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生活与哲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本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二、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三、设计思想
教学中贯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握时代性,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实际的学生生活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知哲学,从而亲近哲学,让学生明白其实生活充满哲学,“生活处处皆哲学”。
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体验情境等方法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建构生活化的课堂。
四、教学防法
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收集处理信息。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联系的含义
二、联系的普遍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三、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
2、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四、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
(1)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设置活动导入新课)
(试试看)以“踏花归去马蹄香”或“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
问: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会画画,如果以这两句诗为题作一幅画,你会怎样立意构图,才能使这幅画成为佳作、名画。
引导:为什么画面有和尚却不见寺庙呢?为什么只画蝴蝶或蜜蜂,而不画花呢?
点题:同学们做画中已经运用了哲学上的一个重要观点。---联系的观点。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书,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联系是什么?联系有哪些特征?(板书):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含义”
问:联系指的是一种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问:是谁与谁的相互关系呢? 问:事物的联系具有什么特点? 问:请同学们说说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怎么理解?请就上述事例进行说明。(根据学生的归纳 PPT展示联系的普遍性的三个表现)点拨:是不是只有在自然界中存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呢?同学们还能举其他例子说明吗。
引导:怎么理解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过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请说说理由。点评:同学们的分析中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还具有什么特点?
过渡: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中。同学们说说我们的学习处于哪些联系中?古人认为学子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今天,能不能只读书,而不问窗外事呢?
师:是的,我们既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关心国家大事。同学们知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了,却带来了什么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P55探究活动,来谈谈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相处?
师: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是怎么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国家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 点题:同学们的分析不仅应用了许多时政热点材料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而且应用了学过的《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同时还运用了今天学习的哲学原理。说说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到国家提出的政策说明联系的什么特点? 师: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师:人可以改造自然,创造出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使自然带上人类活动的烙印,自然物呈现出“人化”的特点。是否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师:这说明什么?
师: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那么是不是人们在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了呢? PPT归纳:联系具有客观性的表现
过渡:如何理解联系的多样性?联系有哪些形式? PPT归纳:联系具有多样性
PPT(连一连)请对号入座:说出下列俗语、谚语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牵一发而动全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唇亡齿寒-----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和尚与寺庙------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生活中事物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他们之间也不是没有任何联系,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可能要经过很多中间的环节才能发生联系。提问:学习联系多样性原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巩固新课)(用PPT展现本框知识结构体系)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
(课堂延伸)我们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请就这个课题设计活动方案。
思考,(可以语言描绘)
并说明理由,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用和尚来表现深山中隐藏着古寺。
生:用蝴蝶或蜜蜂来表现马蹄踏过花丛留有花的香味。
生:花与蝴蝶是联系的,香味是画不出来的,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寺庙与和尚存在着客观的必然联系。崎岖的山路上有和尚在挑水,说明这深山中必有寺庙。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联系的含义以及联系的三个特点。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生: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答: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学生分析:(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生:蝴蝶、踏花、马蹄、花香等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马蹄踏过花丛,才会留下香味,花香吸引蝴蝶。说明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生: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各种生物要生存、繁衍还需要大自然提供阳光、空气、水等无机环境。„„
生:我们可以认识到自然中存在的蝴蝶、踏花、马蹄、花香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来画画,说明自然界与人类活动、人的思维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生:自然灾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一个地方发生了灾情牵动着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心,台风是一种自然现象,超强台风带来强降雨、狂风,造成山体滑坡,阻碍交通,影响旅客的出行,学生无法到学校学习、活动,同时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社会问题。
生: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这些周围的事物又和周围的事物相联系,所以我们说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生:每个事物都由内部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一棵植物是由根、茎、枝、叶、花等部分组成的,如果把它的根或茎或某个部分铲除掉,就会枯死了。
生:动物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由内部各个器官组成的,如果它的内脏被掏掉,纵使有充足的阳光、水分等,也无法存活。
生:马是由头、身子,四肢,尾巴等各个器官有机组成的,才成其为一匹马,如果你在马的身上安装的是大象的头,老鼠的尾巴,那它就成了四不象的怪物了。„„
生:不是。联系的普遍性是说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而不是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周围事物的存在是这两个事物联系的条件。如前面的马蹄香,马蹄与蝴蝶能够联系起来,是因为蝴蝶与花香的内在联系,马蹄踏过花丛,留下香味,吸引蝴蝶。所以花香是马蹄与蝴蝶联系的条件。
生:比如,电风扇由发动机、扇叶等部分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就必须给它插上电源,没有电,风扇就不会工作了,电源是风扇能给人带来清风的条件。
……
生:有条件的。(学生三言两语)
生: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
生:学习与活动、娱乐(打球、上网)的关系。
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会。„„
生: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生:资源、环境问题等又影响人类生存、发展与经济的增长。
(学生活动,学生课前把收集的材料包括图片、数字、文字及视频等制作PPT,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展示,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及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展开分析。)生: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自然的存在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自然就会惩罚人类、报复人类。生:当今人类的滥砍滥伐,滥捕滥猎等行为,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空气、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我们要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自然的朋友,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提出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提出五个“统筹”,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生:节能减排。„„
生:联系的客观性。
生:人与自然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不是外界强加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蝴蝶与花香,和尚与寺庙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造出来,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生:人可以改造自然,创造出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是意识能动作用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给客观世界打上深深的人类活动的烙印。但仍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生:说明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生:不是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在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环境等问题后,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天提倡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模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整理归纳联系具有客观性的表现及要求)
生:有直接和间接联系,内部和外部联系,本质和非本质联系,必然和偶然联系,长远和眼前联系„„ 学生课堂演练
生: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还要把握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生: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生: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生:懂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自觉的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生:我们还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护自己的家园。(课后作业)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动学生思维,导入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和工具,学生要善于利用教材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归纳知识,建构知识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教学内容,做到 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
从具体的例子中理解抽象的哲学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分析自身的学习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做一个懂得学习的人。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精心设疑,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主动收集各种资料用于学习。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从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维护自然环境。
引导学生回顾第二单元学过的知识说明,温故知新
回归课本
用已学的知识去解释、说明生活中的问题,既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第二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图表归纳法、联系实际法。
4、教学过程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新】
第一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它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学习的题就是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多媒体播放《唇亡齿寒》
学生思考:
1、典故中唇和齿是一种什么联系?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鱼、水、城门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3、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
教师: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进入新】
【板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是存在着联系的?
学生举例:(略)。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板书】
(二)、联系的特点
展示图片:《蝴蝶效应》
学生讲述: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教师: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联系是普遍的。
教师:联系的普遍性具体怎么理解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引导思考:美国大西洋彼岸的一块石头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师生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是有条的。
教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板书】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过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联系的第一个特点。下面我们看联系的第二个特点
新华社报导:一女大学生毕业后求职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并不是女大学生能力不够或水平不高,而是因为她姓“裴”,招聘人员认为者个姓与“赔”同音,不吉利,所以把她拒之门外。
请大家讨论一下:报道中招聘者的做法正确么?
学生:(略)
教师:“赔”和“裴”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招聘者的做法是在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那么我们一起看看联系的客观性。
【板书】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提出问题】既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面对事物的联系,比如全球变暖,人们是不是无能为力了呢?如果不是,我们在面对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可以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展示图片: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长江大桥
教师:这些都是人们建立的新的联系的表现,说明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过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大家看看下面材料:
据有关材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思考:材料中有什么联系?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其他形式的联系吗?
学生回答:……
【板书】
3、联系的多样性
(1)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判断所给的成语或漫画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时势造英雄。
无风不起浪。
虚心使人进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提出问题】: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些联系对事物发展作用一样吗?
第三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马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唯物论揭示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揭示的是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咱们从今天开始就来继续学习第三单元,也就是辩证法部分的内容,那老师手里有一个鱼缸,鱼缸里面有鱼、水草和水,需要说明下老师的这条鱼是一条食草性的鱼,哪个同学能回答,在这个小小的鱼缸里,鱼、水草和水等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
鱼吃草,鱼和草都离不开水,草释放氧气给鱼,鱼的粪便分解出氮等营养成分供给水草。很好,那鱼缸作为一个事物,又与其他哪些事物有联系呢?
阳光、温度、空气„„
鱼缸与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同时鱼缸内部诸要素之间也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联系之中。那我们可以把鱼缸比作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缩小版,地球所有的生物和所处的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那是不是生物圈中的事物也是普遍联系着的啊?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有没有同学来列举下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着的呢?
联系的事物无处不在,你我他也是因为靖宇中学这个大家庭联系在一起。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联系的含义
能不能概括出哲学中的联系概念。哲学上所阐述的联系的含义是从具体的联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一个共性的概念。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事物之间,指的是外部的联系,包括横向的“四面八方”的联系,纵向的“前后相继”的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的联系是说事物的内部联系。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相互说明联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相互的。
明确的联系的含义之后,我们来共同学习下联系的三个特征。咱们同学知道在自然界生物圈中,有很多元素组成,森林、草原、海洋、动物等,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的经济往来频繁,让世界变成了村庄。思维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
老师从三个角度来说明联系,你能告诉我说明了什么问题吗?我们说,世界上有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普遍性的表现。
提问:你还能用哪些事例来证明联系的普遍性?(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好,在蓝字标注:联系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那同学们思考是不是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答案是否定的,比如,你和美国西海岸的一条鱼有没有联系?我与喜马拉雅山上的一块石头有没有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这么说是正确的表述。
那有的同学说了,那好了,联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那我想和胡锦涛建立一个父子联系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联系是不是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因为联系具有什么性?
客观性。那教材上画上,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客观性是说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比如说,老师我啊 要换个手机号,听说888这个号吉利,谐音就是发发发,所以8和发之间就是有联系的?错,8和发之间有没有客观的联系,这是人们主观想象的,凭空创造的。那联系能不能凭空创造?不能?那好了,那我来消灭联系吧,把固有的联系消灭了,我要吃鸡蛋,我就杀鸡取卵,我要吃鱼,我就竭泽而渔,可不可以。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消灭固有的联系。
那根据事物联系和实践的关系上来讲,我们把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风雨雷电是客观的能不能理解?那人为事物的联系呢?它是不是客观的呢?
有了神州九号载人飞船,再一次将中国人与太空联系起来,那这种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是客观的呢?为什么?
主体航天员是客观的,神舟九号是客观的,太空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有个最大的特点,他只有通过什么才能完成?——实践,实践又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那由实践建立起来的联系是不是客观的?
是
联系是客观的,人类在客观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了吗?显然不是的,我们不仅可以把握固有联系,同时也能改变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比如“载人飞船”“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等,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记下,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以及方法论。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把握固有联系。改变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探究框
为什么丢弃旧电池能危害人类健康,人们还要丢呢?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
联系的客观性。只看到了表面上的旧电池丢弃,但有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看到了眼前的联系,没看到长远的联系。只看到直接联系,没看到间接地本质的联系,忽视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电池丢弃,危害人类健康。表面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材料里把电池丢弃引起危害人类健康的环节一一列出,比如土壤、水让我们通过这些中间环节看到废旧电池的丢弃是怎么影响我们人类健康的。因此我们应知道,不能忽视间接的、本质的联系,不能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成功发射神九,证明我们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水平,那国家的财政支出为神九发射提供可能,那我们就说财政支出与发射是直接联系;成功发射与每一位纳税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我们就说神九发射与纳税人之间的联系是间接联系,那联系又是有条件的,我们想要发射成功,让中国人与太空建立联系,祖国强大是条件,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是条件。
请同学们思考,除了老师说的条件之外,还有哪些条件是神九发射成功的条件。
(天气、宇航员的刻苦训练、工作万不一失、(曾经哥伦比亚机毁人亡、航天精神与民族精神)是条件等等)
只有这些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都符合了,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才能共同构成神九发射成功的重要保证。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记下“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和方法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联系的含义和它的三个特征。
将课本知识联系实际,哪位同学能用联系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比如政史地之间是有联系的,你应该怎么办?
每门功课的知识联系,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与人交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们得出结论,在我们认识世界和对待周边事物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这样,我们才能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周边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安排生活与实践,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四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雾霾”是今年被大家提及最多的词语之一,现在可以看到很多人出行大多都戴厚厚的口罩,尤其是城市里。那么,提起这两个字,你们会想起什么呢?
【进入新课】 第一环节感悟联系
多媒体播放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视频《燃煤、机动车、扬尘成污染元凶》 学生思考(自主学习):
1、引发雾霾天气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
教师:通过这个视频,学生能够概括出引发雾霾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人类社会不合理活动,以及人类缺乏环保意识,与此同时,也让学生们了解到雾霾对人类有如此大的危害。这让学生自己就明白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整个世界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即很好的掌握了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板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板书】
(二)、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引导思考:美国大西洋彼岸的一块石头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师生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教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板书】
2、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通过自主概括雾霾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环节探究联系
过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联系的第一个特点。下面我们看联系的第二个特点 以上我们知道人类和天气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类通过不合理的活动影响和改变天气系统平衡同时也遭到雾霾的惩罚,这说明了什么唯物论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略)教师: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人类与雾霾天气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想到规律客观性,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雾霾,这样要因势利导,用类比的方法进而讲联系的客观性,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掌握联系客观性。
【板书】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提出问题】既然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雾霾的惩罚,人类是不是无能为力了呢?如果不是,请同学们为治理雾霾出谋划策?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展示图片: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长江大桥 教师:这些都是人们建立的新的联系的表现,说明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过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还是多样的,雾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雾霾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可见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思考:人们为了经济效益和出行方便,忽视了生态保护,大肆排放废气造成雾霾灾害,这表明人类看到了什么联系,忽略了什么联系,给我们什么方法论启示? 学生回答:„„
【板书】
3、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学生通过迁移规律的客观性进而掌握联系客观性来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提出治理雾霾的措施和概括联系多样性的作用来培养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从三个方面学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是联系的普遍性,从事物内部、事物外部和整个世界方面说明了联系是普遍的。二是联系的客观性,不论是自在事物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在联系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三是联系的多样性,还提到了联系的条件性。另外,这三点分别对应的方法论要求也是需要同学们把握好的。原理内容(世界观)要求(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 A、(事物外部)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 B、(事物内部)事物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C、(整个世界)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事物是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把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课堂练习】
第五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例
夏均香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的第一个框题内容,也是哲学辩证法的起端。在内容比较抽象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视频、自由回答常识知识等方式,力求知识形象化,从而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接受乏味的抽象知识、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课堂互动效果,通过引导学生或自主或分组讨论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更要让学生大胆发言,表明观点,共同讨论,最后形成共识。【教学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炼与概括联系的含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分析社会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自觉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方法论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方法】:案例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7年9月3日,朝鲜地震的诱因:朝鲜第六次核实验所致。思考:朝核试验为什么再次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反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三)讲授新课
一、联系的含义、普遍性
生:展示预习成果说出并解读联系的含义。探究一:
师:结合生活,请同学们列举实例说说,在我们身边都有哪些联系?
生:产品质量与人的身体健康;雾霾与出行、与疾病、与交通事故等;高铁通车与经济发展等……
师:将学生的举例分类为事物之间的、事物内部的、整个世界的 小结:联系是普遍的
生:概括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
探究二:联系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生:回答——不是,联系是具有条件性的(举例说明)过渡:提问——从自身角度及和周围事物关系的角度说一下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都和什么有联系?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不但与个人的主观努力的联系,而且和周围的同学、老师、学校、政府都有联系,所以,我们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通过一段视频和材料,用已学到的知识继续分析,看看联系还有什么特点?
探究三:播放《延龙图新区的建立》视频和展示相关材料
二、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 思考:
1.“延龙图新区是从实际出发,科学研究、严格论证后确定的”,这说明联系具有什么特点?给我们什么启示?
2.延龙图新区从事物的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属于哪种联系?这种联系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为什么? 小结:联系的客观性
师追问:联系是客观的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了呢?
生:回答——不是(人们可以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有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小结: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过渡: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在众多具体联系中呈现了什么特点? 分析材料二: 思考:
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材料二体现了联系的哪些形式?
2.结合材料,从联系多样性的角度说明应如何建设延龙图新区。小结:联系的多样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在准确把握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的前提下,能真正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设计这节课的意图是通过时政材料、通俗易懂的生活中的例子,把抽象的哲学思想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的目的。精心设疑,让学生根据事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思辩能力。设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由于个别问题,学生回答环节用时比较多,时间过于紧张,导致后面没有充分的时间把最后一个问题环节做得更好,今天在时间的把握上还需注意。【学以致用】:
判断所给的成语或漫画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②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见引力?(现象联系、本质联系)
③骑着车闸不灵的自行车撞到人(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五)达标测试 选择题:
1.下列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成语典故的有()A.唇亡齿寒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刻舟求剑
2、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随手一扔的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而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是物质的 B.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理是: A、一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C、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要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D、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因为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这种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5、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发生40年来最强的地震。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说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C、关键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布置作业】:1.优化学案 2.巩固提高部分(选作一题)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2)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财,反而在 9月18日被正法。试想: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选作一题,既可以达到巩固、运用知识的目的,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新授知识接受能力的自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和龙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2017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