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应龙《商不变》的教学设计
华应龙《商不变的性质》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84。[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生一只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始动阶段,设疑激趣
以卡片先出示右三题,指名口算;再出左三题,同桌两人比赛,左边的用计算器算,右边的用口算。
(36×2)÷(12×2)=(36÷2)÷(12÷2)=(36×4)÷(12×4)=(36÷3)÷(12÷3)=(36×8)÷(12×8)=(36÷12)÷(12÷12)= 教师用黄色粉笔写出商后,问比赛的胜负如何?
师:好多用计算器算的同学赢了!哎哟,用口算的小嘴翘起来了。这个比赛不公平,是吧?那交换一下,再赛一道题怎样?教师板书:(36×100…0)÷(12×100…0)= 10个 10个
学生皆面有难色。稍后—— 生1:等于2。生2:等于3。
师:请你说说这一题为什么等于3呢? 生2:36÷12=3。
师:他的知识面真宽!(在两组口答题上方板书:36÷12=3)那么这一题究竟等于多少呢?是不是与36÷12有联系?(用红粉笔在‚(36×100…0)÷(12×100…0)=‛之后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阶段,观察概括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两组题。你发现这两组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生:都等于3。
师:对!这两组题的商与36÷12的商一样,都是3,没有发生变化。下面我们进行一项公平的比赛,请同桌左边同学观察与思考左边一组题,右边同学观察思考右边一组题,(用绿色粉笔板书:)看谁抢先回答出这个问题:(出示)这些题与36÷12=3比,被除数36和除数12怎样变化,商才不变的呢? 在有学生举手欲回答‚观察与思考‛时—— 师:请同桌两位同学交流一下各人的发现。同桌交流后集中发言。
师:观察左边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1:通过观察,我发现被除数、除数都乘以相同的数,商不变。师:请用上‚扩大‛这个词,把你发现的规律再说一下。
生1:通过观察,我发现被除数、除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师:观察右边的一组题呢?
生:通过观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师:哪位同学能把这两种情况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师:说得真好!谁能再说一说。
生: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用小黑板出示‚商不变的规律‚,组织学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们接下来再举几个例子(手指两组口答题),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变不变? 生:(36×3)÷(12×3)=108÷36=3 师:[板书:(36×3)÷(12×3)=3]他举了个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3倍,商不变的例子。谁能举个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的例子? 生:(36÷9)÷(12÷9)=4÷…… 师:12÷9等于多少? 生齐:12÷9等于1余3。
师:噢,有余数。这个例子究竟怎么算呢?同学们暂时还不会,哪位能重举个例子?
生:(36÷4)÷(12÷4)=9÷3=3 师:他举了个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4倍的例子,商还是不变。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验证,证实了: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取个名字?这个规律人们通常叫‚商不变的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出示:
(36×2)÷(12÷2)=(36×5)÷(12×3)=(36÷6)÷(12÷2)=(36+12)÷(12+12)= 师:这几题的商也都是3吗?
多数学生肯定,少数学生否定,双方争执不下。
师:现在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争执不下,大家商量一下:怎么办呢? 不少学生认为:‚算,算!‛
师:好,那我们按照运算顺序算一下,看究竟等于多少?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用计算器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刚算出第一题答案是12,少数派学生就欢呼起来。师:与36÷12=3比,这几题的商为什么变了呢?请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讨论。学生讨论之后,推举代表发言。
生1:我看第一题,因为被除数和除数不是同时扩大或缩小,尽管倍数相同,所以商还是变化了。
生2:第二题和第三题,虽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由于倍数不相同,所以商发生了变化。
生3:第四题,被除数和除数不是同时扩大,而是同时增加相同的数,所以商也变了。
师:三个小组代表的回答太棒了!看来,对商不变的规律我们要全面地理解哦。只有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那现在你看看‚商不变的规律‛,你认为哪几个词特别重要?
学生说出‚同时‛、‚相同‛、‚商‛三个词,教师用红笔加圈后,请学生再自由地读一遍。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4页,同桌两人交流交流怎样回答课文中的五个问题。学生看书、填表、交流。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齐:没有。
师:那你知道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用吗?
生: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做整
十、整百数的除法口算。
当教师问:‚你会了吗?‛绝大部分学生响亮地回答:‚会!‛少数学生有些迟疑。师:谁会举几个例子,教教几个还没有完全会的同学? 生1:500÷100=500÷100=5。(教师随之板书。)生2:600÷200=600÷200=3。(教师随之板书。)
三、调节阶段,放松愉悦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好极了!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个故事。(播放配乐故事,出示相应画面)
‚故事的名字叫‘猴王分桃子’。
‚花果山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在等猴王来分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就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请您开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 63 60 30 600 300 生1:小猴子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越来越多的小猴子分到桃子了。师:想得有道理!
生1:猴王的笑是一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2个桃子。
师:对!数学变了,但桃子个数与小猴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没有变。我们可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反馈阶段,深化认知
(1)800÷25=(800×4)÷(25×4)()(2)48÷24=(48÷4)÷(24÷2)()(3)32800÷400=328÷4()(4)30×4=(30÷2)×(4÷2)()
要求学生认为对的话,则举手;错的话,则举拳。第(1)、(4)题要说明理由。师:第(1)题为什么说是错的呢?
生:800×4=3200,25×4=100,3200÷100=32,而800÷25=…… 有几个学生在座位上帮忙:‚800÷25也等于32。‛ 师:那这道题对不对? 生齐:对!
师:可为什么有同学那么快就能很快判断它是对的,他有没有计算呢? 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4倍,商不变,所以这道题是对的。
师:真会动脑子!一学就会用了!
第(4)题大多数学生很快判断出是对的,少数学生判断出是错的。
师:哦,有判对的,也有判错的。请不同意见的双方各出一名代表,到前面辩论。正方:请说说商不变的规律。
反方: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正方:这道题中是同时缩小的吗? 反方:是同时缩小。正方:再请看看缩小的倍数相同吗? 反方:缩小的倍数相同。
正方:那么这道题符合商不变的规律吗? 反方:不符合。正方:为什么?
反方:这道题中的30和4是被除数和除数吗? 正方:……嗯!
反方:请你再说说商不变的规律。正方:(略)
反方:请把前4个字再说一遍。正方:在除法里。
反方:这道题可是在乘法里啊!
正方:噢!可是……这是‚积不变的规律‛……
反方:积不变的规律?那我们一起算一算:30×4=120,30÷2=15,4÷2=2,15×2=30,120=30?
学生们笑出声来:‚120怎么等于30?‛
正方:我们只看到‚同时缩小‛和‚相同的倍数‛,忽视了‚在除法里‛这个前提条件,错了。
学生们和教师都热烈鼓掌。
师:谁能再说一说这道题为什么错?
生:它错误地把商不变的规律运用到乘法算式中了。
师:一针见血!刚才判断出这道题是错的同学请笑一笑。希望以后笑的人能更多一些啊!
出示课本第85页上一个‚做一做‛,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逐条出示口算题: 2800÷4003000÷50 7200÷8004500÷900 4000÷20096000÷6000 4000÷200、96000÷6000两题请学生说说想法。强调被除数、除数末尾要划去同样多个‚0‛。
师:想一想,现在再出类似的题比赛,一个用计算器算,一个用口算,谁会赢?那现在我们换个形式再赛一场,一场公平的比赛,怎样? 出示竞赛题:
在□中填数,在空白中填运算符号: 200÷40=5(200×4)÷(40×□)=5(200÷2)÷(40÷□)=5(200×3)÷(40 □)=5(200÷4)÷(40 □)=5(200×□)÷(40 □)=5(200÷□)÷(40 □)=5 师:□里可以填‚0‛吗?为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谁能不看黑板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同学们在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中,看到了商不变的规律。如果能经常这样观察思考问题,同学们就会越来越聪明。还有什么问题吗?
现在我们来看(36×100…0)÷(12×100…0)等于多少呢? 生:等于3。10个10个
师:同意等于3的请举手。(全班皆举手。)哪位能说一说为什么等于3? 生:36和12同时缩小了相同的倍数,其实这道题就可以算36÷12,所以等于3。师:课的开始大部分同学不会解答这道题,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商不变的规律,现在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口算这道用计算器都算不出的题啦!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请思考:(在‚竞赛题‛下方出示)(200+200)÷(40 □)=5
第二篇:商不变规律教学设计
《商不变规律》教学设计
明招小学
朱君卓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相关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题
1.写出课题,让学生读一读,问:你觉得这节课上什么?
二、导学尝试 1.独立完成
师:请大家拿出导学案,“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看过了吗?(课前完成)
老庄主和手下人为什么笑了?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列式计算。4÷2=2个
8÷4=2个
16÷8=2个 2.师:观察这些算式,什么在变,什么没变? 3.师:被除数和除数究竟怎么变时,商才会不变呢?
下面我们以“60÷20=3”为例,研究一下“被除数60”和“除数20”怎么变化时,商才不变?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提纲完成1,先独立探索后小组交流(十分钟)4.师:谁来汇报这些算式的答案,运算顺序读法。我们来看看分类,同时乘:
(60×2)÷(20×2)=
(60×3)÷(20×3)=
同时除:
(60÷4)÷(20÷4)=
(60÷10)÷(20÷10)=(1)师:观察这类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师:什么是同时?什么是相同的数?能将他们合成一句话吗? 5.师:像这样商不变的算式,你能再举举例子吗? 6.读一读句子,你觉得哪些词比较重要?为什么?
7.师:回过头来看看其他不等于3的例子,为什么不等于3? 8.师:你还有哪些疑问?
老师的疑问:“猪八戒吃西瓜”中,他每天都吃了2个,这是怎么回事? 你能填出括号中的变化吗?
4÷2=2个
16÷8=2个
()÷()=2个
()÷()=2个()÷()=2个
()÷()=2个 9.当堂检测
(1)P75“试一试”,解释小女孩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师:学着小女孩的做法自己算一遍(2)P76“观察与思考” 师:看得懂吗?什么意思? 自己尝试下面的题目,写出过程。10.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规律? 11.我们是怎样开展研究的? 观察猜想——归纳总结——举例验证 12.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商不变性质教学设计
四年级《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经历观察、比较和探讨的数学研究过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商的变化性质,会用商的变化性质对口算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渗透符号化、转化、模型、“变与不变”的函数等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二、出示表格:
1、先按要求算一算、填一填,再比较算出的结果。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师:观察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边说边在5下做标记)生:我发现三个算式的商都是5。
师:商都是5,也就是说商没有——(变)。
师:商没有变,那么哪些量在变呢?(被除数和除数)
师:被除数和除数可以随便变吗?(不行,要有规律的变)
师:那被除数、除数怎样有规律的变化,才能保证商不变呢?这个重要的探究任务就交给同学们了。请同学用你们的“火眼金睛”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被除数通过怎样变化到的这,除数通过怎样变化到的这,商就没变。可以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听清了吗?好,开始探究。写好后,小组或同桌可以交流交流。
3、汇报交流,感悟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的汇报马上就要开始了。有人没写出什么发现吗?或者你在探究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咱们现在就一起来讨论交流一下。
师:好,现在请你们两个当课堂小老师,说一说你们这样写所表达的想法。看看他们说的和你们想的一样嘛?
师:你说的真好!能把思路理清楚不容易,能把话说清楚更不容易,这就是数学逻辑,你的逻辑观念非常清楚,希望同学们都能向他这样理清楚、说明白。师:谢谢你们啊,老师都没有看出这些变化。你们观察的暨全面,又有顺序,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师:再问问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这一组算式,如果我是被除数,你们就——(除数),我乘2,你们——(乘2),商就不变。如果我乘4,你们——(乘5),商就不变。我除以2,你们——(除以2),商就不变。我除以4,你们——(除以4),商就不变。„„
4、举例实践,验证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对于被除数、除数怎样有规律的变化,商才能不变,有点感觉了吗?有感觉的同学,请举手。我们好像已经发现了,商为什么不变的奥秘。但只有这一组算式啊,还不能足以证明我们的感觉就是对的。现在请同学们,依照你们的感觉,试着写出第二组、第三组算式,每一组里写两道算式就可以,看看这两道算式之间,是不是我们感觉的那种规律。写黑板上没有的数,有感觉的自己在练习纸上写出来,没有感觉的同学可以同桌商量一下在写。
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所写的算式,重点强调,你的被除数和除数怎么变的,商变没变。(实物投影)(找三个学生:
1、写同时除的,2、写同时乘的,3、同时乘或除以0的)
80÷20=4,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商还是4。80÷20 = 4,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20,商还是4 80÷20=4,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0,商还是4。
5、归纳提升,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的感觉对了吗?(对了)如果老师让你继续写,你还能写出来吗?那我们就这样写下去,写下去,这样的算式能写完吗„„今天写,明天写,„„永远也写不完。
师:同学们,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感觉,发现了这一类算式的规律,我们得怎么办,才能让大家明白我们到底要表达什么呢?总不能一道算式一道算式的去写去讲啊?
生:把规律总结总结。
师:被除数、除数怎样有规律的变化,才能保证商不变呢?同桌的两位同学自己说一说。
小结:把第这两行分别同第1行比较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把这两行分别同第1行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合起来就是:
师:规律当中,还有不完善,需要补充的地方吗?(0除外)追问为什么0除外?
学生概括总结课题
6、回顾反思,建构模型。
师: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验证,证实了: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取个名字?(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数23页,练一练
2、回顾口算,用商不变性质来说一说。
3、巧算,你能写出多少个这样的算式?
4、判断
5、完成书25页第一题
6、“花果山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在等猴王来分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就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请您开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问: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研究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思考题;
第四篇:商不变规律教学设计
《商不变规律》的教学设计
唐河县第三小学 刘晓闯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数学走进学生生活,让他们亲近数学,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与生活结合,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互助合作获取知识,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商不变规律。通过情景设置,逐渐让学生发现计算当中的规律,再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总结出商不变规律。让学生充分完成现象分析,初步感知;比较观察,概括规律;举例验证,加深理解;解决问题,运用规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84。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相关的除法。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师: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不行,太少了!太少了!”“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小猴子喊道:“还少,还少。”“还少呀?那就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吧。”小猴子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猴王一拍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80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0只小猴子,这下你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设计意图】:针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新课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故事形式开头,创设一种符合孩子心理的情景,激发起孩子的积极性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2.探索规律
先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给出的信息提出问题,老师顺势出示问题:平均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然后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仔细观察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四个算式,通过小组的合作研讨,发现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都乘相同的数,商不变。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研讨,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各小组汇报交流
通过交流汇报,互相补充,学生得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为了让学生说出“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我引导学生:扩大就是怎样运算?缩小就是怎样运算?学生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3.验证规律 师: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们接下来再举几个例子,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变不变?
课件出示题目: 小芳、小刚、小红三个小朋友也各自列了一个式子来验证这一规律。
小芳:(80×100)÷(20×100)=4 小刚:(80 ÷ 20)÷(20 ÷ 20)= 4 小红:(80×0)÷(20×0)=4 通过同桌间讨论,使学生知道必须“0除外”。得出完整的商不变规律,课件出示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例子验证商不变规律的适应性、普遍性,证明我们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的商不变规律结论是正确的。以后可以使用这个商不变规律解决问题。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1)基础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72÷9= 36÷9= 80÷40= 720÷90= 360÷90= 800÷400= 7200÷900= 3600÷900= 8000÷4000=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的基础练习,让学生学会应用商不变规律进行计算,而不是用以前的方法计算
(2)认真观察,填一填。20÷5=4(20 ×6)÷(5 ×)=4(20 ÷)÷(5 ÷5)=4(20 ×)÷(5×8)=4
16÷8=2(16÷)÷(8○2)=2(16○3)÷(8×)=2(16÷)÷(8÷)=2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填写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不变规律的内涵。
(3)根据已知算式,判断正误。
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①(48×5)÷(12×5)=4()②(48×3)÷(12×4)=4()③(48÷6)÷(12×6)=4()④(48÷4)÷(12÷4)=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并说理由,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不变规律的内涵。
(4)拓展练习
根据给出的例子,你能很快算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例:400÷25 =(400×4)÷(25×4)= 1600÷100 = 16
150÷25 200÷25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及灵活运用的能力,为后面学习除法简便运算奠定基础。
5.课堂小结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87。
《商不变规律》的教学设计
唐河县第三小学 刘晓闯
第五篇:华应龙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华应龙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
“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 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生思考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 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真佩服,真佩服,我们西安的小朋友真棒!会动脑子。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思考。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
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
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生:3米
师:就用上这两个词,就很准确地表达出了圆的位置,对吧。如果只说以左脚为圆心,不说半径3米,告诉小明,宝物啊就在 以你左脚为圆心的圆上。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如果只告诉左脚是圆心的话,那圆可以无限延伸。就没法掌握圆的周长是多少。
师:那个圆可以无限延伸。我理解他的意思了,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没定,圆的大小没定。对不对。生:对
师:这样的话,可以画多少个圆,可以无限延伸,对不对。那如果不说“以左脚为圆心”行不行?
生:不行,那样圆的位置就可以无限延伸。
师:除了说“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还可以怎么说?生活中听说过吗?
生:也可以说直径是6米。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可以说:以左脚为圆心,直径为——” 生:6米
师:对。这个“直径:也能表达圆的大小。[板书:直径] 师:为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在一个圆内,所有的 半径都相等。
师:哦,他说了这个。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以他的左脚为圆心,他可以随便走一圈,就变成圆了。
师:哦,可以随便走一圈。方向没有定,是吧。这也是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要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圆的特点“来说明。你觉得圆有特点呢?
生:我觉得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师:我们说图形的特点的时候一般要和以前学过的图形作比较。一句话,有比较才有结论。[课件: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前我们学过三角形,正方形等。我们以前说图形的时候往往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说明,那你看,从 边和角的角度来看,圆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既没有棱也没有角。
师:同意吗?同意的请点点头,她说圆没有棱也没有角,对吗? 生:对
师:没有棱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棱是说它没有边,它不象正方形有4条边。师追问:那它是没有边吗? 生:不是,有边。师:有边,几条边? 生:1条。
师:那你们说圆的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是直线,而圆的边是曲线构成的。师:同意? 生:同意。
师:看来我们从角来看,圆是没有角的。从边上来看,圆有没有边? 生:有!
师:有,几条边? 生:一条边。
师:这是圆很特别的地方。其他图形,最起码有3条边,而圆呢?只有一条边。并且它的边怎样? 生:是曲线的。
师:是曲线的。其他的是直线或者说是线段围成的。
师:圆,我们从边和角来看是这样的特点。我们的祖先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板书]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一中指什么? 生:圆心
师:同长,什么同长? 生:半径
师:半径同长,有人说直径也同长。同意古人说的话吗? 生:同意。
师:“圆,一中同长也”。难道说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行不是“一中同长”吗? 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为什么不是呢?
生:这些图形中心到角的距离比到边的距离要长一些。上前面指着说。师:这些图形是不是一中同长? 生:不是。
师,不是的理由就是:从这个中心到边上的点跟到顶点的点的距离就不一样。那有没有一样的?正三角形里有几条一样的? 生:3条。师:正方形呢? 生:4条。师:正五边行呢? 生:5条。师:正六边行? 生:6条。师指圆: 生:无数条。
师:无数条?[板书]为什么是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半径都相等。所以有无数条。师: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们解决的问题是相等的半径有无数条。师: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师:圆周上有多少个点? 生:无数个。
师:这些点和圆心连起来当然就有无数条,是吧。圆周上有无数点,请问:从这到这有多少个点?[指圆弧线] 生:无数个。
师:这些图形一中同长的条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古人说的“圆,一中同长”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经过我们讨论更认同了,不过刚才有同学说圆是没有角的。圆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椭圆]这个图形是不是没有角的。是不是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它是圆吗?它一中同长吗?所以说一中同长是圆最重要的特征。墨子的这一发现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谁能学古人的样子读一读?? 生读。
师:圆有什么特点? 生:一中同长。
师:我们来看小明的宝藏在什么范围?我们第2个问题解决完了吗?
三、画圆中感受“圆” 1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师:孩子们,想自己画一个圆吗? 画圆用什么? 生:用圆规。师: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看,规就是圆规、矩就是带着直角的尺。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师:既然大家都回会画?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
(生自己画圆)
师:画好了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此时的作品都不怎么标准)
师:从这些圆里,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师:看来画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组里交流一下,怎样画圆才能标准?(生小组交流)
师:大家交流完了,好了。那现在你们说一下是怎么画的? 生:用圆规
师:了解圆规的发展,现在圆规的优点在哪里?
师:用这样的圆规画圆,手必须拿着哪,圆规就不动了?
生:拿着圆规的头,不能捏着它的两条腿。
师:对,就是拿住圆规的头,而不能捏着它的两条腿。
*(课件出示:再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生画,师巡视
师:哎呀,老师在巡视时,我发现你们画的较规范的圆,大小不一样,为什么?
生:这里要我们画的是直径4厘米的圆。
师:你知道什么是直径吗?顾名思义,它和半径是什么关系?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订好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师:孩子们,谁愿意上来画一画。这个机会老师留着了。
师:展示画圆,故意出现破绽一:没有“圆”上?破绽二:没有画完? 生:两脚之间距离变化了;粗细不均匀; 师:你们真仔细,我把汗都画出来了。2标上半径、直径。
师:学生标直径和半径;你说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什么? 生: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对齐圆的圆心,画完后表上字母r; 师:半径有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圆)上,另一个端点呢? 生:圆心;
师:再画一条直径;刚才他画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那位戴眼镜的小伙子。生:一定得通过圆心。
师:直径用字母d表示,数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d和r是什么关系? 生:2倍,d=2r。师:画圆是怎样画的? 师:先确定一条半径,也就是两脚之间的距离,然后确定一个圆心,再旋转一圈。为什么随手就能画出一个圆呢? 生:圆规画长是半径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先确定圆心,半径长度。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不相等了
师: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知道圆的特点太重要了。
四、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
师: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中间为什么是个圆?不知道篮球比赛是怎么开始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师:为什么中间要是个圆呢?
生:刚开始比赛要往对方场地传球,这样中间画圆比较公平。师:队员在圆上,球在中心。圆一周同长,比较公平。3.探讨大圆的画法。师:这个圆怎么画?
生:先找到圆心,两点间距离固定好,再画 师:大圆,再大,超大呢?没有圆规可以画? 生:用大拇指当圆心,用食指画 师:画大圆?
生:确定圆心半径再画。
师:这个大圆,没有圆规怎么画? 生自由交流 4.追问大圆的画法。
师:不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怎么没有圆规也能画圆?
生:规矩不一定单独指圆规,指的应该是画图的工具。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来画。
师:我们这句话还是对的。
五、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师:一定这样吗?宝物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课件:西瓜]宝物可能在哪里? 生:地下。
师:拿西瓜说事。我们就想到球了,球也是一中同长。圆和球有什么不同? 生:圆是平面图形,球是立体图形。
六、课后延伸研究“圆”
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
务实 我看华应龙的《大成若缺认识“圆”》
最近在网络教研中热议着由著名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执教的《大成若缺认识“圆”》(六年级上——“圆的认识”)。从听者的反应看几乎是一片叫好声,正如张兴华先生所言:“应龙的这节课,我就七个字——浑然大气铸成圆!”。
说道“浑然大气铸成圆”一点不假。从生活情景中创造“圆”——追问中初识“圆”——画圆中感受“圆”——球场上解释“圆”——回归情景突破“圆”,每一个环节清新自然。华老师摈弃了教学“圆的认识”的通常做法,立足学生认知基础,关注“数学思考”,没有让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而是采用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这是其一。在画圆中采取先尝试,后规范的程序,不仅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还注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这是其二。最为让教师们开拓眼界的是注重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全课以问题为切入点,以“一中同长”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思考、辩论、明晰的过程,把圆的本质特征定位在“一中同长”(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上,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对这类课型教材处理的一个突破。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的特点,华老师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注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到达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效果。一节充满了智慧、思辨、创新的课怎么不是“大气”的课呢?
一节课上完之后,让众多的老师产生兴趣,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因为她给人们带来许多思考。正如华老师在教后反思中所述:“花未全开月未圆”,大成“有”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确如此。
这里无意否定本课的研究价值及给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带了的启示。有许多篇“观后感”为证。在一片赞美声中,似乎也需要冷思考。
思考之一:小学几何的学习是以推理、论证为主,还是以实验、操作为主?本节课中圆的本质特征是“一中同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是否就足够了?要不要适当的操作活动来体验?
思考之二:圆的半径、直径,是这节课的新知识的一部分,课堂上只有两个学生分别说道半径、直径(老师的提示下说出),其他同学到底是否真正理解了他们的含义?这里要不要描述半径、直径的含义?这些基础性的概念不是难点,但是不是重点之一呢? 思考之三:有“舍”才有“得”“。拖课了,总是不好,如何在40分钟内和学生交流?要舍什么?”(华老师反思语)约定40分钟一节课,经过几次教学实践,还是延时了不少,这里是否要思考一节课到底有多大的承载量,中华文明成果挖掘到什么程度?
思考之四:有效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的标准就是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大多数学生还是少数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展开教学,说的是要找准教学的起点。这个起点如何确定?
以上是看过华老师课后的随感,不敬之处请华老师谅解,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辉煌 观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一课有感
名师华应龙老师在西安大会上上的一节《圆的认识》课,给与会者带来了振憾、评说纷纷。自然更多的是欣赏华老师的大气,但也有不少老师感到疑惑。会后午餐时地李志辉老师问我对华老师的课有什么看法,由于当我对这课一些地方还没考虑好,所以我回答说:“每一节课,包括名师或一线教师都有可圈、可点、可学习的地方。”可是得到的回应是 ;“废话!有说等于没说”。自然我明白大家的心意,想在第一时间讨论中得到共识与收获。我何曾不想呀?自然对大会提供的名师的课有更多的考虑应该是让与会教师从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吧!
华老师这节课有很多地方是很大气的值得学习与提倡的。在情境引入这环节我是十分欣赏,这里下了很多伏笔。这个情境创设让学生觉得有学习圆的必要,而且学生能在情境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提出揭示本课所要认识的圆的必要知识,主动地说出了圆心、半径等,从而引入课堂学习。
用圆规画圆从实践中认识圆,并着重于为什么圆规可以画圆的讨论这点是我们一线老师所没顾及的值得学习。
特别值得一提是华老师对数学文化功能进行了挖掘,使学生不仅在数学文化中得到欣赏,更多对数学文化所带给学生数学引导下了功夫,引出“一中同长”。
但是我要提出的是,在华老师课前慎思里所提出的:《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不是我们编者与一线教师观念问题?只重视实践不重视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我倒问,然道编者不知道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吗?而让学生通过折、测量、比较等实践活动中领悟圆的特征认识?我以为编 者在这里的安排是为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相反若采用推理,而任何的推理都是在抽象中推。又有多少学生能与老师互动进行推理呢?从场面上看到是更多的学生陪着几个学生进行推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若说我们一线教师在这点上观点保守,那么我们一线教师更为这保守坚持着,因为我们要面对更多学生的发展负责。一节知识认识课,是最基本要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这里并没否认推理学习在失败,更要的我们追求是有效。而这种引入算是高于教材的创新吗?对于学生在第一节认识中进行抽象推理应该对一些学生来说是有一定作用,这些学生我们需要培养,但不能以牺牲大部份学生为代价,我们一线教师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不同发展。这里确实有大气与霸气之分。
也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在追问中提升认识。也许是我不自量力,对名师的课没有更好的理解而保守地引领学生学习,为此,我更想把我的反思放在这让更多专家、名师、一线教师进行讨论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