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连减教学分析 冀教版
连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P20、P21 教学分析与建议: 1.教材分析:
教科书设计小熊送信的5幅情境,让学生在看图讲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连减。教材之所以这样呈现连减计算,主要是考虑:
首先,小熊送信故事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于动物送信这类故事也比较有兴趣,从情景中的到的数学信息有利于学生解决连减的问题,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于理解教材上呈现的三种计算连减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本套教材打破了“先学计算方法,再解决应用问题”的传统教材体系,而是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有一定生活知识背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认识计算的重要作用,学习数学运算。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培养。
2.教学建议:
教学时,要先让学生看图讲故事,提出问题并试着列出算式计算,然后再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用连减计算的方法,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学习。注意,教材呈现的是几种方法学生自己方法的交流,教师千万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这三种方法。
另外,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编排两步计算或用连减计算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既不讲连减的概念,也不讲两步计算,只要学生能用自己学过的计算,解决故事中的问题就可以了。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连减教学分析与建议 冀教版
连减
教学分析与建议:
一、教材分析
教科书呈现了小熊送信的一组图,让学生在看图讲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连减。情节的编排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原型,学生对于送信这件事也比较熟悉,从情景中的到的数学信息有利于学生学习连减的计算,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于理解教材上呈现的三种解决连减计算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帮助。教学时,要先让学生看图讲故事,提出问题并试着列出算式计算,然后再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注意,教材呈现的是学生自己的方法的交流,教师千万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这三种方法。
二、教学建议
1.出示几幅情景图,请学生讲故事。说一说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再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计算。
2.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在学生交流各自算法的基础上,认识连减算式,初步了解连减的意义。学生可能有多种算法,有的可能写成一个算式,有的可能写成两个算式,只要正确,教师就要给予肯定,但不要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
如果学生的算法之中,没有连减算式,教师要给予指导。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连减教学反思 冀教版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教学连加、连减前,我与邵丽、冯丽两位老师商量,学生计算第一步时,要不要在两个数之间画上一横线,在横线下写出第一步的得数(即以3+5+1=的形式),再计算。商量的结果是按以上的格式书写、计算,这样做的优点是:
1、有助于学生理清计算顺序;
2、对后进生有所帮助;
3、书写工整。带着这些优点我走进了课堂,并把这些优点极力介绍给小朋友。作业时,曹钱烨问:“老师,会算的也要画横线吗?”我说:“会算的也要画,等你们熟练了以后就可以不画了。”他低下头做起作业,过了一会儿,他又问:“老师,会算的可不可以不画横线?”一定是小家伙嫌画横线太麻烦了,我问:“你会算,算给老师看看。”“2+5+3=10”他脱口而出,“你是怎么算的?”“2+3=5再加5就是
10。”他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使计算变得简便了,我能说他不会算吗?他不但会计算,而且方法巧妙,我还有必要让他画横线计算吗?让他画横线写得数不是禁锢了他的思维吗?于是,我对学生说:“如果你们有好的方法计算,可以不画横线,但要保证不错。”季亚男是我班最差的一个学生,他连数手指都不会,计算连加、连减时是在我身边完成的,我看到他完成第一步写上得数后,又一个一个的数着手指,真着急,我说:“你也可以不画横线了,连着一起数手指。”速度明显的快了许多。画横线再写上得数,对于优等生来说没什么影响,可对于差生来说,影响就大了,写得数得用手,得打断他的思维,做第二步时又得重拾起先前的思维,速度明显打折扣。
基于以上两种情况,我对画横线写得数作了这样的规定:如果你一下子得不到最后的结果,你可以画横线慢慢算,这种方法可以巩固正确的计算顺序。依靠手指完成作业的可以不画横线。作为教师不能因为要学生书写工整而禁锢学生的思维,也不能用书写格式禁锢学生的思维。我觉得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只要计算正确就是好的。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左右教学分析 冀教版
左右
教学分析与建议:
1.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体间的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二是自身左右的认识。认识物体左右的位置关系,教材选择了每个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场所----教室为素材,通过兔博士“观察教室,用左右说一句话”,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教室中物品摆放的位置关系。呈现了师生观察、谈话的学习情境。由于描述物体左右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比较难,所以,教材特别设计了教师与学生观察方向相同的引导情景,帮助学生认识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材设计的目的,首先教室是所有学校现实的、学生熟悉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其次,教师的谈话,既丰富了教材的语言呈现方式,重要的是,体现了教材所倡导的师生平等交流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三是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和交流等活动,教师不需要再准备所谓的教学情景、教具与学具。
2.教学建议: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利用本班教室的现有资源,开展观察、交流活动。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发言和交流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如果学生不能正确表达,教师要给予引导。认识自身的左右,教材设计了“指出自己身上的左和右”的教学指导语,呈现了两个学生描述自身某些器官的情境图,如亮亮指着自己的右脚说:这是我的右脚等。这个情境,既是对蓝灵鼠教学指导语的进一步诠释,也是对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引导。需要说明的是,同学间的互相指认左右的活动,教材设计了第2爷练一练的第2题。根据本班学生的教学情况,在指出自己身上的左右后,互相指认一下同学的左右。
教学中首先采取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有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如可以是同桌,也可以自己找伙伴。在“做一做”中,设计了利用学具动手操作的活动。要给学生充分的摆和交流的空间,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体验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设计了小朋友排队的示意图,其中第2个问题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如有的同学可能站在聪聪的角度描述,认为聪聪的左边有两人,也有的同学会以自己为观察者,认为聪聪的右边有两人。只要学生能够解释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12减几教学分析与建议 冀教版
12减几
教学分析与建议: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拼摆积木来呈现,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想到“先从10里去5后再加2”的方法(也就是“破十减”的方法)。在本节课出现了原来教材中的“带扩线”的情景图题(即图画应用题),这种带扩线的情景图实际上是把具体情景进行了一定的概括,抽象为直接和运算有关系的情景。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先让学生弄清题意,再列式计算。要重视学生计算方法的交流,由于在上一节刚学习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放开一些,一方面让学生继续学习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同上节课一样,在交流算法时,如果没出现“破十法”的方法,教师可做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
二、教学建议
◆摆一摆算一算
1.先操作,结合操作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教材中给出的“破十减”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探讨。
2.“想一想”中的12-6,要求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边摆边计算。
◆算一算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自己试着计算12-3=□,然后交流算法。
◆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式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
第3题,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被减数12不变,减数依次减少1,差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即:减数减少多少差就增加多少,渗透函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