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向新世纪 教案(精选)
走向新世纪 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内容以及作者。
(2)懂得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社会功能。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技能,让学生知道,知识技能永远是为表现音乐情感服务的。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探索,交流音乐的艺术内涵。培养学生音乐欣赏,感受,思维能力。
(2)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提高对声乐作品的欣赏能力。教学方法:
通过导入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反馈与强化机能,结束技能等手段达到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视听结合,探索讨论。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 导入技能
运用视,听手段和建立情景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导入教学内容。(以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作为文化背景,贯穿三个教学层次: 第一乐章 “江山如此多娇-----《祖国颂》”、第二乐章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你是这样的人》、第三乐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走进新时代》。)
二:演示技能
音乐课是一个视,听,练相结合的综合课堂,其中教师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对学生的影响至深。所介绍的新知识,新技能,必须通过教学演示使学生去感悟,联系和掌握。(首先怀着满腔热情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颂》,喝水不忘挖井人,深切缅怀老一辈革命家,过渡到《你是这样的人》,最后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和力量鼓舞着我们《走进新时代》,结尾让学生根据这课中受到的教育和启发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
三:讲解技能
让音乐与文学相互结合,让学生感受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紧密联系,拓展文化视野。(重点来欣赏《你是这样的人》,有两个版本的演唱:一个是戴玉强版的;一个是刘欢版的。欣赏后让学生重点挖掘歌曲中音乐语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说说最令他们感动的歌词,以及其中蕴涵的丰富情感,而后唱一唱,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那些为新中国鞠躬尽瘁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缅怀和崇敬之情,从而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我觉得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美,能唤起学生主动欣赏注意和兴趣。最后让学生对比美声唱法跟通俗唱法在演唱方法上的区别。《走进新时代》是首民歌风格的歌曲。提出欣赏前思考问题,并要求高潮部分学生与我齐唱,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很重要,好的语言诱导,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四:结束技能
最后一个环节我要求“学生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内容给了你怎样的人生感悟?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各抒己见,趁此机会让学生受点教育,树立起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音乐学
081
王梦婉
08320124
第二篇:高中音乐走向新世纪教案
高中音乐走向新世纪教案
走向新世纪——
音乐的功能
课题:走向新世纪
课时:一课时
类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班级:高一
教学内容:
1、欣赏《义勇军进行曲》,表演并歌唱《友谊地久天长》,欣赏并歌唱《欢乐颂》。
2、通过聆听以上曲子,认识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功能,并结合曲子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通过音乐作品激发了学生热爱民族的音乐艺术,激发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情感态度: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用音乐搭起一座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相通的桥,引导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并建立起同学之间纯洁而深厚的友谊,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并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3、价值观: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音乐功能探究:在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结合曲子初步掌握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功能,探究音乐的:认识、教育、审美、等功能,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探究能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
1、《友谊地久天长》的表演与歌唱,在表演中感受同学情,掌握音乐的教育功能
2、全体学生演唱《欢乐颂》,在音乐表现中感受向命运不低头不服输以及对生活热爱的态度,并掌握音乐的审美功能。
教学难点:
音乐功能的掌握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DVD机、cD碟
教学方法:欣赏法、体验法、表演法、歌唱法、讲解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上课礼仪
二、情景导入、听音乐看图片思考问题
师:在上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者什么样场合中会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义勇军进行曲?
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来听一听义勇军进行曲,在聆听的过程当中,结合老师所提供的图片,思考:
为什么在这些场合里要使用《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
师播放曲子并结合音乐打开图片。
(图片有学校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天安门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奥运冠军在领奖台上看到国旗升起听到国歌响起的情景等)
2、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
师:歌我们听完了,同学们想下为什么在这些场合里要使用《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
(因为《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具有节奏铿锵有力坚定清晰,旋律刚健豪迈雄壮有力的音乐特点,是其他歌曲所无法代替的。乐句中突出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休止巧妙使用,对音乐的强劲气质和紧迫感的创造,有着很好的效果。)
《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的国歌,那么,在这些场合中,国歌传
递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音乐家聂耳的作品,那么他创作这个作品是在抗战时期,是根据当时的状况而创作的。在当时,《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战士的斗争意志,激发战士的战斗热情,表达出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全中国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思想,这首曲子,是当时苦难的中国人走向胜利和光明的呐喊和呼唤,而在现在和平的年代,《义勇军进行曲》已成为祖国的化身和象征,在图片中,我们看到了,奥运冠军为国争光,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听到奏响自己祖国的象征——国歌时,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或灿烂自豪的笑容的场景,那么,在那样情况下,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尊严,代表了一个中国人民族的自豪感。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有些音乐作品由于政治原因或其他社会原因,在固定场合、固定情况下反复使用,那么,这些歌具有了一定社会意义的信号,具有某种特定的象征的意义。就像我们的国歌,它所造成的那种代表一个国家尊严及情感象征,是很明确的。那么,这就是音乐的认识功能——信号象征作用)
3、师拓展延伸
师:XX奥运会就要来了,同学们,那么,在那时候世界最高领奖台上,你们最想听到的是哪首歌奏响着唱响着?
(奥运会就要在我们的北京举行了,我知道我们所有的同学们都满心希望在奥运会上,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我们能够可以频繁的听到《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在蓝天飘荡,那么我想那时《义勇军进行曲》一定是最美丽最动人最悦耳的音乐,因为,那是一个信号,一个象征,那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神圣的尊严,一个民族自豪感的体现,那么,同学们,让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为奥运做一点应有的贡献,讲文明,树新风,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因为XX世界在关注北京,在关注中国人,世界和我们在一起聆听《义勇军进行曲》)
三、表演并演唱《友谊地久天长》
师:音乐的认识功能我们刚刚掌握了,音乐还有着其他的功能,在探究其他功能之前,先请同学们看一个音乐情景剧《友谊地久天长》。那么,本音乐剧由贽超同学创作,由小东、培彦、世同三位同学表演,下面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小东、培彦、世同三位同学。
、学生表演本剧情
(1)XX年9月他们一起来到格致中学,在高一(11)班这个集体里互相认识并成为了很要好的同学。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回家,一起上学,一起讨论学习,一起听同一首歌《友谊地久天长》,他们对这份友谊非常的珍惜,他们也相信伴着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他们的友谊也一定会地久天长的。
(2)然而,时间长了,他们的差异出来了。甲是一个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的学生,他成天只想着打篮球,就算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他也是只想着抄别人来应付,而乙却是一个热爱学习认真对待生活的学生,他对待同学朋友都很真诚,而且他特别珍惜与甲的深厚的友谊。于是,两个人这样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友谊在慢慢的发生变化,他们谁也不理谁,一首两个人唱的《友谊地久天长》现在只剩一个人孤零零的唱了,昔日的好友变成了陌生人。
(3)高一生活即将结束了,甲要念理科,乙要念文科,在一次音乐课上,《友谊地久天长》响起,在那时,两个人都被这首曲子所感动,他们紧紧的抱在了一块,他们从陌生人又开始变成了好朋友,他们又一起唱起了《友谊地久天长》。
(4)甲乙两个人真情告白——珍藏友谊。并告诉11班全体同学们:高一就要结束了,文理分科决定了大家要走向不同的班级,无论走到哪里,高一(11)班永远是一个大家庭,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11班的同学友谊地久天长;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情况,听听音乐吧,让音乐来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如何为人处事。
2、演唱《友谊地久天长》
师引导学生演唱
(1)带动学生跟随音频演唱或者哼唱
(2)师加入笛子演奏来带动学生演唱
3、师引入音乐教育功能——人际关系和谐化的作用
师:感谢刚才3位同学非常精彩的表演,让老师不禁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我的好朋友,我的友情,建议再一次给三位掌声鼓励。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刚才的音乐短片在你心中涌现出什么样情感?是否勾起了你曾经的一些事,一些画面?勾起了与老师与同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么,有谁可以说说,可以让我们一起分享?
师:那么这首曲子应该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进行的?
师引导学生讨论
师: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是社会交往的一个范例,当这首歌曲广为流传后这是歌曲已经同人民进行精神的交际和思想相沟通了。在刚才很多同学讲的那些故事那些场合朋友饯行告别会,不论是小学毕业还是初中毕业时,这个旋律总会一直播放着,总会牵引出人们内心久违的感动。人与人之间在那样场合下的精神交流,沟通,音乐起到了推波助澜和强化作用。那么,这就是
(1)音乐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人的群体意识和认同倾向;
(2)音乐又教会了人掌握和运用这种最广泛最普遍的交流手段;
(3)音乐使人的交际活动艺术化和美感化。
伟大音乐家李斯特曾说过:“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并被一切人所理解。”
那么,这就是音乐的教育功能——人际关系和谐化的作用。
四、欣赏并歌唱《欢乐颂》
师:接下来,我们来聆听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欢乐颂》。这段音乐是《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是贝多芬于1809至1822年创作的。这个时期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想和成果被彻底摧毁的一个反动时期,而在1820年时他自身也遭受到了一个巨大的打击——两耳失聪,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始终以自己的音乐作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号角,创作出伟大的作品。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聆听《欢乐颂》。
、聆听《欢乐颂》
2、探究
思考:
(1)《欢乐颂》的音乐情绪是什么?
(全人类欢乐、团结、友爱)
(2)音乐表达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九交响曲是他在交响乐领域中伟大成就的总结,这部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集中的体现了贝多芬毕生竭力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也体现了贝多芬积极、乐观和坚强的内心世界。)
(3)那么,在当时消极的社会情况下,这首曲子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首演那天,贝多芬坐在乐队中间,因为他的耳朵已经聋的无法考虑担任指挥了,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人们欢呼雀跃着,唱着,不断的打着欢乐颂的节拍,但贝多芬却什么都没有听到。据参加首演的女中音歌唱家说: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坐在丰富的音乐声中,但他什么也听不见。甚至,在这部伟大的作品结束时,对观众的掌声都无动于衷,还是站在那里,背着听众打拍子。直到我把他转过身来,他才看到人们还在拍手,表示出最大的欢乐。在座的每一个人猛然意识到,他刚才之所以转身是因为没有听见。人们无不像触电似的感到震惊。接着,同情和仰慕的心情像火山一样的爆发出来,首演非常成功,因为这样的音乐,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感染了当时全世界的人为了自由、解放、平等而团结友爱,走向革命的胜利。)
(4)那么,对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有什么启发?对情感有什么样的认识?
贝多芬与我们隔了近两个世纪,但他的音乐却早就引起全世界人的共鸣,《欢乐颂》不仅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情,也表达了全人类人民的感情,社会稳定和谐,人类自由平等团结友爱。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磨难希望都能够象贝多芬一样,都能够乐观勇敢的去面对,都能够顽强坚强的积极的去做有意义的事情,用这些积极性的情感(乐观、坚强、团结)去战胜内心消极性情感(如悲观、阴暗、灰尘),那么,这个就是音乐的审美功能——调节情感的作用。)
3、师引入音乐的审美功能——调节情感的作用
(音乐的审美功能表现可以诱发人的内在情感,触发人们内心积极性情感(如喜爱、快乐、兴趣),使消极性情感(如悲痛、厌恶、愤怒等)得到宣泄。音乐使对立两级的感情相互转化,如通过积极性感情内涵作用与人的感情,逐步取代人们原有的消极感情并使之转化为积极的感情。优美的音乐中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使人的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好的音乐,可以使人们处在积极性情感状况下,更为强化、丰富、充实,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4、演唱《欢乐颂》
师引导学生演唱
(1)钢琴伴奏:哼唱谱,(2)演唱形式: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女声大合唱
(3)情感:
团结与欢乐
五、总结
音乐的三个功能
认识功能——信号象征的作用
教育功能——人际关系和谐化的作用
审美功能——调节情感的作用
第三篇:浅论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三个走向
文章标题:浅论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三个走向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当代中国政治学经过恢复、补课和重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终于建立起来了,由此中国走出了没有政治学的政治中国。在这过程中,政治学的发展有过波折,但是,总的说,政治学科的理论体系、教育体系、科研体系等方面,经过从元到有的发展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如果从新
世纪的视角来看,可能面对的挑战要比其它社会科学严峻得多。政治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经济发展提出的政治问题,对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问题,对“冷战”后如何建立政治新秩序的问题,等等,都深感很难从理论上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及提出可行的对策,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理论缺乏强劲的解释力。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挑战也是机遇。任何社科学的理论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的,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尤其当今日中国的政治学还是一个新生学科之际,它可以从走向科学、走向实际、走向世界的思路着眼,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建设和方法创新,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
走向科学。说中国政治学没有科学体系,当然是不正确的。但认为中国政治学科学体系已经很完备了也是不正确的。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政治学已经有了一个科学体系,但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不仅因为中国重建政治学的时间尚短,而且从历史上看中国政治学就有先天不足的弱点。中国和西方国家一样,自古就有非常丰富的治人和治于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但是,和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从来没有把丰富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经验作为学术进行思考和研究,更没有运用这些要素构建政治学,直到中国近代化开始以后,主张维新变革的先驱们才从“西洋”和“东洋”把政治学引进中国。后来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再加上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这可以说是形成现代政治学的三个源头。但是,在当时的所谓政治学,实际上是照搬西方的政治学,是拿来主义政治学。
新中国成立后,本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发展中国的政治学。可是,正当面临发展机遇的时候,政治学却被误解成伪科学。似乎政治学只属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只要有马克思主义,就不需要政治学。由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政治学长期为缺门。正是因为政治学长期被误解,多年被忽视,所以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占霸权地位的“左”的思想任意解释“政治”,被曲解了的“政治”又反过来助长“左”的思想。结果,一方面是社会生活中政治泛化,另一方面是政治概念狭隘化。简言之,社会生活中什么现象都是政治,而政治就是阶级斗争,按此逻辑,“十年浩劫’势在必行。这个政治逻辑的后果,不能不说是没有政治学的政治中国的悲剧。
我们要使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政治学就必须走向科学,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有特定研究对象的政治学理论体系,克服政治泛化和政治概念狭隘化的影响。政治学不能什么都研究,不能把什么社会现象都作为政治现象来研究。而且,随着学科的发展,现有学科的分化、交错、综合,各学科内容总是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行政学本是政治学的一部分,但随着行政学发展为独立的学科,政治学就没有必要把行政学按原样包容在政治学学科体系中,尽管行政学仍然不能割断与政治学的关系,但这只是学科之间的关系。另一种发展情况是,随着政治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政治学问题的公共选择理论,自然就会成为政治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总之,政治学理论体系建设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理论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本质。政治学理论的科学本质也是这样。没有理论创新,就不能科学地解释政治生活中发生的新现象,更不可能科学地解决政治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
政治学对政治社会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缺乏解释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理论创新。在这一点上,任何科学都是相同的。当代中国经济学如果抱守计划经济理论,不进行理沦创新,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就不可能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问题。政治学本来就是有时代特征的,有不同阶级属性。不同时代的政治学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中心内容。当前,中国转型期政治就是当代政治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同时,也只有通过研究转型期政治,科学地回答政治生活中的问题,井由此上升到理论认识,这才可能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这也是中国政治学走向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治学研究走向科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前人的经验,尊重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学术研究规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新问题,避免在低水平上进行简单的重复,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尊重前人的成果是一致的。实际上,当前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在学术界还是有不同见解的,在这方面,政治学也可以进行百家争鸣,在大的理论体系中可以有不同的学派、学说。政治学不同于政治,一个政党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一致,但政治学在政治学说、政治理论上是可以百家争鸣的,是应该有不同学派的,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是受科学发展规律支配而发展的。
走向实际。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政治学作为科学走向实际,解决政治生活中的问题是科学本质的要求。走向实际应该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就是说,政治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修正错误,丰富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当前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接踵而来的社会。政治的变化,本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来解释和认识社会政治现象和问题的学说和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变化的需要,因此,这就要求政治学在实践中提出新的认识,进行理论创新。从计划经济的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对政治学提出的问题,首先是在国家学说上如何回答解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资源主要通过国家中央集权的计划来进行配置,国家和社会基本上是重合的,这主要体现于“单位制’啪形式。在那时,“单位’俱有双重的职能,既行使国家职能,也行使社会职能。党组织(支部或党委)建在“单位”上,实行高度的一元化领导。其结构和机制也很简单,一份“红头文件”,就可以从上到下全部动员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学不得不面对国家与社会分离后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国家计划配置经济资源的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熟而逐步弱化,最后也许只保留公共经济领域里的极小部分的职能。对此,政治学研究当然要义不容辞作出科学的解释,政治学界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在理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现实中的问题比人们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要复杂得多。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国家已不可能再像“单位制”的条件下那样对社会进行控制。例如,在乡村的某些地方宗法势力的回潮,还有城乡某些地区黑社会性质势力的猖獗。从经验上说,这是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分离后出现的新的政治现象和问题。但是,从理性上说,这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只是对政治研究来说,必须从科学上回答和解决这样类似的问题。乡村这种现象的出现,尽管有中国传统政治历史原因,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在于随着乡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未能及时相继推进社会结构的重建和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乡村政治发展。事实上,自从乡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社会经济资源就逐步转归社会支配,由此,国家本来藉以控制乡村的经济基础让出去了,而乡村本来依靠国家维持的社会结构松懈了,但又没有及时进行社会重新整合,建立新的结构,以致在某些地方,或某些地方的某些方面出现结构的薄弱部分,正是这样,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势力乘虚而入。在某些城乡特别是其接合部黑社会性质势力的出现也不外乎是这样的原因。显然,这些实际中的问题都是政治学应该研究的对象。从政治学的视角看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政治发展中的现象,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必然会带来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上的不适应,并不是由于从集权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恰恰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后必须及时相应地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其实,邓小平同志早就看到这一点,并且明确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同时,从这些政治现象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学研究面对实际应担起的历史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不仅要从理论上解释这些现象,分析这些现象生成的原因,更重要的还要运用政治学理论来解决由这些现象所产生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进行理论创新。如果还是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在国家与社会分离以后,我们就不得不把传统的国家政治建设分成两条路径来思考和设计。其中一个是国家政权建设,一个是社会建设。对前者的认识和实践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经验,对后者,特别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基础的社会,毋庸讳言,我们不但经验不足,而且理论准备也不足,由此,我们不能不把社会基层民主政治作为政治学研究的重点项目。它的现实意义不用多说,就以“专项打黑”这个举措为例,这样做确实必要,可以为民除害,大快人心,为一方保平安,但是没有社会建设,不可能根治这样一些由社会机体不健全而产生的癌变现象。因为,社会本身没有制止和打击黑势力的组织力量。如果我们的社会建设取得成效,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起来了,党的政治思想领导作用加强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了,就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局面也就形成了。
政治学走向实际,研究社会生活中现实的政治问题是政治学发展的动力,政治学研究实际的政治问题是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应承担的历史任务。同时,政治学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保持学术生气,不断理论创新,走向学术前沿。
走向世界。当代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不仅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应有的要求,而且政治学作为一个学科本来就是世界性的,尽管政治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国的政治学也都各自具有本国的特色。但是,政治学井不排斥在各国之间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吸收别国有用的研究成果。政治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早已表明,无论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学,还是东方国家的政治学,无不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创建的政治学理论体系中吸取养分。例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这部古典巨著中关于政体的分类及其分类思想直到今天对东西方国家的政治学仍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都已把它作为研究政体形式的学术规范。当然,东西方国家对政体形式的研究和分类在价值理性上是有根本差异的,然而在工具理性上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纵观中国政治学发展史,政治学最早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近20年来政治学的恢复和重建事实上也引进了当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成果,如分析工具和政治学中的某些新的话语都来自西方政治学。政治学走向世界,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一个国家在经济上闭关锁国,与世隔绝,必然停滞落后。其实在政治和文化上道理也是一样的,政治上自我封闭和文化上与世隔绝同样也会造成停滞不前,落后守旧。当然,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并不等于照搬西方,全盘西化。如何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马克思已经做出了榜样。列宁也曾精辟地说过,“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在这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之所以能得出自已独特的结论,不仅在于马克思的天才,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他尊重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就要走向世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以中国走出国门、实行改革开放的实践为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不抱守集权的计划经济,运用在西方发育和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的特色,是根本不同于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特色。并且,可以断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小康水平,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特色。
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应该包括认识世界,研究世界政治中的现实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提出政治学“需要赶快补课”时,实际上就已经赋予中国政治学研究世界政治的历吏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政治学不研究世界政治,不研究外国政治就不可能真正地为中国政治服务,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中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服务。对复杂的世界政治和纷繁的外国政治的研究要摆脱就事论事的研究,政治学应该提供研究框架,发展面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现实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其实在国际上政治学和世界政治研究本来就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世界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大家们首先都是政治学家。中国把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分开来,是在中国没有政治学的情况下一种带有误解性的习惯分法,政治学本来就包括世界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学研究走向世界本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的任务更重了。当然,经济全球化问题可以像马克恩那样用纯经济的观点来分析,也可以具体到用效益与成本的观点来把握对中国的挑战和机遇。但是,从政治学来说,它首先应该运用政治学理论作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分析,也许人们最先可能想到的是国家主权问题,我们不能轻易听信随着经济全球化民族国家主权逐步淡化的说法,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的严肃的政治问题。政治学应该进行历史的、现状的研究。国家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但是,今天国家主权的形式和概念确实与民族国家始初阶段有所不同,这些涉及各国利益的政治问题,是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应该研究的问题,不仅在中国要有政治学家的声音,而且在世界上也应该有中国政治学家的声音。
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和参与世界是一方面,还有同样重要的另一方面即应该把中国政治学推向世界,把研究中国政治和中国学者研究世界的成果推向世界。中国政治学虽然起步要落后于西方政治学好多个世纪,甚至其间政治学发展路径曲折,环境恶劣,步履艰难,但是,中国从古到今的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哲学都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政治发展,都是很值得政治学进行研究井推向世界的。其实这些方面已引起国外政治学家和汉学家们的注意,并且已有不少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出版。中国政治学不能说没有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投入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在这方面,应该说,我们是大有作为的。中国政治学应该对世界做出贡献。
中国政治学在发展,新世纪中国政治学应该走向科学,走向实际,走向世界,取得更大的发展。
《浅论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三个走向》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论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三个走向。
第四篇:第三单元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学案(22)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
第三单元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学案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它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
2、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它的职权①行使最高权和监督权;②拥有最高权;③选举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任命其他重要的政府组成人员等。
二、依法治国
1、原因: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2、基本内容(要求)是,。
3、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的和根本任务,是总章程。
4、生活在法治国家中公民应要懂法、用法、守法。(中学生该怎样做?)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1、公民的基本权利有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权,受教育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著作权,肖像权,专利权,名誉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较重要的民主权利是和权。
2、公民的基本义务有赡养和扶助父母;受教育;维护祖国统一、保护环境、维护公共秩序、爱
护公共财物等义务。
3、公民享有的各种民主权利有:①凡年满周岁且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公民,③ 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容推卸的。
练习:
1.我和你是中国公民吗?我们可以当人大代表吗?()A是,不能B是,能C不是,不能D不是,能
2.我们能参与国家管理吗?()
A能B 当上政府官员时可以C满18周岁以后可以D被选举为人大代表时可以 3.法院、检察院、教育部,民政部、街道办事处,它们的工作都是为了什么?()A为了巩固国家政权B为了把百姓管理得井井有条C为人民服务 4.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政府?()
①因为它能够建立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②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
③加速经济的发展,兴办教、科、文卫事业,使社会日趋繁荣 A①B②C③D①②③
5.你认为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选举人大代表或政府官员重要的参考条件?()A学历高、长得漂亮、言语幽默。
B承诺在任期内解决的几个问题,都是我所关注的。C看起来比较正派,说话比较稳重,显得比较成熟。D提出改进工作的目标清楚,措施实在。
6.我们民主制度中最大的权威是什么?()A国家主席B人民代表大会C人民代表D法律
7.我不明白什么叫政治文明,但它一定有基本的标志,请告诉我是什么?()A依法治国B以德治国C民主治国
8.下列哪些是依法治国的体现?()
①以权代法②法律既要管民,更要管官③以人代法④办任何事情都要有法律依据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9、什么法律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A民法B刑法C宪法D行政法
10、我是中国公民吗?我能享有全部公民权利吗?A是,能B是,不能C不是,能D不是,不能
11.所有的公民都是人民吗?我国所有公民都受国家法律保护吗?()A是,是B不是,是C是,不是D不是,不是
12.当我们行使权利发生冲突、受到限制时,依照什么来把握自己的行为呢?()A.道德B法律C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D上级指示
13、分析题:
随着民工进城大潮,越来越多的民工子女遇到了就学困难的问题:他们只能在私立
乃至民工自办学校上学,这些学校条件非常差,甚至是非法的,要偷偷摸摸地教和学。要读公办学校,就要收取借读费。你认为这种情况合理吗?你会有什么建议? 你的依据是什么?(可以是法律依据或者别的。)
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没有履行职责时行使批评建议权;③当国家机关对公民进行不公正待遇时行使依法要求得到公平对待的权利;④
当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行使检举、揭发权。
4、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的渠道和形式有 ①可以向反映情况;
②可以通过;
③可以向有关写信或拨打电话,④向有关当面反映情况。
5、公民最重要的特征是和的统一。
① 依法享有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即是权利和义务统一体的、一致的; ② 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容非法践踏,不可非法剥夺;
第五篇:《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祖国发展变化,激发自身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祖国的温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认识社会发展变化,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
知识目标:了解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同时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党的发展思想和奋斗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难点:理解我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________,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_______。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________、抵御________、克服_________、解决________,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___________的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________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_________和___________现代化。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__________,已由__________阶段转向________发展阶段。我国将坚定不移地贯彻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思想,落实_________,转变___________,转换__________,建设现代化____________。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__________不平衡、_________水平不高、______________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___________,坚持中国特色__________道路,推动____________一体化,有利于实现__________,促进社会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_________、________,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6、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__________,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__________,人民的____________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7、人民对__________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__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问题,提高___________和人民__________,加强社会___________建设,坚决打赢____________,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_____________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8、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________________。只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_________、促进社会___________,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_______________的坚实保障。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与分享P9
甲:我与父母乘坐高铁暑假外出旅游,快捷舒适,感受到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方便。
乙:我暑假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看到好几家高污染企业停产整改。
丙:我暑假帮家人在市场看服装摊,生意比往年冷清,而别人家新开的网上服装店却生意火爆。
(1)通过对假期生活的交流,你发现中国经济有哪些新变化?
(2)如何认识这些变化?
(3)我们国家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2、材料一 李克强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过去40多年推动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制胜法宝。我们不会走铺摊子、粗放增长的老路,不会实施“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政策,不会采取为维持短期增长而损害长期发展的做法,而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材料二 今年的《报告》出现了105次“改革”,10次“市场化”出现了,这展示了中国以改革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1)阅读材料你对深化改革有哪些体会?
(2)请你谈谈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将蛋糕做大,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实现一定发展水平上的公平正义。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材料二: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
(1)为什么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2)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三)学以致用
数千年来,中国人就向往人人平等、人人享有的“大同世界”,有“均贫富、等贵贱”的梦想。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如何处理发展与公平、共建与共享的问题,孔子在《论语》中讲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同学们围绕“共享发展”的话题,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
同学A:共享发展应该是人人享有,而不是一部分人享有,先富要带后富。
同学B:共享发展就是要共同享有国家发展的所有成果。
同学C:共享发展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
同学D:“人心齐,泰山移。”人人共享需要人人共建。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是如何看待“共享发展”的?
(四)学后反思
这节课我学会了:
这节课我未解决的疑惑:
参考答案:
(一)自主探究:
见教材内容
(二)合作探究
附合作探究参考答案:
1、(1)①“乘坐高铁外出旅游”,说明我国以高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交通、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②“好几家高污染企业停产整改”,说明我国正由数量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致力于可持续发展;③“服装摊生意冷清,而服装网店却生意火爆”,说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中国的销售和消费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2)这三个变化只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3)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新变化,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1)①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②改革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新变化;③改革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④我国的改革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①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③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5、(1)①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②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②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学以致用
(1)四种观点分别从共享的主体、内容、发展过程和途径四个角度阐释共享发展,都是正确的。
(2)①同学A的观点说明共享的主体是全民。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共享,而是惠及每个社会成员、“一个都不能少”的共享;
②同学B的观点说明共享的内容。共享是全面共享,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③同学C的观点说明共享会有一个发展过程。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发展不均衡,共享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从一个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渐进过程;
④同学D的观点说明共享的途径。共建是共享的实现途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共建和共享的关系体现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只有通过共建把“蛋糕做大”,人民最迫切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只有通过共享把“蛋糕分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做大蛋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