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育支柱产业 打造产业品牌
培育支柱产业 打造产业品牌
赴临武县考察心得体会——袁文雄 暖水镇党委书记
2011年9月19、20日,汝城县考察团在廖桂生县长的带领下,来到临武县考察学习,通过这次考察学习,我觉得两地尽管自然条件有所差别,具体做法各有千秋,但临武县的农业产业化之路,使我触动极大,给了我较深的体会:
一、选准支柱产业,搞好示范带动
临武的一只鸭子、松阳的一片叶子就能响动全国,所以要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拳头产品做大做优,关键是选准产业、选准对象。暖水镇山清水秀,无大型工业污染;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光照足湿度够,精耕细作的农耕传统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根据暖水的这些环境特点和资源优势,我们请相关专家进行多次论证,得出一致结论是:在暖水发展茶叶非常有投资价值。产业选准了,然后经多方考察,我们于2009年引进了非常适应暖水环境气候并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浙江松阳茶叶,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根据汝城土壤含硒丰富的特点,取名为“汝城高山富硒松溪茶”,规划用五年时间,发展种植面积16000亩。2010年种植茶叶面积800余亩,2011年新增种植面积1000余亩。现在,茶叶长势良好,2012年即可初见成效,这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群众积极响应,预计2012年新增种植面积将达3000亩以上。
二、搞好土地流转,扩大产业面积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殊要求,产业化及产业基地的建设规模尤为重要。土地不统一流转集中,就形成不了规模,也形成不了气候,更形成不了产业。临武的大冲辣椒面积、松阳的茶叶面积,无不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们在引进松溪茶叶种植后,更是积极宣传,解放思想,将土地以最优惠的价格租给投资企业,以最优惠的政策扶持投资企业,而对种植农户,我们给予最实际的奖励、最好的技术服务。通过各种措施,从而使松溪茶叶能在暖水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三、打造产业品牌,实现多赢目标
在信息和商品高度发达的今天,品牌意味着高质量、高信誉、高效益、低成本。一只临武鸭,带动半个临武农户,一片松阳茶,给松阳带来总税收的三分之一。所以说品牌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而发展就决定一切。依据松溪茶的优势,我们要加强引导,把松溪茶品牌建设列入公益宣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经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牢固树立品牌经营的理念;同时要坚持标准化生产,分步实现松溪茶通过国家“三品”认证,积极争取国际质量认证和安全认证,从而使松溪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竞争力的品牌,真正的实现企业赢利、群众增收、国家增税的目标。
在缺资金、少政策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一个山区小镇,要想打造一个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中叫得响的品牌,其难度是可想而知。因此,在我县农业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我向县委、县政府提几点建议: 1:整合全县的资金和项目,加大对重点产业项目的扶持和奖励。比如桂东为支持玲珑茶叶的生产,每亩由政府补助1200元,促进了茶叶面积的迅速扩大。
2:集中全县力量,搞好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尽快先打造出
一、两个有影响、高效益的品牌。远看松阳,靠一片茶叶就已名动全国、县强民富。近看临武,靠一只鸭子,人家就知道有个临武。其实,打响
一、两个品牌,就是增加汝城知名度最好的途径。
第二篇:提升旅游产业定位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提升旅游产业定位 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因其就业量大、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绿色健康,倍受青睐,世界各国竞相将其作为提振区域经济的战略支柱,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创收产业。随着国务院、重庆市《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渝委发〔2010〕35号)的出台,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比拼发展态势。因此,抢抓旅游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提速做大做强垫江旅游业,对于促进我县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强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做大做强垫江旅游产业的四大优势
垫江旅游资源以“花、泉、山、水、农、果”等地理、水域、生物等自然景观为主,以古迹建筑等人文景观为辅,具有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的突出优势,独占市内“春暖看花开、启游赏国色”的花季旅游黄金期。通过10多年“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全县旅游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蝶变。201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3亿元,接待游客94万人次,增长32.5%、16.1%,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带动最强、最具前景的朝阳产业,为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共识已形成。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把旅游业作为全县骨干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2000年,设立县旅游管理局(隶属建委)。2003年,成立县旅游局,独立承担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管理相关职能,同时县上成立了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旅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统筹管理;2010年,县上设臵了500万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20%比例逐年增加)、出台了旅游大项目“一项一策”等政策举措,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全县上下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更加统一,支持和参与旅游环境建设的行动更加积极。二是成功打造了“山水牡丹”名片。10多年前,全市知名旅游品牌有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丰都鬼城、合川钓鱼城等,垫江始终榜上无名。然而,在县委、县政府“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旅游发展理念指导下,按照“以花为媒、牡丹搭台、经贸唱戏”的发展思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面参与”的市场化办节路子,举全县之力打造牡丹文化节。随着十二届牡丹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垫江牡丹”已成为响彻巴渝的知名品牌,牡丹文化节接待游客的数量不断刷新历史记录。三是培育了一批旅游服务主体。在“一花带百花、一节带多节”的旅游节会发展模式推动下,牡丹文化节带动了 油菜花乡村旅游节、柚花节、李花节等节庆旅游的发展,实现了“培育一朵牡丹花、带动旅游大产业”的规模效应。县内旅行社及门市部由2001年的1家发展到14家,旅游星级饭店由原来的南阳酒店1家发展到4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2家),宾馆、餐馆、农家乐、度假村等食宿主体激增到数百家,旅游接纳能力不断增强。四是综合效益逐年增长。“一朵牡丹花、撬动大发展”。2004年至2010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共接待游客28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73亿元。其中,餐饮业营业额年均增长在27%以上,有效带动交通、商贸、通讯业的发展。今年牡丹节期间签约项目105个,其中上亿元项目有22个,协议投资总额126.8亿元,其中包括63个工业项目、18个农业项目、15个房地产及基础建设项目以及9个商贸物流和其他项目。
二、垫江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制约
经过10多年的精心培育,垫江旅游产业已成长为扩大垫江名气、提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然而,无论是放眼全球旅游产业领先发展的“名片效应”,还是环顾周边区县“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造势宣传,我县旅游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经营的现实并未改观。究其根源,客观上大自然没有赐予名山大川自然美景、历史长河没有留下令人震撼的优秀人文遗韵,但主 观上也仍存在制约因素。一是产业定位不高。近年来,先后举办了12届牡丹文化节、6届油菜花节和2届李花节,为垫江旅游业大发展造势。然而,旅游产业定位始终处于“不三不四”的位臵。虽然在《垫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把垫江生态休闲旅游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亮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机制和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创建和评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发展目标,但旅游业在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仍处在六大发展战略之外。这与当前国际国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极不相称。二是政策支撑不强。区域性旅游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地方政府在优惠政策、管理体制、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强力支撑。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县至今尚未出台与《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渝委发〔2010〕35号)的配套政策;在管理体制方面,县级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总体上存在规划布局、资源整合、合力推进等协调难。如牡丹源景区由3个业主单位管理,呈现“三分天下、各自为阵”的管理现状;在资金投入方面,除政府投资景区的景区(点)道路、停车场、人行便道、公厕、水、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外,吸引社会筹资和招商引入等社会 投资较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难以“撬动”旅游这项大产业。三是文化发掘不足。旅游文化的挖掘程度、旅游产品的链条长短、旅游服务的优质与否,决定着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和消费拉动力,关系到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兴衰成败。综观牡丹源区,景点单一不成规模,除满山遍野的“山水牡丹”外,缺乏应有的文化娱乐设施来渲染营造“千年古县、牡丹故里”文化氛围;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配套上,无康体健身体验、观光度假休闲购物等现代综合旅游产品传播文化元素,无高科技旅游产品提高文化附加值,“游”和“娱”仍然相当薄弱;与其他旅游景点无链接、互动,规模化程度低,旅行线路短,游客停留时间少,人均消费低。
三、做大做强垫江旅游产业的五点建议
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发展势能迅猛强劲,产业前景无可限量。顺应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形势需要,抢抓旅游产业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垫江旅游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正“得天时、占地利、享人和”。
(一)提升产业定位。千年山水牡丹是上天赐予垫江的一块旅游资源瑰宝,做大做强以牡丹为主题的垫江旅游产业,不仅有河南洛阳、山东菏泽牡丹的成功先例,而且10多年的 运作实践也证明了现实可能。因此,全县上下需进一步增强信心,提升旅游产业定位,努力把垫江旅游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新兴支柱。要明确提出并坚持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聚力打造“中国牡丹城、重庆近郊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发展目标,用“抓旅游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来指导、服务、推动旅游发展,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全县上下一盘棋”的发展合力,构建全民办大旅游的格局,带动旅游关联产业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二)出台强力政策。旅游产业效益的区域性属性,决定了旅游产业发展源动力的地方属性。因此,加快区域性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从政策、体制、资金等方面的全力支持。根据国家和市上的相关政策,借鉴武隆等其他区县的成功经验,要加快推动垫江旅游产业发展,建议出台两个方面的扶持政策:一方面是要出台今后一个时期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政策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用于指导全县面上的旅游工作;另一方面是要制定牡丹园、卧龙盐温泉、明月山温泉、宝鼎天堂、东印茶山等景区(点)开发项目对外招商的具体政策,从而推进景区(点)的开发建设工作。
(三)理顺管理体制。垫江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也是旅游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过程。因此,要实现垫江整个旅游产业的大提升,须有坚强有力、协调各方的管理体制来保障。一是建立县旅游经济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有关事项,督促落实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任务;二是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组织协调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形成多方联动、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旅游工作目标任务考核,把旅游产业发展任务纳入县级部门管理目标综合考核内容,强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任务全面落实;四是成立垫江牡丹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收回牡丹园景区经营管理权,彻底转变旅游区“多头经营、散乱管理”的现状;五是组建县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应借鉴市内武隆、万盛、丰都等区县的成功经验,成立具有投资、建设、房地产开发职能的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成为政府统筹管理景区资源、推进景区建设的综合平台。将卧龙盐温泉项目作为全县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全力招商,使旅游与地产有机结合,让其撑起垫江旅游的一片天。
(四)加大建设投入。旅游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投入才有高回报,大投入才有大发展。一是整合交通、农业、水利等部门建设资金,集中投向牡丹源、卧龙盐温泉等县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旅游景区(点)及周边水、电、路等基 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奠定硬件基础;二是加大旅游产业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县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牡丹园等重点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切实用足用活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确保旅游发展资金足额用到旅游业发展上来。我县财政虽设臵了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但只是将各相关部门原预算的经费整合打捆包装,用于争取市上的配套资金,而真正用于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宣传营销及激励旅游发展的资金是少之又少,亟待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强化监督和审核。
(五)强化统筹推进。新兴景区,重在建设。要按照“科学借鉴、放大升华”的建设思路,抓好垫江旅游产业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建设等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强化旅游规划。要按照“一城一品、一城一景”和“文化、净化、美化、亮化、绿化”的整体要求,邀请国际国内知名规划单位和专家,完成《垫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垫江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牡丹园、卧龙盐温泉、宝鼎天堂、东印茶山等县级重点景区(点)详规的编制工作,提高全县旅游规划水平,为垫江旅游赋予新内涵,塑造新形象,创造新价值,打造“文化一脉、格调一致、水平一流”的国内知名景区;二是打造旅游精品。精品景区是区域旅游竞争的核心。要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做好“花”文章,抓 好县内景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有深厚文化、有无穷趣味、有无限美景”的旅游精品。可围绕“牡丹故里”生态游、“茶山花海”乡村游、长寿湖“湖岛之旅”休闲游、“卧龙温泉”度假游、“宝鼎朝觐”观光游、“分州古城”史迹游等六大主题,加快精品牡丹园建设,打造“中国地中海”卧龙盐温泉,力争在2015年建成一个国家4A级景区,构建“牡丹花海—卧龙盐浴—温泉度假—茶山避暑—双河湖风景区”的西线旅游和以“湖岛之乡—分州古城—宝鼎天堂—生态农业观光”的东线旅游。特别是让“牡丹花下浴盐泉”成为“非去不可”的目的地。三是营造文化氛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按照“有中添彩”、“小题大做”和“无中生有”的思路,组织力量挖掘牡丹文化、盐浴文化等垫江民俗民间文化,强化文化载体建设,大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可在高速路出口、城市干道县城至太平、牡丹源景区等车流要道设臵融入牡丹元素的雕塑、壁画、灯饰;在城市花园、干道绿化带广植牡丹等花类植物;在车站、广场等城市形象窗口设臵以牡丹为元素的浮雕、群雕以及任鸿隽、胡帛、李悝等垫江名人塑像;在宾馆酒店、农家乐、度假村等餐饮行业餐具、人员服装等融入牡丹花图案,倾力营造“中国牡丹城”氛围;充分利用导游解说、旅游产品广泛宣传垫江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风物人情等民风民俗;可聘请名家、大腕对垫江地域文化进行策划包装,启动以山水牡丹为题材的历史神话电视剧《牡丹传奇》的拍摄项目,以高品质艺术节目、刊物或图册等形式弘扬本土个性文化,提升垫江牡丹的品位和魅力。
报:市委研究室。
送:县委常委,县人大、政府、政协办公室。
发:各乡镇党委,县委各部委室,县级各部门、县属各企事
业单位、驻垫单位党组织。
(共印75份)
第三篇:培育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
培育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 乌江镇辖12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127个村小组,总面积16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40090亩,占总面积的17.5%,山地面积151795.5亩,占65.8%,森林覆盖面137155.5亩,占62.9%。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突出特色、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塑造品牌”为指导,坚持“优先发展龙头企业、优先扶持开发商、强化经济环境建设”,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强力推进多种经济发展,粮食、蔬菜、油菜、蜜柚、油茶五大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达81412.63亩,发展大棚蔬菜1500亩,油菜种植面积3000余亩,蜜柚种植面积达300亩,新增高产油茶927亩。
转变思路谋突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镇村两级引导群众发展显得力不从心,片面的行政干预手段弊端很多,单个农户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难以立足。这些问题都必须依靠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借助市场调节,发挥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来加以解决。具有一定实力的开发商因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技术,掌握市场和订单,在引导群众发展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党委、政府充分吸取以往结构调整的经验和教训,自2008年起,把“优先发展龙头企业、优先扶持开发商、强化经济环境建设”作为全镇农业农村工作指导思想,变过去由直接干预群众的生产向服务有实力的开发商和开发商引导群众发展转变。由以往的行政指令向宏观指导转变。对能够培育壮大的专业合作社、农村能人、大户,建立起“一名领导牵头、一个业务人员全程服务、研究一个专门政策、制定一个具体工作目标”四个一的工作思路,从思想上重视,政策上倾斜、领导力量上保证,在全镇营造鼓励群众干事创业和亲商、重商的良好氛围,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壮大。近几年,培育和引进了龙源坳农家乐、福源山庄、冻江万头肥猪养殖、凫冲千亩高产油茶等多家有规模的开发商,培育组建了乌江福源果业产销专业合作社、乌江镇金地优质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吉水县鑫农养殖专业合作社等5个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了紧密的农户+基地+公司的农业产业化链条,极大地推动了全镇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在凫冲沙埠村打造了一个种养结合、精深加工、休闲旅游“三位一体”的油茶产业示范园,目前已开发种植高产嫁接油茶600亩;在凫冲双源莲花山坑投资约120万元开发种植300亩的红心蜜柚基地。
营造氛围壮龙头
党委、政府一直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引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工作重点来落实。一是竭尽全力,配套基础设施。整合各项政策,加快镇级主干线路、农副产品主产区道路、镇村两级环形公路网、社区公路建设步伐。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使全镇主干线公路全部硬化,进村入户到田块公路保证晴雨通行。二是加强治安环境建设。全镇建立了综治办、维稳办、公安、司法、村治保会多级防控网络,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在农副产品销售季节,严厉打击各种强买强卖及扰乱干涉产业发展等行为,每年组织企业召开一次发展环境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营造了支持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从而稳住开发商。三是为销售创造便捷通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订单是整个流通网络的首要环节。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积极拓展订单农业的范围和数量,促使形成一个规模有序的销售网络群体。以重点村、大户和民间经济能人为龙头,重点抓好蔬菜、食用菌、优质稻等产业的规模经营,促成了乌江蔬菜产销合作社与国光超市的对接、枫坪农户与金田米业的订单合作上万亩,切实提高订单农业占农产品总量比率。四是建立征求客商、大户经济发展环境意见制度,妥善解决他们的困难。
学习培训强本领
近年来,我们一直把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科技、市场、经营观念,提高经营农业产业本领。一是“请进来讲”。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组建了形式多样的“农业产业发展义务宣讲团”,他们中有从外地聘请的农技专家、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也有本地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土专家,他们利用农闲时机,活跃在全镇田间地头,大到产业发展趋势,小到怎样使用农药等悉心向农民群众传授,成为群众身边的“农业大学”。使各种知识、技能渗透到千家万户和群众心中,凝聚了民心,鼓足了干劲。去年以来,全镇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多期,经验交流会3场,有5000多群众接受了培训和教育。二是“带出去学”。利用农闲时机,组织龙头企业法人、镇村干部、大户、能人到山东、广东及省内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近年来,为推进全镇特色产业的发展,镇委、政府先后组织3专班60余人赴外地考察学习,推动了思想转变,促进了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
示范带动育品牌
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充分发挥农业开发商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先导优势,农村党员和农村能人在带头调结构、带领调结构的示范作用,有效的整合农业开发商、农村党员和农村能人三支先进力量。以
开发商为依托,围绕全镇五大特色产业,办示范样板,以点带面、辐射全局;同时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基本形成了一社一品、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2006年,果树园村成功向工商部门申报了“绿景祥”商标; 2007年,由100多人入股自发组建了蔬菜产销合作社;2009年与江西国光商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实施了“农超对接”项目,并建立了农产品快速检测系统,成为了江西国光商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果树园蔬菜产品远销南昌、吉安、湖北黄石等地,“果树园蔬菜”已成为吉水乃至吉安市有影响力的品牌。坐落在永吉公路旁枫坪渡头段油菜基地,已由核心区种植面积的1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油菜面积3000多亩,并随着油菜籽收购价格快速提升及农业部门的各种试验示范的带动效益,使油菜生产效益成倍增长,该基地冬季油菜种植历年来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传承,品牌效应逐步实现。
我镇的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两个优先、一个强化”工作思路,求真务实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序为基础,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第四篇:充分发挥职能打造柑桔品牌推动支柱产业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注册商标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申请注册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秭归县是全国著名的柑桔之乡,柑桔种植历史悠久,属全国柑桔生产最佳生态区,并享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称,是首批国家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柑桔种植已成为秭归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我们秭归县工商局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实施“商标工程”,努力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了入世后的市场竞争力;严厉查处生产流通领域中的柑桔商标侵权违法行为,保护了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开拓了脐橙市场,促进了柑桔产业的发展。目前,秭归柑桔已经有桔颂、长佳红和裕兴三个注册商标,“秭归脐橙”集体商标经多方努力、几经曲折,已被国家商标局正式受理。成绩是显著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作为秭归支柱产业的柑桔品牌离实现品牌兴县的目标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观念落后,不注重抓品牌。一些柑农和柑桔销售经营
单位小农经济思想作怪,囿于传统经营理念,仅仅满足于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没有创建品牌的眼光和胆略。虽然拥有了商标,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制定和实施商标战略。
2、经济落后,商标法律意识较淡薄。秭归柑桔都是在进入市场被消费者所认识后才申请注册商标的,加之对商标的宣传滞后,知名度不高。如泄滩夏橙虽然质美价康,且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而且她弥补了夏季柑桔的需求,但至今没有一个响亮的注册商标品牌,难以向省外推销,一旦其他地方培育出好的夏橙品牌,秭归夏橙就面临着销售甚至淘汰的危机。
3、管理落后,商标使用和管理水平不高。秭归柑桔在使用商标时,没有把商标、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把握好,一度使伪劣商品冲击市场,柑农蒙受巨大损失。每年有不少外省市的脐橙就是打着“秭归脐橙”的牌子上市的。
4、各行其是,柑桔商标没有发挥应有效率。我县注册和正在注册中的柑桔商标:秭归脐橙、桔颂、长佳红和裕兴四件商标效率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各乡镇为本地的柑桔销售投入不少,在国内大中城市进行宣传。这样可以看出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形成规模优势,使之市场竟争力不强。如归州镇政府到东北三省进行宣传,虽然花了很大气力,但效果并不明显。
5、产品品种零乱,不成规模。全县在开发柑桔产品品种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发性高,随意性强,不进行品种和技术统一,导致品种花色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偶有精品,也达不到基地化、专业化、区域化的标准,不成规模,形不成精品名牌。
6、柑桔销售方式落后。我县的柑桔销售以商贩贩运为主,没有形成稳定的营销网络。市场建设和对外销售窗口建设滞后,流通增效潜力和产业化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商标的管理机构,在实施品牌兴县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如何发挥职能,打造柑桔品牌,推动秭归支柱产业的发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政府重视,部门参与,工商指导,在共筑“品牌兴县”工作中成合力
一是要加强部门配合。在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建立柑桔商标注册联络员制度,指导涉农企业及柑农及时注册商标,正确使用注册商标,充分运用商标创立自己的产品品牌,让“创著名、驰名商标”的观念深入家家户户。
二是加强重点指导。树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就是发展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意识,运用登记注册职能,有意识地指导柑桔种植、经营企业走强强联合之路,推行“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千家万户的柑桔通过农业龙头企业联结,推向国内外市场。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对我县柑桔品牌的发展进行综合报道,广泛宣传商标品牌助推农业经济方面的作用;同时,与电视台联合制作专题片,通过个案分析,点评企业在商标品牌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
二、因地制宜,突出“秭归”特色,在秭归脐橙上求突破。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农产品品牌和特色产品。结合秭归的实际。我们应该把“秭归脐橙”集体商标注册作为“品牌兴农”战略的突破口,力求通过“秭归脐橙”的品牌运作,带动和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切实履行工商职能,在确权、用权、维权方面做文章
一是抓注册。在增加柑桔产品注册商标总量的同时,把支柱行业、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特色产品商标注册工作列为重点,配合有关部门,做大做强柑桔支柱产业,着力推动自然人、个私业主进行柑桔产品商标申请注册工作,支持做好著、驰名商标申请工作,培育一批含金量较高的柑桔产品,将我县发展的资源优势变为品牌优势。
二是抓引导。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对柑桔商标的选择、使用、管理、保护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商标申请人设计商标名称、图形样式,帮助建立健全商标使用管理制度。尤其是要抓好“秭归脐橙”集体商标使用管理,以制度形式,明确“秭归脐橙”集体商标的使用宗旨、应具备的条件、应办理的手续以及违反使用规则应承担的责任等,实现品牌效益与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
三是抓扶持。要把“品牌兴农”战略与发展“订单农业”相结合,推行农副产品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以法律形式保护农柑农利益,逐步改变现货交易、田头交易这种最原始的交易方式;要把“品牌兴农”战略与“守重企业”培育相结合,培育一批从事柑桔种植、销售的守重企业,发展一批柑桔经济人,使其成为我区农产经济生力军。
四是抓维权。围绕品牌兴县、品牌兴农战略,开展“商标进万家”活动,通过为农户或柑桔种植、经营企业送法上门等形式,加强商标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户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商标法律意识。同时,严格商标执法,查处商标侵权行业,为我县柑桔品牌发展扫清障碍,保驾护航。
五是抓宣传。由政府牵头,对秭归柑桔进行文化包装。通过充分挖掘“秭归”的文化内涵,把地方文化与柑桔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文化对秭归柑桔进行精心包装,提高柑桔的品位,增加柑桔的附加值。
六是抓激励。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出台品牌奖励政策,对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全社会强化一种创牌意识,倡导一种创牌的氛围,营造一个争创品牌的环境,以体现党委政府更高层次上的扶持。
七是抓质量。创品牌不易,守品牌更难。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商标品牌管理,利用标准化生产、农业示范基地、开办“采果节”等方式,加强对果农的教育和管理,通过提高产品品质,确保品牌含金量。
打造柑桔品牌,实施品牌兴县是一项综合性的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努力,它虽然是企业或经销者的经济行为,但目前还需要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调,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消费者的认知与认同。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认真履行职责,责无旁贷、尽心尽力地支持柑桔种植、经营企业和柑农申报商标注册,把秭归柑桔创成名牌产品和知名、著名,乃至驰名商标,使其支柱产业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充分发挥职能打造柑桔品牌推动支柱产业发展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五篇:培育书香文化 打造特色品牌
培育书香文化 打造特色品牌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林孝宗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前身为漳平官立高等小学堂,创办于1906年。学校几度易名,校址也几经搬迁,1991年3月,升格为漳平市直属小学,命名为“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2012年7月,市政府将漳平职业中专校园整体划归附小,把原西园中心学校本部作为附小校区。自此,学校迁址扩容,并发展成为“一校两区”。现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23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643平方米;其中,本部占地面积1363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643平方米。教室、专用馆室和塑胶运动场等设施齐全,设备完善。全校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生 2123人,在岗教职工117人。教师中有福建省学科带头人2人,龙岩市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3人,漳平市名师、骨干教师39人。
多年来,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积极营造书香校园文化,全面落实“精细管理、质量第一、科学育人、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书香校园育学子 经典诗书谱人生” 的特色办学思路,着力开展读书活动,积极构建阅读生态,培育书香文化,打造特色品牌。
一、扎实培育书香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决定学校品味。推进学校“书香校园”文化,必须在精神、制度和环境三个方面不断认识和丰富“书香文化”的内涵。
1.以教师文化为基点,诠释书香校园精神,追求教育的崇高价值。
“教育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培养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对学校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形成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我校行政班子服务、高效、进取,是一支敢打开情面,能独挡一面,会开展工作,能解决问题的队伍。几年来学校以发展教师为本,从长程视野、长善救失、人业匹配等因素打造卓越的教师团队,全体教师能不断自我反思,自我确认,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经历,彼此滋养,从而自我提高,饱含热情,活跃课堂,激励学生,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007年9月起,学校根据历史积淀和实际情况,组织师生开展以“校园溢满书香 好
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让师生从优秀古诗文、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启迪智慧,并以多种形式、不同途径向外界传送和推介,从而丰厚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10年新班子上任后,在传承与坚持中积累、维护、调整、提升,将特色建设项目名称修正为“书香校园育学子 经典诗书谱人生”。目的就是为学校不断寻找新的动力点,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使读书成为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学校在各个层面渗透书香文化,在教师层面实施“读书伴我成长”;在学生层面实施“我读书我快乐”;在家长层面实施“亲子阅读,共话成长”的活动。全体师生在书香浓郁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从“要我读书”到形成热爱书籍、亲近书籍的习惯,可以说,团队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
2.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创设书香校园环境,凸显教育的独特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根据《关于漳平市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实施方案》精神,从2012年7月份起,漳平职专校园划归附小,学校进行整体搬迁。校园迁址扩容工作时间短、项目多、任务重,不仅要搬迁安装还要维修改造。为确保新学年顺利开学,领导班子几上几下,反复琢磨,制订了《附小校园迁址扩容工作日程表》。工程项目实行既分工又合作,指定项目责任到人。仅仅用时2个月,整个校园焕然一新,学生按时开学。在扩容改造校园的同时,我们意识到学校的改造不只是在拆除中重建,更要在发扬附小传统文化的精神中重建。学校高度重视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力求做到“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我们新建了“蓓蕾书吧”,组织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在书吧“漂流”,让学生手中“沉淀”的课外书“加速度”流动,浸润学生的心田;新建“蓓蕾书法室”,让学生沉浸在书经典、写经典的欢乐中;新建“蓓蕾广播室” 每天早晨和课间时间,播放经典古诗词、经典美文诵读录音和学生的优秀佳作,让全体师生沉浸其中,感受经典的精湛和美妙。“让每一面墙壁飘书香”是附小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在学校大门书形浮雕上写着毛主席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学校围墙最显眼处张贴感动中国著名历史人物画像及介绍他们的杰出贡献;在百米诗画长廊,篇篇诗作滋润着师生的心田;在教学楼走廊过道墙面上还悬挂中华经典古诗文贴画及装裱精美的学生优秀作品,甚至将楼层的标志与古诗文也做到有机整合。我们还开辟读书活动专栏,对古诗及阅读晋级作具体要求,具体安排每学期读书活动及好书介绍、新书推荐,展示读书活动成果;
每个班级设置 “书香留痕”“书香童年” 等读书专栏,交流读书体会,介绍好书。通过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校园的橱窗专栏和走廊过道都透露出厚重的文化底蕴,散发出浓浓的书香,使师生在校的每时每刻都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校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改造学生的活动场所,2013年7月开工新建近6000㎡含200m环形跑道的塑胶操场。同时,学校与国网漳平供电有限公司协商,由其无偿提供60多万元,做好强弱电线路落地和更换变压器工程;重新装修3号教学楼,改造4号教学楼。整个暑期,学校行政顶着烈日,亲临工程现场,跟踪工程进度,监督工程质量。现各项工程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投入约15万元,在校园内种植了红榕、盆架子、红绒球、龙船花„„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配以学生们的“温馨提示”,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校园是净化、绿化、美化,是学生的学园、花园、乐园。
短短两年来,我校校园迁址扩容、维修改造,完成近500万元的工程量,这样的力量源泉来自何方?来自于市委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市委赖书记、市政府蓝市长、市人大原所征主任、市政协陈家鸿主席、市委常委教工委陈文东书记、市政府许志光副市长等市领导和教育局领导及股室干部多次亲临工地关心指导;来自于附小的团队成员,讲团结、讲奉献,有信心、有热情。回头看校园迁址扩容、改造维修的成果,我们倍感欣慰。校园占地面积从3914㎡到今天的13635㎡;从24个教学班到今天31个教学班。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的满意度不断提高,都证明了干工作不能“等靠要”,要敢于作为、会作为。
3.以制度文化为核心,确立书香校园制度,呼唤教育的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句话告诉我们:形式上的校园文化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内化后的人的言行举止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扎实推行,书香文化才能在师生心头扎根。为扎实推进“书香校园”工作,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开展,学校以人为本,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对学生和老师的阅读都作了具体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古诗词及课外阅读晋级制度。学校印制人手一册的《古诗文背诵及课外阅读晋级手册》及《漳平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读本》,明确晋级目标、要求、内容,把“古诗文背诵及课外阅读”的内容以晋级的方式,让学生从诗歌读起,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逐级过关。
(2)时间保障制度。提倡“一日三读”(每天在家进行20分钟晨读,早晨到校进班后进行10分钟早读,中午、晚上在家安排30分钟的阅读或亲子共读),保证学生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
(3)方法保障制度。语文教师不定期地进行各种阅读方法指导,如古诗文背诵指导、朗读指导、读书笔记指导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计划保障制度。各班结合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和班级实际情况,每学期制定出相应的班级读书计划,并指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制定出个人读书计划。
(5)教师学习制度。我们要求教师在全面学习,提高整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重点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教学名著,强教育实践;读教育心理学,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争当优秀的书香教师。
①全方位。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校努力构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个人”四级学习网络,结合岗位练兵活动,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为实现发展目标,我校开展了“四个一,三个二”读书活动,即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每天看一篇教育类文章,每月读一本教育杂志,每学期召开一次读书汇报会;每人订阅两种以上教育报刊,每学期读两本教育专著,每学期撰写两篇以上读书心得。
②多层次。引导教师开展多层次的读书交流活动。学校开辟了教师学习室和书吧,购置了多媒体设备,每学期为教师选购100个品种200册左右的教育教学专著,并在原有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制定“分科学习”制度,以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不同层次的读书交流活动。
二、倾心打造特色学校品牌
合理的特色定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基石。2007年起,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全校师生中开展读书活动,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和广泛的参与度。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都愿,都可积极参与。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能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第三,读书能提升教师素质并释放工作压力。第四,通过阅读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让“书香校园”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几年来,根据“传承、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我们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努力打造特色学校品牌。
1.搭建一个平台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师生搭建读书平台。一是充实学校书库。学校每学年有计划订购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至少800册以上(“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每种书有复本67册),逐步配齐满足学生阅读的图书数量。为追求新书购置的质量和效益,学校成立由办公室、教务处、学科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购书组,通过对师生进行阅读意向调查,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购置书籍;二是建立班级小书库;三是建立家庭小书库。语文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能力等不同,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帮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家里建立起“家庭小书库”;四是建立书香校园网和充实“第二教研共同体博客”读书板块,引领教师读书,推荐最新阅读资料、评论教师文章。五是配合读书活动,学校每学期出两期《蓓蕾》校刊,刊登名人名言、经典名篇、读书方法、宣扬学校读书故事、登载师生作品;六是开辟读书活动专栏,展示成果,树立典型,促进读书活动的有效开展。
2.树立两大思想
(1)学生阅读课程化,为建设“书香校园”提供时间保证。在每天的时间表里为学生的阅读安排时间,并把阅读课安排在课表里:每周从语文课里抽出一节安排为阅读指导课,由语文教师或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或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向学生推荐介绍阅读材料,或师生交流读书心得等;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为师生诵读经典古诗词时间,确保学生每周背诵一首经典古诗词。
(2)阅读研究课题化,为建设“书香校园”提供智力支持。为引导读书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有效深入地展开,语文组通过省级课题《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策略研究》、《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与对策》研讨,加强学生阅读心理、阅读方法和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教学研究。通过打造“书香校园”活动,力求产生一系列营造“阅读生态”、建设“书香校园”的科研成果,给活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3.实施三项战略
(1)课程拓展战略:特色学校建设既要体现稳定的特点,又要体现创新的特性,既要重视积累、积淀,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寻找新的增长点。本学年,我们以年段为单位,将每个年段读书活动的拓展内容确定为:一年段“一笔一划学写字”,二年段“吟诵经典我最棒”,三年段“课本舞台好精彩”,四年段“文明礼仪好生活”,五年段“浓墨重彩绘经典”,六年段“集思广益扮校园”。我们以拓展课程形式,在老师们精心的引导下,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实践能力。
(2)读书提升战略: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培育学生文明得体的行为,让中华民
族五千年的传统经典植入孩子们的心中,让孩子们明确立身之则,仁教之道,察人之方,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成长为有修养,高素质的人。2012年,学校每天利用课间操集会时间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教师对弟子规的内容进行了诠释,用故事引入、集体诵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背诵弟子规,宣扬“孝、悌、谨、信、爱、仁”等传统美德。组织开展“新华杯弟子规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正能量。
(3)专家引领战略:2012年3月和新华书店联合举办“健康阅读 快乐成长”好书推荐活动;2012年5月邀请知名儿童作家商晓娜到我校作《阅读是最美的姿态》讲座并进行签名售书活动;2012年10月邀请《课堂内外》主编——柠檬姐姐到校作《 让孩子爱上阅读 》讲座;2013年11月邀请知名儿童作家辫子姐姐郁雨君到我校作《爱上阅读爱上写作》讲座并进行签名售书活动;2013年4月邀请小学教研室特级教师周木发作《关于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讲座„„
4.落实四个结合
(1)读写相结合:让读书活动与写心得、写读书笔记相结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虽然不要求写读书笔记,但是,教师们鼓励学生将自己欣赏的词、句、段摘抄下来,一段时间后展出并评比。中、高年级学生要求做读书笔记,每位语文老师都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去做读书笔记并且检查、指导、评价学生的读书笔记。每学期末,全校评选优秀的学生读书笔记。
(2)读用相结合:我们在打造书香校园特色学校的活动中,把开展人人参与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当作学校的重头戏。组织举行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歌咏比赛、古诗词配乐比赛,现场古诗作画比赛、唱经典比赛、诵经典比赛、乐器演奏会、最精美读书照片摄影展、书签制作比赛、书经典写经典比赛、手抄报比赛、英语讲故事比赛„„
(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一是每学年评选出“四个书香”,(“书香少年”、“书香教师”、“书香家庭”和“书香班级”)并将“书香少年”的照片、读书感言放大装饰上墙。二是读书活动奖励。每学年和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漳平分公司联合举办“新华杯”系列读书活动,如: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查字典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对获奖的学生给予物质鼓励(购书卡一等奖30元,二等奖20元)。
(4)读书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在开展读书活动过程中,大力推进“读书进社区活动。” 一是开展志愿者宣传活动。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政策、法律、交通安全等宣传活动;二是结对帮助一名小学生。
通过与灵地学校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健康快乐同成长”结对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书信、QQ、短信等方式互动增进了解,交流心得;三是演出一台文艺节目。积极参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倡导读书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10年6月,学校代表市教育局举办了 “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漳平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晚会”。四是开展一项社会调查。参加“啄木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意见建议,为推广普通话献策出力。
5.开展六项活动
为了给建设“书香校园”提供动力支撑,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抄、读、讲、写、演、画、做等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
(1)抄:每学年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2)读:一至三年级着重抓好古诗词诵读,抓好古诗背诵和晋级工作,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背古诗比赛;四至六年级着重抓好课外阅读,各班级根据推荐读物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开展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确保每生每学期有质量地读两本书。
(3)讲:各班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
(4)写:每学期与新华书店联合开展“新华杯”系列读书教育活动,如征文比赛、书经典写经典比赛、默写古诗词竞赛等。
(5)画:开展古诗文配画比赛。学生在诵读古诗后,根据古诗中的景物、人物、意境等进行古诗文配画。
(6)做: 每学年举行一次书签制作、读书手抄报等竞赛活动,并将优秀作品在宣传栏中展出。
回首走过的创建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不懈的实践追求是形成特色学校的保证,同时,要善于思考、会思考,找准支撑点和生长点,用“文化”滋养特色,用特色丰富文化内涵。
历数开展读书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发现,同学们的语言积累和阅读量明显增加,校园文化进一步活跃。学生参加省“海峡杯”征文竞赛和漳平市各项征文比赛均取得了好成绩;2013年5月,在漳平市英语讲故事比赛中,3名同学获一等奖,其中陈彦甫、林若晗同学参加龙岩市比赛获一等奖;2013年9月,在漳平市学生规范汉字现场书写大赛中,6名同学获一等奖,4名同学获二等奖,其中,江莉思、黄华凯同学参加省赛分获二、三等奖;2012年5月连洛尹同学在“幸福漳平青春当先”主题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2012年9月反映学校读书活动的文艺节目《新学堂歌》获漳平市中小学文
艺汇演一等奖并在漳平电视台展播;2013年10月学校选送的文艺节目《祖国之恋》参加漳平市“中国梦,爱国情”诵读大赛获一等奖。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情况报道于2011年11月21日、22日在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成长1+1》栏目播出。“我读书我快乐”理念以不可抗拒的姿态融入到每一个师生的心中,走进学校的每一寸空间。
教育工作,贵在实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育人环境明显优化,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特色日益凸显,校园文化和特色学校建设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近年来学校被定为福建省示范小学,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龙岩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龙岩市数学学科教研基地校。学校先后获得省课题实验先进学校、龙岩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今后我们将以长远的眼光,坚持不懈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打造书香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