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 ②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③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探究建德草莓发展的对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经济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方法:案例法、归纳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教师教法:采用事例探究、讲授分析、合作讨论等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生学法: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学会运用联系方法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师生活动设计】
通过展示案例——提出目标,引发讨论与交流——互动探究,得出结论——设置问题追问——引出进一步深入探讨——引申结论,升华主题。【教学过程设计】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复习导入:
在第二单元我们第四课,第五课学习了辩证唯物论:物质观与运动观,第六课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第三单元的新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内容,首先给大家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体框架,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的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师:游戏规则如下:
1、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老师边听同学说边板书记录)
2、最后请同学把这些看到想到的事物编成一段话 例:我看到了粉笔想到了老师
同学:(略)
师:好,同学们都很有想象力。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给老师带来了一幅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画面,其实,不仅在我
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那样的联系,整个世界也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了这么多的联系,那到底什么是联系,联系的含义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外部联系)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内部联系)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比如黑板上我们举出的这些事物,教师、粉笔、水„各个事物之间有联系。如果我们把整个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教师、粉笔、水看成各个部分、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着。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都存在着联系。
在这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又叫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就是内部联系。Ppt(展示)
好,我们了解了联系的含义,联系有没有什么特点呢?它的特点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关于今年3·11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的一段视频。
课件展示: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波及太平洋沿海20国家(插入视频)同学们边看视频边思考:
1、从视频上看来,日本3·11大地震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好,同学们说了很多影响,老师在这里也归纳了几点,一起来看一下,首先,对日本本国来说,对日本的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影响。对其他国家来说: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沿海的20多个国家。还有从人的思维来说:我们认识到灾害的危害性、通过灾害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我们要把握好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预见性等等。现在我们用哲学的观点来看一下,我们说日本地震与本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事物内部的联系。也就是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与各国、世界的联系是事物外部的联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加上人类思维的普遍联系,我们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步骤二:师生共探讨,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及其表现。
一、联系的普遍性(板书)
1、联系是普遍的(板书)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事物外部)(2)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世界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人的思维(主观世界))
这就是联系的普遍性的三大表现,一起来读一下:
师:好,既然联系是普遍的,那么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吗? 学生:是与不是
师:老师来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同学们坐在这里读书,老师的同事在家里看电视,两者有没有联系?再比如说同学们打排球和卡扎菲之死有没有联系? 学生:没有
师: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判断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事物有没有联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这个知识点在考试题中经常出现,大家一定要牢记。(把它记在课本上)
师:我们学完了联系普遍性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那联系是普遍的,我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方法论呢?
3、联系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要注意具体联系的条件性。师:好,我们现在来小结一下联系的普遍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注意到具体联系的条件 师:学完了联系的普遍性,我们来轻松一下,给同学们来个脑筋急转弯。课件展示:米的妈妈是谁?(花,因为花生米)米的爸爸是谁(蝶,因为蝶恋花)米的外婆是谁(妙笔,因为妙笔生花),米的外公是谁(苞米花,因为抱过米又抱过花)。
师:好,同学们都很聪明,老师在这里有疑问了:这些都是真的吗?米的妈妈是花生米„„?这种所谓的“联系”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同学:(略)
师:这些联系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是人幻想虚构的联系,是主观臆造的 ;是虚假的,根本不存在的联系。这里的联系是虚构的,那真正的联系还有什么特点呢?联系的第二个特性是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步骤三:深入剖析,突破难点,解决联系的客观性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板书)1、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板书)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可以举个联系客观性的例子吗? 学生:(略)
师:自然界中,食物链上的动植物之间的联系。万有引力与宇宙的联系。太阳与万物生长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师: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两种: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种种联系在人类社会产生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生物链,太阳与万物),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带有主观能动性,那为什么我们说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自然下雨和人工下雨。[课件展示] 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 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些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也不会下雨的。
此时,如果人工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使云中产生凝结或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并过程,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
讨论:
(1)根据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分,自然降雨与人工降雨分别属于什么联系?(2)自然降雨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产生了的,这种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工降雨浸透了人的目的性与创造性,这种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吗?(3)我们肯定联系是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认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那么这两种说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不能改变联系的存在,可以改变的是事物的状态和具体联系的方式)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自然降雨是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而人工降雨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即使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浸透了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是,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使联系形式多样化。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为内容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来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不能改变联系的存在,可以改变的是事物的状态和具体联系的方式)
2、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板书)
师过渡:既然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是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而言有什么方法论要求呢?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板书)学生回答:(略)师:书本上有,标记起来,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诡辩论(这里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切脑筋急转弯都是诡辩论),反对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小结2: 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诡辩论
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P56最上面的小字部分划记)
步骤四:扩展延伸,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及条件性。
师:既然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我们的联系就存在多种多样的联系,事实上,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联系的多样性到底有哪些?
三、联系的多样性(板书)
原因: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使得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表现: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
[成语故事展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师问: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火和池里的鱼是一种间接联系。人们为了救城门的火却危害了池子里鱼的生命。人们只看到了失火与城门的直接联系,却忽略了火与鱼的间接联系。这个故事提醒了我们在学习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的多样性,这样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有重要意义。图片展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师:请同学们作个判断,看看他们之间属于什么联系? 如唇亡齿寒——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守株待兔——偶然联系;昼夜循环——必然联系等等。)
教师过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联系。而要认识事物的不同联系。需要分析不同的具体事物。一切事物存在与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其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我们明确联系的条件性。那么如何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呢?
举例:人的一生。
2、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板书)
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具体要求:
①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②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③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本课小结】
世界观 方法论
联系的A、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 B、普遍性 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客观性 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
和诡辩论
联系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多样性 也是多种多样。
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
移。【教学反馈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二、1.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①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③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④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2、“卧佛寺”是英语“office”(办公室)的谐音,有人认为想进办公室做白领就要到“卧佛寺”烧香拜佛。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其哲学依据是(D)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D.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3.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人体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警示是()A.联系是普遍的
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
C.要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C
4、一些科学家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废弃物在一定情况下都是资源,能被人类利用起来,这体现了(c)A.联系是主观的,可以随意改变 B.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C.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想象的联系一定能转变为现实的联系(2)、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近海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强海啸。海啸袭击了沿海大片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说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C、关键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5/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1、禽流感病毒在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肆虐尤甚,对此,科学家提出了大量可能的解释,有自然原因,也有文化因素。冷湿环境有利于病毒繁衍;冬季节日频繁,人们经常聚在一起;密闭不通风的门窗等。这些都增加了病毒扩散和传播的机会。这体现的哲理是()A、病毒的存活和繁衍需要一定的条件 B、认识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C、联系是事物存在我发展的条件 D、联系是无条件的,具体的
2、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认为:“乌鸦叫丧,喜鹊报喜”,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原理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 3、2006年是农历乙酋年,“由于年头年尾没立春”,被称这“寡妇年”。在相当一些地方,认为寡妇年不能结婚,结婚则不吉利。“无春之年结婚不利”的说法违背了下列哲理的()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B、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上可以转化 D、事物的联系是永恒不
4、历史上,许多地方曾多次试图“克隆”复制茅台酒,最后均“南橘北枳”,根本原因在于酿造茅台酒的特殊地理环境无法“克隆”,这一事例启示我们 ①人们无法根据事物本身的联系去改变事物的状态 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④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观点、做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会由于人为地破坏生物圈引起毁灭人类自身及其他一切生命形式的大灾难而无法生存。这一认识表明: A.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们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C.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D.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三、辨析:人多力量大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题是主要是讲明辩证唯物联系观,辩证的唯物的联系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了解联系观对于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本课题有三个主要的难点:第一,在联系的客观性方面,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没任何孤立存在着的事物,但是不是可以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第二,根据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分,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为事物的联系浸透了人的目的性、计划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吗?第三,联系是多样的,那么,如何去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呢?(亦即它的方法论要求的问题)这节课主要是围绕这三个难点去展开的。通过设置情景——提出目标,引发讨论与交流——互动探究,得出结论——设置问题追问——引出进一步深入探讨——引申结论,升华主题,这几个环节是去深入探讨联系的主要特点。
[展示成语故事]拔苗助长
师问:请大家用所学过的知识评价一个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 学生回答:(略)
师问:没错这个农夫忽视了秧苗生长的客观规律性,这个规律性在我们今天的科题上又称为联系的客观性。
第二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图表归纳法、联系实际法。
4、教学过程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新】
第一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它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学习的题就是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多媒体播放《唇亡齿寒》
学生思考:
1、典故中唇和齿是一种什么联系?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鱼、水、城门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3、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
教师: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进入新】
【板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是存在着联系的?
学生举例:(略)。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板书】
(二)、联系的特点
展示图片:《蝴蝶效应》
学生讲述: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教师: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联系是普遍的。
教师:联系的普遍性具体怎么理解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引导思考:美国大西洋彼岸的一块石头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师生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是有条的。
教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板书】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过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联系的第一个特点。下面我们看联系的第二个特点
新华社报导:一女大学生毕业后求职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并不是女大学生能力不够或水平不高,而是因为她姓“裴”,招聘人员认为者个姓与“赔”同音,不吉利,所以把她拒之门外。
请大家讨论一下:报道中招聘者的做法正确么?
学生:(略)
教师:“赔”和“裴”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招聘者的做法是在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那么我们一起看看联系的客观性。
【板书】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提出问题】既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面对事物的联系,比如全球变暖,人们是不是无能为力了呢?如果不是,我们在面对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可以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展示图片: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长江大桥
教师:这些都是人们建立的新的联系的表现,说明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过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大家看看下面材料:
据有关材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思考:材料中有什么联系?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其他形式的联系吗?
学生回答:……
【板书】
3、联系的多样性
(1)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判断所给的成语或漫画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时势造英雄。
无风不起浪。
虚心使人进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提出问题】: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些联系对事物发展作用一样吗?
第三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马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唯物论揭示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揭示的是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咱们从今天开始就来继续学习第三单元,也就是辩证法部分的内容,那老师手里有一个鱼缸,鱼缸里面有鱼、水草和水,需要说明下老师的这条鱼是一条食草性的鱼,哪个同学能回答,在这个小小的鱼缸里,鱼、水草和水等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
鱼吃草,鱼和草都离不开水,草释放氧气给鱼,鱼的粪便分解出氮等营养成分供给水草。很好,那鱼缸作为一个事物,又与其他哪些事物有联系呢?
阳光、温度、空气„„
鱼缸与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同时鱼缸内部诸要素之间也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联系之中。那我们可以把鱼缸比作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缩小版,地球所有的生物和所处的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那是不是生物圈中的事物也是普遍联系着的啊?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有没有同学来列举下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着的呢?
联系的事物无处不在,你我他也是因为靖宇中学这个大家庭联系在一起。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联系的含义
能不能概括出哲学中的联系概念。哲学上所阐述的联系的含义是从具体的联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一个共性的概念。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事物之间,指的是外部的联系,包括横向的“四面八方”的联系,纵向的“前后相继”的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的联系是说事物的内部联系。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相互说明联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相互的。
明确的联系的含义之后,我们来共同学习下联系的三个特征。咱们同学知道在自然界生物圈中,有很多元素组成,森林、草原、海洋、动物等,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的经济往来频繁,让世界变成了村庄。思维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
老师从三个角度来说明联系,你能告诉我说明了什么问题吗?我们说,世界上有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普遍性的表现。
提问:你还能用哪些事例来证明联系的普遍性?(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好,在蓝字标注:联系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那同学们思考是不是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答案是否定的,比如,你和美国西海岸的一条鱼有没有联系?我与喜马拉雅山上的一块石头有没有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这么说是正确的表述。
那有的同学说了,那好了,联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那我想和胡锦涛建立一个父子联系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联系是不是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因为联系具有什么性?
客观性。那教材上画上,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客观性是说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比如说,老师我啊 要换个手机号,听说888这个号吉利,谐音就是发发发,所以8和发之间就是有联系的?错,8和发之间有没有客观的联系,这是人们主观想象的,凭空创造的。那联系能不能凭空创造?不能?那好了,那我来消灭联系吧,把固有的联系消灭了,我要吃鸡蛋,我就杀鸡取卵,我要吃鱼,我就竭泽而渔,可不可以。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消灭固有的联系。
那根据事物联系和实践的关系上来讲,我们把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风雨雷电是客观的能不能理解?那人为事物的联系呢?它是不是客观的呢?
有了神州九号载人飞船,再一次将中国人与太空联系起来,那这种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是客观的呢?为什么?
主体航天员是客观的,神舟九号是客观的,太空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有个最大的特点,他只有通过什么才能完成?——实践,实践又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那由实践建立起来的联系是不是客观的?
是
联系是客观的,人类在客观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了吗?显然不是的,我们不仅可以把握固有联系,同时也能改变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比如“载人飞船”“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等,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记下,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以及方法论。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把握固有联系。改变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探究框
为什么丢弃旧电池能危害人类健康,人们还要丢呢?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
联系的客观性。只看到了表面上的旧电池丢弃,但有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看到了眼前的联系,没看到长远的联系。只看到直接联系,没看到间接地本质的联系,忽视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电池丢弃,危害人类健康。表面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材料里把电池丢弃引起危害人类健康的环节一一列出,比如土壤、水让我们通过这些中间环节看到废旧电池的丢弃是怎么影响我们人类健康的。因此我们应知道,不能忽视间接的、本质的联系,不能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成功发射神九,证明我们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水平,那国家的财政支出为神九发射提供可能,那我们就说财政支出与发射是直接联系;成功发射与每一位纳税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我们就说神九发射与纳税人之间的联系是间接联系,那联系又是有条件的,我们想要发射成功,让中国人与太空建立联系,祖国强大是条件,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是条件。
请同学们思考,除了老师说的条件之外,还有哪些条件是神九发射成功的条件。
(天气、宇航员的刻苦训练、工作万不一失、(曾经哥伦比亚机毁人亡、航天精神与民族精神)是条件等等)
只有这些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都符合了,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才能共同构成神九发射成功的重要保证。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记下“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和方法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联系的含义和它的三个特征。
将课本知识联系实际,哪位同学能用联系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比如政史地之间是有联系的,你应该怎么办?
每门功课的知识联系,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与人交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们得出结论,在我们认识世界和对待周边事物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这样,我们才能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周边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安排生活与实践,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四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例
夏均香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的第一个框题内容,也是哲学辩证法的起端。在内容比较抽象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视频、自由回答常识知识等方式,力求知识形象化,从而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接受乏味的抽象知识、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课堂互动效果,通过引导学生或自主或分组讨论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更要让学生大胆发言,表明观点,共同讨论,最后形成共识。【教学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炼与概括联系的含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分析社会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自觉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方法论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方法】:案例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7年9月3日,朝鲜地震的诱因:朝鲜第六次核实验所致。思考:朝核试验为什么再次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反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三)讲授新课
一、联系的含义、普遍性
生:展示预习成果说出并解读联系的含义。探究一:
师:结合生活,请同学们列举实例说说,在我们身边都有哪些联系?
生:产品质量与人的身体健康;雾霾与出行、与疾病、与交通事故等;高铁通车与经济发展等……
师:将学生的举例分类为事物之间的、事物内部的、整个世界的 小结:联系是普遍的
生:概括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
探究二:联系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生:回答——不是,联系是具有条件性的(举例说明)过渡:提问——从自身角度及和周围事物关系的角度说一下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都和什么有联系?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不但与个人的主观努力的联系,而且和周围的同学、老师、学校、政府都有联系,所以,我们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通过一段视频和材料,用已学到的知识继续分析,看看联系还有什么特点?
探究三:播放《延龙图新区的建立》视频和展示相关材料
二、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 思考:
1.“延龙图新区是从实际出发,科学研究、严格论证后确定的”,这说明联系具有什么特点?给我们什么启示?
2.延龙图新区从事物的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属于哪种联系?这种联系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为什么? 小结:联系的客观性
师追问:联系是客观的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了呢?
生:回答——不是(人们可以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有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小结: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过渡: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在众多具体联系中呈现了什么特点? 分析材料二: 思考:
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材料二体现了联系的哪些形式?
2.结合材料,从联系多样性的角度说明应如何建设延龙图新区。小结:联系的多样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在准确把握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的前提下,能真正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设计这节课的意图是通过时政材料、通俗易懂的生活中的例子,把抽象的哲学思想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的目的。精心设疑,让学生根据事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思辩能力。设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由于个别问题,学生回答环节用时比较多,时间过于紧张,导致后面没有充分的时间把最后一个问题环节做得更好,今天在时间的把握上还需注意。【学以致用】:
判断所给的成语或漫画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②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见引力?(现象联系、本质联系)
③骑着车闸不灵的自行车撞到人(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五)达标测试 选择题:
1.下列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成语典故的有()A.唇亡齿寒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刻舟求剑
2、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随手一扔的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而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是物质的 B.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理是: A、一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C、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要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D、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因为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这种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5、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发生40年来最强的地震。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说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C、关键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布置作业】:1.优化学案 2.巩固提高部分(选作一题)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2)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财,反而在 9月18日被正法。试想: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选作一题,既可以达到巩固、运用知识的目的,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新授知识接受能力的自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和龙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2017年10月17日
第五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全章概述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程学习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教学重点、难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二)进行新课
/ 5
一、联系的普遍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
1、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相关链接”以及“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2、什么是联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综合上面所学内容,思考什么是联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客观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与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破坏生态不利于人的生存。
1、为什么说联系是客观的?
(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
/ 5
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5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类早就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利用这种联系为人类服务。
2、联系客观性的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为人类造福。
三、联系的多样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联系。
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因此,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 5
2、联系多样性的意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教师点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普遍联系观点,知道了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实例探究
[例1]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表现在()①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每一事物都是世界这一联系网上的部分和环节 ④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③ ④ 答案:B [例2]人类过度的砍伐森林、放牧等行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这说明联系具有()
A.普遍性 B.多样性 C.主观性 D.客观性 答案: D [例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①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②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③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④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5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② ③ ④ 答案:A ★课余作业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组讨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