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小康教案(5篇)

时间:2019-05-13 21:3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向小康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向小康教案》。

第一篇:走向小康教案

走向小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学活动设计环节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通过优美的旋律、质朴的歌词,感受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新生活的精神风貌。

教师引导:建国6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实现了小康。今天来学习第四课《走向小康》。

板书:走向小康

环节二: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板书:

(一)感受小康

学生活动:说说家乡新变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家乡或者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受。教师引导:回眸过去,在上个世纪里,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那么小康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细细解读。

板书:

(二)解读小康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26页文字。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小康”一词的起源、含义。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小康”一词,懂得了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小康”是否就是指“靓起来的服饰”“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房”“鼓起来的钱袋子”等等这些物质生活?“小康”一词是怎么来的?“小康”到底指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够全面地把握我们现在的状况,懂得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随着时代的发展。

“小康”一词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物质生活上的提高,它还包含什么意义呢?我们一起来认识现代意义上的小康。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26页第二段文字和方框内小字材料,完成选择题并填写下列时间轴。让学生了解小康的发展历程,更加直观的认识我国的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把小康目标和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自然的联系起来。

教师引导: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什么样子的呢?读材料,谈感想。

材料一: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46619亿元人民币(折合为3010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gdp居世界第104位,仅2280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20,日本的1/18,德国的1/17,韩国的1/9。

材料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现在的小康是以生存消费为基本内容,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还比较好,但教育、文化等生活方面的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对文化、体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还没有普遍得到满足。另外,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有很大距离,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也还很突出。”

材料三:据统计,2009年深圳人均gdp为10628美元,成为我国内地目前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另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还有2200多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其中80%左右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我国西部、中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4%、38%。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分别得出各个结论。教师总结: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多媒体展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泽民同志把这样的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就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相比,水平更高、内容更广、惠及全体人民

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四位一体)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胡锦涛指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展示意图:全面了解建设小康社会与提高我国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我国政府是如何促进生产发展、实施强国富民政策。环节三:收获平台

学生活动:展望未来。学生自由畅谈,到2020年,自己的生活会是怎样的?要实现2020年自己的幸福生活,现在我要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技术、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加强法制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热情。

教师点评及总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要经历的基本过程。我们懂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懂得了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好好学习,为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做出自己的努力。课外作业根据所学知识,为你所居住的城镇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课后反思:

1、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另外,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上的学习、新闻报刊的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小康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了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有限的,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指导。

2.教师要多下功夫学习“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知识;搜集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图片、音乐资料。

3、可以请学生发表意见,说说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感想。

第二篇:第三节 走向全面小康教案

第三节 走向全面小康 第一教时 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教学难点】贫富差别现实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

共同富裕的目标与当前贫富悬殊的现实这对矛盾,使得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距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会越来越远。因此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不能因为有收入差别而共同富裕目标。学生的需要:

本课时所提及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性、政策性教,如在讲授过程中强化政策性内容,学生兴趣不浓,也不易学生充分理解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应尽量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

P49页“查一查”这一活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应好好地利用。

三、综合设计思路

(一)课前布置

课前收集反映东西部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图片或材料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材料。

(二)导入

分两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或材料。提问:我国不是已实现小康目标了吗,为什么还有如此大的差距?让学生带着疑问,教者呈现小康现状特点: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由此来探讨引入以下话题。

(二)话题教学

【教学话题1】平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和同学这样来评价一个同学,“╳╳╳同学总体上是好的。” 对“总体”该怎样理解? 【教学话题2】我们现在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对这一“总体”我们又该怎样理解?由此说明总体小康的特点。

【教学话题3】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由此揭示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总体上的小康并不是我们的追求。【教学话题4】学生呈现先富带动后富的事例

结合P49页“华西村”、“查一查”来拓宽对实现共同富裕途径的理解。【教学话题5】阅读P49页李单同学的材料 发问:要不要解决?为什么?如何解决?

(三)小结

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让人民共同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追求与梦想,全国人民正在为此作不懈的奋斗。

(四)活动安排

通过阅读杂志上或上网查找,搜集表明我国现在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资料,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教材在P48页中写到“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P49页中写到“共同富裕也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这两种说法好像有点冲突。

第二教时 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学难点】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艰巨性。

二、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

学生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在认识上有一定的难度,对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认识也同样存在认识不尽深刻,尤其是家境比较好的学生认识不到全面小康实现的艰巨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或许会产生一些疑问,如,哪些不是关键目标。学生的需要:

学生热衷于探讨“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因为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一般的人都有好奇心,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综合设计思路

(一)课前布置:

让学生查阅资料: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的目标有哪些?

(二)导入:发问:“这人各方面都好”与“这人总体上是好的”,哪一种评价更高,由此引入我们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

(三)话题教学:

【教学话题1】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然后与总体小康指标比较,结合P50页“说一说”提问:你认为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何区别?这两个目标之间有何联系?

【教学话题2】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最关键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话题3】根据全面小康的目标,结合P50页对2020年的我国人民生活进行展往。

尽情勾画,用数据或图表与总体小康进行比较说明。

【教学话题4】你认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难度大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四)小结

由于我们正确的方针政策,全国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高涨的热情,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但任务非常艰巨,我们还面临着国内外的多种压力,有很多的事,有很多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五)活动安排

运用具体数据对比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不同。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信息平台中的数据让学生来具体填写是不是合适,八年级的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难作出一个宏观评价。

第三教时 建设全面小康 我有责(结合单元活动)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中学生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责任

二、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

由于当今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初中生的责任意识相对缺失,有同学会认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中学生的关系不大,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享受小康而不是建设小康。

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关注点可能比较多地放在对2020年的想像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应该肯定和提倡。

三、综合设计思路

(一)导入

播放《二十年后再相会》歌曲,交待这首歌曲创作时间----二十世纪末。在播放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歌曲中的描绘的二十年后,大约是什么时间?

②请学生相象一下歌曲中的描绘的二十年后,你的工作状况、生活状况是怎样的?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

(二)话题教学

【教学话题1】你的愿望能实现吗? 学生叙述理由。

【教学话题2】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综合归纳。

【教学话题3】这种生活靠谁来创造?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转入下一个话题。

【教学话题4】有同学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政府的或成人的事情,与我们中学生无关。你的观点怎样? 组织讨论。【教学话题5】20年后的你在那个时代准备履行什么样的角色?请根据你所担当的角色作一次演讲。

对“建设小康社会我有责”进行升华,今天的责任是为了明天能尽到更大的责任。【教学话题6】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写一份集体宣言。【教学话题7】学生集体朗读宣言。

(三)小结

(四)活动安排

根据你对小康生活的理解为《二十年后再相会》重新填词。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由于社会大气候的缘故,学生的价值观与教学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利用思想品德教材发挥教材的引导功能。

第三篇:《走向小康》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走向小康》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识记基础知识:“三步走”战略目标、全面的小康。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3、提高学生尊重差异、平等相处、热爱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觉悟。教学重点:“三步走”战略目标。教学难点:全面的小康。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生活过得怎么样?解决了温饱吗?还是跨进小康?对现在的小康满意?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二、阅读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掌握基础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概括、归纳能力。

三、讨论

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把握基础知识,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诱发启导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

四、提问

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归纳出来,提出问题,以供其它同学相互学习。

1、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表现。

2、小康的来源和现在的小康的提出。

3、“三步走”战略目标。

4、我国现在的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5、现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6、我国最基本的国情。7、2020年要实现的小康。

8、现在的小康和全面的小康的区别。

9、当前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使命。

10、怎样才能实现全面的小康。

五、归纳

教师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教师加以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归纳、概括能力,提高探索创新能力。作业布置:现在的小康和全面的小康的区别?

教学反思:

1、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课堂上多关注学生,与学生合作,融洽师生关系。

3、教学中,多设置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

4、针对教学内容,要教育学生,勤奋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四篇:小康教案

我为小康做事教案

教师:杨勇

一、课时安排与教材处理

1、结合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打算作这样的安排:

①将单元活动分散到具体教学过程中或课后作业里。

②作业没有以习题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活动的方式来呈现。

二、具体授课内容

(一)掌握单元设计理念

走进小康时代凝结了中国人民由来已久的社会思想,也是我们国家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本单元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小康目标,感受我们的小康生活,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新世纪的理想。这个理想也是与我们中学生息息相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人人有责,它需要我们大家从现在做起,不懈地努力和追求,齐心协力奔小康,共同建设我们的小康社会。

1、本单元的课程标准要求: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2、本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感受身边的小康生活,知道我国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增强投身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浪潮的使命感;知道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增强建设全面小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艰苦奋斗的意识和精神。

3、本单元主要内容

第一节 “感受小康”,本节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小康目标的奋斗历程,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生活,并细心体味我们现在的小康生活。本节包含两个话题:我们的小康目标,感受小康是什么;我们的小康生活,感受小康生活来到我们身边,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富起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带来的巨大成就,体验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让学生理解改革与我国小康生活目标实现的关系,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道理。本节从“我们一步步走上小康之路,这是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分不开的”引出话题--改革开放富起来。从两个方面展开本节的内容:通过改革开的巨大成就这个话题帮助学生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内容和巨大成就,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强国之路”的道理;通过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这个话题,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经济,感受市场经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实惠,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

第三节 “走向全面小康”,基本实现小康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因此,本节重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小康建设中的差距,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关注小康,并投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热情和动力。本节分为三个部分:共同富裕的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全面小康我有责,帮助学生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我”的关系,引导学生齐心协力,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潮流,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当然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艰苦奋斗的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

(二)单元框架体系

走进小康时代感受小康 我们的小康目标小康目标的提出 小康是什么 小康目标的内容 我们的小康生活

我们身边的小康生活。物质生活的显著改善 精神生活的日益充实 改革开放富起来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改革 开放 改革开放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市场经济方便人们的生活 市场经济的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走向全面小康

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的地位 共同富裕的实现 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小康的特点、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 建设全面小康 我有责建设全面小康与中学生密切相关 担负全面小康建设的责任 单元活动 本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小康目标是什么?怎样的生活才是小康生活?

【教学难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我国的小康生活的具体标准是不同的。

二、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

小康生活本身是与以往生活相比较的一个概念,大多数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前后变化感触不深。这就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对小康目标定位认识相对模糊,这一问题也难以界定,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很想弄清楚小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样的生活水平才是小康生活水平。这些问题和状况需要师生共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形成清晰的认识。

学生的需要:

因本课时是第一课时,学生的疑问会不少,比如说,目前我国的小康有何特点?其具体发展状况如何?未来如何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是怎样的?它能实现吗?如何实现?以上部分疑问不能在本课时教学中加以解决,要通过本单元其他课时教学来加以解决。

三、综合设计思路

(一)导入

呈现:“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中的一句话:”......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均匀......“,这个愿望表达了老百姓的什么渴望?太平天国运动实现这个愿望了吗?结合P37信息平台材料导入”小康“话题。

(二)话题教学

【教学话题1】古往今来对小康的理解与追求。

通过探讨与交流让学生形成对小康的一般性的认识。

【教学话题2】利用课本P38页图片材料进行情境对话,你认同哪一种观点?

结合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转入下一话题

【教学话题3】你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是怎样的?

围绕这一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提出的目标可能过高或不全面,老师适当点拨引导,结合课本P38页的说明性材料和P39页信息平台让学生弄清:

①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小康生活,即小康目标。

② ”小康“目标确立的发展过程,从而得出小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是一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的过程。

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我国的小康生活的具体标准是不同的。“进行解释说明。

(三)小结

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康目标比以往任何时代所提出的小康愿望要来得更加科学和现实,也给人们指明了明确的方向,它不再是停留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上,它已经逐步化为现实。

(四)活动安排

以你的家庭为例,选取几个指标与P39小康基本标准进行对照,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是否达到小康作一评价。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我国的小康生活的具体标准是不同的。“ 这样的说法在我看来是对小康目标的新的理解,查了一些资料,没有找到相关解释说明,自认为这样的说法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小康生活有多重标准“的认识,教师对此问题讲解时只能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说明。

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提问:歌词中”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的景象是靠什么取得的?

(三)话题教学

【教学话题1】 由导入引出改革开放话题

发问:改革” 改“的是什么?

结合P43页”说一说“,揭示改革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得出改革的实质。教师可用”足履关系“作比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话题2】让学生列举改革成就事例

结合P43页活动建议让学生感受改革给人们带来的变化。

【教学话题3】由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发问:说出几个经济特区名称?对外开放格局怎样?

简单说明如何实行对外开放。

【教学话题4】学生展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故事。

让学生感受开放的作用。

【教学话题5】呈现教材申奥成功、神六图片。

提问:有何感想?结合本节课内容说明为何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四)小结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小康社会成为现实。实践证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一条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

(五)活动安排

请你的父母亲或爷爷奶奶谈谈他们的生活经历,把你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让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的重大差别。

【教学话题2】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相关材料。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计划经济的弊端,集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话题3】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市场经济时代的相关材料。

初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教学话题4】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发挥计划的作用,更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教学话题5】阅读P45-P46页材料认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及措施。

教师简单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骤,【教学话题6】阅读P47”我们走出苦难“

思考:走出苦难走进了什么?怎样走出苦难的?

(三)小结

靠改革开放”我们走出苦难",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走入了繁荣的市场经济时代,我们正在享受着小康生活,明天会更美好。

第五篇:小康教案

寻找家乡巨变,感受小康生活

大套中心小学 王丽丽

教学目标:

围绕“寻找家乡巨变,感受小康生活”这一主题,敞开心扉,大胆倾诉自己心里话,写出小康是什么,引导学生形成共建小康的良好氛围。

重点:

1.通过书信体的方式感受“小康”,要求说得清楚、连贯、完整。

2.应用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多种描写方法的合理应用,主要注意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描写。

难点:

敞开心扉,说真话,抒真情。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小康之歌》

二、揭示主题 1. 出示问题:

(1)什么是小康?什么是全面小康?

(2)江苏省制定的县级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主要有哪些?(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哪些?

(4)自产自用的粮食、蔬菜和鸡鱼肉蛋为什么要算入农民纯收入?.同学们,小康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我们的家乡这几年有什么变化?和你的父母、爷爷奶奶聊天时,通过对比过去的事,感受我们沛县的生产发展。3 讨论:

(1)、全面小康是不是家家达小康?

(2)、沛县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已经达到小康?

三、敞开心扉

1.引导学生诉说自己家的变化。

2.引导学生憧憬家乡的美好现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为实现家乡的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

四、倾吐心声

1.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现状,你是喜欢这要的生活还是喜欢以前的生活? 2.问卷调查

我们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请看老师的问卷调查表(幻灯片出示问卷调查表)

1、我的家庭生活。

2、说说这几年家庭生活里你家最幸福的事。

3、和你远方的朋友聊天时你是否最想对他们说家乡的变化?

4、我对家乡的希望。

认真思考5分钟,想好答案,准备交流。

3、师生交流。

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师生进行交流,老师请三至四位同学说说自己的认识。交流过程中教师相机进行习作指导,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五、习作。

1.对家乡的热爱,我们每个同学都感到有许多话要说,现在我们就把它们淋漓尽致地写下来。当然,当你的文章写出来后,也可以作为与家长、与朋友沟通的一座桥梁,说不定你会惊喜的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可以更美的。

2.怎么写呢?可以按调查表的顺序来安排文章,当然我也欣赏你们有自己不同的开头方式。(举刚才学生中例子)动动脑筋,拿起你的笔,尽情对自己的朋友、亲人倾诉吧!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总结反思

下载走向小康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向小康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第四课《走向小康》复习教案(教科版)

    第四课 走向小康 (一)知识要点: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P25 2、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最早由邓小平提出来的。P26 3、......

    2015教师资格考试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走向小康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第四课 走向小康 一、设计思路 本课的两个主题是“感受小康”和“解读小康”。首先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解读历史上的小康理想和现代意义上小康的......

    感受小康 教案

    年级八年级(下册) 科目思想品德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课题第一节 感受小康第一教时 我们的小康目标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小康目标是什么?怎样的生活才是小康生活? 教学难点:在......

    《解读小康》教案

    解读小康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总体小康存在的缺陷,使学生逐步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小康习作 教案

    《我心中的小康》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收集资料等形式,了解家乡今昔变化,感受家乡的小康生活,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2.学会进行有效选取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将变......

    感受小康 教案

    感受小康 教案 讲学稿年级八年级(下册)科目思想品德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课题第一节 感受小康第一教时 我们的小康目标【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小康目标是什么?怎样的生活才是小康......

    《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教案【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祖国发展变化,激发自身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祖国的温暖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认识社会发展变化,了解国家大政......

    走向社会教案

    走向社会 亚伦·亚达 [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场景设置的作用。 2、理解作者用新奇的比喻说明某种道理的方法,懂得这些比喻的含义。 3、梳理文中的忠告与建议,认真思考对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