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1课时) 高二政治ppt课件教案 人教版
备选设计
第一课时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问题导入
问题探究:我们这代人现在崇尚什么精神,有什么样的理想目标? 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言略。
教师同样给出自己在这个年龄段的理想目标以及崇尚的精神。
教师进一步设问: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两代人崇尚的精神为何有所不同? 学生分析讨论略。教师总结:人们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时代背景。任何一种思想都是一定时代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反映。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哲学,同样如此。
推进新课
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板书: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但是哲学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吗?(过渡)板书:2.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而且是时代精神的正确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问题情境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多媒体课件展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既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又是党的建设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自我教育运动。这个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7年底,主要内容是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争论。第二阶段是从1977年底到1978年11月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这是广泛开展讨论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大讨论还持续了一段时间。
问题探究: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在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谈论,对我国社会的变革,对“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社会变革的先导
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社会、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比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二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注意,这里的真正的哲学是指正确的、科学的哲学。
第二篇:《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2课时)(孙逸.
第二课时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挥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功能,离不开对这门学科的正确认识、理解。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有其萌芽、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其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面临怎样的历史抉择?他们又说了些什么?他们的理论对当时和后世有何影响?我们该如何把握其理论的内在脉络、理解其前后的不尽一致处?如何在“我们走近马克思”的同时使“马克思走近我们”?……弄清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评价其是非得失。
问题探究:同学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吗?它的产生有什么样的条件? 学生回答略。教师引导:
现在不知道没有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有所了解。导入二
19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和出路。
问题探究: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促使人们寻找解决方法。人们找出了怎样的理论出路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教师引导: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节课我们就要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以及发展的相关内容。
推进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了解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应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出时代要求,同时也准备了各种条件。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它是时代的呼唤,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解答。
板书: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问题探究: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工人运动先后失败了。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板书: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
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问题探究: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板书: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相加,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的一种崭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问题探究: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创立这一种崭新的学说,需要哪些主客观条件?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社会的进步,自然科学的发展,思维理论的成熟,都集中在19世纪,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再加上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就这样,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了。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的分析讨论,使学生能明白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尤其要重视主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转折,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既不是回到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结合,也不是简单地将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加以综合,而是创建了一种具有不同内容与功能的全新的哲学体系。从而在人类哲学史上真正引起了伟大的变革。(过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课本第20页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往往是分离的,形而上学限制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则在唯心主义那里受到窒息。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以及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以往的哲学家们往往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界限,哲学家也往往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学者;他们创立理论,往往把哲学的内容和具体科学的内容交融在一起,为了描绘世界整体图画,哲学家们在许多方面凭借逻辑和想象进行推演,以弥补科学材料的不足,似乎哲学是超越于一切知识之上的。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一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是相互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二是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当然坚持唯心史观,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由于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辩证性质,也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领域成为唯心主义的“一统天下”。
(3)以往的哲学理论,总的说来不能科学地全面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贬低或否定实践的作用。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抹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旧唯物主义也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懂得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因此,旧哲学不仅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更谈不上解释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种种局限性,具有了自己科学的、鲜明的基本特征。板书: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客观世界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克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互脱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真正克服了这个矛盾,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活动的物质性和辩证运动,揭示出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指明主体和客体、人类与自然、主观与客观处于客观的普遍联系、永恒运动和辩证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世界的物质性,内在地包含着世界的辩证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世界的辩证性,又是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前提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又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在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中。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
有些人在自然观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但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上则陷入了唯心主义。如:有人承认“水”是客观存在的,“水”也是运动着的,但是,在“法国军队为什么能称雄欧洲?”这个问题上,有人却认为这是由拿破仑的个人意志决定的;在“社会运动为什么有朝代更替?”这个问题上,有人也认为这是上帝安排的!
问题探究:以上观点为什么错误?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以上观点认为某个人或上帝决定历史的发展,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与此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坚持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而且也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正确揭示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规律和原因。(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同时清楚地看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重要特点。
板书: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板书: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说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人类解放的头脑。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
对于它的科学性,我们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它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所以它是从实践中来的;另一方面,它是经过了充分的实践检验的,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走向成功,中国也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指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并正确地指导中国人民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它是科学的。
对于它的革命性,也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它的产生就是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成功而产生的,如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指引革命走向成功的有力思想性武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对以往哲学的革命性的否定,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地否定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等。
拓展探究: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首先,从哲学的基本原理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样就摆脱了旧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直观理解,也摆脱了唯心主义立足于精神对世界的抽象理解。
其次,在历史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各种政治、文化现象都建立在这个深层基础之上。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了历史观中。
最后,从认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问题的把握摆脱了许多在纯认识论领域内的无
谓争论,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结论既来源于实践,又归复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过渡)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及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建议: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政治与生活》中有所涉及,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板书:1.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结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历史地位——第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2)精髓——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3)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说,要取得革命或建设的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要争取外援,但绝不依赖外援,把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板书:2.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板书: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板书:4.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是()
①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④哲学社会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标志马克思哲学基本特征的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①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法中正确的有()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B.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其基本问题的哲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①毛泽东思想 ②马克思主义 ③列宁主义 ④邓小平理论 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⑤⑥ D.④⑤⑥
二、非选择题
6.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参考答案:1.A 2.C 3.C 4.A 5.D 6.(1)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科学发展观所阐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3)科学发展观使人们树立这样的信念: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篇:高二政治教案-哲学生活部分知识总结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二政治教案-哲学生活部分知识总结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2)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
2、○3)
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1、○
2、○3。(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Ø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Ø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4)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论(图示):
人类 实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v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v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Ø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Ø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高中政治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京翰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电子教案
高二政治 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电子教案
二、《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三、《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与逻辑关系
必修4——模块纵览
生活是人类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对哲学问题的追溯和思考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的不可或缺的途径,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基本的观点。
哲学的使命在于对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对古往今来的追寻,并在这种探索和追寻中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航标、展示思维的行程。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沉思、提问和解答。思考宇宙,问辩人生;思考运动,问辩永恒。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也是我们现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它探索世界的一般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找到了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发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认识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巨大作用,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生命的灵魂,它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门,打开智慧的窗;它微笑地注视着我们,说:“来吧,让我带你去看一个新世界,访问一种新生活。”
一、《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二政治 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
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
第一课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功能是什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课通过考察历史上先哲圣贤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看法,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哲学主张,领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感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和对立。
第三课通过探讨哲学和时代精神的关系,追溯哲学的历时态发展线索,使学生体会到任何哲学都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时代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从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思想体系。
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本单元教学设计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手段,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由于学生刚接触哲学,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所以建议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安排课时,原则上每一课时安排一课时,但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样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的可安排两课时。
附:单元知识结构图
高二政治 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电子教案
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3.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绪论,标题为“美好生活的向导”,主要负载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说明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的关系;二是回答什么是哲学。围绕这两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课时实际上是解释“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名称的。为了说明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材设计了两个目: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第二课时: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一课时主要回答什么是哲学,围绕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前者主要是从哲学研究对象的角度揭示哲学的内涵,后者则主要从哲学思维的特点、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角度回答什么是哲学。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入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的概念、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教学难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高二政治 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电子教案
教学难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知识目标
1.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在第一课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关于什么是哲学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标题为“百舸争流的思想”,主要负载的任务有二:一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二是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围绕这两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本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什么是哲学。围绕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学习本课,使学生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教学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高二政治 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电子教案
使学生体会到任何哲学都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时代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从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思想体系。
教学重点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即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三个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3.运用哲学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19世纪中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精神关系的思考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使学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绪论的最后一课,主要是在第一课回答什么是哲学、第二课介绍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过渡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阐述,从这一意义上说,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落脚点。本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使学生认识到哲学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并从整体上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后各章、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论述,从这一意义上说,本课又是全书的一个总纲,它所讲到的实践的基本观点贯穿于全书的各章、节之中。学好本课内容对于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全书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标题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主要负载的任务是,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入手,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二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是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课时: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这一课时主要讲哲学和时代的关系。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为“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从哲学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看“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第二目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是从哲学对时代的反作用来看“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第二课时: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课时是本课的落脚点,主要是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发展。这一课时分为三个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第三课通过探讨哲学和时代精神的关系,追溯哲学的历史发展线索,通过学习,高二政治 必修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电子教案
生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观察从一般的经验层面上升到比较深刻的哲学层面,学会自觉地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3.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抽象的哲学”其实并不脱离时代,真正的哲学恰恰是对时代问题的“理论解说”,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使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坚实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它是人类思想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学生要在实践中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第五篇:哲学与人生-教案(第6课时)
第6课时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 2学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录像:
《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2、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3、人民日报(2012.11.3)十八大特刊
“回望10年历程,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之深、利益格局调整之大、遭遇的外部环境之复杂,实属罕见。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人民群众不仅要福利的拓展,也要公平的过程;不仅要权利的保障,也要权力的透明。满足“需求”,回应“要求”,不仅关系到发展能否实现“正义增长”,关系到13亿人的政治信任,更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前途。
人,是发展的全部意义所在,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用?人,也是决定发展的最大变量,人心齐,泰山移。这些普通的常识,在这一个10年里,被升华成一种实实在在的治国理念和政党实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变成社会建设的鼎力推进。发展是为了人民,因此,需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因此,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让政府职能的转变促成社会的蓬勃发育,在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中凝聚共识,让“人”这一变量转化为社会的正能量、改革的增量。”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 2 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幻灯片:猫和老鼠的斗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幻灯片:矛盾的许三多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故事:胆小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下雨好不好?好不好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寓言故事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 4 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活动: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人生感悟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矛盾推动的。如果事物内部不包含不同和相反的因素,事物就会永远没有变化和发展,永远是原来的样子。比如,生物的发展,如果只有遗传没有变异,亲代和子代就会总是同一个样子,就不会有生物的进化,这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只有变异没有遗传,任何物种也都延续不下去,这同样是不可想象的。生物的进化和发展是遗传和变异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认识,也是在不同的观点之间、真理和谬误之间的比较和斗争中深化发展的。不同的观点往往从相反的方向,或从其他方面给我们提出认识需要澄清和解决的问题。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正确的东西就无法确立,也无法证明其正确。澄清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正确的东西就会更加明确,更加严密,更有说服力,认识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因为不同想法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诘问、互相匡正、互相补充,才会产生智慧的升华。
2、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为人们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矛盾。人们一方面要依赖自然界的生存条件,要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要向自然界索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无时无刻不在利用自然界。人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矛盾中生存和发展。
人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为个人主体性和社会整体性的矛盾。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主体,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的行为都对社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社会中每个人的福利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制约,人要遵守社会规则,有道德,守纪律,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人就是在发挥个人活动的作用和受社会制约的矛盾中生存和发展的。
在人生发展中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如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互助、生与死、苦与乐、荣与辱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生就是在不断面对这些人生矛盾、解决这些人生矛盾中向前发展的。
3、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研究发现,东岸羚羊的繁殖能力比西岸强,奔跑的速度比西岸的快。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后来经过调查研究,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的附近生活着一支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它们缺少这么一群天敌。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
在生活中没有必要憎恨你的敌人。若深思一下,你也许会发现,真正促使你成功,并让你坚持到底,真正激励你,并让你昂首阔步的,不是顺境,往往是逆境,甚至是那些常常可置你于死地的打击和挫折。
一位哲人说,感谢你的敌人。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激发了你的斗志;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该独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提醒了你的缺点。感激所有使你坚强的人。
4、有一所旅游学校,大部分同学入学时外语基础较差。他们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慢慢地走进了英语世界,找回了自信。经过刻苦努力,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有的学生还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毕业后他们的英语特长都有了用武之地。有人说,这所学校教育教学有方,有人说,这个学校的师资水平高,可学过英语的人都有体会,没有自己的努力,这些语言是不会自己跑 到我们的脑子里的。这里的老师们说,我们最大的成功在于让学生找回了自信,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和起点,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他们的成功在于他们自己的坚韧意志和刻苦努力的学习过程。
相关链接
1、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关于矛盾辩证关系的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中,就有关于阴阳、有无、大小、强弱、动静、反正、生死、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等一系列相反、相对的概念。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即事物互相对立的双方都是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中国古代的这些哲学思想是极为深刻的。
2、人,从生到死,矛盾贯穿始终。就单个个人而言,从生理角度看,人每天都有一部分细胞在死亡(数十亿细胞),同时新的细胞又在产生。人体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体中的组织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人体中所有原子,过一年以后98%都已经更新了。其实,就是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内都发生着旧的死亡、新的产生的过程,如果没有这种矛盾斗争,人就停止生命了。但生命有机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矛盾运动的终止,因为同化与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
体验 与 探究 1.你知道键盘上字母排列顺序的来历吗?在19世纪70年代,肖尔斯公司是当时最大的专门生产打字机的厂家。由于当时机械工艺还不够完善,字键在打击之后的弹回速度较慢。一旦打字时击键速度太快就容易使两个字键重叠在一起,分开它们非常影响打字的速度。为此,公司常接到客户的投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肖尔斯公司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非常伤脑筋,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再加快字键的弹回速度了。后来一位聪明的工程师提议,打字机绞键的原因,一方面与字键的弹回速度有关,一方面也跟打字员的击键速度太快有关。既然我们无法提高字键的弹回速度,为什么不想法减慢打字员的击键速度呢?公司重新安排了26个字母的排列顺序,把比较常用的字母放在比较笨拙的手指下,而那些不常用的字母则放在比较灵活的手指下面。比如常使用的字母A,就把它放在左手的小手指下,V、R、U等这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母则用最灵活的食指来操控。这样就解决了打字机绞键的问题,打字机很快普及起来。后来由于材料工艺的发展,虽然字键的弹回速度远远快于打字员的击键速度,但打字机键盘字母的排列顺序没有变动,直到今天人们还使用着。
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性的原理,结合以上事例,思考打字机的普及是怎样在解决自身内部的矛盾中实现的,联系你生活中遇到的重要事情,用对立统一的方法重新思考一下应该怎样处理。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针对生活中的矛盾现象,自拟研究课题,分析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提出解决方案。
用生活中成功人生的典型事例,组织一次学习、讲演活动,从中发现走向成功的动力。
2.用自评和小组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一下我们每个人的优点和强项。说说你喜欢做和能做得好的事。
名言
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