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理解教师与课程的关系 文档
作业:如何理解教师与课程的关系
结合课程所学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谈一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从教学理念的提出到课程的生成撰写,从课程的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从课程的评价到课程的评价机制的形成,再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无不体现教师的参与,支持与融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课程的研究者、建设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教师是课程理念的提出,推动和开发者
教学理念不会凭空产生,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到底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理念更能指导教学,什么样的课程最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和研究教学的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创意,然后不断发展,推动形成理念,最后形成课程开发出来。第二,教师是课程的研究与撰写者
课程的生成与编写只有体现教师的参与性,才能更加有效的指导课堂教学,因为课程最后是要通过教师实施的,课程是否能够有效的实施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课程的编写要体现教师的智慧和参与。第三,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
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研究分析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案,让课程的理念和知识能够有效的落实。
第四,教师是课程的评价和评价机制的促进者
教师通过课程的实施,对课程和课堂教学提出评价,评价最后经过不断的完善,形成课程和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总之,从课程的提出开发,研究撰写到实施评价,教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参与体现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
第二篇:如何理解和处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如何理解和处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束
义
福
(一)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对活动课的表述是:“活动课程是指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内容的课程。由此可见,活动课程重点在于:一是活动课程首先是一种课程,体现在“目标上”和“计划上”;二是活动课程的构成减分是活动,由活动项目及活动方式组合向成,三是活动课程不应排斥学科课程,应根据教育方针和目标,将具有系统教育作用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使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四是活动课程应重视学生的本性,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活动课程不是脱离课堂的活动行为,也不是紧张教学过程中的间歇和调剂,它是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今年部分省市实施新课程计划开设活动课,这一开放式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对我国传统的课程观是一个新突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与学科课程共同构建基础教育的发展格局,如同一鸟之双翼,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优势,活动课程则通过学生素 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大量的直接经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活动课的开设是着眼于知识过程的完整性,力矫旧的课程计划—从教学内容角度—对于这种完整性的人为割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开设活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冲破以课本为唯一的知识载体,以书本知识为主要经验来源的旧的基础教育格局,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使知识获得趋向于完全和深刻。
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级成部分,它不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续,它本身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
著名的课程学者奥立佛曾对两种课程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学科课程
1、以学科为中心;
2、以教材为内容;
3、教材的选择及组织系在组织教学情境之前;
4、由教师或外在于教学情境的代表权威控制;
5、强调事实的教学知识的灌输为知识而求知或为未来运用而求知;
6、强调特定习惯和技能的教学为学习的不同孤立的层面;
7、强调改进特定学科特定题材的教学方法;
8、强调学习情境的一致性,且尽可能获得齐一的教学效果;
9、教育被视为等同于学校教育。
活动课程
1、以学习者为中心;
2、强调学习者全面发展;
3、题材系由所有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合作选择组织;
4、由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与他人(教师、家长、校长、视导等)共同控制;
5、强调意义,具有改善生产的立即功能;
6、强调习惯和技能的养成为较大经验 的一个统整成分;
7、强调理解并由学习过程的利用来改善;
8、强调学习情境的变化性,学习结果也要有变化;
9、教育在协助每个学生成为具有社会创意的个体。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传统的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难以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他主张“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使儿童直接获取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从奥立佛的对比分析和杜威的主张,我们可以看出单一的学科课程不利于学生与社会生活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加上学科分得过细,知识重复出现过多既浪费时间又加重学生负担,学生的个性和个性潜能不能很好发挥。而活动课程的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扩大知识领域,在活动中以发展创造才能为总目标,并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知识和能力特点确定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其特点是:
1、突出自主性。以活动为主的学生自我活动为主,以学生全员参与为主;
2、强调兴趣性。活动课注重活动情趣,创设宽松、自由活动氛围,重视愉悦身心的作用;
3、重视实践性,学科课程的实践和应用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更多间接的理性的知识,而活动课程的实践和应用,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具体活动过程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的知识。
所以,活动课程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情操,训练良好行为习惯,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动脑、动手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发展人性特长等方面,有着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一切恰恰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创新教育的必须。
(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应该把二者协调起来,注意学科课程中的书本知识与活动课程中直接经验感受的相互转换,强调活动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为了提高学生某个方面的特长,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认识活动课程的动能,又要防止过分扩大活动课程的作用。
在总体上都要服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编排教学方式评价上,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别。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的是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经验的精华,活动课则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从编排方法上讲学科课程法的是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的系统化两者的系统化都由其载体的不同而不同。从教学方式上,学科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而活动课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和感知,两者都是以学生的主体的教学活动行为。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重视过程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活动课程的课改类型应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教师应着力于活动课的研究及其在本学科的应用,促进课的类型多样化进程,在活动课类型的探索中,不仅要着力于活动本身把握好开设活动课的目的,而且要切实把握好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过程之间相联系的环节,着眼于学科特点,有计划地安排好着力于感性认识感知与感受的活动过程。注重结构与功能的匹配。活动课的功能是相对单一的,它并不要求在每一节课中,展现出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活动全过程,这意味着其结构的安排,不宜太复杂,不要把活动课搞成大杂烩,这样的活动过程自身的特点就不鲜明了。活动课以教学主体感性经验的获取为其向度,感性经验的涵盖极广,它包涵动静态的直观,也包涵动态的感受,活动课上教学主体感性经验获取的过程应侧重动态的感受,这就要求在课程结构安排上,有效地避免与学科课程的雷同和重复(这里说的活动功能的单一及其结构的相对简单,是对其自身性质的一种界定,不能与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起的作用相混同),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其灵活、新颖生动、有趣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其潜能,培养创造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素质这一统摄活动过程的核心要素,才能维系其与学科课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符合教学主体认知过程完整性的要求,将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过程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全体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
(231500)安徽省庐江二中
束义福
第三篇:如何理解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
如何理解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批判地继承了古代师德的优秀遗产,以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为指导,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先进、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幸福是人之为人意义的实现,幸福感是指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教师的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共生于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
1、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具有社会性的职业,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离开了道德的轨迹,所有的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总是体现为某种一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原则。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为幸福的获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
教师的教育幸福感往往来自教学中的成就,当看到自己以智慧
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用知识和德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校、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时,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也将会获得强化,并能促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蕴和教师职业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教育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理想。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越能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就越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领悟和感受教育幸福,并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并坚定道德信念的同时获得幸福感。
三、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幸福感提升的价值
3、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创造和享受幸福
幸福的体验存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离开了创造性活动,幸福则无从谈起。因此,道德修养的提升要超越道德知识,从知识世界走向充满智慧的生活世界,直面人的幸福生活主题,培养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人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自我确证、拥有自由和幸福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而且还在于创造人的需要自身,这是一个创造需要及其满足手段的无限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创造力发挥、潜能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趋于完满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知识的灌输过程,而是培养道德智慧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本相与现实境遇揭示出来,使教师生理解工作生活的意义,积极思考关于幸福人生的本质。
4、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师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和习得,并影
响着教育幸福的生成。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伦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了它们,通过习惯而达到完满”。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深入理解教育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一种个人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也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伴随的道德品性,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使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深地领悟教育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增进对教育与生命的理解,感受教育幸福。享受教育幸福是每个教师的理想追寻。教师职业道德既是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人员的必要素养,也是教师追求教育幸福的基石。教师职业道德不是对教师的强制规约,而是促进教师提高教育生活质量、感受教育幸福的有效手段。教师德性的拥有,意味着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而教师要获得教育生活的幸福,就必须在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在专业活动中长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只有当教师职业道德渗透在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道德行为成为专业生活的必须时,才能产生教师的教育幸福。
总之,师德首先是“人”的师德,赋予教师真正内在的尊严、幸福感和生命价值。这时的教师就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具有教育力量的教科书,能够传授给学生许多无法物化在书本中的人生智慧。
第四篇:如何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如何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中华文明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上下五千年,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华夏文明。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儒家思想。其思想核心“仁”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又如,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其“以法治国”理论对现代的法治建设有突出贡献。先人的思想精髓为中华优秀文明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深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当今社会,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其深厚的底蕴,经世致用的思想价值,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仍可以对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有很大的规范作用。它就像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法律,对人们生活的种种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能因为时代进步了,而将传统一概抛弃,不管不顾了。
换个角度来思考。回顾我们的历史:我们人类,从最早的懵懂无知,到学会了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又进一步创造了文明,从而,就有了文化,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正因为有了发展,人类,这一独特的群体,才拥有了更加有意义的生活。纵览史书,给我的直观感觉,就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惊奇。真的很奇妙。从现在回顾以前,你就会更加觉得,人生,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什么叫做传统?事实上,它并不是一种需要你去生搬硬套,并让人觉得枯燥腐朽的东西。其历史意义就在于,它是文明思想的源泉。它更像是一位母亲,为我们的现代美好生活创造条件。也许,它真的没有现代事物这么新奇,这么新鲜。但是,它真的一直在我们身边。不要去回避历史。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历史······
再来说一说现代吧。我们这代人,活在当下,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甚至有时,会感慨古人,感慨他们没有自己那么幸福。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国人已经有一点“忘本”了。当下,高的技术,更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手段,使西方思想占据了我们心中的绝大部分。好像什么都是“洋”的好。举个例子: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很多年轻人爱流行,一到圣诞节就拉帮结伙的出去玩,去教堂听钟声;而一到春节,就怨声载道,无所事事,度日如年。这真的让我很感慨。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却如此不看重自己的节日,而是要替别人去过别人国家的节日?哪个国家会像我们国家一样如此积极地过春节啊?记得韩国申报端午节事件: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如此古老的一个节日,却被别国“申遗”了。难道就没有一丝触动吗?这对于它的起源国——中国来说,也是敲了一下警钟——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我们的优秀传统,这一无形文化遗产,是不是真的应该关心一下了?
回到现实。从经济角度看,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经济上的联系紧密,同步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这也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我国日益增长的GDP固然可喜,但是日益降低的文化意识令人叹息。过于丰富的交流,过于广泛的人力资源配置,过于强烈的“移民”思想,让人们更加觉得传统已经落后了。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特质,是的我们面临了更大的思想文化挑战。而渐渐淡薄的文化保护意识,盲目的追求西洋事物,使得我们越来越接近被西方“同化”的命运。我们绝不能让这样可怕的事情发生。
更不能让我们灿烂的文明,像年龄一样渐渐逝去。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
就需要我们去深刻理解传统与现代二者的关系。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呢?
这种关系其实很微妙。传统,是要在现代中发展的;而现代,是要在传统中成长的。摒弃传统,一味追求先进,是无知;一味传统,泥古不化,更是一种愚昧。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理解了其深刻内涵,才能付诸行动。其实,之所以优秀传统文化如此难以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下去,就是因为现代人对其认识
不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是要以“振兴中华”为使命的。我们是思想最先进的群体,我们所接受的事物,都是最新颖的。正因为如此,本着我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更要在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下,坚持我们的航向,将我们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义务。
我们需要传统。而传统,更需要我们。
第五篇:如何理解爱岗与敬业的关系
如何理解爱岗与敬业的关系
爱岗敬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岗是发自内心的承诺,敬业是人生价值的追求。爱岗敬业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这就是爱岗敬业!爱岗敬业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勤勤恳恳的付出,需要我们默默无闻的坚守。假如你是一滴水,你就应该滋润一寸土地;假如你是一线阳光,你就要照亮一分黑暗;假如你是一颗螺丝钉,你就要永远坚守你的岗位。所以“爱岗敬业”的精髓就是做好工作。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工作的岗位不同,只要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一定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我们要诚恳待人,多一份理解和谅解,多一份宽容和信任,多一份交流与沟通,共同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
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必须要有爱岗敬业的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爱岗敬业就是对党的监狱事业的忠诚,对所从事的职业的敬重,对岗位的崇敬,对命令的服从,对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对荣誉的珍惜。爱岗敬业,它能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无私奉献,它能让我们勇往直前,坦然面对挫折,化解各种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监狱事业的发展需要每一名警察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学习,辛勤工作;更需要每一名警察求真务实,无私奉献,为监狱分忧解难,勇挑重担。
爱岗敬业,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爱岗敬业是伟大的奉献精神,因为伟大出自平凡,没有平凡的爱岗敬业,就没有伟大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