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1课时)(.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单元设计
从知识目标来看,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跳出“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如果说第二单元是从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那么,本单元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辩证法的范围。因此,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
从能力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用唯物辩证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准备。
附: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
观的和多样的。第二课时讲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方式,是我们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前提和基础。这两课时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如果说第一课时侧重于从世界观的角度讲联系,第二课时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讲联系。
教学重点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3.系统优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1.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2.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客观性的含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法。3.运用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分析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综合性思维。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的能力。
2.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能力,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3.学会运用综合性思维认识和处理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2.懂得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取得成功的关键。
3.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综合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落脚点。
第一课时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多媒体课件展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俗称“蝴蝶花”),在自然界中是种属相距甚远的动植物。乍看起来,彼此互不相干,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三色堇属于兰科植物,是依赖熊蜂传递花粉受精的;一个地方熊蜂的数量,又跟田鼠的数量直接相关,因为田鼠常常破坏熊蜂的蜂窝;而田鼠的多少,又与猫的多少不可分。这样,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之间,就有了生死攸关的联系:猫吃田鼠,猫多则田鼠少;田鼠毁掉蜂窝,田鼠少则熊蜂多;熊蜂能替三色堇传递花粉,熊蜂多则三色堇繁茂。
问题探究:这则材料说明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学生回答: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师总结:很好。这个例子生动地表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表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被一种关系复杂的网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种联系之网,不仅在生物界存在着,而且在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着。这就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据报载,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种子,收成很好,于是千方百计买来一些。他的邻居们听说后,纷纷找到他,向他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和出售种子的地方。这位农民害怕大家都用这样的种子而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答,邻居们没办法,只好继续种原来的种子。谁知,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的玉米并没有获得丰收,与邻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强不到哪里去。为了寻找原因,农民去请教一位专家,经专家分析,很快查出了玉米减产的原因:他的优种玉米接受了邻居劣等玉米的花粉,所以没能高产。
问题探究:这则材料说明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这说明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新课
一、联系的普遍性
教师:达尔文和老农的例子都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之间,优良品种玉米和其他品种玉米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位农民之所以事与愿违,是因为他不懂得自己地里的玉米与邻家地里的玉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拓展探究: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学生:老师和学生、人与自然、构成食物链的动植物之间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联系的例子。无论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所以,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世界上没有一个孤立的事物存在。
板书:1.联系普遍性原理
结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观点争鸣: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学生回答:错的。
教师总结:确实如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里的周围事物,是指那些会与这一事物发生影响、制约作用的事物,并非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存在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的关系,但是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这事物和另外一事物没有联系,但会和其他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所以我们只能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而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问题探究: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同任何其他事物都毫无联系、绝对孤立存在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总结:确实如此,因为联系具有普遍性。
每一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无论从内部构成要素来看、从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来看,还是从该事物与过去、将来的联系来看,这种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联系这种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一种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因而是普遍的。
上面讲了这么多的联系,那究竟什么是联系呢?(过渡)板书:2.联系的含义
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它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理解:第一,联系是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之间,又存在于事物内部诸多要素之间。
哲学上讲的联系既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又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拓展探究:哲学上所讲的联系和日常生活中的联系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任何事物都在联系中存在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这是从普遍意义来讲的,是共性,与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是不同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名言:(多媒体课件展示)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如何理解这段话?
学生回答:联系是普遍的。教师总结:这段话主要说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结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意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联系具有客观性
板书:1.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问题情境
杀狼保鹿(多媒体课件展示)
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
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枪声在森林里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
得到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地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
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的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
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问题探究: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狼和鹿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且这种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不能破坏它,否则会受到惩罚的。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一些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结论: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联系客观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人们不能凭空创造联系。
第二,人们也不能任意消灭固有的联系。如“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板书: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生态系统联系、食物链等联系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是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如南水北调工程、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等,联系建立后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板书:3.联系客观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人类与环境的联系是客观的,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些做法,都是有害的,人类因为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结果使人类也受到了惩罚。
问题探究:联系是客观的,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学生:不是。
教师总结:不是的。人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可以在原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板书: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问题情境
耳朵与巧克力(多媒体课件展示)
这是一场举世罕见的重量级拳王争霸赛——泰森对霍利菲尔德。霍利菲尔德宝刀不老,使出惯用的贴身术,使泰森难以施展身手,情急之下,泰森便张口咬了霍氏的耳朵,令全场轰动,舆论大哗。但许多人看后,最多只是把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而过,谁又能意识到这是个发财的机会呢?想不到美国的一个巧克力商人在“咬耳”丑闻发生之后,立即推出了一种形状像耳朵的巧克力,上面缺了一个角,象征着被泰森咬过的霍氏的耳朵,巧克力的包装上还有霍氏的大幅照片。此举立刻使这种品牌的巧克力备受关注,在诸多品牌的巧克力中脱颖而出。这个巧克力商人的“巧妙联系”赢来了滚滚财源。
问题探究:这种新建立的联系是不是对原有联系的否定呢?
教师总结:这种新的联系的建立,绝不是对原有联系的否定,而恰恰要以原有的联系为基础,恰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
我国目前正在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不仅强化了西部与东部的联系,促进西部经济发展,而且带动了东部及沿线地区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最好的实例。
三、联系的多样性 问题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内在联系 时势造英雄。——外在联系 无风不起浪。——因果联系 虚心使人进步。——因果联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问题探究:上述观点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回答略。
在学生回答之后再显示答案。板书:1.联系多样性原理
结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外在的、非本质的联系,更要看到间接的、内在的、长远的、本质的联系。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展示)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板书:2.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四、联系的条件性 问题探究:有人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错的。教师总结: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师举例:只有具备了氧气、水、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存在和发展起来。
当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人的活动是以客观条件为转移的,同时又是参与条件的变化的。人类历史就是不断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历史,简单地说就是创造条件的历史。但是,条件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人们改变或创造条件,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变化的规律,并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为了确保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功,我们要努力把握客观事物与人的实践活动所依赖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多样的、有条件的,我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 D.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
3.1吨废报纸=850千克再生纸=少砍17棵树。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A.复杂多样的 B.不可捉摸的 C.因人而异的 D.固定不变的
4.2003年上半年影响中国经济的不利因素除了“非典”之外,还有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影响了我国的石油进口价格。这说明()
A.事物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相传广州附近有口“贪泉”,饮之贪得无厌。东晋吴隐之受命赴任广州刺史,对此却不以为然,大胆饮之。到任后,吴隐之勤谨清正,整肃贪腐,为民称颂。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完成5~6 题。
5.相传如果饮“贪泉”之水,人将变得贪得无厌,这种认识()A.否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B.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事物联系的条件性
6.吴隐之对传闻不以为然,饮“贪泉”之水,依然勤谨清正,为民称颂,表明()A.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可以改变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难以捉摸的、不确定的
D.饮“贪泉”之水和贪得无厌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二、非选择题
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型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什么是联系?
(2)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参考答案:1.D 2.D 3.A 4.B 5.B 6.D 7.(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所以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循环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二篇: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1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以及条件性。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举例法、图示法等。
【设计思路】
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设置场景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思考有关联系的相关成语和诗句!
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有关的素材,做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为了缓解泉州中心市区交通拥堵问题,3月19日我们首次试行“朝五晚九”工作制,正如大家所希望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通问题,但是这种制度的出台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思考,也需要“对应”措施的出台才能真正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视频显示该制度出台后百姓的反响)
一个制度的出台不仅仅是其本身的问题,还可能引起非常多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本框题所要探讨的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生探究活动
教师指导活动
设置意图
探究活动1:处于亚热带的印度、缅甸等国,蛇是非常多的,蛇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青蛙。蜈蚣是种小动物,它那发达的毒腺足以使比它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对它无可奈何。青蛙在毒蛇面前是弱小者,但它可以以蜈蚣为美食,蜈蚣不怕凶狠的毒蛇却怕青蛙。有趣的是,捕蛇者经常发现三个冤家对头共处一室却相安无事。毒蛇、青蛙、蜈蚣是不会有谋略的,可是经过了世代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他们不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领,也形成了利用自己克星的天敌保护自己的本领。
思考讨论:上述材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什么关系?
准备背景材料,课前布置预习,课堂组织交流
点拨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可以认识到,材料中各动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把整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事物的话,这个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这就是哲学上所讲的联系。
联系的内涵: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联系是普遍的,这种普遍性包含三层含义……
思考:生活中还存在着哪些普遍联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那么任何两个具体事物之间是不是都存在联系?
缅甸的毒蛇和我们国家的青蛙和蜈蚣有没有联系呢?
结论:这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纯粹孤立存在的事物。但不等于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两个具体事物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是有条件的。同一区域内的毒蛇、青蛙和蜈蚣之间要生存就产生了互相影响的联系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曾经学过的有关联系的成语、诗句或俗语等!
采用案例,激发兴趣,体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反面思考,总结出联系的第一个特征:普遍性
进一步全面理解普遍性含义
知识总结与回顾
一、联系的普遍性(板书)、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1)普遍性:
探究活动2:围绕毒蛇、青蛙和蜈蚣的例子,假设有捕蛇者在这三者中出现,是否意味着它们的联系就不存在了,讨论联系是否是客观的。
探究活动3:探究教材中“飞檐”;
探究活动
4、研究都江堰和三门峡水库的影响。
点拨:从联系与实践的关系角度看,可以将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影响,有了捕蛇者出现作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对其他两事物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图片建筑“飞檐”这是带有人的精神意向的事物,它可以使阳光充分照入室内,又可以使雨水借抛物线流向远处,还有审美价值。这个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人的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的活动才形成的,它没有割裂阳光雨水和建筑之间固有的联系,而是改变了事物的状态,并且,一旦这种建筑形成便以实体的形式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了。这说明,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另外,自在事物的联系,如太阳风暴与地球磁场的联系,宏观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万有引力等联系,是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已存在,所以是客观的。如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两点:做练习思考。寡妇年,姓裴、苏与生意好坏。有人把“8”看作吉利的数字,手机号码要选带8的,车牌要挑带“8”的,宴请亲朋要选“8”号等等,认为有“8”就“发”.得出结论1: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再来探究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研究都江堰和三门峡水库的影响。(放映幻灯片和文字)
问题:人在事物的客观联系面前是否是无能为力?
答:
1、人在事物联系客观性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创造条件,改变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在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正确地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在合作探究中,全面理解联系的客观性,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基础上,利用条件,改变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知识总结与回顾
(2)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板书)
内容:①自在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机械、物理、化学、生物……)
②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人类实践的产物)
方法论要求: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探究活动5:故事:一只老鼠透过墙壁上的洞,看见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摆弄一个捕鼠器,急忙跑到农场的院子里发布警报。但院子里的鸡、猪、牛等动物均一笑置之,认为与己无关。当天晚上一条毒蛇被捕鼠器夹住了,农夫的妻子赶来查看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为给住院的妻子补身子,农夫把鸡杀了。邻居和朋友听说了此事,纷纷轮流照顾农夫的妻子,为了款待他们,农夫又把猪杀了。后来,妻子毒发不治而死,许多人前来参加葬礼,于是农夫又杀了牛款待。一个小小的补鼠器竟累得鸡、猪、牛等动物失去了生命。
讨论:对该故事中的联系进行分类
总结:农夫的妻子被毒蛇咬了,所以去住院,这是因果联系,从表面上看,一个捕鼠器与老鼠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而非间接联系,与鸡、猪、牛等动物关系更不大。但由于农夫的妻子这样一个条件,使得鸡被杀掉用来给农夫的妻子补身子,猪、牛被杀掉用来待客,形成偶然的联系。当然也有大家所言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可见事物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虽然说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故事中要是没有农夫妻子生病住院甚至死亡这件事情的发生相信也不会有这么多的联系的发生,所以每种联系都是有条件的,条件不一样,联系就会发生变化,我们要想全面理解事物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注意分析把握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各种条件,尊重客观条件,创造主观条件,把握有利条件,限制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体验联系的多样性
知识总结与回顾
(3)多样性(板书)
内容:①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②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③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④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方法论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探究活动8:学生思考,今天学习的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今后生活的启示
今天我们探究了世界的普遍联系,理解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通过今天的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学以致用,增强学科教育的实用性、有效性
探究活动9:做课堂练习(附在后面)
老师当堂反馈,加深巩固学习所得
老师总结:各位同学,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整个世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联系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这要求我们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理解人和事;坚持联系的客观性,不能违背规律,盲目决策,不能主观臆造联系,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联系的多样样性。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人类造福。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重要的的指导作用,对建设一个更强大、更美好、更和谐国家和社会也有重要意义。
课后探究: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几乎是家家都会有的烧纸钱等封建迷信活动,请你从联系观角度分析其荒谬性,并根据本地实际为合理解决该问题提供几条合理化措施
组织协调,为成果展示交流搭建平台,分析评价
加深对联系客观性的理解,同时帮助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加深对学习哲学及其他科学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形成热爱科学,反对迷信良好风气。使教学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有机统一。
【巩固练习】、下列观点、作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也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XX年1月6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东盟10国、中国、韩、日、美、世界卫生组织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部分影响整体
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D.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3、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5、联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列属于联系表现形式的有
①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②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③事物之间的本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④“8”与生意之兴旺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①
D.①②③④
6、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A.联系是普遍的 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
c.要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篇: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2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时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为了让荆轲去刺杀秦王,百般讨好荆轲,特意宴请他。宴会上,太子丹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这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纤细、白嫩、灵巧的双手,不禁魂飞天外,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到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人将美人的双手斩断,放到一个盘子里,送给荆轲。
教师引导: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太子丹割裂了作为部分的手与整个身体的有机联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而美人灵巧的双手离开了身体就永远弹奏不出悦耳动听的乐曲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有个故事叫“嘴疼医脚”:有个人嘴上长了一些小疙瘩,后来逐渐严重,满口溃烂。他到医院打针吃药无济于事。后来经朋友引荐,去找一位颇有名望的老中医治疗。不料,这位老中医开了几味药,并让他研制成粉,用醋调敷在脚心上。这样敷了几次,病就全好了。这人感到很奇怪,去问老中医:听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为什么嘴疼医脚,药到病除呢?
老中医向他讲了这么一个道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都密切相连,在病变上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时病本在上,病状表现在下;有时病本在下,病状表现在上。你这口糜与心脾积热有关,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采取上病下治,用药敷脚心,通过经络引心脾火下行,因而取得药到病除的疗效。
教师引导:嘴与脚,一个在人体之上,一个在人体之下,表面看都是独立存在、互不影响的,似乎没有内在的联系,实际上它们和人体其他部分共同构成人体的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片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推进新课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板书: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从含义上看: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局和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2)从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来看: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所以,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教师总结:人是一个整体,手是人体的一个部分,手一旦离开了人体,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可能发挥它本来具有的功能;钟表是一个整体,各个零件是部分,一个钟表如果被拆开,零散的部件就不能发挥它在钟表里的功能。所以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板书: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问题情境
木桶理论(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专心
爱心
用心 1
所谓“木桶理论”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问题探究:理解了木桶理论,对我们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我们要学会分配学习的时间,尽量不要有短腿学科。
教师总结:作为学生,我们高考看的是总分,所以如果存在短腿学科的话,就会影响到总分,所以在学习上,我们要做到统筹兼顾,使各个学科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以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结论:(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问题情境
手是人体的一部分,不能脱离人体而单独存在,一旦被割了下来,一只鲜活的手就会慢慢失去光泽,就不会再弹出优美的乐曲,就不会写出漂亮的汉字,就不能做日常的琐碎事情。
问题探究: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手是人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人体,手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和存在的价值,这说明部分是离不开整体的。
结论:(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可是油缸里只有一点点油,谁也喝不到。于是它们想出一个办法,一只老鼠咬着另一只老鼠的尾巴,三只老鼠连成一串,换班下去喝,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它想油只有一点点,我先喝个饱,上面两只老鼠见第一只老鼠喝起来没完,都急得很,最上面的老鼠急得说:“给我们留一点。”可一张嘴,下面的两只老鼠就掉到缸里去了,它一慌也跟着掉了下去。结果三只老鼠都再也未能爬出来。
问题探究: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都会影响到部分。所以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这里的三只老鼠之所以能够偷到油,是因为它们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具备了任何单只老鼠都不可能具备的功能,三只老鼠配合好了,才能喝到油。后来它们只看到了局部的利益,而忽视了整体和全局,所以都掉进了油缸里爬不出来了。
专心
爱心
用心 板书: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问题情境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多媒体课件展示)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问题探究:温家宝总理为什么要提出“中部崛起”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中部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部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事实上,“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中部崛起”战略是根据中国实际提出的,不仅有利于中部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2)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存在着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如果西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发展,甚至会引起民族纠纷,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199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了出来。目的是要缩小东西部差距,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可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板书: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学生自主学习,找出结论)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板书: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板书:(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问题情境
成语故事:田忌赛马(多媒体课件展示)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
专心
爱心
用心 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问题情境
田忌为什么在三匹马都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还能赢得比赛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当事物以有序合理的结构排列组合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板书:(2)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是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问题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问题探究:上述成语、俗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三个和尚没水吃,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1+1<2的效应。
板书:(3)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即1+1>2。这一方法对于安排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3.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课堂小结
本课是前一课时的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这一课时主要讲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以及掌握系统优化的工作方法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其中,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和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都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板书设计
专心
爱心
用心 4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B.部分功能决定着整体的功能,整体服从部分 C.事物是由各个部分有机联结而成的整体 D.部分具有整体所不可能有的功能
2.如果要增加上题中水桶的容量,首先要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A.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B.想问题、办事情要重视局部
C.部分的问题解决了,整体的问题就解决了 D.局部的性质功能受到整体功能的影响 3.北京开关厂门口有块巨幅宣传牌“99+1=0”,其意思是说虽然生产了99件合格的产品,但只要有一件是不合格的,就意味着不合格。因为一件不合格产品在生产者手中的概率虽然只有1%,可是在用户手中的概率却是100%。从哲学上看,对“99+1=0”的宣传口号认识正确的是()
A.商品必须有用,否则就不能用于交换
B.厂家关注用户的合法权益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C.用“1”来否定“99”,违背了客观实际
D.重视“99”也重视“1”符合系统优化的方法
4.2005年1月1日,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拉开了序幕, 搞好经济普查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这体现的哲理是()
A.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B.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就是整体 C.整体离不开部分
D.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专心
爱心
用心 5.实现我国中部崛起战略,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中部地区在区位、资源和发展时机方面的)
A.中部崛起不会一蹴而就,更不能丢掉愚公精神,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重视外部力量的作用,中部崛起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C.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积极促成中部飞跃,力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6.下列选项中有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A.整体是事物的全局,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B.部分是事物的局部,从数量看它是多 C.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D.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二、非选择题
7.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东部发展起来之后,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计划,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全面发展,2004年12月2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抓紧落实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正确性。参考答案:1.C 2.B 3.D 4.C 5.D 6.D 7.(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符合中国国情。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当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是根据我们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高,“中部崛起”的条件已经具备。
(3)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最优目标,同时要搞好局部。“中部崛起”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专心
爱心
用心 6
第四篇: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反思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反思 吴丽清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根据本框课标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了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提供适量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学习资源,精心设计问题,构建“观察体验生活→思考探究问题→感悟理解理论→回归指导生活”的教学路径,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第二,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所选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发行量贴近学生生活,并带有趣味性,能轻轻松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
第三,重视拓展学生思维,结合寓言故事、漫画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层层设问,让学生在深度和广度上把握理论知识,轻松突破重点难点。
第四,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用新颖的时政材料和典型事例来创设生活情境,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既渗透了时事教育,又体现了政治教学的特点。
但是,由于本框知识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而且是艺术班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相对较差,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合作探究讨论问题时,有的学生并没能在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研讨,而是流于形式,甚至于讨论一些与所学知识无关的话题。
反思对策: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解决。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由各组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代表小组发表讨论结果。
第二,问题难易梯度设置不够合理。表现为:一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无所适从,进而干脆沉默不语,造成冷场,拖延时间,以至于教学节奏前紧后松,一些难点问题分析不够透彻,留下知识盲区。
反思对策:要因材施教,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有预见性,在出现冷场时,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必须相结合,老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必须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不断探讨和改进的地方。
第五篇:哲学第七课联系观主观题练习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承载着广大农民的“中国梦”。根据2010年的情况,我国一个农民村居转化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进入城镇生活,进而带动1000多亿的消费需求,促进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必须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经过多年努力,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27%,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出现了“造城”运动、农民“被上楼”等现象。有鉴于此,2013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结合材料,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状况。(1)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我国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走的是一条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问题多困难大,必然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但是,我国的城镇化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具有光明、美好的前途。
(4)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材料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到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关键阶段。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强化责任意识,要脚踏实地,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始终从严要求,防止各种形式的“偷工减料”。因为一点点松懈的心理,一点点麻木的行为,都可能成为毁掉千里之堤的“蚁穴”。要一鼓作气,把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实抓好。要做出科学合理安排,确保取得决定性成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持之以恒地开展。3)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事物发展状态的原理?(3)①要强化责任意识,要脚踏实地,防止各种形式的“偷工减料”。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有任何松动。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已到了整改落实的关键阶段,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强化责任意识,不能松懈大意。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发展。
③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持之以恒。体现了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近观点归纳]圆梦需要实实在在的奋斗。目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仍然复杂,要让“中国梦”得以实现,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的前提和基础,将困难想得充分些,将问题考虑得深入些,让梦想插上现实的翅膀,脚踏实地地努力,实实在在地奋斗,中国的未来就会有更光明的前景。学生李晓归纳:圆梦需要实实在在的奋斗。
(2)请运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圆梦需要实实在在的奋斗”对你的哲学启示。
(2)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地努力,实实在在奋斗,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③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果断抓住时机,促进事物质的飞跃和发展。④任何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或者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有一点点松懈,要一鼓作气、一以贯之地抓紧抓实抓好”,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有关知识的?
2)运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简述普通网民在营造健康文明网络环境中的作用。(6分)
(2)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从“国富”到“民富”的认识。
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如何看待“微博问政”现象?
近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提出,要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加强政策沟通,关注我国与中亚国家经济的相互影响,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和措施。加强道路联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贸易发展,我方应该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改变与中亚贸易比重较低的现状。加强货币流通,虽然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依然困难重重,但要相信与中亚各国合作的前景可观。
联系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分析怎样加强与中亚各国经济往来。
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关注与中亚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2)根据已知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材料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就是建立新的联系。
(3)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改变与中亚贸易比重较低的现状。(4)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既要关注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又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中亚各国合作的前景是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