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6教育技术(一)《电子备课》
2010年南通市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
第二部分 教育技术
(一)《电子备课》
31.电子备课是无纸化的教学设计吗?
电子备课,也叫做无纸化备课
32.“电子备课”与“案本备课(备课本式的教学设计)”的本质区别在何处?
电子备课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多媒体)等各种信息于一体的数字化的教学设计。
案本备课(备课本式的教学设计)是传统文字式的教学设计,无法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多媒体)等各种信息于一体。
“电子备课”与“案本备课(备课本式的教学设计)”的本质区别在于“电子备课”是数字化的教学设计,而“案本备课(备课本式的教学设计)”是非数字化的教学设计。
33.电子备课的作品能否认为就是教学简案的Word文档?
一般都认为是PPT,从文件格式上很容易看的,.doc的是word文档.ppt的是PPT文档
34.电子备课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电子化与数字化有区别吗?
提供无纸化办公平台,方便备课,提供更多资源。
电子化是将传统的办公模式(设备)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取代。电子化设备有两种之分,一是模拟的电子设备(传输模拟信号)二是数字的电子设备(传输数字信号)
35.如何理解电子备课是有数字化特点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
电子备课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多媒体)等各种信息于一体的数字化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的概念: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观念,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学科课程教学之中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的两层理解:
1)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育融于学科教学之中。
2)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作为优化教学的工具、手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走势:
1)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
2)有机组合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资源
3)为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
4)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模式也趋于综合化和多样化
36.电子备课是实践数字化教学的基础,电子备课的优点是什么?
可以提高备课的效率,可以提高备课的质量,备课方式灵活,备课内容丰富 37.电子备课提高教学设计的效率的意义在哪里?
1、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当老师们第一次开展电子备课时,可能会比常规备课用更多的时间,但这种形式能够形成自己的资源,便于自己对资源进行分类、存储、查阅、修改和使用。从而为今后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总体上是提高了工作效率。
2、便于交流、共享。电子备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可以方便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利于教师进行合作、交流。
3、形成教师的成果。电子备课可以较好地保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电子文档,最后形成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果。能有效激发教师的成就感,提高教师工作的热情。
4、有利于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一个教师把自己的电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组织在一起,加以整理,就是很好的一个教学案例,就可以直接用来开展研究。
38.如何理解电子备课方便修改、整理和反思教案?
电子备课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多媒体)等各种信息于一体的数字化的教学设计。
数字化的教学设计方便修改、整理和反思。电子备课,教师可以随时从学校庞大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或者从网络中撷取有用的资料,为我所用。然后加以整合,把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集成在一起。
39.如何理解电子备课有利教学设计的交流、研讨和共享?
电子备课是开放式的、论坛式的、互动式的、更是共享式的,方便了大家相互交流、研讨和共享。
40.教师为什么要在电子备课平台上注册?
只有注册了以后才能使用电子备课平台的特定功能,获取相应权限。
41.教师登录密码的意义在哪里?
提高安全性,防止帐号的盗用
42.教师实践电子备课的基本操作能力是什么?
电子备课的基本操作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输入能力、文档编辑和排版能力、课件制作能力、文件的上传、下载,信息的搜集整理与资源整合的能力等
43.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电子备课的教学设计形式可以不同吗?
可以,例如对课堂设计有四种不同的模式,授导型、探究型、微课程、WebQuest.44.教学课件的评价中有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标准等要求,你认为如何排列顺序?
科学性、实用性、教学性、艺术性、技术性
45.我们从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资源,一定是教学的信息资源吗?判断教学信息资源与学习信息资源的标准是什么?
不一定。
判断的标准是: 1)是否满足教学、学习需求
2)该资源是否依据学习者特征进行编排的 3)该资源能否供学习者自主、合作学习
46.如何实践共享电子备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
用户注册成功后利用用户名 和密码登录平台,才能行使相应的权限。教师进入电子备课系统平台后有添加自己设计的教案和浏览、下载经过审核推荐的优秀教案的权限
阅读材料:
(1)电子备课的概念
电子备课,也叫做无纸化备课。一般认为,电子备课仅仅是电子教案,其实不然,还应包括多媒体的课件(影像、图片、声音、动画等)、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等。电子备课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多媒体)等各种信息于一体的数字化的教学设计。
教师的电子备课,是面向课堂教学的,而不是让学生来学习一个课件,电子备课不是一个单独的多媒体模拟演示,它应该是一堂完整的课,体现制作者完善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其中包括一个完整的教案和电子备课包。电子备课包的制作必须反映出制作者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电子备课,教师可以随时从学校庞大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或者从网络中撷取有用的资料,为我所用。然后加以整合,把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集成在一起,它的内核是信息数字化,关键是用得适时、适处,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2)电子备课的优点
电子备课是综合了计算机与网络、图像处理、影视艺术、音乐美术、教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信息学等众多学科与技术的学科教学设计的方式。
电子备课,可以提高备课的效率,电子备课可使教师从传统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上课的准备上来,电子备课特有的修改功能,也更加有利于教学设计的完善。
电子备课,可以提高备课的质量。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特有的资源共享性和信息的搜集功能,使得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教材和教参外,可以通过网络发现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参考方案,这些信息和资料,开阔教师的眼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加工和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容量都会不断提高。
电子备课,备课方式灵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不同的备课方式,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率。
电子备课,备课内容丰富。传统备课方式在媒体的选择运用上局限较大,感染力较弱。电子备课可借助生动、形象的图形(如漫画、相片)、声音、影像(如录像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对增强讲课效果是非常有利的。电子备课注重审美对象的提供,可以轻松实现多种形式教学资料在课堂中的直观展现,有利于学生的体验与创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
电子备课的特点是:方便快捷、易于修改、便利学习、交流和共享。
电子备课可以节省大量不必要的时间,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备课速度慢、耗费时间长,效率低的状况。
电子备课方便修改、整理和反思教案。
电子备课有利教学设计的交流,逐步推进资源共享。
实践电子备课重要的是推进数字化的整合多媒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进程。
32.电子备课的实践操作(1)电子备课系统平台的进入
a注册(实名注册、非实名注册、不要注册---游客)(一般进入系统平台前都要先行注册,才能行使相应的权限)b登录(用户名 密码)
(2)教师进入电子备课系统平台的操作权限
教师有添加自己设计的教案和浏览、下载经过审核推荐的优秀教案的权限。
(3)电子备课的基本操作能力
电子备课的基本操作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输入能力、文档编辑和排版能力、课件制作能力、信息的搜集整理与资源整合的能力等。
注:《电子备课》是实践性的研修项目,要求各地各校坚持电子备课的教学设计的实践训练,坚持学科教学设计的作品上传,并且进行交流与研讨,坚持对教师教学设计的作品打分评价(有完整、规范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得3分;在此基础上有独立制作的教学课件得4分;在以上基础上有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谋划和表现的得5分)。
第二篇:电子备课
如何进行电子备课
新学期伊始,我校推出了多项新措施,这些举措从我校实际出发,紧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校的品质提升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广大教师带着更大的激情投入新学期的工作中去。其中一项举措就是—把老师从天天埋头伏案书写教案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进行电子备课。这一举措,能为老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去从事教学教研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及教学水平。
不过,纵观一些学校电子备课教案,却发现部分教案并没有多大实用价值,个别老师只是把教案从网上随意地下载下来,待打印出来一看,才发现并不适合我们的教学,结果置之一旁,劳民伤财。那么,怎样才能切合我校实际,进行电子备课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定标。进行电子备课之前,我们首先要认真地钻研《课标》和教材,然后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有的教学设施,想想这堂课自己应怎样备,这样就有了自己的备课思路,也就是所谓的定标。
二、浏览。有了自己的备课思路之后,先不要忙着去进行电子备课。接下来,我们可以上网浏览相关的教案,学习他人的方法,借鉴他人的智慧。鲁迅曾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书是这样,进行电子备课也是如此。因此,同一篇教案我们至少要浏览三至四份,我们备课时才能吸取众家之长,加上自己的深刻思考,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三、撰写。充分研读教材,并广泛阅读资料之后,就该进行电子备课了。备课时,一定要紧扣教材特点,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努力体现“爱”、“活”、“趣”、“动”四字方针。同时,对于网上教案中的可取之处,有选择地借鉴,努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学校更鼓励大家能博观而约取,通过自己的思考、整合,形成具有自己个性思索和风格的教学设计。切忌从网上机械地下载别人的教案。另外,我们备课时还要针对本班不同等级的学生,设计出难易不同的练习,也就是所谓的分层次布置作业。这样,每个学生在进行反馈练习时,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这份喜悦又会促使他们带着更大的激情投入新的学习中去。
四、切磋。电子备课的初稿形成后,要与同备课组的几位老师一同研讨。同教研组的老师们可结合自己的体会,针对备课初稿中的教学设计各抒己见,直到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要认真修改自己的教案。这次修改,一定要把“达成的共识”加进去,使电子备课教案趋于完善,更有实效性。
五、反思。尽管我们电子备课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相互的切磋、认真的修改,但是,同一篇教案由不同的老师拿到各自的班级去上课,肯定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课下,我们一定要在教案的备注栏内写下自己的教学心得。或得或失,都要进行认真地反思。时间允许的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把这篇电子教案进行再次修改,然后交教务处统一保管、借阅,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第三篇:电子备课
年级上册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主备人:课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2.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四篇:通用技术 必修一 章节备课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 章节备课
一、教学思路
1、本章是全套教材的逻辑起点,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本章围绕着带领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进技术世界这一教学目标,期中“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是基础和重点。
3、为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教学中选择了适当的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方便理解教材。
4、教学中加强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于生活中认识技术,并注意反映先进技术及其文化,使学生了解现代技术的新成果和未来走向。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课程目标
2、教材分析
①通用技术导学:引导学生新课程入门
②技术的价值: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③技术的性质:主要讲述了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及专利性等五个性质,是对技术的基本性质的进一步了解。
④技术的未来:主要讲的是技术日益成为引导社会变化,塑造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
3、重点: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理解技术的性质。
4、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新入学的学生,对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比较敏感,对新开设的课程有疑惑,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视频:20世纪十大科技发明
2、多媒体教室
四、课时安排
通用技术导学1课时技术的价值4课时
技术的性质2课时技术的未来1课时
五、教学评价
1、对学习过程中学生体现出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给予评价。
2、教材中的案例分析、辩论等活动,主要是评价学生对技术理论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的深刻程度。
3、本章的“练习”“综合实践”作业,根据情况提交书面报告。
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章节备课
一、教学思路
1、本章将技术的性质与技术设计联系起来,是由技术到设计的过渡章节。
2、本章三节内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不存在严格的逻辑关系,但都是巍然技术与设计的重要问题展开的。
3、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课程目标
2、教材分析
①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习分析设计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技术更新对技术设计产生的影响。
②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树立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日常生活实践进行思考的意识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了解什么是人机关系,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
③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能完成简单的技术试验,写出报告,体验严谨的态度在技术试验中的意义。
3、重点:设计的概念;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难点:人机关系
4、学情分析
说起“设计”一词,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设计概念的复杂性,多数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不知道的。从高一学生一般心智发育水平看,教授本节内容时,不能让学生感到抽象难懂,要让学生感觉富有兴趣,不落俗套。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视频:20世纪十大科技发明
2、多媒体教室
四、课时安排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1课时设计中的人机关系2课时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1课时章节回顾1课时
五、教学评价
1、对于“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中的人机关系”,重在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考察学生在听课、讨论、练习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既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的内容适当也可以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三单元《设计的般过程、原则和评价》 章节备课
一、教学思路
1、根据对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从总体上先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关于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原则及评价概况,从而形成对设计的基本认识,让学生能站在整体的角度上系统地进行学习。
2、本章与后面章节的关系属于“总—分”关系。
3、便携式小凳的案例始终贯穿设计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既形象又具体的认识,生动地展示设计的一般过程。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课程目标
2、教材分析
①设计的一般过程:这一节可以看出整个技术设计教学的“情景设置”,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什么是设计,开始进入设计的实践。教学中不仅要讲过程,讲怎么做,并让学生通过设计实践来体会。这一节是全章甚至是全书的。
②设计的一般过程:讲述了一些主要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是知道设计、评价设计的原则,是技术的重要思想方法。另外,第一章中的技术的性质,第二章中的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等,都是设计原则的依据与来源。
③设计的评价:评价是贯穿整个设计的技术活动,主要讲述了“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对最终产品的评价”,二者有共同点,也有较大区别。
3、重点: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原则,设计的评价
难点:设计的评价
4、学情分析
本章第一节的教学中,启发、鼓励学生设计思路的发散性、构思方案的多样性,活跃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课外时间动手制作。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视频。
2、教学演示用便携式小凳(实物、资料),专用教室及加工工具。
四、课时安排
设计的一般过程2课时设计的一般原则2课时
设计的评价1课时章节回顾1课时
五、教学评价
1、重视对学生的参与活动的过程性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2、本章的练习时学生第一次制作模型,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对一些具有典型的作业加以点评。
第四单元《发现与明确问题》 章节备课
一、教学思路
1、本章节是技术设计过程的首要阶段,它对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建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形成对问题的敏感性,以及揭示与明确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2、在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在问题的来源和问题的发现方面做了适当的拓展,主要是通过视频“我爱发明”展示别人的设计经历。
3、教学中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经典案例,特别是“我爱发明”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明白发现问题重要性,理解动脑动手的关系,从而形成对技术设计过程中发现与明确问题阶段的实践性感悟和理论性认识。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课程目标
2、教材分析
①本章由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两节构成。“发现”与“明确”存在于设计过程的始终,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明确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把这个环节看出仅仅是明确设计课题。
②发现问题首先明确了其在人类进步与发展中的作用及发现问题的三种情况,重在强调第三种情况。接着给出了发现问题的三种途径与方法。
③明确问题是在第一节确认问题有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小节主要解决明确问题是什么,论证是否有价值;第二小节主要解决明确限制条件,论证是否有解决的能力与设计要求。
④本章开始进行各环节的思想方法的教学。教材中有一条明线,即设计过程各环节的思想方法;一条暗线,即学生台灯的设计。
3、重点:发现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难点: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
4、学情分析
学生对问题并不陌生,从小到大,他们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生活中能去主动发现问题的确是少数,而且对什么是技术中的问题了解很少。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这里的问题是技术问题。高中学生的知识、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视频《我爱发明》。
2、台灯(实物、资料)。
四、课时安排
发现问题1课时明确问题2课时
五、教学评价
1、本章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发现能力、辨析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注重通过评价,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和深化。
2、通过案例分析、问题的价值辨析等方式,来实施对学生问题认识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第五单元《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章节备课
一、教学思路
1、本章节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所讲内容都是思维层面上的,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创造力的机会。
2、本章从整体上以设计的一般过程为基本线索来组织内容,紧扣“物-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三方面对台灯进行了设计分析。
3、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入浅出,由对台灯这样一个产品的设计分析、构思和比较、权衡,抽象出一般技术产品的构思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课程目标
2、教材分析
①方案构思就是开始构想自己的设计方案。介绍这些方法,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创新是有方法的;要教给学生学习创新的方法的学法。
②方案的构思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构思方法的教学。一是设计分析;二是构思方法;三是在多个方案经构思形成之后,怎样确定最终方案。
③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不要被教材中给出的案例、市场上的台灯束缚了自己的构思,一定要体现自己的思维。
④本章与前四章的联系十分紧密,很多思想方法源于前面几章。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模仿法、联想法、奇特性构思法,以及相关的技术思想方法。
难点:设计分析。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第三章学过设计的一般过程、原则及评价。在进行本章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前面的知识经验。在构思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讨论、交流、头脑风暴等方法,注意综合所有学生的构思。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视频《世博传奇》。
2、台灯(实物、资料)。
四、课时安排
方案的构思方法2课时常用的创造技法选学
五、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看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看知识的迁移能力,看能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一般技术产品上。可让学生对其他技术产品进行方案构思,并呈现出来,从中检查和评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对于学生所呈现的构思方案的评价,要看构思过程中能否利用合适的方法,方案有没有独到、新颖的地方,是否形成了多个方案,方案的构思是否合理,以及如何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比较和权衡等。
第六单元《设计图样的绘制》 章节备课
一、教学思路
1、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将设计的想法和成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表达和交流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功完成设计过程的途径、方法和保证。
2、本章从技术语言的基本内容讲起,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技术语言、技术语言的特征、种类及在不同场合中的应用。还介绍了透视效果图的识读以及简单图形的正等轴测图的绘制,旨在让学生掌握多种设计交流语言。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课程目标
2、教材分析
①本章不是设计一般过程的环节,而是设计交流的必备工具。
②“设计表现图”重在技术语言的进一步掌握。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技术语言的特性与功能,特别要从交流功能的意义上去理解技术语言。后面三小节草图的画法需要学生掌握。正等轴测图在立体几何中学过,要求学生掌握其识读与画法;了解透视效果图。
③“常见的技术图样”教学中,因为三视图在数学课已经学完,重点放在机械加工图上,尽管学过但要注意教学中注意技术语言特点的教学,不要上成数学课。
④“计算机辅助制图”这一节是先进的制图手段,主要让学生了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设计活动的指导
难点:三视图的画法、识读与技术语言特性的呈现
4、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不了解的技术语言、技术图样,因此教学上应多举例、多展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例(建筑效果图、路标、线路图等),使他们意识到正确使用技术图样的重要性,同时提高他们掌握技术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技术设计的主要环节,但如何将自己的设计思想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学生还有些困难,因此本课要加强草图绘制的学习。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视频《人类的翅膀》。
2、台灯(实物、资料)。
四、课时安排
设计表现图1课时常见的技术图样1课时计算机辅助制图自学
五、教学评价
1、本章评价重点在于学生会绘制的技术图样的规范性、严密性,能否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设计思想。
2、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评价。
第五篇:电子备课封面
北师版小学数学第 三 册
教
师
年
度
学
校
电子备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