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课题第二阶段小结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第二阶段性小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关注了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科学课每周仅两节,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有很多制作、科技小论文等作业需要他们在课外自觉的、主动的完成,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完成。
如宋绍青在教学《小车的运动》时,让学生玩小车。在玩中明白,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有滚动和滑动两种运动方式。
又如宋绍青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蚯蚓在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观察蚯蚓怎样爬行?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让学生回家实地考察验证。
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带领学生在校园先观察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并用简图把狗尾草画下来,观察狗尾草、樟树茎的相同和不同处。最后归纳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处。教师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如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先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为什么水会溢出来?把装满水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如果水膨胀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瓶子从热水中拿出来,仔细观察,又有什么发现?其它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那酱油、醋呢?这样,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的牢,并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拓展。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获得成功,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兴趣就更加浓厚。如在做摩擦起电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没成功,有的发生现象不明显,我就鼓励他们反复地做,尤其是对做了多遍的同学进行表扬,使其失败的同学充满信心,让他们知道科学是来不的半点虚假的,失败了不气馁,继续做,直到成功。
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不挖苦讽刺学生,与学生交心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我和他们一起做过“土电话”和风筝,和他们一起研究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这样带动了兴趣不够浓的同学;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我们在环境意识教育中引用了“角色扮演”方式进行讨论,让多名学生扮演某一环境问题如“一次性筷子问题“中由于利益得失不同持不同观点的社会角色,其他同学则是不同角色的“后援团”当有些角色无人扮演时教师就信手拈来,这样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平等,大家都无拘无束,辩论非常热烈,论点论据不断延伸、深化,使师生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
二、重视了教学情境化,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自发的倾向会促使人们在面对新的现象时会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创设情境,指导他们如何提问的问题意识,如何搜集材料解决问题,教给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培养小组合作技能,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1.科学实验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的大量的感性信息。带着问题去探索,接受新知识。如在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1)提出问题。(2)学生猜测。(3)探究演示。(4)小组讨论。让学生想一想,试一试,记一记,说一说。让学生都动起来,以学生为本,全体参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学生先设计有趣的实验,再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
2.生活经验情境。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科学,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周生艳在执教《大脑》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周生艳老师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
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周生艳老师基于学生全休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所以把游戏简单化,清晰化,这样更能为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实施评价方面,我们试图通过日常学习中常见到的现象以判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巩固已学的知识,把科学用脑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比如聂华强老师在执教《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时,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照片,引起学生的高度的关注。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究、讨论、合作,产生好的效果。又如他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问: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到操场上玩,十分钟后,你们又回到教室来上课。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已经上课了呢?
3.设疑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有效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悬念,他们的好奇心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极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会随老师疑点,不断思索。如王笃庆老师在教学《地球的吸引》时,给学生提了一些问题:(1)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2)我们为什么上坡会感到吃力?(3)地球上的飞行物能否飞到天外去?学生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科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后才引发了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类能摆脱地球的引力飞到天外去。学生听后对生活一些现象开始观察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置情境时,教师可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精心设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习动机,拓宽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4.有效利用课堂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赵玉军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的电路》一课时,做连接电路的实验,十二个小组里还有一个组的灯不亮,没有简单的说:“你们课后再试试吧”,而是让他们小组演示做法给全体同学看,大家一起分析、寻找失败原因,帮助这个小组获得成功。这样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同时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三、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 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混乱;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也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如在教学《蜗牛》《蚯蚓》《蚂蚁》时,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教师讲解,就可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汇报员负责本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
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指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这在执行时他们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觉得很自然,愿意理解和接受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会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现象。每个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小组成员间产生一些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的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4)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听完整不插嘴。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注重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 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让学生充分的去做。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事实,讲究证据的认真态度。实验时应注意:
1.明确目的,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在设计实验使首先明确目的,提高实验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标。例如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脑》一课时,刚开始制定的目标是以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为主要目标,但是在深入探究后,发现学习大脑的知识要想讲透不容易,也必然会涉及许多科学名词和抽象的概念,而认识大脑及大脑的功能是为学生理解如何科学用脑提供科学依据,学生更需要在如何科学用脑方面得到科学的指导,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纠正他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上一些错误观念,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后知道如何科学用脑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开发大脑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因此,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大脑的结构特点。
2、了解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3、了解大脑各区域的功能,认识大脑的主要功能,体验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
4、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和保护大脑的方法。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与方法。这样的目标设置让教学这堂课程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再如:在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时,教师提出要请同学们用两节电池、一个灯泡。做实验时,要看你永乐什么连接方法,发现了什么?本节课,就是让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个是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另一个是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的良种不同的连接方法。提高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串联和并联的特点。本节课,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一节课来完成困难很大,所以老师在布置这个实验时,应该提出明确要求。
2.实验材料要多样。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进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在选取实验材料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利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让学生提前收集实验材料,学生难以收集的,由教师收集。如:《观察土壤》找土壤中的沙和粘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沙土和粘土分开,自己设计实验。在教学黄豆发芽的对比实验时:拿两个大小一样的塑料杯,里面加入一定数量的相同的水,其一个杯放在阳关照射的地方,而另一个则放在阴暗处,两周之后进行比较。学生对凤仙花的对比实验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关于凤仙花“喝水”多少的比较实验;凤仙花喜欢“喝”什么水;凤仙花需要多热的水;凤仙花喜欢太阳吗;凤仙花是家养好还是长在露天好……
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我除了准备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等材料处,还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实验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3.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在液体里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盆,马铃薯都沉下去了。“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方法烧盐水,真的烧出了粉末,学生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这样学生亲身实验,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很好。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未知的能力。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已取得了累累硕果,宋绍青老师执教的《摩擦力的秘密》在泰安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周生艳老师执教的《摆》在泰安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周生艳老师执教的《解释》在泰安市科学创新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还有多位教师再区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十一篇科学论文在省市区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阶段研究报告。由科学教研组实施,对学案导学进行尝试性实验。通过半年的研究逐步明确了学案、学案导学法等的相关概念,对如何设计、编写和使用学案、建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实践,锻炼了教师,培养了学案导学法研究的骨干,为在全校大面积推行学案导学法实验积累了经验。形成凤凰小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报告,编写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集。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研究过程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创造性的去设计、艺术性的去实施。相信我们在不断摸索中会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第二篇: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小结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
第二阶段分析总结报告
通过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调研,我们了解到现在中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兴趣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教师集思广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在本阶段进行了深入地实施探究。本阶段我们主要采取了分组实验的形式,开展了多项活动,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尝试,经过努力,现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次我们主要是对七年级的四个班进行了分组实验,其中七(1)班和七(2)班是实验班,七(3)班和七(4)班是非实验班,根据课题组研究的方案分别对七(1)班和七(2)班进行了实验教学,而七(3)班和七
(4)班仍然保持原来的教学模式。为了验证课题研究成效,本阶段我们组织了多次测试,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测试结果又认真细致分析,进行了横向和纵向比较,了解情况,及时整改。第一次测验主要是摸底考试,摸清七年级这四个班学生的生物成绩,通过测验我们发现四个班的及格率普遍偏低,在10%到20%之间,四个班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第二次测验我们发现七(1)班和七(2)班的及格率分别达到了55%和50%,而七(3)班和七(4)班得及格率分别为22%和25%,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其实是有原因的;在第一次测验结束后到本次测验开始前我们对四个班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方法对七(1)班和七(2)班两 1
个实验班进行教学:
1、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我们主要开展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校园花卉植物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活动,通过把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够用的到,来培养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还能够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好习惯,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2、进行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观察种子的结构》等案例都是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通过实验教学,观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节目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他们就愿意更多的去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在上《血液循环》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时,应用计算机教学,就能直观地将人体的血液循环(体循环、肺循环)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足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上《植物开花和结果》时通过录像:呈现多种花展开的过程(再次创设情境),随后又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思考的问题:(1)开花的概念,(2)花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功能。知道了花各部分的结构功能之后,学生就动手观察事先准备好的百合花的结构。很快地学生就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掌握了花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如在上
系统》时,利用了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多彩缤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如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再比如上《病毒》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可以把眼睛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不至于上课不知所云!
4、课堂上,我们通过创造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研究问题;上课时我们通过有效的提问创造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再渐渐的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知识海洋中,让学生陶醉其中,培养其学习生物的兴趣!
5、对实验班学生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可以把知识系统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我们生物这门学科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探知的欲望。
通过以上的方法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组织了第三次测验!这次测验七(1)班和七(2)班的及格率分别为79.5%和81.4%;而七(3)班和七(4)班的及格率分别为26.1%和29.2%,可以看出实验班已经明显领先于非实验班!但是总体来看,每个班级的及格率都有所上升,但是只有两个实验班的上升是明显的,说明了我们方案的有效性!
对于三次测试,我们从横向比较来看:在没有进行差别教学时,四个年级的起点都较低,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差别教学后,实验班的成绩逐渐的超过非实验班,并且最终取得了明显的差异;从纵向比较来看,各个班级在三次测试中都
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实验班的提升非常明显,平均及格率由开始的11%达到最终的80.5%,而非实验班的提升就不怎么明显,平均及格率仅由12%提升到27.5%。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一年多辛勤工作,这一课题的研究收效显著。为了能让这一成果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召开了课题成果推介座谈会,全校生物学科教师分享了我们的成果和喜悦。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只要我们贯穿新课标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原则,更新教育理念、变革生物教学方法、实施生物素质教育、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让学生融入自然,回归社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能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改变现在的初中生物学的尴尬地位!
第三篇:科学个人课题小结
科学个人课题小结
小学科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本学期,我结合区教研室倡导,进行“动脑动手学科学”的研究。经过本学期的实施情况,经过不断反思、总结、调整研究方案,现对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
一、学习新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 扎扎实实搞好科学课的教科研活动。通过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开展常规性的研究讨论,不断交流经验、总结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学生的有了很大的转变
从实施研究以来,在“动脑动手”教学模式指导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常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思维非常活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不断增强,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三、总结反思,研究成果显著。
本学期,我上校级教研课一节,课后认真反思,细致总结。本学期我所制作的《生命之源——水》科学网站获区三等奖,辅导学生参
加“科学在我身边”全国美术比赛获优秀辅导员称号,参加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说课大赛”获一等奖,并代表学校参加区级比赛。
四、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1、由于实施教学课题,各个班级情况不同,需要不断的摸索来积累经验。这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寻找不足进行纠正和改进,调整课题的范围,达到有效可行。
2、由于受某些原因的影响,不能完全把活动或学习思维过程放给学生,总是怕学生学的不精、不细,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
总之,实施教学模式虽然存在着问题与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培养和加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取得了效果。下学期课题进入到总结阶段,我将以积极的态度,继续钻研教材,认真反思,力争多出成果。
第四篇:第二阶段子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第二阶段子课题研究学期小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市级重点课题之政治子课题在市普教室、三所实验普通高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努力、协作下进入了第二阶段的研究,并且走过了一个学期的历程,回顾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工作和学习,忙碌中感觉充实,辛苦中留下回味,勤劳播种,收获颇丰。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同事们的相互帮助和积极配合下,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都井然有序地完成了。
在“思想政治导读·释疑·训练·小结·辅导‘五步’教学模式研究”的这一子课题自2009年开题至今已有一年半了,这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学习与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
一、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教改动向,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一年来,课题组结合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要求与安排,每个成员都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项课研活动,与此同时,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时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先进、有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每个成员都完成了一定数量且具有一定质量的理论学习笔记,并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经常性地针对教学中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开展讨论和研究。
二、强化集体备课,协同攻关。
本学期我们不断加强集体备课活动,通过备课组活动,实现资源互补,优化组合,一改过去单打独战、各自为教的局面。我 1
校高中班级数不多,但利用高中其他教师一起协同,加强了力量。
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上渗透学生技能的有效性研究。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们认真抓好课堂教学,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技能,强化他们的好奇心,逐渐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四、存在问题。
不善于总结经验,在教学工作中,有许多好经验,好方法,应该认真总结形成文字材料。今后,我们将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一年半来课题研究,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无论我们走过怎样的路途,获得怎样的成绩,或者遇到怎样的坎坷,展望未来看到了我们课题小组充满了无限生机,同时也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许多责任感,激励我们更加奋进。
第五篇: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工作小结
《高中文言虚词学习对策研究》
第二阶段工作小结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成果形成,提炼价值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在充分调研实际研究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在充分论证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在充分学习实施课题深入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把研究进一步推向纵深,从最初的接近到现在的走进,对高中文言虚词学习对策的研究,每一步坚实而有力,体现在教师轻松教和学生快乐学的转变上。应该说,本阶段的研究很有成效,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研究情况
(一)、整体情况
1、在调研、总结、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及措施,并能够针对性地实施,保证课题的质量和实效。
2、加强课题研究人员的培训力度,对我校高中学生文言虚词的学习有深入地了解,并通过培训、邀请专家论证等方式掌握一定研究策略,确保研究的方向、力度。
3、加强调研,通过问卷等形式取得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的第一手资料,根据真实情况分析、综合,形成新的意向,进一步调整、完善方案。
4、以课堂实验为主,成功开设精心准备的研讨课,在过程
中注重分析,初步形成案例,使得课题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二)文言虚词学习目的的兴趣指导
70%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态度表现为一般,他们认为文言文的学习从来就是为了通过考试的。实际学习中,80%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难度较大,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也相对较差,这些都无形中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越来越狭窄。在恶性循环下,学生既无法对课本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也难于主动将已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对文言学习的厌倦、疲惫与排斥。
1、积极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的多样性,带给了课堂活跃的气息。以《游褒禅山记》的阅读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阅读方式,以便学生加深对文段内容的印象。因为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对文章能够有较多的接触与认识,从而有利于后期对文本展开进一步地学习。
2、对话式的授课方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学方法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予以反对。他认为这种方法不符合儿童的天性。在他看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即“运动的中心”。他认为对话的方式,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
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因此,课堂中注意“对话”形式的灵活运用,将对推动文本的理解。
3、多媒体的广泛运用
随着现在教学设施的完善,多媒体已经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载体。
比如,在讲解《鸿门宴》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鸿门宴》的教学视频,使学生对文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解《滕王阁序》时,可以让学生享有一段视觉冲击后,对文本描写的景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瑰丽,以及“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节奏之和谐形成一个整体的感知。因为声响的结合,使得文章内容极富渲染力,让课堂中的知识点可以在不同的形式中得到强调。如果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理解,那么其中的文言虚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毕竟根据具体语境是理解虚词最好的方式。
(三)文言虚词学习途径与方式
1、培养语感,虚词的学习也不例外。
2、阅读指导要得法,注意言文结合。
3、教师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课题实施三大原则
主动性原则: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在教师指导下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向往,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体验性原则: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获取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学生对文言虚词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投入教学活动,去体验和感受古文中所蕴涵的情感,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强烈的认知兴趣和学习愿望。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学习基础给予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成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虚词的学习兴趣。
2、探讨出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与方式。
3、认真对待文言虚词教学中的得与失。
4、形成课题阶段性小结。
5、课题研究论文已撰写完成,目前在修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