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科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时间:2019-05-12 03:5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与科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与科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与科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马克思主义与科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研究生政治课

1.研究生的学习的启发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一课感想

孙熙国老师讲授的第一课,非常精彩,对我很有启发。孙老师在绪论中,讲到了方法和我们的关系。提到了学术的四个层次:学、识、才、德。掌握知识是最低层次的,毕竟比起记忆知识的能力,我们都比不过电脑。只是掌握知识的人没有不可替代性。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是更高层次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本科生阶段的学习有很多不同。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而研究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研究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研究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成为只会学习已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创造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解决时代的任务和问题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作为研究生,要时刻铭记学习的目的,培养能力,做有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研究,不能被繁忙的任务打败,不忘初心。这节课不仅是这门课程的第一课,更是研究生的第一课,对于我今后三年的研究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希望我能够以此为起点,圆满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今天的课程孙熙国老师讲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它哲学的特点。我感到收获很大。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相比于旧唯物主义,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作用。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我们要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马克思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强调了人的本质。这是认识世界的正确的方法。马克思重点强调了实践的作用,认为自我是通过实践体现在非我之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所以,一个人的动机、目的、意识、情感都能通过其实践表现出来。我们认识一个人不能只听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我们自己也要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今天的课堂,刘军老师给我们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方法。在讲之前,刘军老师首先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现在是否还有意义,是否已经过时。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刘军老师先讲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接着讲了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然后讲了马克思主义的三种解读模式。刘军老师的讲解生动而又引人深思。

其中,我对刘军老师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做了一些思考。在上这门课之前,我以为这门课并不能带给我新的知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停留在高中教科书上。但是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是难免教条化、唯一化。我们中学教科书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其实是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体系,这种解读模式曾一度适应那个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但在理论阐述上却是一种退化。要想真的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应该从政治回到学术、亲自研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摒弃之前预设的观念,从中体会马克思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当前,有一些人打着“与时俱进”和“创新”的旗帜,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其实这种认识本身就说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存在偏差。早在20世纪,布热津斯基、福山等人以社会主义的失败证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终结,以及西方政治制度及其价值理念的先进性。雅克.德里达却在《马克思的幽灵们》一书中,反驳了福山等人的观点。他认为历史终结论不正确,资本主义也不是最完美的制度,马克思主义是多元化的,有生命力的。托马斯·皮凯蒂也在《21世纪资本论》中通过大量调查和研究指出,由于资本回报率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贫富不均是资本主义固有的东西。也就是说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的问题仍没有解决。其实,我们往往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课书在研究,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社会科学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当代的科技进步,虽然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阶级冲突,也缓解了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外部压力,但却催生了资本主义技术奴役,以及资本主义危机的全球性扩张。所有这一切变化,并没有溢出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和理性批判。所以,我们仍要以正确的方法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不过时。今天的课堂,刘军老师接着给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方法。刘军老师先是接着上次课继续讲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经典解读方式中的以苏解马,以西解马。然后指出应当回归文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在讲解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时,刘军老师讲到了文本研究的解释学处境。解释者无法摆脱“前见”或“先入之见”,“前见”是历史赋予解释者的生产性积极因素,它为理解者或解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由于解读者所处在不同的时空,会发生视域融合。

马克思主义文本也是常读常新。因此,马克思主义研究既要追根溯源,又要返本开新,回到文本深耕原著,挖掘理论富矿。不同的解读者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于失败的苏联模式的和扭曲化的朝鲜模式,之所以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充满生命力,是因为中国能够大胆创新,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面貌,中国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焕发生机,中国经验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凸显。正如前几天在北大举办的首届马克思主义大会上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所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和思索无法绕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现实体现。”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肯定。所以,我们应当立足经典文献,返本开新,以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今天的课堂,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的双重维度:科学与人文,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把握认识的基本方法。

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与自然现象不同,包含能动的主体因素的参与,也给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体因素的参与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有两种研究倾向:追求真理性和规律性的科学维度和追求价值性和目的性的人文维度。然而,现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现状是两种认识范式发生了分立。其实,正确的态度应当是追求科学与价值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就是建立在科学与价值统一的基础上的社会科学理论。马克思关注人,具有人道主义情怀,他对当时人生存状态感到忧虑,并提出了改造现存世界的理论。今天的课程对我启发很大,作为一名理科生,从高中起,对人文社科方面的接触就不多。自然科学不知要关注自然规律,也要有人文关怀。要主动向现实靠拢,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在科学研究时也要把追求善美作为科学研究的内在旨趣,科学研究成果更多地造福人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是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著作主要分为3个部分: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恩格斯对对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评价;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评价。由于时间关系,林老师重点介绍了第一部分,即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都是黑格尔哲学的信仰者。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最著名的一个命题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现实有其存在的原因和依据,所以合理,但这无关乎道德。比如,德国专制政府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德国人民的劣根性,既自私又软弱,没有斗争的毅力,那并不是赞扬专制政府。黑格斯哲学,包含辩证的方法。现实事物有存在的依据,但一旦其存在的依据发生变化,它又将走向灭绝。也就是说黑格尔对现实事物持有肯定的理解,也包换否定的理解。按照黑格斯辩证法,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探索社会不存在终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存在终点。然而,黑格尔却得出完全相反的观点。这是因为黑格尔哲学是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哲学“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他的方法,而是他的体系。这决定了黑格尔不能从他的辩证方法中作出明确的革命结论。虽然黑格尔哲学存在局限性,但是却能帮助我们得到对世界的终极认识的相对真理,意义非常大。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做了批判,但对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做了明确肯定和批判性继承。而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态度。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变化过程。更重要的是,从恩格斯的前述思想中可以学习到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原则。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应坚持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既认识到其局限性,也应承认它们的理论贡献、思想价值。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对待马克思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是学术探讨的重要资源,最核心的看法是成立的,当然也存在局限性。我们在研究中,在自己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对前人既要敢于质疑,又要保持敬畏,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样才能超越前人。7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启示

今天的课堂,白雪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列宁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重点讲了《论粮食税》的产生、内容和意义,以及列宁的社会主义观、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最后总结了列宁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之启示。

《论粮食税》 是列宁论述苏联过渡时期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文章。文中阐明了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建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正常经济联系、巩固工农联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问题。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对推动当时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政策从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的全面转变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指导经济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其中,我对于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启示有很多思考。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是从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它有效地指导了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其对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我们党在50年代所领导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新经济政策和我国改革开放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新。有诸多相似之处。比较《论粮食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看出二者都是从实践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其次,二者都认为在经济情况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需要发展生产力,加强商品流转,经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第三,二者都提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列宁提出向国外以及国内资本主义学,向国外国内的资产阶级专家学习,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同样是在国外和国内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学习。第四,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专政,二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列宁采取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经济命脉有由国家掌握,而邓小平采取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方式。总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要完全照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坚定性和建设道路的迂回性的统一,坚持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大学生现实

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社会现象的解读以及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情感、学习与研究以及生活方面三个方面的分析,浅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大学生现实生活;指导意义

一、理论界定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揭示各种不同社会现象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对人类本身的行为所形成的社会活动进行认识之后所建立的知识体系,是以理论形式反映人们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相统一的辨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简言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解决具体问题,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发展的眼光看实物,以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问题

(一)恋爱问题

大学生处于日渐成熟的年龄,爱情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恋爱中的矛盾,单身时的寂寞,无论恋爱与否,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感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这个时候对于爱情要拥有辩证的态度去面对,客观地分析其利弊,才能做到无论是单身还是恋爱,都会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不断完善自身。

恋爱就像是将两个原本坚固独立的世界融合到一起。两个世界所有的好,中和之后或许不会看上去更好。但这两个世界所有的坏,所有的负能量和坏脾气,加在一起却是双倍的坏。每个人管理自己的情绪生活,要比兼顾其他人容易太多,所以恋爱中难免有矛盾,需要两个人相互磨合。驯化爱情是一门选修课。如果你选,一定要勇敢,勇敢的割掉自己的棱角,勇敢的去爱那个人的好与坏,勇敢的去牺牲,去放弃,去接受,去相信。并且记住,即便最后是以分手结束,也要尽量优雅的离开,感谢从这段经历中得到的成长,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能够做出选择并且下定决心的人最后都会有所收获,徒劳的则是那些左右摇摆的,单身的时候迫不及待的想要恋爱,爱着的时候又频频回望自由的生活。单身不得潇洒,爱时不能享受,才是最痛苦最不值得的事情。所以,无论如何让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去变得更好,只为尽情变成自己喜欢的自己,朝着自己想要的目标进步。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去尽情享受单身的狂欢,勇敢承受爱情甜蜜的负担。

(二)学习与研究

我国一直以来面临着三大教育难题: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在中国?和零诺贝尔(科学)奖现象。这三大教育难题的解决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系统研究方法,产生三大教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育难题的原因是多元的,解决的途径同样也应该是多元的。在推行教育改革过程中,国家、社会、学校都应当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氛围,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发生在学校范围内,而且整个实现过程要靠大环境。杨振宁先生说:“美国、中国的教育各有所长。美国的教育,着重培养思考新的方法,这适合20%的优秀学生,对其余的80%学生则是不利的。中国则与之相反。用中国的训练方法,可以使80%的人成才,但不利于培养冒尖的创造性人才。”可见,中国的教育也有自己的长处。因此国家和学校需要认真调整大学生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实现科教兴国长远目标。

大学生面临着另一个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学位论文的写作,这是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书与毕业证书的前提保障。写作强调论文的学术性和结构的逻辑性,另外,在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环节—— 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很多学生不了解有哪些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了解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性和核心范畴,更无从去谈如何在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使用何种研究方法。在不知何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情况下,确定研究方法时就容易凭空捏造。所以学习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学位论文的写作及其它的论文写作都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三)生活与思考

再者,通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大学生要学会在单向度化程度严重的当今社会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避免人云亦云。分析近几年我们身边发生的不和谐事件,比如邪教组织伤及无辜,钓鱼岛反日活动打砸抢烧同胞,被人洗脑后执迷于传销组织,这些都是因为个人缺乏独立思考、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容易盲从容易被不法分子煽动所造成的。

另一个现象是近年来还有一些年轻人抱怨社会和祖国,一味崇洋媚外,贬低、否定革命,丑化英雄,美化叛徒,虚构歪曲历史,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和其历史地位,美化中华受侵略历史,这些深入体现了历史虚无主义不良影响与危害,它抹杀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爱国主义,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理性分析其原因,努力建设更加 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进步完善的社会体系。同时坚持保护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精神财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实现兴邦伟业,成为令国人骄傲的强国!

三、总结

不断的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的理解,并且学会在生活中不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仅要求我们从生活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更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用理论指导生活,用生活丰富理论,这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镜江.论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J].1988/03.[2]王伟光.简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基本原则.北京社会科学[J].1995/02.[3]庞跃辉,许尚立.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高等教育管理[J].2011/01.[4][德]马克思•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百度文库.2014/4/19.[6]袁祖望.“零诺贝尔奖现象”与中国教育——与瞿葆奎先生、熊川武先生商榷.北京大学教育

评论.2004 年1 月.4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小结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会

摘 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我们研究生应当好好学习,提高了理论思维能力和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法。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

通过这五周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我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跟体会。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最先进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流入中国起,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量。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理论思想对奴役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解放思想都提供了伟大的思想武器。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历史决定论,或者生产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方法论,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就研究社会现象而言,人文科学方法论主张以理解的方法或方法论个人主义开展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论则是一种主张以实证的方法或方法论整体主义开张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他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知识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具体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谈论我通过学习该门课程所得到的收获。

一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和特点

从词源上讲,“方法”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之意。在西方,“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其意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在现代,方法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准则、程序、线路以及工具、手段和途径。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

二、世界三。二是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把握客体。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创造性和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本质属性,离开了创新和开放,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会成为抽象的教条和僵死的公式。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历史领域,我们不能撇开马克思。但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坚持。要反对“过时论”和“僵化论”两种错误倾向。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流派众多,提出了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等等。

以上所有这些方法都表现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科学主义(又名实证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范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二是人文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阐释学的方法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待当代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批判的和开放的态度。一是批判的态度。所谓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二是开放的态度。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体系

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品格。开放是生存发展之源,这是行之于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一个事物只有开放,不断地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对内在环境进行革新改善,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是这样。

一个系统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开放,一是对内开放。首先是对内开放。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必须保持互动的开放性,这个系统才能对外保持开放性。其次是对外开放。系统只有不断从环境中吸取新能量,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也是如此。

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发展自己。

四 当代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基础,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研究思路,对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使我们认识到了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学术理想,逐步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

使我们关注当代中国和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重大成果。

使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在学术创新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注重理论和时间的结合,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在加强自身思想素质建设的同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了解现实社会的状况。总的来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建设和谐的社会的必备因素。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朱晓阳,赵旭东.社会科学方法研究[J].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2] 田佑中,刘江涛.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J].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7 [4] 张晓丽.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63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3000字)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不能因此而将和谐社会简单地理解为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马克思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3页)。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是人为设计的,更不是固定不变的。从哲学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为没有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矛盾,对其内涵的科学把握也同样需要建立在矛盾基础上。从矛盾视角来看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矛盾的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双赢或多赢的动态的和谐状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了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的多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类型和性质,正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及特点,正确选择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和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和无矛盾的社会,如何从社会矛盾的角度去评判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和水平?如果可以为和谐社会制定一个可操作的标准,那么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指标:其一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其二是解决矛盾的能力;其三是预测矛盾的能力。

其一是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指矛盾的性质和对抗程度。我们应防止出现对抗性的矛盾,要及时化解容易激化的矛盾,决不能积累矛盾和激化矛盾。

半个世纪前所界定的人民内部矛盾,已因各自的利益差别而逐步转为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经济领域中,是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带来的多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以及分配不公、失业与就业的矛盾。政治领域中,是党内矛盾、党政矛盾、政企矛盾、干群矛盾以及宗教民族方面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干群矛盾甚至成为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思想文化领域中,是改革开放中构成的新观念、新思想与各种不适应改革开发的旧思想、旧观念之间的矛盾。至于这些矛盾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是群体性事件多;对抗性增强;利益性矛盾突出;发展趋势更加复杂多变;在群体、城乡、地区、行业等方面的差距中,贫富差距则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全局性矛盾。还有各社会阶层之间,如工农之间、先富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脑力与体力劳动者之间、干部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也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矛盾。

如果从矛盾视角将我国当前社会与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加以对比,就会发现有以下几点不同。首先是矛盾表现形式不同。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表现为显性、易察觉;而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矛盾是隐性的,不易发现的。其次是矛盾表现强度不同。当前社会的矛盾是比较强烈的,有时局部甚至表现为冲突式的矛盾;而后者的矛盾则是比较弱化的和缓和的。第三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矛盾面前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这一点可以视为二者的本质区别。当前社会人们在矛盾面前,多是处于被动地位,即被动地去解决矛盾;而在未来的和谐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处于主动地位,即能够掌握有效机制进行预测,控制和解决矛盾。

其二是解决矛盾的能力。即矛盾出现后应该有一套机制使矛盾合理、顺畅、尽快地得到解决。

我们党继承并发扬了党几代领导人善于发现矛盾、及时解决社会矛盾的优良传统,从当前社会的现实矛盾出发,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解决社会发展矛盾的一个总的原则。

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中,调解机制发挥重大作用。现在的矛盾化解主要分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类,各类调解机构和资源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针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交叉性、复合性、相关性不断增强的特点,应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强、权威性高、公信力大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通过不断加强各类调解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减少相互抵触和消减现象,使之更为有效地发挥调解资源的功效。同时要特别重视社会调解资源的引入,确定社会调解机构的独立性和平等地位,使之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其三是预测矛盾的能力。即在矛盾还没有显现时对其进行预测,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从实现和谐社会的进程来看,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而且是需要不懈努力和奋斗才能推进的动态过程。社会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形式,社会矛盾则可视为最复杂的矛盾形式。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正值社会矛盾的易发期、多发期和高发期。因此,社会矛盾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长期性。正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性的特点,我们要把握规律,由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预防,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首先要拓宽表达渠道。在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利益差别的环境中,每一种利益群体都需要足够的空间和渠道,表达意见,宣泄情绪,参与政府决策,捍卫自己的权益。因此,进一步拓宽表达渠道,让公民有表达意见的自由,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利,是疏解社会对立、化解矛盾的必要路径。当然,在拓宽表达渠道的同时,也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党和政府则要建立规范的对话、协商和处理问题的反应机制。其次,是要建立“事前”预警机制。立足于“治早”、“治小”、“治好”,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情报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通过认真细致地排查梳理,未雨绸缪,形成指挥统一、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处置有效的应急机制,牢牢把握处理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综上所述,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其和谐性体现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它是能够尽早地发现矛盾,尽快地解决矛盾和尽可能地预测矛盾的社会;一个有矛盾而能妥善解决、有差别而不对抗的社会;一个多质、多元的“和而不同”的社会;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进程中实现和谐发展的社会。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其本质特征,则可用“安”与“活”两个字,即“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其含义就是“安而不乱”,“安而不死”,“活而有序”。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防止片面强调和谐而走向极端,使人们产生误解——尤其是对人民群众来说——认为和谐社会是完美的、没有矛盾可言的社会。这种误解一方面容易使人们期望过高从而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可能使某些人陷入空想,从而忽视了实现和谐社会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党从实际出发,依靠全党上下同心同德和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通过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完成实现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方法论

1、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了问题便不会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这一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必须以研究问题为中心,始终包含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矛盾的集中反映,问题中包含了时代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之中。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在于以问题为中心。

围绕问题而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社会科学理论产生于问题,它的发展是为了解决问题,它的生命力就是提出和解决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

直面“中国问题”是社会研究的根本要求。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我们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这些原则及指导意义:☆: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表明,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这就是所谓的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到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能损公利己,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老工业基地复兴等计划,坚持共同富裕为目标等等,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重视结构性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原则,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三、层次性原则系统的层次性,揭示的是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对系统的层次性研究表明,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各个层次问题和各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实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开放性原则: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国家社会各个方面不再封闭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取世界资源为我国发展所用,促进本国发展。

3、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是矛盾。矛盾与和谐是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运动,共同贯穿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始终。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矛盾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是不存在的,社会矛盾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和谐则是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稳定的社会,一个利益协调的社会,一个拥有化解矛盾冲突机制的社会,但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拥有这套化解矛盾的机制,由此可以保证我们的社会在矛盾与冲突中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最终构建成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如果不能正视社会矛盾,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化解矛盾,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和谐社会;只有善于发现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要在不断协调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首先,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来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矛盾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和谐。其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来看,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社会发展系统中的各种矛盾。再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机来看,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4、联系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并说明基层调处干群之间、民商之间发生的矛盾时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外因: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处于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因:利益失衡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根源,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种仇视心理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引发的干群矛盾。城镇拆迁、旧城改造及开发区建设征地用地过程中出现的干群矛盾。官僚主义作风引发的干群矛盾。村委会选举不透明、不民主引发的干群矛盾。因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显失公平引发的干群矛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引发的干群矛盾。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当今社会矛盾呈现出以下复杂特征:1.非线性,2.不确定性3.动态性4.开放性。乌坎村村委会将一块集体土地卖给开发商,几年来在当地居民不知情的情况下3200亩土地陆续被政府贩卖,卖地款项达七亿多元人民币,而补助款只有500元,其余全部被当地官员私吞,盗卖村民土地准备兴建滨海新区碧桂园的开发商为祖籍乌坎的港商陈文清,他于80年代成为香港的广东海陆丰商会会长,同时也是广东省人大代表。当地居民屡次上访无果,近期仅存的一块土地被卖给地产开发商,激发当地人于2011年9月21日游行示威,22日派出军警镇压而最终引爆骚乱。

“乌坎事件”的启示:社会管理得好不好,不在于是否存在矛盾冲突,而在于能否很好地容纳和化解矛盾冲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迫在眉睫。

5、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

问题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入口,已成为共识,关键在于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从哪来?我认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来自于社会矛盾。问题是对矛盾的理性把握,问题意味着矛盾,但问题不同于矛盾,矛盾的存在于主体意识到矛盾是两回事。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框架、知识结构、利益取向、价值追求和立场等不同,因此面对同样的矛盾时可能会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问题。矛盾虽是客观存在的,但问题并不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矛盾都可以提升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要想把主体之外的矛盾转化为主体意识中的问题,就必须依靠理性的力量。社会科学研究要想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学术价值的“真问题”,仅有“问题意识”还不够,还必须要有问题的“质量意识”。“问题”越有质量,“理论”才会越有分量因此,就必须要善于透过矛盾,提出问题,懂得科学合理地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转化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时社会中的矛盾,而社会中的矛盾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问题也在不断更新,这种发展变化推动着理论——“问题的理性解答”的创新与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要想真正做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就必须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深入了解社会矛盾,从而分析存在的真正问题。作为新世纪的学子的我们,更应该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坚定自己的立场,始终做到以变化发展的矛盾为中心,切实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促进问题的解决。

善于从社会矛盾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科学回答时代的重大问题是社会科学创新的根本途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是衡量社会科学合理性与价值的根本标准。

6、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以及利益分配,分析一下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局限。阶层功能主要体现在分析社会中层结构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两方面,阶层是因资源在社会内部的不均匀分布而形成的团体。阶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特定的劳动分工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作用,从而导致社会资源在不同人群中的不均匀分布,进而在不同人群中出现了阶层。阶层源自阶级,表现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改革开放前,我国呈现“2+1”的社会结构,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不仅形成了一些新的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从农民阶级、工人阶级中分离出来,而且在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新的阶层。在农民阶级内部,已经形成了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农组干部、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等不同阶层。在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公务员、知识分子、蓝领工人、白领工人、退休职工、企业家和个体劳动者等不同阶层。

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看,阶层相对于阶级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可以更精确地描绘社会现实。相对于阶级分析应用于社会政治现实的“质”的把握,阶层分析的基本功能在于对社会关系的“量”的说明,在于对一定框架下具体社会关系理论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具体来说,它包括两大理论优势,一是能够提供比较大的信息量,二是能够深入到阶级内部、阶级之间和阶级之外的“中间地带”,具有分析社会的特定视角。

阶层分析法以劳动方式、收入方式、收入水平和社会心态等多元因素为划分尺度,从社会关系的不同侧面,多方位、多视角地划分阶层,可以较为具体地研究各阶层的特殊利益,分析不同阶层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另一方面,从社会政治生活的现实角度看,阶层分析弱化了社会团体间的差异,淡化他们之间的利益分歧与矛盾,不仅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扩大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下载马克思主义与科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与科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2(3000字)

    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对于具体的社会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share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 题目: 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 由于自然、经济......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心得

    1评: 第一章让我想到了孟子,大量排比,雄肆磅礴,酣畅淋漓。“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深入深出假学问、浅入深出装学问、浅入浅出没学问、未入即出非学问,深入浅出才是真学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通过听取老师的讲解,我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简单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马克思历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方法论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通过听各位老师的讲解,我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比较深刻的体会。总体来说......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外语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 1、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何在? 由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性质和研究特点不同,必然带来方法论上的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心得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心得 这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通过听各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的讲解,我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比较深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2015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方案 及考核说明(2015)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通过深入学习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