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 静止和运动
静止和运动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
实验;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会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3、通过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
参照物的选择,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学情分析: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在这节课里学生接触到了比较难理解的参照物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问题。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建构参照物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而展开。在教学中注意把知识点融入到精心创设的教学情景之中,设计梯度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能够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索,轻松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主角,是课堂里的主人,让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丰富的体验!针对学生的特点,整堂课都是从实际情景入手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一一破解,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让学生体会到了选择参照物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教学过程:
1. 录像导入,激发兴趣。(1)课前欣赏:
播放《闪闪的红星》主题曲,大屏幕呈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鲜活画面。
师:画面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生:岸边的青山,树木„„是静止的。
生:飞行的小鸟,航行的船只是运动的„„
⑵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静止和运动”。板书课题。2. 师生互动,共同探究。⑴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师:平时,大家都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能举几个例子吗?先说静止的物体吧!
生:教室里的钢琴、教室里的墙、桌子、椅子„„
师:运动的物体呢?
生:行驶着的汽车、骑着的自行车、转动的地球、跳动的心脏、走动的钟和手表、航行的轮船„„
生:还有风也是运动的。
师:例子举得很好!不仅固体会运动,气体也会运动!
师:事情真的就那么简单吗?让我们再看一段电梯运行的录像。
师: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电梯里的男孩,他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
生:他是运动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电梯里的人看他是静止的。
师: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
生:因为我们看电梯上的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男孩是运动的。
生:电梯里的人看男孩的位置没发生改变,所以他们判定男孩是静止的。
师:分析的相当到位,非常好。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的位置改变了?让我们再看一段录像:正在行驶的车内,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小男孩起身离开了座位,他的位置相对于座位发生了变化。
师:你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然后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再做出判断。这个被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我们通常称它为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此研究对象是什么样的?
生:是静止的。
师: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说此研究对象是怎样的?
生:是运动的。
师:回忆刚才观光电梯的问题,以电梯外的人为参照物,男孩的位置改变了,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男孩是运动的。
师:以电梯内的人为参照物,男孩的位置没有改变,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男孩是静止的。⑵描述运动和静止。
师:下面拿出你们的玩具汽车,两个同学一组,玩一玩,并分析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学生做模拟实验,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根据以上分析,说一说怎样描述运动和静止?
生:描述运动和静止必须选定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是静止的。
生: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师: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一般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以游人做过山车为例)师: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在游人坐过山车图中,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游人是运动的。生:过山车也是运动的。师: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生:如果以车上人为参照物,那过山车就是静止的。生:以车上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和房子就变成运动的了。生:如果以过山车为参照物也是这样,车上人是静止的,路边的树和房子也都是运动的。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说的可真棒!看来,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同啊。„„
(3)巩固
教师谈话:生活中,你们还见过类似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吗?
(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看谁的发现最多。
生:比如我课桌上的课本,以课桌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从桌边走过的同学为参照物,它就是运动的。
生:老师,也可以这么说,以太阳为参照物,它也是运动的。(学生们哈哈大笑。)
师:对!地球以每秒30千米的速率绕着太阳运动,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以这个速率在运行!在这里,地球和太阳是不同的参照物。
生:我做过火车。坐在火车上,以自己为参照物,路边的房子啊,树啊,田地啊,全是运动的!
生:如果以你自己为参照物,那你坐的座位就是静止的,火车也是静止的。„„
师:是啊,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首先要选择好参照物,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静止情况也会不同。同学们如果感兴趣,课下可以继续探究生活中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3.回顾全课,评价总结。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对运动和静止进行了认真研究,真不简单!你们能不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生纷纷谈这节课自己的感受。)
4、布置课下探究。
谈话: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第二篇:静止中运动
静止中运动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我却静止得如一潭死水,懒得去关注那些纷争,懒得去理会那些周遭。90后太张扬,我却只是静谧地凋谢,没有人过问,无声无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我们成绩却一塌糊涂,是因为不喜欢体育还是我们的思维落伍呢?天堂地狱之间的流离失所,需青春我们去努力奋斗。要想抵达彼岸就必须付出努力,不论天堂或是地狱。不断地学习是到达彼岸最好的帆桨,日考,周考,月考,期末考,考不死也考不了的测试,如一阶阶石梯,同往山顶的路仅此而已,每一阶梯完了都有一个石台,但往上仍有石梯,我们就这样走,走了3年甚至更远。到达山顶时,似乎可以静止了,但运动却时刻潜伏着。
政治老师说事物运动上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生命也如此吗?年少的我们有太多的疑惑,社会的险恶并非我们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而生活也并非全都一片黑暗。人生的上浮下沉如茶的命运,有的把开水变成了香浓的茶水,而有的却污染了水。毕竟付出过行动,自然会有结果,也许爱拼才会赢,真的!奋斗地青春,青春地奋斗,总会有结局的,高考无非生命的插曲,曲终人散,我们各自流放,寻找心灵的幽房。
同学总说我喜欢无病呻吟,可到了当人面不知何处去时,桃花依旧笑春风时,我们的思绪是亢奋还是低靡呢?我只有思念,想念青春,怀念过去。秋,始之于夏的余韵而终于冬的沉默谁在夜晚浅吟低唱,奏这一度秋的悲凉?
夜未央,我们只能呆望,我们运动的生命何时停止?
第三篇: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
教学设计
会宁县韩集中学
张明宪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⑶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及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物体运动的分类。
三、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脑经急转弯及课本上的小故事,然后通过音乐家,画家和诗人对运动的描述和赞美来创设教学情景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解决疑问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参照物: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择一个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⑴观看动画:①以树为对照物,人是运动的。②以人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
提出问题:你通过动画能总结出如何判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吗?
(学生活动:思考、相互讨论)
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发生变化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变化就说是静止的。
(2)提出问题:你知道如何选择参照物吗?(学生活动:互相讨论,总结方法)(课件:)选择参照物的方法:
①对于这个物体来说,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都可以做为它的参照物。
②我们选定一个物体做为参照物,就假设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③选择参照物时,要根据需要,选择其中最简单的,但不能选择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3)迁移运用: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_____为对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_____为参照物。
(4)观察图片,总结归纳
①运动是绝对的。
②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的分类:
提出问题:上面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运动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规律)观看图像:①冲刺的运动员
②弯曲的道路上行驶的汽车
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观看图像,相互讨论)
提问:你能说出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吗?(学生活动:思考、总结)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是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3)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所见到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例子吗?(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举出例子)
五、个性练习开拓思维(课件):
例1.两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若在某段时间内它们的距离保持不变,则在这段时间内,若以______为参照物,这两辆汽车是静止的;若以_____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例
2、法国飞行员抓子弹的故事,你可能听说过,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
六、归纳总结 完善自我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对你以后学习物理有何帮助?
(学生活动:讨论,分组回答)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
一、机械运动的概念
二、参照物:
1、什么是参照物?
2、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三、机械运动分类:
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八 作业布置 课本 P40 1、2、3题
2010-10-18
第四篇:静止和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静止与运动》 教案 《静止和运动》教学实录与反思 樱桃园小学
季运娥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会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3、通过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
参照物的选择,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设想: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在这节课里学生接触到了比较难理解的参照物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问题。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建构参照物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而展开。在教学中注意把知识点融入到精心创设的教学情景之中,设计梯度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而且有故事和小游戏的穿插,让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丰富的体验!针对学生的特点,整堂课都是从实际情景入手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一一破解,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让学生体会到了选择参照物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运动和静止
导入: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驾驶飞机在空中高速飞行时,感觉脸旁有一只小虫在飞,就顺手将它抓住,仔细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相信吗?(这是真实的)大家在惊诧的同时,也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探究之后,我们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
1、师:刚才我们谈到飞机是飞行的,子弹也是飞行的,如果子弹是放在我们的桌子上,那子弹就是„„(静止的)那用手抓住一颗子弹就不奇怪了,对吧?在生活中,大家都见过有许多静止和运动的物体,你能说一说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先说静止的: 生:房屋,树木、高楼大厦„„是静止的。
生:教室里的墙壁、课桌、凳子、电视„„是静止的。师:运动的物体呢?
生:行驶着的汽车、骑着的自行车、航行的轮船、高速行驶的火车„„ 生:飞行的飞机,航行的船只是运动的„„ 生:空中飞翔的小鸟、水里游动的鱼儿 生:还有风也是运动的。
师:例子举得很好!不仅固体会运动,气体也会运动!
2、小实验:问:我们课桌上的科学教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静止的)能让你桌子上的科学教材运动起来吗?学生动手做。汇报:演示你是怎样让他运动的,为什么说它是运动的?
3、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说,汽车或飞机等相对于地面或地面上的树木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科学上把这种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板书:运动)
而像树木、大楼、桌椅、书本等对于地面来说它的位置没有变化,这就叫静止。(板书课题:运动和静止)
二、描述运动和静止
1、师:难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这么简单吗?(1)师;相信大家都坐汽车吧,大象今天也做了一次汽车,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大象坐车上,路边一人说大象是运动的,大象说我没动,是静止的。到底大象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生:静止,生:运动)
(2)实验: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演示大象坐车的的情景。思考刚才的问题?到底大象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小组研究,教师巡视参与了解讨论情况。
小组汇报(认为大象静止理由或认为大象是运动的理由)
师:分析的相当到位,非常好。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强调)
师:其实你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然后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再做出判断。这个被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我们通常称它为参照物。(板书)比如刚才我们研究的大象的运动情况,如果以地面或树木为参照物,大象是„„(生:运动的)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大象是„„(生:静止的)。
2、师:(练习)小明也有一个苦恼,一天他坐在运动的汽车上,看着车门,发现自己和车门的位置不变,就说汽车没有动,全车的人哄堂大笑,认为他太无知,!(生讨论后:其实小明没有错,它是以自己为标准,而其他人说汽车是运动的,也是正确的,他们是以地面作为标准)
师:同学们很聪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描述结果也不同。(板书)
三、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1、师:设疑问:老师坐在高速运行的火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发现窗外的树木都是快速向后退。你能帮老师解释是怎么回事吗? 生:以窗外的树木为参照物,火车相对于它有位置的改变,火车是运动的。
生:以老师或火车为参照物,窗外的树木相对于火车有位置的改变,树木是运动的。并且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师:下面拿出你们的玩具汽车,两个同学一组,玩一玩,并分析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学生做模拟实验,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师:根据以上分析,说一说怎样描述运动和静止?
生:描述运动和静止必须选定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是静止的。师结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板书:相对性)
2、练习课本p27页三幅图学生分别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静止和运动。(学生分析巩固所学的知识)
3、延伸 老师演示两列同向运动的汽车。
师问:黄色汽车以地面为参照物,是„„(生:运动的)蓝色汽车以地面为参照物,是„„(生:运动的)黄色汽车以蓝色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师:要想达到两辆汽车相对静止状态,需要什么条件?(生:速度相同和方向一致)
(1)介绍同步卫星(2)现在你能解释是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高速飞行子弹的想象了吗?
四、练习
师: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一般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比如我们说汽车是行驶,虽然没说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往往以地面或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
1、师问:是不是树木、房屋等是绝对静止不动的吗?智慧老人说地球是运动的,地球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说地球是运动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看课本p27页分析地球、太阳、月亮的运动情况
2、(设计情景,充分感知)(1)设计导演拍摄空中飞翔的镜头
(2)如果让你在不到一平方米的面积和平地上跑步一样,真的向前跑了1千米,有可能吗?生:在跑步机上就可能完成!五|拓展知识
1、师:为什么船在茫茫大海中经常会迷失方向?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推理得出:因为在茫茫的大海上是找不到合适参照物的,所以很难把握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对位置和运动情况。所以事先不选定合适的参照物是无法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
2、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在实际生活中,是不是任意选择一个物体就可以作为参照物?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
师:最后,捞到剑了吗?为什么?他是怎样想的?他想得对不对?符合实际情况吗?
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研究问题时,仍需要考虑参照物对研究的问题是否合适。
六、这节课即将结束,谁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静止与运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静止和运动》,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九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5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科学课程主要以科学知识和探究为主要内容,本课选自“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系列,属于观察探究方面的内容,从能力培养方面来看,本课属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系列。
从学生实际来看,静止和运动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但这些现象却往往使学生视而不见。他们这个年龄,只能感知现象而缺少相关的科学解释。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能力目标: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的模拟试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识目标: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情感目标: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其中教学重点、难点是:运动、静止含义及描述(课件出示)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活动探究、讨论与直观教学想结合的教学法: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思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视频和讨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有效地教学,让学生从实践中的感性认知到科学解释的理论升华。利用讨论互动,让学生参与积极地知识储备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解决重点,分散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观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观察探究,用观察实验交流的方式获取信息。根据教学需要分成4-6个小组,利用评价手段激励着学生讨论交流,让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设计可以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的目的。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准备:滑板车、模拟小人、视频资料
(二)学生准备:之前观察记录的各种物体运动情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环节大约用时5分钟)本环节我分为两小步
1、观察视频,故事导入
我会先出示视频,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我再用故事导入,讲述法国飞行员的故事:在惊愕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呢?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之后,我们便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
2、激发兴趣,引导质疑:
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引出并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静止与运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这个环节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并能主动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探究活动(本环节用时30分钟)
1、说一说,想一想,生活中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
静止和运动,大家并不陌生。平时,大家都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让学生举几个例子
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交流讨论,我再小结。
2、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谁是运动的谁又是静止的。(1)看一看,播放情景录像:谁是运动的,谁又是静止的。
这个小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后我适时总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2)猜一猜,播放刘翔跨栏运动录像:谁是运动的,谁又是静止的。这个小环节让学生观察、猜想并交流后我再适时总结:你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这个被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我们通常称它为参照物。
(3)说一说,再次播放情景录像:让学生选择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并判断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这样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理性的归纳,初步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3、模拟实验,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可以发现问题,探讨规律。这个环节教师启发引导: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证明表象认识的科学性,那就是做模拟实验。
让学生拿出他们的玩具汽车,以小组为单位,玩一玩,并分析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让学生先来确定参照物,以自己或以其他物品都可以。
通过师生交流,把实验材料,步骤,注意事项进行规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验,这样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得科学发现的同时,感受合作的愉悦。
4、理解相对静止,解释生活现象。(出示飞机空中加油场景的图片)
我会和学生讨论交流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并让学生思考交流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进行? 我适时小结:也就是两架飞机保持相对静止。
接着引导学生现在能不能解释开始上课时那个法国飞行员的故事呢? 最后让学生思考交流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相对静止?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加深学生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设计了飞机的相对运动情景图,还紧扣主题、展开环环相扣的情景对话: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想办法解决如何让运输机给直升机加油的实际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轻松解释较难理解的“同步、相对静止”等问题。
5、描述生活中的静止和运动。
这个小环节里我会先和学生一起欣赏几幅图片,然后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描述他们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并提示学生要选好参照物!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要通过描述生活中常见的静止和运动现象,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良好情感。]
三、学生汇报,结束本课。(本环节用时5分钟)
这个环节让学生把本节课学到的科学知识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把问题装在问题库里。问题中开始科学探究,又在问题中延续科学探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无止境:只要保持好奇心,结合多种手段,主动探究,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最后师生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每个组奖励一个飞机资料卡,把静止和运动有关知识或者问题进行积累。帮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我记得有句话说的很好,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量,而探究学习的活动是个变量,下课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个问号,感叹号,省略号,而不应该是个句号。最后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板书:
9、静止与运动
参照物不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个深刻清晰的印象,直观形象,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