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复习地形与气候教学设计
地形与气候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地形和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要素,是学习地理、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及中国的地形和气候有了系统的认识了解。因此本节课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了解地形对气候形成分布的影响。
学习本专题时,学生要用到世界地形和气候分布及区域地理知识,因此本节课可以使旧知识得到巩固,从而达到由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到回归基础回归课本。学情分析:
高三地理选修班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形和气候知识,这些知识在他们大脑中还处在相对分割状态,不能随时提取综合运用。虽然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全面。学习目标:
1、认识地形影响气候中的温度、降水和分布。
2、认识不同地区的地形影响气候的不同方面。
3、加强对世界地形、气候分布的进一步认识。
4、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设计理念:
根据高三备考复习第二阶段特点:实现由综合专题复习到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对基础的巩固。因此本节课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案例诱导学生分析思考,然后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考虑到世界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内容繁多,因此拟定的学习方法是:提出问题,研究探讨,找出规律。课时安排是一节课。教学媒体设计:
1、运用图像,传递信息。以图代文,加强直观,化繁为间,促进对教育内容的理解。
2、运用实例,活化教材。气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其机理是很抽象的,因此通过实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易懂,既可活化教材,亦可从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其思考的潜能。
3、课堂训练,巩固提高。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地形和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描述某种气候的特征?
(点评:学生在描述气候特征时,通常只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而忽视气候的分布特征。通过对此问题的提出,诱导学生认识地形影响气候哪些方面,并达到温故而知新。)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引导:在组成气候各要素中,地形是否可以对其产生影响?每个地区的地形是否都影响该区气候的每个要素(气温、降水、分布)?
(点评:通过此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思考世界各地地形是怎样对气候产生影响的)
2、事例探究:
(1)局部探讨:青藏高原对周边气候产生的影响。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形分布图,并提示其对南亚、中亚、我国西北、西南四川盆地及高原本身气候分别产生的影响。
(点评:通过事例提出及教师的提示,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观点看法,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在提问学生时,尽管没有一个学生能将此问题完整回答,但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教师在小结时,引导学生在课本中找答案,使学生通过综合问题分析回归课本,从而达到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师生共同小结:由于青藏高原高原的屏障,使南亚冬季气温比同纬度气温高,夏季产生丰富地形雨,比同纬度降水多;使中亚和我国西北受海洋气流影响小,降水稀少;对我国西南夏季产生丰富地形雨,冬季将西风气流分为南北后再到我国西南相遇从而形成阴雨天气;并使青藏高原本身形成高山气候。
(点评:让学生认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2)对比探讨:比较亚马孙平原与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的差异,其中地形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图,指导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相关的图,让学生比较。
(点评:对此问题,学生都觉得比较容易回答,很多学生踊跃发言,思维很活跃,但没有一个学生能表述完整准确。)
师生共同小结:刚果盆地热带雨林由于东部受东非高原阻挡,使该气候分布面积受到影响,亚马孙平原由于南、北、西三面高,东面低,使信风能从海上吹进来并产生丰富的地形雨。
(点评:通过此事例,让学生认识地形对气候分布有重要影响,并提高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3)在前一问题基础上继续深化探讨: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原因是什么?在其它大洲为什么不会如此?
教师展示这两种气候在全球的分布图,并指导学生在课本中找到对这两种气候的描述。
(点评:对这两种重要的气候,通过提问了解到学生比较熟悉,一般都可以说出这两种气候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但对这两种气候在欧洲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原因认识不深。)
师生共同小结:由于欧洲以平原地形为主,受西风带影响范围广,加上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所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且最典型。南北美洲由于受山脉阻挡,使该气候东西狭窄、南北延伸。在大洋州由于受陆地面积影响,使其分布面积小。
(点评:通过小结温带海洋性气候,学生对地中海气候形成分布特征很容易理解,达到了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3、学生探究
让学生在听课本上叙述自己所熟悉的地形对某种气候分布及形成产生的影响。
(点评:学生通过几分钟动脑思、动手做,都能完成对某一种气候的叙述,但从中也发现了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
以下是几组学生共同出现的错误发言:
(1)、由于地形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亚洲分布最广且最典型、在北美洲次之、再次是南美洲、大洋州。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其主要原因是地形的影响。
4、迁移深化
(1)例举你所知道的地形主要对气温产生重要影响的地形区(2)例举你所知道的地形主要对降水产生重要影响的地形区
(3)例举你所知道的地形主要对气候分布产生重要影响的地形区
(注:对气温影响主要是影响气温高低及温差大小;对气候分布主要是面积大小及分布特征)
(点评: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探究归纳中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地形区对气候个要素产生的影响,为学生认识了解区域特征区域差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奠定了强实的基础。)
5、结束语
地形不仅对气候有重大影响,还影响自然环境其它要素(如生物、水、土壤等),并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归纳总结。
三、课后反思:
这节课设计符合高三学生第二阶段复习实际,从综合提高到基础知识的回归,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变传统高三高考备考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诱思探究教学。
整节课从问题提出,到对问题的探究,做到了:“由浅入深,由局部探讨,找出规律”使学生认识地形对气候各要素产生的影响,诱导他们形成思维定势;而随着问题的深入和迁移深化,使学生发散思维得到提高。这种教学设计更符合高三年级的教学,更能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是:本节课“以情激情”有待提高。
第二篇:《天气与气候复习》教学设计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学设计
南阳市22中学 罗 丹
一、教学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5.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6.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7.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8.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9.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七年级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首先请同学们细读课标中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大约2分钟时间):
接下来,这节课将围绕以上九条课标逐条展开,就像是“闯关游戏”一样,我们要把这部分重难点各个击破,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鼓舞士气,调动学生积极性)好,现在开始吧!(男生、女生各为一组,在课堂展开竞赛,看哪一组表现更积极、回答更准确、反应更迅速)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课件展示列表,学生对比说出“天气”和“气候”的不同之处,并解决相应的例题)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课件展示常用的天气符号,风向标,卫星云图等,教师指导学生回忆识图并解决相应的例题)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学生独立解决相应的例题)
(承转:我们已经解决了天气的相关问题,那么,气候包括哪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现在,我们来了解气温的分布)
4.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课件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每个规律对应的影响因素,并解决相应的例题)
(承转:以上是气温的空间分布,那么降水的空间分布如何呢?)5.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每个规律对应的影响因素,并解决相应的例题)
(承转:气温、降水不仅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而且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变化特点)
6.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师指导方法示例,学生对照学习归纳某地气温、降水特点,进而整合归纳某地的气候特点,用于解题)
(承转:例题中的德国汉堡的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这种气候叫做“温带海洋性气候”,那么全世界有多少种不同的气候呢?气候是如何分布的?)
7.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图找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师指导方法示例,学生学会归纳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学生从图中归纳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大致规律、分析这些规律背后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
8.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9.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直接通过典型例题挖掘回顾知识,学生选出答案并说出原因)
(承转:由此可见,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有趣的联系!)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地理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们要学会把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利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样就能顺利攻克学习中的一道道难关!
五、板书设计
第三篇: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专题复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形对气温及降水的影响,能够归纳总结地形影响气温、降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世界区域范围内地形对气候分布的影响,并能分析原因。
3.能够根据某区域的地形特征,分析说明地形对该区域气候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图导学,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知识归纳、灵活应用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合作学习的精神,感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整体性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地形对气温、降水、气候的分布范围及类型的影响。
2、探究归纳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规律。
三、教学难点:
探究归纳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规律。
四、教学方法:
以图导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对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相信大家都知道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请大家分析一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我们来探究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探究:一、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读下图,分析A地比B地年平均气温低的原因?
原因是
AB学生回答。师:评价。
2、读图,分析冬季南亚比同纬度地区气温偏高的主要原因。
南亚冬季平均气温分布图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图分析,组织答案。接着小组内部交流学习成果。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规律总结】师指导学生,结合案例1、2,学生回答归纳总结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规律。探究:
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过渡】明确了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规律,下面我们来学习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播放视频】有关非洲东南海面上马达加斯加岛的气候类型及降水特点的介绍。观看之后,对比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的气候类型。接着分析案例3。
3、分析形成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侧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学生回答。
师:适时归纳总结,之后拓展知识。【知识.拓展】
4、图8为某山地南北坡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观察图读出年降水量最大处的海拔高度约是()米。
学生分析回答。要求学生描述做题思路。
【设置疑点】目的: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总结提升】迎风坡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探究:(三)地形对气候分布范围及类型的影响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马达加斯加岛视频、地形图和某山地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认识了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地形对气候分布范围及类型的影响。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分析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及形状有何差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师给以归纳总结。
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下面两题。(限时2分钟完成)(全国文综Ⅱ)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6、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学生回答,并分析原因。
通过前面题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师适当点评。【小结】
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下面我们就进入【学以致用】环节。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学以致用】 【方法】小组讨论:
分析石家庄所处地形对石家庄地区的气候有何影响?
学生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师:身边处处有地理,生活处处有地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效果检测】环节。
【效果检测】
7、(2013年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6分)
(2013年高考新课标I)图2为45º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共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8~9题。
8、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9、该区域位于()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自我评价:
第四篇:气候与季节教学设计
《气候与季节》教学设计
宁阳县乡饮中心学校:张利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2、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3、能够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难点: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单
学生:收集整理四季的特征(可以从气温、降水、人、动植物的变化等方面描述)教学过程:
一、经验交流、理解气候特征的概念
1、谈话:同学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谁能说一说。学生汇报:春、夏、秋、冬(板书)
2、交流:真棒!那你知道它们在一年中是怎样变化的吗?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有规律的变化。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气候与季节》的奥秘吧!
二、合作探究、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1、交流:谁能说说我们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可能:小草、柳树发芽了,桃树开花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天气变暖和了,人们换上了春装等。
2、想一想:是不是每年的这个时间“树木都会发芽、桃树都会开花、天气都会变暖和”呢? 学生交流汇报:是
教师小结:我们把拥有这些特征的时间段称为“春季”。
3、思考:春季拥有这些气候特征,那么“夏季、秋季、冬季”又有哪些特征呢?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汇报:能
4、小组讨论: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在我们的记录单上。学生交流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要求:下面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报。在此提醒同学们“汇报的小组要大声说出自己的发现,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及时进行补充”。
6、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板书记录各个季节的气候特征。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与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孩子。由此可见,在一定的季节总有特定的气候特征,科学家把具有这些特定气候特征的时间段称之为季节。
三、交流分析、形成认识
1、交流:你能判断出“我们当地现在属于哪个季节吗?” 学生汇报可能:春季或夏季(如出现夏季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目
前的环境特征)
2、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四季的划分标准有很多。一般按照节气进行划分(课件: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从月份来看以阳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小结:其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特定的气候特征,不同的地区它们的气候特征也各不相同,这里面的奥秘等待大家去探索!
四、进一步认识气候对人类生活、动植物的影响
1、交流: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片,看一看你能判断出,图片中属于哪个季节吗?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
2、讨论: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燕子四季变化的图片)学生讨论汇报:
3、思考:动物在不同的季节会发生变化,植物和人会不会受季节的影响呢?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由此可见,气候与季节的奥秘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观察记录我们当地气候的特点,发现其中更多的奥秘!板书:
气候与季节
第五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天气与气候教案
授课教师:李诗伟 授课班级:116班 授课时间:2014/11/04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学法指导】
1、“学习有用的地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且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我采用比一比、试一试,进行看图识天气抢答比赛和模仿秀等游戏,帮助学生记忆。【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生:天气、气候)我们常说的天气与
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天气与气候。讲授新课:
一、天气的概念及特点
1、课件展示:今天晚上到明天,郑州,晴转多云,偏北风五级,最高气温16ºC,最低气温8ºC,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学生小组交流,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
2、师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近地表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的特点:(学生回答)短时间、具体状况、多变性。
3、让学生说一些描述天气的词语或谚语。
师:“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即 “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下边老师交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情况的方法。
二、天气预报与常用天气符号
1、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
2、识别天气符号:打开课本58页主要天气符号图,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
3、讲解风力风向符号:风杆、风尾、风旗、风级、风向。
4、记忆天气符号:
(活动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活动二)挑战主持人:熟记了“天气符号”屏幕展示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
5、讲解:卫星云图的判读。:
引导学生分析卫星云图作为一种航天照片,各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事物。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愈浓,下雨的可能性就越大。
6、学以致用:(1)请同学们判断出课本第58页的“卫星云图”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2)完成课本第59页活动第2题。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三、气候
1、概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列表总结: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3、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①风和日丽②暴风骤雨③四季如春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4、大气环境监测: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四、天气和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学生自由谈论教师做好指导)通过师生辩论,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天气和气候对身边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教育学生看问题要从事物的两面性去分析。【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一、天气和气候
1、概念
2、区别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白色----云雨区 绿色-----陆地 篮色----海洋
2、常用的天气符号
3、简单的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