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班级管理心得体会(七年级)
近年来,家庭教育被作为一种学科来进行研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所必须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下一代是我们的艰巨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它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人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高的地位。的确,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奠定成功人生的基础,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则可能是不幸人生的源头。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对当代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有所了解,管窥之见,略陈如下。
1.过分溺爱,懒散成癖。我们学校是寄宿制,每周双休。学生每周实际在校时间是四天半。我观察发现,有很多家长到校,送零花钱,送菜,用保温桶送“加强餐”,铺被子,带回脏衣服或就在寝室帮孩子洗衣服等等,少则一次,多的甚至天天如此。放假、返校家长接送。假期里,很多家长从不让孩子帮忙干农活。家长对孩子惟命是从,说什么就做什么,要什么就给什么。与此同时,在学生打扫卫生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拿着抹布这里揉揉那里抹抹,把卫生墙或玻璃擦成了花脸。有的学生拿着扫帚随便画圈,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在偌大的清洁区空地上有点不知所措。这些现象反映出,当今某些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数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唯恐照顾不周,事无巨细的包办,使得孩子懒散成癖,好逸恶劳,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低下,长此以往,将影响他们的生存能力。
2.市井气重,德育失准。在“寄宿生生活补助金”评选过程中,有些学生根据评选规则和自己家庭实际经济情况,自动放弃了申请。有趣的是,这些学生放假回家讲明政策和自己的决定之后,遭到了家长劈头盖脸的训斥。这些学生的表现被家长判为“不懂事”、“不知天高地厚”、“不知父母苦楚”。为此,有些家长教孩子撒谎、哭穷,甚至自己打电话到学校说孩子不懂事,想尽办法解释、找家庭贫困的证据,大有见钱眼开、“不得补助不罢休”之态。学生放弃补助申请的现象在七年级比较多,而八九年级逐渐减少甚至没有。这一现象反映,当今某些家长缺乏较高的道德水准,家庭教育中失去了对孩子的正确道德指引,价值观义利观教育出现严重问题,不知不觉的使孩子丧失爱心和同情心,走向“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歧途,对孩子的一生及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3.父为子纲,扼杀创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同时所受旧有的约束也较多,文化价值观上是比较保守的,相对而言,在整体上也缺少一种快速接受新思想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中很多时候容易扼杀个性。长期以来,某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几近苛刻。对孩子的一举一动,家长都要加以指正,有时实在是“妄加评判”。“听大人话”,在传统孝道中是一条毋庸置疑的准则,“听话的孩子”、“守纪的学生”总是得到明褒暗赏。而那些好动、好言、好使坏的孩子则被家长、老师、社会的重重大浪磨得掉棱损角。但是,“听话”的含义若长期被家长误用,被孩子误解,我后果则是循规蹈矩、毫无创新、个性平庸。很多学生,虽只有十二三岁,但对家长一味顺从,反应迟钝,好奇心不够,言行不敢“越矩”,长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处事没有自己的独特方式,缺乏“离经叛道”的灵性和勇气。
第二篇: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训“德育为先会做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班级管理目标定位不准确。
1、“德育为先,德育首位“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也是评价人的基本标准。
2、德育为先原则在中职学校有着更重要的地位。(校训石)
3、德育是成人教育。目标是成人;方式是渗透;功能是唤醒;途径是养成;结果是内化。
4、班级管理目标:学生成才、教师成长、班级发展三位一体的多维立体目标。(教师和班级共成长;好的班集体只会毕业,不会解散,能随时吹响集结号)
5、班级管理应避免:舍本逐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功利主义(为考评而考评)。
二、对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内容、特点和方法认识不清
当前德育实效性不强,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过去我们的教育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只进行了认知教育,其弊病就是知行脱节,光说不练,这样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码不是完善的教育。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养成教育”。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2、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3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4、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慢功夫,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养成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
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动作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的培养。
孩子的行为有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孩子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不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例如,老师在场就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守纪律。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
这时学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家长和老师从外部给予一定的提醒和督促。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这是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尚需自己的意志努力。例如,老师不在时也能守纪律,但还需要自己控制自己,提醒自己。知道上课时随便说话、玩东西是不对的,但有时还需要经过自己的思想斗争。看到别人在课堂上说话,也想说,可又一想,好学生应该自觉守纪律,虽然老师不在,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于是控制了自己的行动。这种行为虽然属自觉行为,但还不是自动行为。最高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外部监督,也不需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学生遵守纪律已不是被迫的,既不是迫于教师的监督,又不是靠自己的思想斗争或意志努力,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这就是习惯。教师进行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是训练法。
训练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时要做到十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实践锻炼与强化体验相结合,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相结合,平时表扬与积分奖励相结合。
训练必须科学,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最少连续训练六周。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我们经过多年实验得出结论:最容易训练的习惯也需要连续六周才能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必须一杆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行为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
第二,训练必须严而又严,不要有例外。
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就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练习,才能成功。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要坚强的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孩子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严而又严。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有例外,开始第一件不该迁就他的你迁就他,以后就难以要求了。
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没有“狠”劲,表面上是爱孩子,可最终是害了他们。我们必须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达到爱。寓爱于严,严爱结合,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第三,要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
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为主,具有导向作用。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发现了,很好教育,可能以后就不偷了。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没发现或没重视,孩子偷了十次老师才发现或才重视,就不好教育了。
身教法也很重要。人的习惯很多是模仿来的,尤其是坏习惯。因此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身立教。其中特别要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
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
学校进行养成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养成教育内容要规范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已制订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第二,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我们要把教育的内容做小、做细、做实,不贪大求全,不弄虚作假。我认为对孩子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所谓近,就是要求要离生活近一点,离孩子近一点,离社会近一点,不要好高骛远;所谓小,就是要求要小一点,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不要“高口号”式;所谓实,就是要实在、具体,不要太抽象,不搞花架子,不作虚功。总之,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给孩子提要求要尽量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提出的要求要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只有做到近、小、实,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当然,细目化并非是琐碎化,我们在细目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力争使之既具体又系统,以便于教育的整体升华。
第三,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序列化。一些学校忽视了教育的“序”。社会上搞文明礼貌月,我们就抓礼貌习惯的培养,社会上搞公民道德纲要宣传周,我们又赶紧抓行为美的培养。突击性、运动式打乱了教育的序,似乎只要搞搞突击,人的行为习惯就能完满形成,其实这是违背科学规律的,如同“一阵风”、“一阵雨”,只是湿了地皮,并未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身上生根。养成教育要序列化,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
养成教育是全面全程全员的三全教育
1、全面教育:诚意正身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与乡土情结)
2、全程教育:幼儿园到大学,胎儿到死亡
3、全员教育:学校、家庭、社会、自身(加强家校联系、整合育人资源、学生自主教育)、文明礼仪不重视、卫生打扫不到场、晨跑体操不作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三、不注重自身专业成长,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缺乏规划
1、教育教学知识技能老化、碎片化、程式化。(班会课、专业课学生不愿听,听不进;积累班会课资料,点评班会课比赛情况)
2、树立高远的职业理想:走班主任专业化成长道路、做名师
3、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备忘、计划、总结、反思、学习、观察、分析
4、制定周密的成长计划:学历、学识、能力、水平、职称、职务
四、工作中存在懒、浮、粗、旧的现象
1、勤:脚勤、口勤、脑勤
2、实:态度老实、时间及时、措施到位、效果实在(不做传声筒、要做实干家)
3、细:预见要细、跟踪要细、反馈要细
4、新:思路要新、方法要新、包装要新
五、班级管理要做到——
1、父母心加婆婆嘴、热心肠加硬手腕(宽爱严管)、既要小题大做,也要大事化了(明察秋毫、难得糊涂)
2、能力过人,技术过硬:举重若轻,治大国如烹小鲜
态度认真,一丝不苟:举轻若重,烹小鲜如治大国
3、落实四留人工程,做实做细德育工作:环境留人、教学留人、管理留人、感情留人
第三篇: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较大偏差。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这主要表现在家长的养育观、教子观和成才观上。一些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教育子女的工作当作家庭私事,把教子成才仅仅与孩子个人前途、家庭荣誉、幸福联系在一起,为国教子观念不强,为社会育才的意识淡薄。特别是一些父母由于育人观念的陈旧,缺少正确的方法,对孩子由“望子成龙”“盼女成凤”逐渐演变为“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结果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性、自主性,抹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主动精神,使孩子变成家长手里的“面团”,或者成为家长的“隶属”和“附庸”。过去,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般是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孩子们一出现问题,我们习惯地去批评孩子,似乎要把责任都推卸到孩子身上,我们往往很少去找老师、家长自身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家庭教育严重滞后。几年来,全区的经济发展保持着高速度发展,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均保持在年均30%以上,加之人口的大量导入,使闵行成为上海市城市化进程最快、最典型的城区。经济的起飞对支撑她原动力的高素质人口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形成比较鲜明对照的是相当一部分家长教育子女的素质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全社会育人水平的提高还远不适应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面临巨大难题。目前,全区有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在校生多达3万名左右,几乎要占全区公办学校三成左右。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还存在比较突出问题:一是居住条件较差,缺乏必备的生活设施和学习条件;二是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缺少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条件,难于指导孩子成长;三是居住环境比较复杂,缺乏读书学习的氛围;四是家长劳动时间较长,强度较大,缺少时间和精神指导孩子学习和成长;五是相当一部分孩子还要帮助家长承担一些家务活。总之,流动人口家庭的现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流动人口家庭育人环境令人担忧。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突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村在同年段人口中的单亲家庭所占比例竟高达50%左右,严重地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不利的影响,难免会产生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由于孩子们的心理受到创伤,更加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造成这类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据有关方面论证,造成后进生的一个相当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因家庭结构发生裂变。在孩子的原有家庭结构发生裂变后,学校教育如何跟进,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个案指导与跟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隔代教育受到普遍关注。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冲击,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或在教育上出现了偏差。外来或出外经商、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加,教育和看护孩子的义务落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祖孙两代年龄差太大,且大部分祖辈的文化素质偏低,这就使家庭教育存在更多的问题与困难,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推进学校和社区家庭教育现代化工作来加以解决
第四篇:浅谈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是最初接受的基础教育。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大于其他教育的原因就是对孩子性格,基本认知,思维习惯,生活习惯的定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被扭曲,父母认为学习是孩子的全部,忽视孩子独立性人格塑造和培养,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及塑造完整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教育状态有三种,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最后是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混合起来产生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然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对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教育
父母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肩负着对孩子教育的重任。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兴趣、爱好、习惯等个性特征,都将给孩子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有的甚至成为孩子终生效仿的榜样。尤其是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标准,处世方法和处世原则,长期对孩子的耳熏目染,一旦被孩子认可或接受,是很难改变的,家庭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子女一生的成长。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前途的收获。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教子成才,但是如何对孩子施行家庭教育却知之甚少、方法不多,亟待提高其作为家庭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与教育能力。
(二)家庭教育贯穿于孩子成长始终
人生的开始要经过四个时期,第一是幼儿时期;第二是童年时期;第三是青春活力期;第四是青年成长期。这四个时期都始终贯穿着家
庭教育。在幼儿时期,家庭和睦,夫妻间没有争吵,对孩子没有溺爱,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贪玩是孩子的本性,到童年时期,作为父母需要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坐下来商量讨论,这个时候的孩子比较懂事,他的记忆从这个时候开始加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娱乐结合的方式实施家庭教育。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就要和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人格。到了青年期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心理非常重要。
(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必要补充
一旦孩子进入学校,学校都要以特有的模式,按既定目标,去进行有计划的、统一的再造性“加工”。有的顺理成章,显得较为容易,有的则需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才能有所成就。因为有的孩子在家里已养成自私、任性、粗鲁、骄横、好吃懒做等坏的习惯和不良品质,入学以后由于教育适时、得法、外加集体影响和约束,他们原来的不良习惯和品质会得到改造或抑制。如果积习不深,这些毛病能够在集体中得以矫正。反之,比较困难。这时,如果家长不配合学校做好工作,或者采取偏袒、放纵态度的话,不仅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困难,而且极容易挫伤老师施教的积极性。如果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中还掺有个人主义观念,或者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功利观念的话,学校教育成效必将受到阻滞和削弱。实践也证明: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其教育效果很难巩固和发展。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和必要补充,不仅是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教育内部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能够自律自行。但一些家长的想法,却过于单一或片面。简单的想法、固执的思维代替了系统教育的培养属性,进而破坏了孩子独立学习、思想的意识,最后的结果往往导致叛逆或依赖性加剧,无法适应社会。
(一)学习成为家庭教育的全部
把学习好当成生活的全部,这是许多父母望子成龙的通病。不否认学习好的学生事业成功的机会大一些,但是也不能说学习不好的学生就没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他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我们说,他也是成功的。有的家长不切全实际地让孩子在班里成绩拔尖,结果孩子精神负担过重,抑郁、还带有书呆子气。这样的孩子即使学习好,将来恐怕也不会有未来。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有正确的定位,正确地把握培养学习兴趣的尺度,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结果不要过于苛求。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让孩子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努力,这样才是学习带给我们的最有意义的感受。这样,孩子即使在班里成绩不理想,但在这个好心态的影响下,在社会上终会找到合适的位臵。
(二)许多父母自以为是行事武断
有的父母自身比较固执,行事武断,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强迫孩子遵照执行。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走弯路,但即使走错了,那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教育,挫折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提高,家长不能单独隔断这种尝试。可以提出自己的分析,让孩子参考,如果孩子的想法还要尝试,那么即使不对,家长也要减少干预,但可以让孩子尝试的过程中,通报自己的情况,做到问题的发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做的结果,与你武断的要求的结果可能是一致的。但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却学会了独立。
(三)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他们往往会到父母那里寻求一个证实或者一些安慰。然而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失败表现的是失望,不是希望,是责骂而不是鼓励。父母在看到孩子短处时,更应该看到孩子的长处。就学习而言,就是年龄相同的孩子,天赋也不同,而且性格等诸多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也不会相同。所以要求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一样是不现实的。当然,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但观念要正确,要始终克服急躁情绪,要始终承认孩子间的不同,不要以偏盖全,放松心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三、家庭教育弊病的对策
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对父母而言,就是要有教育的出发点,培养什么,树立什么,坚持什么,杜绝什么,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家庭教育中要理出头绪。
(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目的培养教育孩子其实就是培养其具备生存的能力,适应社会良好,能够独挡一面,能够独自解决问题,能够较好的运用社会资源。所以,父母应该把培养孩子独立性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在日常生活和教育过程中,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不能因为孩子年纪小,在日常生活中,常以简单的命令来要求。当孩子出现不同意见时,应俯下身子,认真听取他们的心声。即使想法简单稚嫩,也应该认真对待,让孩子从潜意识中感知到,自已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进而会形成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思想。对以后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尤为关键。
(二)科学的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有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切合孩子的实际,对孩子的教育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不给孩子提出超出孩子智力和能力的要求,不给孩子定过高的目标,不凭自己的惯性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制孩子。对孩子期望太高,无节制地增加孩子的负担;对孩子施行武断强制,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或对孩子溺爱娇宠、放任自流等等,都是不理性的教育态度。教育管理孩子的理性态度应该是,对孩子成长目标抱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和希望,不逼孩子,不苛求孩子达到什么目的。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要客观的找原因,不凭单方的认识去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父母还应保持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应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避免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的错误教育。应该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生活。
(三)把学做人贯穿始终
做事先做人,做好人方能做好事。如果人都做不好,那肯定做不好事,也很难做好事。所以父母在孩子认知的过程中,必须把做人的道理贯穿始终。首先,父母要做好表率。因为孩子就在父母的身边,无形中影响就比较大。父母孝顺,爱护亲朋,那么孩子就学会了爱。父母热爱事业,用心工作。那么孩子就学会了认真对待自己的事情。其次,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生活中,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当孩子产生善举时,要及时表扬,让孩子对做好事,产生自豪感。再次,培养孩子的鉴别能力。当然生活中不免也会有假恶丑,有些事也很难做出对与错的直接判断。所以,听取不同的意见与建议,增加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学做人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份教育应该贯穿家庭教育的始终。
总之,《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认知孩子成长的过程如果缺乏思考,就失去了认知的意义。同样地,家庭教育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本身,只追求一种表面化的统一标准,还要通过各种鲜活的形式,直达孩子们理智和心灵的最深处,激起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家长应当努力使子女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合格公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梅建伟.对家庭教育认识的几个误区与对策[J].中国教育,20l0(4)
【2】 张云裳.尊重理解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北京教育,2006(2)
【3】 陈慧敏.素质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J].上海教育,2005(12)
【4】 童一.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J].少年儿童研究,2003(5)
【5】
【6】
【7】
【8】丁刚.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2)周勇.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4(1)刘慧.生命叙事的道德教育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4(1)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12)
第五篇: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人才竞争激烈。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生育高峰,现在有很多幼儿园孩子的父母就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守着一个孩子,可想而知对孩子的教育在家庭中越来越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另外家庭人口的数目减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妇女就业率的提高,结婚人口的下降,离婚率攀升,非婚生子女数增加,人口老化,独居老人增加等都在影响家庭功能的运作,这些却对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产生了家庭教育问题。
(一)“放任型”的家庭教育让幼儿失去家庭温暖
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正悄然变化着。一部分人的婚姻家庭关系已不再像过去那样 “固若金汤”,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现实正摆在我们的面前棗中国人的离婚率正逐年升高。在离婚率较高的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等地,离婚比例甚至已超过20‰,于是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
因为离婚律的增长,家庭教育出现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性行为,出现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
(二)第一代独生子女把孩子的教育重任交给了父母
我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正在成为孩子的父母,可是这些第一代的独生子女都还依然成天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他们又怎么去教育和抚养他们自己的孩子?所以家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孩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让父母们继续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这样就出现6个家长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教育形式。独生女刘小姐的母亲抱着刚出生五个月的小外孙这样对记者说。“从小到大什么都是家里给做的,她哪里会照顾孩子?”和刘小姐的母亲一样,不少独生子女的父母也对此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忧虑。很多家长认为,子女从小到大娇生惯养,根本没有能力抚养幼儿,另外,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子女,也使他们有相当充裕的时间来帮忙照看和教育孙辈。
(三)工作的繁忙让家长采用简单粗暴教育方法
一、当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家长们往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奔忙,疏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家庭教育技巧的掌握,更多的家长则是抱着“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旧教育思想不放,对孩子理解少,唠叨多;沟通少,打骂多;引导少,限制多。
二、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成了离婚的牺牲品
一位著名的婚姻家庭问题专家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婚姻家庭基本是比较稳定的。随着婚姻法的深入实施,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不断更新,同时就业、收入、生活上的保障使人们由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新一轮汹涌而来的离婚浪潮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告诉我们:传统社会家庭关系稳定和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动荡不安是一个跨文化普遍的规律。它与居住环境、家庭亲属关系、人们交往方式和观念变化等因素有关。由于人口素质所限,中国大多数人婚姻质量不高,同时大多数人的离婚观念还有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非理性色彩,但从其主流而言,是健康、进步、合理的,是转型期人们日益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实反映。越来越多的人以离婚来解除过去难以解除的失败婚姻;越来越多的当事人或旁观者把离婚当作好事看待。虽然离婚过程中有许多痛苦和伤害,尤其是无辜的孩子。我们能够做的只是设法减轻这些伤害,却不能扭转这一总趋势。
离婚家庭对孩子教育产生了各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一些离异方为下岗职工者,多属这一类;还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隔代教养”让祖辈对孙辈过度的溺爱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与祖辈对孙辈的代教育是我国儿童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的形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现代,一方面,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事业、进修跟照顾子女在争夺时间;另一方面,学校素质教育进入怪圈,在一片“减负”的口号声下学生负担却日趋加重,学校对家长布置的要求也愈来愈多。亲子教育面临挑战,祖辈的介入成为必然。
祖辈家长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历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教育观,相对说比较保守和传统,思维的模式容易固执而缺少变通;与年轻的父母相比,祖辈家长的活动、交往的范围比较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的视野、理念容易与时代脱节;祖辈对孙辈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加上慈幼之性和“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补偿心理,容易造成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迁就,过度的保护和不应有的替代。
(三)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
1、溺爱放纵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在一些物质生活比较优越 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却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食粮。久而久之,养成子女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溺爱放纵所形成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
2、粗暴生硬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拷打、关禁闭,甚至赶出家门,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流落到社会上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性格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3、自由放任
在农村或者城市中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父母法制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或只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管不问,或干脆让孩子弃学经商,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放任自由。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怪癖、冷酷、自私。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三、解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1.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2.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3.简单粗暴不可取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4.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单亲子女往往需要受到自社会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仙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5.做好家园联系工作
班主任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情理,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
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逐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一句话,单亲子女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二)“隔代教育”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统一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虽然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溺爱娇惯的毛病),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两代人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孩子的父母,同时作为祖辈家长的子女,我们要经常与祖辈家长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三)提高家长自身的教育素养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育儿水平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低,有的甚至大字不识几个,就放弃了家庭教育的责任,把自己家长的职责等同于保姆,只是负责幼儿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就足够了。其实,家长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学习幼儿教育的专门知识,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家庭与幼儿园强大的教育结合,使幼儿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熏陶与培养。相关研究证明,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父母素质及文化水平的高低相关。家长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幼儿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家长不能不懂装懂,乱说一气,更不可用“去去去、就你事多、烦死了”之类的话压制幼儿提问的积极性。对那些爱发问、好活动、喜探索的幼儿,若能进行正确的引导,恰恰是创造性人才的雏苗。家长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等看了书或请教了别人后再告诉他,也可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或是鼓励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当幼儿确实犯了错误时,父母的态度、做法应一致,要给幼儿讲清道理,分析错误所在,并以正确的行为和思想加以引导。
2.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
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与子女情感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家长常常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当然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不然,比如:鲁迅先生在教子时,曾经说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家长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和自己平等的人。在家庭生活中,遇事要多商量,要和孩子一起讨论,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可能吸收他们的意见。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引导,需要教育。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有的家长却不懂或不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既不让孩子玩,也不教孩子玩,把孩子玩的权利毫无道理地予以剥夺。而成功的家长,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玩,并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比如:秋天来了为了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我们就让家长组织孩子一起去公园里观察树叶的变化,然后让他们每人捡几片形状不同的树叶带回家,引导孩子在玩树叶的时候,先按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不同进行分类,再让孩子玩树叶印画,树叶贴画,他们用树叶贴出了内容丰富的图画,有房子、动物、植物等。家长们高兴极了,都说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趣很高,几片树叶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如果每一个孩子对学习都感到有趣的话,那样他就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了。
3.重视身教,以身作则
幼儿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其实几乎都来源于模仿学习。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偶像,也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从一定意义上讲,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到模范作用。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孩子的人格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家长思想修养高,作风民主,孩子就容易养成独立、直爽、开朗、协作、善于交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如果家长专制严厉,思想陈旧,趣味低级,孩子就容易养成顺从、消极、依赖、固执、冷酷、残忍等不良性格特征。
总之幼儿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系统、全面的教育过程。结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从以上几方面做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培养其全面素质。并且,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对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更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