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

时间:2019-05-12 03:4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

第一篇:浅谈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

【论文提要】................................................................1 【关 键 词】................................................................1 第一章 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渊源..........................2 第二章、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现状及不足.............3 第三章、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建议.................6 结束语.............................................................................11 参考文献..........................................................................11

浅谈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

【论文提要】

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国家的政策法律、家庭的监护、学校的教育、社会大众的关爱等等,然而最根本的保护还是法律制度上的保护,因为在法治社会当中,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每一个公民的权利都是由法律予以规定并保障其实现。【关 键 词】

未成年人权益 诉讼权利 司法保护 犯罪记录隐形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民族兴。《宪法》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并正在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也要求:“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自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建设成这样的社会,就必须对未成年人权益进行充分的保

障,因为未成年人不仅是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也是这个社会现实的主力军。[1] 第一章 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渊源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随着全社会对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重视的不断加强,一系列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也逐步发展建立起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未成年人法律地位和主要权益的规定,如《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规定。

2、关于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宪法》和《婚姻法》都将保护未成年人作为一项重要立法原则。

3、关于对未成年人学校教育和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宪法》的有关规定和《义务教育法》。

4、关于在劳动就业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如《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等。

5、关于对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婚姻法》的相关规定。

6、关于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社会保护的法律规定,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7、关于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刑

法》、《刑诉法》的相关规定,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互相配套工作体系的通知》等。

第二章、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现状及不足 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还不成熟,他们很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而在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又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可以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通过社会认可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有的未成年人只能忍耐,有的未成年人则受情绪的影响,采取过激的方式进行报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日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严重问题。专家们在调查中发现,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造成的。陕西省某县一名15岁的少年因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教师处理不公、偏袒对方导致该少年产生报复心理,放火烧毁了教师的宿舍。中国目前还没有此类因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保护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统计数字,但是这类情况的多次出现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社会各界应该尽最大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从而

在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我国在1991年就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并确立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随后在1999年又颁布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另外,最高法、最高检等部门也制定了有关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司法解释,这一系列的法律及司法解释,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特殊关怀,然而,我国立法及司法中保障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的规定与做法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缺失刑事司法保障的法律系统。我国有关未成年人权利保障的法律规定比较零星、散乱,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相关规定主要散见于《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的有关章节和两高的司法解释之中,还未能形成独立、科学的刑事司法保障的法律系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数量少。我国虽有大量法律确实涉及到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问题,但真正以未成年人为保护对象的法律只有两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他法律基本上只有个别条款涉及。因此,虽然我国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已经初具体系,但由于法律数量少,规定粗糙,在内容上仍存在不少空白。[2]

2、现有的少数专门法和大量分散法律规定不仅内容不

充分,重复多,且各部分不协调、不衔接。虽然《民法通则》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第18条第3款),但是,且不说对于有些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父母来说,剥夺监护根本就不具有威慑力,甚至是他们求之不得的推卸责任的机会;由于没有确立国家监护制度,对儿童福利的规定不足,那些剥夺监护的未成年人实际上仍然很难获得有效救济。

(二)欠缺必要的法律保障原则和制度。如我国尚未建立前科消灭制度。犯罪记录作为重要的档案资料,会伴随未成年犯罪人的一生,也必将影响其今后的生活。另外,对未成年人的审理不公开,但宣判却要公开,也影响其将来的成长和发展。

(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缺乏操作性和执行力度

1、责任主体概括。责任主体是法律责任的承担者,是追究法律责任的前提,没有责任主体的规定,势必造成操作上的困难。我国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恰恰存在这一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26 条规定对保护儿童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但是它无主体规定,没有明确谁是责任主体,使得这一规定因不具操作性而难以产生保护未成年人的实效。

2、执法部门不明确。违法行为发生后由什么机构或部门采取什么措施追究责任,是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实现的切实保证。这一规定的欠缺,是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现实中无法操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保障存在缺陷。如讯问或审理时法定代理人在场的权利。刑诉法规定,在讯问和审判未成年人时,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这里的“可以”属选择性的规定,与《北京规则》规定的少年“在诉讼的各个阶段”有要求父母或监护人在场的权利存有差距。

第三章、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行政立法——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规范政府部门职责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互联网服务经营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对于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网吧无照经营和超时营业等加以禁止;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不适宜未成年人出入的娱乐场所、那么多网吧对未成年人敞开门户?为什么仍有那么多毒害未成年人的书报、音像制品充斥未成年人市场?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很多问题都与政府履行职责相关,政府行使权力不到位是导致社会生活中出现复杂的未成年人法律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都对未成年人

刑事案件从实体到程序作出了特别规定。而且已基本趋于专门化。但我国却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立法,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以减少其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加强行政执法的力度,填补其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中的缺失和空白,使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真正落实。此外还要严厉打击侵犯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保持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犯罪分子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逐年上升,使未成年人身心受到影响,财产受到损失,人生权利受到侵害,有部分未成年人受犯罪分子勾结、胁迫、教唆走上犯罪道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司法部门在办理针对侵害未成年的案件,一要突出打击重点,重点打击对象是:杀人、放火、强奸、抢劫、拐卖妇女儿童,针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分子,打击在校园内破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各种刑事犯罪分子,打击勾结、胁迫、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分子,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要加大打击力度,在贯彻快审、快捕、快诉严打方针的同时,对一些犯罪分子不供、翻供以及侦查不到位,造成供证之间矛盾,要深入进行补查、复查证据工作。绝不让犯罪分子逃脱法律惩治,通过打击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心身健康,使未成年人在良好社会环境中学习生活。

(二)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隐形化制度。实践证明,未成年人的犯罪事实如果为公众所知,必然会降低公众对其 的肯定性评价,对其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并延缓他们复归社会的进程。因此,应对其犯罪记录进行隐形化,主要体现在,对未成年犯的审理和宣判都不公开;建立前科消灭制度,取消人事档案中的犯罪记录制度,以利于其健康成长。

(三)构建与非关押化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措施。要进一步落实对未成年人非关押化措施,在判决前、判决后都要避免监禁。据资料反映,在德国只有4%的少年犯被判处监禁刑。日本则仅为1%,而我国只有20%的少年犯没有被判处监禁刑。因此,要做到没有逮捕必要,坚决不捕,对可捕可不捕,坚决不捕。即使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如果是在校学生,只要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害性,根据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有关规定,也尽量不捕,以使有一个较好的改造环境,从而使未成年犯罪人在相对自由缓和的氛围下恢复自信、改变自己,尽快回归主流社会。

为保障未成年人权益,应逐步构建与非关押化相配套的适当成年人在场、暂缓起诉、刑事和解、社区矫正等制度。在各国立法上均对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到场制度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还相应规定了在法定代理人无法到场时采取的替代性措施。如英国的适当成年人介入制度。即警察在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必须有适当成年人(如监护人或者专设的适当成年人)到场。其作用是为未成年人提供帮助,协助其与

警察沟通,同时监督警察在讯问过程中是否有不当的行为。不仅要切实保证未成年犯罪人享有法律已经赋予他们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扩大法律尚未赋予的,但按照正当程序的理念应该赋予的权利。

对于法院系统,则应该严把案件质量关,防止出现无辜的未成年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查明案件事实要素,把好案件事实审查关,防止出现认定事实上的错误,二要查明证据来源合法性、真实性,把好证据审查关。三是查明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出生年、月、日,把好未成年人犯罪边缘年龄审查关,防止因不满法定年龄而被追究刑事责任。四是查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案件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好对团伙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的审查关,对未成年人在作案时属从犯,情节显著轻微,可以作出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决定,五是查明未成年犯罪案件中的法定、酌定的从轻减轻,免除外罚的事实,把好从轻审查关,达到对未成年犯罪从轻减轻,免除外罚的目的。

(四)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拓展宣传教育功能,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一名审判员,我感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以审判工作为主,宣传法制,预防犯罪。

1、深入学校和社区讲法制课。

2、采取以学校为主,法院参与的方式,开展以“提高学

生法制观念,做四有新人”为主题的共建活动。

3、发现一些单位有违法行为或在管理上有漏洞,及时提出司法建议,促其改进工作。

其次是加强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与交流,促进少年刑事审判工作的开展。比如在办理案件时,检察官在审查案件的同时,还着力与失足未成年人家庭保持密切联系,与家长对孩子走入歧途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进行交流。

(五)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参考联合国及各国有关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的规定及司法实践,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应从侦查阶段开始,并贯穿于整个诉讼阶段;应建立一支专门的律师队伍,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同时为法律援助提供专门基金或专项拨款。以保障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法律援助得以实现。

结束语

司法机关保护是社会保护一部分,没有司法保护不能实现对未成年人整体保护,没有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就能不具有普遍性和经常性,两者密切结合才能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保护,才能形成教育保护网络,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实现对未成年人真正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范文舟著:《试论宪法与程序》,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2] 王雪梅著:《儿童权利保护的“最大利益原则”研究(下)》,载《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

第二篇: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总结2013

保护未成年人工作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校园环境,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近一年来,我校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开展了一系列的未成年保护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其它领导班子成员和班主任为组员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学校与家庭、警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定期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密切注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调各方力量,妥善解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宣传教育得力。

为了积极营造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学校特别重视将未成年人保护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学生的基础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训练和养成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学校要求各班利用每周一课外活动时间,开好主题教育班会,让未成年的学生都有一种自我保护、远离危险、紧急避险意识。

三、家校紧密联系。

新学期开始时,学校校长向全体学生及家长发送了一封公开信,同时规定每月班主任老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希望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加强沟通,互通情报,共同营造一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确保我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持续有效和循序渐进。

四、争取广泛关注。

为了拓展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层面,让学生受到应有法制保护,学校特意聘请当地派出所负责人任我校法制副校长,负责定期对学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巡防和净化,对学生进行军事化行动方面的训练,对学校或学生中发生不安全隐患或事故进行整治和处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规范教师行为。

学校在开学集训期间,把学习讨论《未成年人保护法》纳入了集训的内容,以贯彻落实《中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契机,加大对教职工学法、知法、守法的宣传教育力度,严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禁止教师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高度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六、贯穿工作始终。

我们认为:中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对未成年孩子的

教育和保护工作。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还是学生生活吃穿住行,我校始终从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高度去履行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工作职责,为关心爱护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设施、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也是我们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上这些,仅仅是我校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过程中所做的一些积极的实践与探索,不妥之处,敬请上级及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二○一四年十一月十日

第三篇: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情况汇报

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情况汇报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其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能力都比较弱,其合法权益应受到特别的关注。本院在以下四个方面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民事权益的司法保护,积极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民事纠纷案件,坚持“少剥夺多给予”的原则,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学习权、发展权。

一是强化保障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对涉少民事案件,坚决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现行法律有明确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对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尽量体现充分足额依法赔偿。对涉及未成年人的人身损害赔偿、抚养、继承权等民事案件,不仅专门成立了“未成年人民事案件合议庭”,还开辟了诉讼绿色通道,实行快立、快审、快执,并坚持调解为主,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对审执过程中发现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

二是切实加强诉讼指导和人文关怀。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各类案件,充分关注未成年人的诉求,及时告知权利义务,根据具体案情的需要,有条件地让未成年人参加法庭调查活动,使涉案未成年人切身感受到法庭对其权利的尊重,也便

1于法庭查清事实、解决争议。比如在离婚案件中,对于10岁以上小孩跟谁一起生活的问题,必须征求小孩自己的意见,充分尊重其自己的选择。对经济确有困难的未成年原告,给予及时的司法救助,立案时优先考虑缓、减、免交诉讼费,遇有特殊经济困难的,必要时启动司法救助基金。未成年人因急需学习、生活、医疗等费用进行先予执行,充分保障未成年人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是注重做好诉讼调解工作。对于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案件,充分贯彻调解原则,强化调解意识,把调解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围绕争议焦点,多做思想疏导工作,坚持多调少判,积极引导当事人自觉作出正确的选择,通过融法、理、情的说服教育,使义务主体自觉履行义务。未成年人民事案件特别是抚养、抚育案件和校园侵权案件与普通民事案件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抚养抚育案件中原、被告存在血缘关系,原、被告之间一般不存在矛盾,矛盾实际上主要是原告的监护人和被告之间的矛盾,校园侵权案件中,被告往往是原告的老师,学校或者同学,他们朝夕相处,对于这类案件来说,判决往往不利于解决原、被告之间的矛盾,采用对抗剧烈的民事诉讼程序有可能诱发甚至激化矛盾。而采用调解程序可能使当事人双方在宽松、缓和的气氛下,提出双方各自的要求困难,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审理张某某诉张某夫、陈某辉抚养费案中,我们了解到原告张某某

系二级智力残疾,其父母被告张某夫、陈某辉于2003年离婚后,一直无生活来源,被告张某夫1996年下岗,从未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被告陈某辉离婚后回到农村未分到田土,两被告由于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根本无法尽到抚养原告的义务。因原告张某某一直跟随祖父生活,故向法院起诉要求两被告进行抚养。查明这些情况后,我们积极与民政、街道、社区、特殊学校联系、协调,最后成功将原告张某某送至特殊学校学习,减免了学费,并解决了原告享受城市低保问题,最终案件调解成功,两被告自愿各负担原告每月生活费50元。原、被告双方都大为感动,并写了感谢信给法院。所有这类案件调解处理的最后效果远远超过了一裁判决。

四是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深入学校、街道和乡镇开展未成年人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派发法律宣传资料,增强广大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全社会对青少年的保护意识。大力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选派了部分院领导和业务骨干到辖区学校担任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通过法制讲座、心理辅导、模拟法庭等方式,结合典型案例,以法析案,以案释法,有效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托家庭、学校、社会、法律保护和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相结合的维权框架,进一步完善保护功能和保护手段,整合广泛的社会资源,通过维权和教育、保障和预防的相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在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体系中发挥人民法院应尽的作用。

第四篇:浅谈法律对未成年人人权的司法保护

浅谈法律对未成年人人权的司法保护

【论文提要】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国家的政策法律、家庭的监护、学校的教育、社会大众的关爱等等,然而最根本的保护还是法律制度上的保护,因为在法治社会当中,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每一个公民的权利都是由法律予以规定并保障其实现。

【关 键 词】未成年人权益 诉讼权利 司法保护 犯罪记录隐形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民族兴。《宪法》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并正在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也要求:“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自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建设成这样的社会,就必须对未成年人权益进行充分的保障,因为未成年人不仅是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也是这个社会现实的主力军。[1]

一、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渊源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随着全社会对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重视的不断加强,一系列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也逐步发展建立起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未成年人法律地位和主要权益的规定,如《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规定。

(二)关于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宪法》和《婚姻法》都将保护未成年人作为一项重要立法原则。

(三)关于对未成年人学校教育和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宪法》的有关规定和《义务教育法》。

(四)关于在劳动就业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如《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等。

(五)关于对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婚姻法》的相关规定。

(六)关于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社会保护的法律规定,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七)关于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刑法》、《刑诉法》的相关规定,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互相配套工作体系的通知》等。

二、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现状及不足

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还不成熟,他们很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而在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又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可以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通过社会认可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有的未成年人只能忍耐,有的未成年人则受情绪的影响,采取过激的方式进行报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日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严重问题。专家们在调查中发现,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造成的。陕西省某县一名15岁的少年因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教师处理不公、偏袒对方导致该少年产生报复心理,放火烧毁了教师的宿舍。中国目前还没有此类因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保护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统计数字,但是这类情况的多次出现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社会各界应该尽最大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在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我国在1991年就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并确立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随后在1999年又颁布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另外,最高法、最高检等部门也制定了有关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司法解释,这一系列的法律及司法解释,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特殊关怀,然而,我国立法及司法中保障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的规定与做法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缺失刑事司法保障的法律系统。我国有关未成年人权利保障的法律规定比较零星、散乱,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相关规定主要散见于《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的有关章节和两高的司法解释之中,还未能形成独立、科学的刑事司法保障的法律系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数量少。我国虽有大量法律确实涉及到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问题,但真正以未成年人为保护对象的法律只有两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他法律基本上只有个别条款涉及。因此,虽然我国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已经初具体系,但由于法律数量少,规定粗糙,在内容上仍存在不少空白。[2]

2、现有的少数专门法和大量分散法律规定不仅内容不充分,重复多,且各部分不协调、不衔接。虽然《民法通则》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第18条第3款),但是,且不说对于有些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父母来说,剥夺监护根本就不具有威慑力,甚至是他们求之不得的推卸责任的 机会;由于没有确立国家监护制度,对儿童福利的规定不足,那些剥夺监护的未成年人实际上仍然很难获得有效救济。

(二)欠缺必要的法律保障原则和制度。如我国尚未建立前科消灭制度。犯罪记录作为重要的档案资料,会伴随未成年犯罪人的一生,也必将影响其今后的生活。另外,对未成年人的审理不公开,但宣判却要公开,也影响其将来的成长和发展。

(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缺乏操作性和执行力度

1、责任主体概括。责任主体是法律责任的承担者,是追究法律责任的前提,没有责任主体的规定,势必造成操作上的困难。我国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恰恰存在这一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26 条规定对保护儿童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但是它无主体规定,没有明确谁是责任主体,使得这一规定因不具操作性而难以产生保护未成年人的实效。

2、执法部门不明确。违法行为发生后由什么机构或部门采取什么措施追究责任,是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实现的切实保证。这一规定的欠缺,是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现实中无法操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保障存在缺陷。如讯问或审理时法定代理人在场的权利。刑诉法规定,在讯问和审判未成年人时,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这里的“可以”属选择性的规定,与《北京规则》规定的少年“在诉讼的各个阶段”有要求父母或监护人在场的权利存有差距。

三、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行政立法——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规范政府部门职责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互联网服务经营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对于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网吧无照经营和超时营业等加以禁止;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不适宜未成年人出入的娱乐场所、那么多网吧对未成年人敞开门户?为什么仍有那么多毒害未成年人的书报、音像制品充斥未成年人市场?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很多问题都与政府履行职责相关,政府行使权力不到位是导致社会生活中出现复杂的未成年人法律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都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从实体到程序作出了特别规定。而且已基本趋于专门化。但我国却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立法,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以减少其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加强行政执法的力度,填补其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中的缺失和空白,使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真正落实。此外还要严厉打击侵犯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保持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犯罪分子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逐年上升,使未成年人身心受到影响,财产受到损失,人生权利受到侵害,有部分未成年人受犯罪分子勾结、胁迫、教唆走上犯罪道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司法部门在办理针对侵害未成年的案件,一要突出打

击重点,重点打击对象是:杀人、放火、强奸、抢劫、拐卖妇女儿童,针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分子,打击在校园内破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各种刑事犯罪分子,打击勾结、胁迫、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分子,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要加大打击力度,在贯彻快审、快捕、快诉严打方针的同时,对一些犯罪分子不供、翻供以及侦查不到位,造成供证之间矛盾,要深入进行补查、复查证据工作。绝不让犯罪分子逃脱法律惩治,通过打击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心身健康,使未成年人在良好社会环境中学习生活。

(二)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隐形化制度。实践证明,未成年人的犯罪事实如果为公众所知,必然会降低公众对其的肯定性评价,对其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并延缓他们复归社会的进程。因此,应对其犯罪记录进行隐形化,主要体现在,对未成年犯的审理和宣判都不公开;建立前科消灭制度,取消人事档案中的犯罪记录制度,以利于其健康成长。

(三)构建与非关押化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措施。要进一步落实对未成年人非关押化措施,在判决前、判决后都要避免监禁。据资料反映,在德国只有4%的少年犯被判处监禁刑。日本则仅为1%,而我国只有20%的少年犯没有被判处监禁刑。因此,要做到没有逮捕必要,坚决不捕,对可捕可不捕,坚决不捕。即使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如果是在校学生,只要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害性,根据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有关规定,也尽量不捕,以使有一个较好的改造环境,从而使未成年犯罪人在相对自由缓和的氛围下恢复自信、改变自己,尽快回归主流社会。

为保障未成年人权益,应逐步构建与非关押化相配套的适当成年人在场、暂缓起诉、刑事和解、社区矫正等制度。在各国立法上均对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到场制度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还相应规定了在法定代理人无法到场时采取的替代性措施。如英国的适当成年人介入制度。即警察在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必须有适当成年人(如监护人或者专设的适当成年人)到场。其作用是为未成年人提供帮助,协助其与警察沟通,同时监督警察在讯问过程中是否有不当的行为。不仅要切实保证未成年犯罪人享有法律已经赋予他们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扩大法律尚未赋予的,但按照正当程序的理念应该赋予的权利。

对于法院系统,则应该严把案件质量关,防止出现无辜的未成年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查明案件事实要素,把好案件事实审查关,防止出现认定事实上的错误,二要查明证据来源合法性、真实性,把好证据审查关。三是查明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出生年、月、日,把好未成年人犯罪边缘年龄审查关,防止因不满法定年龄而被追究刑事责任。四是查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案件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好对团伙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的审查关,对未成年人在作案时属从犯,情节显著轻微,可以作出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决定,五是查明未成年犯罪案件中的法定、酌定的从轻减轻,免除外罚的事实,把好从轻审查关,达到对未成年犯罪从轻减轻,免除外罚的目的。

(四)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拓展宣传教育功能,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一名审判员,我感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以审判工作为主,宣传法制,预防犯罪。

1、深入学校和社区讲法制课。

2、采取以学校为主,法院参与的方式,开展以“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做四有新人”为主题的共建活动。

3、发现一些单位有违法行为或在管理上有漏洞,及时提出司法建议,促其改进工作。

其次是加强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与交流,促进少年刑事审判工作的开展。比如在办理案件时,检察官在审查案件的同时,还着力与失足未成年人家庭保持密切联系,与家长对孩子走入歧途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进行交流。

(五)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参考联合国及各国有关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的规定及司法实践,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应从侦查阶段开始,并贯穿于整个诉讼阶段;应建立一支专门的律师队伍,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同时为法律援助提供专门基金或专项拨款。以保障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法律援助得以实现。

司法机关保护是社会保护一部分,没有司法保护不能实现对未成年人整体保护,没有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就能不具有普遍性和经常性,两者密切结合才能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保护,才能形成教育保护网络,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实现对未成年人真正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范文舟著:《试论宪法与程序》,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2] 王雪梅著:《儿童权利保护的“最大利益原则”研究(下)》,载《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范孔萍)

第五篇:对未成年人继承权和受抚养权的司法保护

对未成年人继承权和受抚养权的司法保护

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离婚双方因抚养未成年子女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应当根据保障子女权益的原则和双方具体情况判决。

1、对未成年人继承权的司法保护。

继承是自然人死亡之后其近亲属按照其有效遗嘱或者法律的直接规定,无偿取得其个人遗留的合法财产的法律制度。在继承法律关系中,遗留财产的死者被继承人,依法承受死者财产的人称继承人;死者遗留的财产称遗产;继承人依法享有、能够无偿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称继承权。

未成年人继承权的保护有三种情况:

(1)在法定继承中依法对未成年人的继承份额予以特殊照顾。因未成年人没有独立的生活来源,不具备成人的独立劳动能力,为了维持其生活和保障其健康成长,在遗产的分配上具有特殊照顾,照顾标准以未成年人的实际需要和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水平来决定。

(2)在遗嘱继承案件中依法对未成年人继承权的保护。遗嘱是被继承人生前对其遗产所作的处分行为。遗嘱继承是按照遗嘱的内容进行的继承。在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在遗产的处理中,应当为未成年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份额。如果发现遗嘱中剥夺了未成年继承人应当继承的遗产份额,应当宣布遗嘱无效或部分无效。

(3)以强制力确保未成年人的合法继承权。对于侵犯未成年人继承权的行为,涉及未成年人继承权的纠纷案件,受诉法院应当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依法作出判决,在其他当事人不履行判决内容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申请依法强制执行。

2、对未成年人受抚养权的保护。

父母离婚后的子女抚养。依据《婚姻法》第36条的规定,结合有关司法解释,处理离婚后子女抚养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

(2)两周岁以下的子女抚养问题。一般随母方生活。特殊情况下可由父方抚养。如母亲患有难治愈的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母亲有能力却不愿抚养,父亲愿意抚养;母亲因经济窘迫无力抚养,双方协议子女随父亲生活;子女出生后一直随父亲生活等。

(3)两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应以维护子女利益为前提,结合考虑父母双方思想品质、生活作风、文化素质、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把握,加以选择。

(4)对继子女、养子女的抚养归属问题。对继子女而言,生父与继母或者生母与继父离婚时,继母或继父不同意继续抚养曾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仍由生父或生母抚养。

西子论文:QQ1773517712,欢迎投稿和咨询!

下载浅谈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宣传口号(五篇材料)

    1、保护孩子,关注未来。2、维权今天,为了明天。3、成长之路,与法相依。4、家国天下,青少年未来。5、维护少年,壮我中华。6、少年维权,中华腾飞。7、法制维权益,精彩享生活。8、维护......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典型案例doc

    关爱儿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五大典型案例(图)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5月27日 11:25 重庆商报 商报图形 徐侨唯 制 儿童需要呵护和关爱,但现实中,一些侵害儿童权益......

    浅谈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完善

    浅谈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完善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ccfy@126.com 站务QQ:78149989来源:宁波法律网-本站原创时间:2010-12-20 作者:admin作者:曹伟 一、问题的提出 (一)未成年......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司法保护调研

    31652595.doc司法实践中的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征地补偿权问题浅析汪丽1内容提要:“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及“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政策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责......

    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解析: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需要司法发力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解析: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需要司法发力“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恶性案件的不断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未成年人保护系统中的其他环节已不同程......

    浅议我国《公司法》对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问题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结 课 论 文 浅议我国《公司法》对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问题[摘要] 在当今社会里,中小股东的人数在公司占绝对多数,甚至可以说是现代公司和市场经济......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对我国旅游业的作用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对我国旅游业的作用 摘要: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旅游业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我国各地旅游资源丰富,我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迅......

    昌平法院:妇女儿童权益的司法保护

    妇女儿童权益的司法保护作者:杨帆妇女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法院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更要承担起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责。近年来,昌平法院在受理的日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