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蜜蜂
<<蜜蜂>>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学习过程
一、谈话揭题
蜜蜂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知道蜜蜂有-----------------------------的品
质,通过资料袋,我知道蜜蜂会-----------------------,蜜蜂还有什么超强的本领呢?我要赶快去书中一探究竟。二 初读课文,和字词交朋友
1.我能认真读一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我会读下列词语,并把他们抄写下来,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无论 试验 纸袋 证明 准确无误 大概
减少 阻力 测试 包括 沿途 超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要看老师范写下列生字,我还要工整地抄写三遍。论 减 概 试
-------三 我要把课文读熟,达到正确流利朗读。
四、再读课文,我会概括
1、我知道作者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试验。
2、课文紧紧围绕“试验”来写,第一段写()试验,第二到四段写试验(),最后一段写试验()。我还要简单复述试验过程。
3、课后我要搜集作者的资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2、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学会动手探究自然奥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过程:
一、上节课我学会了 上节课我从课文中学到了几个词语,我能写出五个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能用简短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作者法布尔是()国著名的()家和()家,以研究昆虫解剖学及行为而著名。他写成的《 》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二、走进文本,走进试验 让我们再次携同法布尔走进蜜蜂的观察,走进他精心设计的试验。
(1)读了第一自然段,我知道法布尔做试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一词,我读出了法布尔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2)我仔细品读了第二自然段,我要用“﹏﹏﹏”把试验过程完整地画出来。法布尔先(),再(),接着(),最后()。我认为实验过程一个也不能少,因为实验是严密的,科学的。
(3)当试验结果出现时,从词语()和()可以看出蜜蜂的不容易,但是它们()飞回来了,在这种情况下飞回来,恰恰证明了蜜蜂有()的本领
(4)最后一段,用一对关联词()引出了试验的结论,作为一名昆虫学家,他说:“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更体现了法布尔的()品质。那是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现在科学家已经有了答案,蜜蜂以太阳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5)我发现字里行间法布尔是一位()的科学家。我要再读一读,为日后成为科学家奠基。
达标检测
1、按笔顺规则书写易错字:
“论”的右边是()“概”的中间是()“减”的偏旁是()“试”的第八笔是()
2、我会给这些字组词
辩()辨()证()
测()减()
辫()瓣()征()
侧()喊()
3、用下面的词语造句。大概——— 不是„„而是„„
4、学习收获-------------
-------------
5、拓展训练
1我要拜读一下《昆虫记》,了解更多有趣的昆虫知识。2我今天接着观察(),回家我要完成观察日记了。
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并正确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 科学态度作风。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讨论,明确作者从实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到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习惯,学习探索精神。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知识链接
1、课文后的“资料袋”。
2、介绍作者:法布尔----是法国的生物学家,他一生都在研究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各种特点,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蜜蜂》这篇课文就选自《昆虫记》。
第二篇: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本文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对科学的求实精神。
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默读为主,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悟到试验的乐趣和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求实精神。
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蜜蜂引路》,其中也提到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上课时,我便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故事的内容,我引导学生思考,蜜蜂为什么能为列宁引路呢,不少学生联系到本文说出了答案。在这样的知识再现过程中,不仅回忆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学生带着质疑走进了课文。
在学习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时,我让学生分别找出法布尔对蜜蜂做了哪些事情,而蜜蜂又是怎样反应的。在这些对比学习中,学生发现蜜蜂能从两里远的地方飞回家,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了,于是真切地相信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而文章的最后总结自然段,法布尔提到:“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我顺势提问:“为什么法布尔无法解释呢?”我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与科学条件去思考,学生很快明白了,当时的科学还不够发达,有许多现象是无法解释的。至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是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最后我还提出一个小小拓展问题:现在的科学发展了,你们能不能去查找资料告诉我,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呢?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2孩子们对蜜蜂多少有一点了解,但对于蜜蜂的秘密知道的并不多,因而教学《蜜蜂》这一课,孩子们都比较兴趣。教学这一课时在谈话引入课题后,先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蜜蜂资料,再结合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先对蜜蜂有一个认识。
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先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谁的故事?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怎么做的?理清文章脉络后再学习生字词。第二课时教学主要抓住“法布尔怎样做这个实验?”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合作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师将这一过程板书下来。让学生勾一勾这一过程中法布尔所想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实验的结果,感受法布尔和女儿的兴奋。让学生在探究、抓关键事词句、朗读中感受法布尔是个怎么样的人?明白生活中只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3把文章读短是阅读课文必不可少的一项本领。所以从孩子们升入三年级以来我就开始训练孩子在初读课文时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起来这个题目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把文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实质是个难点。如《蜜蜂》这课,在孩子们自主学习以后,我让他们一两句话讲讲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我连叫了两个孩子,他们几乎都是按原文读一读句子。我以为孩子们没有听清楚,于是又把要求说了一遍,这次可好,一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讲了法布尔的一件事。唉,说让简短一下字又短没了。无奈之下,我在黑板上出示:(谁)为了(什么)(干什么),结果(怎样)。没想到,学生顺着这座桥很快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个小题目,让我领悟到,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渴望一口吃个胖子。孩子们始终是一群正在学习中的孩子,有些的确不会,老师只着急是没有用的。要静下心来想办法进行指导,让他们从不会到会。这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4在我讲课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在预习本课时,很多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蜜蜂会辨认方向?我一听,立马感觉到学生有兴趣,并且意识到这是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自主学习的好机会。
因此,我布置学生各自回去收集资料。上课这天,学生准备了很多资料。上课时,我预留了时间给学生上台展示、讲述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了几个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换收集的资料,并解答组员提出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一节课,我并没有真正让学习课文,而是让学生尽情交流感兴趣的内容。在交流过程中,我也适时进行总结,并梳理学生思路或者讲解较难理解的字词、知识。
这一节课主要的收获是将课堂内容向课外拓展,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对语文课保持兴趣的方法之一。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5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在单元中就明确学生要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而第一课时的学习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因此,在这课中非常重视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从课堂的细节入手,希望通过老师的严谨充分体现法布尔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检查朗读时,对于学生在“听说”、“总是”等语言时,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在语气下有所强调。这节课分为两个部分展开:1.利用导学案回家预习再通过课堂检查预习,解决字词,及朗读的问题。明确文章结构,搞清楚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2.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实验过程。这是传统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利的结合,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确实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提问目的不是很明确。例:在我讨论推测的含义时,没有及时的把推测和猜测分析透彻,使得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还经常混用这两个词语。2.课堂时间的分配不足。在检查预习效果中,花费的时间过多,通过学生自己的相互检查,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结果时间却无法及时控制。导致后面学生自主讨论试验过程时,很多的学习小组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3.我在上课时预计不够,因此在学生展示时,无法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让课堂更加的明确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看法与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向高效课堂迈进!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6《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满意。这堂客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发言到位;本人也觉得教的极轻松。细细想来,原来是做了以下调整。
1、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备课中我把准这一定位,力求彻底转换角色,变权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转变,摒弃了“一言堂”和“强行灌输”的做法,把大多数时间和空间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读自悟、自由讨论理解课文。我没有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介绍,而是指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听、说、议等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学习。整堂课教师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注重互动交往,营造良好氛围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更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在这堂课中我有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交往互动”的.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我充分发挥每一个生命体的活力,让学生自由探讨,知识与能力在主体参与、交往互动中不断建构生成。课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满活力生机,让人感受到课堂上挥洒智慧的乐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么理解本能的?请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有的说:“猫上树。”
有的说的不太准确,我适时地加以指导和补充。
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在这堂课上,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不足之处:
教学环节的人文主线体现不够充分,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不多,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进行提升,应该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并能把这种美好的情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让我们的孩子在过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7在《蜜蜂》的教学过程中,在“我”的试验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布置中,从捉自家的蜜蜂——给蜜蜂做上记号——2里外放飞——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放蜜蜂。我问到这些过程是否每个都有它的用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个过程试验是否能成功?
在小组的激烈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敏锐,也会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意见中,我进行了全班的讨论。
比如在“给蜜蜂做上记号”中,一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比较丰富,可能在电视里看到过类似的试验,说:“现在有一种科技,在小动物的身上装一种仪器,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这只动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实验,结果也不是更明确吗?”我听到这个结论,我脑海里飞快的想着应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许多的同学举起手了,有的说当时可能还没有这种东西了,有的说装蜜蜂身上蜜蜂还能飞吗?还有的说可能装以来很麻烦……我鼓励各位同学的想法和意见,可以课外去找一些资料去查一下。
还有在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还有3只哪去了呢?同学们的意见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还有的可能还在采花粉呢————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我确实想到了现在的小学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维也很发散,但总的来说还是在积极的动脑筋呀,我希望能够好好利用他们这种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8反思一: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一课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为了实验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的事情,学习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探索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的第一课时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到了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和方法,交流反馈后,我以学习课文后,蜜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感悟,当学生听到问题后,一时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答案很多。有的说:蜜蜂聪明。有的说:蜜蜂勤劳。顺此线索下去,我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语句中,找一找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蜜蜂聪明和勤劳?学生再读课文后,对课文的重点语句加深了理解。有了这个小台阶后,我才又从法布尔这样做,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第三次带领学生到文本中去感悟法布尔做实验有何可贵之处,学生在轻松学习中,弄懂了科学家不怕困难,认真观察,努力探索的精神所在。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突出的地方是学生在课堂最后精彩的发言。当我把你平时做过什么实验,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发言,其中:陈龙同学讲到了和姐姐玩放大镜的实验;刘升同学讲到筷子在水碗中发生光折射的现象;孙莉同学说到电石泼上水会保证,发出臭味的现象&&学生的思维一下字被激活了,这是我在前两次的教学中没有遇到过的。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多思考,勤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学问勤中得,学无止境,只要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反思二: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一课,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可以飞回原处。法布尔决定做一个试验,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试验,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教学时,我想先用学生学过的《蜜蜂引路》来引出蜜蜂,然后揭示课题;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来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四个问题:
1、作者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法布尔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环节,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最后法布尔得出的结论和听说的一样吗?
4、除此以外,法布尔还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体会他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这次我对《蜜蜂》这一课钻研的还比较透彻,把握住了课文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比较适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课件也设计的比较适用、实在。只是我那种在课堂上对教案的实施,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随意性比较强,今后还有多加注意。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反思三:蜜蜂教学反思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反思四: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是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细心观察。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这篇课文的教学,意在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9《蜜蜂》是三年级第五册的一课。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我又问,那蜜蜂为什么要飞的很低,学生有的答:“为了减少阻力,越接近地面阻力越小!”达到预期效果。
课文总结时,我联系了本单元的作文,观察日记,不过在联系过程中,扩展的不好,交给学生结构时直接按照课文的结构,没有想到多数学生是没有条件展开试验的,同时,没有课外推荐学生阅读书籍。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0《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第三篇: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
把文章读短是阅读课文必不可少的一项本领。所以从孩子们升入三年级以来我就开始训练孩子在初读课文时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起来这个题目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把文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实质是个难点。如《蜜蜂》这课,在孩子们自主学习以后,我让他们一两句话讲讲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我连叫了两个孩子,他们几乎都是按原文读一读句子。我以为孩子们没有听清楚,于是又把要求说了一遍,这次可好,一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讲了法布尔的一件事。唉,说让简短一下字又短没了。无奈之下,我在黑板上出示:(谁)为了(什么)(干什么),结果(怎样)。没想到,学生顺着这座桥很快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个小题目,让我领悟到,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渴望一口吃个胖子。孩子们始终是一群正在学习中的孩子,有些的确不会,老师只着急是没有用的。要静下心来想办法进行指导,让他们从不会到会。这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在单元中就明确学生要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而第一课时的学习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因此,在这课中非常重视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从课堂的细节入手,希望通过老师的严谨充分体现法布尔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检查朗读时,对于学生在“听说”、“总是”等语言时,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在语气下有所强调。这节课分为两个部分展开:1.利用导学案回家预习再通过课堂检查预习,解决字词,及朗读的问题。明确文章结构,搞清楚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2.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实验过程。这是传统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利的结合,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确实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提问目的不是很明确。例:在我讨论推测的含义时,没有及时的把推测和猜测分析透彻,使得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还经常混用这两个词语。2.课堂时间的分配不足。在检查预习效果中,花费的时间过多,通过学生自己的相互检查,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结果时间却无法及时控制。导致后面学生自主讨论试验过程时,很多的学习小组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3.我在上课时预计不够,因此在学生展示时,无法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让课堂更加的明确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看法与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向高效课堂迈进!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3
《蜜蜂》一课,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可以飞回原处。法布尔决定做一个试验,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试验,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教学时,我想先用学生学过的《蜜蜂引路》来引出“蜜蜂”,然后揭示课题;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来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四个问题:
1、作者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法布尔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环节,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最后法布尔得出的结论和“听说”的一样吗?
4、除此以外,法布尔还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体会他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这次我对《蜜蜂》这一课钻研的还比较透彻,把握住了课文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比较适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课件也设计的比较适用、实在。只是我那种在课堂上对教案的实施,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随意性比较强,今后还有多加注意。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4
反思一: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一课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为了实验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的事情,学习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探索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的第一课时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到了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和方法,交流反馈后,我以学习课文后,蜜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感悟,当学生听到问题后,一时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答案很多。有的说:蜜蜂聪明。有的说:蜜蜂勤劳。顺此线索下去,我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语句中,找一找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蜜蜂聪明和勤劳?学生再读课文后,对课文的重点语句加深了理解。有了这个小台阶后,我才又从法布尔这样做,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第三次带领学生到文本中去感悟法布尔做实验有何可贵之处,学生在轻松学习中,弄懂了科学家不怕困难,认真观察,努力探索的精神所在。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突出的地方是学生在课堂最后精彩的发言。当我把你平时做过什么实验,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发言,其中:陈龙同学讲到了和姐姐玩放大镜的实验;刘升同学讲到筷子在水碗中发生光折射的现象;孙莉同学说到电石泼上水会保证,发出臭味的现象&&学生的思维一下字被激活了,这是我在前两次的教学中没有遇到过的。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多思考,勤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学问勤中得,学无止境,只要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反思二: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一课,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可以飞回原处。法布尔决定做一个试验,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试验,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教学时,我想先用学生学过的《蜜蜂引路》来引出蜜蜂,然后揭示课题;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来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四个问题:
1、作者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法布尔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环节,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最后法布尔得出的结论和听说的一样吗?
4、除此以外,法布尔还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体会他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这次我对《蜜蜂》这一课钻研的还比较透彻,把握住了课文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比较适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课件也设计的比较适用、实在。只是我那种在课堂上对教案的实施,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随意性比较强,今后还有多加注意。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反思三:蜜蜂教学反思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反思四: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是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细心观察。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这篇课文的教学,意在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5
本反思以《蜜蜂》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基点,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部分,在授课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学生喜欢怎样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文中的句子,并和同座一起合作完成板书。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意见,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在同学们面前,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袒露心声,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别想要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引导学生补充板书时,我就是先让学生跟同座讨论,等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动脑,动口的过程后,再指名回答,从而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三、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
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我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自读、轮读、引读、指名读等,学生在一遍遍的感情朗读后,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体会,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最好的自学方法。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教学结束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阳朔的《荔枝蜜》,力求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6
在我讲课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在预习本课时,很多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蜜蜂会辨认方向?我一听,立马感觉到学生有兴趣,并且意识到这是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自主学习的好机会。
因此,我布置学生各自回去收集资料。上课这天,学生准备了很多资料。上课时,我预留了时间给学生上台展示、讲述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了几个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换收集的资料,并解答组员提出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一节课,我并没有真正让学习课文,而是让学生尽情交流感兴趣的内容。在交流过程中,我也适时进行总结,并梳理学生思路或者讲解较难理解的字词、知识。
这一节课主要的收获是将课堂内容向课外拓展,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对语文课保持兴趣的方法之一。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7
孩子们对蜜蜂多少有一点了解,但对于蜜蜂的秘密知道的并不多,因而教学《蜜蜂》这一课,孩子们都比较兴趣。教学这一课时在谈话引入课题后,先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蜜蜂资料,再结合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先对蜜蜂有一个认识。
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先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谁的故事?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怎么做的?理清文章脉络后再学习生字词。第二课时教学主要抓住“法布尔怎样做这个实验?”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合作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师将这一过程板书下来。让学生勾一勾这一过程中法布尔所想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实验的结果,感受法布尔和女儿的兴奋。让学生在探究、抓关键事词句、朗读中感受法布尔是个怎么样的人?明白生活中只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8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满意。这堂客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发言到位;本人也觉得教的极轻松。细细想来,原来是做了以下调整。
1. 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备课中我把准这一定位,力求彻底转换角色,变权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转变,摒弃了“一言堂”和“强行灌输”的做法,把大多数时间和空间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读自悟、自由讨论理解课文。我没有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介绍,而是指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听、说、议等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学习。整堂课教师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注重互动交往,营造良好氛围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更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在这堂课中我有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交往互动”的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我充分发挥每一个生命体的活力,让学生自由探讨,知识与能力在主体参与、交往互动中不断建构生成。课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满活力生机,让人感受到课堂上挥洒智慧的乐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么理解本能的?请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有的说:“猫上树.”
??有的说的不太准确,我适时地加以指导和补充。
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在这堂课上,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不足之处:
教学环节的人文主线体现不够充分,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不多,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进行提升,应该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并能把这种美好的情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让我们的孩子在过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二: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955字)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起了。
一个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我一听,真感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我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
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
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9
《蜜蜂》一课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为了实验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的事情,学习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探索的精神。
《蜜蜂》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做试验的过程及试验得出的结论。
(1)我首先以开火车的游戏方式复习课文词语。接着提问,“我”为什么要做试验,引读第一自然段。通过理解听说,听说说明了什么?并板书:听说!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框出来!但由于疏忽,遗漏了此环节,以至于板书没达到理想的效果。
(2)接着我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做试验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接着——最后——概括做实试验的步骤,试问能去掉中间一个步骤吗,以此让学生体会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容易理解!
(3)当蜜蜂飞回来时,作者和小女儿的心情怎样?(激动,惊喜,意外等),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小女儿说的话。我只是从语言方面让学生去体会心情激动,其实还可以从动作,神态,去体会,如果换中方式来问:你从哪里看出小女儿很激动?这样也许学生理解会更深,朗读的效果会更好一点。
(4)在本文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摧测,准确无误,本能等”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更好去理解课文!近反义词一直是我们班
的薄弱环节,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同时,让他们说出这个词的近义词,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多,以后还要加强。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多思考,勤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学问勤中得,学无止境,只要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0
《蜜蜂》是三年级第五册的一课。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我又问,那蜜蜂为什么要飞的很低,学生有的答:“为了减少阻力,越接近地面阻力越小!”达到预期效果。
课文总结时,我联系了本单元的作文,观察日记,不过在联系过程中,扩展的不好,交给学生结构时直接按照课文的结构,没有想到多数学生是没有条件展开试验的,同时,没有课外推荐学生阅读书籍。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1
在《蜜蜂》的教学过程中,在“我”的试验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布置中,从捉自家的蜜蜂——给蜜蜂做上记号——2里外放飞——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放蜜蜂。我问到这些过程是否每个都有它的用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个过程试验是否能成功?
在小组的激烈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敏锐,也会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意见中,我进行了全班的讨论。
比如在“给蜜蜂做上记号”中,一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比较丰富,可能在电视里看到过类似的试验,说:“现在有一种科技,在小动物的身上装一种仪器,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这只动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实验,结果也不是更明确吗?”我听到这个结论,我脑海里飞快的想着应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许多的同学举起手了,有的说当时可能还没有这种东西了,有的说装蜜蜂身上蜜蜂还能飞吗?还有的说可能装以来很麻烦……我鼓励各位同学的想法和意见,可以课外去找一些资料去查一下。
还有在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还有3只哪去了呢?同学们的意见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还有的可能还在采花粉呢————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我确实想到了现在的小学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维也很发散,但总的来说还是在积极的动脑筋呀,我希望能够好好利用他们这种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2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儿歌《蜜蜂做工》,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歌中的主人翁是谁?学生都听的很认真,纷纷举手说是蜜蜂,由此来引出课题。通过这个情境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讲到“四面飞散”这个词语的意思时,选了四个学生上来表演蜜蜂,一个学生表演风。虽然学生的表演不尽如意,但通过形象的演示,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来理解词的意思。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
第四篇:三年级《蜜蜂》教学设计
《蜜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侧重介绍自然知识与科学发现,通过本单元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观察、实践、钻研、动脑的科学精神,及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兴趣。
本课《蜜蜂》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作,用散文的笔调,叙述了作者为弄清蜜蜂是否真的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而做了一次试验,及在试验中的发现。体现了法布尔追求真理、勇于实践、乐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全文共6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于“听说”产生怀疑,决定做个试验以看究竟。接下来第2——5自然段:写试验的过程及其发现。
第2自然段:前三句写了试验的过程:捉蜜蜂――做记号――等蜜蜂――放蜜蜂。接下来写了所见所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第3、4、5自然段写路上的推测及回家后的发现。路上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结合上文,根据有三:(1)离家路远:“两里多路”“遥远的家”;(2)风大:“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3)“被闷了好久”。回到家后发现:在两点四十分,两只小蜜蜂满身带着花粉飞回来了。第二天又发现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小蜜蜂。
试验的结果是:“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第6自然段:写由试验得出的结论:蜜蜂辨别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本科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试验的过程及其发现,感受法布尔勇于实践、了与钻研的科学精神。
2、会用“无论……总是……、尽管……却……、不是……而是……”说话。3、指导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句子的意思。
4、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工整、熟练地书写14个生字。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1.投影呈现
(一)谜语: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罗隐)同学们,你能猜出描写的是哪种昆虫吗?你是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 2.对,(呈现诗题和作者,齐读)比一比,看谁的记忆力好:看谁能最快的背诵下来。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蜜蜂》一课,板书课题。
4.你们对蜜蜂了解吗?再来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谁能介绍一些有关蜜蜂的知 识啊?
4.自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导入新课:课文又会告诉我们有关蜜蜂的什么知识呢?请大家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不认识的请教同桌或者组长,同时把你认为较好的词语、句子勾画下来。
2、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啊?
三、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
投影呈现
(二):
辨认(花瓣)试验 蜂窝 纸袋 证实(证明)记号
闷热 闷闷不乐 飞散 几乎 几个 接触 触角 大概 减少阻力
推测 包括 迷失(方向)准确无误(错误)尽管 尽力 沿途 确确实实 超常 解释 逆风
无论……总是…… 尽管……但…… 不是……而是…… 遥远的家 陌生的风景
2.读课后生词表中生词
3.读课后田字格中生字,并组词。
4、讨论课文内容: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啊?(一次试验)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啊?他是怎么做的?试验的结果怎么样?由这个试验,法布尔得出了什么结论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深入详细地讨论。
四、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可以自读,可以同桌接力读。
五、学写生字:
六、作业:
1、写字课本
2.抄写生词表中生词: 3.配套练习册中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课后生词表中的重点词语。二、研读课文第1段:
1、指名读文,边听边想:法布尔为什么想做个试验?他要验证什么呢?因为听说产生怀疑,所以试验验证。
2.在第1句话中,你觉得哪两个词最能突出蜜蜂具有超常的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指导朗读,要重读强调,突出蜜蜂辨别方向能力超常。
3.有时为了突出某个人物具有某种精神或者某个事物具有某个特性,我们会常用“无论……总是……”来表达。例如:
投影呈现
(三): 示例:为了表扬我班杨曦同学非常喜爱读书,我就可以这样说:
杨曦同学酷爱阅读,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本书。为了夸奖我班张竞择同学数学成绩优秀,我就可以这样说: 张竞择同学非常喜爱数学,无论多难的问题,他总能做出来。
接下来,用“无论……都……”说一句话夸夸你身边的同学或者父母……。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自己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想法布尔是怎样做试验的?在文中画出文相关的句子。共几句?(三句)师生分句朗读。
投影呈现
(四):
①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②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③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
2.试着用“先……再……然后……最后……”句式说一说。
3.接着读4-6句:法布尔放飞蜜蜂后,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投影呈现
(五):4-6句。
(所见)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所想)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所见)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所想)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三. 研读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 1.投影呈现
(六):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推测”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联系上文想一想,说一说。2.回到家后,法布尔有什么意外的发现?该怎么读?指导学生读出第3自然段中女儿的激动、惊喜。
3.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第二天“我”在检查蜂窝时,又有什么新发现? 4.最终,“我”的这次试验的结果怎么样?从文中哪些句子写了试验的结果画下来。
投影呈现(七):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齐读最后一段:
想一想:由这次试验,法布尔得出了什么结论?指名读。
投影呈现
(八):
蜜蜂能辨别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1、“超常的记忆力”什么意思?不是“超常的记忆力”,那么是什么?什么叫“无法解释的本能”?怎样理解的?
3、用“不是……而是……”说话。
在日常谈话中,我们也经常会用“不是……而是……”例如: 示例:
投影呈现
(九):
(1)这个字写错了,不是因为我不会,而是
。(2)他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
,而是
。(3)这次我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不是因为
,而是。
五、回顾课文:
1.课文学完了,再来想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啊?你觉得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啊?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六、作业:
1、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2.做本课的配套练习册。
(宅科小学 刘祖新 2013-10-30)
第五篇: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一:语文三年级上册 14《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一个识路的本能。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满意。这堂客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发言到位;本人也觉得教的极轻松。细细想来,原来是做了以下调整。
1.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备课中我把准这一定位,力求彻底转换角色,变权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转变,摒弃了“一言堂”和“强行灌输”的做法,把大多数时间和空间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读自悟、自由讨论理解课文。我没有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介绍,而是指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听、说、议等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学习。整堂课教师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注重互动交往,营造良好氛围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更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在这堂课中我有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交往互动”的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我充分发挥每一个生命体的活力,让学生自由探讨,知识与能力在主体参与、交往互动中不断建构生成。课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满活力生机,让人感受到课堂上挥洒智慧的乐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当学生了解了实验的结果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么理解本能的?请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有的说:“猫上树.”
„„有的说的不太准确,我适时地加以指导和补充。
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在这堂课上,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不足之处:
教学环节的人文主线体现不够充分,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不多,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进行提升,应该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并能把这种美好的情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让我们的孩子在过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二: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955字)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起了。
一个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我一听,真感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我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
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三:《蜜蜂》教学反思>>(1340字)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四:《蜜蜂》教学反思>>(393字)
把文章读短是阅读课文必不可少的一项本领。所以从孩子们升入三年级以来我就开始训练孩子在初读课文时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起来这个题目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把文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实质是个难点。如《蜜蜂》这课,在孩子们自主学习以后,我让他们一两句话讲讲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我连叫了两个孩子,他们几乎都是按原文读一读句子。我以为孩子们没有听清楚,于是又把要求说了一遍,这次可好,一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讲了法布尔的一件事。唉,说让简短一下字又短没了。无奈之下,我在黑板上出示:(谁)为了(什么)(干什么),结果(怎样)。没想到,学生顺着这座桥很快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个小题目,让我领悟到,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渴望一口吃个胖子。孩子们始终是一群正在学习中的孩子,有些的确不会,老师只着急是没有用的。要静下心来想办法进行指导,让他们从不会到会。这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五:《蜜蜂》教学反思>>(1067字)
《蜜蜂》是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细心观察”。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这篇课文的教学,意在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围绕上述几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从大家熟悉的蜜蜂入手,如很勤劳、会引路、采花粉、酿花蜜等。接着了解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加深对蜜蜂的了解,而后引出本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学习生字,尤其纠正几个难读的字音。如:试验的“试”,有学生读成“实”,证明的“证”既是后鼻音,又是翘舌音,还有“阻、测”是平舌音。再有,课文有三个多音字,让学生找句子读,并给不同的读音找朋友,这样,学生就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掌握多音字的读音了。
三、默读课文,思考:法布尔说了一项什么试验?首先要学生知道什么是默读,而后再实践。从这引出法布尔做试验的原因,为了证实自己的听说,让学生体会法布尔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的科学态度。
四、找实验过程,体悟法布尔的周密细致。先让学生读,并划出试验步骤标上序号;接着再读这些步骤,思考: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不是都是必须的?为什么?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法布尔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的科学态度。比如:自家花园捉,为了便于观察;放入袋子,是让它看不到周围的环境;做记号,为了证实这是自己放飞的;让女儿等,是准确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走两里地放飞,是为了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通过读议,学生很快发现法布尔想的真周到,做事认真细致。
五、写字指导。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读和观察,而后给大家提提建议,有学生说自己的记字好方法,有学生说写字时的注意点。在这过程中,学生所积累的记字方法:加一加、换偏旁、形近字比较等都用起来了,真不错!尤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减、袋、试”三个字联系起来记,印象会更深。本课中还有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概”,老师就范写,从结构入手,中间点别写错。
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思路清晰,教学还算顺利。但是,在“默读课文,思考: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时,学生马上想到了试验怎么做的,不会概括。我想,如果直接问:法布尔为什么做这个试验?学生的思路会更清楚。所以,问题的指向还得更加明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