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的地形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山地、海洋等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2、能利用材料,小组合作制作地形,并简单描述所制作的地形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孩子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出示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有地形地球仪,外面用布盖上)2.我们来摸一摸好吗?
生摸一摸,发现是圆的,发现表面凹凸不平。猜可能是地球仪 3.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揭开布,抱出地球仪。
这是一个地球仪,它是我们研究地球的一个模型,方便我们观察。4.为什么地球仪表面凹凸不平呢? 预设1:那就是地形
预设2:它代表了地球上不同的地方 预设3:地球表面本来就是凹凸不平的。5.的确,我们把地球表面这种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状态称为地形。今天老师带来的这个地球仪也称为地形地球仪。
【设计意图】:引入部分通过五次试教,进行了反复的修改。第一次的设计是播放几张从太空表面拍摄的照片问孩子:你知道地球表面师怎么样的吗?学生的回答是很丰富的,如:
1、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水,其中百分之七十是水。
2、地球表面凹凸不平。
3、地球表面有很多高起来的山,还有很多悬崖峭壁等等。根据班级的程度不同,学生对于地球表面的详细程度也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基本学生都会提到凹凸不平这个概念,基本也能完成这个环节需要完成的目标。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十分丰富,怎么样能够既形象又直接地引入课堂成了我们磨课的重点。我们想过直接用地形图引入,又觉得过于突兀,也不够直观。最后决定用地形地球仪作为引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引出地形,确定研究方向 1.关于地形,你知道哪些?
预设:峡谷、湖泊、海洋、峭壁、草原、森林、平原、高原、丘陵、盆地„„(教师的板书分成两块,地形和地貌分别放在不同的区域加以区别)
2.刚才同学们说的正是我们地球上常见的几种地形和地貌。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中国常见的几大典型的地形,它们分别是: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板书)
3.你听说过它们吗?(请2-3位孩子说一说)
4.你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来剪一种地形呢?(老师示范着剪山地)要求孩子分工,用不同的颜色来剪地形。剪好以后贴在黑板上 5.你为什么那么剪,说一说你的理由。(说一说平原和高原的特点)生1:我认为平原比较平、而且比较低 生2:我认为高原比较高的,也比较平
生3:我认为高原比较高,但是表面师起伏的。不是那么平
6.到底是不是那样的呢?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幅地形,请你看一看它们的特点。你能判断吗? 生1:我认为第一幅是平原,第一它很平坦、而且它的植被很茂盛
第二幅是高原,它有些高,而且植被覆盖很不明显
生2:我同意他的观点,第一幅比较低,第二幅有点感觉和白云接触了的感觉,说明它很高。
7、的确如你们所说。看来我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观察能力也很强。那么你们能比较出高原和平原的异同吗?
生:高原比较高,平原比较低;高原表面凹凸不平,平原较为平坦
8.总结的很棒!那么其他三种地形呢?你认为黑板上的这些贴画怎么样,需要评价一下吗?
生互相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
9.那么对于我们不同的意见,有没有好的办法解决呢?
查资料、问父母、看地形图等等
10.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宝贝,看-----地形图!
【设计意图】:首先关于剪纸问题,试教了五遍,到上课前一天还在纠结是否需要这个环节,我们的目的大是了解孩子的前概念。那么是不是真的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经历那么久的一个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让孩子先画自己认为确定的再剪,结果发现很多孩子都剪了山地,高原和平原是看运气,有些班级会剪有些班级根本不会出现。于是整个剪纸环节似乎就浪费了。然后继续修改成小组内交流分工进行绘画和剪纸,发现花费时间还是比较多。最后考虑到四年级的孩子对于手工应该有一定的程度,所以将画和剪直接改成了剪。为了孩子在地形上添加花草等植被,教师还特地还选取孩子们了解最大的山地作为演示,最后发现这样的处理不仅节约时间,效果也比较良好,一般除了丘陵这个比较生疏的地形以外,其他的几种情况孩子都能剪出来。这一环节通过几次试教,前2次都是利用地形图的观察加以解决的。但是我们发现平原和高原在孩子的前概念形成中,都比较正确,孩子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尤其是拿到地形图以后,青藏高原的高度以及三大平原的低平,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看出。所以选择在观察地形图之前,直接用照片对比的方式直接解决,既节约时间又可以在等会地形图的观察中加以深化,究竟它们高度差距有多少呢,引出海拔高度对比。
(三)出示宝贝,学习并使用小助手 PPT出示中国地形图 1.你使用过它吗?(没有)2.那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它的颜色不一样?
生2:为什么它高低不平?
生3:那些绿色代表了什么意思?
生4:代表了不同的地形。3.有没有同学知道的?
生:那代表了海拔不同。4.海拔,谁知道这个词的含义?
出示图片解释:海拔是指地面某一点离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的确,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形。出示图例中被放大的颜色高度表让学生引起注意。
5.学生活动,并完成一种地形的观察和记录。6.汇报交流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发现不同的盆地颜色不一样,说明了什么?高度不同。原来它们所处的地形不同。处在高原上的盆地地势较高,平原上的较低。
吐鲁番盆地中间有个数据为负155代表什么?原来它最低的地方都低于海平面了
总结:盆地周围的地形不同决定它的海拔不同。
盆地中间有些低于海平面有些高于海平面。
山地:山地呢?分布很广,凹凸不平,有些山很高,有些低。比如珠穆朗玛峰它的高度有8843米左右,因为它地处青藏高原。有东面的山低一些。你怎么知道的?颜色对照。
丘陵:丘陵也是高低起伏,并高原低比平原高。(平原和高原的高度究竟是多少呢,找一找。平原一般低于200米,高原一般高于1000米以上)连绵不断小山坡
7.山地和丘陵都是高低起伏的小山坡,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
出示图片:发现山地崎岖陡峭,丘陵山顶浑圆,连绵不断的小山坡。
8.刚才我们已经找了五大地形以及它们的大致分布,有没有同学发现我们整个中国的地势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平原丘陵集中分布在东面,山地高原多在西部。
我们发现中国的地势层现西高东西的趋势。对啊,这也就是为什么长江和黄河会自西向东流入渤海和黄海的原因了。相信同学们也听过“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的歌词吧。
【设计意图】:因为山地、丘陵和盆地较为难理解,所以利用地形图进行直观的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盆地的特征,在试教的过程中有两个班级还发现了吐鲁番盆地中间低于海平面的情况。由于地形图内容丰富,孩子拿到地形图以后便会十分激动,所以想办法让孩子最终能回到要研究的问题上,成了老师的难点。老师不仅需要引导更需要给予明确的记录单,让孩子带着任务开展课堂。同时山地和丘陵利用地形图还是难以区分,所以再结合实际地形加以识别比较出两者的异同点。最后由局部到整体观察中国地势发现西高东低的趋势,了解江河流向的原因,能结合实际帮助孩子理解。
(四)总结课堂,布置课外作业
1.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吧。
2.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我们的家乡有山有水,它的地形是什么呢?这个留作我们课外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美景、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同时布置课外作业,将孩子的兴趣延续,科学课40分钟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兴趣和探依然坚持着,继续着,我们的科学课应该要达到的目标也正是如此吧。
板书: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平原 图形
特征 高、起伏 崎岖陡峭 连绵不断 四周高、中间低 低平海洋、湖泊
海拔高度 大于1000米 500-1000米 200-500米 低于200米 森林、沙漠
【课后反思和总结】:本次课一共试教了五次,每次都因为孩子的程度不同进行修改。每个班级试教的情况都不一样。为了使得课堂更有把握,我们对于孩子的预设一次比一次充分。在这样的磨课和讨论中,我觉得受益匪浅,感谢我的师傅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也感谢地理组对于课程的点评和意见,下面是我们整个试教过程:
1.孩子通过图片的引入顺利的讲出了凹凸不平,顺势引入地形,当反问学生知道哪些地形时,孩子居然一个都说不出来。于是我凌乱了。只能自己引导孩子说出五大地形,这样花费了很多时间。然后在剪纸的活动中,发现孩子还是对地形有所了解的。于是在第二次试教中进行了修改,在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相关一些常见地形的图片,结果孩子的表现好极。不仅说出了有哪些地形,还在剪纸的环节说出了各种地形的特征,说的非常完整。然后本来的预设是孩子会有争议,然后接着我们用学习小助手中国地形图进行研究。没想到孩子对于地形的特征都没有异议。接着的活动似乎失去了意义。为什么会这样,孩子才程度是一部分,那么我的预设和让孩子的思维冲击似乎还不够。
2.既然孩子的程度那么好,在第二次的基础上进行了大修改,将原先打算用地形图解决五大地形的情况改成在使用地形图之前解决掉两种地形。这样既不会显得完全在讲地形图,也同时考虑到了孩子的基础。对于简单的问题先解决,疑难问题大家一起处理的办法。然后开始了第三次试教。这样的想法还是值得赞同的,经过接下去的两次试教。发现这样的改动很有成效。于是便加以保留到了最后。3.最后是关于结尾部分是否要开展活动,我们一共试了三次,前两次利用了沙子,发现时间来不及,而且孩子的作品无法用投影展示,后来在地理组成员的交流下决定用泡沫塑料和彩色卡纸来尝试,结果发现泡沫的碎片很容易往下掉,而且孩子花了很多时间都做不出来。这个环节需要的时间实在比较多,最后我们忍痛割爱决定舍去。
4.关于山地和丘陵的对比其实是一个难点,学生能在地形图上发现丘陵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更何况要作出对比,而且不仔细观察,其实在地形图上是很难发现它们的区别的。最好采用两张实际图片的对比使得难点迅速突破。关于西高东低的地势,上了6个班只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告诉我,说他从侧面来观察地形图,发现地形从西到东逐渐下降的。由此看来,孩子对于整体的观察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在孩子利用地形图观察地形的时候,我又增加了一个观察内容,他们大致分布在哪里,意图让孩子有个地理位置的意识,也为接下去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5.关于题目的修改也来自于师傅的看法,整节课主要讲五大地形,最后又是利用中国地形图解决的问题,那么是否应该将范围缩小呢。于是我们将题目进行了修改。而这个的操作也得到了教研员朱老师的赞同。
试教了五次,感触颇深,作为一线科学教师,除了自己应该对教材不断钻研的基础上,还应该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程度的孩子我们的要求应该尽量有所变化。
第二篇: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完成表格:
第一级 界线 第二级 界线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昆仑山--2000---1000米 大兴安
-阿尔金塔里木盆地、准岭---太青藏高原和柴地形区 山---祁噶尔盆地、内蒙行山---达木盆地
连山---古高原、黄土高巫山---第三级 50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横断山脉 原、四川盆地、雪峰山 辽东丘陵、山
云贵高原。东丘陵、东南
丘陵和两广丘
陵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三、山脉纵横交错(板书)
1、过渡:在我国的三级阶梯都是以山脉为界,感觉山脉就像骨架一样。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地形的骨架)
2、读图(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找出以下方向的山脉:(板书)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3、活动:找五岳
谈:我国奇峰名山众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们自古就是人们争相祭 拜之处,游览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们能在图上找出来吗? 它们分别们于哪一个省?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岳?
四、随堂练习:
1、“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说的是我国河流大多向东流,原因是我国地势()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是我国()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
C、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 D、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
3、下列地形区中,哪些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A、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 B、东南丘陵、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D、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4、在色彩斑斓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颜色代表着不同海拔,下面各组不正确的是()A、蓝色——海沟 B、浅紫色——湖泊 C、棕色——山地或高原 D、绿色——平原
五、板书设计: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第三篇: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1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
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
证明
地势特点。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
证明
地势特点。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
1、导入不具特色。建议以后用歌曲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
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反思三: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中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好本节有以下思想教育和功能。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2
本课《中国的地势》是《中国的地形》的第三课时,这一课时的重点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点,并将中国的地势特点与地形、山脉融合在一起,教学内容较少,但需落实的任务不少。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重点突出
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点,并落实掌握。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较多多,而且通过中国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
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另外,我国三级阶梯的特征也由学生自主读书、读图完成表格。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节课几乎全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对我国的地形特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四、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
这节课花哨东西不多,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所以整节课都让学生通过读图、填图、记图来掌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五、充分体现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在这节课中,重要教学途径就是读图,以中国地形图为基础,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完成表格及填图,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空间记忆。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
1、对于生成性资源没有重视并及时解决。在通过读中国地形图完成选择题的过程中,A、B选项反映的都是西高东低,但A选项是阶梯状的,B选项是渐缓式的,虽然学生都选出了正确答案,但对于选项A与B的区别,我没有及时给与解释,使得学生虽然得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但略显牵强。以后应该进一步从颜色过度上说明我国的地形海拔跨度大,呈阶梯状分布,所以选择A选项。
2、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学生在完成表格与填图上所花的时间过长,留给学生落实记忆的时间较少,使得课堂氛围略显冷清,落实效果也不如预期的好。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3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实际中,我觉得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很多时候就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我努力尝试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状况,上课做到双方交流沟通。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观点、看法。在我地理课中,努力改变我教,学生听的模式,让他们自己通过读图、看书、讨论来得出结果。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非常重视地图的使用,利用好地理新课程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图表,让学生自己观察出地势、地形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关系。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在学生的.好奇心上下功夫,由此引入,学生觉得有意思了、有兴趣了,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以丰富的感情色彩让学生体会到本节课中国的山川河流之美,从而学习他们的地理空间分布。在再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巩固练习,完成教学任务。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5
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
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
1、导入不具特色。建议以后用歌曲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
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6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改善和优化了整个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综合联系的能力。虽然这节课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令人遗憾之处,如果让我再讲一遍,我除了发扬上述优点之外,我还会努力做到:
1、在授课过程中,更好的调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用的时间,把思维拓展“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作为课后讨论题展示给学生,这样就在新课结束时,留下悬念,让学生欲罢不能,深化地理学习兴趣,还可以与导课录相中“地形对气候、河流及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呼应。
2、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口头上的赞许和掌声之外,我会比现在用更多的手段来激励学生。如把学生画的优秀的山脉图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给全体学生,既表扬了个体,又让其它同学有了学习的榜样,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3、无论在导课还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衔接中,我会更注意用恰当、优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不会因一节课的成功而骄傲, 也不会因一节课的失败而气馁,一切为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节课都能精益求精,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反思五: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本人觉得有几个亮点:
1、导入有特色。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增加了解,心中已丛生万般自豪!
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两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示意图,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或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教师本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2、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如能播放船舶如何经过阶梯交界处的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7
本节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中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好本节有以下思想教育和功能。
首先,学习我国的地势特征,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为下面学习中国的气候、水文以及工农业生产等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地形分析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入认识我国地貌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是进行爱国思想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节内容的教学,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是非常有力的工具和得力助手,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读图、用图,遇到与之相关的问题(如:山脉、地形区)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其相关位置。通过地形图和各景观图片,可使学生获知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名川古岳、千姿百态;我国的许多大江大河源远流长,日夜奔腾,一泻千里。使学生看到我国壮丽河山,数不清的名山大川,河湖泉瀑,风光之美、地形之妙,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使他们树立为建设家乡而学习,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高理想。
其次,环境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所引用的许多景观图片,是反映我国各地的自然风景图片,景色优美,引人入胜,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好素材,可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和美的享受。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何乐而不为!
再次,在给学生欣赏各种地形山川、景观图片时,它所传递的信息量大、刺激强,为学生提供了耳闻目睹多种感觉刺激,可同时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本节中各种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各种走向的山脉名称和分布,需要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地理记忆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地理记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地理教学到处都蕴藏教育思想与功能,就看教师如何处理与把握。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8
一、本课知识内容
根据课标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本课时我讲授的知识点主要是: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概况:名称、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
二、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七年级上)试行稿》,本节课“课程标准”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课时“基础知识要求”是:1)记住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2)记住知道我国三级阶梯划分界线的名称、位置和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本课时“基本技能要求”是:1)运用中国地形图,描述我国地势特征;2)在中国地形图上,绘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位置。
三、本课教学过程
(见《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
四、本课教学效果及原因分析
本课时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大多数都能快速、准确回答每一个知识点后面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能准确指出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主要是因为做到了如下几方面:
(一)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强,环环相扣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是这样组织的:相关基础知识(地形、地势的概念,三类地形图、五种地形)——我国地势总特征——各级阶梯概况(界线、主要地形区、主要地形类型)。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我也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直至得出结论。
(二)围绕重要知识点多角度强化讲解
例如:“我国地势总特征”的学习,从四个角度分析:
1、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阅读;
2、示意图的判断;
3、地形剖面图的验证;
4、对应的选择题练习。通过四次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就对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掌握牢固了。
(三)讲究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
1、感性引入
例如:本课导入,我通过播放各种地形风光图片,用让学生更加感性认识地势与地形,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课。
2、化难为易例如,“地形剖面图”的阅读,我首先利用图例符号知识尤其是从颜色上认识剖面图,其次教学生在分层设色图上绘制36°纬线,然后让学生对照分层设色图填上剖面图中括号里的地理事物名称,并判读海拔高度,绘制地势简略图,最后才得出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这一结论。
又如:“我国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的学习,我先让学生分阶梯找出这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再让学生归纳主要地形类型;在找主要地形区时,又播放各级地形区的图片。这样,也就很容易归纳出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并获得一个感性的认识。
3、细化知识点例如:“我国地势总特征”的学习,我细化为2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又如:“我国各级阶梯的概况”的学习,我细化为3个知识点: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
(四)注重学生参与,指导到位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我采用了“学练结合”的授课方式。在启发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动笔绘制图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练习当中得出结论,也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五、得到的启示
教学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紧扣重点,落实知识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9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
我国地势、地形特点。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10
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
(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
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评:整理课文要点,理清了头绪。板画简明有效。
第四篇: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一)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二)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课时我讲授的知识点主要是: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概况:名称、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突破了自己,对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的教学引导,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
什么是地势?→由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在讲解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时,由学生合作学习,()分析如此的地势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 “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三)1、这节课教学重点突出,但教学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本课的难点应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影响。在这方面花的时间要多,通过学生的读图、拼图、探究、辩论等方法,多方面多角度地体现我国地势的特点。
2、能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习地理的良好的开端。在本节课目标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枯燥的地势地形区通过一幅幅画面引入,让学生去感知地势地形的特点。更好地理解分析我国的地势、地形,以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4、在处理地形图上也该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和发现,更多地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地形,应该多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地形,有顺序地从我国地形图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去认识。从海洋到陆地,一个一个地认识,这样学生会掌握得更好些。
4这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教学效果就不满意。但一些细节处理需待完善,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有时显得仓促,自己说的比较多。
第五篇: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教材分析】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3.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
4.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5.山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
【学情分析】 班级基本概况
由于学生大都是农村儿童,加上乡下学生不太重视教育,因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不平衡。尤其是班中有几位学生智力相对较低,作业难以独立完成;还有5-6名学生从一开始基础太差,习惯也不太好,也比较难以独立完成作业。
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一年级的指读水平。还有一两个是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认,一篇课文十有八九不会读;从知识检测来看,对课标要求的达成度一般,100%达标的不到一半,还有3 人只达到课标要求的40%,2 人只达到40%甚至以下。全面超标的学生只有1个,超过课标要求1/3的也只有5人。因此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还有极少数学生存在智力问题。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学生学习习惯与先前学习经验 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种类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此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如认真预习,认真完成各种作业,认真复习,做读书笔记等。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特差,如上课不发言,回家不预习,作业拖拖拉拉,甚至不完成,要教师再三催促才交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3.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2.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建议】
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重点难点】
重点:1.地势、地形的特点及其话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
难点: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联系实际引入: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讲起,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先从地形的特征引入,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观说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
2.图片、视频引入:课前准备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资料,或者我国各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复习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可带领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可以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同时可以自制复合投影片,将长江、黄河、珠江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读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这五种地形在我国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教学中也可以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讲解山脉的走向,板图的效果也很好。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及其特点
三、山区面积广大
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你们知道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2.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3.学生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4.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项,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研究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鼓励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
5.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处山区的学校应尽量联系实际,探讨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平原地区的学校可以展开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的讨论,研究平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研究、讨论。
板书设计
一、地势西高东低
二、山脉纵横交错
地形复杂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