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时间:2019-05-12 21:1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大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大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篇:北大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主备人:邹焕清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小熊购物》《买文具》《过河》三个情境。

在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中,学生将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意义,感受混合运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而且还有乘除法的两步计算题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口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单元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出混合算式的过程,理解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能初步学会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列式或者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3.体会“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以及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简单的整数混合运算(两步),激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单元重点:学会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列式或者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理解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

第一课时

小熊购物(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P2--4 教材分析:

通过“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引导发现法。教具、学具准备:口算题卡、ppt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口算。(开火车)

3×5=

4×8=

7×6=

36-17= 80-43= 9×3= 8×5= 37-15= 8+15= 36+7=

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5-18 45-18+20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组织探究,合作交流

(一)出示小熊购物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你能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引出例题: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需付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列算式:3×4+6 6+3×4(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3×4+6 6+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个蛋糕共付18元。

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6+12=18(元)表示1个蛋糕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共付多少元。

(3)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3×4+6 6+3×4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

讨论: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

么?

(4)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板书)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12+6 =6+12 =18(元)=18(元)

答:该付18元。

(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二)、尝试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1、提问:壮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2、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解答。

a.3×4=12(元)20-12=8(元)答:应找回8元。

b.20-3×4(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20-12 =8(元)答:应找回8元。

3、重点讨论解法b。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5、小结: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以上三个算式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式题。)

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提问: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P3“结合主题图,说说下面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2、试一试第1题注意注意提醒学生讨论先算什么,把先算的

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3、试一试第2题学生板演并订正。

4、第3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进行小组讨论,写出算式并把现算什么标记出来。第二问根据题目创设的情景来叙述算式的意义。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谁的表现最好?

2、总结强调: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 =6+12 =18(元)=18(元)

答:该付18元。

第二课时

买文具(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P2--4 教材分析:

通过“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

正确进行计算。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2.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除加、除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引导发现法。教具、学具准备:口算题卡、ppt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 40-6×4

二、组织探究,合作交流

出示P5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3本作文本一共18元。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 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2)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18÷3=6(元),6+4=10(元)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b.18÷3+4 =6+4 =10(元)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18÷3+4 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

(4)引导学生发现: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

7、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P6“试一试”。

1、提示: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谁的表现最好?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五、板书设计: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18÷3=6(元),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解法二: 18÷3+4 =6+4 =10(元)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第三课时

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P8--10 教材分析:

通过“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目标:

1.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引导发现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括号纸板、计算评比星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口答题:

(1)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40-3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

先算(),再算()。

2、计算

32-8÷8 20+16÷4 30-4×5

二、组织探究,合作交流 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 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5、提问: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因此算式为:54÷(9-3)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P9试一试

1、提示:先计算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再计算需要多少辆小车。

算式:(70-46)÷8

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题?

3、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结果不一样。6.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谁的表现最好?

2、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五、板书设计:

过河(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9+25)÷9 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测量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介绍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2页的测量活动和第5页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

(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第12页)

第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第三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教学目标:

1.掌握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把两位数、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

十、整百数进行估算。

2、通过口算和估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学习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体验学习乐趣。教学重点:口算、估算的方法。教学难点:估算结果的应用判断。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2*3 5*5 2*4 7*6 5*9 8*5

2、口答 5个十是多少 7个百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8个十是多少 55个百是多少 20个百是多少

二、教学口算

1、出示例题:得到什么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试着列式 20*3 或20+20+20 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板书(整十数乘一位数)

2、探索交流算法 先用小棒摆一摆 组织交流: 加法:20+20+20=60 联系整十数思考:2个十乘3得到6个十,就是60。或者:2*3=6,20*3=60 明确最后2种算法本质一样。

3、尝试口算,迁移方法 出示200*3 8*200 会算吗?补充课题(整百数)

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算法进行讨论。200*3和8*200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位数

多了

4、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第一题(注意对比巩固算法)

三、教学估算

1、教学例2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明确:200元够不够就要先算出4箱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列出算式48*4,不会算怎么办?有其他办法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可以估计解决(完善板书)

2、讨论明确估算过程

先思考后交流,明确48接近50,就暂看作50,50*4=200,所以48*4就一定小于200,200元购买4箱西瓜。同桌说一说怎么想的。

3、教学试一试

学生先读题,明确方法,列出算式。

结合例2的方法,尝试独立解决估算,多指名学生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强调结果的判断:可以从最多是几 和 最少是几想起。

四、巩固练习

1、口算第2题

2、完成第4题,说一说怎么算的。

3、完成6、7题,注意估算方法。4作业:第3、5题。

五、小结

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数概念。

2.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加深对倍数的理解。3.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成功。教学重点:理解倍数概念,会求一个是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难点:用除法来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复习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3 师:说说题中的条件,能提出问题吗?

除了多少这样的问题,可不可以换个角度来描述题中黄花和蓝花多数的关系呢 ?

结合挂图,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做一份,黄花是这样的几份?学生在书上圈一圈

教师在学生操作后,结合图,明确: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把题中的黄花添上或去掉2朵,让学生结合图说一说,现在黄花是蓝花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出示红花 蓝花图,提出问题红花是蓝花的几倍?

让学生照上题的方法试着圈一圈,引导学生思考:2朵蓝花是一份,红花里面有几个这样的2朵?是这样的几份?那么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启发学生可以怎么计算。

明确: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需要把8多红花每2朵分一份,看8里面有几个2,因此用除法计算,列示:8/2=4

三、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2题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3、4题

四、小结

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倍数概念的认识。

2.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加深对倍数的理解。3.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成功。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是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难点:用除法来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做完后挑几题让学生说说怎么算的。2.复习倍数

出示第6题:学生自己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

要求第一条线段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应该把哪条线段看作1份? 要求第一条线段中有这样的几份,应该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自己列式解答,集体讲评。3.巩固练习

A:第一排画4个圆;第二排画20三角。三角的个数是圆的()倍。列式:-------------B:明明有36张画片,军军有9张画片,明明的画片数是军军的几倍? C:8是1的()倍;9是9的()倍。4.综合练习

出示第9题

引导学校根据问题选择不同的条件解答。列式的时候说一说思考过程,体会倍比 和差比的区别。

按照书中的问题,提出类似的问题,学生完成解答。5.小结

6.作业:想想做做第7、8题。

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理解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这样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2.在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正确选择乘法计算。3.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算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猜数游戏

老师左手2支粉笔,右手藏了3个2支,老师右手有几支粉笔?怎么猜的?并列出算式2*3=6 3个2支是2支的几倍?

继续,讲桌上放了8本练习本,抽屉中放了2个8本,抽屉中有几本? 学生回答,并列出算式8*2=16 2个8本是8本的几倍?

2.小结: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4图,学生看图理解说出条件和问题。能算出柳树有多少棵吗?怎么解决。2.探究方法

同桌之间讨论,你们打算怎么解决?

教师可以提示: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 学生操作后交流。

柳树是杨树的3倍,柳树就有3个5棵,求3个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全班交流,列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多指名学生说一说5的3倍,就是求3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5*3计算。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解答后,多说一说,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2.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读题后理解条件。根据问题列式,教师可以问一问,能不能直接计算拍球的人数,为什么?

四、小结本课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的第3、4、6题。

教学反思: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巩固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巩固对倍的认识,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和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学难点:熟练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前几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揭示课题并板书 练习一

二、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找找规律,怎么算的又快又正确。2.小竞赛

限时完成练习一 第2题。3.出示第3题

学生说一说题意,解答后指名学生说说怎么算的。4.完成第4题 5.第5题

学生读题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讲评。6.第7题

说说题中的条件,能提出哪些除法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列式予以解答。7.第9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完成,集体订正。8.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思考的过程,教师给予点评。

三、小结

四、作业

练习一第6、8题。

教学反思:

不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会正确列竖式进行计算。知道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2.通过学习笔算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口算、笔算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笔算方法,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熟练计算。教学准备:PPT、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引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出示例5,学生看图说一说得到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教师板书。问:大家会算吗? 同桌之间讨论„„

12+12+12;12看作1个十和2个一,3个十是30,6个一是,合起来是36等

本节课就来学习一种简便的方法,引出竖式。教师进行板书,重点讲明乘的顺序以及积的定位。

介绍验算的方法,强调做完后再乘一遍进行验算,不容易出错。结合竖式,引导学生复习计算过程。

教学“试一试”,两位数的会算了,如果三位数,你还会算吗?出示312*3 集体订正,强调上下数位对齐。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想想做做第5题

这类口算利于学生突破进位乘法计算难点,适当多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3、4题。

教学反思:

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探索经历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算理和竖式运算方法。

2.学习中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及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好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算法。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学准备:小棒、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2.笔算 24*2 413*2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6,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探索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摆小棒理解算理。强调,现在一共几捆了,都是怎么来的? 3.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板书竖式过程,带领学生观察思考每一步的意思,强调进位。指名学生口述计算过程,个位相乘,积超过10,向十位进1,1写在十位下面,小一点。4.试一试

学生先根据算式进行讨论,集体汇报并完成算式。5.小结算法。哪一位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位。

三、巩固练习(想想做做)

1.第1题,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2.第3题,学生独立读题列式解答,集体讲评。

3.第5题,适当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指导312*8的计算。3.课堂作业:第2、4题。

四、总结全课

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乘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练习二(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2.通过练习活动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计算训练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PPT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

练习二第1题,学生限时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学生错误的题目。适当补充这样类型的口算题。

2、竖式计算

练习二第2题,指名板演,其他独立完成,集体讲评。补充:24*3 634*2 345*2 413*6 最后一题2次进位,但不连续,注意学生是否做错。

3、改错

练习二第3题,学生自己先试着改,再指名回答,集体分析错误原因,提醒学生

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4、练习二第5题

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5、解决问题

练习二第6题,指名学生读题,分析,要求5周一共多少分钟,怎么列式? 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6、估算

练习二第7题,重点帮学生理清思路,318人,看作300人,4场至少能坐1200人,而东华小学师生比1200人少,所以大家都能有座位。

7、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4题。

8、小结本课

教学反思:

练习二(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2.通过练习活动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计算和解决问题练习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PPT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

练习二第8题,学生限时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引导学生不进位乘法的就算办法。比如32*2,先算30*2=60,再算2*2=4.最后60+4=64„„

补充这样类型的口算题:练习二第9题,订正时多指名学生说一说怎么算的。

2、竖式计算

48*2 426*3 6*51 625*2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0题

学生先不计算判断积有几位,4*32,十位3*4向百位进位,既肯定是3问;4*23,十位2*3不进位,积通常是2位数,但也有可能是三位,如4*26。再让学生列式计算这几题,指出,通过计算结果判断是最准确的。

4、解决问题

练习二第12题,指名学生读题,分析,第一个问题怎么求?能直接算第二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习二第13题,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1题。

6、小结本课

教学反思:

连续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

1.探究经历连续进位乘法的算法过程,理解并掌握算理,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在生活应用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和探索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进位算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略)

2、竖式计算

39*2 4*521 329*3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出示例7 理解图意,列出算式48*4,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这与之前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指出,出现了连续进位。引导学生,先算4*8得32,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3;再用4乘十位上的4的16,加上个位进的3,十位上写9,向百位进1,最后结果是192.注意算理过程要明确,每一步是怎么算的。

完成“试一试”,指名2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对照竖式,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

针对问题进行有针对的纠错。

3、第4题

学生自己读题,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小结全课

五、课堂作业 第3题

教学反思:

练习三(1)

教学目标:

1.巩固计算方法,正确熟练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水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解决问题和探索合作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正确计算,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提升速度的同时提高正确率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

13*2 23*3 31*2 4*12 24*2 指名口算,集体订正。

2、口算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是怎么算的。

3、笔算练习

出示第2题的左边两组,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4、简单的进位口算练习

出示第6题第一组题目,学生试着口算,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总结方法。在完成剩下的2组。

多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怎么算。

5、解决问题

依次完成第4、5题。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理清题中数量关系。

6、作业

第2题后两组,第3题。

7、小结全课

教学反思:

练习三(2)

教学目标:

1.巩固计算方法,正确熟练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水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解决问题和探索合作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正确计算,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提升速度的同时提高正确率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第7题

指名口算,集体订正,说是怎么算的。

2、笔算练习

256*5 4*728 519*7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结合连续进位适当评点。

3、解决问题

出示第9题,学生读题,要想知道谁做的多,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

4、对比练习

出示第10第,学生先独立解答,讲评时讲一讲有什么不同,分别应该先算什么。

5、解决问题

第10题,指导学生完成第一小题,帮助学生说清楚估算的过程。第二小题课让学生独立完成,强调别看错了,要细心。

6、作业 第8题。

7、讲解思考题,注意答案的不唯一。

8、小结全课

教学反思: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的多样化。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合理的运用口算、估算以及笔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树立学习信心。教学重点: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难点:计算的正确,熟练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猫钓鱼图,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探索“0和一个数乘” 根据图意,怎么列式呢? 学生列式,计算。为什么等于0? 口算:0*7 5*0 从上面的3题,发现了什么?(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2、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出示例9,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列出算式,102*4 师:估计一下,大概多少个座位?学生交流,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结合竖式板演,提问,十位上的0怎么得到的?与刚才的估算结果接近吗? 试一试:104*4 学生做完后问一问:这题积的十位上为什么不是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第1题。

2、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订正,积的十位上数是怎么得到的。

3、第3题,改错。关键是错是怎么出现的要让学生明确。

4、第5题,学生独立解答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的第一问。第二问的思路重点:做3个至少要300厘米,剩下的不够300厘米,所以做了。

5、第6题,引导学生明确条件,理解要先求3个书架一共多少本书?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第4题

教学反思: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的过程,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正确计算这一类题目。

2.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3.体验数学的成功,培养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竖式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挂图,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练习,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例题教学

出示例10图,学生看图理解题意。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4*120

会口算吗?4*12=48,4*120=480 学生列出算式,指名板演。积末尾的0怎么来的 ? 引出简便写法

教师板书出。按照口算的意思,先乘12,再在积的末尾填上0.2、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注意方法指导。

2、第2题。学生改错,明确每一题错在哪。

3、第4题。指导学生按顺序计算,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就在自练本上列竖式。

4、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观察发现了什么?

5、第6题。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完成计算。

四、小结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 第3题

教学反思: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进行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估算和口算,能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分析解题能力。3.在学习中收获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熟练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有条理的分析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

出示第1题,指名口算,说说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限时完成第2题,集体订正。

2、笔算练习

第3题,左边2组,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结合题目说说发现什么?乘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时注意什么?

3、完成第4题

学生说一说,表中提供了什么信息? 然后完成填空。

4、解决问题

引导分析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列式和计算。

5、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6、小结本课

7、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题,右边2组。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复习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能熟练进行计算,通过口算、估算等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3.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合作。教学重点:巩固复习所学知识,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二、练习巩固

1、口算

出示复习第1题,学生口算,指名说一说怎么算的? 独立完成第2题口算,集体订正。

2、算一算比一比

出示第一组,学生计算,引导学生比一比,有什么异同? 强调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学生独立完成第2、3组的题。

3、第4题

不计算,说出积是几位数,想一想是怎么判断的?把判断结果用铅笔写在旁边。一会竖式计算在检验是否正确。

4、解决问题

出示第5题,学生读题,完成计算。引导学生提出相同的问题,()是()的几倍?并列式解答。

出示第6题,分析:7月的个数怎么求?两个月一共多少个怎么算? 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三、小结本课

四、课堂作业 第4题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复习二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能熟练进行计算,通过口算、估算等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3.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合作。教学重点:巩固复习所学知识,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题,学生计算。

2、第7题

不计算如何判断大小,先指名学生说,教师再点评。

3、第8题

出示第一组,学生计算,引导学生观察算式,*2*3其实就是*6,积不变。根据规律快速完成第2、3组,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4、第9题

结合计算比一比,找规律。

第一组依次是10个1、100个2、1000个3;第二组依次是11、111、1111;第三组依次是88、888、8888。

再让学生照每组规律再写1、2组。

5、第10题

结合图,理解中午不回家吃饭走几个来回,中午回家吃饭要走几个来回。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行比较。

6、第11题

52个星期一共多少天?怎么算

7、第12题

第一问估算,指名学生说出过程。第二问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第三问引导学生提问题,并自己解答。

8、思考题

结合线段图理解中途回家再去学校走的路程大概是几个路程。再列式。

9、小结本课

教学反思:

第四篇:2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XX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01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新程人教版数学第五册教材122页(总复习)

9、10题

教学目标:、建立本学期所学的长度、时间、重量单位的概念,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

2、掌握各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换算,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良好的认真审题、质疑问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长度、时间、重量单位的区别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时间、重量单位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前准备:

图片、小黑板和检测卡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出示情境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哪一位才是我们班的动物小博士!好吗?(出示动物信息,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填空)。

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

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2、小组汇报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主要有由情景图片引到问题情境中去,有图片资料转入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然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小结并揭题:

上面这些小动物的本领都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来表示?(单位)

这节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这些单位。我们在本册中学习了哪些单位?谁来说一说?(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板书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自主整理,实施创造、给单位找家(教师用小黑板)

吨时厘米分千克米秒毫米克千米分米

时间单位()

长度单位()

质量单位()

同学们,你们能够快速地给这些单位找到自己的家吗?

学生动手摆一摆,给单位找家:

①时间单位:时、分、秒。我们学习了这些单位有什么用啊?

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我们学习了这些单位有什么用啊?

③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我们学习了这些单位有什么用啊?

2、同学们,关于这个三种不同的的单位我们还学习哪些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整理一下。

学生自主整理,师巡视指导。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展示整理成果

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整理成果?(指名各小组汇报展示)

(1)每一组单位的大小。

时间单位:时﹥分﹥秒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每组内各个单位间的大小比较,注意比较比较时,用一个单位去比较。)

(2)进率

时间单位:1小时=60分1分=60秒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2、同学们的归纳整理能力真强,把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方面的知识整理得非常具体、完整。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记住你们刚才整理的知识,看哪组记的又快又好。只有记牢了后面的内容才可以学得轻松、顺利。

学生自主记忆。

(设计意图:在这里给学生留下一点时间,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完善。)

3、在刚才的整理过程中,还有那些知识你感觉有困难?

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补上前边知识点中涉及不全的地方)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同学们在刚才的整理交流中都表现得非常棒,有信心解

决下面的问题吗?、在○里填上“>”“<”或“=”。(本122页第10题)

4800米○千米3时○10分

60毫米○6厘米300千克○3吨4分米○39厘米7000克○7吨

2、本122页第9题。

3、计算:

3千米-200米=米

7000千克+000千克=吨

2分-20秒=秒

7000米+3000米=千米

7000米-2千米=千米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体重是2千克

茶杯的高是10,书本的厚约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大象的体重约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2、妈妈带小明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8千米。他们早上7时出发,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关键:先算经过时间再算路程,最后与全程进行比较,超过的话就能到达。)

(设计意图:这一部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既有基

础练习、又有综合练习,包含了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弱点。

巩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同学们表现的太棒了,我们一起检测一下我们的智慧又提升了几级好吗?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答题卡,开始吧!(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答题卡:、7分=秒2小时=分

3千米=米40毫米=厘米

8000米=千米2分米=厘米

4吨=千克000千克=吨

0毫米+6厘米=()厘米

3千米+4000米=()千米

8000千克—3吨=()千克

2分—80秒=()秒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数学本封面的长约是20(),一棵大树高12(),汽车1小时可行80(),一张光盘的厚度约1(),一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约26(),一支铅笔重约10(),一辆货车的载重量是(),我们一节的时间3(),从大王庄到临沂坐汽车约要2()。

3、在○里填“>”、“<”或“=”

600米○6千米

30毫米+4厘米○7厘米

3分○160秒

6吨—XX千克○3000千克

4、准确计算,解决问题。

学校上午部分作息时间如下:

晨间短8:00——8:20

会8:2——8:40

第一节8:4——9:20

第二节9:30——10:0

第三节10:20——10:

第四节11:0——11:40

(1)请问晨间短多长时间?

(2)第一节用了多少分钟?

(3)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本12页第7题

6、本12页第8题

(设计意图:在检测题中我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代表

性的题目,有利于从知识、能力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评。)

题做完了,你觉着自己能的几颗星:

☆☆☆☆☆☆☆☆☆☆☆☆☆☆☆我真棒我还行

☆☆☆☆

加油啊

(二)评价完善、生做完题后,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师生互评时第题应抓住关键:注意审题,一吨=1000千克。)

2、通过这节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比较满意?还有哪些地方有待加强?

生谈收获,说疑问。

(设计意图:在检测题后面我设计了一个自我评价,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正确的估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板书设计:

时间单位:时-→分-→秒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第五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算法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一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P第1——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20里面有()个十,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70里面有()个十,8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解决实际问题。

两个人一共买了18枝铅笔,平均每个人买几枝?

口答算式,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⑴观察图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你会列式吗?(2)相互交流,知道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⑴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应该怎样列式? ⑵小组交流算法后汇报交流。

(3)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想想做做第2、4、5题。

四、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第二课时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P3——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明明和芳芳快过生日了,这天,他俩一起来到食品店选购蛋糕,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在买蛋糕过程遇到的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问:明明算得对吗?你能帮他验算吗?指名回答。提出下列问题在班内交流。⑴12×3=36表示什么意思?这说明明明的计算怎么样?

⑵12、3、36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这样的除法? 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来进行验算。

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1)芳芳算得对吗?请你也想出一种验算方法帮帮她。汇报验算方法,教师板书。

(2)组织讨论:21×3+2=65表示什么意思? 21、3、2、65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

问:你认为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验算呢?(3)小结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想想做做1——5题

四、作业: 想想做做第2、4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P5第1--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一第1题

独立口算,再指名汇报得数。

教师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93÷3 85÷4 46÷2 67÷3 3 指名板演,交流评析,要求口述算法。

3、练习一第3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班级汇报交流。

二、基本训练

1、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剩下多少只皮球?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能从条件入手正确解答。)

2、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将以上2题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正确解答。)

3、练习一第4题

独立审题后学生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交流,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三、全课总结

四、拓展练习:P6.思考题。

五、作业:P5第2、4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P5第5题及P6 教学目标:

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学生独立完成第5---8题 2.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第6题想到先要算出这两家相距多少米;

第7题先要算出送给幼儿园15个之后还剩多少个; 第8题想到用付出的钱减去找回的钱就是买3个足球的钱。思考题: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知识解决,答案多样。作业:第5---8题

第五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明白算理,养成认真验算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前面学习了什么?

2、前面学习的都是第一位数能够被整除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位数不能够被整除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你从图上知道什么?能说说怎样分球吗? 板书算式:52÷2=

2、互相交流一下,我们是怎么分球的?

3、现在知道怎么分球了,你们会不会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呢 你会算吗?请你试试看。

4、交流你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这题与前面做的除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自己做的是否正确?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三、巩固深化 想想做做第题1题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前两题,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请大家把剩下的两题完成。

四、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第8页3——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明白算理,养成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2、使学生会估计商是几十多。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想想做做第3题(前两组)让学生练习前两组题。对每组上下两题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第5题

先启发学生互相提出不同的用除法计算的问题,然后再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3、想想做做第6题

只要说出商是几十多,不要求准确地说出商是几十几。

二、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后两组)、第4题

第七课时 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9——10 教学目标:

1、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62÷3=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交流算法:

6(1)先分整筒的,每班分到2筒,整筒的分完了吗?再分单个的,出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样分的?(2)、列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板演。

评讲:商的个位为什么要写0?把你的想法在在班内汇报。

2、验算

3、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没有剩余,接着除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必须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第1---6题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作业:P10.4、6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P11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1、第1题:先弄清题目的要求:连线、口算;然后独立完成,最后指名回答。

2、第2题

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通常可以先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除以一位数,再由此判断商是几十多。

3、第3题

独立完成后,观察上表,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总价不变时,单价越高,所买的本数就越少。

4、思考题

小男孩之所以要比小女孩多付8角钱,是因为他多买了2本练习本。所以,一本练习本的价钱就是8 ÷2=4(角)作业:第2题 用竖式计算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P12第1——5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同时选择几道不同运算的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P12第2题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评讲:引导学生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3、P12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总价”、“单价”、“数量”的含义。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反馈交流。最后让学生说说“单价”是怎样求得的。

4、P12第5题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二、发展练习

1、小明今年8岁,小芳今年6岁,奶奶今年72岁。奶奶今年的年龄是小芳的几倍?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同学们要种93棵数树,已经种了18棵,剩下的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还要种多少棵?

3、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共有5本。如果成套买,每套的价钱是80元;如果不成套买,每本的价钱是18元。怎样买合算?成套买比不成套买每本能便宜多少元?

三、作业:P12第3题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第6——9题 教学目标:

用学过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1、第6题

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体会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除以后面两个数的积。

2、第7题

引导学生明白,要求“一共分成多少组”,要先算出一班和二班共有多少人。

3、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重点要引导学生由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到:要求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乒乓球,要先算出买一副乒乓球拍后还剩多少元。

4、第9题

不必再提“怎样租船最省钱”之类的要求,只要学生给出的租船方案相对合理就可以了。

5、思考题

6、作业:第7、8题

第十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农村新貌

教材第14-15页

二、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了解改革开放的形式下,我国农村的崭新面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并学会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情感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日益繁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我们的农村去看一看,看看我们现在的农村是什么样子的。

二、提出问题

1、看图,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农村,美在哪?

2、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信息,而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又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根据这幅图,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要求:(1)仔细观察,说出图中的信息。

(2)注意听别人的意见,前面的同学说过的,后面的同学尽量不要重复。(3)如果听不懂的要提出自己的疑问。

(4)小组讨论时记录员要记录下小组内成员的发言,准备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完毕后由发言人汇报。

三、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下载北大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大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 测 量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练习说话。......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Unit 1 Hello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听懂、会说 Hello./Hi . Goodbye./Bye-Bye. I'm ...。 2、通过创设见面打招呼、自我介绍以及道别等情景,让学生学会见面打招呼、自我介绍......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 ------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依据具体......

    三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Unit 1 Hello! 三年级 张立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句型: 1、能听懂、会说Hello/Hi!I’m…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Goodbye./bye. 2、能听、说、认读单词:Ruler,pen,penc......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信 【教材简析】 课文是一首诗歌。诗歌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词句清新优美,富有感情。 课文的第一节 “我学会了写信,用笔和纸,用手和信”,交代了写信的工具是笔和纸,但书信是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总体分析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精彩,激发学生......

    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推荐五篇]

    备课时间:2010年 月 日 授课时间: 2010年 月 日 №: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本期的教学任务较繁重,其中知识点包括:测量,万以内的加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