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4(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0:3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教案: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教案: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4》。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案: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4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一.本周教学内容: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3.综合国力构成要素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二)难点

综合国力及其评价 三.复习要点: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 德国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②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

③ 沙皇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 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2)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 美国和苏联强大起来 ② 英法被严重削弱 ③ 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庸

④ 欧洲政治上出现分裂,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 ⑤ 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 2.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除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外,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中心 3.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1)主要区域性国际组织 ① 阿拉伯国家联盟 ② 非洲统一组织 ③ 东南亚国家联盟(2)主要地区性冲突 ① 阿以冲突 ② 海湾战争

③ 科索沃战争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 1.推动因素(1)科技进步(2)跨国公司 2.地理意义

(1)发达国家为最大受益者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能更大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1.世界经济区域化:

(1)形成: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加剧(2)特点: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外向的竞争性

(3)作用:加强区域内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4)表现:

① 经济区内联系密切,交往便利

② 建立一体化组织,抢占世界市场,扩大势力范围,实现竞争优势 ③ 发展中国加强相互间的政治协调和合作 2.主要区域经济集团:(1)欧盟:(总部布鲁塞尔)

① 西欧是世界经济区域化的策源地

② 已建成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可在内部自由流动的欧洲统一大市场(2)北美自由贸易区:

包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总部)(3)亚太经合组织: 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

(四)综合国力竞争

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1)概念:即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其大小主要体现在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与技术

(2)基本实体:

① 国土面积辽阔有利于国家发展

② 地理位置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

③ 自然资源是国家力量的物质源泉,其中最重要的是能源资源和金属矿藏 ④ 人口,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大国地位的重要指标(3)经济力量——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① 领先的工业能将潜在国力转变为现实国力

② 农业生产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粮食能否自给和输出

③ 信息社会交通和通讯意味着速度和财富,也是现代战争的致胜因素(4)内政和外交:影响综合国力各要素发挥最大功效(5)科学和技术:科技成果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1)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2)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3)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4)实行计划生育,积极发展教育和科技

(5)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壮大世界和平和安定的力量 四.疑难突破:

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1)知识经济与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信息化,二是全球化。其对产业的影响是推动“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促进“第四产业” ——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诞生,但也不可避免地对第二产业——工业产生深刻影响。

(2)高科技工业园区

高科技工业园区集企业、大学与科研于一体,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新细胞。始自美国“硅谷”,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片谷地开始的,由于实现了科研、开发与生产结合,硅谷一经出现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典范。迄今全球已有90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高科技工业园区。

中国自1985年7月中科院在深圳建立第一个科技工业园,至今已有100多家,其中国家级53个,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被称为“慧谷”的上海漕河泾新技术开发区,自1988年成立至今,已形成了计算机、光纤通讯、生物工程、新材料、电子元器件、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航空航天等新兴技术产业集聚的工业园区,此外,青岛、苏州、西安、武汉等地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均以良好的势头向前发展。

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经济,知识经济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卫星通讯等使地球空间变化,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日益弱化。知识无国界,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知识,必然导致经济活动突破国界而成为全球活动,工业生产的全球化趋势也就日益明显。

工业生产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世界性的分工。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现代化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之间分工逐渐扩大,并进而发展到同一行业不同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同一生产过程内部各种零部件和工艺流程的国际分工。

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大的工厂,各个国家只不过是这个工厂内部生产某一零部件的车间。【典型例题】

[例1] 欧洲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立某个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这一决策使得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陆续迁至该厂附近。该企业设想: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产品运到欧洲。据此回答(1)一(2)题。

(1)该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厂与成品生产厂在地理上集聚,主要有利于企业

A.快速交货,及时应变市场变化

B.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C.集体快速转移生产地点

D.降低产品销售费用(2)要吸引该产品的生产企业以集群方式布局工厂的地方,应当

A.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

B.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提供广阔的市场

D.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答案:(1)AB(2)BD

第二篇:201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高考专题复习-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高考专题复习《世界区域地理》

(四)知识点四: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恰恰代表其时代标志的政治格局的完整变化过程,即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或两大集团、两个体系的形成、发展、分化与瓦解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而发展的长期存在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垮台,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人民获得解放,建立自己的国家,走向世界舞台。在经济方面,工业化已从西方发达国家向广大亚、非、拉地区转移,尽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已取得很大进展。联合国的建立,世界性、地区性跨国组织建立,经济与文化的交往,旅游事业的发展,都使世界各国及人民彼此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程度达到空前规模。

2.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表解

3.综合国力竞争知识体系表解

4.联系地理环境因素,分析世界热点问题

纵观多年来出现在中东、东南亚、南亚、中美洲、非洲等地的世界热点,它们的形成大多具有以下几个地理条件:(1)地理区位优越。例如,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东南亚是“东方十字路口”,中美洲是西半球的“十字路口”,南非是西方的“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些地区最富有政治、经济价值,是国际势力争夺的重点,是形成热点的基本前提。(2)自然资源丰富。例如,波斯湾是“世界石油资源的宝库”,南非是“矿产波斯湾”,中亚是“当今世界最后一片尚未开发的油气丰富蕴藏地”。这些地区对某些发达国家来说,是廉价的原料、燃料仓库,维系着经济命脉,必须取得对它们的控制权和支配权。(3)自然环境分隔。例如,中东和中亚高原山地和沙漠广布,东南亚和中美洲峰谷相间、山高林密或海岛孤立。这些破碎、复杂的环境一方面不利于居民的交往融合,使其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分裂势力的生存和外来势力的渗透。(4)人文地理复杂。例如,种族隔离政策曾使南非长期动荡;近年发生在非洲之角及西非的“第一次非洲大战”也主要包含了种族、民族仇视的因素;巴尔干半岛多民族聚居和杂居,历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中东是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并分化出许多派系,矛盾错综复杂,战乱丛生;南亚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历史遗留问题及价值观问题正成为霸权主义挑起地区战争、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5)地缘战略位置重要。例如,在冷战时期,东南亚被北约、华约这两大集团长期统管对抗;中东是前苏联南下路线与西方集团维持东西联系路线的战略冲突区;中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它坚决地排斥了前苏联的渗透并与古巴敌对至今。现在,东南欧、东亚、中亚的战略地位正在上升,已成为国际势力争夺的重点,这些地区一旦“有事”,就容易引来大国的介入,进而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国际化。北约为实现东扩在科索沃问题上做文章就是明证。

5.探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的影响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并完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所有法律程序。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12月19日,中国首次以正式成员身份出席世

贸组织总理事会议。2002年3月14日,中国首次动用世贸争端解决机制,应对美国筑起的钢铁贸易壁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中学生要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它将给我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究入世对中国各产业带来的影响。

【例1】(2005年广东地理)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经济全球化得益于科技进步

B.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C.经济全球化给所有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

D.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答案:AB

解析:经济全球化首先得益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能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范围,另外科学技术可改进货物运输和信息交流的工具,从而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的战略,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资本、人员的最优配置,促进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之间。

【例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综合国力研究组”的研究评估结果表明,美国的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以下依次是日本、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在经济领域,中国处于第六位,分值略高于俄罗斯,但是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在科教领域,中国的分值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法、英、德的五分之一,不到俄罗斯的二分之一。在军事领域,中国的分值相当于美国的九分之一,俄罗斯的三分之一,英、法的二分之一,与日、德大致接近。在资源方面,俄罗斯第一中国第二、美国第三。据此回答问题。

1.从分值看,中国与各国相比最弱的两个领域是()

①经济②科教③军事④资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据你分析,日本的综合国力虽然高于中国,但在下列哪些方面不如中国()①基本实体②农业生产规模③科技水平④外交政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①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②与法、德、俄结盟,对抗美国③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④重视环境保护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其大小主要表现在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外交、科学技术五个方面,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一些时事和案例进一步理解综合国力竞争的原因和现状。第1问可以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2问日本综合国力虽然高于中国,但基本实体(包括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等)、农业生产规模小于中国;第3问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应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结盟,不称霸,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壮大世界和平与安定的力量 答案:1.B2.A3.D

【例3】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2005年《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题为《全球化分化成三个集团》的文章,世界正缓慢地但持续地向三个分开的经济和货币区发展:美元区、欧元区、日元、人民币区。材料二据统计,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00家落户中国。在新世

纪,中国已加入WTO,这些有经济“巨无霸”之称的跨国公司,铆足了劲,进一步调整对华投资战略,试图站稳脚跟,谋求长远发展。

(1)写出材料一反映的三大区内影响较大的区域经济集团的名称、、。

(2)区域经济集团一方面具有外向的性,另一方面具有内向的性,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是我国走向阶梯。

(3)跨国公司进军我国的利与弊:。

(4)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或地区越来越,这主要表现在: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在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中所起到的作用;跨国公司进军我国将有利于我国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势必对我国的传统工业造成严重冲击。

答案:(1)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2)竞争保护经济全球化

(3)利: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 弊:对我国的传统工业造成冲击(4)相互渗透,相互依存①在政府积极参与下,区域经济集团正加速形成。②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力量。③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向自由市场经济,经济力量逐渐提高。④跨国公司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综合检测

下图是四个国家示意图,回答1—3题。

1.关于四国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国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B.乙国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C.丙国北部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D.丁国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

2.关于四国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大港口所临海域都受暖流影响B.首都都是最大城市

C.最大城市都是国际金融中心D.主要城市都分布在东南沿海

3.关于四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最长河流为内流河B.乙国有世界最长的河流

C.丙国河流径流量稳定D.丁国河流航运价值大

读下图,完成4—5题。

4.四图中,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的海域、盐度最高的海域分别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四图中,畜牧业发达的和与北京时间时差最大的分别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读“面积位于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部分资料”,做6—8题。

6.各国人均森林面积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

A.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美国、中国

B.加拿大、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美国、中国

C.巴西、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中国

D.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中国

7.各国具备生产能力的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存在显著差异,关于其成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美国因境内无高大山脉而比重较高 B.巴西、中国因境内多山而比重较低

C.澳大利亚因气候温和湿润而比重高D.俄罗斯、加拿大因纬度高而比重低

8.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人口都集中分布在本国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影响其分布的原因中相同的是()

A.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广阔B.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亚热带气候

C.海上交通便利D.两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 读下图,回答9—11题。

9.造成该地河口附近著名古迹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A.海水及海浪的侵作用 B.河流水的冲蚀作用

C.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D.人类的活动

10.图中B、C两地面积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人类的围海造田

C.气候变迁,河水减少D.沙漠浸吞水面缩小

11.A地农业特色与我国下列哪一地区相同()

A.新疆的绿洲灌溉农业 B.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

C.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农业 D.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农业

位于中亚地区的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比较可靠的估测,该地区石油最终可开采的总储量为250亿—350亿桶,可与英国的北海油田相媲美,接近世界储量的3%。读“里海周边地区图”,回答12—13题。

12.里海沿岸共有五个国家,图中序号①和②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A.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 B.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

C.土库曼斯坦、乌克兰D.乌兹别克斯坦、伊朗

13.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五国争论不休。该问题的实质是()

A.里海的战略地位问题

B.里海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

C.里海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

D.里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图为局部经纬网图,甲、乙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MN的实际距离约为QR的一半。据此,完成14--15题。

14.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的实际范围是乙的四分之一

B.在乙区域,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时,白昼时间增长

C.甲区域等温线的分布,7月较1月稀疏

D.乙区域的气温年较差比甲区域大

15.M、H两地所在国家()

A.铁、煤、石油、水能、森林等资源丰富

B.光热充足、耕地比重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C.最大的工业基地均位于其国土西部

D.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16.图甲是“沿32°N局部地区地形剖面图”,图乙、图丙分别是“气温降水玫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是,(海洋名称)③是。(湖泊名称)目前③海海平

面每年下降1米左右,试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2)从地质结构的角度分析,③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图乙、图丙中反映该区域气候类型的是图,(填数字代号)另一图所表示的气候特点与本区域气候特点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其所属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4)目前,图甲区域最主要的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是什么?简述其成因。(至少答出三条)

17.读北美0℃等温线分布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是季的气温分布示意图,等温线发生弯曲的根本原因是。

(2)请从高到低排列O、P、Q三地气温顺序:。

(3)请分析O、P、Q三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18.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12分)

资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居世界之首,大约每年占世界GDP的1/4,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美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经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调整已实现了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美国经济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已达8万亿美元之巨。美国在世界经济中起着商品吸收器,金融变压器和技术增高器的作用。

资料二:美国的科研和开发费用占GDP的比例和绝对值均高于欧洲、日本;在科技人员的数量上也领先,同时还有吸引世界优秀人才的机制。到1997年为止,美国科学家约占世界获得诺贝尔奖总人数的1/3。

资料三:从人类历史进程考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潮流不可逆转。从世界经济的角度考察,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并行发展,这是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有人估计,到2l世纪中叶,当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卞降至15%以下时,世界多极化的格局终将形成。

(1)结合阅读材料和你已有的知识评价美国的综合国力。

(2)你认为美国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内部的动力是什么?

(3)为什么世界多极化的格局潮流不可逆转并终将形成?

(4)你认为我国在世界多极化格局的趋势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国应怎样面对经济的全球化?

19.阅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2)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有何影响?

(3)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20.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学者克莱因在1980年提出了一个国力方程,即P=(C+E+M)×(S+W)。并对1978年世界一些国家国力计算结果如下(P代表国力,C代表基本实体,E代表经济能力,M代表军事力量,S代表战略意图,W代表科学技术):

(1)日本国土面积较小、资源贫乏,但其国力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其原因是。

(2)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明显下降,已难与美国抗衡,原因是。

(3)以色列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均无法跟印度比,但其国力比印度强,原因是。参考答案

1、B2、A3、D4、C5、D6、B7、D8、C9、C10、A11、A12、A13、B14、C15、A

16.(1)地中海死海原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燥、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小; ②人文因素:生产生活引水增多,注入死海的径流量减少。

(2)地壳运动引起岩 层断裂下降,积水成湖

(3)11图12表示区域雨热同期水稻种植业

(4)巴以冲突耶路撒冷问题、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纠纷、水源问题等

17.(1)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影响

(2)O>Q>P

(3)O地位于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且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所以气温最高。Q地位于40°—60°地大陆东岸;受高纬寒冷气流影响;但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温较P高。P地位于大陆中部的平原地带;容易受高纬寒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最低。

18.(1)美国面积居世界第四,人口居第三,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口素质高。美国有吸引世界人才的机制,科技人才数量在世界上领先,从而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美国经济发达,GDP居世界之首,占世界的1/4,经济规模居世界之首。美国军事力量强大,战略核武器均具有高科技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特点,是世界头号军事大国。

(2)吸引人才的机制,崇尚竞争和创新的机制:多元化的基础。

(3)从世界经济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欧盟和日本已能在经济上与美国抗衡,俄、中的发展潜力巨大。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世界多极化的格局终将形成。

(4)我国以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多极化趋势格局中占一极,但与美、日、欧盟、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应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创设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机制和环境。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

19.(1)高、低收入的国家的经济都在增长

(2)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3)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1)工业和经济力量强大,科技发达(2)苏联解体后,其基本实体削弱,军事力量下降,加之国内民族矛盾重重,经济滑坡;而美国近几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政治和军事实力相对增强(3)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均强于印度

版权信息:本文来源于4567软件园 , 网址:http://

第三篇: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公开课教案

初 三 历 史 公 开 课 教 案

【课 题】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

3、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例。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2、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2、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因素威胁世界安全,霸权主义的存在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

3、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战争给南联盟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教学重点】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同时对科索沃战争要有正确的认识。【教学难点】

1、正确分析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2、如何评价“人道主义干涉”这一借口。【教学方法】 讲授法 例证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回顾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其间各有攻守。他们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的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的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讲授新课

(一)一超多强

1、何谓“世界格局”(多媒体展示)教师点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背景、特点。

(多媒体展示)背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多媒体展示)特点: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完全定型。(教师引导)要求学生阅读教材90页“注释部分”内容,解释“一超多强”的含义。指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要变化。(多媒体展示)

3、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多媒体展示)

“北约东扩”、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教师作简介)。

4、制约美国称霸世界的因素(多媒体展示)

欧美、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大国作用(教师归纳)。

5、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多媒体展示)教师强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小结:结合教材91页“动脑筋”,分析目前“世界格局”及“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二)科索沃战争

1、科索沃战争的背景(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分析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从而认识科索沃战争背景。

2、科索沃战争的经过(多媒体展示)

教师强调:给南联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3、科索沃战争的影响(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从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联合国主导地位的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教师从三个角度分析)

三、课堂小结

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仍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我们青少年要为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四、课堂检测练习和作业布置(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一)一超多强

1、何谓“世界格局”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背景、特点

3、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4、制约美国称霸世界的因素

5、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科索沃战争

1、科索沃战争的背景

2、科索沃战争的经过

3、科索沃战争的影响

【教学反思】

南 屏 中 学 初 三 历 史 公 开 课 教 案

题】

2014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初三(5)班 韦 爱 红 年3月12日

【课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第四篇:经济地理教案

《经济地理学》教案

一、使用班级:2002级地理本科班。

二、主讲教师: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杜娜副教授。

三、选用教材: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高教出版社,2003年。

四、使用时间:2004年9月——2005年1月。

五、授课体系: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概念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五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三节:其他工业区位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论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区位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

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第九章:区域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区际联系

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第十章: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

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汽车工业

第二节:电子工业

第三节:服务业

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二节:全球化与本土化

第三节:发展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

第二节:经济地理研究的社会化

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六、参考书目:

1、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区域经济地理学,陈才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3、地理区位论,张文仲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

4、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

5、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陆大道著,科学出版社,1999年。

6、区域分析与规划,崔功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7、区域管理与发展,王铮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

8、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刘厚俊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9、城市经济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10、世界贸易地理概论,张学政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经济地理学概念与研究对象

1、概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即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三种观点:

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三、经济地理学的特性

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四、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经济地理学有两大分支:部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如中国经济地理等。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思想方法:包括比较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二、传统技术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统计图表、经济地图等。

实地考察:是指研究者进入被考察对象所在区域,是其它形式不能代替的最重要的基本方法。

统计图表:是指显示统计数字的图件,它使统计资料更直观地表示出来。

经济地图:是专题地图的一种,是对经济地理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和表述的一种方法,如农业分布图。

三、现代技术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资源普查、土地利用研究、趋势预测与动态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广,主要用于区域分析与规划。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经济地理学的萌芽时期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在16世纪以前,经济地理学只是逐步积累着有关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及其分布方面的知识,谈不上有规律性的知识。

二、近代经济地理学

16世纪到19世纪是经济地理学大发展时期,表现出如下特点:

1、由现象的描述发展到理论的整理、分析,从直觉的、零散的知识,逐步演变成为系统的科学;

2、在商业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经济学中的区位论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

2活跃领域;

3划等新方向;

、主要在欧美、俄国发展。

三、现代经济地理学 二战后,经济地理学的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经济地理学的“人文化”趋势愈益增强,地位越来越高;、城市化及城市地理问题、区域与区域规划问题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开拓了资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国土整治规、朝着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区域综合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2、应用方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3、研究领域将不断扩大;

4、研究方法将进一步革新。

第一章 复习思考内容

1、说明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2、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与特性;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概述

第一节 产业结构概述

产业(industry):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体(如工业企业的集合体构成工业这一产业),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

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等。

一、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大分类法)

分类依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分类情况: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tertiary industry)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次、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大体包括:商业与贸易、金融与保险、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文教与卫生、信息与通讯、科研与咨询、旅馆与饮食、其它劳务性服务行业。

分类方法评价:该分类方法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分类方法,这是因为该分类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在运用此法对现实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时,存在一些矛盾。

(二)标准产业分类法

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这十大类是: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标准产业分类的优点在于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并且使其规范化,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分析各国各地的产业结构,而且与三次产业分类法联系密切。

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一般具有这样的规律:从就业人口在一、二、三(次)产业间比重的变化看,存在着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三(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重要因素。

(1)要调整已经落后的产业结构,必须实现经济增长。只有在经济增长较快的

情况下,才能有相应较快增长的国民收入。而在较快增长国民收入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将较多的资金集中于有增长前景的产业,使他们实现高于平均值的增长,其结果必然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2)在经济较快增长的情况下,资本、原料、土地等要素可以较顺利地实现行

业上的流动和转移,其结果是导致要素组合的优化,可加强某些优势产业的发展。

(3)经济较快增长与总量的扩大,必然引起城市化的发展与人口素质的提高,而城市化的发展要带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在产业总体结构中地位的提高。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更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必要前提。

(4)经济较快增长与总量的扩大,会促进外贸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增加,其

结果会引进外部的技术,进口外部的商品、设备。这样,将会改善国内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新产业的引进、发展及原有产业的改造。

(三)产业结构状态与结构性调整

1、产业结构状态:指产业结构的生命周期,即产业结构的“年轻化”、“成熟化”、“老化”状态。

产业结构的“年轻化”:指一个区域中,总是具有若干个行业或部门的新产品不断

开发研制并走向区外市场(包括国外市场)。

产业结构的“成熟化”:指一个区域中,具有实力强大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产业,产业结构表现有合理的层次,即产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支持、适应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老化”:指一个区域中,主导产业技术发展停滞,产品更新换代慢甚至不更新,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愈来愈小,失业人口愈来愈多,人口与劳动力大量迁出,导致区内税收大幅度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2、结构性调整

对地区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是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老化”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措施有:

一是在新的生长点上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产业群体;二是创造条件,转换主导产业。

第二节 产业布局概述

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分布形态),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

一、产业布局模式

产业布局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结点(增长极)、轴线和网络(域面)。

(一)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所提出的。此后,许多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起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括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从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也自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增长极开发模式较适合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二)点轴(线)开发模式

点: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通信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点轴开发模式较适合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

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需考虑:一是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二是有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三是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三是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

(三)网络开发模式

点轴渐进扩散的结果:形成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复合集聚,在空间上形成经济网络。

网络开发模式较适合经济发达地区。但新区开发一般应先采取点轴开发模式。

二、产业布局的演变

各国各地区产业布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演变规律一般表现为:均质布局 → 点状布局(增长极)→ 点轴布局 → 网络布局。

第二章复习思考内容

1、解释产业、产业结构、生产要素、产业布局等概念。

2、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3、分析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4、产业布局有哪些主要模式?为海南省(或某个区域)选择一个合适的产业布局模式。

第三章 产业布局条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一、基本概念

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存所依赖的自然部分,包括人类改造利用与未改造利用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可利用的自然条件。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自然基础。

(三)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四)影响产业分布的空间界限。

第二节 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是传统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是现代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影响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产业布局对原料地、燃料地的地区指向;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组成和发展。

二、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是新兴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因素;将引起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的变化。

第三节 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指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经济基础与地域分工状况、市场条件、体制、政策和文化背景等。

一、经济地理位置、交通与信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

经济地理位置:是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港站,线路)等的空间关系。其实质是一地理实体(国家、地区、城市或企业)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交通条件:是指某地区(点)与外界进行人员来往(客运)和物质交流(货运)的方便程度。交通条件的好坏可用交通线路、交通工具和港站的设备状况来反映。信息条件:是指获取和传递信息(科技文化、市场商贸、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信息)的设备与方便程度。

(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1、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2、直接影响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布局;

3、间接影响第一产业和采掘业的布局。

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人口越多越好;但从区域发展来说,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越多负担越大。

(二)人口素质及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素质对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作用愈显重要。人口性别、年龄、民族、城乡结构对产业布局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分布与迁移与产业分布变化是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人口移动是社会

发展和地区开发的积极因素。但大量移民会带来明显的社会问题。

三、社会经济基础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主要指历史遗留下来的第一、二、三产业设施,过去积累的文化和科技条件以及经济管理经验等。

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产业布局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四、市场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市场条件是从生产目的方面影响产业分布的,是制约产业布局的决定因素。

五、体制、规划、政策与法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体制

体制包括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计划体制强调整体的平衡与优化;市场体制更多地考虑局部利益。计划体制易出现僵化与绝对化;市场体制易出现布局的盲目性与重复性。

(二)规划

规划对产业布局的作用是直接的、决定性的。

(三)政策与法规

政策与法规既可以刺激、鼓励某些产业布局,也可以限制、禁止某些产业布局。

第四节 产业布局条件的综合评价

对于任何产业,以上条件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不同产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在布局上对条件因素的要求不同,有主次之分,其影响程度不同。见表3-1。

表3-1 产业布局条件的综合评价

注明:表中“+”的多少表示重要程度。

第三章复习思考内容

1、解释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信息条件等概念。

2、简述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6素。

、简述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简述位置、交通条件、信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简述人口与劳动力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以海南省(或某个区域)为例,说明影响产业分布的主要与次要因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概念:指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衡量指标(总量与人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包括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

(一)资源禀赋

表4-1 资源禀赋表

(二)资源配置能力

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

表4-2 资源配置能力

中的位置。

(三)区位条件 区位:经济活动单位在经济空间(由地理空间、相关经济活动组成)作用:主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与潜力、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大小。

(四)外部环境 包括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区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背景。

表4-3 外部环境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的形成、发展,都将引起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

发达国家:集聚经济使规模报酬递增引起的循环。

(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乘数作用(原理):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

加速原理:经济增长中消费品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加。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标准阶段次序”:

(一)胡佛-费希尔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将经济增长划分为五个自给自足阶段 ↓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 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

工业化阶段

段:

服务业输出阶段

(二)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传统社会阶段 ↓ 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 起飞阶段 ↓ 成熟阶段

高额消费阶段

分为四个阶段:

↓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三)中国学者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国学者将经济增长划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 成长阶段 ↓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

第二节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

(一)概念: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成的经济地域单元。

(二)特征:组织上的同质性;空间上的相对排它性;对外联系的开放性;组合上的层次性。

(三)类型: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

二、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概念

(二)经济区划原则: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资源条件的相关性;远景发展方向一致性;适当考虑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区、经济区划等概念。

2、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3、您如何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4、您认为经济增长过程需经历哪几个阶段?请举例说明。

5、您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原则?

第五章 区域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

(一)极化效应的主要内容:

1、随着北方(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发展,南方(经济欠发达区域)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

2、在国内贸易中,北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二)涓滴效应的主要内容:

1、北方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

2、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二、梯度推移学说

基本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其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三、中心-外围理论

主要观点:在若干个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二者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1、任何国家都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2、依赖是双向的传递与影响;

3、相互依赖的内容和强度不断地发生变化。

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经济行为。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一)空间相互作用概念: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二)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可达性;干扰机会。

二、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关于区域分工的主要理论有: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

三、区域合作理论

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而产生的。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均等化现象。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

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产生正负双重影响。

(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分析 人为地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是有限度的。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区域经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概念。

2、了解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3、空间相互作用发生须具备哪些前提条件?

4、您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

5、您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经济全球化: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一、技术进步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

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四、国家经济协调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第六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向关联产业

、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的区别与联系。、经济全球化有哪些特点?、海南省在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应该怎么做?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 汽车工业

一、汽车工业的特征:

1、前向关联效益大;

2、带动公路、城建等后

的发展;

3、就业容量庞大;

4、存在负面外在性。

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2、综合工业水平;

3、区域科技发展水平;

4、关税等的影响。

三、汽车工业布局变化趋势:

1、生产集中化、开发分散化并存;

2、集聚效应日趋显著。

第二节 电子工业

一、电子工业全球化特征:

1、生产格局的全球化;

2、消费市场的全球化。

二、影响电子工业的因素: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等。

第三节 服务业

服务业: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替;

2、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

3、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二、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1、经营方式不断创新;

2、经营日益国际化、网络化和一体化;

3、对外直接投资成为重要形式。

三、国际服务贸易

(一)、基本特点: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同时性;服务生产的公共性。

(二)、布局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区域集团化。

第七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服务业的概念

2、您认为海南汽车工业将如何发展?

3、分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条件。

4、现代服务业的有什么特征?

5、国际服务贸易有什么特征?

6、分析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一、北北依赖体系

二、南北依赖体系

三、南南依赖体系

四、东西依赖体系

第二节 全球化与本土化

一、本土化的内涵

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在生产管理或国际营销过程中为扎根当地市场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以便使跨国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使外贸营销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要求。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对立统一

二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第三节 发展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经济的关系

三、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启示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本土化的内涵。

2、分析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3、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4、您认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将如何与国际接轨?

5、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中国什么启示?

6、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您认为海南的产业结构应如何调整,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第九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一、新产业区研究

二、经济地理研究的社会化

三、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第五篇: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及导学案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及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和多极化发展趋势,理解美国的霸权主义及其表现,了解威胁当今世界和平的因素和科索沃战争

2、通过分析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对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科索沃战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霸权主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联系当今世界的局部战争,使学生了解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是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重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并正确认识科索沃战争

难点: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原因,并正确评价“人道主义干涉”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回忆之前学过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教师指出:世界格局是世界上各种力量不断变化,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是由于这种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如何发展呢?

一、一超多强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基本特征:旧格局结束,新格局尚未形成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至今还没有定型。

比较两极的“极”与多极化的“极”有无区别? 两极中的“极”是通过政治、军事实力来控制、操纵其他国家,实际上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多极化中堪称一“极”的主要不是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是凭借综合国力,即科技、经济实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多极化中的“极”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如欧盟,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表现: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超多强”

当今世界的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一超多强”。

“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教师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比喻“三英战吕布”图画形式。

使学生认识到,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国力的强弱。而实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美国的霸权主义:

1、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

2、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主旨仍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3、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5)美国研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冷战结束后,美国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的事物,研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研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目的是要通过导弹防御系统扩大其战略优势,继续巩固其世界霸主的地位,肆无忌惮的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现主宰世界的梦想。

二、科索沃战争

(1)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

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不断

2、美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造成不稳定因素,严重干扰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战争经过: 1、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

2、轰炸中国大使馆,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3)战争评价: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讨论:有人认为北约是为了维护人权和正义才轰炸南联盟的,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这种看法不对,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轰炸,严重违背了国际法基本原则,不仅侵犯了南联盟的主权,给南联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而且对欧洲与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

美国企图利用“人权”和“正义”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推行霸权主义,实施称霸世界的野心,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

讨论:面对当今世界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如何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呢?

西方少数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以强大综合国力作为后盾,以国际经济旧秩序为依托,因此,要抑制它,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当今世界的主题: 和平问题,主要是指反对一切侵略战争,要求消除核战争威胁,不诉诸武力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使世界人民和平共处,祥和安宁。

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小结:

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严重削弱联合国的作用。

1、苏联解体后,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

2、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

3、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4、新世界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综合国力”

5、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

6、科索沃战争有何影响“是美国对多极化的挑战”

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导学案

知识点:

1、随着_______、__________、旧格局结束,新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_________”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____________方向发展。

2、冷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制定了全球战略,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和俄罗斯成为牵制美国,促进世界格局_________的重要力量。_______越来越起决定性作用。

3、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事列:______战争 _______年,一美国为首的______对_________进行狂轰滥炸,___月____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袭击,它是______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_________产生了重要影响,严重干扰了世界的_________。

4、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_____、_____的斗争过程,_________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_________。课题检测: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特征是:()

A.凡尔赛体系 B.美苏两极格局 C.一超多强与多极化趋势 D.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2、“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介入地区冲突的典型事例是:()

A.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B.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C.苏联侵略阿富汗 D.科索沃战争

3、小张探究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时,取材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美苏“冷战” 始末》

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报告》

C.《“一超多强”局面的成因》

D.《萨拉热窝事件揭秘》 4、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轰炸南联盟;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这充分说明:()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

C.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5、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

B.新的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一超多强”局面还会较长时间存在 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其 “一超”是指:()A.俄罗斯

B.中国

C.美国

D.欧盟

7.有人评论当今国际局势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美、日、欧盟、俄、中的五极格局

B.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

C.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D.美国无力推行霸权政策

13.赵军正在研究二战后的某项军事行动,他认为该行动使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受到严重挑战。赵军所研究的是:()

A.朝鲜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苏军占领阿富汗 D.美国执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下载高中地理教案: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4(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教案: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4(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7.2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了解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仍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世......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五篇模版)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知识梳理】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朝鲜......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的教学设计[最终版]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徐子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15课......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七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争锋 1、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2、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

    物流经济地理 教案2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1 页 第二章 我国物流业基本状况 一、新课引入、 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

    部编初中历史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部编初中历史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一、一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1.产生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世界的争夺回到会议桌上。2.确......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知识点:洋流。 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学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知识点: 1. 什么叫洋流? 2. 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类......

    高中地理教案

    第一章 认识大洲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 第一课时 教师 张俊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过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