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EXCEL公式统计数据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2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EXCEL公式统计数据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EXCEL公式统计数据教学设计》。

第一篇:信息技术——EXCEL公式统计数据教学设计

Excel表格中数据的计算——使用公式统计数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EXCEL公式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公式的输入和编辑;

3、掌握填充柄的应用

4、利用公式对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中的数据进行运算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观察与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电脑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体验利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统计的乐趣。

【教学重点】 公式的创建与复制。【教学难点】

公式的正确输入和编辑。【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 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竞赛导入激兴趣

师:前面我们在EXCEL里制作了一张“零花钱使用表”,今天大家来统计一下一个星期的总花费是多少?时间是30秒。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尝试)

师:有没有学生完成?说一说你的方法

师:在Excel中有没有又快又简单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利用公式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计算.二、讲授新课

Excel中的数据计算方法之一:公式计算 什么是公式?(对工作表数据进行运算的式子)1.认识运算符号:

计算机中的数学运算符与我们普通的数学运算符有一定的差别

2、EXCEL的公式输入格式:是以=号为开头

师:用传统的方法来计算第一位同学的零花钱总合,它的公式应该怎么写? =80+60+50+80 师:但是如果现在我将星期一的零用钱数据修改一下,发现最终得数要重新算。这不是和计算器一样了吗?

提问:Excel不是智能表格吗?那它能不能自己自动进行计算呢? 生回答:„„

师:Excel有这个能力,我们一起来看看

3、用单元格的名单来代替具体的数值

=E3+F3+F4+F5 师:得到的结果是否一样?改变某一天的数据,看结果是否改变?

4、学会利用“填充柄”来复制填充公式

师:第二个同学的总花费我们也是要这样输入吗?有没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 认识填充柄的作用(1)

师:利用填充柄要我们简化的我们的工作 学生:动手操作

5、想一想

师提出思考问题:如果用数字计算式计算总支出,能够复制给其他行吗?结果怎么样? 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不能。

三、巩固练习

任务一:请同学们调出奥运会奖牌榜并运用老师所讲的方法计算各国奖牌总数。

任务二:请计算五年级各班的总收入和节余。

任务三:计算“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成绩表

四、小结

总结学生操作情况,再次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二篇:《统计数据表格》教学设计

《Excel电子表格——统计数据表格》

一、教学设计思想

1、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生活中具体的实际问题,信息技术课应很自然地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融于课堂之中,最终使学生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互动演示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之间先分析任务,再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然后由教师演示并讲解教学过程,最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点评,激发学生潜能,最终使学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这门新课程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教师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以教材为本,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应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为主,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暴露,然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研讨,最后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实践操作,深入体会计算机中的数据计算。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初中二年级信息技术《电子表格—Excel数据的统计》。教材从实际生活遇到的问题、需要入手,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针对本课时在本课及本章的位置,以及学生学习Excel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数据求和这一节利用一课时进行专门讲解。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改理念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意识,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关注学生个体,让每个学生都自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主动与别人合作,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对不同层次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近一年多的学习,学生们接触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已经掌握了一些软件的学习规律和相似的操作方法,具体一定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具备合作互助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数据求和、平均数的分法、数据的排序。

2、Excel中求和函数的运用,排序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中做、做中学、做中体验、做中感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了解Excel公式及求和函数的使用及数据的排序,同时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和学生给出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增加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求和、平均数的方法、数据的排序

(二)教学难点:运用求和、平均数的方法、数据的排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计算机的目的能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考试后的成绩统计。

提问:同学们使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有没有更快更好的求和计算方法呢?

教师打开准备好的EXCEL 电子表格迅速的进行求和计算。

(二)、讲授新课

1、我们运用计算机本身最强大的功能――运算功能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一些特别烦琐的数据。(1)任务分析:

(1)在学生们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室进行巡视指导。

(2)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运用一种或多种求和方法,进行操作演示。

3、教师总结

(1)用Excel的求和函数sum进行求和。

(使用填充柄来复制公式,选中单元格,移动鼠标指针到该单元格右下角的小方块,指针形状变成+,拖动填充柄,就会显示总和。)

(2)选中需要求和的区域,使用工具栏中的自动求和按钮,“∑”能快速求出总和。

(3)讲解数据的排序

4、巩固练习。=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奖品,比一比谁用最快最正确的方法进行求和。(1)教师出示学习任务。(2)巡视指导(3)评比

5、知识扩展:

1、提出问题:

2、AVERAGE求平均函数。

3、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三)、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操作和讲解,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解内容。教师对总结不足进行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

(四)、学生实践操作

完成学案里的成绩统计表,不会的观看微视频。

(五)、拓展思考

大家都知道,数据清单中的数据除了用表格的形式体现外,还可以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将数据清单由表格的形式,转换成图表呢?从而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第三篇:乘法公式教学设计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节乘法公式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已经学过一般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后,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特征的多项式的乘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的范例,对它的学习和研究,既为符合公式特征的整式乘法运算带来简便,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与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奠定基础。同时,平方差公式在“正与逆”两方面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学生数学解题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因此,平方差公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定为: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幂的运算和一般的整式乘法,但在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时常常会出现符号错误及漏项等问题;另外,数学公式中字母具有高度概括性、广泛应用性,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于字母的广泛意义不易掌握,在运用平方差公式时经常发生多种错误。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大胆猜想、合作交流、自主总结。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理解平方差公式及其结构特征,会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便运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平方差公式产生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猜想、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和符号感,感受利用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3.情感态度目标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感悟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有条理推理的能力。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你想做“运算小达人”吗?

你能快速的计算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不能使用计算器)(1)1001×999

(2)492-482 学生尝试解决。

师:老师很快就能算出结果,你想知道我是怎么算出的吗? 这节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形式引入,激发学生探索本节课知识的热情。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入手,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考考你:请同学们应用你所学的知识,自己来完成下面的问题:(1)

(2)

(3)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前面学过的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畅所欲言:请你观察它们的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规律呢?观察以上各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把你的发现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教师引导:(1)结果中含有几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算式中每个因式中各有几项?对比两个因式中的各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3)算式中的各项与结果中的各项有什么关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及时加以点拨。)◆归纳总结

(1)问题1:你能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吗?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2)问题2:你能用字母表达式表示出以上规律吗?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a+b)(a-b)=a2-b2(小组代表发言,互相补充。)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3 验证公式

问题:这个等式一定成立吗?为什么结果中只有两项呢?(1)代数验证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a+b)(a-b)= a2-ab+ab-b2=a2-b2(2)几何验证

在一块边长为a 的正方形纸板上,因实际需要在一角上剪去一块边长为b 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方法一:用大正方形面积减去小正方形面积,即a2-b2 方法二:割补法。可以把剩下的部份分割成两个矩形,然后拼成一个矩形来计算。得到新矩形的面积为(a+b)(a-b)利用面积相等推得平方差公式:(a+b)(a-b)=a2-b2 学生活动:教师启发引导,演示剪拼动画,学生动脑思考。师: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平方差公式。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让学生动手剪拼,动脑思维,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根据学生思维的差异,可能出现不同的剪拼结果,故不能僵硬地只利用书本中的图示,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变化的过程,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直接理解公式。)4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

使用平方差公式可以简化运算,那什么样的多项式相乘才能用平方差公式来计算呢?也就是说,平方差公式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问题:公式的左边两个多项式中各项符号有什么特点? 右边各项符号与左边的各项符号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个别口述。多媒体出示:

*左边是两个多项式相乘,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右边是相同项与相反项的平方差。

*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和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设计意图: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是这节课的重点,也为下一个环节平方差公式的准确应用打下基础。因此,应让学生充分思考,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

【活动三】巩固深化,内化新知

说一说: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样的运算可以用平方差公式来做了,要套用公式,必须要知道谁是“a”,谁是“b”。填表:(多媒体出示)(a+b)(a-b)a b

a2-b2 最后结果

(2+y)(2-y)

(1-5z)(1+5z)

(2m+3n)(-2m+3n)

(-x+1)(-x-1)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辨一辨:辨别下列两个多项式相乘,那些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多媒体出示)(1)(2)(3)(4)(5)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反思:※怎样判断两个多项式相乘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 ※怎样寻找公式中的“a”和“b”? 学生总结交流,个别学生口述。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1.2.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公式,分清结构,找准a、b,学会公式的应用,有效地进行难点突破。)做一做: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多媒体出示)(1)(3x+2)(3x-2)

(2)(b+2a)(2a-b)(3)(-x+2y)(-x-2y)

(4)(-1-2a)(-1+2a)

学生活动:独立练习,个别同学上台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练习题,逐渐加深题目难度,让学生能够熟练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换元、整体代换的思想方法,通过思考解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编一编:小游戏

每位同学各编一题。要求:(1)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2)算式中的各项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3)所列算式自己要会做;(4)由同位做完后,进行批阅。

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参与,帮助部分同学,同时反馈同学们的做题情况,及时评价。活动完成后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与同学们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再次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拓展:解决开头引入问题:(1)1001×999

教师提出问题:它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转化出“a”和“b”?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根据做题情况可适当讨论。个别同学板演。(2)492-482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教师根据情况加以引导:我们能否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进一步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达到前后呼应,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活动四】反思总结,巩固新知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给自己和同学一个客观的评价吗?

学生活动:认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并对自己和同学 进行评价。(设计意图:这儿采取的是每个学生自己小结,把教师单人做小结变成了课堂上人人做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人人都要做小结,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主动性加强。)【活动五】课外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4页习题15.3第1题 2.选做题:计算:

(1)

(2)(3)(4)(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处理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板书设计: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a+b)(a-b)=a2-b2(“a”相同,“b”相反。)“a”,“b”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设计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在教学设计时,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学生活动为主,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手段,突出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语言叙述、推导验证、几何解释、应用巩固等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第四篇: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平方差公式(第1课时)旧莫初级中学校 陆延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建立平方差公式模型,感受数学公式的意义和作用.在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3.情感与态度:在探究学习中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用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顾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2、故事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题目略)

二、探索规律,发现结论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x+2)(x-2)= ___________;(2)(1+3a)(1-3a)=__________;(3)(x+5y)(x-5y)=_________.观察以上等式的左边与右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用一句话归纳总结出等式的特点.2、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教师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分组验证,经历平方差公式推导归纳的过程,从而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得到平方差公式:(a+b)(a−b)=a2−b2 两数和与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三、巩固练习,讲解例题

1、找一找,填一填(用课件出示表格题目,让学生填写,并学会用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2、判断下面计算是否正确

111(1)(x1)(x1)=x2

1()

222(2)(3x-y)(-3x+y)=9x2-y2

()(3)(m+n)(-m-n)=m2-n2

()

3、教学例题

例1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5+6x)(5-6x);

(2)(x-2y)(x+2y)(3)(-m+n)(-m-n)巩固练习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a+2)(a-2);

(2)(3a+2b)(3a-2b)

例2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11xy)(xy);

(2)(ab+8)(ab-8)

44巩固练习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x11y)(xy);

(2)(-mn+3)(-mn-3)3

3(四)观察思考、拓展延伸

1、想一想

(a−b)(-a−b)=?你是怎样做的?

2、练一练

计算

1、(5m-n)(-5m-n)

2、(a+b)(a-b)(a2+b2)

(五)当堂达标、自我检测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x-1)(1-x)(2)(0.3x+2y)(0.3x-2y)

111(3)(x)(x)(x2)

4(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平方差公式:(a+b)(a-b)=a2-b2 公式的结构特点: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的乘积,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

右边是两数的平方差.2.应用平方差公式的注意事项: 1)注意平方差公式的适用范围 2)字母a、b可以是数,也可以是整式

3)注意计算过程中的符号和括号

3、作业:

1.教材习题1.9 第1题(2)、(4)、(6);第2题

2.思考:你能用图形来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第五篇:《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以及运算能力,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紧张而轻松地教学氛围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

3、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及正确运用公式。难点是公式推导的理解及字母的广泛含义。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的精讲、引导为主,辅以引导发现、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你会做吗?

(1)(x+1)(x-1)=_____=()()

(3)(3x+2)(3x-2)= _____=()()

2、能否用简便方法运算: 59.8×60.2(这里需要用到平方差公式,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二)探索规律,归纳平方差公式

交流上面第1题的答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两个二项式相乘,乘式具备什么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为什么具备这些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两项呢?而它们的积又有什么特征?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两数之和与这两数之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我们把(a+b)(a-b)=a-b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再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公式,并让学生熟记。)

(三)尝试探究

例1 计算 :

(1)(2x+y)(2x-y)

(2)(-5a+3b)(-5a-3b)

解:(2x+y)(2x-y)

解:(-5a+3b)(-5a-3b)

=(2x)-y =(-5a)-(3b)=4 x-y =25 a-3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并让学生说出本题中a,b分别表示什么。)

例2 用平方差计算:

(1)99×101

(2)59.8×60.2 22

222

解:99×101

解:59.8×60.2 =(100+1)(100-1)

=(60+0.2)(60-0.2)

=(100)-(1)

=(60)-(0.2)2

2=9999

=3599.96(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四)巩固练习

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l)(x+a)(x-a)

(2)(m+n)(m-n)(3)(a+3b)(a-3b)

(4)(1-5y)(l+5y)(5)998×1002

(6)395×405

2、直接写出答案:

(l)(-a+b)(a+b)

(2)(a-b)(b+a)

(3)(-a-b)(-a+b)

(4)(a-b)(-a-b)(5)999×1001

(6)39.8×40.2(让学生独立完成,互评互改.)

(五)小结

1.什么是平方差公式?

2.运用公式要注意什么?

(1)要符合公式特征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2)有些式子表面不能应用公式,但实质能应用公式,要注意分清a、b。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作业

P106习题1-5 题

七、板书设计:

《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a+b)(a-b)=a-b 例1 计算 :

(1)(2x+y)(2x-y)

(2)(-5a+3b)(-5a-3b)

解:(2x+y)(2x-y)

解:(-5a+3b)(-5a-3b)

=(2x)-y =(-5a)-(3b)=4 x-y =25 a-3b例2 用平方差计算:

(1)99×101

(2)59.8×60.2

解:99×101

解:59.8×60.2 =(100+1)(100-1)

=(60+0.2)(60-0.2)

=(100)-(1)

=(60)-(0.2)2

222

22

=9999

=3599.96

教学反思

通过精心备课,本节课在教学中是比较成功的。成功之处在于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抓住了学生思维这条主线,遵循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松后紧。课堂上没有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考结果的机会,过于注重“收”,而“放”不够。

下载信息技术——EXCEL公式统计数据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EXCEL公式统计数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式法教学设计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3.公式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的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数学思......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张锐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

    公式法教学设计★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3.公式法 杜寨初级中学 九年级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并且已经......

    诱导公式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4第一章第三节,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中的公式......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15.3.1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太和县草寺初级中学 2014-12-8 王 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计算;2.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以及运算能力.......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15.2.1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二节内容――乘法公式的第一课时,两数的和乘以这两数的差(即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既为符合公式特征的整式乘法......

    平方差公式 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5平方差公式(第1课时) 课时安排说明: 《平方差公式》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利用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平方差公式,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第二课时,主要是了解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