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与体会1
3.2 总体架构设计
3.2.1 网站系统架构设计
本网站采用ASP.NET的结构模型。ASP.NET结构是一个三层系统:UI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如图3-2 所示。
图3-2 结构模型
第二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本站推荐)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
张金山103122339控制工程
这学期开设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让我有机会好好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现在这个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新发展。我有很多感触,下面就是我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848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其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前提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和历史是永恒的、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却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却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他们的合理内核,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打下了基础。其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作用。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这一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论证人类社会主义规律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包括规律的思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并取代旧事物。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积极的舆论和天才的预测,其中包括未来社会的根本目的(满足人类需要)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或手段(建立和谐社会,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及未来社会的组织形式;未来社会的劳动和分配问题;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管理问题;消灭三大差别。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些理论为前提而产生的。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今天,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150年的历程,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四个既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新的理论体系。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在近半个世纪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了实践的检验。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使科学社会主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这期间,《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
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等一系列著作的相继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强调暴力革命,认为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第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指出无产阶级应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第三,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明确阶级、政党、领袖、群众之间的关系;第四,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的思想,无产阶级通过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来壮大自己的队伍,提高自己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五,人民军队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斗争目标以及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纲领。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科学理论、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而不断更新与发展着。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而这两种认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对自然界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认识社会世界。而对于社会世界的全面认识,同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自然、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我们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予以把握,就要深刻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认识论层面处理好社会和历史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马克思、恩格斯从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这个哲学的最高命题和基本问题出发,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框架。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是研究人类历史和整个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作了最全面、最详细、最深刻的理论论证,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中介。
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就是创新,发展要在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不能重新回到被马克思所消除了的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上去。社会主义要生存就要发展,而只有发展才能创造和谐。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由此可见,我们要建设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空想社会主义,因此,当下我们要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实现科学发展。当然,和谐社会建设更是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离不开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层认识和把握。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他们也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一些设想,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始于列宁,毛泽东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邓小平初步构筑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强调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之科学,更不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而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它为我们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前提。
事实上,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举世瞩目,其原因就在于近20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及实践的成果正如埃菲社等国际媒体所说的“造就了20世纪最壮观的经济奇迹”“扭转了本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拯救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威望”。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科学化、民主化的政治得到实践和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形成了自由、民主、文明的社会,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将更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解决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的同时完成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线上的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创新点包括: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它是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共产党员只有努力保持和加强自己的先进性,才可能使自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党的先进性只有通过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实践、通过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才能培育和显示出来。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使党在物质文明的建设中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只有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使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树立起鲜明的旗帜。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党在政
治活动中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从而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三个代表”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新的发展模式的力量源泉问题。我们党担负着振兴中华、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重任。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的动力则来自先进生产力的物质力量、先进文化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三大力量的集中概括,是一个辩证的有机统一体,它全面地解决了社会主义新的发展模式的力量源泉问题。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概括和凝聚了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是新社会主义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制定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线的进一步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国内外现实条件,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并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多个方面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创新方面主要包括:第一、在人本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第二、在公平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第三、在价值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第四、在荣辱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第五、在环保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它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理论本身应该随着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而有所不同,也应该随着一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这些都要求我们以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为基础,以所处的时代历史条件为转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创新的应用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中,这也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永葆生命力之所在。
第三篇:2011实践体会
人防的发展必须在实践中实现提升
黄山市人防办 段红洲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深刻论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不仅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实践,并且还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而对于人防事业来说,也莫不如此。从国外民防的产生和发展来看,防空的发展源自于战争的实践,经历了一个与空袭长期斗争相互推动发展的过程。最早组织要地防空的是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空军的不断轰炸下,为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英国在伦敦建立了独立的防空指挥机构和专门的防空部队,并在市区实行灯火管制、构筑防空洞、疏散居民、建立空袭警报系统等。这些消极的防空措施,是被飞机轰炸“逼”出来的。一战后,随着军事航空工业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战双方都把削弱对方力量和保护战争潜力作为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空袭的规模和范围达到了空前程度。因此,参战各国更加注重城市防空的基础设施尤其是民防工程建设,以有效地保护居民和经济目标,减少空袭造成的损失。即使是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民防工程仍然是主要的、基本的防护手段。如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巴格达和巴士拉等大中城市,正是由于建成了数量较多、标准较高的防护工程,才在多国部队42天的狂轰滥炸中,保证了较低的军民伤亡率。科索沃战争中,弱小的南联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强大北约长达78天的高强度轰炸,仍然保存了85%以上的军 事实力,这都是与其平时构筑的大量民防工程有很大关系。可以说,防空就是由于军事航空技术的发展,使作战的方式和手段发生变化,使人们认识到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护和保存战争潜力,对于赢得战争胜利是必要的和有效的。这就是战争的实践,斗争的实践,并在这样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及改进防护手段和措施,再应用于战争的实践,以适应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军事变革而引起的作战手段和方式的变化。
但是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民防既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城市建设、防灾减灾及应急救援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遏制战争、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屏障,也能够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尽管国际局势总体是趋向缓和,世界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进行民防建设的国家和地区却越来越多,而且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这不仅仅是战争的实践,而是由于战争的实践在和平时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战争准备的实践即战备工作,感到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种实践不是当初简单的被动式的应付,而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战争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防空的重要,并在战争中不断实践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并在战争准备活动的实践中,又得以提高,认识到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并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亦即要寓军于民,这也是适应现代战争的发展要求,这又上升到新的高一级程度。可以说,防空也即人防的发展,其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由当初的被动应付,发展到主动应对。
而我国人防也是在国家遭受空袭和战争的威胁下产生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战争严重创伤的中国,人民需要休养生息,国家需要建设,可却遭到了美国和国民党空军的袭扰,轰炸我沿海沿边城市,毁伤众多目标,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批准决定建立防空组织,成立全国防空筹委会,研究和计划全国防空各种准备。自此我国的人防事业,在共和国领袖的高度重视下,紧随时代发展,不断提升建设水平,适应形势和战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指出:人防平战结合才能靠得住。党中央确立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人防建设方针,以适应和平时期人防发展的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人防事业发展之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面对现代战争的威胁,江泽民要求:做好打赢高技术战争准备。明确人民防空建设应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努力做好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城市人民防空的各项准备工作,逐步实现战时防空、平时防灾一体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胡锦涛同志强调:把人防建设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在第六次全国人防会议上党中央要求:积极推进人民防空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坚持人民防空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把人民防空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力量,切实履行政府对人民防空工作的领导责任。
可以说,我国人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实践论的具体体现,也是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的具体应用,指导着人防建设事业不断地发展,在我国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经 济和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我们黄山市人防事业也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从恢复成立以来,人防各项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也正说明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并不断提升建设和发展水平。人防工程建设,除早期人防工程外,开始是一无所有,市人防办成立后,抓住城市建设发展机遇,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防通信指挥系统也实现了快速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建起了警报通信网、视频会议系统、空情接收系统和VOIP电话系统,实现了与相关部门的互连互通。人防宣传教育等工作也都得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了社会认知度,从一开始不知道人防是干什么,到现在知道人防不仅在战时发挥防空作用,而且在平时还要在防灾减灾救灾中发挥作用。并且人防工程平战结合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开发利用,如黄山学院利用人防工程建了地下小超市,不仅方便了学生们的生活,还增加了就业岗位。这些都说明了,在实践中人防事业正得以发展。
但是,人防发展在目前来说,是不是很好了,是不是已经很不错了呢?与过去相比,与其他地方和单位相比,是发展了,并且不是一点点的发展,而是有很大的发展。这只能是从自身来看。如果从现代战争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人防的发展是不是跟上形势和任务的发展,还很值得商榷。从近期世界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作战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没有前后方,精确制导武器用于战争实践,使战时防空的难度达到空前的困难,技术落后的一方,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状态,虽然现有的防空工程在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是完全能适应现代战争的发展,还值得研究。一是近期发生的几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不对称作战,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国,拥有军事和经济上的绝对优势,伊拉克、南联盟,包括现在的利比亚,只能当靶子被动挨打。二是在此形势下,掌握绝对主动权的西方列国,还要顾及所谓的不伤及平民百姓,以赢得舆论支持的虚假面孔,因此,在作战中还要有所顾虑。三是经济因素,高技术武器装备造价昂贵,在当前形势下,不可能全面开动战争机器,一切为战争服务,还要考虑到对经济的影响。四是在这样的作战中,许多新式武器还没有应用于战场,如发生全面战争,那将是另一番情景,决没有说还要顾及到不伤及平民,摧跨敌国国民的意志,也是战争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说,还要加强对现代战争的研究,对人防工程如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如何建设及发挥作用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是要研究军事武器装备的发展,尤其是作战时摧毁效能及防护手段及技术的研究,以不断改进防护工程体系建设。其次是要加强对近期已经发生的战争研究,具体要研究其武器装备战时对目标的摧毁状况,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再次,就是要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研究,这不仅仅是战时防护的研究,还要研究其与环境的关系,等等。此外,对于未来战争,其作战方式和手段如何发展变化,必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军事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有许多东西不可预知。加之人防建设尤其是人防工程建设的特点,其建设周期较长,一旦建成,将难以改变。因此,人防工程的建设必须要与城市建设相同步,整体规划,同步建设,就是要按照法规所要求的“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加强在平时人防如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并发挥作用的研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做到“寓军于民”,建设现代国防体系。这点是我们人防人必须要认真面对和深入思考的 事。
作为市、县一级人防来说,可以说是在人防第一线,在开展工作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更是如此。我们是具体的实践者,就要严格按照人防法及相关法规,认真抓好人防各项工作落实。并且在这样的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在许可的条件下研究解决,积累经验,提高对人防的认识。尤其是当前我国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防建设如何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有切实感受。所以,在实践中一定认真深入思考,加强对相关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提高认识水平,并指导实践。同时,要看到世界总体形势相对缓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战争的威胁并没有而且永远不可能消除,只有加强战备,提高国防建设水平,才能提高战时防护能力,赢得战争的胜利。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很远?还是很近?如果我们准备充分,那就很远;如果我们准备不充分,说不定战争明天就有可能降临到我们头上。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所以,我们必须在建设实践中抓好工作的落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升人防建设水平,以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不仅仅是抓工作落实,这仅是单纯的实践者,还要做到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将实践中的问题加以提升,再来指导并应用于实践。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只有一条路,就是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和探索,没有其他捷径可循。如何学习,一是“书”本上学,上级的文件、相关的法律法规、领导的讲话精神要领会掌握,现有的还搞不清,不领会,就难以在实践应用,那么就难以发现问题,只能是盲干。因为现有的这些,是在以前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工作的依据和指南。二是要向“他人”学,别人的经验,我们应该要好好地借鉴,这是他人在实践中证明了的。这“他人”,不仅是国内其他省市的人防,还包括相关单位,如公安在社会治安方面的做法,林业部门、水利部门、交通部门、卫生部门、安全监督部门等其他部门,在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事故处理方面好的做法;以及国外的民防,好的经验和做法,在这方面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做得比我们好,特别是在平时的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更要注重自己的经验总结,这是自己的切身感受。
人防建设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平时发挥作用,在实践中提升建设水平和能力,这不仅是人防事业本身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经济斗争越来越密不可分,相互交融。战时和平时,从广义而言,已很难区分,和平只是相对的。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以前的靠军事冲突来解决问题,已变成了平时各方面的竞争和较量,虽然军事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但已在平时就已展开。所以,人防建设必须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对人防建设的检验,只有得到实践的不断检验,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使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因此,我们在抓人防建设时,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认为一时战争打不起来,人防不重要,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边缘部门,领导不重视,社会不关心,属于鸡肋。由此导致的,精神不振,无所事事,工作上应付了事等等现象,是一种盲目自卑狭隘心理作怪,目光短浅,只看到自己一亩二分地,没有全局观念、长远观念和 现代意识。要么就是不知干什么或是瞎干一气,拿起耙子,瞎捣一通。凭一时兴起,几分钟激情,想到那就干到那,不注重实际,不讲究效果。那是非常错误的。
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人防建设事业,必须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提升。这是不仅是我们人防人必须要认真思考和要做的事,更是我们各级领导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事。这不仅关乎现在,更关系到未来。
第四篇:实践体会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成长,是一种经历;经历,是一种人生的体验。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拥有了什么,而在于从中我们体悟了什么。在生命的短暂与存在的永恒之间锻造了自我,拥有真正的价值和真实的幸福。暑假社会实践(打工际遇)给了我一个锻炼自我的平台,让我有所体会、有所启迪、有所感悟。
社会实践只是一种磨练的过程。对于结果,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襟: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一定非要用成功来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要求。人生需要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是凭空出来的,是需要成本的,失败就是一种成本,有了成本的投入,就预示着的人生的收获即将开始。
小草用绿色证明自己,鸟儿用歌声证明自己,我们要用行动证明自己。打一份工,为以后的成功奠基吧!
一首歌里面这样唱道: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人能轻轻松松成功。
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板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的走向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记得老师曾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你得去面对你从没面对过的一切。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的,而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你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的那么吃力呢? 也许这是很多人都在深思的问题。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追求,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
时下,打工的大学生一族正逐渐壮大成了一个部落,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大学生打工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股潮流中正悄悄发生着改变。
对于大学生打工,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人的看法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模式,我有理由走自己选择的人生路,只要把握住自己,掌握好学习与打工的分寸,肯定能把大学这个人生阶段过得丰富多彩。
打工的途径或者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是对社会有益,对自己积累人生经历有益,还能够有少量收入,就可以毫不犹豫的参与其中。
虽然在实践中我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占主体,而我对知识也能掌握,平时也没有少看关于企业的书籍,本以为到了企业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平时在学校哪个地方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但在工厂里,绝对不可以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下降,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
因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只需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可以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没有实际,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社会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存亡,就比如前几天发生的化工厂原料泄漏引起的化工厂爆炸事件等等,这些企业都是很好的企业,但是因为疏忽酿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总之,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是丰富而又有意义,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到兴奋,但却决不仅仅用兴奋就能描述的,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收获,是对“有经验者优先”的感悟。
在我的打工生活中,我也明白了许多:在日常的工作中上级欺压、责备下级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事实如此,但这也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它让我明白到别人批评你或是你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只有这样才能表示你在诚心听他说话。虽然被批评是很难受的,而且要明确表示你是真心在接受他们的批评。因为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铺路。我们要学会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才是我所应该做的。
我也从工作中学习到了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价值。人往往是很执着的。可是如果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你一定会交得到很多朋友。对待朋友,切不可斤斤计较,不可强求对方付出与你对等的真情,要知道给予比获得更令人开心。不论做是事情,都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周围的人沟通思想、关心别人、支持别人。
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我不知道多少打工的人有过这种感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打工生活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的。现在想来,三十天的打工生活,我收获还是蛮大的。我所学到的生活的道理是我在学校里无法体会的,这也算是我的一分财富吧。
现今,在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已不是什么“抢手货”,而在每个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要求有工作经验。所以,大学生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将来找工作也同样重要。事情很简单,同等学历去应聘一份工作,公司当然更看重个人的相关工作经验。
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暑假打工。暑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
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
在这次暑假的工作中,我懂得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获益良多,这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启发。这次的打工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这次的实践的确给予了我很多。今后,我将继续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高尚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自己,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完善自己,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好的运用,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将来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为当代大学生,身负重任。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清楚地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交际的技巧。不是说空话,要付注于行动才会有深的体会,有更多的所得。实践出真知,毫无疑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这次打工薪水不多,但是所学到的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
第五篇:暑期实践收获与体会
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进行思想、意念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人际交流的高级形式。演讲中不但不讲,而且有演,“讲”不是一般地说话唠嗑,在声音、音调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演”不是一般的表演,而是一种“演示”。演讲中的道具没有别的,除了面部表情之外,主要是依靠手势,可见手势在演讲中是十分重要的。
手势是演讲者拆诸听众视觉、给听众以演讲者直观形象的构成部分。也是交流、传播思想、意念和情感的最重要的辅助手段。诚如早期马列主义宣传家叶·米·雅罗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演讲者的手势自然是用来补充说明演讲者的观点、情感与感受的。”因此,手势既可以引起听众注意,又可以把思想、意念和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生动、更形象,从而给听众留下更深刻、更鲜明的印象和记忆。
手势的运用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完全是由演讲者的性格和演讲的内容以及演讲者当时的情绪支配的。因人而异,随讲而变。但是手势挥动的高度却有个一般的约定俗成的范围。按演讲者的身材可分上、中、下三个部位。上位,是从肩部以上,常在演讲者感情激越,或大声疾呼、发出号召、进行声讨,或强调内容、展示前景、指未来的时候;中位,即从腹部至肩部,常是心绪平稳,叙述事实,说明情况、阐述理由的时候运用;下位,即在腹部以下,这个部位的手势除指示方位、例举数目而外,多用于表达厌恶、鄙视、不快和不屑一顾的情感,或介绍、评说反面的事物。
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手势的运用各有各的习惯和技巧。中心问题是要与演讲言词的意义相协调,突击演讲的内容和情感。
每当一场刻骨铭心的戏剧结束,合上疲倦的暗红色幕帘时候,我的目光都会久久凝视着幕布,像是自己的目光穿透了一切,看到了幕布后,角色们忙碌不跌的寂寞,戏剧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昨日傍晚结束了台山实践的征程,太阳斜照在每个队员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也流露着疲担我知道我们收获了许多,而更多的是我们出乎意料的实践馈赠——我们的友谊,情感的水乳。
7月10号,我们一行20个队员,其中包括朱院长、罗书记、华老师和周老师四位带队人员,以及16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成员。我们起行的时候虽说等来的是一辆“迷路”的车,可是我们蹬车门的一瞬间,依旧带着欢声笑语和无限的憧憬。
车上我们谈话,唱歌……
下午时分到达台山市党校下榻,然后马不停蹄地在城市管理局朱局长的带领下前往环西路、革新路等地走马观骑楼……一路上朱院长的讲解和朱局长的介绍让我们收获了许多。骑楼在缤纷的商业化中,出现伤痕累累的病态。历史文化的遗失确实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以及小心重拾。
步行街人流是断股的线,织不起稠密的网,流失了贵重的同时,微笑也是迷惘而无知的。朱局长说这是无文化的文化保护。
紧接着,我们去了河南村,也称旧洋居、华侨农村,观赏了了所谓城中城的情景。拉开沉重的木门,进入略显老态的屋子内,时空的交叉隐约显现了出来。我习惯性东摸摸西触触,结果触及而回满身忧伤。那种燕子楼空,空锁楼中燕的感觉,漫过最敏感的一隅。眼神稍微暗淡了。没有人发觉,我暗自庆幸。
随后,我们到了烈士陵园,可是我带着一种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轻松心态。毕竟谈到烈士,太沉重了,历史的雾霭可以轻易吞噬一个灵魂,我觉得。所以,尽量把心态放松,结果就真的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离开的烈士陵园。不过,敬爱的烈士们,我经过高耸的墓碑时,心里还是给与最虔诚的一躬,不知道你们收到我的致敬没有。
第一天的晚上我们就开展了研讨会,同学们的热情还是不错,会议基本顺利,达到一定的预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