方法。

(一)解决问题一(1)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课件)

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2)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方法(出示学习要求)

集体汇报

生1:先在计数器十位上拨5个珠子,表示5个十。在个位上拨6个珠子,表示6个一,合起来就是56;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是30。5个十加3个十是8个十,50+30=80。8个十加上六个一就是86,80+6=86。

生2:摆小棒。先摆5捆小棒,表示是5个十,再摆6根小棒,表示6个一,合起来是56。再摆3捆小棒,5捆加3捆就是8捆,50+30=80,8捆加上6根就是86,80+6=86。

(3)师强调: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在十位上拨呢?

生:30中的3表示3个十,所以要在十位上拨。

(4)师小结:56+30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想出了好几种,你们说的这些方法都很好,这几种方法你喜欢那一种?在今后的计算中可以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同时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培养优化意识]

(二)解决问题二(1)师: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和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生:56-30(2)请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计算,互相交流。

(3)学生汇报

生1:摆小棒的方法

生2:拨计数器的方法

先拨56,减去30,就从十位上拨去3颗珠子。再和个位上的6合起来得26。

同学们真棒,能够主动寻找计算的方法。

小结: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算式时应该注意什么?(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可以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个位。)

3、算一算,说一说 34+20= 71+10= 34+2= 71+1=(总结: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

四、巩固练习

1.忙了一天,青蛙该回家了,看荷叶上有38只青蛙,荷叶上有多少只青蛙呢?那跳下去多少只?动脑筋举手回答。2.口算题

好,看来大家能够积极动脑解决问题,非常棒,接下来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口算能力,咱们一起去智慧岛转转吧,翻看课本3题,看谁又快有细心。(生独立完成)

3.淘气带42名同学们去看讲故事比赛,可只有30 把椅子,每人一把椅子,还有多少名小朋友没有座位,谁能帮帮他呢?

教学反思: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这节课教师从青蛙吃虫子这个有趣的情境出发,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让每个孩子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青蛙吃虫子这节数学课,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

下载《走向虫子》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向虫子》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蛙吃虫子教案

    青蛙吃虫子 一、 教学内容 《青蛙吃虫子》(教材第53、54页) 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走向虫子》教学设计[★]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 杨富居思路概述: 《走向虫子》与本单元其它文章有相同之处,都是写小虫子的。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却突破了贴近生活写作自己自以为是的观感。作者先......

    虫子道歉信

    尊敬的景福宫客户 您好: 虽然我们从未见面,首先对你选择景福宫的产品、及给景福宫提的合理化意见我们非常感谢。 对本次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景福宫全体员工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歉......

    ​《我是一只虫子》教案

    《我是一只虫子》教案课前活动:猜虫子1.出示图片猜:蚂蚁、蜜蜂、蜻蜓、2.出示谜语和图片:七星瓢虫、萤火虫、螳螂3.出示叫声猜:蟋蟀4.出一半图和文字提示猜:天牛5.看视频猜:屎壳郎......

    《每天诞生一次》《列宁格勒的树》《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比较探究文):《每天诞生一次》 《列宁格勒的树》《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 课前预习: 1、自主阅读,整理生字词语。 2、文学常识。 3、把文中令你感......

    《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教案【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祖国发展变化,激发自身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祖国的温暖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认识社会发展变化,了解国家大政......

    走向社会教案

    走向社会 亚伦·亚达 [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场景设置的作用。 2、理解作者用新奇的比喻说明某种道理的方法,懂得这些比喻的含义。 3、梳理文中的忠告与建议,认真思考对自己的......

    《走向社会》教案

    走向社会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场景设置的作用,以及作者用新奇的比喻说明某种道理的方法,懂得这些比喻的含义。 2.梳理文中的忠告与建议,认真思考对自己的启示与教育;学习作者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