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教育教案解读(大全)

时间:2019-05-12 21:1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际关系教育教案解读(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际关系教育教案解读(大全)》。

第一篇:人际关系教育教案解读(大全)

课程教案(教学要求)

讲授题目:沟通你我他——大学生人际交往 所属章节:第四章 计划学时: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当自己处于人际冲突时的心态,初步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2.技能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具体技巧和方法,并能自觉运用;

3.情绪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际交往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效应,让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注入正能量。

教学重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效应的概念、理论,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等。(这是由知识点的客观性决定的。)

教学难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效应的调适。要引导学生“怎么做、怎么办?”使学生将概念和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行动。(这是由学生认知因素的主观性决定的。)

教学方法:

主要使用讲授法和讨论法,鼓励学生讨论、配合案例分析、分享互动等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体验性。

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由彭贤主编于2012年08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 一书第四章。

教学内容:

导入:

(一)小活动

搭“人”字

指导语:请各位同学伸出双手,用左手食指和右手食指搭成一个“人”字。(此时观察,有的同学搭出了人字,但有的同学搭出的是入字)

启示:在搭建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此时的人字是不和谐的。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奥妙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地狱与天堂》的故事

一个人不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于是他去求教上帝,上帝先带他去了地狱,他看到所有人都是面黄肌瘦,但面前都是美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双长长的筷子,很多人都在努力往自己嘴里送,但太长了,自己永远都送不进嘴里。

上帝又带他去了天堂,结果天堂里的人红光满面,欢声笑语,原来是一样的筷子,自己送不到自己嘴里,但两个人可以相互喂食,其乐无穷。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知道,通俗的来说,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红光满面。

一、人际交往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流通过程。

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一层,生理上的需要;第二层,安全上的需要;第三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人人都需要得到相互的关系的关系和照顾;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说:“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

有人估计,个人每天除8小时睡眠以外,其余16个小时候中有70%的时间是在进行了人际交往。

(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1、表层因素

(1)空间距离(远亲不如近邻)

(2)交往频率(来往密切关系更近,如麻友们、恋人们)(3)仪表风度(得体的仪表使人更具魅力)2.深层因素

个性品质: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等。最重要的是人品。

特点相似:有共同语言,容易产生共鸣特点互补,更能彼此倾慕,关系稳定长

久。如夫妻、同伴等。

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

(一)首因效应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忌 “以貌取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启示:注重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题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近因效应给了我们改变形象、弥补过错、重新来过的机会。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忌只看一时一事,要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启示:

认真对待每一次交往,有好的开始,也要重视好的结尾;发生冲突及时道歉,知错就改;说话的语序也会影响沟通。

(三)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似乎后,常常喜欢从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有时也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盖全”、“爱屋及乌”的错误,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话说回来,晕轮效应可以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助其获得某种成功,这或许是有利的一面。

为了防止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晕轮效应有利的一面,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掩饰缺点,遗留给他人尽量完美的印象。

忌以偏概全(全盘肯定或否定),要要尽量消除“偏见”,多角度分析取舍 启示:注重塑造突出的正面形象。

(四)刻板效应和定势效应

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这就是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常使人以点带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知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定势效应也称为心理定式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事务的一种心理倾向。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常使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比如,与老年人交往,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过时落伍;与年轻人交往,又会认为他们“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与一向诚实的人交往,我们会觉得他始终不会说谎;碰到曾经圆滑过的人,我们定会倍加小心。知道了定式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注意克制,看待别人要“与时俱进”,要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精神。

忌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分析。

(五)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就是“以己论人”,常常以为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爱好、个性等,常常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它是由怀疑引起的对别人人格的歪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应的典型写照。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忌片面地以己论人

启示:要顾及他人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反黄金规则

黄金规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反黄金规则:“别人必须像我希望的那样对待我。”

(七)对自我的认知偏差

对自我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身价值、妄自菲薄、唯唯诺诺、畏畏缩缩。(自卑)

对自我的评价过高:盛气凌人、骄傲狂妄、对他人求全责备、不屑一顾。(自负)

三、人际交往的四种心理模式

(一)我不好——你好

表现:自卑、社交恐惧

根源:童年的无助感,长大后容易放弃自我或顺从他人;喜欢以百倍的努力去赢得他人的赞赏,或者喜欢与父母意识重的人为友。

(二)我不好——你也不好

表现: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常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极端孤独和退缩。

(三)我好——你不好

表现: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把人际交往中失败的责任推在他人身上,常导致自己固执己见,唯我独尊。

(四)我好——你也好

表现:相信他人,能够接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并努力去改变他们能改变的事物,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长处,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请你思考:

为什么交不到知心朋友? 为什么“话不投机,半句多”? 为什么“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为什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为什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 ……

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语言沟通 人际沟通----语言的艺术

例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1.说话的艺术: 急事,慢慢说 小事,幽默地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别人的事,小心说 自己的事,听别人说 尊长的事,多听少说 2.批评的艺术:

先表扬后批评:良药不苦口。

批评别人之前先做自我检讨:消除对立情绪。点到为止,给人台阶。描述行为,不要做人身攻击。不要把个人情绪因素牵涉进去。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不要小题大作。3.争辩的艺术:

避免无谓的争辩。“没有人能在争辩中获胜。” 让对方陈述他的情况或理由,倾听 回答前稍作停顿; 得理也要让人;

温和而准确地叙述你的情况和理由

保持风度,有器量,不做人身攻击;接受、承认别人合理的观点。4.拒绝的艺术:

补偿式拒绝:提出另一建议,以示诚意。先肯定后拒绝:以示其情非得已。爱护性拒绝:站在对方立场谈理由。

(二)非语言沟通

1.人际沟通——非语言符号的艺术 2.人际空间与人际距离

3.身体语言(动作、表情、体态、语调等)

个人空间的分类(1):亲密距离,如爱情关系,一般是0-50cm。个人空间的分类(2):个人距离,如亲密友谊,一般是50-130cm。个人空间的分类(3):社交距离,非个人化的或公务化的社会交往,一般是1.3—4m。

个人空间的分类(4):公共距离,如政治家、演职人员、公众人物与公众正规交往时是4m以上。

4.微笑:真诚的微笑,是你交往的法宝。

戴尔·卡耐基

《 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人们 》

让别人喜欢的方法如下: ※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 ※微笑

※要记住名字是一个人所有语言中最美、最重要的声音

※做一个好的聆听者,鼓励别人谈论他们自己

※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情

※真诚地使别人觉得自己是重要的

(三)让人喜欢的技巧 1.修炼自己的良好个性 积极:个性积极者乐观开朗,豁达大度,与之相处,如沐阳光,自然令人感到愉悦畅快;个性消极者悲观阴沉,多疑狭隘,与之相处,如顶乌云,必定令人感到忐忑压抑。

自信:自信的人宽容大度,容易相处。自大者令人反感,自卑者易受伤害的脆弱自尊令人无所适从,且容易导致摩擦。

2、遵循“三A”原则 :

接受、赞同、赞美

(四)阳光心态正能量

和谐交往你我他

把自己当成别人——客观的审视自己 把别人当做自己——设身处地的理解别人 把别人当成别人——尊重差异、留给彼此空间 把自己当做自己——带着正能量来做自己

结语: 青春年少意气发,交往困惑不惧怕,阳光心态正能量,和谐交往你我他。

课后作业:

1、请对十位陌生人微笑点头

2、请发现宿舍某位同学的五个优点并表扬他(她)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指导语:

本量表共28个问题,每个问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是” 或“否” 的回答。

1.关于自己的烦恼有苦难言

2.和生人见面时感觉不自然

3.过分羡慕和妒忌别人

4.与异性交往太少

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7.时常伤害别人

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9.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10.极易受窘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12.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适可而止

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自己常感到不自在 14.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坏印象

15.总是尽力使别人欣赏自己

16.暗自思慕异性

17.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18.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

19.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

20.瞧不起异性

21.不能专注地倾听

22.自己的烦恼无人可申诉

23.受别人排斥与冷漠

24.被异性瞧不起

25.不能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看法

26.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

27.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28.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的相处

结果解释(回答“是”的1分,回答“否”的0分)

总分在0~8分,说明受测者善于交谈,性格开朗,主动,关心别人,对周围朋友很好,愿意与他们在一起,彼此相处得不错。

总分在9~14分,说明受测者与朋友相处有一定的困扰,人缘一般,与朋友的关系时好时坏,经常处于起伏变动之中。

总分在15~28分,说明受测者在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严重困扰。

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很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受测者可能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教案.人际关系

班级:12心理 学号: 1209030143 姓名:林井泉 制表时间:2014年12月30日

人际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影响的人际关系的因素 3.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交往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人际关系中小组讨论学习。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兴趣去探讨人际交往的策略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维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难点:让学生知道有哪几种人际效应,明白人际效应究竟是什么意思。

三、教学准备

PPT,故事一篇

四、教材学情分析

高中生一年级。由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是新生,人际关系还未建立起来,对未知的生活还需要适应时间,对学习的适应力也较差,学习的自觉性和毅力不足;由于学生处于青春期,男女之间逐渐萌发好感,好奇,男女之间交往慢慢发展起来。

五、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美国福特公司 略

2.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交往的重要性。)3.利用PPT在课堂上有关人际交往的各方面知识,其中重点讲解人际交往中的效应及一些现象,然后对同学进行提问。之后让他们分享一下自己交往中的一些事情,让同学们帮忙解答。之后讲解影响人际将往中的因素。让学生说说自己好朋友的优点。最后稍微提及恋爱方面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人际关系的概述

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基本社会需求、自我了解、自我实践与肯定、自我检定社会心理是否健康。

 人际交往过程——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  人际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

 如何维持好人际关系——换位思考、倾听、善解人意、增强自控 

第三篇:人际关系教案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系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除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目录 人际关系之定义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之本质人际关系之类别青少年人际关系

5.1 影响青少年人际关系之原因

5.2 父母师长要如何面对代沟问题?良好人际关系

6.1 如何与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6.2 如何维系良好人际关系资料来源

[编辑] 人际关系之定义

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有许多不同之定义,兹将较具代表性的如下面列出并做比较:

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1] 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2]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3]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4]

所以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编辑]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极为重要,其重要性可由下列四点说明:

人际关系是人之基本社会需求。

人际关系可助人自我了解。

人际关系可达到自我实践与肯定。

人际关系可用以自我检定社会心理是否健康。

[编辑] 人际关系之本质

人际关系之本质包含了:

目标

人际关系之目标乃是要建立幸福人生、和谐组织、安定社会与世界大同。

步骤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须从个人品德修养做起,按部就班,再推己及人,扩充于团体之中。

环境条件

人和环境相互互动,因环境改变,人际关系也会产生改变,因此人际关系的状况会受环境影响。

角色

不同角色会有不同之功能与态度,人在环境中应先认定自己角色,再设定当有之人际关系。

规则

人际关系之进行需按团体规则进行,此规则大略包含法律、礼节、道德三方面。

[编辑] 人际关系之类别

人际关系的类别有许多学者提出,兹列于后比较:

David Hingsburger(1989)

朋友型人际关系

爱情型人际关系

职员/专业型人际关系

Tong Lake(1981)

权力之人际关系

交易之人际关系

爱情之人际关系

张宏文(1996)

陌生(strange)

相识(acquaintance)

朋友(friend)

爱侣(lover)

孔子(周代)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由上可知,人际关系会因角色、职责、关系、身分而不同。

[编辑] 青少年人际关系

[编辑] 影响青少年人际关系之原因

就心理层面而言,生理的变化,意谓著他不再是孩童,不能再用孩童的方式去接触世界和处理事情。另外,随著自我的扩展,他要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他要确定自己已长大,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他也还在寻找自己行为的规范。于是,一方面要挣脱旧有的束缚,学做大人、学做自己,却又放不掉对亲情的需要;另一方面,理性仍尚未成熟;再加上他认为成年人不了解他,他也不愿意(或害怕)在成年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迷惑。凡此种种,表现在行为上较常见的是:冲动、情绪不稳定、脾气乖张、容易生气、叛逆反对、爱批评、没礼貌、神秘兮兮、顾左右而言他、沮丧忧郁、矛盾冲突等等。

近年来学生过度资讯化、道德价值混淆、家庭功能减退、学校作风保守,教师与学生冲突,同侪适应不良。成为学校极大之困扰,特别教师对学生辅导时,常处于敌对之立场,不易有辅导成效,改进此现象首先因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建立人际关系时,应先教导学生正确人际关系之成长及人际吸引原则。

[编辑] 父母师长要如何面对代沟问题?

了解孩子在此时期的改变,包容他们为追寻自我所表现的行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孩子们的问题行为所激怒。愿意随著青少年的转变,改变自己对待他们的方式,进而谋求行为和问题的改善;有效的沟通是彼此间的桥梁。邀请孩子参与家庭会议,在合理的期望下,赋予他们责任感。安排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主动接触、关怀,并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扰,必要时予以支持、疏导。技巧地引导孩子谈论性事。父母可以在较轻松自然的状况下,询问孩子的交友状况,给孩子成长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得以在尝试错误之中学习与成长。

[编辑] 良好人际关系

[编辑] 如何与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傅递情感、态度、事实、信念和想法的过程,所以良好的沟通指的就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不是你一个人在发表演说、对牛弹琴,或者是让对方唱独角戏,而是用心去听听对方在说什么?去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对方有什么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回馈给对方。沟通过程中可能因沟通者本身的特质或沟通的方式而造成曲解,因此传送讯息者与接收者间必须借著不断的回馈,去澄清双方接收及了解到的是否一致。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轻而易举的事就能帮助我们和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深度自我认识及接纳。

常持诚恳的态度。

谦卑温柔的心。

适度自我表达。

尊重别人并欣赏自己。

寻求共同价值观之伙伴。

排除人际障碍。

服务之人生观。

遵守团体规则。

积极人际成长。

[编辑] 如何维系良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之外在表现即是伦理,而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分际与职分,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君臣父子各守分际,各尽职分的意思。人际关系便是以此为基础,让每个组成分子均能按其角色、职责、位子而有适当之思想、言语、行为模式及价值观而达良好之组织气氛,进而提高组织效能。

增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以下几项通则提供参考:

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将心比心,并且用温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沟通

了解沟通的障碍并且尽可能去突破

得有与人沟通的意愿,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千万不要立即下价值判断,而最好以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设想。

当一位好听众,用我们的心灵去听听对方的想法与感受,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然后要坦诚地告诉对方,我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

善解人意,我们不一定要赞同他人与我们不同的意见,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他人,我们自己也会快乐无比。

加强对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也是能与他人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之一。

要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不好的情绪影响了与周围的人的关系。

[编辑] 资料来源 ↑ 三民辞典(1995)

↑ Michael Argyle(1996)↑ 陈明堂

↑ 张宏文(1996)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一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二)人际关系的作用

1、幸福感。

研究表明,结婚的人或有朋友的人,他们生活得更幸福些,原因可能是他们所获得的人际关系发生了作用。

2、心理健康。

心理上的疾病往往由紧张所引起。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有些设计精巧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联系是由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发生了作用。在绝大多数场合下,社会支持和高度的自我尊重可以保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

3、身体健康。

协调而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体健康,尤其是在手术后的康复阶段更需要人们多关心。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高等院校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结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人际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们之间直接的、间接的、可觉察到的并受心理特征所制约的相互交往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首先,认知成分反映了大学生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识,是人际关系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其次,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其三,行为成分是指大学生交往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势、举止、风度、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因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与形式.

第四篇:人际关系心理学2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⑴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包括认知(理性条件)、情感(基础)、行为(外在表现和结果)三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一词最早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进行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⑵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⑶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⑷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理论任务:一是丰富和发展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二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本土化任务。

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还包括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增强群体凝聚力,用科学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2.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⑴社会关系的含义: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而是社会生产关系。⑵社会关系的结构:包括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网络层次: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⑶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同时产生,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区别: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⑷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⑸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3.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表层接触到亲密融合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接触阶段: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开始建立初步的心里联系;

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⑵人际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和人际侵犯的结果。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冷漠阶段:交往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近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是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

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Y式传递。

(针对正式群体)圆形传递比较能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其它沟通模式虽然传播速度快,但不利于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针对非正式群体)从交际效果看,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相结合的效果最好,口头交际次之

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

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⑶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的组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霍桑实验的结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的说: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

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

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霍桑实验的评价:积极意义在于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人际关系理论。

⑴西方人际关系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

人际交往理论:主要包括(米德)符号相互作用论、(霍曼斯)社会交换论、场合交往论、自我呈现论、T组理论。人际特质理论:代表人修茨

人际激励理论: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奥德弗的E.R.G.理论)、归因理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⑵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

基本内涵: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主要观点: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即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认为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模式图表示。

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这些都要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的倾向。

⑶评价社会交换论

基本涵义: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或双方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主要观点: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评价: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身的行为,变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

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重视交往的效果,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有启发。⑷评价人际特质理论

基本涵义: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修茨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与别人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这三种需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如下:

包容的需要表现为希望和别人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控制的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

感情的需要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评价:人际特质反应理论,重视人际关系的需要及其变化的分析,有助于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互作用,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忽视了阶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及意识形态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巨大作用。

⑸评价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涵义: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属低层次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高层次需要。主要观点: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需要的发展处于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发展变化之中

需要的满足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如有点到货超越的情况,也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有七种需求,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评价:高级需要的实现与个人形成有关,与传统的人兽不分形成鲜明的对照。

提出逐步实现的观点。

忽视了层次之间的斗争,没有之初人的需要的实质和社会性,研究对象经过选择的特殊人物,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过分强点人的先天潜能,对社会生活条件重视不够。认为高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满足后才能实现,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人际关系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法)

涵义: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目的: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提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结果表达方法:矩阵表示法、图示法、数学公式表示法。第三章

态度及其转变 1.什么是态度

态度概念:个人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是一种心理倾向;具有对象性;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

态度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态度本质: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

特性——社会性、具体性、协调性

2.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⑴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学习理论——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认为态度是由条件反射塑造的。具体的说: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

有奖励、赞赏或社会承认所促进的心理倾向

多半能持续下去,对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是一种积极强化;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其他人的行为;

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间接来自于其他态度的情绪联系 认知理论——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

⑵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一是个体自身,包括个体的需要、经验、自我意识;

二是交往的对象及其性质。

⑶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内化、同化

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人际影响——个体的父母、教师、同伴等对个体态度的影响

个性心理特征——社会所给予的奖励或惩罚的影响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个体参加的组织的影响 3.态度的转变 ⑴态度转变的理论:

强化理论——态度就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

当个体面对的强化物所要求的态度和其本人的态度不同时,就会产生心理矛盾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不协调

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x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x重要性)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离状态 当人们面临多重可能选择,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

⑵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人们通过参与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人们的态度往往

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

登门拜访——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

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目的的方法。团体规定论——群体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这

是因为个体力求正确,力求安全的需要,也因为个体具有依赖心,自卑自恋。所以通过利用群体规章、准则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全面宣传法——一般说,通过正反两方面宣传的结合,有助于改变人们态度。

沟通信息法——在态度转变中,信息沟通是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沟通有两种

重要方式,一为对个体进行信息传递,二是对大众进行信息传递。

⑶态度转变的沟通要素:沟通者——可信性、睡眠者效应、类似性

沟通内容——利用情感,有些态度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组织沟通,通过理性的论证也能改变态度。

沟通对象——听众态度、与听众的态度的差距及可信性因素的影

响、让听众承诺、个性因素 第四章 行动与态度 1.认知失调概述

⑴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失调

⑵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x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x重要性)⑶减少失调的方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2.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⑴诱导服从实验:费斯订格和卡尔史密斯

实验结果:行为可以影响态度,与个人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可以改变态度,提供的诱因与态度改变的程度成反比。

前提条件: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预期的消极后果。⑵努力理由研究:我们的努力,是态度改变的关键变量 ⑶不足阻碍研究: ⑷决策后失调研究: ⑸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

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决策 第五章

印象形成 1.印象形成概述

⑴定义: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政体印象的过程。

⑵印象形成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即:认知对象(行动者)、认知主体(知觉者)及交往情景。⑶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在对人形成印象过程中,人们总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形

成一个一致的互不矛盾的印象。

评估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事,人们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叛判

断,并在这个过程中或之后,进一步对对象作出一定的评估,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中心特质作用——在印象形成中某些特定起着中心作用,另一些则起边缘的作用,前者为中心特定。隐含个性理论——普通人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定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

定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用它们来作出超越所获信息的推论。(概念)

⑷印象形成的整合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2.人际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⑴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

优先效应:也称首因效应,指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新近效应:也称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对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⑵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通常,一旦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

⑶定型: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它能强烈影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会导致对他人知觉和判断的错误。⑷自我实现预言: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自己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3.印象管理

⑴印象管理的定义和理论

定义: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理论:库利和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由语言、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后,能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看待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印象。

戈夫曼的自我表现论:把社会交往看成是类似于舞台表演,每一个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行动。一个“脚本”是一组经过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出现时,总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产生了印象管理。亚历山大的情景认同论:认为对于每一个社会背景,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要

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做情景认同。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点是其他人常常形成 对我们的印象,并用这些印象来指导我们的交往。

⑵自我表现及影响因素

定义: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目的是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印象。

影响因素: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其他人的影响 ⑶印象管理的作用: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

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

能使我们在现代水利更快、更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使

我们能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做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第六章

人际知觉

1、人际非言语沟通

⑴分类:动态无声的、静止无声的、副语言 ⑵主要通道:脸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语言。2.对人的归因理论

⑴归因概念: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⑵归因理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通俗心理学(理解环境、控制环境)、“不变原则”、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非共同效果:一些独特的、非共同效果的行为

社会赞许性:一个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程度 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对一个行为进行推论时必须考虑三个基本维度,即特异性、一致性、和一贯性。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包括两个步骤,即决定控制源,包括内在和外在的;

决定稳定性,包括稳定的和不稳定的。罗特的控制源理论:内控性、外控性

3、常见的归因偏见

⑴行为中心偏见:根据行为,而不太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作出归因,称着“行为”吞没“场”,也称为基本归因错误。⑵显著性偏见:人们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⑶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人们往往忽视一致性反应的信息,即对一致性反应信息利

用不足。妆一个人作出了一种反应时,人们在对此作归因的过程中,不太注意其他人如何反应。

4、归因理论的应用:心理健康、绩效评价、冲突

第七章

自我知觉

1.知觉:指人对外界现象的整体的认识,知觉的整体型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2.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因 ⑴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外显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推论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情绪;

人们用于推论自己态度的过程与用于推论其他人态度、情感的过程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

自我或因过程的限定:自愿选择(行为出于自愿)

当内在线索模糊或者微弱时,我们才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当缺乏有关个人态度的外在反馈源时,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⑵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适用于对他人,也适用于对本人(见专题六)⑶情绪比较和情绪归因

情绪比较: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过程,通过比较来找到有关他们体验到的情绪是否恰当的证据。

情绪归因: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即生理上的激起和认知标签。

詹姆斯认为情绪有两部分组成――情感的和认知的。在一个情绪反应中第一件发生的事对生理反应的一种体验,然后是用获得的认知或信息去加以解释。坎农巴德理论认为情绪产生的机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3、自我知觉偏见

⑴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得到的信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⑵自我服务偏见: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为环境。

4、自我障碍

⑴定义: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⑵性质:行动者在情境中导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通过引起人们注意影响行为的多种可能的原因,从而使每个原因行的归因中所起的作用打上折扣。⑶产生的个体素质表现:存在社会焦虑、具有高度注意公开形象的个体、没有预料到成功或具有高度重要性任务。

5、习得无助

⑴定义: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紧张后,即使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他们也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测落无所作为,这种心理状态称作习得无助。⑵影响: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

①动机上,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②认知上,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③情绪上,习得无助能产轻微或严重的状郁症

5.自我归因的应用 ⑴痛苦归因 ⑵“错误治疗”归因

⑶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这种归因有三个维度是主要考虑的,即内在性――外在性、普遍性、稳定性。

归因治疗概述了可以利用认知上的重新评价策略进行干预的四种方法 ①引导改变对结果的评价。②改变认知的目的指向性

③改变一个人的期望,变不可控为可控的期望。

④改变一个人对失败的归因,将内部的整体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归因。

第八章 自我导向 1.自我控制

⑴概念: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是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意志力水平。个体的活动对象主要包括主观世界(运用符号工具控制)和客观世界两个方面。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和个性道德修养和个人的人际关系有关。

两种概念理解:传统的自我控制;采取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自我。

自我作为动因的自我控制。

⑵作为学习行为的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是由提高自我意识、把握自我控制、形成习惯性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2.寻找目标的过程:确定目标、选择目标、记录行为 3.自我实现 ⑴自我实现的理解

定义:指使个人的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

把握:要了解自我实现概念的发展历史;

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概念涵义包括丰满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两种基础研究方式:马斯洛早期对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研究、肖斯特洛姆进行的人格定向测验

⑵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摆脱和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链 ⑶为一个好的行为结果作准备:

强化方式——指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具体的事物或行为本身,都可以成为强化物。方式有积极的强化、消极的强化、厌恶形式的强化之分。强化方式的选择原则:一是它必须能加强个体的行为,对行为发生发挥作用。

二是个体用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方便、可操作性。三是强化方式应是强有力的,即强化的结果必须是有效的,能指导个体去实施,并产生良好的结果。

强化方式的运用:及时强化、利用视觉帮助、运用记号、利用计划

第九章

人际影响 1.遵从

⑴概念: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其定义要旨是,群体压力使得个体改变其行为,并以某种方式来行动,种种行动方式在没有群体压力时,个体是不会采取的,具有被迫屈从性。遵从的本质是群体压力。

⑵分类:遵从——简单的服从:个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能改变其公开行为,形式上接

受而内心并未接受。内心接受:在公开行为上有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的行为。

非遵从——反模仿:指个体观察了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后,采取一种与他们对立的行

为或相反而极端的行为;

非模仿(独立)指个体对如何行动作出自己的决策,而不是简单地对群体压

力作出反应。

⑶理论:个性理论——个性特征决定个体的遵从行为

群体理论——群体对个体施与压力使其遵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群体的信息压力(内心接受),另一种是来自于群体规范性社会压力(简单服从),两者并存。⑷遵从研究的基本范例:谢利夫的自主运动范例,阿希范例、克拉奇菲尔德技术。2.影响遵从的因素

⑴个体的特点:个体的能力、性别、文化差异、社会地位 ⑵群体的特点:群体的规模(5人最佳)、群体的一致性 ⑶任务的特点:任务越模糊越容易出现遵从 3.服从、偏离和独立

⑴服从:实验研究得出的影响因素有权威人物的接近程度、学习者的接近程度 ⑵研究偏离和独立的理论:对抗理论

去个性化理论(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融

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

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

4.感染、模仿和时尚

⑴感染:基本涵义——是由于榜样的作用使个体解除内心约束而易于采取行动,带有心理暗示的色彩。

前提条件——观察者受到激励,想要以一定的方式行动;

观察者知道如何完成这种行为,但是没有完成它; 观察者看到了一个榜样完成了这种行为; 观察了榜样之后,观察者完成了这种行为。

⑵模仿:基本涵义——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似的行为活动,其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⑶时尚:基本涵义——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被大多数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时尚特点——时间性强,变化方向的新、奇、特 5.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⑴社会舆论:基本涵义——是社会对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组织的活动施加精神影响的手段,是

道德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对群体执行着调节、教育与管理的职能。

形成过程——问题的发生、引起议论、意见的归纳与综合

舆论作用——(积极)控制、指导、协调;(消极)负面的控制、指导、协调。⑵牢骚现象:基本涵义——是一种情绪表现形式。当意见得不到采纳、一种状况独不到改善

时,舆论就转化为牢骚。或者说,牢骚是一种特殊的舆论,它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牢骚特点——现实针对性强、认识的片面性、容易形成从众心理

⑶社会风气:基本涵义——是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仿效和传

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⑷社会助长与社会惰性:社会助长——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

相反的结果称为社会致弱作用或社会干扰作用

社会惰化——意味着在群体活动中个体作出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情

况。其形成源自于人自身的惰性和依赖性、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等因素。

第十章

利他行为 1.利他行为概述

⑴概念: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其含义是:

一、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三、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的行为。

四、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三个特征。

决策过程:拉塔内和达利的五步骤——对紧急事态的注意,正确地解释情景,对个人责任的负责,对恰当接入方式的决定,执行助人为乐。2.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⑴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解释:责任扩散;害怕社会举止失措,担心因举止失措而受到别人的嘲笑)⑵情景的模糊性任何增加情景模糊性的因素都会抑制旁观者采取有效的利他行为。⑶榜样人物的作用:不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为,还是紧急事态下的助人行为,榜样都起着重要作用。

⑷求助者的特点:依赖性、亲密关系和吸引力、类似性、责任 3.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⑴助人者的心境:一般来说助人者在心境好时更可能帮助人。但消极心境与利他的关系更为复杂,有时促进利他行为,有时阻碍利他行为,有时没有影响。⑵同情和内疚:由自身行为引起的损害而产生的内疚,以及看到他人受到损害而产生的同情,都会激发个体产生理他行为。个体通过同情心来调动自己的感情动力。⑶责任和承诺:个体觉得有责任和作出过承诺会影响利他行为,对承诺的行为个体会表现出压力,并会增加利他行为出现的可能性。⑷个性:赞同需要、公正世界的假设 4.利他行为理论

⑴威尔逊的生物学理论:(先天决定)指出利他行为是先天决定的,是本能,即遗传获得的,不必通过学习获得。⑵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规范)利他行为产生原因是社会规范作用,是人们按照社会规范来行动的结果。主要包括:社会责任规范、回报规范、平等规范。⑶学习和模仿理论:(学习行为)认为利他行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受到了强化。(改变利他行为的概率,利他行为作为强化来源,奖励和代价,模仿)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的核心是情感因素,人际间的吸引和排斥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人际吸引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2.人际吸引理论。

⑴强化理论:(奖励因素)以“强化”概念为核心,提示情感强化和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即积极的奖励可以促进个体间的人际吸引。⑵相互作用理论:(互酬原则)

⑶得失理论:(态度的变化)阿伦森认为在人际关系中,可以通过对他人态度变化的过程发挥积极的吸引作用 ⑷相等理论:代价=报酬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⑴情境因素:时空距离(距离、交往频率),结群,体验

⑵个人特质因素:外表和容貌——对首次交往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吸引因素;

才华和能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越有能力越受人喜欢,比

外表与容貌更为重要; 个性品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其中最富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

力的是虚伪。

⑶类似性和互补性 4.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 ⑴自我暴露:基本涵义——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相关因素——回报与自我暴露、喜欢和自我暴露、社会赞同和自我暴露、非言

语行为和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速度 第十二章

人际合作与冲突 1.人际合作与冲突的理论和类型

⑴社会交换理论(西鲍和凯利):交往的满意程度不仅与交往的结果(结果=奖励-代价)有关

还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比较水平——个体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感觉到的应该获得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值受该个体所了解到所有交往结果的影响。比较水平决定了交往的满意程度。

选择比较水平——选择比较水平的值依赖于他认为他能目前可供

选择的最佳交往关系中获得的结果,决定了个体是否继续交往。

⑵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社会两难情境:指的是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一种情境。在该情境中的个体,竞争行为将比合作行为产生较大的得益,但是,如果所有个体都进行合作而不是竞争的话,所有人都要会获得更大的益处。囚徒两难情境:在困境和两难情况下,一方面个体被驱动进行合作以获得双方都能获得的较佳结果,另一方面他也被驱动进行竞争,以获得对自己来说最佳的结果。2.合作的形成

⑴合作涵义: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能通过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组成联盟,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的现象。

⑵合作理论:权利理论、合作的协商理论

⑶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回报——人们常对合作行为作出合作反应,对竞争行为作出竞争反应。

对他人动机的知觉——我们决定是否合作,取决于我们对他人内在动机的归因,认为合作是出于真诚动机,同认为合作是出于别有用心,我们更愿意同前者合作。

沟通——有效沟通是改善合作的一个前提条件。

威胁——对合作行为特别有损害的沟通是威胁,这种威胁包括一些警告,群体规模——群体规模的增大会出现责任分散效应。

个人倾向性等

3.人际冲突

⑴定义:一个人被驱动去作两个或更多个互不相容的反应时所处的状态,是个人内部冲突;由于实际的或希望的反应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两个或更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的紧张状态,是人际冲突。

人际竞争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常常在使他方遭受损害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成果达到最大化的一种社会行为。

人际冲突其表现形式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扰或将要阻扰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社会行为。

⑵形式:个人内部的冲突——接近-接近性、回避-回避型、接近-回避型、双重接近-回避型 人际冲突——“零―总和”冲突、“非零―总和”冲突 ⑶冲突产生的原因:对稀有资源的竞争、归因、报复、信息沟通不良。⑷对冲突的管理和解决

冲突的影响:冲突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凡是有利于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

现的冲突称为建设性冲突。凡是阻碍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破坏性冲突。管理和解决:威胁的作用——威胁对于促进对方合作的效果很小,影响因素有个性、挽回面

子、冲突的强度;

协商——冲突双方有不同的利益,存在着某些沟通,有可能让步,影响因素有最初的立场、让步、通过代表解决冲突、减少紧张的主见汇报策略。

仲裁——当双方经过直接协商无法解决冲突时,就需要通过中间人做出仲裁来解决冲突;

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人际关系心理学之恋爱观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之我的大学恋爱观

杨新坤

前言

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成双成对的身影,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然而在谈恋爱过程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很多不好的品质在学生身上体现了出来,傲慢,任性……这些性格严重影响了自己对爱情本质的理解;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在恋爱过程中双方不能把握好性与爱的区别,做出越轨的行为;甚至产生很多极端的恋爱方式,使得在恋爱过程中出现了打架斗殴,自杀等悲剧,也有的因为谈恋爱而荒废了学业……那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恋爱观呢?如何正确的定位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呢?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心理分析

一.大学生了解恋爱观的必要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国外的“性自由”、“性开放”的影响,中国青少年心理成熟的阶段逐渐提前。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比较封建保守的国家,所以对于性方面的教育并不是十分到位,导致性心理的不成熟,使得许多不健康、不成熟的恋爱观念产生。这种不健康、不成熟的恋爱观念不进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心理、生理的成长;而且将影响国家对新世纪青少年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如同一个小型社会,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网络的不健康信息、社会的不良风气,使得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误区,当代大学生的畸形恋爱观也油然而生。恋爱关系处理得当、正确,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恋爱观念是必要的。

二.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恋爱观是异性之间生理、心理和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植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恋爱是大学生心理、生理上相对成熟的表现。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社会外界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新型”的恋爱观念。

1.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爱情,是人类开发心灵潜能的学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小学生,懂得对方想要什么的人,是中学生,能使双方无遗憾的是大学生,再使双方都有成就的人,是研究生,不同层次的人,表明了人的心灵差异。”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思维、行为成长的阶段,能使双方无遗憾吗?多数大学生的恋爱是苦涩的、失败的。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表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度,由于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的缺乏,加之思想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完善。则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现状特点表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浪漫化。

(1)恋爱过程简单化。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男生们已经不喜欢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爱就爱、想恨

导致不符合实际的恋爱。

2.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和意识形态趋于成熟的阶段,歌德诗云:“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青春后期的青少年们,在性思慕期和性爱慕期的趋使下,对异性产生了好感。但在性心理上,却体现出不成熟的表征。

(1)恋爱观的排他性。恋爱观的排他性表现在对恋人的控制和占有上,经常表现在热恋时期及感情不稳定时期。两个人在相处的日子里,在思想上、意识上排斥一切与对象相接触的事物,尤其是接触恋人的异性,不允许自己的恋人与异性单独的接触和交往。拥有这样恋爱观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排他性来捍卫自己的爱情,恋爱观排他性充分表现出心理的不成熟和对自己的不自信。

(2)恋爱观的冲动性。恋爱观的冲动性表现在两个人交往之间“性”问题和感情出现问题时的心理冲动。使恋人为了爱而冲破一切枷锁和干涉,为爱付出自己的全部乃至生命。在情欲高涨和性爱激发时,恋爱观又会冲破一切,冲动的发生越轨行为,而不考虑后果。

(3)恋爱观波动性。恋爱观的波动性表现在交往两个人思想上的波动。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思想上比较孤傲和脆弱,遇到问题时,不愿意与别人分担,表现出极端和消极。恋爱观的波动性使当代大学生在恋爱中,表现出极其不稳定的状态。热时可达白热化,冷时可骤然降到零点,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有时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尤其感情脆弱的青年们,容易出现自杀、他杀等伤亡的后果。

任性的性格。开始恋爱的他们,则会用从小到大养成的“脾气”来与对方交往,在思想上只要求对方付出,不懂得奉献;在行为上只会索取,不会互助。因为一句话而大打出手,提出分手的比比皆是。

3.各界环境的影响

(1).网络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上的存在的大量的消极颓废,黄色下流的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们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他们侵害着性心理和性生理逐渐成熟的大学生们,使他们的心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

(2).周围环境的影响。当自己身边的人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而自己仍然是孤身一人时,思想上的反思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学生则是为了追求时髦,就像我一个同学,由于他们宿舍的女生都找到了男朋友,于是就随便的接受了一个人的表白。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把“现实”摆在首位带有严重的功利性。我初中有一个女同学,在为了顺利进入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与一个教育局局长的儿子谈恋爱,等到顺利的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就提出与男友分手。同时大学生也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认为“性”是“恋爱”的基本保证和基础,既然爱了就一切都可以放弃,不考虑后果和影响。享乐主义的滋生蔓延,“谁有钱我就跟谁好”,用自己所谓的爱去换取物质的满足。

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3.充分认识恋爱观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为此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

4.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有的同学因为恋爱而耽误学习,似乎在他们眼里恋爱与学习时有冲突的。我的一个同学在高中时,因为沉沦于爱情的圈子中而导致学业荒废,最终提前进入了社会。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加强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5.寻找志同道合,互相促进的伴侣

这是高尚而纯洁爱情的思想基础。所谓志同道合,就是双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基本一致。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生活理想,有相似的人生态度。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爱情支配的。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理想,可以使两个人心心相印,对各种事情达成缺少,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因此在相爱的同时,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想法,影响着两个人的感情发展,甚至引发痛楚事件。所以,当代大学生在受到不同环境影响的同时,必须培养自身道德,法律规范的修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才能有助于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盛开幸福的爱情之花。

在这个柳絮飘飘、绿荫环绕的大学校园里,我们四年的本科学习似乎才刚刚开始。在湖北师范学院学习的一年里,我知道了做人的真谛,更在心理课上懂得了人际关系心理学对于正在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我那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恋爱的大学生活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学生活,但是我们更需要正确的恋爱观和健康的恋爱心理知识,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大学里面过得精彩,让我们的学习与爱情双丰收。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下载人际关系教育教案解读(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际关系教育教案解读(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情商教育教案解读

    情商教育教案 第一课 小小记者 教学目的:通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语言表达与人际共通能力,以及锻炼学生合作与分工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尊重、体会责任。 教学道具:采访提纲......

    和谐人际关系教案

    和谐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这种能力的形成对个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浅析加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教育

    浅析加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教育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均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人际交往的问题。当他们渴望友情和不善交......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八章 人际关系 本章学习目标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 人际关系状态描述和发展过程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爱情的类型 人际关......

    《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教案

    人际交往——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恩平市第一中学 心理教师:马丽铭 一、设计理念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它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

    教师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教育新探

    教师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教育新探 内容摘要: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学校中能否与领导、同事、学生建立良好的人......

    小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课教案★

    小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设计理念: 我们都知道,与人友好相处的人际关系小窍门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处理得当,和和气气;处理不当,心里产生......

    小学生人际关系教案(心理课)

    小学生人际关系活动方案 设计理念: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处理得当,和和气气;处理不当,心里产生怨恨。当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较重,团结合作意识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