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4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第七课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要求。

本框题共三目:

第一目:联系普遍性。这一目得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结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重视事物之间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把握事物之间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 学情简要分析

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理性思考的能力正在形成中,本课关于普遍联系的知识也贴近学生生活,很能引起学生兴趣,所以由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是学生能够做到的。在自学和分析中,学生一定会存在一些疑问,通过课上对这些疑问的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和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学生哲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还不明晰,所以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

●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整体思路:】

课前:自主学习,调查搜集相关资料。结合导学案预习教材,提出困惑的问题 课上:教学互动,合作探究----总结提升,体验践行。学生资料汇总、合作探究、教师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谈生活中该怎么做。

●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合作探究

一、联系的普遍性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和政府为了更好的建设为民服务的政府,不断的问政于民。2011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专程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访谈室,接受联合专访,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这已经是温总理第三次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

2011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专程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访谈室,接受联合专访,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这已经是温总理第三次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温总理一共回答了20多个网友关心的问题,包括物价、房价、收入分配等各个方面。

教师: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温总理一共回答了20多个网友密切关注的问题,包括物价、房价、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改革、反腐败等各个方面。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个问题。

思考:

1、网友为什么特别关心物价、房价、就业、教育医疗改革等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这些问题除了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还影响了什么?

3、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略 教师:请各小组准备发言,谈谈自己小组的意见。

同学A:这些问题都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这些问题都是民生问题,不但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政府行政能力、国家综合国力等。这些都说明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师点评提升: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包含着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即事物外部和内部的联系。请同学们考虑生活中还有那些联系。学生讨论发言:略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外部)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内部)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体)教师: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

4、能否找到一事物,它与周围任何事物都没有联系的?

5、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那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学生思考讨论:略

教师点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多媒体展示:

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二、联系的客观性

同学小明期末考试成绩不好,感觉很是苦恼,事事都不顺心。同学根据他的生日发现他是双子座的,按照星座运势上说的应该是最近一周运气不好。小明感到很不理解,请同学们帮忙解释以下。(注:所谓星座运势指的是根据一个人出生日期(阳历)所属的星座,来论定该星座在每一个流年甚至月份上发生事情的吉凶。)思考:

1、小明的同学说的这种星座运势是不是符合普遍联系的观点?

2、这一事例说明联系具备怎样的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经历甚至是思考,自己的经历和所谓命运、星座、属相等有没有关系?

(经过学生讨论)

学生B:小明同学的这种说法不符合普遍联系的观点。

学生C:我补充一点,更加准确说是,这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观点,是属于唯心主义的。教师点拨提升: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的特征。另外请同学们结合自己预习的情况,谈一谈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是都是客观的?

多媒体展示:

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提出问题】既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面对事物的联系,比如全球变暖,人们是不是无能为力了呢?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略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结合自身经历尝,试分析小明期末成绩不好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情节自己设计,言之有理即可。)试着给这些原因归归类。

教师引导:前面材料中小明成绩不好的原意可能是什么?请给予分类分析。学生D:略

学生E: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分类。

教师:对。这些不同分类的原因其实就是我们要说的不同的联系,即,联系的多样性。

多媒体展示:

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教师过渡:同学们,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正式由于联系才让我们彼此相识,正是由于联系才让世界丰富多彩,我们应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看待问题。

观千剑而后识器----体验践行

学以致用:

材料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材料2: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略 教师点评:

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小结: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 课后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这堂课讲的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内容的难度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对于很多相关资料就存在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就安排课前学生独立搜集相关资料并且整理思考,课上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个人感觉本节课不足之处很多,尤其是自己对学生学情掌握不好,对于课程标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把握不准确,在本课中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没有明显的体现。

● 教学资源介绍

【相关网站】

1、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4015102.html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7日上午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温家宝强调,“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使社会更加发展进步,使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得到改善,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这是温家宝总理连续第三年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全程进行图文、视频直播。(用于联系的普遍性讲解)

第二篇:高中政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精品教案 新人教必修4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

(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1、联系的含义及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补充: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建立新的联系。同时,人又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

◇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作为组合式选择题,本题的解决关键是排错项。故应选B。本题中③说法有误。

2、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课堂练习:

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B项符合题意。

(三)、联系的多样性 l、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课堂探究:(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提示:(1)废旧电池通过污染耕地、水,继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

第三篇: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 ②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③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探究建德草莓发展的对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经济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方法:案例法、归纳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教师教法:采用事例探究、讲授分析、合作讨论等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生学法: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学会运用联系方法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师生活动设计】

通过展示案例——提出目标,引发讨论与交流——互动探究,得出结论——设置问题追问——引出进一步深入探讨——引申结论,升华主题。【教学过程设计】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复习导入:

在第二单元我们第四课,第五课学习了辩证唯物论:物质观与运动观,第六课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第三单元的新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内容,首先给大家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体框架,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的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师:游戏规则如下:

1、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老师边听同学说边板书记录)

2、最后请同学把这些看到想到的事物编成一段话 例:我看到了粉笔想到了老师

同学:(略)

师:好,同学们都很有想象力。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给老师带来了一幅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画面,其实,不仅在我

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那样的联系,整个世界也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讲了这么多的联系,那到底什么是联系,联系的含义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外部联系)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内部联系)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比如黑板上我们举出的这些事物,教师、粉笔、水„各个事物之间有联系。如果我们把整个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教师、粉笔、水看成各个部分、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着。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都存在着联系。

在这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又叫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就是内部联系。Ppt(展示)

好,我们了解了联系的含义,联系有没有什么特点呢?它的特点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关于今年3·11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的一段视频。

课件展示: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波及太平洋沿海20国家(插入视频)同学们边看视频边思考:

1、从视频上看来,日本3·11大地震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好,同学们说了很多影响,老师在这里也归纳了几点,一起来看一下,首先,对日本本国来说,对日本的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影响。对其他国家来说: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沿海的20多个国家。还有从人的思维来说:我们认识到灾害的危害性、通过灾害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我们要把握好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预见性等等。现在我们用哲学的观点来看一下,我们说日本地震与本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事物内部的联系。也就是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与各国、世界的联系是事物外部的联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加上人类思维的普遍联系,我们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步骤二:师生共探讨,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及其表现。

一、联系的普遍性(板书)

1、联系是普遍的(板书)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事物外部)(2)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世界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人的思维(主观世界))

这就是联系的普遍性的三大表现,一起来读一下:

师:好,既然联系是普遍的,那么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吗? 学生:是与不是

师:老师来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同学们坐在这里读书,老师的同事在家里看电视,两者有没有联系?再比如说同学们打排球和卡扎菲之死有没有联系? 学生:没有

师: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判断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事物有没有联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这个知识点在考试题中经常出现,大家一定要牢记。(把它记在课本上)

师:我们学完了联系普遍性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那联系是普遍的,我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方法论呢?

3、联系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要注意具体联系的条件性。师:好,我们现在来小结一下联系的普遍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注意到具体联系的条件 师:学完了联系的普遍性,我们来轻松一下,给同学们来个脑筋急转弯。课件展示:米的妈妈是谁?(花,因为花生米)米的爸爸是谁(蝶,因为蝶恋花)米的外婆是谁(妙笔,因为妙笔生花),米的外公是谁(苞米花,因为抱过米又抱过花)。

师:好,同学们都很聪明,老师在这里有疑问了:这些都是真的吗?米的妈妈是花生米„„?这种所谓的“联系”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同学:(略)

师:这些联系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是人幻想虚构的联系,是主观臆造的 ;是虚假的,根本不存在的联系。这里的联系是虚构的,那真正的联系还有什么特点呢?联系的第二个特性是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步骤三:深入剖析,突破难点,解决联系的客观性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板书)1、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板书)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可以举个联系客观性的例子吗? 学生:(略)

师:自然界中,食物链上的动植物之间的联系。万有引力与宇宙的联系。太阳与万物生长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师: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两种: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种种联系在人类社会产生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生物链,太阳与万物),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带有主观能动性,那为什么我们说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自然下雨和人工下雨。[课件展示] 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 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些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也不会下雨的。

此时,如果人工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使云中产生凝结或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并过程,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

讨论:

(1)根据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分,自然降雨与人工降雨分别属于什么联系?(2)自然降雨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产生了的,这种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工降雨浸透了人的目的性与创造性,这种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吗?(3)我们肯定联系是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认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那么这两种说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不能改变联系的存在,可以改变的是事物的状态和具体联系的方式)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自然降雨是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而人工降雨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即使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浸透了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是,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使联系形式多样化。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为内容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来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不能改变联系的存在,可以改变的是事物的状态和具体联系的方式)

2、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板书)

师过渡:既然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是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而言有什么方法论要求呢?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板书)学生回答:(略)师:书本上有,标记起来,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诡辩论(这里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切脑筋急转弯都是诡辩论),反对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小结2: 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诡辩论

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P56最上面的小字部分划记)

步骤四:扩展延伸,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及条件性。

师:既然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我们的联系就存在多种多样的联系,事实上,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联系的多样性到底有哪些?

三、联系的多样性(板书)

原因: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使得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表现: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

[成语故事展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师问: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火和池里的鱼是一种间接联系。人们为了救城门的火却危害了池子里鱼的生命。人们只看到了失火与城门的直接联系,却忽略了火与鱼的间接联系。这个故事提醒了我们在学习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的多样性,这样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有重要意义。图片展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师:请同学们作个判断,看看他们之间属于什么联系? 如唇亡齿寒——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守株待兔——偶然联系;昼夜循环——必然联系等等。)

教师过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联系。而要认识事物的不同联系。需要分析不同的具体事物。一切事物存在与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其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我们明确联系的条件性。那么如何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呢?

举例:人的一生。

2、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板书)

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具体要求:

①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②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③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本课小结】

世界观 方法论

联系的A、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 B、普遍性 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客观性 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

和诡辩论

联系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多样性 也是多种多样。

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

移。【教学反馈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二、1.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①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③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④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2、“卧佛寺”是英语“office”(办公室)的谐音,有人认为想进办公室做白领就要到“卧佛寺”烧香拜佛。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其哲学依据是(D)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D.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3.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人体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警示是()A.联系是普遍的

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

C.要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C

4、一些科学家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废弃物在一定情况下都是资源,能被人类利用起来,这体现了(c)A.联系是主观的,可以随意改变 B.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C.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想象的联系一定能转变为现实的联系(2)、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近海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强海啸。海啸袭击了沿海大片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说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C、关键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5/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1、禽流感病毒在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肆虐尤甚,对此,科学家提出了大量可能的解释,有自然原因,也有文化因素。冷湿环境有利于病毒繁衍;冬季节日频繁,人们经常聚在一起;密闭不通风的门窗等。这些都增加了病毒扩散和传播的机会。这体现的哲理是()A、病毒的存活和繁衍需要一定的条件 B、认识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C、联系是事物存在我发展的条件 D、联系是无条件的,具体的

2、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认为:“乌鸦叫丧,喜鹊报喜”,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原理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 3、2006年是农历乙酋年,“由于年头年尾没立春”,被称这“寡妇年”。在相当一些地方,认为寡妇年不能结婚,结婚则不吉利。“无春之年结婚不利”的说法违背了下列哲理的()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B、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上可以转化 D、事物的联系是永恒不

4、历史上,许多地方曾多次试图“克隆”复制茅台酒,最后均“南橘北枳”,根本原因在于酿造茅台酒的特殊地理环境无法“克隆”,这一事例启示我们 ①人们无法根据事物本身的联系去改变事物的状态 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④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观点、做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会由于人为地破坏生物圈引起毁灭人类自身及其他一切生命形式的大灾难而无法生存。这一认识表明: A.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们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C.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D.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三、辨析:人多力量大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题是主要是讲明辩证唯物联系观,辩证的唯物的联系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了解联系观对于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本课题有三个主要的难点:第一,在联系的客观性方面,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没任何孤立存在着的事物,但是不是可以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第二,根据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分,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为事物的联系浸透了人的目的性、计划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吗?第三,联系是多样的,那么,如何去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呢?(亦即它的方法论要求的问题)这节课主要是围绕这三个难点去展开的。通过设置情景——提出目标,引发讨论与交流——互动探究,得出结论——设置问题追问——引出进一步深入探讨——引申结论,升华主题,这几个环节是去深入探讨联系的主要特点。

[展示成语故事]拔苗助长

师问:请大家用所学过的知识评价一个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 学生回答:(略)

师问:没错这个农夫忽视了秧苗生长的客观规律性,这个规律性在我们今天的科题上又称为联系的客观性。

第四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图表归纳法、联系实际法。

4、教学过程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新】

第一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它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学习的题就是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多媒体播放《唇亡齿寒》

学生思考:

1、典故中唇和齿是一种什么联系?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鱼、水、城门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3、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

教师: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进入新】

【板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是存在着联系的?

学生举例:(略)。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板书】

(二)、联系的特点

展示图片:《蝴蝶效应》

学生讲述: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教师: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联系是普遍的。

教师:联系的普遍性具体怎么理解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引导思考:美国大西洋彼岸的一块石头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师生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是有条的。

教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板书】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过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联系的第一个特点。下面我们看联系的第二个特点

新华社报导:一女大学生毕业后求职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并不是女大学生能力不够或水平不高,而是因为她姓“裴”,招聘人员认为者个姓与“赔”同音,不吉利,所以把她拒之门外。

请大家讨论一下:报道中招聘者的做法正确么?

学生:(略)

教师:“赔”和“裴”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招聘者的做法是在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那么我们一起看看联系的客观性。

【板书】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提出问题】既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面对事物的联系,比如全球变暖,人们是不是无能为力了呢?如果不是,我们在面对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可以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展示图片: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长江大桥

教师:这些都是人们建立的新的联系的表现,说明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过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大家看看下面材料:

据有关材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思考:材料中有什么联系?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其他形式的联系吗?

学生回答:……

【板书】

3、联系的多样性

(1)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判断所给的成语或漫画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时势造英雄。

无风不起浪。

虚心使人进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提出问题】: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些联系对事物发展作用一样吗?

第五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马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唯物论揭示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揭示的是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咱们从今天开始就来继续学习第三单元,也就是辩证法部分的内容,那老师手里有一个鱼缸,鱼缸里面有鱼、水草和水,需要说明下老师的这条鱼是一条食草性的鱼,哪个同学能回答,在这个小小的鱼缸里,鱼、水草和水等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

鱼吃草,鱼和草都离不开水,草释放氧气给鱼,鱼的粪便分解出氮等营养成分供给水草。很好,那鱼缸作为一个事物,又与其他哪些事物有联系呢?

阳光、温度、空气„„

鱼缸与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同时鱼缸内部诸要素之间也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联系之中。那我们可以把鱼缸比作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缩小版,地球所有的生物和所处的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那是不是生物圈中的事物也是普遍联系着的啊?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有没有同学来列举下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着的呢?

联系的事物无处不在,你我他也是因为靖宇中学这个大家庭联系在一起。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联系的含义

能不能概括出哲学中的联系概念。哲学上所阐述的联系的含义是从具体的联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一个共性的概念。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事物之间,指的是外部的联系,包括横向的“四面八方”的联系,纵向的“前后相继”的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的联系是说事物的内部联系。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相互说明联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相互的。

明确的联系的含义之后,我们来共同学习下联系的三个特征。咱们同学知道在自然界生物圈中,有很多元素组成,森林、草原、海洋、动物等,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的经济往来频繁,让世界变成了村庄。思维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

老师从三个角度来说明联系,你能告诉我说明了什么问题吗?我们说,世界上有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普遍性的表现。

提问:你还能用哪些事例来证明联系的普遍性?(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好,在蓝字标注:联系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那同学们思考是不是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答案是否定的,比如,你和美国西海岸的一条鱼有没有联系?我与喜马拉雅山上的一块石头有没有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这么说是正确的表述。

那有的同学说了,那好了,联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那我想和胡锦涛建立一个父子联系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联系是不是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因为联系具有什么性?

客观性。那教材上画上,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客观性是说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比如说,老师我啊 要换个手机号,听说888这个号吉利,谐音就是发发发,所以8和发之间就是有联系的?错,8和发之间有没有客观的联系,这是人们主观想象的,凭空创造的。那联系能不能凭空创造?不能?那好了,那我来消灭联系吧,把固有的联系消灭了,我要吃鸡蛋,我就杀鸡取卵,我要吃鱼,我就竭泽而渔,可不可以。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消灭固有的联系。

那根据事物联系和实践的关系上来讲,我们把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风雨雷电是客观的能不能理解?那人为事物的联系呢?它是不是客观的呢?

有了神州九号载人飞船,再一次将中国人与太空联系起来,那这种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是客观的呢?为什么?

主体航天员是客观的,神舟九号是客观的,太空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有个最大的特点,他只有通过什么才能完成?——实践,实践又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那由实践建立起来的联系是不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的,人类在客观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了吗?显然不是的,我们不仅可以把握固有联系,同时也能改变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比如“载人飞船”“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等,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记下,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以及方法论。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把握固有联系。改变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探究框

为什么丢弃旧电池能危害人类健康,人们还要丢呢?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

联系的客观性。只看到了表面上的旧电池丢弃,但有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看到了眼前的联系,没看到长远的联系。只看到直接联系,没看到间接地本质的联系,忽视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电池丢弃,危害人类健康。表面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材料里把电池丢弃引起危害人类健康的环节一一列出,比如土壤、水让我们通过这些中间环节看到废旧电池的丢弃是怎么影响我们人类健康的。因此我们应知道,不能忽视间接的、本质的联系,不能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成功发射神九,证明我们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水平,那国家的财政支出为神九发射提供可能,那我们就说财政支出与发射是直接联系;成功发射与每一位纳税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我们就说神九发射与纳税人之间的联系是间接联系,那联系又是有条件的,我们想要发射成功,让中国人与太空建立联系,祖国强大是条件,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是条件。

请同学们思考,除了老师说的条件之外,还有哪些条件是神九发射成功的条件。

(天气、宇航员的刻苦训练、工作万不一失、(曾经哥伦比亚机毁人亡、航天精神与民族精神)是条件等等)

只有这些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都符合了,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才能共同构成神九发射成功的重要保证。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记下“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和方法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联系的含义和它的三个特征。

将课本知识联系实际,哪位同学能用联系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比如政史地之间是有联系的,你应该怎么办?

每门功课的知识联系,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与人交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们得出结论,在我们认识世界和对待周边事物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这样,我们才能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周边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安排生活与实践,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下载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雾霾”是今年被大家提及最多的词语之一,现在可以看到很多人出行大多都戴厚厚的口罩,尤其是城市里。那么,提起这两个字,你们会想起什么呢? 【进入新课】 第一环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例 夏均香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的第一个框题内容,也是哲学辩证法的起端。在内容比较抽象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生活与哲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本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5篇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全章概述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高中政治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介绍

    联系 一、选择题 1.“克强指数”是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李克强任职辽宁时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

    倪海霞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倪海霞 导入新课: 师:第二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与认识论部分,那这个物质的世界,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涉及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学设计比赛方案(定稿)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学设计比赛方案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政治老师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展示我校政治教科研成果,推进政治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2013年政治学......

    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新人教必修4)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含义; (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3)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目标 (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