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专题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与发展观教案

时间:2019-05-15 02:0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生活专题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与发展观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生活专题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与发展观教案》。

第一篇:哲学生活专题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与发展观教案

哲学生活专题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与发展观

新疆兵团第一师一团金银川镇双语中学:宁双阳

一、整体把握,趁势导入(1分钟)

1、展示提纲,集体补充完整。

2、教师强调:该提纲是对哲学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哲学生活最最基础的提纲,同学们必须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可将整个哲学生活的考点加以系统化,而考点的系统化,是我们进行主、客观题作答的前提,也是作答全面性的保障。

【设计意图】:一是导入,二是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整个哲学体系框架,重视知识体系的作用。

过渡:本节课我们来复习该提纲中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就是联系观与发展观。昨天要求同学们对相关内容进行了预习,下面请同学们来将联系和发展观的提纲补充完整。

时间:9:46

二、系统回顾,形成体系(5分钟)

1、学生将提纲补充完整。

2、突出抓关键词,以点带面。【设计意图】:我校学生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不够,需要注重基础知识。那怕二轮复习,也需要将主干知识点重新串连一遍。通过此环节,一是让学生迫使提前预习一轮复习的考点,二是进一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以集体回答为主,个别回答为辅。

过渡:梳理完主干考点,我们来看看以上考点中哪些是全国2卷中着重考察的对象?

时间:9:51

三、以史为鉴,把握重难点

学生根据数据从知识点方面分析备考启示,自己把握重点。

1、近六年相关客观题分析:(4分钟)

选择题近六年有24道哲学题,只有两个年份,共3道题涉及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并且都会考查联系的特征,这足以说明联系的特征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

真题讲练:

(2011·课标Ⅱ,19)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视看不见的商机,是因为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③ D.③④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明确客观题考察重点,重视相关考点。强调排除法的应用,组合型选择题要挑错选对。

时间:9:55

2、近六年主观题分析:(1分钟)

(1)由第三列,可知,主观题的重点在辩证法上,六年里考了三次,主要在的核心“矛盾”这个关键词上。“矛盾”是辩证法的难点也是重点,大家务必重视。但主观题从未涉及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由此可见,主观题很不待见“联系”和“发展”,那么是不是可以扔到一边不管。恰恰相反,大家要重视。我们来看第一列。

(2)由第一列,可知,从来没有哪个知识点在主观题中被连续两年考查,所以去年的“普特关系及方法论”今年亦不会再考主观题。以往考过的具体知识点再次被考主观题的机率较小,反过来说,那些还没考过的考点大家要注意了。

那么还有哪些重要内容没有涉及呢?我们看提纲。

发展观和联系观就是其中占比很大的一部分,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高考模拟题。【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明确主观题考察重点,重视相关考点。时间:9:56

模拟题限时练:(26分钟)

1、做题:8分钟

过半报时。时间:10:04

2、自讲自纠教师补充:2分钟

(1)审题:范围,对象(分析,找到与该过程所有相关的理论,联系说明即可),材料(研究过程),分数12分。时间:10:06

(2)材料与理论分析:5分钟

过程:改进传统,反复研究,不断创新,终成正果。补充纠正

时间:10:11(3)答案分析:1分钟,教师进行。时间:10:12

3、改2,公布答案,给出标准,交叉改卷,相互讲评。时间:10:14

4、思8,典型个案,集体反思,笔记反思。时间:10:22 寻问三位被改同学:赞同否,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如何进步? 末了补充:如果有争议,找老师。

东晋的葛洪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屠呦呦团队的研究过程。(12分)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屠呦呦团队不是满足于已有成绩,而是不断创新。

②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最终取得了成功。

③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她们经历了190次的失败,最终成功。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从提取青蒿素到“升级版”的发明体现了辩证否定,促成了抗疟药物的发展。

三、以史为鉴,把握重难点(3分钟)

老班的模考寄语:

模考成绩的好坏,跟自己平时的努力、学习方法有关。成绩不佳,需要反思努力够不够,方法对不对。成长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挫折,我们更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此刻,让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每天都要进步,为高考全力冲刺!冲刺!冲刺!请同学们起立:大喊

奋力拼搏!奋力拼搏!奋力拼搏!下面该大家拼捕,表现了:

老师的上述寄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12分)

时间:10:25

(如果时间允许)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12分)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立足实践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教案总体设计思路:

针对我校学生基础差、习惯不好的特点,二轮复习主要目的是强化知识体系,抓重点扣难点,提升主观题解题能力。

第二篇: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练习题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这就是说(B)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C.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能 D.联系是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它(A)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不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C.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是事物发展的根源 3.下列选项中关于联系的理解正确的是(B)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 D.联系有普遍性,但没有直接性

4.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的市场开发,不仅能够扩‘大这些吉祥物原产地的国际影响,还会拉动当地的旅游发展。这体现的哲理是(A)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联系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民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这是因为(D)A.城乡“二元”分割结构难以打破 B.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6.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D)

A.部分高于整体,但也应服务于整体 B.整体离不开部分,但部分可以离开整体 c.部分对整体没有太大的影响 D.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 7.如果把大街比作城市大动脉的话,“高楼”背后的小巷弄堂,就是城市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是否通畅,也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健康程度,这是因为(C)A城市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城市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城市是大街小巷构成的统一整体 D.城市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8.如果没有正常的生态系统支持,经济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成果也可能受到破坏。从暂学上看,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C)A.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9、“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A.客蕊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枥要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0、新事物是指(C)

A.力量强大,取得胜利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形式的事物

C、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D.最新出现、最受人欢迎的事物

11.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最根本的原因是(D)A.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B.新事物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C.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D.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炭展方向 12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主要看这个事物(D)A.是否是过去没有的、新出现的事物 B、是否是力量强大的事物

C.是否是发展成熟完善的事物 D、是否是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13.“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只有同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14.“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A.意识对事物发聩有促进作用 B、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15.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内涵不是固定的、-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屣。这—论断的哲学依据是(C)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的跌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C、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16.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提示我们(D)A.正确对待新事物 B、善于抓住机遇 C、积极促成质变 D.重视量的积累 17.下列选项中,比喻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是(D)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时间好比长流水,只能流去不流同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8.过去二十多年来巾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两个“出乎意料”:一是改革进展之快“出乎意料”;二是改革难度之大“出乎意料”。这一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B)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B.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C、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D.运动和静止关系的原理 19.下列选项中,符合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是(B)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千里之行,始于足F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24.建设“诚信之都”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还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主要是因为(B)A.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B.要素的状况及其结构关系着系统功能的发挥 C、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5.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D)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新事物是旧事物矛盾演变的结果

C、新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26.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对于企业、政府还是个人,在能源的利用上必颁做到“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这一做法坚持了(B)A.全面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发展的观点

27.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的重要开局。展望未来,任务十分繁重,前景无比美好。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B)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5.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D)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新事物是旧事物矛盾演变的结果

C、新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第三篇:高三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3.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学案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预习导学

一、学习目标

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二、重点难点(加★)

三、自主学习

四、知识体系建构

探究质疑

1.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2.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4.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5.部分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练习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水集鱼聚,木茂鸟集 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2010江苏卷)30.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①

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

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调控

整体的功能状态极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④

政府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 ③ D.③④

3.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竹竿效应”源于对果农收摘果实的观察,果农常用竹竿收取有刺大树上的果实,只有竹

专心

爱心

用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12.世界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影响。由于美国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美国国际集团,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

全球。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联系具有必然性,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 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 ③联系具有直接性,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④联系是客观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含相同哲理的是()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14.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主观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D.联系的普遍性 15.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实践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二、主观题

16.(2009·广东,40)根据下述材料,运用哲学常识回答问题。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17.近两三年来,国家陆续制定和批准了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划从整体的角度采说是基于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从具体的编制角度来讲,它特别突出了两点,一是一定要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也就是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二是要特别考虑这个地方的比较优势,突出它在这方面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说,考虑到国家全局布局的同时,要充分体现这个地方的特殊需要。这样,就避免了我们所有的区域规划的地方化;另一方面避免了全国规划一刀切,体现了各地的比较优势。这样的规划制定以后,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做法的合理性

专心

爱心

用心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1课时)(.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单元设计

从知识目标来看,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跳出“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如果说第二单元是从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那么,本单元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辩证法的范围。因此,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

从能力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用唯物辩证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准备。

附: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

观的和多样的。第二课时讲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方式,是我们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前提和基础。这两课时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如果说第一课时侧重于从世界观的角度讲联系,第二课时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讲联系。

教学重点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3.系统优化的方法。教学难点

1.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2.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客观性的含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法。3.运用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分析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综合性思维。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的能力。

2.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能力,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3.学会运用综合性思维认识和处理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2.懂得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取得成功的关键。

3.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综合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落脚点。

第一课时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多媒体课件展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俗称“蝴蝶花”),在自然界中是种属相距甚远的动植物。乍看起来,彼此互不相干,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三色堇属于兰科植物,是依赖熊蜂传递花粉受精的;一个地方熊蜂的数量,又跟田鼠的数量直接相关,因为田鼠常常破坏熊蜂的蜂窝;而田鼠的多少,又与猫的多少不可分。这样,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之间,就有了生死攸关的联系:猫吃田鼠,猫多则田鼠少;田鼠毁掉蜂窝,田鼠少则熊蜂多;熊蜂能替三色堇传递花粉,熊蜂多则三色堇繁茂。

问题探究:这则材料说明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学生回答: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师总结:很好。这个例子生动地表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表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被一种关系复杂的网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种联系之网,不仅在生物界存在着,而且在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着。这就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据报载,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种子,收成很好,于是千方百计买来一些。他的邻居们听说后,纷纷找到他,向他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和出售种子的地方。这位农民害怕大家都用这样的种子而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答,邻居们没办法,只好继续种原来的种子。谁知,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的玉米并没有获得丰收,与邻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强不到哪里去。为了寻找原因,农民去请教一位专家,经专家分析,很快查出了玉米减产的原因:他的优种玉米接受了邻居劣等玉米的花粉,所以没能高产。

问题探究:这则材料说明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这说明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新课

一、联系的普遍性

教师:达尔文和老农的例子都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之间,优良品种玉米和其他品种玉米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位农民之所以事与愿违,是因为他不懂得自己地里的玉米与邻家地里的玉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拓展探究: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学生:老师和学生、人与自然、构成食物链的动植物之间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联系的例子。无论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所以,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世界上没有一个孤立的事物存在。

板书:1.联系普遍性原理

结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观点争鸣: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学生回答:错的。

教师总结:确实如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里的周围事物,是指那些会与这一事物发生影响、制约作用的事物,并非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存在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的关系,但是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这事物和另外一事物没有联系,但会和其他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所以我们只能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而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问题探究: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同任何其他事物都毫无联系、绝对孤立存在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总结:确实如此,因为联系具有普遍性。

每一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无论从内部构成要素来看、从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来看,还是从该事物与过去、将来的联系来看,这种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联系这种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一种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因而是普遍的。

上面讲了这么多的联系,那究竟什么是联系呢?(过渡)板书:2.联系的含义

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它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理解:第一,联系是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之间,又存在于事物内部诸多要素之间。

哲学上讲的联系既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又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拓展探究:哲学上所讲的联系和日常生活中的联系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任何事物都在联系中存在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这是从普遍意义来讲的,是共性,与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是不同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名言:(多媒体课件展示)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如何理解这段话?

学生回答:联系是普遍的。教师总结:这段话主要说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结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意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联系具有客观性

板书:1.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问题情境

杀狼保鹿(多媒体课件展示)

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

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枪声在森林里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

得到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地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

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的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

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问题探究: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狼和鹿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且这种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不能破坏它,否则会受到惩罚的。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一些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结论: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联系客观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人们不能凭空创造联系。

第二,人们也不能任意消灭固有的联系。如“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板书: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生态系统联系、食物链等联系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是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如南水北调工程、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等,联系建立后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板书:3.联系客观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人类与环境的联系是客观的,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些做法,都是有害的,人类因为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结果使人类也受到了惩罚。

问题探究:联系是客观的,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学生:不是。

教师总结:不是的。人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可以在原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板书: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问题情境

耳朵与巧克力(多媒体课件展示)

这是一场举世罕见的重量级拳王争霸赛——泰森对霍利菲尔德。霍利菲尔德宝刀不老,使出惯用的贴身术,使泰森难以施展身手,情急之下,泰森便张口咬了霍氏的耳朵,令全场轰动,舆论大哗。但许多人看后,最多只是把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而过,谁又能意识到这是个发财的机会呢?想不到美国的一个巧克力商人在“咬耳”丑闻发生之后,立即推出了一种形状像耳朵的巧克力,上面缺了一个角,象征着被泰森咬过的霍氏的耳朵,巧克力的包装上还有霍氏的大幅照片。此举立刻使这种品牌的巧克力备受关注,在诸多品牌的巧克力中脱颖而出。这个巧克力商人的“巧妙联系”赢来了滚滚财源。

问题探究:这种新建立的联系是不是对原有联系的否定呢?

教师总结:这种新的联系的建立,绝不是对原有联系的否定,而恰恰要以原有的联系为基础,恰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

我国目前正在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不仅强化了西部与东部的联系,促进西部经济发展,而且带动了东部及沿线地区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最好的实例。

三、联系的多样性 问题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内在联系 时势造英雄。——外在联系 无风不起浪。——因果联系 虚心使人进步。——因果联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问题探究:上述观点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回答略。

在学生回答之后再显示答案。板书:1.联系多样性原理

结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外在的、非本质的联系,更要看到间接的、内在的、长远的、本质的联系。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展示)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板书:2.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四、联系的条件性 问题探究:有人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错的。教师总结: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师举例:只有具备了氧气、水、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存在和发展起来。

当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人的活动是以客观条件为转移的,同时又是参与条件的变化的。人类历史就是不断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历史,简单地说就是创造条件的历史。但是,条件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人们改变或创造条件,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变化的规律,并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为了确保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功,我们要努力把握客观事物与人的实践活动所依赖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多样的、有条件的,我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 D.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

3.1吨废报纸=850千克再生纸=少砍17棵树。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A.复杂多样的 B.不可捉摸的 C.因人而异的 D.固定不变的

4.2003年上半年影响中国经济的不利因素除了“非典”之外,还有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影响了我国的石油进口价格。这说明()

A.事物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相传广州附近有口“贪泉”,饮之贪得无厌。东晋吴隐之受命赴任广州刺史,对此却不以为然,大胆饮之。到任后,吴隐之勤谨清正,整肃贪腐,为民称颂。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完成5~6 题。

5.相传如果饮“贪泉”之水,人将变得贪得无厌,这种认识()A.否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B.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事物联系的条件性

6.吴隐之对传闻不以为然,饮“贪泉”之水,依然勤谨清正,为民称颂,表明()A.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可以改变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难以捉摸的、不确定的

D.饮“贪泉”之水和贪得无厌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二、非选择题

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型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什么是联系?

(2)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参考答案:1.D 2.D 3.A 4.B 5.B 6.D 7.(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所以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循环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五篇:《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复习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识记: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

◇运用:结合现实问题,分析说明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重点难点】

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知识链接】

1、结合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发展过程,说明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结合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考点梳理】(A、B级)

知识点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复习学案常来常往”

1、发展的普遍性(2)

(3)

提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绝对不变化、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概念)

是事物的______和_______,是_________的产生和_________的灭亡。

提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提示:(方法论要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问题。

第一,既要认识事物的现状,又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如: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根据事物在发展中的阶段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如:正确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如:第十课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知识点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趋势)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复习学案常来常往”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 的。因为①新事物是符合,具有 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 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 的 的和 的东西,汲取了其中 的 的因素,并 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因而最终走向灭亡。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 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 的基本要求,符合 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③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提示:区分新旧事物的几个不科学的标准:以时间先后来判断;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的新或旧来判断。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的。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 到、由 到 过程。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存在着 和 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 也有 一个过程。③ 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④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必然经历一个 和 的过程。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复习学案常来常往”提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只承认前进性而否认曲折性,是形而上学的直线轮;只承认曲折性而否认前进性,就会丧失信心,是悲观主义论调。

3、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方法论要求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 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 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 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热情 和悉心 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不断前克服进道路上的,勇敢地接受,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二)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1)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含 义

特 征

表 现

量变

指事物______的增减和_____的变更。

_____________的变化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复习学案常来常往”质变

指事物 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_____________的变化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提示:如何理解量变中的“场所的变更”?

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这是“数量的增减”;二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是“场所的变更”。“场所的变更”常见的具体情形如:田忌赛马,下棋,谱曲,金刚石与石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结构调整(如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调整等)。

(2)量变和质变的联系

①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_______。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______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__________,质变是量变的__________。③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

提示:①并不是所有的量变都能引起质变,量变必须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并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并不代表事物发展过程的终结,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无限发展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这里的“循环往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比一次更高级的量变和质变。

(3)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院里的方法论要求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积极做好。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提示:要正确认识质变和量变各自的重要意义,我们要维持事物的性质基本稳定时,必须保持事物的量变状态;我们要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时,必须促成事物的质变。

小结:关于发展的基本原理:(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三个方面)(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两个方面)(3)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两个方面)

【重点突破】(BC级)

【难点解析】(D级)

(1)“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只是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相对静止或者倒退也是运动变化的形式。

(2)“运动”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而发展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量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也都随之发生变化”的认识是错误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但在一定范围内,量变并不引起质变。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事物的质才能随之发生变化。

(4)正确认识“联系与发展”的联系:二者同为辩证法的总特征,且有着内在的联系。联系指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由此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又包含着一种前进性上升性的趋势,这就是发展——联系构成变化发展。

【小结反思】(构建知识网络,必做项)(C级)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A、B级)

1.(09海南)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200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③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④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9北京)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

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3.(09山东)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4.(08全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显著成效,说明()

①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的变化

③适度量变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④量变和质变辩证统一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08海南)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6.(08江苏)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7.(07广东)“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8.(07江苏)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有类似提法。2006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过程说明()

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9.(07江苏)“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这。”(《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10.(07上海)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1.(08年天津)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回答下题。

“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体现了()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回答下题。

12.(09全国)“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 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 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13.(2009年广东)“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A.重视量的积累 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 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二)非选择题(C、D级)

1.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环境的恶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①的说法正确;环境的人为恶化是可逆的,因此我们才要保护环境,故②的说法错误;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故③的说法错误,④的说法正确。

2.A【解析】根据图表的内容,实际上它将人的健康分为几种性质不同的状态,分别是健康,非健康,死亡三种,然后pH的值在这些状态之间的变化都是量变,因为事物的性质没有变。而从健康到非健康,从非健康到死亡这些变化才是事物的质变,所以根据此我们判断上述说明只有A是正确的。

3.C【解析】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体现了运动和静止、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和辩证的否定观,而没有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故选C项。

4.B【解析】本题考查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发生,而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质变,因此,量变必然推动事物发展是错误的,排除①。质变的发生需要适度量变,过犹不及,故③正确。②和材料无关。

5.A【解析】“狂沙”经千淘万漉可得“金”,“金石”因不舍地锲刻而“可镂”,都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A正确,B中两句都不能体现。C、D都只有后一句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此题考查对量变引起质变哲学原理的运用能力。难度较小。此类题型是高考常考题型,要做好此题,必须首先深刻理解哲学原理的内涵,然后,结合选项逐项分析。

6.B【解析】沉舟,病树,陈叶,后波,均为旧事物的代表,千帆,万木,新叶,前波,为新事物的代表,①③体现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②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④反应了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与题干联系不紧密,应排除。

7.B【解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它们共同蕴涵的哲理是要重视量变,应选B项。其他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8.B【解析】本题考查新事物发展的知识,考查分析推理能力。材料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央提出“新农村”到2006年的“新农村”,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选B项;A、C、D 三项观点正确,但不能反映材料内容。

9.B【解析】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等知识,考查理解能力。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走向其对立面,这体现了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道理,选B项;矛盾双方并不必然转化,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转化的原因,C项不选,材料没有说明发展道路,D项不选。

10.B【解析】A项说明客观事物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我们可以通过长期的实践来认识和掌握它的规律,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B项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项体现了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D项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

11.C【解析】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表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A错误。B、D本身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中心。

12.C 13.C

下载哲学生活专题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与发展观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生活专题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与发展观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