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教师》读后感: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
《致教师》读后感: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有针对性的加以剖析、研究。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印象较深的是《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和《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这两篇分别阐述了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和如何师生共同创造幸福。最近我们经常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工作太多太杂,孩子不爱读书等问题。我们也看到了新闻报道孩子因为作业、成绩等问题而自杀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想无非就是老师,学生都没有从教育中享受到幸福的感觉。那么如何做到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呢?
在《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这篇中朱永新老师提到关于幸福的名言妙论尽管各部相同,但都基本揭示了幸福的基本的特征——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的。教育,恰恰是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是教育是让人们幸福的事业。那为什么有部分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无法享受、体验当中的幸福呢?我们再来看看两篇当中都有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最大的幸福来自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幸福在哪里?在自己的梦想里,你大胆的去想,大胆的去努力。人要不断的超越自己,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现在回想一下你为什么会抱怨,是不是没给自己定期设定一个目标,而是让自己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状态,没有成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呢?作为教师的幸福有两大:一是孩子,二是来自专业成长带来的事业成就与生命尊严。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个生命,关注到每一个日子,关注到每一个程。让老师和学生的生命都能得到丰富的滋养和最美的呈现,那么就做到了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
第二篇: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 让学生体验幸福教育
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 让学生体验幸福教育
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青山高中)创始于半个世纪前,几易校名,数迁校址,伴随着新中国的步伐,不断发展。1980年该校以“思想美、仪表美、语言美”的“三美教育”轰动全国,成为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发祥地。学校历来重视素质教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全国红十字模范校等。作为首批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学校之一,出色的民族教育管理使学校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级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通过开展“幸福教育”,坚持“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让学生体验幸福教育”,走出一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品牌、全速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个好的领导集体能打造出一所好的学校”的科学发展观。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领导开拓、创新、务实、勤政,依靠全体教职员工积极进取,共同努力,办学绩效显著,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教育到底为了什么?这是很多人都思考过的问题。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校长高惠洪一直对此进行着不懈的探究。他从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到学科带头人,再到校长,亲眼目睹了几十年教育的变迁。尽管2005年高中就已进入新课程改革,但应试教育的惯性,唯分数论的根深蒂固,仍然把考试看成目的,教育偏离了应有的本意。学生成为知识的附庸,学生个性不断泯灭,学生尊严在消失,人际关系在异化。同时,教师的压力日益加重,职业倦怠越加严重,教师职业幸福感普遍下降,学校生活的幸福正在校园中不断失落。
对于这样一所有着五十多年文化底蕴,正处于高原期的中学来讲,必须要有新的理念来引导,才能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青山高级中学校长高惠洪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活,人生活的目的就是幸福。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一命题的实现,正是一个校长的使命和个体价值所在。
青山高中有许多老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在这里教学,也有相当数量的年轻教师当初就是这里的学生,他们都有一种“青山”情结,携手为青山的腾飞贡献青春。高惠洪校长也是其中之一,从大学毕业到青山高级中学担任一名普通教师,再到走出该校后的四年又公选竞聘青山高级中学的校长,带着这样一种信念走上领导岗位后,提出了“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开始了“幸福教育观下的高中教育行动研究”的课题探究,旨在以课题研究促进师生对办学理念的深化理解,引领整个学校的发展。把青山高中建成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幸福教育”课题顺应了全体青山人的愿望,也顺应了素质教育核心的时代发展需要,得到了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高度重视,被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同时也为学校鼎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探索了新路。学校教育中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教育的幸福是什么?青山高级中学人认为:幸福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幸福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辩证统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教育学作为面向整体人性的学科,教育观照下的幸福无疑与哲学的幸福概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又有自己的倾向性。首先,教育学的幸福是针对个人的,对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人予以同等的尊重,相信他们都是完整意义的人;对个人的各个层次的情感感受予以同等的尊重,相信它们都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内容;相信个人的幸福主要不是看它是否符合别人的、成熟了的、标准的、成年人的幸福标准,而是看它是否与他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其次,在教育学的幸福中,所谓的“社会伦理标准”是相对的、多层次的、能够被学生理解的“群体”标准。再有,最为特殊的是教育更注意幸福的发展意义,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不仅要自问:“我们一辈子都在吃苦,我们现在幸福吗?”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或许每一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在青山高级中学却有了统一的认识:教育的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教育的过程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换句话说,为了学生的明天,意味着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为了学生的今天,意味着学生正在接受的教育过程本身应当是幸福的。
青山高中开展“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于教、有待于学的情感内容,这样“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二是把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这样“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教育”。幸福教育的建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谈到叶老的这句话时,青山高中人从幸福教育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教育是为了不需要教育,这在幸福教育上表现为对幸福能力的重视,幸福能力表现为发现、创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能力。教师的幸福能力比学生强,教育就是以承认这种差异为前提,以改变这种差异为任务。幸福教育无非就是把教师这种相对较强的幸福能力转变成学生的内在素质。”在实施幸福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有其独特的做法:
一是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教师的幸福生活就是教育幸福。为做到这一点,学校为教师每人买了《积极心理学》、《哈佛大学的幸福课》等书籍加强理论学习,邀请各地幸福教育的专家教授来校作报告,组织教师开展了“幸福教育需要智慧”、“构建幸福的班集体”等主题的教师论坛及专题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提升了教师的幸福观和感知幸福、享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进一步使广大教师明确了教师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是教育的必需。实践证明,幸福教育的建构离不开教师的幸福,学生的幸福是以教师的幸福为前提的,没有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可言;教师幸福来源于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对话,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可以说,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学生幸福,没有学生的幸福同样也不存在教师的幸福。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感受那种从职业中获得的创造感、尊重感与艺术感。
二是让学生体验幸福教育。首先,建构自我扩展的德育。让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帮助他们学会体验幸福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幸福的生活应该是道德的生活。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享乐不等于幸福、损人利己不是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个性化德性的幸福,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基于这种认识,青山高中的主要做法:一是以德育为首,引导学生过一种道德的幸福生活。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网络建设,确立全员都是德育工作者思想,把德育工作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二是通过优化德育途径,提高德育实效。学校坚持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文化典籍中的德育资源,赋予“仁、义、礼、智、信”现代内涵。2008年11月,学校成立了慈善志愿者协会,以培养学生慈善意识为主开展各项慈善志愿者活动。2009年,学校又在高
一、高二年级开设“幸福课”,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学会感恩、懂得如何获得身心健康、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等等,让学生感悟幸福的“秘密”。
其次,建构知情统一的智育。智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场景,是学生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打造“幸福课堂”、“魅力课堂”作为“幸福教育研究”的切入点,这是青山高中幸福教育研讨的主要立脚点。学生正是在课堂生活求真、求善和求美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师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才最终得以实现。几年来,青山高中一直致力于探索有效的课堂就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现代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科公平与效率”等课题的研究,极大促进了教学效益的稳步提升,师生在“相同的起点更大的提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再次,建构身心统一的体育。现代体育已经由手段论转向目的论,即把体育运动的目的放在参与者自身满足的目标上。身心统一的体育不仅使学生充分感受运动所带来的愉悦,而且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学校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选课制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健美操、乒乓球、篮球、足球、国际象棋、羽毛球、排球等课程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幸福教育的行动保障
几年来,青山高中以课题研究来促进幸福教育的实施,推动了“幸福教育”的深入开展。为此,学校确立了课题研究专家指导保障系统,通过专家指导下的行动研究提高幸福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师生教育生活中的幸福体验,提高师生的幸福能力。研究中,学校取得江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无锡高等师范学院、无锡市教科所等大力支持,邀请了江南大学副校长、博导冯教授担任课题研究的名誉顾问,《幸福教育论》作者、上海师大的刘次林教授为课题理论顾问,无锡市教科所的胡麟祥所长为课题研究指导顾问。另外,学校还聘请教育学院的副院长沈贵鹏教授和王树洲教授等7人担任课题专家组成员指导学校的课题研究。这是促进学校发展、实践幸福教育理念不可缺少的条件。专家进校活动带来了新的教育视野以及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外力引入打破了学校原有的封闭状态,实现了外来因素和内在因素的重构,为学校的“幸福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总之,青山高中开展的幸福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作为教育本身又是一项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事业,幸福教育作为一项关系整个民族未来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首先,幸福教育需要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表现在法律政策方面,表现在财政的支持力度和监督保证上。其次,幸福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要鼓励孩子学会生存,教育孩子学会做人,要让孩子在挫折和选择中,培养幸福的品质。再有,幸福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学校的周边文化、社区以及媒体等,都应为幸福教育的实施创造重要条件。
令人欣喜的是:青山高中所开展的幸福教育研讨和课题开题活动,受到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这也印证了当前人们对幸福追求的普遍渴望,也预示着青山高中探索“幸福教育”的道路一定会走得更远。
高惠洪校长说:“‘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是学校不懈的追求,我们开展幸福教育旨在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实施‘幸福教育’,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的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于幸福的终极追求。为此,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努力!”正是出于这种责任与使命,全体“青山”人齐心协力,带着极大的热情和勇气,为了创建幸福的校园,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不断去努力、去实践、去奋斗!(宏火张武伟海霞)
第三篇:让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阶段性总结
让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
——石麟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幸福人生课题研究总结
学校的发展核心问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我校领导层高瞻远瞩,以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制定了教师三年专业成长培训计划,以理念为导向,以学习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立足农村实际,充分发掘各种资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现就一学期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基本理念
众所周知,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口号,坚持以三个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1.“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学习是途径,反思是关键,创新是活力;均衡发展则意味着人人参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定位。2.“调动内需,促进成长。”教师的内需是其学习、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创设条件,营造氛围来激发教师内需,提高工作积极性;再辅以任务驱动,明确目标导向,形成自我实现目标的高层次需要,最终走向自觉进取,促进成长,这是学校的另一个工作策略。3.“赏识教师,激励成长。”学生需要赏识,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任何一个人,工作被认可、被赏识,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特别是我们普通的教育者,一线教师更是如此。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教师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这是我校教师成长的评价观,学校对教师个体的期待、赏识就是最为朴实,也最为有效的激励。探索与实践
一、寻求活动新形式,促进交流共发展。
教师素质的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1.每周论坛——开辟交流平台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认为教师知识结构必须不断调整,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学校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发挥的一个舞台,也应该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由此,构建学习化校园,倡导学习化教育生活,是新课程对学校、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经过一阶段的学习思考与策划准备,结合课改要求与学校实际,尝试开展“教海扬帆”青年教师沙龙论坛活动,每周确定沙龙主题,采用专题讲座、漫谈交流等形式,话题涉及教育热点、实践发现、学习反思、困惑对策等进行交流。在“每周论坛”活动中,还设置了主持人、主讲人,这个设置意味着一种责任的下放。责任感驱使主持人主讲人认真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加强学习、勤于动笔。教师在这个过程的锤炼中,获得较佳的状态并展示了自我,从而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成就。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每周论坛”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我们强调了几个要求。
(1)人人参与。这也是一个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对这项活动不回避,或主持、或主讲、或记录、或漫谈、或争议思考„„人人参与,那就意味着这项活动做有所值。
(2)认真准备。“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要求主讲人要提前一周把讲稿送交主持人审阅并共同交流、完善,以确保发言稿的质量。
(3)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4)学以致用。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如何在交流中借鉴,在反思中改进,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教育。这一点是“每周论坛”的归宿之一。
“每周论坛”活动的开展,开辟了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了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每周论坛”不但是教师学习的交流平台,更是教师参与的锤炼天地。2.研训结合——提高教研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研方面,各教研组固定每周有半天的教研时间,全校确定一个学期总的教研主题,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大主题和本班实际确定自己的子课题开展研究,教师定期以公开课的形式就该课题研究情况向教研组做汇报,并为大家做本课题的专题讲座。教研组结合公开课的实施情况也向教师提出建议,以便更深入地做进一步的研究。学校从说课、集体备课、开课到评课,规范了教研活动流程,并围绕主题规范整理形成各环节文字材料。如围绕教研主题,结合课例,开课教师需要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组织者则要整理教研记录、教研小结等各种材料。在活动中,教师感受到教研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工作,从而行之有效,言而有物。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为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我校以“材料集成”为手段,促进教师系统整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先后整理汇编了《探索》(第一卷)、《求实》综合实践专辑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手记、心得体会与学校教研材料汇编。3.校本研究——促进反思成长
我校依据市、区教科室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石麟小学关于加强校本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切实指导教师们开展研究。目前,全校所有老师都参加了校本课题的研究。各课题组定期开展研究活动,如:会课、评课,每月邀请教研室专家来我校指导研究,开展讲座、沙龙等教研活动,使研究正常化、实效化。同时加强加强校本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整理督查,包括论文、总结、典型教学案例(包括公开课、研讨课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等。要求每位教师每月撰写一篇研究反思,定期出刊《石麟教研》,刊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总结、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为展示教科研成果搭建平台。还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汇编成《草根精神 大树目标》研究专集。
我们依托本土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在总结了《诵读与写字》校本教材成功开发的基础上,再次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研讨、反思,进一步开发了《诵读与写字》新版校本教材,教师在研究中提高了科研水平,促进了教师向研究型的转变。4.分层培训——实现阶段成长(1)新教师入门培训
主要指刚参加工作1-3年的青年教师。一是引导他们做好角色的转换,主要由学生转为教师,对他们加强工作责任心教育,以及组织能力的培训。二是狠抓教学常规,在备课与上课、作业与辅导、听课与评课等方面着重指导。三是实行师徒结对,我们对每位新教师配备1-2位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为师傅,在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校外工作中进行“知、能、操、行”的传、帮、带。四是建立学校考核制度,考核项目有写一份合格的教案、上一堂教学汇报课、写一份教学体会、设计一份活动方案、组织一次公开班队活动、写一份全面的工作总结。(2)青年教师培训
主要指工作3年以上的青年教师,他们是一支充满生机,乐于进去,奋发向上,大有希望的队伍,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坚持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业务上压担子、放手使用;生活上热情关怀,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他们上一个台阶。在培训中,我校仍将以“以老带新”、“ 以优带新”、“ 以学促新”、“以优促新”等方式,牵动整体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将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训,即指导备课——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推进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组织各种考试竞赛活动强化教师自主培训,加快成长步伐。每学期组织同课异教,异课同教,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期末开展教案设计比赛,着力提高教师独立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的能力;精选教育教学过程的典型案例,让教师进行理性分析,提高教师理论与实际结合运用的能力;组织多媒体课件设计竞赛、读书知识竞赛、诵读能力竞赛、话题辩论赛、体艺特长和书法绘画表演赛等多种方式让教师在培训中享受成功。(3)班主任培训。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负责人,有些自身素质具备的青年教师已经担起了班主任的重任,但如何更好地做好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当好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还需要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带领他们学习各项班主任工作法规,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班主任培训班,定期学习,记好读书笔记和心得,请校内的市优秀班主任做具体工作实践中的指导教师,以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培训工作从帮助青年教师熟悉班务工作的一般任务开始,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班务活动,如何根据不同儿童的个性特点进行有效教育,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好与科任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等等。(4)骨干教师风格培训
主要指5年以上的青年教师。一是以科研为先导,没有科研的教育是脆弱的,我们要求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寻找研究专题;二是以能力为关键,我们主要抓掌握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和创新的能力。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让他们开拓思路,接受教育新思维。在学科教学中要求做到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要做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学科产生较浓厚的兴趣。5.网络互动——拓宽交流渠道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网,拓宽交流渠道,教师们在网上评课、备课、研讨,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网络互动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二、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工作转型。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我校依托现有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改变行走方式,成效显著。
参加研究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从几十篇的教学反思中发现学生逐步形成了有序的研究方法,学生感到有问题可提,研究问题的方案趋向于有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有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魏校长主持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涉及语文、数学、品社、科学、音乐等各个学科,具有实效性,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并形成了中期研究成果报告,研究正向纵深稳固前进。
杜校长主持的《语文、数学教学模式创新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的研究》也进行了研究,收集了不少过程性资料,并在指导实际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打造校园名师,促进个性张扬。
我校相继在各学科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发挥校内名师的示范性,促进名师风格的形成,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实现共赢。1.赏识寻优——张扬教师个性。教师存在差异,或专长理论研究,或专长于课堂教学,或专长于活动组织,或专长于指导带教„„因此学校坚持用赏识的眼光寻找教师的优点。一个个教师的优点被发现,被肯定。教师在这种状态下,不断地树立自信心,激发工作热情,奋发工作潜力。因人而异,赏识寻优,正是张扬一个个教师的个性,促进专业成长。
2.骨干培养——提高专业水平。学校发展的真正支撑是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学校必须注重支持、培养骨干教师。我们支持了市级骨干教师的培养,同时有意识地给教师压担子、促发展,培养校级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凸显了教师在学校的影响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树立了学校首席教师地位,不仅肯定了教师,促进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也营造了一种氛围,带动着其他教师的成长。
3.活动推介——塑造校园名师。名师之“名”必须扬“名”,我们努力争取各种机会,鼓励教师参与,让教师在各级公开课、校际交流课、带教示范课、中心校本培训等活动中展示、推介。同时创设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主持、评课发言、学习交流等活动中加以锤炼,凸显能力。不同的教学风格张扬了个性,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正是形成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尽管我们在促进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做了不少工作,但还很不够,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和形成学校发展的整体风格和特色,并逐渐形成学校的文化内涵,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好的外部熏陶,让每一位教师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让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
——石麟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幸福人生课题
研究总结
石麟小学课题组 2013年6月
第四篇:教育就是让人幸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教育就是让人幸福
作者:王三阳
来源:《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年第01期
孔夫子曾经不厌其详地罗列出人生的各个阶段的感悟。对于这位圣贤,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在于不断地追求生命的崭新的境界——日高日远的攀升,日甚一日的超越,带来的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崇高和伟岸。而这,对于儒家学说,就是莫大的幸福。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引人回忆。一个人成功诞生之后,他的灵魂会忘记原有的形式上的知识,而学习就变成了重新收集知识或者尽量不要遗忘的问题。知识就在我们的灵魂中,通过理性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知识。而发现得愈多,我们就会变得愈完善,这种趋向完善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幸福的过程。
中外的先贤,不但不约而同地将教育的鹄的定位为对于幸福的追索和寻求,而且坚定地认为,这种看似飘渺抽象的幸福,是可以获得的,是触手可及的。
因此,教育的目的远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模糊,那么神秘,它的旨归就在于让一个渺小的个体经过教育而具备知识的积累、思维的缜密、意志的磨炼、思想的深邃后,找到人之为人的尊严,寻到生命存在的价值。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权利,拥有了这种权利,利用了这种权利,一个人便可获得他无上的幸福。
然而,我们在享受教育的时候,却未必感到幸福,甚至时或感到痛苦。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只是着眼于琐碎而没有剔除浮盖在教育表面上的尘沙去探寻它的本质,是因为我们只是关注个人的点滴忧伤而忘却了去追寻教育本来具备的宏大的叙事,是因为我们只盯着物质的需要而背弃了精神上的引领。
那些作为痛苦和焦灼的存在,那些作为浮华和繁琐的呈现,就日日纠缠着我们,居心叵测地将我们的目光变得短浅,意志变得薄弱,申索变得低贱,而浑然忘却了在那曾经的过往,在那不远的地方,幸福的光晕就笼罩在杏苑的祭坛上,我们只要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的温暖。
于是,从2005年的春天开始,对于教育真谛与旨归的追寻伴随着幸福教育这个词汇渐行渐远,探索者群体亦愈来愈多,终于,2011年11月4日,在古都开封,汇聚全国13个省市86所学校的同仁济济一堂,宣告了幸福教育联盟的诞生。一年之后,随着第二届联盟年会在上海金山的举行,其影响更加巨大。
我们祝愿:伴着即将到来的春风吹遍这片热土,那如甘霖般的幸福之雨飘洒在华夏神州每一个热望的眼眸之中。
第五篇:让教师享受学校生活的幸福
让教师享受学校生活的幸福
万荣县城镇中学校长 董笃信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即教师。做为一名中学校长,如何才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们真正热爱教育,不断创新,最大程度地发展自己呢?我认为关键是能否让教师享受学校生活的幸福。教师的很多生命时光都在学校度过,我们必须关注这段生命时光的质量,特别是学校生活的丰富性和教师精神的愉悦性。只有让教师体验到学校生活的幸福,学校才会成为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整个生命系统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我们尽可能让城镇中学成为全体教师理想的精神家园,努力把学校办成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
一、从生命视角去审视教师
教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成功欲望是人的生命本能之一,教师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他们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期望获得他人的关爱,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一个教师如果终身从教,那么他(她)的人生旅程是由一天天日常的教育职业生活连接起来的。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活感受到的是痛苦,那么其人生显然是暗淡无光的。当教职工受到信任和理解时,他们才会每一天都充满爱心地去工作、创造,并从中获得成长、自尊和职业生命的欢乐。
所以作为一名校长,我尽可能地发现每个教师身上的亮点,努力去读懂教师,读懂他们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如教育观念、思想方法等。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着手,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为教职工的成长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如改善教师办公条件,给每个办公室安装方正电脑并联网,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拓宽教学视野,加强教研交流,建博客,上QQ,在数字化教研环境中,教师紧跟全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步伐,获得不断的进步。每年暑假组织教师旅游,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放松心情,互相交流,丰富了教师的暑期生活,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教育科研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朝专家型的方向健康发展)、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以教育教学工作的创造性程度、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及教师自身的成长状态为核心内容)等。多为教职工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学校制定各种奖励制度,对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的各种成果,学校予以奖励。教师的辛勤劳动和爱心智慧得到肯定,同时从不断的进步和创新中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有了工作成就,教师也就有了职业幸福感。
二、以平民思想去博爱教师
学校不同于行政单位,我们不能把校长当作官来作。“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位教师,宽容缺点,发扬优点,鼓励个性,让不同特点的人都能得到发展。走到教师、学生中间去,让校园里到处是老师与孩子们的声音,而非校长一个人的声音。站在教师立场上思考与行事,教师当然就会对校长有认同感,而且还会由此生成一种亲近感。
激励每一个教师,赏识每一个教师。在工作的安排上,尽可能地寻找到与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兴趣与工作任务的最佳契合点,把教师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使他们具有胜任感和成就感。我校注重创设氛围,搭好舞台,让教师登台亮相,一显身手。对于能力出众,教育、教学以及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隆重表彰,大胆使用,创造环境和机会让其施展才华。2009、2010、2011年三年的元旦,我们分别在全校推选出城镇中学“十大魅力教师”、“十大明星教师”、“十大师德标兵”,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授以奖牌,隆重表彰,这在师生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师们在发挥自己长处为学校做贡献的同时,内心还获得一种巨大的成功感,产生幸福的体验,这种感觉和体验往往又会化为前进的动力和工作的积极性。
三、以人性管理来激励教师
学校管理是“三分管理七分情”。作为一校之长,需要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化、激励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与智慧作用于教师,营造出富有浓郁的人情味和有利于保持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外在环境,激发被管理者的潜能,让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享受到来自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中的快乐。
为此,学校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诸如老教师,大病初愈的教师,怀孕临产的教师,在工作上学校相应地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事间也给予一定的帮助。又如教师家有喜事,大家前往祝贺;教师家有丧事,大家前往吊唁;教师有困难,大家给予帮助。每年教师节,全体教师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比赛,把自己的节日过得红红火火。连续三年元旦,学校在全体教职工中分别开展了“阳光体育千米赛跑”、“趣味运动会”、“羽毛球、乒乓球、跳绳比赛”。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赋予各种活动以全新的内涵,以陶冶情操,沟通交流,集体娱乐,共度佳节。如此,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校园也越来越和谐了。
四、让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收获自信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需要自己默默耕耘,同时也需要他人引导。对教师来说.借用平台,成长自我,不亦乐乎?成长是一种历程,是一种思索,更是一种幸福。
为教师创建和谐学习的氛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实现专业发展,首先要有学习精神,要有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有学习,才有提高:有反思,才有进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构建一个学习型的教学阵地。
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究如何使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集体备课,旨在通过群体合作,变传统的抄教案为实质意义上的备课,互伴互助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活动,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和权威指导成分,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真正把教学理念内化为认识,外化为教学行为。我校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参加各类继续教育活动,并在时间和条件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我们引领教师一起追求幸福的教育实践,体味和品尝职业的幸福,展示自身的美丽与绚烂,享受着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校本培训来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经过多年的引导和磨合,我校逐步形成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教师校本培训制度,校本培训主要内容有师德培训、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后续培训、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培训、教育科研能力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等。同时,我们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加强实践与交流。如通过组织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等途径进行反思性研究,积极探究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合理性,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我们发挥十几位高级教师的作用,开展“传帮带徒”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不断成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脱颖而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促成教师工作的成就感,从而荡起教师幸福的涟漪。
城镇中学作为省级示范初中,在实现生动活泼办学和一流教学成绩的同时,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让教师享受学校生活的幸福。我们将会继续努力,不断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学工作条件,力求关注每一个教师的发展,为他们创设展示能力的载体和平台,用实际行动践行学校“为学生成长引路,为教师成功铺路”的人性化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