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一单元教案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
第十一单元教案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0-101 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生活中购买物品的现时情景,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的学习和使用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试题
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计算器(师生)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了解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些人都在干什么? 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你还知道在什么时候会使用计算器? 观察 交流 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复杂计算时,一般用计算器)(计算器的应用广泛)揭示课题 尝试使用 探索交流
1、认计算器
2、尝试使用
3、试一试 认识计算器
讨论:向小组同学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合作学习
互相介绍(开机、关机等)交流计算器的异、同点 组织交流:①计算器的构造
②计算器的作用
③计算器常用按键的作用
(显示器、键盘)(进行计算,给人方便)互相交流 尝试使用
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吗? 是怎样算的? 独立尝试练习38+27 30×18 交流方法 出示
380+192+43 816÷68×27 这两题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组织交流
你认为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要注意什么? 观察 比较 相同:从左到右 独立计算 订正 讨论 交流
出示“试一试”题目 指名板演 集体汇报答案 独立计算 记下得数 检查订正 设计游戏 熟练使用
1、练计算
2、玩游戏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添加:700×6)最后一题有不用计算器吗? 为什么可以不用?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同桌互相检查 订正(简单的可以直接口算)游戏
游戏规则: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数字,想在心里,在计算器上连续输入9次。用这个9位数除以12345679,说出结果,我可以猜出你想的是几。根据学生的结果,猜数 发现规律了吗?
计算,说结果(惊讶老师的答案)互相猜 讨论
(规律:结果是喜欢的数的9倍,只要用结果除以9就猜到了)引导观察算式
例:111111111÷12345679=9 观察个位数,一九得九 交流发现
小结:游戏好玩吗?没有计算器玩的顺利吗?
3、探规律
①“想想做做”第3题 ②“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这几道算式的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将它们按顺时针排列在圆中 独立完成计算
积都是由1、4、2、8、5、7组成
(六个积的数字排列顺序是一样的,乘1从最小的“1”开始,乘2从第二个数字“2”开始„„乘6从最大的“8”开始)出示:111111111×111111111
汇报结果
质疑:一道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的结果,怎么计算器显示的不一样? 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办法呢?(出示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11×111,三位数,积:12321)111111111×111111111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
(数位不够„„)独立计算 交流
(有几位数,积就从“1”写到几再倒写到“1”的)九位数相乘,***21 追根溯源 了解发展史 介绍
算筹(筹算)算盘(珠算)计算器 整体回顾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困惑吗?
你会了吗——华应龙课堂教学感悟
你会了吗?——华应龙课堂教学感悟
“你会了吗?”很多老师有这样的口头禅,他们担心学生没有听懂,没有掌握。“会——”面对老师的发问,学生也常常习惯性的拖长调子。
这一声声回答中,既有盲目乐观的自负,也有一知半解的搪塞,更有一无所知的无奈,从众心理常常让学生讳疾忌医,他们不愿陷入让人嘲笑的自我否定的困窘,但他们
却不知自
己已陷入更深的无知。如何面对这样的尴尬?
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学用计算器》,给出了精彩的答案。
在这堂课中,华老师为了有效的帮助学生纠正认识的偏差,深入全面掌握所学知识,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学生“问一下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 学生们从开始的自负到若有所悟的“自我反省”,再到恍然大悟后的“自我否定”,经历着经验重组的洗礼,体验着知识
建构的巨大愉悦。【片断一】
师:在我们身边,计算器无处不在。那么,问一下自己:会用计算器吗? 生;会,会。师:真的会吗? 生:会。
师:既然会了,那我就不讲了。好吗?(出示题目,学生自己练习。)57734+7698 56÷7 2345-39×21
师:请看以上的三题。第一题,有人用了计算器,有人没用。第二题没用计算器。第三题大家都用了计算器。那么。什么时候用计算器,什么时候不用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感悟】
让学生会选择,会探究——
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为学习新知的起点,精心预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观察,学会判断选择,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将计算器算、口算、估算有机结合的便捷,从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作用,从而了解这一数学学习的价值。当有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第三题出错时,教师一方面让学生自我探究,寻找正确答案,一方面创设情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学会用计算器算的方法,而在学生感到有收获的时候,老师
又一次把学生领入自我反省的求知殿堂。【片断二】
师:看来三题练完后,有收获了吧。生;有。
师;再问一下自己:会用计算器吗? 生:会。
师:那么咱们休息一下,做个游戏。师:在计算器上输入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数字,连续输9次,例如老师最喜欢数字2,我就输入9个2,然后用它除以12345679;别说出你最喜欢的数字,只告诉我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我就能很快猜出你喜欢的数字!试试看———(生报结果,师猜数字)师:有没有不符合的?
生:有,原因是算错、输错数字。师:刚才的现象给我们什么启发? 生:看清数字,要正确的输入。
师:那现在会玩了吗?好。请继续玩一遍。
老师想来考考大家。现在大家已经知道用计算器要注意些什么了。出示:22222222 ×55555555 看谁能算对。生:123456787654 师:还有其他的结果吗?
生:1.234567815 1.234567915 123456.7876 1.234567877 „„ 师:怎么同样的题目,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结果?认为第一个结果对的举手„„(依次问一下。看出现的现象)
师:小组同学讨论一下我们该怎么办呢?小组交流。【感悟】
让学生会玩、会发现——
数学好玩,玩好数学。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注重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教师指导学生玩第一个游戏,为计算22222222 ×55555555做好铺垫,通过前面的游戏,其实已经暗示学生玩的是规律,能找到规律,就能玩好游戏,就能学好数学。教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有层次,讲章法,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发现去思考。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第二次追问自己,让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以收 获终生幸福。【片断三】
师:我相信你,算完这四题就会明白的。2×5= 22×55= 222×555= 2222×5555= „„
2222222×255555555=(学生练习)„„
师:我们可以从位数少的算起,再算多的。
出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师:再问一下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
从前往后看,咱们一步一步会了。这应了一句话:学无止境 该下课了。同学们还想上。
那就再看一题。999999999 ×999999999 师:该怎么办? 生:用祖传秘方。【感悟】
让学生会应用、会欣赏——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积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步一步开启思维的大门。教师不但以数学语言小结学习过程,同时出示老子的话,让学生浸濡传统文化。在设计题目时,教师注意开发数学所具有的欣赏价值,让学生在探索解题过程中欣赏数学本身的独特美,从而给学生带来智力活动的体验和探索经验的兴奋。
教师让学生第三次追问自己,并以“学无止境”巧妙作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学生学
了一堂课,受用又何止一堂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2-103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两步试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试题。
2、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与工作中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试题
难点: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例题图 计算器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激趣导入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324+418 2600-1284 165×182 816÷68 784+365-486 343×725÷275 指名板演 后两题为什么可以连续按键计算? 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操作方法
及时纠正(重新操作一次)(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是不是两步试题都能连续按键计算呢? 引入课题 猜测 交流 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4000-165×182 含有哪两则运算?运算顺序是什么? 能按昨天的方法吗?
减 乘 先算“乘”再算“减” 不能用老方法了 怎样操作呢?
共同小结(算“乘”,记下积,清零,算减)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尝试练习交流
介绍:用科学计算器可以按顺序输入 阅读书中底注,明确方法
“试一试” 出示习题438×15-1274(70310-69615)÷139 各含有哪两则运算?运算顺序呢? 它们可以连续按键计算吗? 组织交流 检查 观察 分析 交流
先乘后减、先括号里再括号外 交流(不可以)独立计算(订正0 方法总结
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用计算器计算两步试题应该怎样操作? 讨论 交流
小组讨论 交流回汇报 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第1题
“想想做做” 第1题 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 哪几题是连续按键计算的? 第3行可以连续按键吗? 如果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呢? 独立完成 交流算法 2940÷28+763 438×15+326 可以连续按键,先后面再前面 第2题 巡视 交流
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分组练习算平均身高 互相提问 交流 第3题
还记得“142857”这个有趣的数吗? 巡视学生的计算 提示
观察这几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142857”的特点 分组计算 观察 交流发现 第4题 巡视 检查 独立计算 订正
做这道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引导思考,增强环保意识)讨论 交流 汇报 你知道吗?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用改错键进行一次操作吗? 巡视 个别辅导
课后请大家自己尝试运用其他键,看看各有什么作用。自由阅读“你知道吗” 交流阅读获得的信息 尝试一次计算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怎样用计算器计算两步试题? 交流
举例不同情况加以说明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4-105 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计算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式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及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方法练习练习十第1、2题 出示第1题
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提高使用计算器计算的熟练程度 分组竞赛 交流结果 出示第2题
怎样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 应注意什么问题? 独立计算 同桌讨论 互相交流 基本练习练习十第3、4、5 练习十第3题
分析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能根据规律继续往下编并写出答案吗? 组织交流,编题时是怎么想的? 独立计算各题 观察 分析 讨论 交流每组题的规律 尝试编题,计算 交流思考过程
练习十第4题 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发票中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怎么知道张叔叔钱“够”的? 交流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用计算器帮助计算,作出判断 交流判断依据 练习十第5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方框中九个数的和与中间的一个数有什么关系?任意框出的九个数都有这个规律吗? 要使方框内九个数的和是153,该怎么框? 巡视 组织交流
拓展:课后可以互相提问练习观察
独立计算 交流结果 思考分析
讨论交流:是中间数的9倍 任意框九个数计算,验证 分组讨论 交流:先算出中间数 尝试练习,交流解决情况 课外拓展
你知道哪些计算工具?
计算工具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计算的工具 阅读 交流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6-107 一亿有多大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教学重难点:
感受“一亿有多大”
教学准备:教师用天平、卷尺、秒表、100粒大米、计算器 教学过程: 出示:100000000 大家认识它吗?指名读(板书:一亿)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亿有多大”
同桌自由读 实践操作
1、数一数 提问题 探究
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巡视 告诉各组所用时间(组长记录)小组合作,数100本练习簿 交流所用时间 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簿要用多少秒呢?(可不用书中的“90秒”)指名读最后的答案(用大家认同的秒数)小组合作,进行推算 填写推算结果 交流
进一步探究问题
数一亿本的时间长不长?你认为这么长的时间用哪个时间单位更合适? 怎样换算呢? 组织交流换算结果 讨论
交流(用“年”比较合适)小组合作,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 看了这个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
2、排一排
测量 推算 进一步感知
(谈话:谈话内容略)
请10位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取整米数)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呢? 根据表格形式及测量的数据推算填表 反馈推算结果 指名读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出示问题: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理解地球赤道)独立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 看了这个数据,又有什么感想?
3、称一称 ①实际称 ②推算 ③解决问题
(谈话:谈话内容略)
出示天平,猜猜看用它来做什么? 称东西
出示100粒大米,在天平上称出克数 一亿粒大米重多少克呢? 小组合作推算,交流结果 解决问题1 提问:13亿人为什么乘13,而不乘13亿?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一共能节约多少克呢?
(表中推算的是一亿粒大米的克数,13亿粒米,就是13个一亿粒米,所以乘13)用计算器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解决问题2 巡视指导
看了这两个计算结果,你想说什么? 自主完成 交流(„节约粮食„)全课总结
通过我们以上的实践活动,现在你对“一亿有多大”有认识了吗? 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亿有多大”吗? 自由说
第二篇:第十一单元教案
课 题 11-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学习目标(1)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2)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学习重难点
重点、难点: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集 体 备 课 个 性 设 计 课前准备
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
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
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④氯化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我县境内的碳酸钙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从自然界中获取氯化钠、碳酸钙的?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给予恰当的点评)
3.阅读教材P70-71页,整理资料,完成下表。
氯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 化学式 主要用途 组成上的共同点
结论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是指: 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4.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
(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三、教师指导
1.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
(学生对照此表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表,也可以提出疑问)
2.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四、练习巩固
1.学生主持,出示问题(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竞赛(抢答问题或争抢板书化学式)。
2.日常生活中的盐,通常指,主要成分是 ;而化学中的盐,是指,如
等。
3.氯化钠的用途有很多。例如:医疗上 是用氯化钠配置的;农业上可用氯化钠溶液来 ;工业上可用氯化钠为原料来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公路上的 也可用氯化钠来清除。4.将下列物质和用途相连线。
碳酸钠 应用于建筑业和补钙剂
碳酸钙 焙制糕点;治疗胃酸
碳酸氢钠 腌渍蔬菜、鱼、肉、蛋等和洗涤剂的生产
氯化钠 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 5.将物质名称和化学式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相连线。
大理石 NaHCO3 食盐 NaOH 石灰水 CaCO3 生石灰 NaCl 小苏打 CaO 苏打 Ca(OH)2 烧碱 Na2CO3
五、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同位同学交流与互查。
六、课后活动
1.作业:P75页2题、4题。
2.家庭小实验:将食盐与细砂混合后,再分离出来。
(提示:仪器代用品,想想制作简易净水器的原理。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课后反思
课 题 11-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学习目标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习重难点 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集 体 备 课 个 性 设 计
一、创设情境
1.学生交流家庭小实验情况(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3.学生观察:
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4.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二、合作与探究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和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你得出什么结果?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交流讨论结果:
①组内交流,形成方案。②全班交流,互为补充。
(教师发现典型,及时评价;根据问题,及时指导)
三、教师示范 1.制作过滤器。
2.简要说明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四、学生实验探究
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3.学生评议,提出疑问:
①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 ②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么? 4.分组讨论:
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 5.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进行争论,教师给以引导)
五、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1.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2.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激励性评价)
六、课堂练习
(一)是除去液体中混有不溶固体物质的一种方法,过滤装置是由
等仪器组成的。
(二)如果在过滤操作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原因有: 1. ; 2. ; 3. ; 4.。
(三)粗盐提纯过程中有 处用到玻璃棒。
(四)除去粗盐中不溶性固体杂质是 变化,得到的盐是
(纯净物、混合物),粗盐中还有可溶性的 等杂质能否用过滤的方法除去
(能或不能),能除去的方法和步骤是。
(五)实验室里有无标签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请你至少用两种简单方法加以区分。
七、问题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会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
八、学生讨论
针对拓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时间,讨论可长可短。如果讨论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课后再查找资料进行探究。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九、课后作业
按要求写探究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
课 题 11-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三课时)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学习目标 初步学会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学习重难点 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集 体 备 课 个 性 设 计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二、合作探究
1.分组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11-1]、[实验11-2],记录实验现象。2.集体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3.创新尝试:
仿照示例: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试着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碳酸钠与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NaHCO3+HCl=NaCl+H2O+CO2↑
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Na2CO3+Ca(OH)2 =2NaOH+CaCO3↓ 4.观察与思考
(一): ①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③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④举例:填写下表
被鉴定的物质 加入的试剂 现 象
5.观察与思考
(二):
①观察:第④个反应有什么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
③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6.回忆与反思:根据你具有的酸、碱、盐知识,列举几个酸与碱、盐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7.讨论与归纳: ①讨论:你所做实验中的复分解反应与你所列举的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三、问题拓展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
①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 ②原理是什么?
③怎样操作? ④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四、反思与交流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倾听意见,发现问题与典型)2.交流讨论情况
(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发现的问题与典型,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五、自我反思
1.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查漏补缺。
2.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又有哪些新发现?你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是满意?是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呢?
教师小结(重点在于评价、知识归纳、给予学习方法)
六、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中,按酸、碱、盐顺序排列的是()
A、HNO3 Na2CO3 BaSO4 B、NaHCO3 KOH NaCL C、H3PO4 Ba(OH)2 NaHCO3 D、H2CO3 Cu(OH)2 MgO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纯碱属于碱类,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 B、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还可治疗胃酸过多 C、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相同,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D、胃液中含有的适量醋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3、下列物质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石灰水反应的是()A、食盐 B、熟石灰 C、碳酸钠 D、碳酸钙
4、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可选用()A、HCL B、CaCL2 C、Ca(OH)2 D、H2SO4
5、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Zn+H2SO4=ZnSO4+H2↑ B、2KMnO4==K2MnO4+MnO2+O2↑
C、CaO+H2O=Ca(OH)2 D、CuSO4+2NaOH=Cu(OH)2↓+Na2SO4
6、、检验长期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可以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其检验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后作业
1.作业:P75 1、3。
2.归纳整理本课题的知识要点。
第三篇:个人所得税计算器2018:新版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个人所得税计算器2018:新版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在用excel计算工资个税的时候,很多是用if语句来设计公式的,公式冗长,易出错,不好调整,用MAX公式要简单和简短很多。
1、减除额3500元的公式:
=ROUND(MAX((M5-3500)*{0.03;0.1;0.2;0.25;0.3;0.35;0.45}-{0;105;555;1005;2755;5505;13505},0),2)
2、减除额5000元后的公式:
=ROUND(MAX((M5-5000)*{0.03;0.1;0.2;0.25;0.3;0.35;0.45}-{0;210;1410;2660;4410;7160;15160},0),2)注:
公式中M5是工资表中用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过渡单元格(根据实际修改)应纳税所得额 = 税前工资收入金额-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专项附加扣除-其他扣除
1、Max()函数是求括号内的数的最大值。
2、其中,第一和第二个大括号{}内的数,是个人所得税税率,以及速算扣除数。
3、在EXCEL中,使用{}表示数组公式
(M5-3500)*{0.03;0.1;0.2;0.25;0.3;0.35;0.45}-{0;105;555;1005;2755;5505;13505}表示:
(M5-3500)依次与大括号内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相乘,所得数后依次减去后面大括号的速算扣除数,然后得出一组数据。
例如,M5=5000,即(5000-3500)*{0.03;0.1;0.2;0.25;0.3;0.35;0.45}-{0;105;555;1005;2755;5505;13505} =1500*0.03-0,1500*0.1-105,1500*0.2-555,1500*0.25-1005,1500*0.3-2755,1500*0.35-5505,1500*0.45-13505 =45,45,-255,-630,-2305,-4980,-12830
4、通过Max()函数可知,如果5000最高缴税额为45元。
5、公式最后的0,表示当M5小于3500时,最大值为0。
第四篇:三年级认识计算器教案
认识“计算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②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及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的乐趣。教学重点:会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任务。
师:小朋友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去超市逛逛。老师一下子买了很多东西,小朋友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口算算出老师得花多少钱,那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计算出老师得花多少钱吗?(使用计算器)
二、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任务
一、打开计算器
师:在电脑里有位好帮手——计算器,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它在哪里呢?
教师演示打开计算器:单击“开始”按钮,选择“所有程序”——“附件”中的“计算器”命令,启动“计算器”程序。
任务
二、了解计算器的分类
“计算器”分为“标准计算器”和“科学计算器”两种,通常,计算系统中默认启动的是“标准计算器”窗口。它的界面与使用方法和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计算器的方法基本一样,可以通过鼠标单击计算器上的按钮来取值,也可以通过键盘输入。
当我们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科学运算时,可以选择在“查看”菜单中单击命令,打击“科学计算器”窗口。
任务三:认识各个按钮
师:看来电脑计算器和我们在平时看到的计算器有相似的功能,那有没有区别呢?我们来比较一下。
教师一一介绍“计算器”的常用功能键,与一般计算器进行比较,解决“×”“÷”按钮。
师:电脑计算器上的“backspace”和“c”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尝试探究一下。
学生自由练习鼠标指挥键盘,了解各个按钮的作用。
任务
四、做一做:进行导入计算
以“计算题.TXT”为文件名保存在D盘中,请你用“计算器”完成这几道题的运算。
(按教材中的操作步骤进行指导操作,让学生进行计算。)
三、小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会了什么?
第五篇:第十一单元作文教案
主备人:李晓萍
初审人:
审核人: 班级:四.1 课题:作文(难忘的一件小事)总课时:两课时 分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辅导实践课 导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会 “记事 ” 的记叙文的写法。
2.启发引导学生在 “记事 ” 中要写真事吐真情文章才能具有感染力。教学重点
叙事要完整、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教学难点
围绕中心选材、抓重点、做到有详有略、突出中心思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肯定有好多令你难忘的事情,你能把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的小事情说给老师听听吗?
二、审题指导
读图要求:你都了解到什么 读题目要求:认真加以思考
你认为此次作文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内容具体、真情实感
三、师生分析范文
学生结合范文谈谈记叙文的六要素在具体的文章中的体现和运用。在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下列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事情是由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事情本身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因此记事应把六个要素交代清楚
▲交代要素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说来,记叙真实的重要的事情,六个要素都要交代清楚。▲在记叙的几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这部分要着重写、写具体、写充实、以突出中心思想。
▲记叙的要素要详略得当,突出中心。概括以上三点
四、组织材料
1、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材料的组织。
首先选事要切合题意、围绕中心选材。
其次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刻的事来写。这样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小组相互交流畅所欲言。①说一说使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②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材料③把你选择的材料完整的说给大家听。
3、汇报自己的选材。
①请比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教师应注意评价学生的评价,要充分肯定优点,适当的指出需要努力的方面。
②在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同学进行汇报。同学老师进行及时评价友善的提出不足之处。
五、突破重点难点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要写好这篇文章重点是内容具体、感情真挚。那怎样才能做到呢就刚才同学们的某个事情大家提出的改进的方案。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报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
六、教师总结
只有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才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只有在文中融入自己的真情才会让读者感动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用心去写作文而不是用笔。这样文章才能具有感染力。
主备人:李晓萍
初审人:
审核人: 班级:四.1 课题:作文(难忘的一件小事)总课时:两课时 分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辅导实践课 学习要点
1.培养同学们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表现自我的能力。2.煅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习作要求
1.内容生动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2.将六个要素交代清楚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3.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导学过程
引言: 同学们根据自己组织的材料进行写作,希望同学们能成功的完成这一次的习作。
一、学生开始习作。(先打草稿)
二、巡视学生的习作过程,及时发现某些典则性作文。
三、抽读某些典型性作文,师生共同计议。(抽读和评议典型性作文,掌握正面引导、鼓励提倡为上,矫正不足为辅的原则)。
四、学生自己修改草稿。
五、学生誊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