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案: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时间:2019-05-12 03:0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心理学教案:感受性的变化规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心理学教案: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第一篇:幼儿心理学教案: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第七章第三节感知觉在幼儿园活动的运用

第二课时 感知觉变化的规律及其

在幼儿园活动的运用

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上反映不完整,而且教材对表象作用方面分析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宜补充相关的内容,并归纳成一个知识系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全面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缺少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基础,而且缺少幼儿园实际教学经验。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多运用日常生活实例和幼儿园的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经过之前的知识学习,学生在一定程度掌握从事例推导总结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后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感知觉的涵义、特征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用感知觉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及幼儿园活动的一些现象;(2)能够根据感知觉知识归纳出组织幼儿园活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感知觉的涵义 教学难点:感知觉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演示讲解——引导推导——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感觉”的定义和“八大感觉”的内容,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感受性的定义

感受性是分析器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二、感受性变化规律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定义: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举例:边看书边听歌、盲人的听力

2、一般规律: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它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

(补充的小知识点:感觉的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联觉。如听到切割玻璃的声音感觉到寒冷;看见黄色感觉到有点甜,看见绿色想起酸的感觉。)

(二)适应

1、定义: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例:视觉的明适应和暗适应,肤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痛觉的适应等。

2、表现:1)感觉完全消失

2)感觉钝化

3)感受性提高(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归纳)

(三)对比

1、定义: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举例:月明星稀和月暗星繁

在广州夜里很难看见星星。因为广州夜里照明充足,星星显得没那么明亮;广州市中心空气污染严重,可见度降低,比起郊区和农村更难以看到星星,所以说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

2、分类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性而产生的对比现象。相继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性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举例:同一颜色在不同颜色对比下显示不同的效果、吃糖果和水果的先后顺序影响对糖果和水果的味觉。

(四)敏感化

1、定义:感受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的现象。举例:盲人侦探破遗嘱案、调酒师的味觉、香水调制师的嗅觉。(引导学生归纳引起敏感化的原因)

3、原因:1)感觉的代偿作用

2)实践活动的训练

思考

根据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在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篇: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是教师资格考试中高频考点之一,同时也是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定义中去整体把握每一条规律,同时与其他规律进行区分从而加深理解。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适应环境的一个过程。比如说我们经常说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我们刚进入到一个香的环境之中,会有一种香气扑鼻而来地感觉,但是在这个香的环境之中待久了,慢慢就觉得没那么香了,这种变化就是一种嗅觉的适应,香味持续作用于我们的嗅觉所引起的变化。

除了嗅觉的适应典型的还有视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有两种,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指的是我们从明的环境到暗的环境中,视觉对暗环境的适应。比如我们白天走进电影院的时候,刚开始什么都看不到,但是会发现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看到东西了,这就是暗适应。为什么在黑暗的环境中慢慢就可以看到东西了?可以把我们的视觉比作一台照相机,在暗的环境中要拍到影像的话需要接收更多的光线,所以我们的视觉在暗的环境中对光的感受能力逐渐提高。

相反,明适应指的是我们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中,视觉对亮环境的适应。比如我们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会觉得特别刺眼,但是慢慢就会好一点。这个过程就是明适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视觉不需要接收那么多光照就可以看到东西,所以我们视觉对光照的接收能力要适度降低。比如说刚刚从废墟中出来,眼睛都要遮一块布,就是一个明适应的过程。

因此,在感觉适应这里,抓住定义中的特点,重点把握明适应和暗适应。

二、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指的是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 对比。从定义中我们要知道,感觉对比会出现两个刺激物。感觉对比又分为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所引起的变化。比如说,秋香和石榴姐同时出现时,我们会发现秋香更加的漂亮,这就是两种刺激同时出现所引起的变化。

继时对比,是两个刺激先后出现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所引起的变化。比如说,先吃药再吃 糖会发现糖更甜,这个变化就是糖和药两个刺激物先后出现所引起的。

因此感觉对比要把握一个特点他有两个刺激物出现,并且同时出现所引起的变化叫做同时对比;有先有后出现叫做继时对比。

三、感觉后效

感觉后效,指的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从定义中抓住它的关键点,也就是“停止”两个字。也就是说,刺激物已经对我们不起作用了,但是它还会对我们的感觉有影响。比如,我们盯着灯泡看一段时间,然后闭上眼睛,会发现眼前仍然有一个小亮点存在。这就是感觉后效,闭上眼睛意味着灯光对我们的视觉已经停止作用,但是眼前还有一个小亮点,说明它的作用还会保留一定时间。

四、感觉的相互作用和补偿作用

感觉的补偿作用,是当某些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比如当我们视觉受损以后,听觉或者触觉特别灵敏,这就是感觉地补偿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叫做联觉,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比如我们夏天看到蓝色会觉得特别清爽,蓝色作用于我们视觉,同时觉得清爽是引起了肤觉;再比如说,我们用刀片划铁棍的时候,听到刺耳地声音,会引起一种全身发冷地感觉。有时候我们听到一首歌会觉得非常甜蜜,这也是一种联觉。简而言之,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就是联觉。

第三篇:心理咨询师考试感受性变化规律

(一)适应

剌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受性改变的现象叫适应。例如人将手放在热水中,起初觉得很热,但不久热的感觉逐渐减弱,这就是皮肤对温度的适应现象。视觉的明适应和暗适应现象是人们都曾感受过的,暗适应可以使人在微光下提高感受能力看清周围事物;明适应可以避免强光对眼的伤害。

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但各种感觉的适应速度和程度有很大差别。温度觉、压觉适应很快;嗅觉的适应速度也比较快,但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些气味适应较快,对另一些气味则较慢;昕觉的适应不太明显而痛觉则很难适应。

适应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引起感受性的降低。适应的一般规律是持续作用的强剌激使感受性降低,而持续作用的弱剌激使感受性增高。感受性水平适应性调节的生物学意义是很明显的,它可以提高对弱刺激的觉察能力,并在超强刺激下防止分析器过分兴奋,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平衡,这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具有积极作用。

(二)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剌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c这是同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的相互作用的表现。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个剌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同时产生的感觉之间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例如把一个灰色小方块纸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灰色显得亮些,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则显得暗。物体的明度不仅取决于物体的照明及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而且也受物体所在的周围环境明度的影响。颜色也有对比效应。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如将灰色方块纸放在绿色背景上,看起来灰色纸块带有红色,放在红色背景上则看起来带有绿色。颜色对比在背景的影响下,向背景的补色方面变化。在纺织业、印染业、室内装饰、衣着等方面应考虑视觉对比的影响。在工业生产中,各种机器设备、管道等的表面颜色设计,都应考虑到对比现象。例如,机器设备的表面,采用浅灰、浅蓝或浅绿色,可以和墙壁的颜色调和,减弱对比,以减少视觉的疲劳。机器的重要操作部分则采用淡黄、白色或红色,加强对比,便于识别,以提高工作效率。

如两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时的对比叫继时对比。在冷水刺激皮肤后,微温的水就会感到热,吃苦药之后喝口白开水也觉得有甜味,都是继时对比的例证。

感觉对比可以增强感觉之间的差别,使人更好地区分不同物体。对工作中关键部位加强对比可以提高效率,防止差错,对次要事物减小对比可以减少视觉的疲劳。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指一种感觉在其它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决定于同时受剌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例如,视分析器感受性可在弱的音乐昕觉影响下提高,在强的马达噪音影响下降低。又如咬紧嘴唇或紧握拳头,会感到身体某一部位的疼痛减轻一些,而强烈的声音剌激可使牙痛得更厉害。在红光照明下的物体看起来比在蓝光照明下的大些。

味觉、嗅觉和平衡觉等都会受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某种变化。例如食物的颜色和温度会影响对食物的味觉。摇动的视觉形象会使平衡觉破坏,产生呕吐现象。

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的事例很多,影响的结果可以使感受性增高或降低。其中的规律尚未十分清楚,一般的趋向是弱剌激能提高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产生降低的效果。

(四)联觉(synesthesia)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可以算作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最常见的是视昕联觉,尤其是色昕联觉较易出现,即昕到一种声音会引起一种色觉。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觉,高音引起浅色觉。颜色刺激也容易产生联觉。如红、橙、黄等颜色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这些颜色被称为暖色。蓝、青、紫等色,与蓝天、海水、森林的颜色相近,使人感到凉爽甚至寒冷,被称为冷色。此外,红、橙、黄等暖色还能引起接近感,有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利用这些颜色装饰房间,可使宽大的房间在感觉上变小。冷色的效应正好相反,它们能产生深远感,有向后方退入的感觉。这些颜色能使狭小的房间在感觉上变大。

不同的颜色能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在建筑设计和环境布置等方面应当考虑联觉。医院病房可根据联觉对不同病情起有益的影响。研究证明,淡蓝色可引起凉爽的感觉,对高热患者有益;黄色可刺激食欲;绿色对心理活动有缓和作用;而玫瑰色能使抑制、消沉的情绪振奋起来。工厂车间的色调选择也应考虑色觉的联觉现象。在余热较多的车间内宜用冷色,使人产生凉爽的感觉,可以起到辅助降温的作用。

(五)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

感受性代表感觉的能力。它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靠后天的生活经验而发展成熟的。因此,人的感受性不仅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暂时性的变化,而且能在个体实践活动和有意训练中获得提高与发展。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人的各种感觉的感受性发展各异。由于职业的训练,可使某些人的某种感觉的感受性明显高于一般人。例如,染色专家可以区分40~60种灰色色调,这是未经过训练的人绝对达不到的。

丧失某种感觉能力的人,由于造应生活的需要,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其它健全的感觉来弥补。如失去听觉的人,它们可以凭着振动感觉来欣赏音乐。盲人有高度灵敏的昕觉、触觉和嗅觉,还有敏锐的振动觉。在街上行走时可凭借振动觉感受到障碍物。美国女教育家海伦?凯勒(HellenKeller),在2岁时因患猩红热而导致失明和失聪。她虽然又盲、又聋、又哑,在自己努力和家庭教师耐心帮助下,以优秀成绩读完大学。她手指的触觉特别灵敏,可以利用手指的敲击感觉和别人交谈。

许多事例都令人信服地说明在生活实践和训练中,一种感觉的感受性有了缺陷,可以通过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加以补偿。

第四篇:幼儿心理学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何延

一、课题:第四章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课时

四、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幼儿同伴关系的作用,同伴交往的策略,并能结合自身经验分析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和具体培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的不同,理解同伴关系的作用,结合课本案例分析讨论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的培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和合作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和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类型有哪几种?

【引入新课】在各种文化中,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总是相互平行、不可替代的。而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概念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二)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发展社会认知:

儿童能在同伴交往中汲取同伴的经验,同伴之间传授的经验和知识通常容易被接受。

2、满足情感需要

儿童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有很多共同的体会,可使幼儿之间互相交流,满足儿童情感需要。

3、培养积极个性

适龄儿童进入幼儿园的儿童和非入园儿童相比,在积极性、自信心、独立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程度提高,充分表明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积极个性。

(三)婴幼儿同伴交往特点

1、婴儿期

2、幼儿期: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是从3岁左右开始的,而3岁儿童独自游戏比较多4岁左右,儿童在游戏中的互借玩具、彼此的语言交流及共同合作逐渐增多。

(四)幼儿的交往策略

 五种交往策略:协调、给予、顺从、支配、逆反;  五种交往策略的次序: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

(五)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1、行为特征

组织学生讨论课本两个案例,分析案例中的凡凡和凯凯分别具有什么样的行为特征,这样的行为特征是否有利于他们和同伴很好的交往。

分析表中对受欢迎型儿童、受拒斥型儿童、受忽视型儿童的行为特征描述,分析你见实习中的个案。

不同类型同伴关系儿童的行为特征

2、认知能力

幼儿的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认知能力就会相应表现什么样的行为特征。

3、身体吸引力

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更喜欢和漂亮的、衣着整洁的同伴交往。

4、成人的鼓励

现在的很多原因,比如,高楼大厦阻隔空间,早期教育的误区,使孩子没有时间在一起玩耍,导致孩子们越来越不会玩了。

家长需要转变观念,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在一起玩耍的机会,发展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家长的育子观念、社交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与别人的交往。

(六)幼儿交往的能力培养

1、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

2、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1)提供游戏的主题和一些需要的材料(2)用多种方式鼓励儿童参与到游戏中(3)主动参与儿童的游戏,并担任一个角色(4)针对目标,略作示范

3、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

4、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例:良性循环

储备-自信

-参入

-和睦

-积极情感

【课后作业】

1、幼儿交往的特点是什么?交往策略有哪些?

2、教师该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第五篇:电子教案幼儿心理学

电子教案幼儿心理学

教育与管理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绪 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研究每个心理现象的各自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两大任务:

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表现; 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由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务一和任务二之间是相互联系,任务一阐明学前阶段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告诉我们心理发展“是什么样子 的”,即“知其然”。任务二解释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机制,即“为什么是这样”,也就是“知其所以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蒲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第三节 研究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这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方法。

实验法: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

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方法。

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调查法可以采用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就是问卷的形式。当面调查可以用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座谈会。个别访问有利于深入了解情况,而座谈会则有利于集体讨论研究,相互补充情况。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别访问法,对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师则可以用个别访问或座谈法。

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即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易流于简单化,其题目也可能被回答者误解。此外,儿童心理的复杂情况,有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上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

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瓦房店市职业教育中心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教师学期授课计划

课 程 名 称

任 教 班 级

教研 室

教 师 姓 名

课程表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瓦房店市职业教育中心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教师:xxxxx 学科:幼儿教育心理专业: 幼师 年级: 一年级

教学进度表

课 时 计 划 平凉理工学校

教 案

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心理学 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12级学前教育

授课时间:201-20 1学年第 一 学期 1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 案 2 幼儿教育心理学

教 案 5

??

下载幼儿心理学教案:感受性的变化规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心理学教案:感受性的变化规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心理学教案[五篇]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3、初步树立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心理过程、影响心理个体发展......

    幼儿心理学教案绪论

    幼儿心理学教案——绪论 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 1.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初步掌握什么是心理,简单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3.初步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相关概念......

    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计算、观察、探讨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在上面内容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

    《商的变化规律》参考教案

    商的变化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题5。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

    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商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学校:余家寨小学 设计人:李惠梅 时间:2012年11月24日 《商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备课人:李惠梅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

    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

    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设计 徐华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

    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青年教师成长课 教学设计 商的变化规律 中卫九小 李珍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