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四课《走向小康》复习教案(教科版)

时间:2019-05-13 21:3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第四课《走向小康》复习教案(教科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第四课《走向小康》复习教案(教科版)》。

第一篇:九年级第四课《走向小康》复习教案(教科版)

第四课 走向小康

(一)知识要点: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P25

2、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最早由邓小平提出来的。P26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P27第一段最后一句)

(二)问题归纳:

1、举例说明老百姓生活水平小康化的具体表现(P23-25)

(1)靓起来的衣着服饰:人们衣着求新、求美,讲究舒适、大方,“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2)精起来的饮食:人们吃得越来越好,越来月精,食品消费逐渐向营养讲究、风味、方便等集约消费方式转变(3)大起来的住房 :危房改造工程、安居工程的实施,让不少人喜迁新居。(4)多起来的轿车:略(5)鼓起来的钱袋子:略(6)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略

①穿衣:从穿土布衣到追求时尚的流行服装;②住房:从土房到水泥钢筋楼房;③食:从定量供应到量多质好,讲究营养;④行:从步行、自行车到摩托车、小汽车;

2、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P26 最早由邓小平提出来的,也就是我国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具体地说,就是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翻,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是在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宽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生活环境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

3、①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②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丰富了“三步走”战略,形成了 “两个100年”的目标。第一个“100年”即到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二个“100年”,即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至20世纪末,我们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4、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什么样的小康?(P27第一段第三句)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5、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P27方框的小字部分)(含义或目标):在2 1世纪的头2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同绘小康蓝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6、全面的小康的含义: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P27第二段最后一句)

7、全面小康的三个显著特征:①较高标准的小康②共同富裕的小康③精神文明的小康(P28小字部分的大黑体字标题)

8、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义: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亿人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P28最后一段)

第二篇:教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10课 走向小康 教案

《走向小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由温饱走向小康,现阶段我国已经实现了总体的小康,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这种水平的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我们依旧需要拼搏奋斗。【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目标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理论了解社会现实,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全面小康的内涵

2.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图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听歌曲《小康时光》 歌词:小康啊小康

你就像春的模样 阳光明媚温暖四方 小康啊小康

你就像春的模样百花盛开万里飘香 挺起胸堂走在小康路上 一缕阳光照进我心房 燃烧激情让生活改变模样 众志成城奔向小康 小康的时光幸福的模样 人民的向往是前行的方向 小康的时光幸福的模样 人民的向往是前行的方向......教师: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歌曲《小康时光》是一首从人民的获得感角度描绘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作品。

“小康啊小康,你就像春的模样,阳光明媚温暖四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欢快、跳跃成了这首歌曲的主调。歌词直接把“小康”作为抒情对象,分别比作“百花盛开”的春天和“硕果累累”的秋天。这首歌曲蕴含了他们感受到的小康社会,那么你们对于小康社会有什么样的认知呢?或许你们的年纪还不够大,并不能有很深刻地认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近些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来感受到我们正在实现的小康社会,感受到近些年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进行对比。学生讨论。

教师:很多东西我们身边可以感受到,读报纸看书的时候能够看到,也可以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得从前人的生活方式。木心有一首小诗:《从前慢》,这里面描绘了一段从前的时光,以及他对从前的生活一段比较美好的感受。

《从前慢》----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不去考虑这首新诗所蕴含的感情态度,单从诗人所见到的环境来说,几十年前的中国社会“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首诗里反映除了从前人的交通方式、消费方式等社会场景。在电视剧里也经常能看到梳着麻花辫,穿着军装,推着自行车的人,再联想到当今的服饰,各色各样,样式齐全,造型也多种多样,任你卷发、黑发还是长发短发。从前的事物等生活资源也比较匮乏,现在的选择权利多得是,甚至还有一种“选择困难症”的说法。【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和诗歌带领同学们感受到祖国近些年的发展和变化,领略小康社会的生活图景。

教师:上面说的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小康社会,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对小康社会进行更详细的解读。“小康”一词,在中国古代也多次出现,明成祖朱棣说过:“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他指的小康是一种比较安定的社会形态,经济社会不断恢复与发展。和现在的意义 上的小康意义相差其实不太大,除了社会制度形态的差别。中国现在的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

教师: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期指那个的目标之一,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现在已经实现了总体的小康,但是尚未实现全面小康,你们是如何理解“总体”和“全体”这两个前缀的差别呢? 学生讨论。

教师:上一课中我们曾经讨论过,由于社会历史地理等条件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国中国地域辽阔的国家发展得十分不平衡。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从平均的GDP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你们听过“二八定律”么?放在社会经济领域,29%的人掌握了社会80%的财富,而另外的80%的人掌握了社会20%的财富,这很能戳穿一种经济总量蒸蒸日上,所有人民均十分富裕的假象,社会收入分配格局最好的形态是“橄榄型”,什么是橄榄型分配格局呢?通俗来说,即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还是“金字塔式”。而我们所要实现的“小康社会”便是从金字塔式转型成橄榄式,即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共同富裕的小康。【设计意图】:分辨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区别。

教师:我国的小康社会是基于一个这样的构想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不仅包含经济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还包括政治文化科技等更多个方面的富足。

教师: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也需要我们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共同努力,肩负道义与责任。

第三篇:走向小康教案

走向小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学活动设计环节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通过优美的旋律、质朴的歌词,感受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新生活的精神风貌。

教师引导:建国6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实现了小康。今天来学习第四课《走向小康》。

板书:走向小康

环节二: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板书:

(一)感受小康

学生活动:说说家乡新变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家乡或者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受。教师引导:回眸过去,在上个世纪里,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那么小康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细细解读。

板书:

(二)解读小康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26页文字。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小康”一词的起源、含义。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小康”一词,懂得了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小康”是否就是指“靓起来的服饰”“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房”“鼓起来的钱袋子”等等这些物质生活?“小康”一词是怎么来的?“小康”到底指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够全面地把握我们现在的状况,懂得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随着时代的发展。

“小康”一词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物质生活上的提高,它还包含什么意义呢?我们一起来认识现代意义上的小康。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26页第二段文字和方框内小字材料,完成选择题并填写下列时间轴。让学生了解小康的发展历程,更加直观的认识我国的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把小康目标和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自然的联系起来。

教师引导: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什么样子的呢?读材料,谈感想。

材料一: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46619亿元人民币(折合为3010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gdp居世界第104位,仅2280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20,日本的1/18,德国的1/17,韩国的1/9。

材料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现在的小康是以生存消费为基本内容,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还比较好,但教育、文化等生活方面的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对文化、体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还没有普遍得到满足。另外,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有很大距离,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也还很突出。”

材料三:据统计,2009年深圳人均gdp为10628美元,成为我国内地目前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另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还有2200多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其中80%左右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我国西部、中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4%、38%。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分别得出各个结论。教师总结: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多媒体展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泽民同志把这样的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就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相比,水平更高、内容更广、惠及全体人民

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四位一体)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胡锦涛指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展示意图:全面了解建设小康社会与提高我国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我国政府是如何促进生产发展、实施强国富民政策。环节三:收获平台

学生活动:展望未来。学生自由畅谈,到2020年,自己的生活会是怎样的?要实现2020年自己的幸福生活,现在我要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技术、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加强法制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热情。

教师点评及总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要经历的基本过程。我们懂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懂得了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好好学习,为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做出自己的努力。课外作业根据所学知识,为你所居住的城镇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课后反思:

1、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另外,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上的学习、新闻报刊的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小康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了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有限的,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指导。

2.教师要多下功夫学习“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知识;搜集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图片、音乐资料。

3、可以请学生发表意见,说说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感想。

第四篇:四川省遂宁市广德初级中学九年级政治全册 2.1 走向小康教案 教科版

2.1走向小康教案

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走向小康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体现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的目标以及“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的内容要求。其中“感受小康”的框题阐释了学生生活的变化,让学生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变化,从而体会小康生活的到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解读小康”则剖根究源,考察了“小康”二字的来源及其含义,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状况,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重要意义。本课和第五课是第六两课的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对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了解,本课内容的设计遵循的是从直观向抽象、从感性向理性的逻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查找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获得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小康”概念的起源,进而反观我国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

3.重、难点的确立:

本节重点、难点: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实现小康的意义、全面小康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5.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查找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获得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小康”概念的起源,进而反观我国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本单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组织开展以“我心中的小康社会”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朗诵或绘画展等形式的活动。(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

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了解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四、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训练内容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课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学生课后理解我国进入培养学生的自前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自己归小康社会的意主学习能力、准会的看法,纳、查阅义 查阅资料的能

效果反馈与修正

资料、整理 学生阅读

学生思考

学生发言 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感受小康生活的到来。力

导入:阅读教材P23-24:材料与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受。

初步感受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变化,体会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课第四课 走向小康(板书)中

一、感受小康(板书)

教环节一:感受小康:可以用一个词语概学 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这个词就是“小 康”。那么,什么是“小康”?我们来感受一 下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描述。教师呈现一组老 百姓对小康生活的描述,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 的小康生活。(1)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 拖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嘛!(2)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 车,我家算是小康了。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小康生活的资 料,或者自己家庭生活的状况,说说自己心目 中的小康生活。

1.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 足的生活状况。

2.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板书)

二、解读小康(板书)

环节二:解读小康:“小康”到底指什 么?请阅读教科书P26:的第一篇阅读资料,回答如下问题。

①“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②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 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小康水平(板书):是指在温饱的基础 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那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如何呢?请 阅读教材P27:进行思考归纳。

2.三步走的战略(板书)

3.我国现阶段小康生活的状况:到2000 年,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 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小康。(板书)

请阅读教材P27:最后一段阅读资料,了 解什么是全面小康?“全面小康”与“总体 小康”之间的关系?

4.全面小康:即更高水平的小康(板书)课(1)时间:21世纪头20年。

中(2)特点:与总体小康相比,是较高标教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学 康相统一的小康。

听讲解

学生展示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其意义,畅谈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美好。

学生阅读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什么是小康?

①“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②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现阶段小康水平的特点?

如何理解全面小康?“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社会。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康社会的美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以及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了解建设小康社会与提高我国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我国政府是如何促进生产发展、实施强国富民政策的

让学生懂得: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代达到的小康还是5.十七大对全面小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低水平的、不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建设学生小结

全面的、发展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

很不平等的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要经历的基小康。本过程。现在,我们懂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意巩固提

升,为后面教义,懂得了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

学打下基础。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学生课后理解劳动致富、培养学生的自课1.完成练习册P?

自己归纳智慧致富。主学习能力、后2.教师查找有关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安名言;制作有关课件。学生:查找有关劳动排 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和名言。

五、教学反思:

、查阅资料。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

所学知识

第五篇:九年级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复习教学案2)

2012-2013学初三思品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复习教学案2)

设计者: 齐志伟

复习目标:

1、资源现状、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

2、科技的作用、现状。

3、教育的作用,发展教育事业的意义。

4、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创新?

5、怎样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创新? 复习重、难点:

1、资源现状、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

2、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怎样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复习过程:

一、提问导课

二、自主合作、成果共享:

(一)自读课文第三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的资源现状如何?

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有哪些?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4、科学技术的作用?我国科技现状如何?

5、教育的作用?

6、发展教育事业的意义?

7、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创新?

8、怎样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创新?

三、案例分析:

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告诉同学们,从2008年前春季开始,部分学科免费教科书实行循环使用,并组织同学就此事展开讨论,下面是两位同学的课堂发言:

小清:本教科书不就那么几块钱吗,还循环使用干什么?我宁可

买一本新的!

小玲:循环使用,值得提倡。但是我觉得需要一些保障措施,使每个后来使用者能用得放心,用得顺心!

1)请你向小清解释教科书循环使用有什么现实意义。(6分)

2)为了使每个后来者用得放心、顺心,你觉得作为使用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4分)[10分]

四、知识整合,强化记忆:

五、堂清巩固:

1.2010年2月至11月,中国面向全球开展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其主题为“创新改变世界,创业成就梦想”。这说明 A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 B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各方面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C成就任何梦想都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 D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发展农业的重要作用

2.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30多年来,少出生了4亿人,这意味着少消耗粮食1710亿公斤,少消耗水资源1867.5亿立方米,少占用耕地5.7亿公顷,人居、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减轻20%以上。这说明实行计划生育 A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C解决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D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3.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是[3分]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推进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C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

D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

4、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出现,人类面临着共同的生存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出现„„说明我们必须实施什么战略?(3分)

(2)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一战略?(5分)

五、堂清巩固:

1.2010年2月至11月,中国面向全球开展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其主题为“创新改变世界,创业成就梦想”。这说明 A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 B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各方面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C成就任何梦想都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 D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发展农业的重要作用

2.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30多年来,少出生了4亿人,这意味着少消耗粮食1710亿公斤,少消耗水资源1867.5亿立方米,少占用耕地5.7亿公顷,人居、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减轻20%以上。这说明实行计划生育 A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C解决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D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3.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是[3分]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推进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C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

D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出现,人类面临着共同的生存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出现„„说明我们必须实施什么战略?(3分)

(2)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一战略?(5分)

学案案例分析答案:

参考答案:

1)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

②可以从小培养节约意识和节俭习惯,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6分)2)不在教材上乱涂乱画;保证清洁卫生;对教材不乱卷、乱折,保持教材完整、美观等。(4分,答到2点即可)

堂清题答案:

D、D、D(1)可持续发展战略。(2)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九年级第四课《走向小康》复习教案(教科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第四课《走向小康》复习教案(教科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学案第四课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学案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我国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

    九年级教科版思想品德总复习

    九年级教科版思想品德总复习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1、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沧桑的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由强变弱的主要原因)?5 ①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②国家的落后 ③外国侵略者的......

    第三节 走向全面小康教案(五篇)

    第三节 走向全面小康 第一教时 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贫富差别现实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矛盾。 二......

    九年级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复习教案(教科版)(精选5篇)

    第三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忧患可以兴国 【知识点】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忧患可以兴国,安逸可能亡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国防、文化、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

    九年级第二课《历史的昭示》复习教案(教科版)

    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 一、发扬民族精神 【知识点】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正是由于......

    九年级第一课《历史的足迹》复习教案(教科版)范文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一、五千年文明 【知识点】 五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九年级政治 第四课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第4课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意义和要求;掌握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掌握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教科版四年级复习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58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初步学会独立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