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律动在音乐课中的实施总结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小结
铺镇初中 朱文英
律动是指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按节奏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感觉。它不同于韵律操,也不同于舞蹈。课堂中让学生“手舞足蹈”起来,不仅可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在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中投入到美好的音乐境界中,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这也是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下面是我在课堂中运用律动教学的一些感受!
一、律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欣赏课是音乐教学模块中的难点。纯粹的跟学生讲乐理知识,分析调式调性等,学生会觉得非常的枯燥,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听不出所以然,还会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通常音乐作品都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其中必定少不了角色,每一段极富特色的音乐,就是一个角色,如果让学生亲自去扮演其中的角色,识别音乐形象,适时表演,学生不但会对乐曲加深印象,还可以使学生在扮演中了解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易于掌握。在七年级音乐欣赏课中,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时,我让同学们尝试着扮演其中的三个角色:解放军、新郎、新娘,并配以对白和情景舞会。经过这样的表演之后,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进行曲的特点,节奏在乐曲中起到的作用。同样八年级学生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时,我让学生自选角色,两两一组分别扮演梁山伯祝英台,乐曲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已,争相表演,再加上极为逼真的音乐形象,教室里的气氛马上沸腾起来。学生们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愿望增强了,教学任务也在轻松自如中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二、律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现在许多学校都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学生们喜欢音乐,但不一定喜欢音乐课。而学生 “喜欢”上音乐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负担。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一是教材,二是教法。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这种教法抹杀了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律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七年级新生刚入校的的第一节音乐课,我用“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音乐节奏、节拍、情绪。从教速度开始,全班学生按规定速度走路,探索不同的走路方式,并脚跳、跑跳等,然后加上喜、怒、悲、惧等情绪,探索紧张和放松的感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根据速度的快慢、时值的长短,小组进行交流去解决节奏、节拍、情绪在音乐中的运用。结果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能主动的手击节拍,口读节奏,有的在自己的身体上拍击,有的还总结出能发声的物体都可以拍击出有规律的节奏。学生通过参与简单的律动活动,自主探索掌握了课堂知识,对音乐课的认知也提高了。
三、律动可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利于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给歌曲《青春舞曲》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舞蹈动作,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通过他们自己的想象而编排出来的“作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四、律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集体智慧
音乐课中,我让学生自己上台打伴奏、指挥、领唱……。教唱《一二三四歌》特别是轮唱的演唱方式,就需要同学们密切注意集体的配合,一个人演唱的再好,没有集体参与是达不到合唱,轮唱效果的!课堂上我充分引导指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律动来表现音乐,这样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紧密结合,连成一片,教与学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同学们集体的智慧。
五、律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课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热情,拓宽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幻想,学会做梦,学会好奇,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创作及作品。在教学《青年友谊圆舞曲》、《桑塔露琪亚》时,我先简单的示范第一段的律动,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创编第二、第三段的律动,虽然学生有的创作非常的简单,但是可以突显每个同学的认真和他们每个人的创造能力!要让学生去创编一段乐曲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要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律动的方式是非常棒的,这也就是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所必备的因素!
在运用“律动”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时,对学生进行身体语言的训练,把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各种感觉和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以身体为乐器”,来表现对音乐感受。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在动中有节,动中有序的音乐律动活动中自由翱翔!
第二篇:律动教学在低年级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
律动教学在低年级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爱模仿、爱表现是他们的天性;跟音乐或节奏做有规律的简单模仿动作是律动的主要表现形式,选择他们日常生活中形象的动作模仿来表演深受学生的喜爱,并能给他们很好的体验和感受。感受是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模仿是拓宽思维空间和改善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通过模仿积累大量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好动是儿童重要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全身心的“活动”是儿童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方式。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使音乐真正渗透到孩子们的心里去,跑跑跳跳比概念性的教学感受要深刻的多。在活动中,他们能有兴趣的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结。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以听赏领先、动觉切入”的方法,从客观上适当的降低音乐教学的技能要求,将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情景中,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几人一组,随音乐翩翩起舞,以动觉来再现听觉的形象,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听课座位上“解放”出来,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环境。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歌曲都非常的贴近生活,尤其是低年级的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比较简单,以此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创编歌词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比如在一年级教材中《两只老虎》的歌曲,在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编,将“两只老虎”创编成各种小动物,有的学生就创编成“两只小狗,两只小狗,汪汪汪,汪汪汪„„”、“两只小猫,两只小猫,喵喵喵,喵喵喵„„”等等。在学生创编歌词过程中,不但启发学生进行歌词创编,还鼓励学生创编动作,即唱到哪种小动物时就要表演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通过这种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
新课标中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歌曲,如果让这么小的孩子枯燥无味的背诵歌曲,一定是既吃力又没效果。然而根据歌词大意编排简单的动作,学生背唱歌曲的速度明显加快。如在教唱《洗手绢》时,编排成表演唱,调动学生的情绪边做边唱。这样,歌曲学完后,学生牢牢记住,只要我唱其中的一句旋律,学生就能够载歌载舞的表演起来。学习过程中加入一些体态律动,不仅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能主动的学习歌曲,还能形象的记住歌词。
另外,低年级歌曲都比较短小,相对来说,只要注意强弱的变化,情感的变化,歌曲韵律,一般的歌曲就能演唱的比较好。如《小青蛙找家》,歌曲的第一句是叙述性的,要唱的轻快,学生就可以用青蛙轻快的跳动来表现。最后一句小青蛙终于回到家,心理很喜悦,学生又回到轻快的跳。这样,孩子在唱唱跳跳中掌握了这首歌的情绪,而且还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歌曲处理简单化。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且还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如在学习《大鼓和小鼓》时,我们就用形象的“擂”和“敲”的动作来表现;在《大雨和小雨》这课的学习时,让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最后用自己的笑脸(双手托在颌下左右点头)表示小草笑嘻嘻。让学生在律动表演和即兴创造共生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由于律动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动作模仿。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所以音乐欣赏课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
在欣赏打击乐曲《鸭子拌嘴》时,我让他们随着音乐来动一动、演一演、学一学鸭子的叫和吵闹声,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情绪。
总之,律动教学是为音乐审美活动而服务的。体态律动是通过“动”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在因素,很适合低年级学生。
第三篇:中学音乐课中的律动教学法
中学音乐课中的律动教学法
在我国,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人们认识的不同,律动教学更多的则是用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而在中学音乐课上却很少涉及。笔者认为,律动是活跃中学音乐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律动符合中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小学阶段有了明显的提高,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情感日趋稳定,个性逐步形成。在音乐方面,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力比小学阶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注意力已能较长时间集中在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上。但是,中学生因为年龄、生理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再加上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音乐教学的不连贯性,心理上会有很大变化,已不像小学生那样积极、踊跃,变得怕羞起来,唱歌、表演觉得不好意思,在课堂上显得较沉闷,但无论他们怎样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有多成熟,都掩盖不了他们好动的天性。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范围,引导他们投入到音乐中来,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打破沉闷的教学氛围,营造一种积极热烈、健康活泼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律动正符合了中学生这种心理上的需要。
二、律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音乐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师生情绪饱满,教学任务完成较好。相比较而言,中学音乐课则显得较呆板,情绪调动不够,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学音乐课上缺少律动。让律动进入中学音乐课堂,把听到的音乐反映出来。比如,欣赏《瑶族舞曲》,这首乐曲感情丰富,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这首曲子由复三部曲式结构写成,三段乐曲的情绪对比比较明显。在给学生初听和分段欣赏时,让学生仔细体验每段乐曲的情绪和所表现的意境,并让学生即兴创作一些简单的律动,在加以鼓励之后,把创编较好的动作给以适当引导,并加上教师自己创编的动作,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构思讨论、编排,能力较弱或放不开的同学可让他们打拍或指挥,一少部分同学给自配打击乐,当完整欣赏乐曲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组同学都较好地表现了三段乐曲的情绪,特别是律动的一组,男女同学很好地配合,更让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这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了他们的成功感,且创造了一个极为和谐的音乐氛围。
三、律动能增强节奏感
奥尔夫早就提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并且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加以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的节奏和律动,如走路、呼吸、拍手、跳跃等来训练学生的基本节奏,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比如,教唱《闪闪的红星》时,通过队列行进使学生认识行进的节奏,进而感受进行曲的特点;教唱勃拉姆斯的《摇兰曲》时,让学生通过划船或模仿在风中摇摆的树枝使学生感受摇摆的节奏,进而体验摇兰曲所表现的意境;通过教唱《插秧歌》,让学生模仿插秧的动作,启发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这不是机械地做身体动作,而是在大脑协调支配下直接参与音乐活动,这种身心的结合对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句法、情绪等十分有利,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其它的音乐感觉。节奏律动的方式有随音乐击拍、踏脚、拍手、做即兴表演、边听音乐边舞蹈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绪设计不同的动作,使身体的律动跟上音乐的节奏,二者合而为一,在律动中逐渐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四、律动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培养对艺术创造的能力,从而使他们享有一个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世界。”目前,我国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听、创造性地想像、创造性地活动,并把听到的音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律动表现出来,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通过各种动作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种表演可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的美与参与的快乐,唤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启发学生的情感,不断拓展对音乐内涵的理解,积极参与音乐创作中来。在创作活动中,教师要营造好参与的氛围,破除创作的神秘感,无论他们创作的水平如何,教师要适当给以鼓动,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和愿望,树立创作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律动,对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实起到很大作用,但在课堂上,要想很好地利用律动,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究一定的方法。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求知欲更强烈,对音乐的理解日益加深,但有时却没有小学生好调动,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到创作中来,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自如、兴趣盎然的环境中逐渐放开自己,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编排动作时,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这会让他们更积极、更集中,但由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既鼓励那些具有表现力、创造力同学的同时,也真诚地对待那些较为一般的同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教师要示范基本动作。比如,学习歌曲《举杯祝福》,这是一首新疆乌孜别克族民歌,教师首先要把新疆舞的基本动作教给学生,比如,托帽、垫步、翻手腕等,给学生的创编提供创作的依据,学生可根据这些基本动作为歌曲编排简单律动,并在长期学习中,了解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教师示范时,动作要简单,不能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律动由于在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有待实践和探讨,但它所起的作用的确是不可否认的。当然,音乐课上所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完成教学目的,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采用的。近代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认为,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如视、听、动、唱念等,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仅是听能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重听,注重唱,还要综合利用其他感知通道,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在音乐世界里充分体验节奏感、韵律感、美感,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在愉快的环境中陶冶自己,提高自己。
第四篇:在小学音乐课中实施愉快教学法
在小学音乐课中实施愉快教学法
摘要:小学音乐在素质教育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对音乐科目的学习,能够帮助小学生培养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进而帮助孩子提升个人的整体素养。将愉快教学法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会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性。
关键词:愉快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素质教育;审美能力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开动脑筋编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象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三、引导学生做表演,增强学习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这样反复练习,边唱边奏边舞,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图、讲、演结合,诱发欣赏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在这个从感知到体验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深刻地理解音乐,充分欣赏音乐之美。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情景,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五篇:在音乐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总结
在音乐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总结
当音乐还在空气中萦绕,突然我的眼神凝聚在一个学生的眼睛里闪烁着的泪花上,它是那么晶莹剔透,透过泪花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在歌曲《承诺》的歌声的感召下,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奋力挪开那一块块因地震而塌下的砖头......
这是一堂以赈灾歌曲为主题的音乐课上令我铭记于心的一幕,也让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不断地在思考,这滴泪水也许在别人看来觉得很平常,但在我内心却觉得弥足珍贵,这是久违了的感动,是真诚的情感碰撞,美好的心灵洗礼。此时此刻,歌声是一条纽带,把一颗颗心连在一起。无需更多的语言,也不用去过多谈论音乐的知识和技能。过去当我们把重点都放在想方设法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上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的培育,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首先,我们的职业是教师,应以育人为本,其次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要充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该具备发展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这也是教学的三维目标。历来的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首位,即所谓德育,表明了培育品德的重大意义。而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更为培育人的品德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还包括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同时,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要寓德育于美育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培育品德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培育品德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如:让学生目睹那双因地震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此时此刻,他们不会无动于衷。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
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如周杰伦的中国风的歌曲《千里之外》、《青花瓷》等。另外在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区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把古典交响乐与现代电子合成技术很好结合的雅尼的音乐,他的音乐中洋溢着浪漫的诗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音乐更生活化,提高学习的兴趣,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在音乐的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如正确的演唱姿态,良好的心态等。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音乐课虽然希望学生能活跃课堂,但没有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无视纪律,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有序的课堂才能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
“学艺先学做人。”这句话让我多年仍记忆犹新,作为音乐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更要把情感融入教学中,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在这次四川的地震中,我们为许多80、90后少年的优异表现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使我们教师有信心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