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倪海霞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倪海霞
导入新课:
师:第二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与认识论部分,那这个物质的世界,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涉及的内容——辩证法。在第四单元,我们会在这三者的基础上学习人生价值观部分。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地球在变暖》视频。
看完这个视频,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全球变暖不仅有它产生的原因,也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
现在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由于大工业生产,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二氧化碳,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供水短缺,低地国家消失。这些环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说,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新课讲授:
师:那到底什么是联系呢?请同学回答一下。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但都是生活层面的联系,我们现在来看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定义联系的呢?从课本上划一下。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我们把事物之间的称为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称为内部联系。
师: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下,哲学上讲的联系与具体生活中讲的联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知道了联系的哲学含义,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本框题的题目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那联系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外部)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
这主要分为两种: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我们把这种横向联系也叫四面八方的联系,纵向联系也叫古往今来的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内部)不发生联系的要素是没有的。
比如我们的手表:内部的各个零部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还有请看这幅图,之所以能不停的左右摇摆,是因为它们内部有着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我们人类的思维,都是普遍联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给我们的方法论要求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个巧问妙答,这个脑筋急转弯的答案大家都应该知道。
对,答案就是花、蝶、妙笔、苞米花。
还有生活中的喜鹊报喜、乌鸦报丧,8是发,发大财,4是死,不吉利,大家都不陌生吧。生:不陌生。
师:很好,那考考大家:你认为生活中有这样的联系吗? 生:没有。师:对。这是一种胡乱的联系。这种所谓的“联系”有着共同的特点 A、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B、是人幻想虚构的联系,是主观臆造的 C、是虚假的,根本不存在的联系
因此我们说:联系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联系的客观性。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从课本上勾下来:P55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一般把联系分为两种:①自在事物的联系 和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
第一个很好理解,就是人类产生之前的联系,它肯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至于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产生后的联系,打上了人类主观方面的痕迹,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我们知道,这种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实践,知道它是客观的,那实践作用下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必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师: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给我们的方法论要求就是:
A、人们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不能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否则会走向(诡辩论)B、人们也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
师:联系是客观的,那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面对这些我们该怎么办? 生:略
师:对,我们可以进行人工降雨,还有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引水上山工程。面对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我们还进行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师: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P56 勾画)
师:全球变暖会带来干旱,2010年的西南旱灾,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那请大家想一想,西南旱灾会对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呢? 生:略。
师:对,仅仅一个旱灾,影响了很多。比如农作物减产或无收、人民饮水困难、灾区农产品价格上涨等方面。它涵盖了我们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各个方面。因此说联系是随处可见、多种多样的,有一些我们能够看到,有一些我们不容易看到。
师:所以说联系还具有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它有有那些表现:
直接间接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内外部联系、偶必然联系、因果联系、整体部分联系等。
具体分析:
(1)直接联系大家都很清楚,间接联系呢,就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内外部联系就是“二童子学棋”,师父引进门是外部联系,而修行在个人则是内部联系。(3)本质非本质联系呢,就是苹果落地的故事。苹果落地是现象联系,而万有引力定律则是本质联系。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必然联系,而里边到底有几个豆呢则是一种偶然的、不确定联系。(5)始料不及这个漫画则是明确的说明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正是老鼠吃完了瓶子里的东西这一原因,导致了它出不来的这一结果。整体部分的联系,我们在下课时会给大家详细讲。师:那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呢?
看这幅图,刚才从视频里得知,图瓦卢是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即将消失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之所以举国移民新西兰,是因为他们赖以生活的国土和家园被海水吞噬了;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事物它是另一事物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大家能不能理解?
还有我们说可以人工降雨,但人工降雨是需要客观条件的,比如说0℃以上的暖云中要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冰晶。还需要碘化银做催化剂等,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是无法把空中的水实实在在的降到地面的。
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每一种具体联系它都是有条件的。联系是多种多样,涵盖方方面面的,所以联系的多样性,给我们的方法论要求就是: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呢,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课堂小结(板书):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所有内容。Ppt展示知识框架。
第二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全章概述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程学习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教学重点、难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二)进行新课
/ 5
一、联系的普遍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
1、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相关链接”以及“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2、什么是联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综合上面所学内容,思考什么是联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客观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与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破坏生态不利于人的生存。
1、为什么说联系是客观的?
(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
/ 5
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5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类早就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利用这种联系为人类服务。
2、联系客观性的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为人类造福。
三、联系的多样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联系。
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因此,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 5
2、联系多样性的意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教师点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普遍联系观点,知道了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实例探究
[例1]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表现在()①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每一事物都是世界这一联系网上的部分和环节 ④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③ ④ 答案:B [例2]人类过度的砍伐森林、放牧等行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这说明联系具有()
A.普遍性 B.多样性 C.主观性 D.客观性 答案: D [例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①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②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③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④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5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② ③ ④ 答案:A ★课余作业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组讨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
/ 5
第三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图表归纳法、联系实际法。
4、教学过程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新】
第一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它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学习的题就是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多媒体播放《唇亡齿寒》
学生思考:
1、典故中唇和齿是一种什么联系?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鱼、水、城门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3、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
教师: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进入新】
【板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是存在着联系的?
学生举例:(略)。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板书】
(二)、联系的特点
展示图片:《蝴蝶效应》
学生讲述: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教师: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联系是普遍的。
教师:联系的普遍性具体怎么理解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引导思考:美国大西洋彼岸的一块石头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师生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是有条的。
教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板书】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过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联系的第一个特点。下面我们看联系的第二个特点
新华社报导:一女大学生毕业后求职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并不是女大学生能力不够或水平不高,而是因为她姓“裴”,招聘人员认为者个姓与“赔”同音,不吉利,所以把她拒之门外。
请大家讨论一下:报道中招聘者的做法正确么?
学生:(略)
教师:“赔”和“裴”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招聘者的做法是在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那么我们一起看看联系的客观性。
【板书】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提出问题】既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面对事物的联系,比如全球变暖,人们是不是无能为力了呢?如果不是,我们在面对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可以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展示图片: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长江大桥
教师:这些都是人们建立的新的联系的表现,说明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过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大家看看下面材料:
据有关材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思考:材料中有什么联系?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其他形式的联系吗?
学生回答:……
【板书】
3、联系的多样性
(1)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判断所给的成语或漫画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时势造英雄。
无风不起浪。
虚心使人进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提出问题】: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些联系对事物发展作用一样吗?
第四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马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唯物论揭示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揭示的是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咱们从今天开始就来继续学习第三单元,也就是辩证法部分的内容,那老师手里有一个鱼缸,鱼缸里面有鱼、水草和水,需要说明下老师的这条鱼是一条食草性的鱼,哪个同学能回答,在这个小小的鱼缸里,鱼、水草和水等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
鱼吃草,鱼和草都离不开水,草释放氧气给鱼,鱼的粪便分解出氮等营养成分供给水草。很好,那鱼缸作为一个事物,又与其他哪些事物有联系呢?
阳光、温度、空气„„
鱼缸与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同时鱼缸内部诸要素之间也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联系之中。那我们可以把鱼缸比作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缩小版,地球所有的生物和所处的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那是不是生物圈中的事物也是普遍联系着的啊?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有没有同学来列举下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着的呢?
联系的事物无处不在,你我他也是因为靖宇中学这个大家庭联系在一起。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联系的含义
能不能概括出哲学中的联系概念。哲学上所阐述的联系的含义是从具体的联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一个共性的概念。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事物之间,指的是外部的联系,包括横向的“四面八方”的联系,纵向的“前后相继”的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的联系是说事物的内部联系。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相互说明联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相互的。
明确的联系的含义之后,我们来共同学习下联系的三个特征。咱们同学知道在自然界生物圈中,有很多元素组成,森林、草原、海洋、动物等,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的经济往来频繁,让世界变成了村庄。思维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
老师从三个角度来说明联系,你能告诉我说明了什么问题吗?我们说,世界上有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普遍性的表现。
提问:你还能用哪些事例来证明联系的普遍性?(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好,在蓝字标注:联系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那同学们思考是不是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答案是否定的,比如,你和美国西海岸的一条鱼有没有联系?我与喜马拉雅山上的一块石头有没有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这么说是正确的表述。
那有的同学说了,那好了,联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那我想和胡锦涛建立一个父子联系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联系是不是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因为联系具有什么性?
客观性。那教材上画上,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客观性是说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比如说,老师我啊 要换个手机号,听说888这个号吉利,谐音就是发发发,所以8和发之间就是有联系的?错,8和发之间有没有客观的联系,这是人们主观想象的,凭空创造的。那联系能不能凭空创造?不能?那好了,那我来消灭联系吧,把固有的联系消灭了,我要吃鸡蛋,我就杀鸡取卵,我要吃鱼,我就竭泽而渔,可不可以。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消灭固有的联系。
那根据事物联系和实践的关系上来讲,我们把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风雨雷电是客观的能不能理解?那人为事物的联系呢?它是不是客观的呢?
有了神州九号载人飞船,再一次将中国人与太空联系起来,那这种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是客观的呢?为什么?
主体航天员是客观的,神舟九号是客观的,太空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有个最大的特点,他只有通过什么才能完成?——实践,实践又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那由实践建立起来的联系是不是客观的?
是
联系是客观的,人类在客观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了吗?显然不是的,我们不仅可以把握固有联系,同时也能改变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比如“载人飞船”“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等,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记下,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以及方法论。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把握固有联系。改变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探究框
为什么丢弃旧电池能危害人类健康,人们还要丢呢?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
联系的客观性。只看到了表面上的旧电池丢弃,但有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看到了眼前的联系,没看到长远的联系。只看到直接联系,没看到间接地本质的联系,忽视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电池丢弃,危害人类健康。表面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材料里把电池丢弃引起危害人类健康的环节一一列出,比如土壤、水让我们通过这些中间环节看到废旧电池的丢弃是怎么影响我们人类健康的。因此我们应知道,不能忽视间接的、本质的联系,不能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成功发射神九,证明我们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水平,那国家的财政支出为神九发射提供可能,那我们就说财政支出与发射是直接联系;成功发射与每一位纳税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我们就说神九发射与纳税人之间的联系是间接联系,那联系又是有条件的,我们想要发射成功,让中国人与太空建立联系,祖国强大是条件,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是条件。
请同学们思考,除了老师说的条件之外,还有哪些条件是神九发射成功的条件。
(天气、宇航员的刻苦训练、工作万不一失、(曾经哥伦比亚机毁人亡、航天精神与民族精神)是条件等等)
只有这些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都符合了,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才能共同构成神九发射成功的重要保证。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记下“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和方法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联系的含义和它的三个特征。
将课本知识联系实际,哪位同学能用联系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比如政史地之间是有联系的,你应该怎么办?
每门功课的知识联系,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与人交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们得出结论,在我们认识世界和对待周边事物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这样,我们才能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周边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安排生活与实践,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五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例
夏均香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的第一个框题内容,也是哲学辩证法的起端。在内容比较抽象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视频、自由回答常识知识等方式,力求知识形象化,从而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接受乏味的抽象知识、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课堂互动效果,通过引导学生或自主或分组讨论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更要让学生大胆发言,表明观点,共同讨论,最后形成共识。【教学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炼与概括联系的含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分析社会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自觉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方法论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方法】:案例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7年9月3日,朝鲜地震的诱因:朝鲜第六次核实验所致。思考:朝核试验为什么再次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反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三)讲授新课
一、联系的含义、普遍性
生:展示预习成果说出并解读联系的含义。探究一:
师:结合生活,请同学们列举实例说说,在我们身边都有哪些联系?
生:产品质量与人的身体健康;雾霾与出行、与疾病、与交通事故等;高铁通车与经济发展等……
师:将学生的举例分类为事物之间的、事物内部的、整个世界的 小结:联系是普遍的
生:概括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
探究二:联系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生:回答——不是,联系是具有条件性的(举例说明)过渡:提问——从自身角度及和周围事物关系的角度说一下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都和什么有联系?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不但与个人的主观努力的联系,而且和周围的同学、老师、学校、政府都有联系,所以,我们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通过一段视频和材料,用已学到的知识继续分析,看看联系还有什么特点?
探究三:播放《延龙图新区的建立》视频和展示相关材料
二、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 思考:
1.“延龙图新区是从实际出发,科学研究、严格论证后确定的”,这说明联系具有什么特点?给我们什么启示?
2.延龙图新区从事物的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属于哪种联系?这种联系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为什么? 小结:联系的客观性
师追问:联系是客观的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了呢?
生:回答——不是(人们可以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有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小结: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过渡: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在众多具体联系中呈现了什么特点? 分析材料二: 思考:
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材料二体现了联系的哪些形式?
2.结合材料,从联系多样性的角度说明应如何建设延龙图新区。小结:联系的多样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在准确把握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的前提下,能真正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设计这节课的意图是通过时政材料、通俗易懂的生活中的例子,把抽象的哲学思想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的目的。精心设疑,让学生根据事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思辩能力。设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由于个别问题,学生回答环节用时比较多,时间过于紧张,导致后面没有充分的时间把最后一个问题环节做得更好,今天在时间的把握上还需注意。【学以致用】:
判断所给的成语或漫画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②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见引力?(现象联系、本质联系)
③骑着车闸不灵的自行车撞到人(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五)达标测试 选择题:
1.下列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成语典故的有()A.唇亡齿寒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刻舟求剑
2、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随手一扔的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而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是物质的 B.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理是: A、一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C、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要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D、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因为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这种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5、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发生40年来最强的地震。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说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C、关键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布置作业】:1.优化学案 2.巩固提高部分(选作一题)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2)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财,反而在 9月18日被正法。试想: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选作一题,既可以达到巩固、运用知识的目的,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新授知识接受能力的自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和龙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2017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