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七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争锋
1、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2、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3、北约和华约:
(1)1949年,美国、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2)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缔结《华沙条约》,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军队为主的“联合国军”参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战争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3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三、走向多极化
1、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1999年,美国撇开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后来又相继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战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2)欧盟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日本试图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
(4)俄罗斯推行全方位外交。
(5)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二篇: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趋势教案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知识梳理】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①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____________,奠定了战后世界____格局的框架。
原因
②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______实力、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美国敌视。
③美、苏两国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含义
美国的冷战
两极格局的形成表现
形成过程
苏联的反击
消极影响
影响
积极影响
【重难点突破】
材料一:“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而然,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材料三: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4年内美国对欧拨款达131.5亿美元,88%为赠款。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也推动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联合。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四: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岳麓书社出版《历史•必修一》
(1)结合材料一、四,回答:“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马歇尔计划”的作用?
(3)其实质是什么?
【巩固练习】《赢在高考》第113页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知识梳理】从欧洲共同体到欧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1)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原因
(2)美苏争霸,导致自身实力的削弱
原因
欧共体的 步骤
形成和扩大
经济一体化
进程
影响
政治一体化
影响
世界多极化
趋势的出现
表现
原因
日本崛起为
经济大国
表现
影响
原因
不结盟运动
标志的兴起
政策
行动纲领
影响
中国的振兴
影响
【重难点突破】
材料1: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
—摘自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
材料2: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
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3: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
材料4:“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1)结合以上材料,说明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材料5
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
XX年5月1日,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2)结合材料五,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走向联合的目标,有何影响?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知识梳理】
实质
东欧剧变
两极格局的解体
概况:
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年,德国统一。
苏联解体
在世界上的地位:
美国
意图: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纪之交的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世界格局
日本
苏联
中国
【重难点突破】
.材料一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由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材料二
《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二战后,美国以世界霸主自居。为什么此时美国能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3分)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倾向在于收缩美国的海外势力,收缩的重点是亚洲。那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亚太地区收缩力量的表现。2分
(3)“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变化?(1分)
(4)“‘冷战’结束后,美国能否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为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1946年3月5日)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材料三
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在综合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力量对比就构成了不同的世界格局。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因素在决定世界格局变化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请回答:
(1)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开启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为此美国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3分)
(2)据材料二归纳江泽民同志论述的要点有哪些?(3分)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决定20世纪40至90年代初和当今世界格局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2分)
(4)以史为鉴──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中国应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采取哪些对策使自己真正成为世界一极?(4分)
第三篇: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公开课教案
初 三 历 史 公 开 课 教 案
【课 题】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
3、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例。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2、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2、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因素威胁世界安全,霸权主义的存在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
3、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战争给南联盟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教学重点】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同时对科索沃战争要有正确的认识。【教学难点】
1、正确分析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2、如何评价“人道主义干涉”这一借口。【教学方法】 讲授法 例证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回顾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其间各有攻守。他们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的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的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讲授新课
(一)一超多强
1、何谓“世界格局”(多媒体展示)教师点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背景、特点。
(多媒体展示)背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多媒体展示)特点: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完全定型。(教师引导)要求学生阅读教材90页“注释部分”内容,解释“一超多强”的含义。指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要变化。(多媒体展示)
3、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多媒体展示)
“北约东扩”、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教师作简介)。
4、制约美国称霸世界的因素(多媒体展示)
欧美、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大国作用(教师归纳)。
5、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多媒体展示)教师强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小结:结合教材91页“动脑筋”,分析目前“世界格局”及“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二)科索沃战争
1、科索沃战争的背景(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分析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从而认识科索沃战争背景。
2、科索沃战争的经过(多媒体展示)
教师强调:给南联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3、科索沃战争的影响(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从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联合国主导地位的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教师从三个角度分析)
三、课堂小结
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仍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我们青少年要为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四、课堂检测练习和作业布置(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一)一超多强
1、何谓“世界格局”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背景、特点
3、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4、制约美国称霸世界的因素
5、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科索沃战争
1、科索沃战争的背景
2、科索沃战争的经过
3、科索沃战争的影响
【教学反思】
南 屏 中 学 初 三 历 史 公 开 课 教 案
题】
2014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初三(5)班 韦 爱 红 年3月12日
【课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第四篇: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的教学设计[最终版]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徐子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15课,本课包含两个子目,即“‘一超多强’”和“科索沃战争”。
“一超多强”一目,讲述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目前的国际形势是:原来的两极格局不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朝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在短时间里,一个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不会出现。在“一超多强”的格局中,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一个由它主导的单极世界。而由欧洲联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构成的多个“强国”,由于拥有一定的经济或军事实力,从不同角度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为此,各国都在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科索沃战争”一目,以这场局部战争为例,说明了冷战结束后虽然在国际上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世界并不安宁。这场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而展开的,这一情况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再现。因此,这些都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处地位的挑战,对世界格局的今后发展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说明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必然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二、教学对象分析
讲授此课时,学生已经通过对《冷战中的对峙》的学习,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而且,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较好地分析材料、解决问题,具有将几段材料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所以,可以在讲授中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避免照本宣科。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 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继续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科索沃战争就是其中一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观点分析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能力。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战争不仅对南联盟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2)对科索沃战争的正确认识。2.难点
(1)探知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2)对“人道主义干涉”的评价。
(二)解决方法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为“一超多强”。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目前,美国仍将保持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是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史料,分析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从而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2.正确认识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世纪之交的高科技局部战争,刺激了世界各国的军事竞赛,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它是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严重削 弱了联合国的作用。可以利用视频资料和背景图片,透彻理解科索沃战争所带来的恶劣影响。
3.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多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初见端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很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它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西欧、日本和美国竞争激烈,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补充:世界银行公布的GDP数字,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的言论,日本经济、政治地位,提高等史实的大量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经济力量的重要性,认识到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4.正确评价“人道主义干涉”这一借口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捍卫“人权”和维护“正义”的旗号,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轰炸,严重违背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不仅侵犯了南联盟的主权,给南联盟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而且对欧洲与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美国所谓的“人权”和“正义”,是美国企图利用它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实施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可以展示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发动战争及其践踏人权、破坏环境的史料和图片,以这种鲜明的对比来揭示美国对外政策的实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北约轰炸南联盟、中国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学生观看图片后教师导入:北约的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却以其非人道的行为导致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什么如此猖狂?当今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吧!
出示幻灯片:课题。导入方式补充:
出示幻灯片: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掰手腕的漫画、1991至今俄美领导人亲密接触的多幅照片。
教师导入: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格局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一超多强”
出示幻灯片: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的讲话中所指出的:“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提出问题:(1)新、旧世界格局各指什么?(出示幻灯片: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旧世界格局是指美苏冷战、两极格局;新的世界格局是指多极化世界政治格局。)
(2)交替时期又是指什么局面?(出示幻灯片: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交替时期是指暂时的“一超多强”局面。)
教师总结: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这就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进一步提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超”和“多强”分别指哪些国家或国家联盟?(“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出示幻灯片:问题探究:“一超”和“多强”的地位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学生通过材料进一步了解美国“一超多强”形成的原因。
教师总结过度: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作用。由此可见,“一超多强”中“一超”和“多强”的地位是由经济实力决定的。一方面,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拥有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格局中的确占据着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70年代,欧共体与日本的崛起,挑战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使中国成为重要的一个经济实体;苏联虽然解体,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仍拥有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形成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这就决定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所以,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2.科索沃战争
(1)美国企图称霸世界 出示幻灯片:克林顿言论。
20世纪圆了美国的梦想,21世纪将是“美国的世纪”。到2015年前将没有哪个国家能对美国构成全球性挑战。——克林顿 提出问题:根据材料,想想美国的全球战略指的是什么?(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即称霸世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主旨仍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到试图凭借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冷战结束以后,尽管美国的全球竞争对手苏联解体了,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却更多地采取干涉主义政策,并加紧推行其霸权主义。美国世界新秩序战略的重点是在欧洲和亚太地区,是以大西洋和太平洋为重点的“两洋战略”。美国认为,控制了这两个地区就能控制全球,防止出现能够向美国挑战的新的大国,以维护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在国际关系中谋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安全。在欧洲,通过扩大北约并与周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从而实现融合欧洲,防范俄罗斯东山再起的目的。美国认为,北约应当逐步扩展到整个欧洲,甚至欧洲以外的地区,美国通过改造和重塑北约,赋予北约新的使命,使北约成为美国谋求霸权的工具之一。(出示幻灯片:北约东扩、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等一系列图片,加深对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理解。)
此外,引导学生看教材分析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如科索沃战争、巴以冲突。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③恐怖主义。)
教师总结、过渡:两极对立的旧格局被打破后,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冲突便出现了。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以来积累的矛盾在新的条件下爆发出来,并和侵略扩张欲望、领土争端、政治经济利益、宗教纷争相互交织。冷战结束以来,局部冲突的“潘多拉魔盒”似乎重新拉开,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比冷战时期甚至还有所增加。在一些地区爆发了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地区性战争便是其中的典型。但是,美国为了实现其“世界领袖”地位,介入这些矛盾纷争,反而使冲突激化,变为国际冲突,威胁了世界和平。其中,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个例子。
(2)科索沃战争
播放视频:科索沃战争相关资料。
出示幻灯片:科索沃战争示意图、化做废墟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受伤的使馆人员等。提出问题:有人认为北约是为了维护人权和正义才轰炸南联盟的,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这种看法不对。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捍卫“人权”和维护“正义”的旗号,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轰炸,严重违背了国际法基本原则。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不仅侵犯了南联盟的主权,给南联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而且对欧洲与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因此,美国所谓的“人权”和“正义”,是美国企图利用它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实施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
课堂总结:
出示幻灯片:世界格局发展示意图。
教师总结: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整个世界呈现出扑朔迷离的景象,不确定因素增多,新的“热点”不断出现。尽管如此,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不仅影响着世界的前途和命运,也决定着各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维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
(三)巩固练习1.动脑筋
有人认为北约是为了维护人权和正义才轰炸南联盟的,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这种看法不对,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捍卫“人权”和维护“正义”的旗号,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轰炸,严重违背了国际法基本原则,如第四项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不仅侵犯了南联盟的主权,给南联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而且对欧洲与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
美国所谓的“人权”和“正义”,是美国企图利用它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实施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
2.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美国在参加和尊重国际人权公约方面一直保持着很差的纪录。美国是除索马里之外唯一没有加入《儿童权利公约》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没有加入《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国家之一。美国签署《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已经23年,但至今仍未批准该公约。1999年6月8日美洲 国家组织成员国签署了《美洲消除对残疾人一切形式歧视的公约》,而美国是没有在公约上签字的个别国家之一。
──《1999年的美国人权纪录》
材料二:有资料显示,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向伊拉克投掷94万多枚贫铀弹,总重量约320吨,对伊拉克的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健康造成了严重破坏。伊拉克卫生部发布报告指出,伊拉克的癌症患者在海湾战争后大量增加,由1989年的6555人增加到1997年的10931人。
──《2001年的美国人权纪录》
参考以上材料,并在课下搜集相关材料,评价美国的人权观。
人权是一项综合指标,包括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种种权利,绝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自由。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等,政治传统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对人权的认识、人权的立法、司法状况也就千差万别。在增进人权这个大目标下,各国努力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美国的人权外交基本上是按照本国的人权观念,以本国的司法制度为标准,去分析别国的人权状况。
美国的人权外交是从美国卡特总统当政期间开始兴起的。当时的人权外交较多地适用于拉丁美洲及其他与美国军事联系较密切的国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的人权外交是世界性的。
材料一说明,尽管美国的人权法案通过了近200年,并一再标榜“人权”,美国国内仍存在种族歧视、民族不平等问题。事实上,“美国在参加和尊重国际人权公约方面一直保持着很差的纪录”。
材料二说明,美国在海湾战争期间投掷的大量贫铀弹,对自然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破坏。显然,这也是与它标榜的“人权”相违背的。
可见,美国所谓的“人权”和“正义”,是美国企图利用它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实施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
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将人权与各种援助甚至互惠性的贸易往来挂钩,不接受把人权作为交往的条件,认为这有损于国家的主权完整和国家尊严。
六、参考资料
1.苏联集团的解散和东西方冷战的结束
苏联的全面收缩、东欧各国的剧变和德国的统一使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分崩离析,再也维持不下去了。面对欧洲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实质性变化,原来作为苏联控制东部德国和东欧地区主要工具的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都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经互会的活动从1987年起已经明显减少,成员国之间的换货额逐年下降,协调性和共建性项目陷于停顿,各国间的矛盾则日趋表面化。1990年1月召开的经互会第45次会议,针对东欧变化的形势,提出要革新这一组织并改变彼此的经济关系,但会议没有就新的关系制定可行的方针,只是宣告了旧的协作关系的结束。此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主张建立一个新的地区性经济组织来取代经互会,实际上这些在政局变动后已认同西方体制的国家都力图摆脱苏联的经济控制,它们的主张只是为自己进入西方经济体系寻求过渡途径。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加强了对东欧地区经济转轨的支持和援助,1990年4月,在法国总统密特朗建议下成立了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其职能是“推动对中欧及东欧国家的投资,减少投资风险,促进上述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及加快机构改革”。在这一背景下,所谓经互会的革新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于是,从1991年2月经互会第46次会议起,各成员国都在为解散这个组织而清算账目。6月23日,经互会9个成员国的代表在布达佩斯签署了解散议定书,90天后,经互会正式宣告解散。
华沙条约组织的衰亡与苏联从东欧国家撤军联系在一起。在1989年7月召开的华约首脑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要按“新思维”改革华约,使华约从“军事政治组织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这次会议的公报还承认“各国有权独立地制定自己的政治路线,不受任何外来干涉”。苏联的“新思维”外交为苏军撤出东欧国家提供了依据,1989年12月4日,苏、保、匈、波和民德五国领导人在华约会议上宣布,1968年这五个国家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对捷内政的干涉,应当受到谴责”。以此为契机,捷、匈、波等国纷纷要求苏联从这些国家撤走驻军。经过谈判,苏联与上述国家先后达成了分阶段撤军协议,随着德国走向统一,驻德苏军的撤离也有了明确的时间表。这样,原本作为苏联控制东欧的军事工具的华约,在苏军撤离东欧的情况下,其实际功能已严重丧失。因此,1990年6月华约政治协商会议提出,必须“重新研究华约的性质、职能和活动,并把它改造成主权的、平等的国家建立在民主原则基础上的条约”。但会议刚结束,匈牙利就率先表示,它打算完全退出华约,因为这个组织已经过时了。匈牙利的立场代表了东欧国家的共同想法,从根本上说,已走向西方阵营的它们不愿意继续留在苏联为首的联盟集团内(即使这个集团经过改造)。在众叛亲离的局面下,未等苏联拿出改造方案,华约实际已经趋于解体。1991年4月1日,华约组织宣布解散其军事机构。7月1日,华约6个成员国(此时,原成员国之一的民主德国已不复存在)领导人在布拉格签署议定书,宣告华约的有效期提前结束,(注:华沙条约从1955年6月4日生效,有效期20年;1975年自动延长10年;1985年又延长20年,故1991年尚未到期。)华沙条约组织至此正式解散。
经互会和华约的解散也就是作为冷战一方的“东方集团”的自我解散,由于这个集团的解散,原来构成东西方对抗的两个国家集团中的一个已经消亡(半年 后,苏联自身亦告解体)。在这个意义上,持续四十余年的东西方冷战随之走向了终点。从本质上看,冷战的结束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必然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冷战时期已经出现的多极化趋势亦是这一规律的反映)。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变动过程,冷战以这种特殊的形式结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苏联的战略和政策变化所促成的。换言之,如果苏联在政策调整中坚持霸权立场,不主动放弃同美国的对抗,那么,东西方冷战持续更长的时间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包括人们的主观选择)互动所形成的“合力”的结果。
2.两极格局的结束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在战后初期形成的两极格局中,美国和苏联是决定性的因素,当时它们两国是可以互相抗衡的力量。两极格局结束时,苏联的解体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苏联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为形势所迫,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按他所策划的方向进行改革。作为第一步,他决心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把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这促成了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从紧张走向缓和,两极格局也出现了明显动摇。1989年下半年,在苏联的直接影响和干预下,东欧局势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东西方两大集团原有的泾渭分明的界限迅速消失。而苏联国内的改革,却越改越乱,经济危机、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并存,并且日益严重,出现了由一些苏联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发动的“八一九事件”。这一事件后,在短短的三四个月,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联盟国家彻底解体。苏联由统一的联盟国家变成大小强弱不等、利益各异的十几个国家。苏联的解体,终于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因其中一极的消失而最后崩溃。苏联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国际关系根本改观,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快。这一变化,既使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大减退,又带来了国际局势的新动荡。
3.世界格局转型期的动荡
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方向的演变本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强化的大趋势,然而,以80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以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集团和苏联本身的解体为基本内容,发生在短短五六年间的这个特殊历史过程则使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两极中一极的猝然崩溃出乎人们的意料,国际社会在尚未准备好替代结构的情况下仓促面对一个格局大 转换中的世界。由于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如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维也纳体制,一次大战后形成凡尔赛体制,二次大战后形成雅尔塔体制),所以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冷战的胜利者不同于热战的胜利者,其处置战利品及安排冷战后世界的权威是不充分的,胜利一方虽然处于有利地位,但未必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整个世界;失败一方虽然处境艰难,但依然保留着军事大国的威慑力量,并在国际事务中有相当的发言权。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原来的两极格局早已出现了破绽,因此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竞相角逐,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这样,在诸种因素的交汇作用下,冷战后新格局的形成过程表现得非常复杂、扑朔迷离、动荡不定。
90年代是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起始阶段。在这个世界格局的转型期,新旧矛盾并发,无论在世界事务层面,还是在地区事务层面,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个层次的国家也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其中,大国关系的调整、世界经济体系的扩展和世界主导力量的重构对新格局的确立及其未来走向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说,这一阶段中世界各地发生的局部性**和冲突大部分可看作旧格局瓦解进程中的衍生物,那么,有两场局部战争则因其牵动全局而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主导力量凭借优势地位塑造新格局的演示。
4.海湾战争与北约东扩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出动十余万兵力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迅速占领了科威特全境。8月28日,伊拉克宣布,将科威特并入其版图。伊拉克的这一举动酿成了举世瞩目的海湾危机。本来,这类地区性的霸权扩张和侵略行径与世界格局的变动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两极格局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亦经常指使或怂恿其代理人进行这类局部战争。问题在于,海湾危机正发生在两极格局即将瓦解之际,它表现为一个地区性军事强国向正在变动中的世界秩序的挑战,因而被力图建构新秩序框架的世界性力量所不容,而苏联的收缩又给“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提供了利用这一事件显示其领导冷战后世界事务的机会。于是,美国立即作出强烈反应,师出有名地牵头打了一场惩罚侵略者的“正义战争”。8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代号为“沙漠盾牌”的军事行动计划,次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出兵海湾,数十万美军和大批先进武器装备迅速集结于海湾前线。美国的行动得到其盟国及海湾和中东地区多数国家的支持,当时筹集的数百亿美元军费中,大部分来自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日本、德国、阿联酋等国,有28个国家参加了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除美国外,出兵较多的还有英、法及海湾六国、埃及、叙利亚等。美国的行动还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支持,海湾危机发生后,安理会反应迅速有力,连续通过一系列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为美国的干预行动提供了合法性。鉴于伊拉克无视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安理会决议,1990年11月29日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决定“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在1991年1月15日前伊拉克完全执行所有安理会有关决议,“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维护并执行安理会决议,“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这样,安理会为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开了绿灯。
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沙漠风暴”为进攻方代号的海湾战争正式打响,经过连续大规模、高强度的空袭轰炸,伊军基本丧失抵抗能力。2月24日,多国部队展开地面进攻,分四路进入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2月26日,陷于困境的伊拉克宣布从科威特撤军,27日宣布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已通过的所有有关海湾危机的决议。28日晨5时,美国宣布停止进攻性作战行动。3月2日,安理会通过第686号决议,要求伊拉克采取进一步行动结束海湾战争,并规定正式停火前伊拉克必须答应的一些条件。4月3日,安理会又通过第687号决议,规定伊拉克必须在国际监督下销毁其所有化学和生物武器及远程导弹,接受1963年伊拉克同科威特划定的边界,对科威特和其他国家给予战争赔偿等。4月10日,伊拉克同意接受687号决议。次日,安理会宣布海湾地区实现正式停火。
海湾战争是世界格局转换过程中第一场表现新格局特征的局部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旧格局的主导力量之一苏联已失去其原来对世界重大事件的影响力,而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则展现了主导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态势。由于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全力支持,其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比较协调一致,因此战争的结局不仅有利于维护国际法准则,抑制侵略势力,而且有利于提高美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并助长了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领导世界的霸权心态。正是从海湾战争开始,美国逐步形成了超越冷战时期奉行的“遏制战略”、以构建冷战后世界新格局为目标的新全球战略。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要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一个政治和经济自由、人权和民主制度健康发展的稳定而安全的世界”。他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的领导是必不可少的”。1993年9月2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在一次演讲中首次亮出了新全球战略的招牌,他提出,应以“扩展战略”取代“遏制战略”。所谓“扩展战略”包括四个组成部分:(1)加强由主要市场民主国家组成的大家庭,即巩固西方联盟;(2)在前苏联和东欧等地区帮助促进和巩固新的民主体制和市场经济;(3)抵御敌视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国家的侵略;(4)以提供援助和帮助推行民主与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美国的人道主义即人权目标。在莱克演讲六天后,克林顿于9月27日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对“扩展战略”的宗旨作了阐述,他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1994年7月,这一“扩展战略”思想被正式写入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标志着冷战后美国的新全球战略已经基本确立,它以保持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地位以及在美国领导下扩展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世界体系为总目标,以振兴美国经济、维持美国在科学技术和军事上的优势地位为战略重点,突出重视与美国国家安全关系日益密切的全球性问题(如武器扩散、环境破坏、恐怖主义、贩毒、难民等),强调建立和强化美国领导的国际性制度和多边合作机制。可见,这一新战略已经勾画了面向21世纪的美国对外政策的总框架,体现了美国力图长期主导冷战后世界新格局发展趋势的国家意志。(注:1998年12月,美国政府正式推出《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再次阐述了以“建设性接触”和“扩展民主”为基本方针、以领导世界为目标的战略构想。)
为了实现跨世纪全球战略,美国在90年代加强了与其西方盟国的战略合作和政策协调,在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已经瓦解的条件下,冷战时期形成的西方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却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被改造为必要时可撇开联合国来主导国际事务的战略工具。1998年,北约完成了它在冷战后的第一轮“东扩”,原华约集团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成为北约的新成员,这标志着北约朝着控制全欧洲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接下去,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国也将成为北约的扩大对象。1999年4月24日,北约组织在其成立50周年之际在华盛顿举行庆典并召开首脑会议,通过了《北约新战略概念》,提出在继续坚持集体防御政策的同时,将对成员国防区之外、主要是周边的“欧洲—大西洋地区”发生的冲突及与北约安全利益相关的事件作出反应,包括采取军事行动。这个文件确定了北约在后冷战时期将其作用扩大到集体防御之外的新的功能,突出了它对国际事务的干预权。在北约东扩和重新定位的同时,欧洲联盟也把接纳东欧国家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可见,把欧洲整体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是美国实现其领导世界目标时优先考虑亦最具决定意义的步骤。正是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美国为首的北约借科索沃危机对不愿进入西方体系、不服从西方国家意志的南斯拉夫联盟实施了惩罚性打击,发动了20世纪最后一场局部战争。
5.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作为东欧剧变的组成部分,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于1991年迅速解体。当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10月15日和11月20日,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马其顿亦先后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这样,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发生在波黑境 内,并涉及其周边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1992年3月,因国家的独立地位进行全民公决而触发的波黑穆斯林、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之间的冲突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波黑塞族得到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支持,克族得到克罗地亚共和国支持,穆斯林得到各伊斯兰国家支持)愈演愈烈,最终形成长达三年半以上的全面内战,死亡人数超过25万。直至1995年11月21日,打得精疲力竭的各方才在美国的干预下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空军基地签署了和平协议。代顿协议并没有平息南联邦解体带来的动荡,波黑战争结束后,民族冲突的热点很快转移到南联盟境内,科索沃危机成为世人关注的中心。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三十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 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包括阿族难民)的伤亡。5月8日,北约战机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制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北约的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却以其非人道的行为导致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与海湾战争不同,北约这次战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因此受到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
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利用北约组织在推进欧洲地区的整合、实现其主导世界新格局的战略目标方面又迈进了一步。与此同时,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按其战略部署展开了积极活动,如:在亚太地区,通过修订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和研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扩大美日军事同盟的活动范围和强化其军事打击能力;在中东地区,一方面继续压制伊拉克、伊朗等敌对国家,另一方面竭力主导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谈进程,以保持在该地区的控制力。总之,美国正以欧洲为战略重心,以亚太和中东为两大侧翼,逐步构筑起由它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显然,美国和西方联盟的战略及其实践对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从海湾战争开始,经过十年左右的动荡、调整,至科索沃战争,新格局的轮廓构架已露出端倪,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在其中的作用表现得相当明显。然而,冷战后的世界毕竟不可能变成美国所希望的单极世界,因为在美国霸权提升的同时,发端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也在继续发展,而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的西方盟国)都不希望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支配力量,所以,多极化必然成为表现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意志的世界性潮流,这股潮流是美国无法阻挡的。当然,冷战后新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与两极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冷战时期多极化趋势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通过对美苏两霸的抑制促进两极格局的瓦解,那么,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阻止单极霸权的形成,为一个更具合理性的、力量分布更为平衡的世界新格局提供建设性力量。
6.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几种不同解释
(1)“一、三、五”体系: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田中明彦1991年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赋予正统性上存在着美、苏、英、法、中五个中心。上述三种力量可称为“一、三、五”体系。
(2)“多权力中心”说:亨利·基辛格1993年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中的某些国家。”
(3)“一、二、五”体系:中国学者中持比较多的看法是:①从综合国力上看,当推美国一家;②从军事上看,在一个相当时期里仍是美俄两极,因为它们仍拥有经过裁减后的绝大部分核武器和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③政治上将出现美、俄、欧、日、中五个力量中心。在过渡时期还可能出现某些地区强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
(4)单极—多极结构:少数中国学者主张,目前的世界处于“单极—多极结构”,即美国独霸下的多极结构,但另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提法低估了美国的相对衰落和多极结构对美国起制约作用的一面。
教材采用了“一超多强”的提法。7.如何认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大多数的中外学者都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多极化”只是正在形成的世界新格局的表层现象,但从性质和行为特征上即从深层上讲,可以称这一正在形成的格局为“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这一新格局之所以被看作是开放型的,是因为这一新结构不但是一个多面体,更重要的是各极(或各个力量中心)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两极”格局时期那样以对抗为主,而是在新的国际大系统中,各极或各个力量中心为了它们的共同利益,在和平共处的前提下,以协调作为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如果说两极格局下的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冷战对峙,即高度军事对抗笼罩下的消极和平和集团对立,中小国家基本上无发言权以及受到极大限制的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那么,未来的开放型的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在多元化的国际格局中,各种国际力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各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多方进行协调、多边参与国际事务的管理、各国和各个集团间竞争共处。因此,国际体系由两极化时期的相对封闭走向多极化时期的开放这一形态上的转变,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8.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
2001年,美国新总统小布什上台后,再次把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提上了议事日程。导弹防御系统即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分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ational Missile Defense,英文缩写为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heater Missile Defense,缩写为TMD)两部分。从作用来分,也分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战略导弹防御系统两类。导弹防御系统实际上是20世纪星球大战计划的继续。TMD按照防御范围可以分为低层和高层反导弹防御体系。其中,低层反导系统可在150千米以下拦截来袭目标;高层反导系统的拦截高度为150~1000千米。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陆军“爱国者”PAC-3型远程拦截导弹。它是“爱国者-2”型导弹的改进型,主要用于中、低空防御。它的弹头如果击中目标,其毁伤效果将是“爱国者-2”型导弹的100倍。(2)陆军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这种系统导弹机动性能非常好,设计拦截距离为200千米,拦截高度为150千米。它不仅能够在大气层内拦截弹道导弹,而且具有摧毁大气层外目标的能力,特别是可以击落射程在2000~3000千米的导弹,这种系统如果再配以高性能的雷达,客观存在的防御范围还会扩大。(3)海军区域低层导弹防御系统(NAD)。配备的导弹为“标准-2”型导弹,具有低层空间的反导弹能力,作战半径为100~200千米,可为沿海港口和海上远征部队提供保护。(4)海军战区高层导弹防御系统(NTW)。装备有“标准-3”型导弹,作战半径大约为600~1000千米,是高层反导弹体系,能从海上为大片地区提供反导弹防御,具有拦截在助推段、中段和末段飞行的导弹的能力。(5)中层增程防空系统。主要提供中、低空域防御,可为机动部队提供机动反战区弹道导弹和巡 航导弹的保护,具有装弹量大,重量轻等特点,可用于全方位作战。这套系统是由美、德、意联合开发的。(6)空军机载激光反导弹武器。在波音747-400F飞机上装备激光武器,能够在高空击毁500千米以内的正在飞行中的导弹,将敌方导弹摧毁在助推阶段,使其坠毁在发射方的国土上。美国计划在2002年完成最后试验,2003年开始部署装备这种激光反导弹武器的飞机。2009年之前部署9架这样的飞机,它将成为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骨干。这个项目的总耗资将超过110亿美元。NMD包括地面截击导弹系统、卫星早期侦测敌方导弹升空系统和整套指挥管制系统。主要用于对付较小规模和意外发生的对美国的导弹攻击,也就是能够有限地抵御约50枚远程导弹的攻击。从1999年10月2日至2000年7月8日,美国进行了三次拦截试验,只有第一次成功,其余两次都失败。美国宣称为了拦截来自朝鲜和中国的导弹,计划在2005年前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第一阶段,准备在阿拉斯加州中部部署20枚拦截导弹,在阿留申群岛中的一个荒岛──谢米亚岛上建立一个新的雷达站,部署一套X波段雷达。到2007年,准备在阿拉斯加中部部署100枚导弹。美国计划在亚洲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声称将帮助台湾地区建设导弹防御系统,日本和韩国也应该加入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美国的这一系列活动遭到了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激烈反对,美国的许多盟国也不支持。因为这种系统名义是防御系统,但由于美国拥有大量进攻性武器,它在建立防御系统的同时,又拥有攻击对方的武器,这一系统实际上就成了攻击性武器系统。
9.美国“防御系统”的演变
从第一代武器防御系统“哨兵”发展到未来的“星战”二代,美国始终以“自卫”为由。然而,迄今为止,还从没有一枚导弹射向过美国本土。而这些所谓的“防御系统”,最终将给世界带来不安定因素,给世界带来新一轮军备竞赛的潜在威胁。
1967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逊下令部署“哨兵”系统,这也是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前身,主要用于保护美国本土的人口密集地区。一年后,美国对“哨兵”导弹防御系统进行审议,将其改名为“卫兵”防御系统,保护的目标由人口密集地区改为美国的战略核力量。美国国会于1969年批准部署“卫兵”系统。但由于“技术原因”,该系统于1976年被关闭。
198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提出发展导弹防御武器系统计划“战略防御倡议”(SDI),俗称“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的拦截武器系统分为定向能武器和动能武器。定向能武器包括天基(部署在太空的)激光武器、陆基激光武器、天基粒子束武器等;动能武器包括高性能反导导弹、密集发射的火箭弹、精确制导的高速炮弹等。陆基雷达担负监视、搜索、跟踪、识别和杀伤评估等项任务;天基传感器即预警卫星主要用于探测来袭导弹的发射点,对来袭导弹的中段飞行 进行跟踪和识别。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用大型计算机和先进的通讯系统将反导弹武器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实施高效快速的信息传输和作战指挥。
然而,这个耗资1万亿美元的计划经历了6年就开始打“退堂鼓”,缩小为“智能卵石”计划。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不再与美国为敌,“智能卵石”计划也于1993年被克林顿政府正式撤销。至此,历经10载的“星战”计划半途夭折。
废除“星战”计划后,克林顿政府转而执行“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二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提出后,美国在自己加紧发展的同时,还推动其他国家与其合作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亚太地区,美国谋求把日本、韩国纳入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该计划在提出后的一段时间内曾受到冷落。1996年,美国防部在完成对“弹道导弹防御”的重新审查后建议,把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准备计划”改为“部署准备计划”。
1999年,五角大楼又公布了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新计划。该计划提出的防御系统仍然包括两个部分,一个称为“有限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另一个就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为加速发展该系统,美日计划合作研究用于在东北亚地区部署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在宣布新的导弹防御武器系统计划的同时,美国又提出了修改《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的要求,遭到俄罗斯的拒绝。按照新计划,美国用于导弹防御武器系统的费用在2005年前将增加66亿美元。五角大楼当时还宣称,如果俄罗斯反对修改《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美国将单方面废除这一条约。
七、视野拓展
1.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经济潜力,继承了原苏联70%以上的军事力量。加上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此俄罗斯仍是当代世界大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有着独特的影响和作用。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但由于国内舆论的压力及倒向西方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1993年夏,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政策,实施“以西为主,东西兼顾”的全方位外交政策。1993年7月14日,叶利钦表示,俄罗斯“将逐步向东方前进”,强调国家利益和安全必须成为外交工作的基础,从而确保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普京也明确表示推行全方位外交,争取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坚决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多极世界,务实处理与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关系。俄罗斯调整对外政策的因素有三,其一是从俄罗斯长远利益考虑;其二是从稳定国内政局出发;其三是尽快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因此,调整对外政策后的俄罗斯,对国际事务采取了积极参与的态度,特别是积极参与地区冲突,以显示俄罗斯军事大国的存在和作用,强调俄罗斯“将在世界政治生活中重新取得领导地位”。俄罗斯政府加强了对亚太地区国家的交往,积极参加经济合作,增加国家领导人的访问,以巩固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同时对美国采取了较为独立的政策。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俄罗斯政府把建立同西方国家稳定的关系以及“进入北半球文明大家庭”视为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和外交目标。在俄罗斯与欧盟、美国的关系上,俄罗斯同法国、德国等国家出于牵制美国的共同需要,进一步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俄罗斯而言,只有与西欧国家进行广泛的合作,才能有效遏制美国的一极世界的战略构想和主宰欧洲事务的战略意图,才能使俄罗斯在欧洲事务中发挥大国的作用。俄罗斯在扩大同西方联系的同时,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也采取了一些抵制措施,甚至进行某种形式的斗争,如处于俄罗斯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反对美国领导的北约东扩;在车臣问题上,不顾西方国家的指责,采取强硬措施;在同中国、东南亚和中东的关系上自主行事。
第二,协调与独联体内其他各国的关系,保持在独联体中的地位和影响。俄罗斯声称原苏联地区是它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对独立出去的这些地区仍然“负有特殊的责任”,因为这些地区对俄罗斯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因此,俄罗斯一方面对独联体各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另一方面利用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推进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军事上俄罗斯同一些独联体国家签订军事协定,建立军事基地,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力量。1995年,俄罗斯等独联体七国决定共同保卫外部边界;1996年4月,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签署了建立国家共同体条约;1997年4月,俄和白俄又签订了联盟条约。这样,俄罗斯就加强了对独联体各国的合作与控制,遏制了西方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和扩展。但是,一些独联体国家的独立自主倾向,以及外国势力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则向俄罗斯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挑战。
第三,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这样做政治上有利于平衡俄罗斯同欧、美的关系;经济上将使亚太国家成为俄罗斯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在亚太地区,俄罗斯把外交重点放在同中国、日本、韩国发展双边关系上。同时加强同东盟各国的友好关系,同印度越南重修旧好。但是,俄罗斯发展同亚太国家的关系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其一是俄罗斯外交重心仍在欧洲,对东部缺乏统筹安排,影响了对亚太外交的力度;其二是俄罗斯与一些亚太国家在领土、债务归还等问题上存在纠纷;其三是美国不愿看到俄在亚太地区地位上升,竭力对俄罗斯奉行“挤压”政策。这些都影响了俄罗斯与亚太国家关系的发展进程。
俄罗斯经过几年的政策调整,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到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大国地位有所恢复,它仍将是构筑未来多极化世界的主要力量之一。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
早在60年代,日本政府就提出了“过渡到政治大国”的口号。进入80年代后,日本便着手为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创造条件。在经济上,日本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经济大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进行“第三次远航”,要成为政治大国。1982年日本首相提出“要在世界政治中提高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是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这是日本政府首次明确提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1987年日本政府又宣称“我们必须发挥与其国际地位相称的作用,日本不要辜负世界的期望”。
日本政府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政治大国以保护和巩固经济大国的地位。在80年代出现的多元化世界格局中,不失时机地跻身于几个政治大国之列,以提高其自身的国际地位,使之从经济大国发展为“得到国际公认的能起领导作用的国家”,开创“以日本为中心的太平洋时代”,使日本成为支配世界的强者之一。为此,日本政府积极调整内政外交,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从各个方面不断努力:
第一,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推行全方位的国际化。日本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提出了“东亚经济圈”的构想,改变过去只与美国发展经济贸易伙伴关系的做法,转而立足亚太,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经济圈。它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和10个东盟国家和地区。日本首先把升级换代下来的产品大量地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又向东盟地区输出资本,促使东亚地区经济圈内产业结构实现连锁调整,形成了日本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四小龙”生产一般技术产品和耐用品,东盟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分工格局,加强了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对日本的依赖关系,使日本与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迅速发展,成为它对外经济合作的主要部分。1991年,日本开发援助总额达110亿美元,超过美国(94亿美元),跃居世界首位。其中60%用于亚洲。
第二,转变防务思想,增强军事力量。从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就积极扩充军事力量。1987年1月24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废除1976年三木内阁制定的军费开支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限额,使日本军费开支急剧上升,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苏联。日本遵循“质量建军”的原则,发展高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海陆空威慑性的防卫力量,成为世界性的军事强国。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突破宪法规定不能向国外派兵的限制,向波斯湾派出3艘扫雷艇,后来又派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在防务上,日本正由“专守防卫”向“海外防卫”转变,武器装备质量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日本 的常规军事实力有可能超过英国和法国。日本已成功发射多种火箭,拥有制造核武器的钚和技术,这些都是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实力基础。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与联系。首先,日本十分重视加强美日欧三边关系。日本领导层认为,美日欧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2/3,建立以美日欧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就能保障世界未来的和平和繁荣。其次,加强与中国的关系,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与东亚和中东的关系。同时,日本以金钱为外交手段,以取得政治效应。1985年,日本政府表示要以联合国为中心,维护世界和平。日本一直为联合国维和部队负担10%的费用,支付联合国会费在全部成员国中居第2位。为解决第三世界债务危机,日本制定了300亿美元“黑字还流计划”,并为解决中东、朝鲜、柬埔寨、波黑等问题提供资助,从1994年起,日本就公开表示,争取使自己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实质,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权益的重新划分,这必然会触动有关方面的既得利益,进而导致严重的斗争。如何正视过去的历史,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如何使美国和亚洲国家相信日本壮大不是养虎遗患。这些比较敏感的重大问题,其中任何一个得不到恰当处理,就会使日本丧失谋求“政治大国”的基本条件。因此,日本要成为真正的“政治大国”,还要走较长的路。
3.科索沃问题有关各方立场
科索沃问题:科索沃是原塞尔维亚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国家,南部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面积10887平方公里,首都普里什蒂纳,人口约200万,其中90%为阿尔巴尼亚族人,塞尔维亚族人,克罗地亚族人,土耳其族人和黑山族人不足10%。由于种族冲突等原因,大量少数民族(如塞尔维亚族)离开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断上升。自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结束以来,科索沃仅在名义上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实际上则由联合国管辖。有关各方立场:
塞尔维亚
坚决反对科索沃成为独立国家,在主权问题上寸步不让,反复重申任何解决科索沃地位问题的努力都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按联合国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承认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组成部分;二是科索沃不能单方面宣布独立或采取类似举动。塞尔维亚只同意给予科索沃实质性高度自治,对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的行为视为非法行径。
科索沃阿族
占科索沃总人口90%的阿族人一直谋求科索沃独立。在谈判中,科索沃阿族一贯坚持除了“独立”其他一切免谈的立场,拒绝接受塞尔维亚提出的妥协方案。12月10日,科索沃阿族谈判小组发言人斯肯德·希塞尼表示,科索沃阿族 自治政府将与西方国家就科索沃独立及国际承认问题展开密集磋商,并将在明年5月之前宣布科索沃独立。
美国
支持科索沃独立,表示只有科索沃独立才能保证巴尔干地区的稳定。12月10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表示美国将与盟国密切合作,并主张科索沃在国际社会监督下实现独立。主导科索沃问题谈判的“三驾马车”特使中的美方代表威斯纳曾表示,科索沃的唯一出路就是独立。
俄罗斯
支持塞尔维亚,坚决反对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12月10日表示,一些国家支持科索沃独立是违背国际法的行为。俄罗斯外交部17日发表声明,呼吁有关各方认真考虑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后果,建议制定科索沃问题“路线图”。
欧盟
欧盟各国在科索沃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包括英国和德国在内的一些欧盟国家支持科索沃独立。但塞浦路斯则坚持科索沃地位问题应由联合国通过决议来决定,表示将不会承认一个单方面宣布独立的科索沃国家。意大利则主张,欧盟通过加快与塞尔维亚入盟谈判的方式使其不再反对科索沃独立。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18日表示,在科索沃问题上欧盟将作为一个整体采取行动。
新华网2007年12月19日
4.邓小平《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1990年3月3日)(节录)
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看起来,我们过去对国际问题的许多提法,还是站得住的。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具体的做法,还是要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对苏联对美国都要加强来往。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对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总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 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
综观全局,不管怎么变化,我们要真正扎扎实实地抓好这十年建设,不要耽搁。这十年时间能够实现第二个翻番,就是我们最了不起的胜利。
现在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我担心滑坡。百分之
四、百分之五的速度,一两年没问题,如果长期这样,在世界上特别是同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比,也叫滑坡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
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
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所以,我们要力争在治理整顿中早一点取得适度的发展。
什么叫适度?适度的要求就是确实保证这十年能够再翻一番。要按一九八○年的固定价格,没有水分的,还要把人口增长的因素计算在内。这样算,究竟每年增长速度要达到多少?我们现在的算法究竟准不准确,可不可靠?年增百分之六的速度是不是真正能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个要老老实实地计算,要最终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上。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我们上面怎么算帐也算不过他们,他们那里的帐最真实。
我的意思是,只靠我们现在已经取得的稳定的政治环境还不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也还是不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
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农村富起来容易,贫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农业就完了。总之,经济能不能避免滑坡,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至少十年。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
第五篇: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及导学案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及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和多极化发展趋势,理解美国的霸权主义及其表现,了解威胁当今世界和平的因素和科索沃战争
2、通过分析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对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科索沃战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霸权主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联系当今世界的局部战争,使学生了解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是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重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并正确认识科索沃战争
难点: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原因,并正确评价“人道主义干涉”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回忆之前学过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教师指出:世界格局是世界上各种力量不断变化,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是由于这种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如何发展呢?
一、一超多强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基本特征:旧格局结束,新格局尚未形成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至今还没有定型。
比较两极的“极”与多极化的“极”有无区别? 两极中的“极”是通过政治、军事实力来控制、操纵其他国家,实际上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多极化中堪称一“极”的主要不是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是凭借综合国力,即科技、经济实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多极化中的“极”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如欧盟,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表现: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超多强”
当今世界的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一超多强”。
“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教师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比喻“三英战吕布”图画形式。
使学生认识到,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国力的强弱。而实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美国的霸权主义:
1、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
2、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主旨仍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3、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5)美国研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冷战结束后,美国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的事物,研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研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目的是要通过导弹防御系统扩大其战略优势,继续巩固其世界霸主的地位,肆无忌惮的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现主宰世界的梦想。
二、科索沃战争
(1)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
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不断
2、美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造成不稳定因素,严重干扰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战争经过: 1、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
2、轰炸中国大使馆,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3)战争评价: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讨论:有人认为北约是为了维护人权和正义才轰炸南联盟的,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这种看法不对,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轰炸,严重违背了国际法基本原则,不仅侵犯了南联盟的主权,给南联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而且对欧洲与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
美国企图利用“人权”和“正义”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推行霸权主义,实施称霸世界的野心,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
讨论:面对当今世界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如何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呢?
西方少数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以强大综合国力作为后盾,以国际经济旧秩序为依托,因此,要抑制它,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当今世界的主题: 和平问题,主要是指反对一切侵略战争,要求消除核战争威胁,不诉诸武力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使世界人民和平共处,祥和安宁。
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小结:
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严重削弱联合国的作用。
1、苏联解体后,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
2、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
3、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4、新世界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综合国力”
5、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
6、科索沃战争有何影响“是美国对多极化的挑战”
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导学案
知识点:
1、随着_______、__________、旧格局结束,新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_________”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____________方向发展。
2、冷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制定了全球战略,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和俄罗斯成为牵制美国,促进世界格局_________的重要力量。_______越来越起决定性作用。
3、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事列:______战争 _______年,一美国为首的______对_________进行狂轰滥炸,___月____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袭击,它是______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_________产生了重要影响,严重干扰了世界的_________。
4、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_____、_____的斗争过程,_________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_________。课题检测: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特征是:()
A.凡尔赛体系 B.美苏两极格局 C.一超多强与多极化趋势 D.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2、“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介入地区冲突的典型事例是:()
A.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B.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C.苏联侵略阿富汗 D.科索沃战争
3、小张探究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时,取材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美苏“冷战” 始末》
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报告》
C.《“一超多强”局面的成因》
D.《萨拉热窝事件揭秘》 4、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轰炸南联盟;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这充分说明:()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
C.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5、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
B.新的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一超多强”局面还会较长时间存在 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其 “一超”是指:()A.俄罗斯
B.中国
C.美国
D.欧盟
7.有人评论当今国际局势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美、日、欧盟、俄、中的五极格局
B.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
C.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D.美国无力推行霸权政策
13.赵军正在研究二战后的某项军事行动,他认为该行动使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受到严重挑战。赵军所研究的是:()
A.朝鲜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苏军占领阿富汗 D.美国执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