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设计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设计练习
[摘 要]:练习是反馈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所以,对于这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如何巧妙设计练习,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真正体现“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 练习设计 巩固练习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在每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认为一个好的练习设计,直接关系到我们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练习作为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作业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数学练习是教学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在“新课标、新理念、新实践”活动中,我们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在实施新课标中,我们的教师怎样精心设计自己的练习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应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并落实到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说,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这样就可以做到练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不平均使用力量,容易的少练,较难理解的重点练、反复练,加强估算,巧算,心算练习,使计算逐步达到熟练形成技能,做到听到或看到题目,就能迅速地说出得数。目的明确,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内练习变为学生自觉的活动,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的。同时,我们在练习设计中,目的性和针对性往往是相结合的,既要有目的性,更要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首先应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其次,还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练习。根据作业中普遍存在的薄弱进行专项习题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薄弱的知识点.例如,在“平均数应用题”中,关键之处在“寻找总数量和总份数”,可以针对这个重难点设计寻找总数量和总份数的练习,让学生在比较、练习中明晰概念。又如,学生学习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互质数”后,容易把它和前面的“质数”混淆起来,也可以设计专项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对比,准确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老师刚教学 的新知很快就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延伸题时很多学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出现错误,由此可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实质。
二、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我们经常所说的练习要有一定的“深浅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所以,我们的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同时还应该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
教师在设计数学的练习时要考虑到对于每个学生要达成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要使人人都掌握必需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的数学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他们在智力发展上也存在着差异,所以表现在认知水平上,技能的掌握上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每节课对学生的练习搞一刀切,布置作业同质同量,其结果是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已经会做的习题,老师仍然要求做一遍,不仅学生觉得无味,而且浪费了他们的智力。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有的练习题根本不会做,老师还是要求其完成,同样是一种空耗,也影响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作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作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和弹性,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分层递进,使学生牢固掌握,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定势。一般可以安排如下几个层面: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或拓展练习——实践练习。
练习的层次性还要和练习的整体性相结合。从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练习的整体性。数学知识结构本身逻辑性、连贯性比较强,我们还应该认真分析课题在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它们内部的相互联系、知识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注意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连贯性。
三、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的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正如布鲁纳说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促使学生在练习中获得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它把两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另一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两只小猴子太小不懂得谦让,家里又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使学生对本练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完全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直观、生动、有趣的题目,如运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轻松、愉快有效的完成练习。如在教计算题时,我常常设计“欢乐大比拼”,“勇攀高峰”,“给小象治病”等活动,让学生在娱乐性的氛围中做题,学生兴趣浓厚,效果很好。
习题更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开放题的设计是开放式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开放题来为开放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凸现孩子的个性。合理设计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
所谓开放性练习就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如:教学了《千克与克的认识》后,让学生估计自己的体重、一袋大米、一袋洗衣粉、一个梨„„的重量是多少。想学生更好的掌握准确度,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准确的去了解自己的体重和这些物品的重量,从中也可以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开放性的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例如:两步计算式题教学中,设计这
样的练习:18()3()2,答案可以是:18—3*2 18+3*2 18/3+2 18*3—2 18*3+2等。
四、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允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的创新性作业。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实践性作业可以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更具有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就会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研究,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责任感都会大大加强。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物品的重量;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
考;„„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我总是将一些现实的题材改编成有意义的习题增强学习的动力。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我设计了中国北京奥运会的情景,出示参加奥运会的观众人数,阅兵人数等等,来让学生进行读数写数练习,使得练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与“生活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使学生从小就关心社会生活,又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现实性。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巧妙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在平时教学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以获得实施练习设计的最佳效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作者单位:南昌市青山湖区岗下小学
作者姓名:徐娟
联系电话:*** 摘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指人们在获取知识,探究某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指对所学知识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对所学的知识有强烈的爱好,肯于钻研,乐于探究。根据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只有情感因素在最佳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对所接受的事物进行理解、判断、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取得最佳成果,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练习是小学教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练习设计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这就需要教师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先导,精心设计数学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能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贴近生活的、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练习,从而使全体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 数学练习设计
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要注意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与安排数学练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实施可以这样安排: 1.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
教学内容的不同,重、难点也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从班级现状出发,抓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此阶段可以有几下几种练习形式:
(1)专项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花大力气安排专项练习。如在教方程的时侯,首先要理解等式的意义,所以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可以进行专项练习。口算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安排。但是练习后,必须有强化性的检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平常,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2)验证性练习。在新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先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在学生自主的验证练习中掌握知识,从而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如:在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再让学生用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练习,从而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也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3)反思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易错、会错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进行训练,会提高练习的效率。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2.探索“多样化”的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要讲究“花样”,按部就班地练是低效的,练习必须有针对性,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设计数学练习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他们在已有知识、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别,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使练习包含浅、中、难各种各样的小问题,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题目安排可由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习能力较差或中等的学生能解答大部分习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解答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性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巩固所学知识,都能有所收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3.“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
在课堂练习中,适当增加一些原创题。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习题(针对一部分学生),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创新精神。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此阶段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可变式”练习。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中思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
(2)开放性练习。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3)生活中的数学练习。如“购物”问题、平面图形表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等,可以把书本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更多的练习形式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渐发现和完善。例如,在教完《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教师联系生活设计练习,让学生从校园中寻找形似所学平面图形的物体表面,并求出它们的面积。面对这样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计算桌面的表面积,有的计算操场的占地面积。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学会了运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总而言之,有效的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趣味性,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的原则,经过我们的归纳、提炼,努力实现练习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李颖.大班额条件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1).[2]陈虎平.练习设计要体现教学新理念——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方法和策略[J].考试周刊,2009(1).[3]罗旭梅.优化练习设计提高课堂实效——小学低年级数学练习课的优化设计策略[J].才智,2011(35)
第三篇: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在课改新形势下,重新认识练习的功能,使练习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而在任何一节数学课中,教师都会设计不同的练习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什么时候出现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为课堂教学服务?只要把握时机,在课前、课中、课末或课后呈现都可以体现练习的内涵和价值,达到预期的效果。
1.在新授课之前,安排一定的准备练习,不仅了解学生掌握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的情况,为新授课的调控提供依据;而且有助于减缓教学坡度,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教学《比例》时,先出示准备练习,求操场上的国旗(长 2.4m,宽1.6 m)和教室里的国旗(长60㎝,宽40㎝)的比值。学生分别求出比值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比值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出比值相等时,顺势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中、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已有旧知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互相讨论,初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后,教师接着出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另一方面是更是强化新知。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量角器自学,同桌互相讨论,找出如何量已知角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后,顺势让学生动手量出课前印发的已知角的大小。通过这一尝试练习,既巩固了量角的方法,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在量角的时出现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3.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课末的练习设计上,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完《环形面积》时,设计如下练习:
第一层为基本练习,“一个环形铁片,外圆半径8厘米,内圆半径3厘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二层为提高性练习,“一个环形铁片,内圆半径5厘米,外圆周长62.8厘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三层次为发展性练习,“学校后操场的圆形花坛直径10米,现在准备在好台花坛外面修一条宽2米的人行道,这条人行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基本练习”是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内容,让每一个学困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顺利解决问题;“提高练习”略带综合性,全班同学思考后,让中等生进行回答,再让学困生进行模仿,使之同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发展练习”让优秀生作了解答,中等生复述。这样处理,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4.课后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使课后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课后的练习。针对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四个领域的内容,可以给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取代千篇一律的书面作业。如: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知识后,布置一些观察作业,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习“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的知识后,布置一些调查作业,让所学的知识回到“大课堂”;学习“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后,可以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入理解知识;学习“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知识,布置一些书面作业,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练习的多样化思考
练习是巩固知识、发展智能、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兴趣、态度、意志的有效途径。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都离不开一个“练”字,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实现“学在练中,乐在学中”的目标,成为数学课堂走向实效,走向高效的主渠道。
一、注意知识的应用,练习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小学数学中纵多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几何图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大部分教材内容吸收了生活事例,为学生建立了“生活——体验——数学”的认知结构。例如:一年级下册52页学习《人民币的认识》后,教材中的做一做,让学生体验贴进生活中购物的方法,在班级开展“小小超市”的活动课,请2名学生当售货员,其它学生当顾客,用真的人民币购买橡皮、铅笔、玩具、圆珠笔、练习本等。不仅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的计算,并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而且让学生从生活中直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在游戏中升华。
二、淡化知识的枯燥,练习趣味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趣味性练习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推动他们去观察、去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二年级下册83页,在学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后,出现这题捉鼠竞赛的富有童趣的趣味练习,对新知进行巩固的同时,又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还剩下一些没有人捉呀?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特别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一定会使学生乐此不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真正使学生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
三、重视知识的运用,练习实践性:
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如:六年级下册在学完《正数和负数》后教材出现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或体重,以平均身高或体重记为 0米,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
四、注重知识的探究,练习开放性: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开放题的条件相对结论而言不充分,结论未定或未知,从而包含着多种结果,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封闭式练习加以改良,就会变成更有趣、富有挑战
性的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
如:有52名学生游玩划船,船的种类有:大船一次可以做10人,每次收费16元;中船一次可以做6人,每次收费10元;小船一次可以做4人,每次收费6元;请问怎样租船最好?解题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租船的方案:可以从价格上考虑,探索哪种方案最能省钱;也可以从同学的需要考虑,大船比较稳,安全一些,大、中船的面积较大,可多放些行李,小船速度快,够刺激……。总之,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这些开放性的题目,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知识的空间,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业练习,是教学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
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我认为:
一、崇尚自主,凸显练习的“民主自由”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练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16。”“二(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说的尚需斟酌,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二、开放课堂,倡导练习的“百家争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所谓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鉴于此,它的设计一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
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三、立体整合,步入练习的“你中有我”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如一位教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问题:
(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
这似数非数的练习,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环境。
数学是整合性的而非分科的;是具体的、原汁原味的而非抽象的分类的;是广域的而非限定的。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与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四、加强实践,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数的组成》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为什么都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原因;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总之,新课标下数学练习的设计应是集生活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文字于一体,反映现代技术、现代文明和现代教育观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关注的是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数学练习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文化。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练习设计及反馈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练习设计及反馈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一直都倡导有效教学。本文从练习环节着手,对此时的有效反馈进行了研究。分别从练习的设计、反馈的方式、反馈的重点、反馈的后续工作上进行了一一探讨,提出有效性的建议,从而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 练习反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27-01
所谓反馈,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输出的信息,经过施教对象处理后产生的教学效果再输送回来,并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教学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获得、掌握的情况,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从而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发展。
反馈在数学课堂显得尤为重要。扬州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翟裕康曾说过一句朴实的话:“我的课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情况,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一节课下来,哪些学生还存在问题及存在哪些问题,我都应该了解。”
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大都是通过学生的练习以及回答教师提问反映出来的,因此要做好应对练习设计的反馈。那么如何应对数学课堂练习环节的反馈呢?
一、练习的设计有讲究。
练习题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它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对数学教师来讲,轻松、有效的反馈离不开精妙的练习设计。好的练习设计对教师实施有效反馈起到了辅助作用。我建议:
1.练习题的设计要专项化。也就是说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就集中强化和巩固某一个知识点。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没有小括号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中,教学例题后,就加强学生熟练掌握运算顺序,教师可以如此设计练习题:出示第一组①36+3×8 ②36+3×8,第二组①24÷6-3 ②24÷6-3,学生选出正确运算顺序算式的序号。学生动手写在作业纸上,这是他们对运算顺序掌握情况的最真实反映,教师可以很轻松的借助反馈手段看出哪些学生还不懂,适时调整教学进程。这种练习题的设计非常的精致,重点强化了运算顺序。如果混合运算顺序不对,那怎能做对一道综合运算题目呢?
2.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二、反馈的方式要讲究。
在我们身边的课堂上,反馈的有效性和反馈信息的真实性都有待提高。教师在反馈时,常问的是“你哪儿错了?”,接着就没有下文了。有效性的反馈不仅仅这么简单,它也具有艺术性,教师掌握不好,反馈就变成了一个“过堂式”,毫无意义可言。那么在这样的练习形式下又该如何做好反馈呢?我就平时的教学工作所得到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1.反馈的形式要多样。一节课下来,可能有好几个练习,如果教师一味的一种方式,容易给学生以疲惫感,同时也给课堂气氛“降温”。最常用的反馈方法有教师巡视,同桌交换,同桌互看,同时出手势,实物投影展示作业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调整。有效的反馈会增强教学效果的真实性。
2.反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分层次反馈可以将错误类型相同的集中起来一起纠错,避免了对学生一个个的追问,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备好学生,想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有哪些属于一类,以备课上集中反映。
案例:《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大调小)》教学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当初商大了,我们可以调小1再试试。下面我们来完成一道练习。(出示:204÷44)
学生完成并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师:同桌互看,做错的起立。(7个学生站了起来)
师:商错的同学举手。(没有人举手)
师:商乘除数的积是176,算错的举手。(有4人)
师:余数是28,算错的举手。(有3人)
师:看来小朋友已经会调商了,但是却在计算上出错了,请赶紧订正。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分成了两类:商是否对?计算是否对?通过反馈教师一目了然的知道了有7个同学错在计算上。而这节课的重点是学会调商,所以教师并没有在学生计算错误上花时间追问:“怎么算错的?为什么会算错?”
三、反馈的重点要突出。
在练习当中,学生的错误形式可能较多,但是教师要注意,不能为了反馈而反馈。有时候学生的某些错误不值得过分纠缠,教师可以一带而过。比如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会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练习当中如果仅仅是计算错,这样的问题可以不必放大,可以提醒他们下一次细心一点。但是如果学生在关键步骤上有了错误――不会列式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应引以为重,说明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熟或不会运用。
四、反馈的后续工作很重要。
反馈回来的信息要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服务。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通过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根据这一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寻求最适合学生接受并理解的方式去重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有效性。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射线、直线、角》中有一个环节,经过一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当时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不理解“经过”一词,而是直接脱手让学生画了。学生画的五花八门。通过反馈教师意识到这一点,赶紧调整教学设计,在“同时经过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上,教师采用了先演示的方法,在黑板上先点上两个点,告诉学生同时经过这两个点画直线。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再画一画:是否能找到不一样的一条。这时学生的正确率大幅度提高了,并深刻认识到:同时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通过这个实例,笔者想说的是:教师在备课前应该充分考虑到哪些知识是学生较难接受的,学生会产生哪些错误。只有“备足”学生,数学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可能会降到最低。但是有时候教师考虑的再周密,课上还会碰到新问题,这时候反馈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在下一次再上这节课时能提前意识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之反馈为数学教学的改进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当然反馈除了纠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即闪光点。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触:方法教了之后,但是聪颖的孩子能有另外的思路。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闪光之处,加以设计发挥,帮助更多的孩子拓展思维。
一节出色的数学课并不仅仅决定于教师的设计是多么的精彩,同时踏踏实实的了解学生一节课学习情况是每一节数学课的重中之重。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练习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练习设计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
一、练习设计有效性的意义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如何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为促进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意义十分重大。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低效的成因分析
1.盲目的多练。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重复单调,杂乱无章,不能使学生从练习的安排中领会到知识的结构、加深对基本概念法则的理解。更有甚者布置大量的练习是为了不让学生有玩耍的时间。
2.过份的注重书面练习。现行教材以及各类练习册主要是书面练习,而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动手练习、动口练习、社会实践等则很少,目的在于应付书面的考试。
3.重视封闭性的练习。课堂练习大多是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习题。
4.重视“一刀切”的练习,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来说,布置同样质与量的练习势必造成有些人“吃不饱”,有些人又“吃不了”的状况。练习对学生的学习不具备潜在意义。这样的练习无法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而为之,只能是机械学习。
5.重视技能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练习最直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练习停留在简单模仿与重复上,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而实质上,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能力与发展思维才是目的。
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几点做法
1.有效的练习应做到全面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积极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问和讨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要求练习要适度,做到全面性。
2.有效的练习应具有简约性和发展性,设计练习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做到有的放矢进行编题,力求用较少的时间,精练的习题,获得最佳的练习效果。
3.有效的练习应具有弹性,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为此,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教学评估分层。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比方说,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的巩固练习。在设计之初我就要求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完成各题的练习,中下学生只要完成相似于例题的两个题目就可以,而其他的学生还要完成相遇问题的发展题。这样教学设计,既可以满足优生平时教学中的吃不饱,又可以让中下学生的吃不下。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力的发展。这要求练习要有坡度。
4.有效的练习应具有激励性,要注意练习题的设计,增加练习内容的新颖性。这就是说,练习设计不仅内容要新,而且习题的类型或形式也要新。还要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某一技能,往往要对同一要求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这种机械重复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设计练习时,对同一项知识或技能的训练,应设计多形式的练习,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从题型上讲,有填空、选择、判断、匹配等;从结构上讲,有补条件、补问题、选条件等;从形式上又有听算、笔算、视算、游戏等。设计练习时,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进行练习的兴趣。
总之,课堂练习做到精心设计。力求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这样学生的 素质就能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