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这三部分的科学概念是基本的科学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体,本课设置三个部分的教目标并不是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
教师:苹果、纸杯、一杯水、火柴1盒、生锈铁钉、回形针、小纸片、粉笔、蜡烛、塑料袋、多媒体等。
学生:回形针、纸、香、记录纸各一份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的知识,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我们这个世界有这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这许许多多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来研究的对象。首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学习目标)
1、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二、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请同学们睁大自己的双眼,观察我们的周围,在我们教室中有哪些物体呢?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
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在科学方面都可以叫做物质。板书:物质 也就是说我们教室中的这许多物体都是物质。像大家刚才所说的这些物质,都能被我们直接看到、摸到。
3、再出示一个苹果,告知学生这是一个物体,请一个同学上台尝一口,把尝到的滋味告诉大家,(水很多,有点甜,有的酸)
4、教师解释:苹果有的甜是因为里面有糖这种物质,水很多说明有水这种物质,同样还有酸性物质,当然它还含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物质。这些物质能直接看到、摸到吗?但我们能通过尝,感受到这些物质的存在,因为它是实际存在的。对,实际存在的。
板书:
实际存在的
这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只要我们能够感受到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5、说道这里,我们深入探讨一下:我们刚才说的这些物质,都是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甚至尝得到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比如;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6、组内讨论一下,并且说出你们的理由。
7、哪个小组先来告诉大家你们的看法?(大胆些)(都是:是啊,它们都实际存在,都是物质)
(都不是:引导,它们都实际存在吗?对于有疑问的,纠正,那么是不是呢?我们要有证据,以空气做事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8、小结:有些东西不能直接被我们看到、摸到,但也都实际存在,所以也是物质。
科学上,把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只要是实际存在的东西,都叫做物质。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所以我们今天的课题是: 我们身边的物质
板书:
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物质在变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物质,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吗?(比如,教室的桌子…..)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物质世界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板书:物质在变化
下面,我们也来让一些物质发生变化,我们一起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出示一次性杯子,把它捏扁,问:纸杯变化了吗?发生哪些变化?(形状,体积、、、、、、)(回答的很好,它现在算不算一个纸杯?能不能回复的原来?)
2、出示一杯水,问:水结冰后会和原来一样吗?发生了哪些变化?(状态、形状、体积大小、、、、、)冰能不能回复到水?
3、是啊,着两种物质都发生了变化,那么,它们的变化有没有相同之处?(形状、体积、状态、大小等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拿出两根火柴,把其中一根折断,问:变化了吗?另一根点燃,问:变化了吗?
2、这两种变化一样吗?哪一种变化和纸杯变形、水结冰变化相似?
3、火柴折断和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前者:只是形状、体积、状态等的改变,本质没变,还是原来的物质,后再,已经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烟、火等。)
想不到物质的变化竟然有这奇妙的现象,这是我们的一个重大发现,物质变化,有的产生了新的物质,有的没有。板书:原来物质
新物质
4、请大家拿起桌子上的铁钉,问:这枚铁钉原来是这样子吗?上面这层黄褐色的是什么东西?铁锈也是铁钉的一种变化。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种变化?
5、铁钉生锈和火柴燃烧一样,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6、如果我们要做让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的实验,请大家预测一下,这两种实验过程,我们马上能看到吗?为什么?
板书:一个快速
一个缓慢
这是我们的又一个发现
7、我们周围的物质在发生着或快或慢的变化,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东西,有的变化却产生了新的物质。现在,你还能举出我们身边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子,有问题,由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尽量不要参与其中)同意吗?你是怎么认为的?
8、这么多物质在变化,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不变的物质呢?(有,举例,同学间反驳,教师语言适当过渡)(没有,教师问,那么坚硬的岩石呢?)
9、小结:对,世界上没有变化的物质,其实,所有的物质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是有些变化的速度快,有些比较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到罢了。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大家都知道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不停地变化,那么,你有哪些办法让老师手中的这张纸 片发生变化?
(学生说,教师肯定)办法还真不少。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回形针、纸片、蜡烛,你们打算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略作停顿)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把你们的方法填写到实验记录表上。
2、大家有没有确定自己的方法?那就请大家用你们自己的方法让这些物质分别发生变化,并仔细观察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请大家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实验结果
哪个小组先让大家分享你们的发现? 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4、结合实验记录,问:物质使用不同的方法,使它发生变化,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你发现了什么?(如,纸片,折、撕、烧)
用折、撕等办法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烧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所以物质的变化还真复杂。
5、汇报实验情况。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交流实验结果。
(1)、纸张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纸、撕纸和烧纸)。
(2)、蜡烛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断,燃烧)教师概括:大家真是善于探究的小科学家,是啊,其实物质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它们变得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却产生了新的物质。
四、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世界总是在不停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余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种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的物质,看看它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
第二篇:我们身边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与定位
在学完酸和碱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指示出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对于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还没有认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否指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也不清楚。而现在,物质的酸碱性即ph的大小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了解溶液的ph有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
根据目前学生学习条件不足、资源缺乏等具体情况,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教学设计注重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配套学案设计注重阶梯性,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提纲的作用。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化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他们逐步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相关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
3、仪器和药品:ph试纸、玻璃棒、20%和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1%盐酸溶液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橘子汁、番茄汁、肥皂水、立白洗衣粉等。
三、课前准备工作
1、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教师和有条件的学生提前完成并打印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仪器:ph试纸、玻璃棒、20%和0.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01%盐酸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以下分四组)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肥皂水、自来水、橘子汁、唾液、牛奶、番茄汁、立白洗衣粉、厨房清洁剂等。
3、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不限种类。
四、教学设计的方案
1、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酸碱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
2、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ph、会测定物质的酸碱度。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闻过醋的味道吗?什么味道?你还尝过哪些有酸味的东西?这些都是酸。我们身边吃的用的物质有很多,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如何?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
【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现在盖房子少不了的是石灰,它溶于水是碱。可以尝味道吗?(不可以)有什么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学生:用石蕊和酚酞。)石蕊遇酸变红,有的有酸味的物质很酸,有的微酸,通过石蕊可以区分吗?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才能区分出酸或碱的强弱程度呢?(ph)
【投影】学习目标。我们先认识ph。
【阅读】学生阅读p61页,讲出所了解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或投影)
一、ph是表示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的,简称酸碱度。
1、ph的范围是0~14
2、酸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
3、ph越小酸性越强,反之ph越大酸性越弱。
【投影】认识ph
【设问】如何测定溶液的ph?什么是比色卡?(教师简要解答)
【演示】两名学生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学生活动一】测定不同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ph并记录。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所测得的ph与浓度的关系。
【投影】投影学生实验结果并讨论。强调:①酸越浓,ph越小;碱越浓,ph越大。②两种不同浓度的盐酸浓度差别很大,但ph差别很小。
【学生活动二】分组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并记录。
【投影】汇总学生实验结果并投影。
【讨论】
①将可食用与非食用物质的ph比较,有何结论?(酸性或碱性太强的物质即ph太大或太小的均不可食用,它们有强烈的腐蚀性)
②将酸性物质按ph大小进行排列,有何结论?(酸味越浓的物质酸性越强,ph越小;碱性越强的物质ph越大。)
③你调查到生活中哪些与ph有关的知识?
【板书】师引导学生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学生讲述教师板书:
二、ph与生活
1、ph与人体健康
人体体液的ph是7.35~7.45时正常;
人体体液的ph<7.35时,处于亚健康状况;
人体体液的ph=6.9时,变成植物人;
人体体液的ph是6.85~6.45时死亡。
如何测定自身体液的ph是否正常?
如何调整体液的ph?常吃的食物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
酸性食物(20%):肉、蛋、……
碱性食物(80%):蔬菜、水果、……
2、ph与美容
3、ph与内衣
4、ph与酸雨
5、ph与土壤
6、ph与养鱼
7、……
【小结】以上讨论涉及了工业、农业、环境、人体健康等各个方面,(请学生翻开课本63页)说明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练习】见讲义,投影解答。
1、月季花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某同学给月季花施肥前,对下列氮肥溶液的ph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表:
化肥名称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氨水溶液的ph78811
该同学最好选用()a、尿素b、碳酸氢铵c、硫酸铵d、氨水
2、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物质食醋牙膏食盐水肥皂水火碱液ph3971013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射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性)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瘙痒,甚至疼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a、牙膏和肥皂水 b、食盐水 c、火碱液 d、食醋【学生自我小结】投影要点,发随堂小测。【随堂检测】
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 表示.2、ph的范围是。
3、ph<7时,溶液显 性,且数值越小,酸性越。
4、ph=7时,溶液显 性。
5、ph>7时,溶液显 性,且数值越大,碱性越。
6、同学测定了一些食物的ph如下。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物质蕃茄橘子鸡蛋清牛奶玉米ph43868
a、病人适宜多吃橘子 b、牛奶和鸡蛋清都显碱性 c、蕃茄的酸性比橘子强 d、橘子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作业】
1、测定家中常用物质的ph。
2、完成课本习题第1、2、7题。学案设计主题:我们身边物质的酸碱性班级 姓名 问题:
1、你知道生活中我们吃的和用的一些物质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
2、有什么方法可以既简单又方便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
3、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强弱程度,那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学习目标:
1、物质的酸碱性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
2、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读一读:(课本61页)讲一讲:说一说你在课本上了解的内容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自己动手实验,测定周围物质ph,并填表:组别 物 质 ph 酸碱性(酸性/中性/碱性)a 组 橘 子 汁 自 来 水 洗 洁 精 自带物质 b 组 汽 水 校园里的土壤 立白洗衣粉 自带物质 c组唾 液 肥 皂 水 番 茄 汁 自带物质 d组牛 奶 厕所清洁剂 厨房清洁剂 自带物质
议一议:将上述物质进行归类,并按ph的大小排列:物质名称 ph 酸碱度 物质名称 ph 酸碱度
交流一下你所了解到的与生活中的物质的ph相关的知识练一练月季花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某同学给月季花施肥前,对下列氮肥溶液的ph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表:化肥名称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氨水溶液的ph78811
该同学最好选用()a、尿素 b、碳酸氢铵 c、硫酸铵 d、氨水读一读:(阅读课本62页~63页了解常见物质的ph及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自我小结和检测。作业:
1、测定家中常用物质的ph。
2、完成课本习题第1、2、7题。
五、教学后记本节课成功的地方之一是学生通过探究不同浓度的酸、碱溶液的ph,从数据上直观地了解到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与ph的关系,为以后高中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其二是充分发掘生活中物质的ph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课有很多学生意犹未尽向老师要ph试纸带回家;有的女同学对洗发水、洗面奶等的酸碱性特别感兴趣,教师这时趁机启发其对下一课时酸碱性与头发的关系进行研究。不足之处,一是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探究时间和讨论时间有别,所以教学时间紧迫,当堂检测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建议有条件的可将ph与生活的讨论内容投影或让学生在课后交流,也可互相借阅或阅读事先张贴在实验室内的资料。二是大多数学生没有电脑或没有条件上网,所以有关ph与生活的资料准备主要是教师完成,学生参与度不高,尽管学生很感兴趣。
第三篇:我们身边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与定位
在学完酸和碱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指示出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对于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还没有认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否指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也不清楚。而现在,物质的酸碱性即pH的大小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了解溶液的pH有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根据目前学生学习条件不足、资源缺乏等具体情况,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教学设计注重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配套学案设计注重阶梯性,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提纲的作用。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化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他们逐步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相关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
3、仪器和药品:pH试纸、玻璃棒、20%和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1%盐酸溶液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橘子汁、番茄汁、肥皂水、立白洗衣粉等。
三、课前准备工作
1、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教师和有条件的学生提前完成并打印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仪器:pH试纸、玻璃棒、20%和0.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01%盐酸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以下分四组)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肥皂水、自来水、橘子汁、唾液、牛奶、番茄汁、立白洗衣粉、厨房清洁剂等。
3、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不限种类。
四、教学设计的方案
1、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酸碱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
2、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 认识pH、会测定物质的酸碱度。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教学难点:
了解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闻过醋的味道吗?什么味道?你还尝过哪些有酸味的东西?这些都是酸。我们身边吃的用的物质有很多,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如何?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现在盖房子少不了的是石灰,它溶于水是碱。可以尝味道吗?(不可以)有什么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学生:用石蕊和酚酞。)石蕊遇酸变红,有的有酸味的物质很酸,有的微酸,通过石蕊可以区分吗?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才能区分出酸或碱的强弱程度呢?(pH)
【投影】学习目标。我们先认识pH。
【阅读】学生阅读p61页,讲出所了解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板书】(或投影)
一、pH是表示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的,简称酸碱度。
1、pH的范围是0~14
2、酸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
3、pH越小酸性越强,反之pH越大酸性越弱。【投影】认识pH 【设问】如何测定溶液的pH?什么是比色卡?(教师简要解答)
【演示】两名学生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学生活动一】测定不同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pH并记录。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所测得的pH与浓度的关系。【投影】投影学生实验结果并讨论。强调:①酸越浓,pH越小;碱越浓,pH越大。②两种不同浓度的盐酸浓度差别很大,但pH差别很小。
【学生活动二】分组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并记录。【投影】汇总学生实验结果并投影。【讨论】
①将可食用与非食用物质的pH比较,有何结论?(酸性或碱性太强的物质即pH太大或太小的均不可食用,它们有强烈的腐蚀性)
②将酸性物质按pH大小进行排列,有何结论?(酸味越浓的物质酸性越强,pH越小;碱性越强的物质pH越大。)③你调查到生活中哪些与pH有关的知识?
【板书】师引导学生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学生讲述教师板书:
二、pH与生活
1、pH与人体健康
人体体液的pH是7.35~7.45时正常; 人体体液的pH<7.35时,处于亚健康状况; 人体体液的pH=6.9时,变成植物人; 人体体液的pH是6.85~6.45时死亡。如何测定自身体液的pH是否正常?
如何调整体液的pH?常吃的食物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
酸性食物(20%):肉、蛋、…… 碱性食物(80%):蔬菜、水果、……
2、pH与美容
3、pH与内衣
4、pH与酸雨
5、pH与土壤
6、pH与养鱼
7、……
【小结】以上讨论涉及了工业、农业、环境、人体健康等各个方面,(请学生翻开课本63页)说明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练习】见讲义,投影解答。
1、月季花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某同学给月季花施肥前,对下列氮肥溶液的pH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表: 化肥名称 尿素 碳酸氢铵 硫酸铵 氨水 溶液的pH 7 8 8 11
该同学最好选用
A、尿素B、碳酸氢铵c、硫酸铵D、氨水
2、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火碱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射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性)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瘙痒,甚至疼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A、牙膏和肥皂水B、食盐水c、火碱液D、食醋 【学生自我小结】投影要点,发随堂小测。【随堂检测】
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
表示.2、pH的范围是。
3、pH<7时,溶液显
性,且数值越小,酸性越。
4、pH=7时,溶液显
性。
5、pH>7时,溶液显
性,且数值越大,碱性越。
6、同学测定了一些食物的pH如下。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物质 蕃茄 橘子 鸡蛋清 牛奶 玉米 pH 4 3 8 6 8
A、病人适宜多吃橘子
B、牛奶和鸡蛋清都显碱性
c、蕃茄的酸性比橘子强
D、橘子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作业】
1、测定家中常用物质的pH。
2、完成课本习题第1、2、7题。学案设计
主题:我们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班级
姓名
问题:
1、你知道生活中我们吃的和用的一些物质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
2、有什么方法可以既简单又方便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
3、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强弱程度,那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 学习目标:
1、物质的酸碱性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
2、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读一读:
讲一讲:说一说你在课本上了解的内容
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自己动手实验,测定周围物质pH,并填表: 组别 物
质 pH 酸碱性
A 组
橘子汁
自来水
洗洁精
自带物质
B 组
汽
水
校园里的土壤
立白洗衣粉
自带物质
c 组 唾
液
肥皂水
番茄汁
自带物质
D 组 牛
奶
厕所清洁剂
厨房清洁剂
自带物质
议一议:
将上述物质进行归类,并按物质名称
pH的大小排列:
pH
酸碱度
物质名称
pH
酸碱度
交流一下你所了解到的与生活中的物质的pH相关的知识 练一练
月季花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某同学给月季花施肥前,对下列氮肥溶液的pH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表: 化肥名称 尿素 碳酸氢铵 硫酸铵 氨水 溶液的pH 7 8 8 11
该同学最好选用
A、尿素B、碳酸氢铵c、硫酸铵D、氨水 读一读:
自我小结和检测。作业:
1、测定家中常用物质的pH。
2、完成课本习题第1、2、7题。
五、教学后记
本节课成功的地方之一是学生通过探究不同浓度的酸、碱溶液的pH,从数据上直观地了解到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与pH的关系,为以后高中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其二是充分发掘生活中物质的pH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课有很多学生意犹未尽向老师要pH试纸带回家;有的女同学对洗发水、洗面奶等的酸碱性特别感兴趣,教师这时趁机启发其对下一课时酸碱性与头发的关系进行研究。不足之处,一是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探究时间和讨论时间有别,所以教学时间紧迫,当堂检测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建议有条件的可将pH与生活的讨论内容投影或让学生在课后交流,也可互相借阅或阅读事先张贴在实验室内的资料。二是大多数学生没有电脑或没有条件上网,所以有关pH与生活的资料准备主要是教师完成,学生参与度不高,尽管学生很感兴趣。
第四篇:《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用眼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称之为是物质,这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对于空气、光、声音、电等看不见也摸不到的来说,他们就有些难以理解这些也是物质。为了让他们明白,我采用了演示的方法,比如用塑料带在空中一兜,塑料带会鼓起来,它占据了空间,所以它也是物质;又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声音也是物质等。这样学生就理解了。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在变化这一部分,我为了让学生弄明白物质的变化,我先让学生观察易拉罐被压扁,纸的撕碎,水变气体,每一个实验后追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明白了有些物质在变化中只是形态、形状、大小变了,但实质没变。
然后我演示实验打火机的点燃,纸的燃烧,蜡烛的燃烧,铁与铁锈。学生发现有这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不同于原物质的物质。
之后重点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和“纸的燃烧”,在让他们经历探究---发现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即蜡烛燃烧时不但有形态、长短的变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质产生,如灯芯变黑,纸灰,有难闻的气味等,使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感受到了物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这样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第五篇: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内容:六年级义务教育版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纸杯、一杯水、火柴1盒、铁生锈图片、回形针、小纸片、粉笔、多媒体等。学生:回形针、纸、粉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身边的书、笔、衣服、树、昆虫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吗 ? 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
(一)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出示一次性纸杯,把它捏扁,问纸杯发生了哪些变化?(形状、体积„„)
2.出示一杯水,问水结冰后会发生哪些变化?(状态、形状、大小„„)
3.比较这两种变化的相同之处:形状、体积、状态、大小等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拿出两根火柴,把其中一根折断,另一个点燃,问这两种变化一样吗? 2.哪一种变化跟纸杯变形和水结冰的变化相似? 3.火柴折断和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前者:只是形状、体积、状态的改变;后者已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炭”,并发光、发热了。
4.再出示铁生锈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这是属于哪一种变化? 5.它的变化跟火柴燃烧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个快速、剧烈,一个缓慢、柔和)
6.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问房屋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岩石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公路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
7.小结:所以世界上的所有物体都在发生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世界的物质都会变化,你有哪些办法让回形针、纸片、粉笔、蜡烛发生变化?
2.分组实验:怎样使物质发生变化?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组做回形针、纸张、蜡烛、粉笔的实验,自己动手使物质发生变化。3.汇报实验情况。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交流实验结果。
结合实验问:纸片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纸、撕纸和烧纸)
四、小结延伸
小结:有些物体只是形状、状态、大小、体积等发生了变化,有些还产生了新的物质。课后继续留意身边一些物体的变化。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纸杯--压扁
冰块—水:形态变化
火柴—碳 铁钉—锈:产生新物质
(人为)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