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我们经常用“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形容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当我们真正想说传统文化有什么时,却总是会吞吞吐吐说不上来。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不知不觉就被文化的魅力所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它。中国的节日—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春节,这么多的节日让我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节日?它们是怎么形成的?然而,节日文化仅仅只是中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之冰山一角。文化,这个深不可测的事物就在我脑海里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总有一段时间--我老是向老一辈的人问关于我国节日的问题。总有一个念头--在大学我一定要选修中国传统文化课。总有一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么博大精深。因此,我对所学的传统文化课之感悟总结为四点。
一、中国科举制度之感悟
在我的印象中,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好像有禅让制、分封制。然而,这些只是皮毛。通过对科举制度这节文化的学习,我了解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也对这很感兴趣。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 才”了。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乡试考中为贡人。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这样的科举考试也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公平的制度,不计其数的人不惜花费一生去考试。这样的制度既有利又有弊。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 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作弊成风的真正原因。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二、中国礼仪文化之感悟
经常看电视剧,我们就会知道我国古代的礼仪非常有意思。什么宫廷礼仪---见了臣子见了皇帝要有三头九叩。草民上县里告状要给县令磕头。其实,还有好多好多的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奠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古代政治礼仪有很多,比如祭天、祭地、宗庙之祭、对先师先圣的祭奠、相见礼、军礼。
在农村,找个对象要经过很多的程序。先见面,如果愿意就拿一点见面礼,接这就是相家。这也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礼仪吧。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有的礼仪文化,了解礼仪文化对以后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中国建筑文化之感悟
现代的建筑都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形状是各种各样。比如悉尼歌剧院、鸟巢、水立方,都是很有艺术的。然而当看到中国古代建筑时,我们就会更加惊讶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国古建筑是那么奇特,那么让人难以想象。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 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 “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圆明园是宫殿与园林的完美结合体。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除此之外,还有雍和宫、布达拉宫、大明宫、建章宫、未央宫等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高超水平,都是中国古建筑的杰作。其实不止是皇宫建筑水平高超,古代皇帝以及达官贵人的陵墓建筑也是很有特点的。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只说秦兵马俑的建造就已经让全世界人折服。
四、中国宗教文化之感悟
我记忆中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是世界最大的几个宗教。我最熟悉的还是佛教。看《西游记》,知道有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他们都是佛教的,法力无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佛是一种信仰,在人心中占据很大位置。对佛教有一点了解也是很需要的。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唐僧这个为中国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因为《西游记》名垂青史。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佛教文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不可企及,如果想深入研究,也许一生也不能够说完。作为一个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可以在课堂上了解不少生活中不知道的文化,不仅增加了对民族的热爱和归属感,还更加珍惜现在大学里的学习机会。文化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凝聚在一起。文化就是一个趵突泉,让我们在增加了对知识源泉的渴望。中国传统文化课将让我更加热爱文化,热爱学习。
111308304 董清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我们经常用“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形容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当我们真正想说传统文化有什么时,却总是会吞吞吐吐说不上来。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不知不觉就被文化的魅力所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它。中国的节日—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春节,这么多的节日让我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节日?它们是怎么形成的?然而,节日文化仅仅只是中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之冰山一角。文化,这个深不可测的事物就在我脑海里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总有一段时间--我老是向老一辈的人问关于我国节日的问题。总有一个念头--在大学我一定要选修中国传统文化课。总有一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么博大精深。因此,我对所学的传统文化课之感悟总结为四点。
一、中国科举制度之感悟
在我的印象中,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好像有禅让制、分封制。然而,这些只是皮毛。通过对科举制度这节文化的学习,我了解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也对这很感兴趣。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 才”了。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乡试考中为贡人。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
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这样的科举考试也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公平的制度,不计其数的人不惜花费一生去考试。这样的制度既有利又有弊。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 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作弊成风的真正原因。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二、中国礼仪文化之感悟
经常看电视剧,我们就会知道我国古代的礼仪非常有意思。什么宫廷礼仪---见了臣子见了皇帝要有三头九叩。草民上县里告状要给县令磕头。其实,还有好多好多的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奠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古代政治礼
仪有很多,比如祭天、祭地、宗庙之祭、对先师先圣的祭奠、相见礼、军礼。
在农村,找个对象要经过很多的程序。先见面,如果愿意就拿一点见面礼,接这就是相家。这也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礼仪吧。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有的礼仪文化,了解礼仪文化对以后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中国建筑文化之感悟
现代的建筑都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形状是各种各样。比如悉尼歌剧院、鸟巢、水立方,都是很有艺术的。然而当看到中国古代建筑时,我们就会更加惊讶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国古建筑是那么奇特,那么让人难以想象。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 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 “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圆明园是宫殿与园林的完美结合体。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除此之外,还有雍和宫、布达拉宫、大明宫、建章宫、未央宫等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高超水平,都是中国古建筑的杰作。
其实不止是皇宫建筑水平高超,古代皇帝以及达官贵人的陵墓建筑也是很有特点的。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只说秦兵马俑的建造就已经让全世界人折服。
四、中国宗教文化之感悟
我记忆中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是世界最大的几个宗教。我最熟悉的还是佛教。看《西游记》,知道有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他们都是佛教的,法力无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佛是一种信仰,在人心中占据很大位置。对佛教有一点了解也是很需要的。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
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唐僧这个为中国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因为《西游记》名垂青史。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佛教文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不可企及,如果想深入研究,也许一生也不能够说完。作为一个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可以在课堂上了解不少生活中不知道的文化,不仅增加了对民族的热爱和归属感,还更加珍惜现在大学里的学习机会。文化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凝聚在一起。文化就是一个趵突泉,让我们在增加了对知识源泉的渴望。中国传统文化课将让我更加热爱文化,热爱学习。
111308304
董清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第三篇: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自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到如今的现代社会,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已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灿烂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是所有华夏儿女引以为傲的璀璨瑰宝。
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当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悠久的文化传统,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不断地开拓创新,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对其加以发展,使其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积极主动地接触、了解和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对我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修身养性的学问,其核心即是道德教育。在处理个人与民族、国家关系的问题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为世人所推崇。领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增强了你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我们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历代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团结一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在对待人生态度的问题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给了很好的诠释。自古以来,不论是在天灾还是在人祸面前,中华儿女从未屈服和放弃,面对种种挑战而不丧失斗志,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永远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个人的成长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国家的繁荣昌盛更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上,古人所看重的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对真理的执着,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探寻真理不仅仅对个人的发展十分有利,更重要的是它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道德修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百善孝为先”让我们明白如何为人子女;“君子之交淡如水”教会我们怎样与他人交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我们懂得何为博爱、何为真善美;“业精于勤荒于嬉”引导着我们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的道德素养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这在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着十分积极地影响。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学习独特东方智慧。当世界都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该大力弘扬自己国家古老的历史文化。正如罗素所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了下来。它受到外国的影响—最先是佛教,现在是西方的科学。但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将中国人变成欧洲人”,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学习历史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篇: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模版)
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在地球的东方,生活着我们中国人,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风俗各异,方言口音千差万别,是什么纽带把我们维系在一起,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呢?显然不仅仅是地域,更重要的是文化和传统。数千年里,中国人同敬天地,祭奠共同的祖先,使用同样的文字,学习一样的典籍„„在西方人的眼里,那里曾经是礼仪之邦。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信仰为本,道德为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与人种和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中华神传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使盛唐时期达到举世瞩目的辉煌。
中国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黄帝开创的,因此把黄帝称为“人文初祖”。实际上黄帝也是中国道家思想(“黄老之学”)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记述天地、阴阳、宇宙、社会和人生规律的《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其中的预测学连现代科学也难望其项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对知识份子潜移默化,影响巨大。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入世”的部份,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又占了极重的份量,“百善孝为先”。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但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佛家和道家思想则是传统文化中“出世”的部份。佛、道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与道家思想渊源甚深的中医、气功、风水、算卦,以及佛家天国地狱、善恶报应等等思想与儒家伦理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道家讲“真”,佛家讲“善”,儒家讲“忠恕”、“仁义”,“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无非欲人同归于善”。这才是“儒释道”信仰为根的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地方。儒、释、道信仰给中国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套道德体系是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和谐的基础。
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击,其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代代相传。“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亲)、尊师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儒释道的修炼信仰为根,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华国力鼎盛的时期,科学也因此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当时欧洲、中东、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长安学习,周边国家则以中国为宗主国,万国来朝,重译款塞。秦朝以后,中国常常被少数民族占领,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数民族割据的朝代,但是他们几乎都被汉化,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二、千古艺文多神迹
除了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经典,中华神传文化的另一大系,在于文学、艺术、中医与科技。
它们浩如烟海,是五千年文明的伟大结晶。催生它们的大家,犹如群星璀璨,令人目不睱接。然而,它们与他们的初衷与宗旨,都在体道与济世:前者是实质,借以教化人心;后者是功用,借以归正人心。
文以载道,是中华文人的一贯传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屈原开“楚辞”之风,《问天》而后殉国。相如好为大赋,却并不看重功名。司马迁写《史记》,意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无不与儒、释、道相关。
以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红楼梦》开篇是大荒山无稽崖上空空大士、渺渺真人和通灵宝玉的对话,这段神话是贯穿《红楼梦》的线索;《水浒传》开篇讲“洪太尉误走妖邪”,这段神话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来历;《三国演义》开始讲天灾示警,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的天命观结尾。余者如《东周列国志》或《说岳全传》也都以类似的故事开头。
这绝非小说家们在创作时的巧合,而是中国知识份子对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基本看法。他们的文化作品对于后人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中国人谈起“义”的时候往往想到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关羽这个“义薄云天”的人物,和“屯土山约三事”、“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最后败走麦城,“义不屈节,父子归神”等故事。谈起“忠”的时候会自然想到岳武穆“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传统价值观中对“忠义”的赞美就这样通过知识份子创作的精彩纷呈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抽像的道德说教,通过文化的方式具体化,形象化。
画家名作,更是如此。画多神来之笔,即因他们心中有神佛,灵感自天外,下笔如神助。书画同源,都重写“意”,意在敬天畏命,超凡脱俗,堂堂正正。人类数千种文字,唯汉字有书法艺术,即因汉字也自神传,形、音、义都与天上的文字近似。古代中国建筑,多见天人合一的绝唱:上合天象,下应风水,中通人情,自成多维一体的神奇世界。
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俱通阴阳五行之学,俱怀神奇莫测之术,故能起死回生,药到病除。譬如华佗,一眼可以看清曹操脑袋里面的瘤子;譬如经络,古人早就画出图谱,今人却仍不能发现。今人将其特异的修养方式与表现手段视为迷信或糟粕,只是继承少许药方,所以中医已至消亡的绝境。
古代科技,真个是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譬如秦始皇陵,至今也不敢挖掘;东汉地动仪,至今也不能破解;赵州桥雄跨千年,绝非今日“豆腐渣”工程可以并论。何也?古人用“心”从事创造,注重每一环节的“天地大义”;今人用“术”从事创造,注重每一环节的“名利双收”。所以,前者精益求精,感天动地,宛若天成;后者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毫无神韵。
中华文明,如此意味深长,欲使每一字、每一器、每一艺,都能体现天意、启迪神念、濡染人心,所以纯真、纯善、纯美,所以珍贵莫比,影响至深。
三、复兴中华神传文化
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将去向何方;天是什么,神在哪里,宇宙间有没有地狱或天堂;人生终该如何经营,如何修养,才不至于堕落或迷茫?
本来,我们的祖先早就有过全面回答,答案即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即是儒家、佛家、道家与无数圣哲先贤的经典与教化。
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仅以水资源为例,由于抛弃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对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和污染,目前中国五万公里河流,有四分之三以上鱼类无法生存,地下水污染比例十几年前就超过了三分之一,现在仍然在继续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气候异常、河流泛滥、地质构造失恒,灾难频仍。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盐碱化,工业发达地区的污染,都与人心中失去对自然的敬畏有关。
统文化敬畏生命。“与人斗其乐无穷”,由此带来人们对生命的漠视,造成了假货、毒货的流行。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怪病致死案,究其原因,是黑心的商人为赚钱而贩卖毒奶粉。有人用激素和抗菌素喂螃蟹、蛇、乌龟,用工业酒精兑假酒,用工业油抛光大米,用工业用增白剂漂白面粉,用垃圾油、泔水油、白土油等致癌物质生产有毒的“食用油”„„这与文化破坏后,人心失去道德约束,而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息息相关。
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唐代的鼎盛时期,佛家思想、基督教和其他西方宗教都可以与道家、儒家思想和谐共处,真正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西方文明也必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亚洲四小龙形成了“新儒家文化圈”,它们的腾飞已经明证传统文化并非社会发展的阻碍。
同时,真正的传统文化以人内心的喜悦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来衡量人的生活品质。“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陶渊明穷困但并不潦倒,依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
今天,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回归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是复古。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的是重德行善、敬天知命的内涵,是“天人合一”、珍爱生命的优良传统。
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对的现实、身处的环境不同于以往,但传统文化是我们人生智慧的源泉,它培育了我们分清善恶是非的能力,使我们在面临生命的重大选择时不会走错路。真正的传统文化回归应该是恢复人对天、地、自然的谦卑,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神的敬畏,让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女性
中国文化概论之中国女性
历经千辛万苦在本学期初选择了罗老师的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确实如初期所料学到了不少东西。罗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渊博的学识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我总是能和台上的达到心灵的共鸣。我认为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口语和语法知识,英语学习的最高层次就数文化层面了,其中包括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向世人展示中国。下面我就中国女性这一点结合当代当学生的现状谈谈我的看法。
世人对女人的看法普遍不好,当然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孔家老二在这方面带了一个头,率先表了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不逊,远之则怨。总之,男人自己觉得还挺委屈,对待女人,似乎咋也不是。莎士比亚还算有点绅士风度,说: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莎士比亚可能是同情女人,可是这话总给女人一个心理暗示,让她们错以为,自己天生就是弱者,不太妙。托尔斯泰是个老滑头,说得更幽默一点儿,当然也有点北京式的损味,他说,如果让他发表对女人的真实看法,除非他一只脚已经踏入坟墓,说完后又立即跳进棺材,把盖子盖上。其实,学者们说了这么多,都不如咱中国百姓的民间俗语说得妙:女人是猫科动物。猫科动物是什么特性,大家都知道,只有两种发展前途:一种是猫咪,顺从听话,但有爪子,也会抓人!一种是老虎,女老虎,就不是抓人那么简单了,而是直接吃人了。如果说对女人看法普遍不好乃是历史与现实生活验证了女人天性多事的话,那么中国哲学的早熟导致我们恰是反着来,事先就知道女人是麻烦,所以,老早就开始压抑女性,把女性的危险与麻烦降至最低!所以便有了裹足,这不仅束缚了女性的行走自由,更束缚了女性的思想自由。
我们再来看看女性的地位,中国自古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这也不无道理,一个家庭的平衡必然需要一个在内料理内务,另一个在外打拼赚钱。大家闺秀,不出书房,这似乎是古训,这种思想一方面似的古代女子中规中矩,不可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另一方面严重束缚了她们的自由。感觉女子的地位就像是男人的附庸,在社会上也没有社会地位,从对女子的称呼中便得知,如贱人,内人,内助等等,而女子也自称为奴家贱妾等,可见其地位的地下。当然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当代中国虽有好转但也没有彻底的改善,据研究者发现,当代中国女性之地位,并没有随着经济改革而上升,相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劣化趋势。根据七项指标测量,在世界160个国家中,我国妇女地位排名第132位。从对待男婴女婴的态度和妇女在国家机构重要领导岗位上的职务比例就可以明显看出。我们盼望着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
结合房子的归属权这一点,我想就个人的理解谈谈当代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女性一向内敛,含蓄,依附,甚至有点惟命是从。当代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显现出独立奔放的性格特点。但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与信仰,女孩门大多果断地选择了握在手里的事实在在的金钱,精神上的大家都不敢再相信了。于是便有了宁可在宝马车里哭的声音,女孩们整天抱着全职太太梦,学好不如嫁得好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认为作为一个当代女大学生,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婚恋观,我们要求经济和思想上的独立而不是简单的依附。我们需分清虚荣心和幸福感。一个是别的眼光一个是自己的感受。我们应该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过去中国女性的命运大多是悲惨的,因为在封建男权主义下,女性没有地位,男性当女人为玩物和性的奴隶。在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但是女性如果有了别的男人就会被千夫所指。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因为现在我国实行一夫一妻的制度,现在的女性和男性基本上平等了。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很多女性也非常有钱,并且在很多家庭中,都是女性管钱。但是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很多女性为了钱,当上了二奶和小三。有的人支持女性做小三,有的人反对。说明现在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现在出轨的女性,有的人会骂她们,有的人会宽容她们,说明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不过男性出轨还是遭不到很多人唾弃,说明现在社会的女性还是没有男性的社会地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