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复习教案
2011届高三
第1轮复习
必修1
《经济生活》
专题三.收入与分配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上课时间:2010年5月28日星期五
考点32: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理论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根本原因: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
经济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之相适应,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考点33: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说明要点:
1)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可能性)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虽然也是凭劳动而获得收入,但不属于按劳分配。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津贴等皆属于按劳分配。但在公有制经济中也有属于非按劳分配的成份。如福利收入等。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现实性)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与特点。(必要性)
2)按劳分配是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社会总产品中有的要用于积累,有的要用于公共消费,只有一部分是用于个人消费的。
3)按劳分配的尺度是劳动,指劳动者个人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与质量。4)按劳分配的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5)按劳分配与平均主义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劳动差别。6)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综述以上观点,按劳分配是我国现阶段客观经济条件的必然要求。2.坚持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按劳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考点34: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说明要点:
(1)个体劳动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江苏省淮阴中学
政治组
陈太平2011届高三
第1轮复习
必修1
《经济生活》
(2)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2)主要的生产要素
1)劳动。如在私营企业中工人,凭借其劳动要素取得工资收入。
2)资本。如私营业主凭借投资取得的收入;购买股票、债券等取得的收益。3)技术。如科技人员凭借其技术发明或专利转让而取得收入。
4)管理。如企业经营者管理企业,在取得好的效益后,可以取得丰厚的个人收入。5)土地。如出租房屋取得的收益;以个人拥有的土地投资取得的收益。
(3)必要性: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上课时间: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考点35: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说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1.公平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分析与评述:
(1)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就公平本身看,包括了起点公平(也称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也称规则公平、程序公平)与结果公平。教材阐述的公平是从结果上讲的。讨论公平问题时不要把不同层次的公平混为一谈。
(2)公平不等于平均,也不是悬殊过大。有差别不等于不公平,关键是这种差别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要适度,而不能过分。否则,影响社会稳定,也起不到激励与促进的积极作用。
(3)公平与平均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差别,不过要保持公平,差别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②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3.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如何实现公平?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保证)。
第二,保证“两个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支付保障机制。
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另一重要举措)。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考点36: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有效资源利用的程度。
江苏省淮阴中学
政治组
陈太平2011届高三
第1轮复习
必修1
《经济生活》
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矛盾。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效率与公平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上课时间:2010年6月1日星期二 学案讲评: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课1时随堂练习(学案另见)作业总体情况:
选择题有少量同学出现错误,做错3-4个题目不等;主要问题,对试题选项涉及的内容知识与理解和阅读中出现失误,造成错误。
主观性试题解答不完整,表述上有不严谨的问题。讲评内容:(题号及相关问题)
1.要求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找出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原因,而不是生产力角度。注意题干的指向性。2.江铃集团总裁的年薪很高,就分配方式看应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而不是资本要素。
3.企业管理人员实行高薪,意义是有助于调动其积极性,防止个人收入上的两极分化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企业管理人员高薪其实是拉大了企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
4.本题组合选项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的说法理论上是错误的,使用价值不决定价值,当然也不能决定科技人员的收入。而①所说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同样不符合题意。5.私营企业职工的收入应理解为按劳动要素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本题只能选接近题意的“D”,即按生产要素分配。
6.本题的难点在于弄明白“财产性收入”,学生因不理解而出现解答失误。显然,本题中的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与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不属于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就是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分为4类:1.工资性收入(工资等)68.9% ;2.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22.8% ;3.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6.4%;4.财产性收入 1.9%。
7.本题需要弄清楚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界限,在绩效工资中向班主任倾斜,班主任的收入水平更高,这不属于初次根本范畴,因而A、B不是题意指向的内容;而C说是的促进公平问题,D
江苏省淮阴中学
政治组
陈太平2011届高三
第1轮复习
必修1
《经济生活》
说的是注重效率,显然,题目内容强调的是效率优先的问题。应该选D。8.正确率很高。
9.居民购买政府债券的利息收入,因是投资行为,应看作是资本收入或财产性收入。
10.本题要求选出“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其中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只是命名存款的利息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而不能使这种变化的相对差距缩小;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则可以缩小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是正确选项。A、D选项说的都是企业中的分配问题,不属于再分配的范畴。
11.本题②坚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与注重公平的关系相左,应该排除。
12.题干引述詹姆斯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论述,显然,强调的是公平对效率的促进作用,应选C。
13.本题以漫画命题,漫画表现的是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要求学生选出“解决漫画中问题的措施”,即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措施。②国家财政补助普通职工,普通职工并不就是低收入者,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只能使企业员工的收入随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并不能使不同企业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因而,这两个内容应该排除。14.正确率很高。
15.本题要求选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显然,④中 “同步富裕”的说法是错误的;②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这一说法的理由应该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题干要求不符,也不应选入。
16.本题第(1)问,要求填表指出三种情境中的分配方式,属于一般性理解应用题,难度不大,注意解答的准确与完整就行。第(2)问题要求说明让更多人拥有财产性收入的途径。解答内容教材中没有现成的,要求学生理解与归纳。答案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与健全分配机制、完善证券、投票等投资市场三个角度考虑,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
17.本题以漫画加材料的方式命题。第(1)问,要求解答怎样看待漫画所反映的不和谐的经济现象。首先要明白漫画所说不和谐的现象指的是社会分配不公平,不同行业职工的收入水平差距过大。解答思维角度包括:第一,指出漫画所说的现象是什么。第二,这一现象有积极意义嘛?有,即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促进效率提高。第三,这一现象的消极影响是什么?过大的收入差距,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也会伤害劳动者积极性,不利于社会效率的提高。第四,如何解决现象所反映的问题? 第(2)问要求从收入分配角度说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举措,主要是教材所学知识的再现,但解答中也要注意结合试题情境,如本题就需要指出解决行业垄断的问题。
财政和税收
上课时间:2010年6月2日星期三 考点37: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的本质: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进行的活动。2.财政收入的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3.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财政的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注意:其他收入主要包括收费、罚款和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考点38: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水平
江苏省淮阴中学
政治组
陈太平2011届高三
第1轮复习
必修1
《经济生活》
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2.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与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财政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考点39: 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1.财政支出的含义:财政支出是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2..财政支出的种类(按具体用途): ①经济建设支出。
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目前在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财政支出的首位。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和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共费用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指国家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以及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国家财政用于行政管理和国防方面的支出是巩固国家政权、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保证。
据统计,1980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7.18%,1995年下降为11.96%,财政支出总量1995年仅比1980年增长了4.55倍,而我国的行政管理费支出1980年只占财政支出的6.14%,1995年竟达14.59%,增长了137%;行政管理费支出总额1995年比1980年增长了12.19 倍。
④社会保障支出。国家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各种费用。⑤债务支出。指国家用于偿还各种债务本息的支出。
考点40: 了解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的三种对比关系
①财政收支平衡——当年财政收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②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③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提示:对财政赤字要辩证地看,不能笼统地说是有害或是有利。通常情况下,过度的财政赤字会引发通货膨胀,影响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但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国家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利用一定限度的财政赤字,以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考点41: 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财政的这个作用在财政学上通常称之为“收入再分配作用”。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是财政最古老、最基本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手段是市场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但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与地区
江苏省淮阴中学
政治组
陈太平2011届高三
第1轮复习
必修1
《经济生活》 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必须通过财政手段支持这些行业与地区的建设,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3.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宏观经济实现平稳运行的条件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如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分析与说明:
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向与宏观经济态势相反,实行的是“逆风向调节”。当然,也不能机械地认为经济过热时就必须和应该运行紧缩性财政政策;经济过冷时就必须和应该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并不是非用不可的,还可以用货币等其他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上课时间:2010年6月3日星期四
考点42: 了解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及作用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评述要点:
这个含义是对税收的本质的学理性的揭示。回答了三个关于税收的最基本的问题。即: 谁在征税——国家。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征收客体是单位和个人。
为什么收税——国家是为满足公共需要,为实现国家的职能而组织税收。税收是国家存在、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怎样收税——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依据是法律。国家收税有专门的机关,我国的税收机关是国家税务总局和各地的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以及专门征收关税的海关。强调:
征税过程的实质是物质财富从个人、单位无偿地转给国家。
有国就有税。国家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与法律保障。2.税收的基本特征
◇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分析要点:
①国家通过税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依据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
②强制性的表现集中体现在国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税收秩序,纳税人拒不交税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税法作为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
③税收的强制性表明依法纳税是不应回避的法律义务。同时也正因为税收的强制性,使得它成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普遍、最可靠的一种形式。
◇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分析要点:
①税收的无偿性强调的是国家征税的无条件性。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归国家所有,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②税收的无偿性是相对的。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纳税后并未获得任何报酬,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不具有偿还性或返还性。但若从财政活动的整体来看,税收是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成本的补偿,这又反映出税收的有偿性的一面。当然,就某一纳税人而言,他所缴纳的税款与他从公共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得到的利益并不一定是对称的。
◇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江苏省淮阴中学
政治组
陈太平2011届高三
第1轮复习
必修1
《经济生活》
分析要点:
①税收的固定性是对纳税人的约束,也是对国家的约束。国家依法定标准征税,不能无限度地征收;纳税人必须按法定标准纳税,不能自行减免或降低标准。
②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具体的征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这种变化必须通过对税法的修订,通过相应的法律与权力机关才能实现。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与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税收的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3.税收的作用: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税收收入,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保证。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市场手段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为保障社会化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间接进行的。
问题说明:税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如:通过征收耕地占用税,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从而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国土资源。
通过对高新技术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高新技术的投资,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通过对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的税收减免,鼓励对这些地区的投资,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征收个的收入所得税,调节经济收入的社会差别,促进共同富裕。(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由于国民经济各地区、各部门、各环节的状况都会在税收上有直接的反映,国家通过税收就可以了解和掌握经济的运行态势,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国家的税务部门通过日常的税收征管工作,可以深入企业内部,详细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配合政法、工商等部门,维护财经纪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考点43: 了解个人所得税
1.含义: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3.税率: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4.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上课时间:2010年6月17日星期四
考点44: 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说明与分析:
税收的性质是由国家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不同国家的税收具有不同的性质。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
江苏省淮阴中学
政治组
陈太平2011届高三
第1轮复习
必修1
《经济生活》
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增强公民对税收征管和使用的监督意识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务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江苏省淮阴中学
政治组
陈太平
第二篇:收入与分配教案
收入与分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我国分配制度 2.社会公平3.财政作用 4.增值税
二、复习提问
1.我国分配制度 2.社会公平3.财政作用 4.增值税
三、知识结构
1.我国分配制度 2.社会公平3.财政作用 4.增值税
四、例题分析
材料
某市政府打出扶贫攻坚的组合拳。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政策,制定支持茶叶、蔬菜、樱桃、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的意见方案,聚集旅游资源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林果业、传统手工业。筹集近1.62亿元财政产业扶贫资金,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扶贫资金、山林、土地入股的经营模式。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新路子,提供富民贷款5118万元,新增电商400多户,拓宽商品销售渠道。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支持,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家庭子女素质和就业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于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由社会保障进行兜底。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该市扶贫攻坚系列措施的合理性。(10分)
①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政策,实施科学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3分)
②增加产业扶持资金,实施兜底社会保障,支持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3分)
③支持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创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2分)④创新生产要素流转和经营模式,完善分配机制,促进增收。(2分)
五、当堂练习
1.2017年我们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拟安排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我国扩财政赤字规模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是 ①消费需求增加,内需扩大 ②企业自扩大生产,就业扩大 ③劳动者收入增加,购买力提高 ④政府投资增加,形成新的需求 A.④一②一③一④ B.③一②一①一④ C.④一①一③一②
D.④一②一③一①
2.2016年3月,多省出台的关于省级国企员工持股的意见指出,持股员工应是在关键岗位工作并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员工可以现金或法律规定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出资,不得采取低价折股、送股、垫资等方式。该改革的预期效果是
①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员工的财产性收入 ②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③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激励员工作出更大的贡献
④更好地实现股权多元化,促进公司治理的进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就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督。这一模式的实施将
①提高公共服务价格,增加民营企业利润 ②发挥国家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项目融资成功可能性 ④提高社会资本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4.零工经济是指由工作量不多的自由职业者构成的经济领域,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主要包括群体工作和经应用程序接治的按需工作两种形式,“零工经济”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有志者自主创业的主基调。零工经济 ①降低了就业成本,能够大帽度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②增强了劳动者就业的灵活性,但也会增加劳动者维权的风险性 ③进一步推动了创新经济的发展,也给法律和政策的完善提出挑战 ④解放了人的时闻和创造力,改变了当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5.2016年10月1日,根据国家部署,财政部全面上调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标准,并计划每隔一至两年进行一次工资普调。上述政策 ①是国家合理提高职工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
②是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的重大进步 ③有利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落实分配政策 ④有利于优化工资结构,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6年我国GDP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比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1.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比2015年提高4.9个百分点。由此可推导出
①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有所减少 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④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重要信号,即我国的货币政策告别宽松时代,转向中性稳健。该转变发生的原因可能是
①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PPI指数大幅上升 ②2017年美元升值预期仍然强烈 ③央行不断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④近年我国GDP增速呈下滑态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6年我国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发挥税收作用。下列关于税收作用的传导过程,正确的是
①推进资源税改革→提高资源开采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降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节个人收人分配→实现社会公平③优化财税结构→拓宽财政收入增长空间→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④对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高档消费品价格上涨→高档消费品消费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提高城乡医疗救助补助标准,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范围。上述改革措施
①发挥了宏观调控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②旨在实现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③体现了政府对医药市场秩序的重视和维护 ④有效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6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下列能正确反映国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是
①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实体经济得到发展 ②降低企业税收标准→企业税负减轻→研发投入增加→企业从供给低端迈向中高端 ③强化中性信贷政策→打击过度加杠杆套利行为→资金脱虚向实→降低企业融资难度 ④提高企业社保缴费比例→保障劳动者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分享经济”正逐渐成为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意义是 ①推动公共产品和服务资源共享,扩大居民消费选择 ②提升供给弹性和灵活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③保障传统企业经济安全,推动企业平稳转型 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为响应中央“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互联网+跨境物流企业经营创新和转型,全国铁路拟开发新的列车运行图。新运行图将进一步调整优化列车运行方案,新增中欧班列和中亚班列等运行线。由此将带来的影响是
①运输成本降低→物流迅速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高 ②游客出行方便→刺激旅游业发展→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③对外运输便利→跨境物流增加→国际合作加强→开放水平提高 ④运输服务加快→跨境物流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生活水平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以下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的变化图。从中可以推论出我国
①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减少,致使能耗不断下降 ②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③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必须加快推进能源节约集约利用 ④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2016年8月11—13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贬值幅度达4.66%。美元持续升值有利于扩大中国商品出口的优势,但会增加我国对外投资的压力
②2011年至今,我国煤炭价格持续下跌,有人据此建议下调电力价格,原因是电力和煤炭作为互补商品价格变化方向应当一致
③中共中央连续11年发布“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财政补贴,这种财政补贴政策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④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公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明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发挥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16 年11 月13 日,中巴经济走廊联合贸易车队首次自北向南成功穿越巴基斯坦落后的西部地区,这是中国控股和建设的瓜达尔港第一次大规模向海外出口集装箱,中国货物运到中东、非洲将比原先节约一个多月的时间,巴基斯坦也由此成为亚洲大陆的交汇点。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说明
①以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成为经济全球化新常态 ②我国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 ③区域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加速,国际产能合作深化 ④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开放稳定,贸易保护主义被打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六、总结反思
第三篇:《收入分配与公平》教案
3.7.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导学案
一.课前新知导学
1.了解效率和收入公平的含义。
2.理解并识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及其重要举措。
3.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4.理解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三、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一:讲解新课前,先做个小采访“你幸福吗?”——(学生的幸福感一般和学业密切相关,幸福感的降低来自于学业和休息娱乐的冲突,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你父母的幸福感又来自于哪里呢?我们的普通民众最关心的又是什么呢?“你幸福吗?”其实是央视的一个采访话题,在这次采访中出现了“我姓曾”这神一样的回复,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关于“幸福”的全民讨论热潮。于是,有人开始反思,为何一些人会给出自嘲式的回答?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公众的幸福感?
提示结论材料:2012年11月2日,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与《小康》杂志联合发布“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报告。报告显示,“收入”、“健康”、“婚姻”和“家庭关系”在今年“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中位居前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公众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收入”与“健康”中,去年排在首位的是健康,今年则是收入,并且“收入”比“健康”高出了6.3个百分点。如果别人收入增长而你不增长,你会觉得幸福吗?
探究结论: 所以,提高幸福感的首要前提是要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
第一篇:有话请直说
(二)预习检测(课堂提问部分),学生阅读课本P60回答: 1.你是怎么看待生活中的“公平”的?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比如教育公平、法律地位公平、买卖双方交易公平,等等。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是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
(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前“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改革后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都不是真正的公平。)
讲解:(1)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3)平均主义抹杀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所以,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既不能消除差距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差距过于悬殊、两级分化)
3.你认为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多媒体展示图片:
讲解: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
(一)收入差距悬殊。其中,城乡、行业、地区、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比如,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 ;地区之间,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例,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之比为1:3.3;行业之间,据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金银财保,两电一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这一系列数字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说到收入差距,不得不提一个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那就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除此之外,收入分配差距还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讲解:
(二)分配严重失衡 多媒体展示漫画:“他跑得太慢了”、“某老总百万年薪”、“个人和企业利益分配”,理解“两个偏低”、“两个不同步”。
当前,分配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
1、“两个偏低”:即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即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已是普遍现象,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来自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近几年中,从未增加过工资的全国普通工人超过26%,低廉的工资又带来了“用工荒和招工难”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说到这里,必须先给大家讲清楚这几个概念,一个是: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简单理解就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出来的财富。第二对概念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收入;二是以工资等分配给生产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2、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也不合理。而这从大环境看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关,长期重投资轻消费,社会财富增加的大部分被政府拿去搞建设了。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更是超过GDP增幅。相关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这跟中国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形成鲜明对比。致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的状况一直难以扭转。
再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几个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和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主要表现为税收政策、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主要手段。
综上所述,国家和企业分得多,居民分得少,是我国现有分配格局的最大特点。
4.你觉得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可能会给家庭(个人)、国家和社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
(1)不利于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2)不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3)不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二篇 有话好好说
探究活动二:让我们一起寻找导致人们收入分配上差距过大的病因?并据此找出解决病因的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
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
截至2012年8月9日,北京、山东、上海等18个省市先后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病因:
具体措施:
知识拓展:学习十八大: 我党富民思想的新发展 „„
看点1: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首次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看点2: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看点3: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伤痛的现实,却流淌着希望的温暖。”
探究活动三:着力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这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但这是否会阻碍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呢?
探究结论:
探究活动四:我国政府应怎样分好社会财富蛋糕,才能彰显其良知?
探究结论:
知识拓展: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十七大以前的提法是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重大变化。强调初次分配要讲公平,是因为目前的收入差距不合理主要是初次分配领域 的问题。
5.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平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到: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句话说明()A.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 B.公平与效率是互补的 C.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6.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分配争执不下。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先挑选,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就解决了。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B.要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C.分配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平等 D.促进公平正义必须依靠合理的机制和政策
第三篇 有话还想说„„
探究活动五:让我们一起走进华西 你还想对大家说什么呢?
探究结论:
【社会热点链接】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在我国怎样才能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课堂反馈】
1.对照本框的学习目标,对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梳理出本框的知识结构;
2.思考:学习完本课后,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四篇: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新课程理念
立足学生学情实际,采取探究合作式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点、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把枯燥的理论思考融于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合作探究之中,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标要求及分析
(1)课标要求: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课标要求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分配原则做出了重大调整:
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针对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提倡讲求效率,合理拉大收入差距,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此,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社会公平。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背景分析:学生已经在上一框题学习了我国分配制度的有关知识,但对于我国分配格局的现状缺乏深入思考。
(2)学生生活背景分析:在生活中学生已经观察和初步感知到了不同的分配方式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但缺少对解决收入差距过大以及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思考。
(3)学生准备情况分析:通过预习导航学生初步了解了本框的基本知识点,同时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收入差距过大的相关材料,并互相交流,鼓励学生对效率与公平问题做出思考。
(四)教材分析
1.本框地位分析
本框题从学生已知的我国分配制度出发,进一步学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思考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启发学生对生产领域和国家政策的深入思考,对本单元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
2.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共设两目,分别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第一目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平,尤其是收入分配的公平,接着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在分析效率含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以及我国当前对此问题解决的政策措施。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借助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明确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能力目标: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思考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能力;借助角色扮演的体悟,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针对现实生活中分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考,在教师引导,生生互动学习中,为学生初步了解和培养公平精神奠定思想基础;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道德良知和责任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确立依据
本框题围绕“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重点思考了两个问题: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第一,基于学情。学生已初步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感知到不同的分配方式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但对此问题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
第二,基于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突出矛盾,依据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重大变化。
(五)教学方式和手段
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讲授式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学案等教学手段。
二、教学环节设计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性生活入手设置情境,通过图片强烈对比,引入本课学习,为学生了解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做出思想与情感铺垫,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社会问题。<幻灯片展示>
设问:同一种消费行为,为什么人们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新课推进】
<幻灯片展示>
1978—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变动情况
注:基尼系数是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学生思考回答。
设疑1: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人人平均、不存在差别才是公平。
设疑2:公平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差别给人以激励,使经济具有活力和效率,又不影响社会稳定,就是公平。
(引导出公平的含义)
板书: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公平不是平均主义。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当然收入差距是有限度的,限度是能够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幻灯片展示>
经初次分配,国家、企业、居民收入增长比较
请问上表中国家、企业和居民收入的这种分配格局的比例是否合理?为什么?
我们在收入分配中应该做出哪些调整,才能使三者之间的分配格局比例更加合理?
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措施。
学生按角色分组讨论:劳动者(农民工)组、生产要素所有者组、政府组、企业组。
活动说明:分组讨论,请各小组分别站在各自角色的立场上合作讨论,在收入分配中应该作出哪些调整,才能使三者之间的分配格局比例更加合理。
设计意图:学生立足不同角色,分组合作探究,提出使分配格局的比例更加合理的措施,各组代表各抒己见,通过合作探究突破本课重难点,为学生理解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作出铺垫。为学生初步理解我国“提高两个比重”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作出思想理论铺垫,进一步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社会问题的能力。
温故而知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怎样的?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设问:这种收入分配制度对于解决收入分配公平有什么作用呢?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按劳分配为主要收入方式的劳动者。
设计意图:为了学生能够有效的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根据学情,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背景材料,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平台及思维的空间;同时在探讨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学生的课堂生成问题适时引导、设疑,层层深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推动对实现社会公平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设疑和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中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直接给予学生的结论。
<幻灯片展示>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劳动报酬与GDP增速的关系
江苏职工劳动报酬与GDP增速比较
从数据中我们看到,江苏职工的劳动报酬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增长。尤其在2003年至2005年间,江苏职工的劳动报酬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反而是逐年下降。
那么,这种情况势必带来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设计意图:借助图表数据的变化,通过教师引导,突破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的重要性,同时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幻灯片展示>下面我们再一起看看同一城市中不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据《经济参考报》对北京市农民工收入的相关调查(调查人数29425人)。
学生思考讨论:
(突破重难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直观性,为学生理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供依据,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我国税收和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意义。
<幻灯片展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学生可举一些自己了解的税收或社会保障方面的调解收入分配的例子。
2.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措施
(1)坚持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提高“两个比重”
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财政和税收,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设计意图:借助对实际问题的思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突破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同时为理解国家为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作出铺垫。
<幻灯片展示>分组探究
某国有一企业,2008年经济效益很好,为鼓励企业员工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准备用300万元作为年终奖金,奖励以下三类人员:企业技术开发创新的科研人员;企业生产的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的优秀职工。你们认为这笔奖金如何分配比较合适?为什么?
【温馨提示】
联系背景材料,企业在分配奖金时,既要合理拉开一定的差距,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但是又不能使收入差距过分悬殊,还要体现分配的公平。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二者对立统一关系简图(学生理解,老师归纳,提升)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力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总结、探究、提升】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一、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2.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措施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课后探究】
在“三农问题”上如何理顺分配关系?
【结束语】
总之,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着眼维护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教学反思】
立足学生学情实际,采取探究合作式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点、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把枯燥的理论思考融于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合作探究之中,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不足之处是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学生对社会问题的了解程度,讨论时有的问题讨论得不够深入和细致,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
第五篇: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案
朱其福
一、目标和解析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公平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2.理解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3.懂得效率的含义;
4.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5.理解当前我国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措施。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兼顾效率与公平,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教学重点:如何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教学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二、预习导学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是社会公平的内容。2收入分配公平:
(1)含义:指收入分配,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 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 需要。
(2)原因:收入分配公平是 的内在要求,是实现 的体现。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重要举措: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 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再分配更加。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1.效率
(1)含义:指经济活动中 和 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2)意义: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 和社会财富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探究一:
绝对公平的材料和漫画
问题 :上述材料中的分配是公平分配吗?为什么?
探究二:
妈妈带回了一块大蛋糕,出门前让兄弟俩自己分着吃。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所以兄弟两人为如何公平地分蛋糕而争执不下。这时,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问题1: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请设计一份公平分蛋糕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问题2:这个小故事,对我们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何借鉴意义? 措施1 ——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材料一:
材料二:
问题一: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劳动报酬存在什么问题? 问题二:根据本材料,归纳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措施2——重要举措: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
增加居民收入,尊重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探究三:
(1)上图中,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现有哪些?
(2)从国家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措施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名词点击】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
总结:
1、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探究四:回顾近四十年,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的变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按劳分配的原则;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提出要在“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2002年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2007年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注重公平。” 2012年十八大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福祉” 2017年,十九大提出“做大蛋糕,实现一定水平上的公平正义”
(1)什么叫效率?引入效率有什么经济意义?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怎样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探究五:小组讨论:既然公平影响着效率,效率影响着公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练习: 1.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效率提高有助于激发劳动者积极性 ④公平有助于增加社会财富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2.某公司是一家效益很好的企业,后来,一线工人的年收入不足高层管理人员的十分之一。优秀工人纷纷跳槽。新领导上任后,大幅度提高一线工人的劳动报酬。公司又红火起来。该公司经济效益的变化说明了()①有差别就不公平,必然影响企业工人的积极性 ②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必须反对平均主义 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④合理的差别内共享劳动成果有利于提高效率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