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实践与体会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专业实践总结 年级、专业:06级人力资源管理姓名:陈学新学号:062222044指导教师:成绩:完成时间:二00八年五月三十日
福建.福州.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5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实践与体会
【摘要】技术人员承担着企业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职责,做好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开发对留住和发展优秀员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重要作用。文章以某企业为例,从技术人员基本情况、开展培训需求分析、技术型员工培训的特点、培训实施、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体会等方面,论述了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的方法和体会。
【关键词】企业;技术人员;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外在表现为产品受欢迎、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而构成竞争力的内在因素是企业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提高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培训与开发也能促进员工职业发展、提高员工忠诚度,留住企业所需的优秀员工,因此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培训工作水平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技术人员基本情况介绍
泉州惠信无叶汽轮机有限公司是一家电站汽轮机制造企业,主要产品为火电、核电汽轮机以及燃气轮机,公司目前有在岗员工3300多人。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职称分布情况如下:
表一:公司技术人员职称分布情况
年轻。
从表一可以看出,技术人员以进公司五年内的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为主,占59.8%,整体比较
二、充分开展培训需求分析
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是开展有效培训的基础。公司培训部门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1)访谈法。经常性地与技术部门领导沟通,了解培训需求;通过部门办学干部了解员工培训需求;培训部门当好企业“医生”,通过与员工沟通,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2)问卷调查法。与青年技术人员就培训工作开展讨论,请他们填写培训问卷调查表格;员工每次参加内训或者外训,在培训反馈表上填写还需培训的内容;与新进大学生共同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填写培训、发展需求。
三、技术型员工培训的特点
(一)关心本专业技术成长
技术人员特别是青年技术人员特别关心本岗位的专业技术培训机会。电站汽轮机结构复杂,在高温高压下工作,技术要求高,涉及热能动力、流体力学、金属材料等诸多学科,专业性较强。对于青年技术人员来说,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性较强,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其次近两年来,国内电站设备向更高参数方向发展,如百万千瓦等级超超临界汽轮机、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汽轮机、燃气轮机,这些都是国内未曾制造过的新产品,对包括老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内所有的工程师来说,都需要重新学习。另外,根据技术人员从事项目的重要程度、工作的紧张程度、技术人员本身能力的不同,企业给予的物质激励的大小也不一样。因此,要想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要想得到更好的报酬和待遇,除了在工作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外,还必须持续接受培训,学习本专业实际工作知识。
(二)希望有高层次的培训机会
表二:公司技术人员学历情况
从表二看出,技术人员中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占77.9%。在座谈和调研中,他们非常希望有学历培训的机会,如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提高自身学历。目前国家对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实行全国联考,企业在职人员必须通过工程硕士或MBA入学考试。
(三)关注个人通用技能提高
由于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资,由技术引进产生的技术培训项目、英文图纸日益增多,对技术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合比较多,良好的英语水平无疑将为自己加分,个人也将获得更多的机会,而青年技术人员普遍觉得外语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外语培训需求强烈。
(四)希望培训形式新颖、互动
传统的培训以讲授法为主,老师在讲台上按照讲义讲,没有更多的教学方法,学员被动地听,老师和学员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这种培训对于年纪较轻、思维活跃的技术人员来说不受欢迎。他们希望由专业的培训师来进行培训,用更新颖、更生动的方式讲授一些感兴趣的题目。
四、培训实施
优秀技术骨干是企业技术发展的支撑,是采购、销售、服务等对汽轮机技术要求较高的部门复合型人才的潜在人选,也是管理人员的候补者。对优秀技术骨干开展培训,可以帮助公司发展内部员工,留住关键人才。由于出国培训费用昂贵,因此主要针对专业技术过硬、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技术骨干。同时每年安排25名左右的工程硕士学历培训名额,由各部门中层管理人员推荐优秀技术骨干参加工程硕士全国联考。对所有从事技术工作的工程师,开展岗位知识培训。培训计划由培训部门和技术部门共同制定,每年年底明确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和讲师,讲师大部分由技术部门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也聘请高校及有关研究机构专家担任。各部门的培训计划制定后,在全公司
公开,各相关部门都可以参加相关课程、相关内容的培训。
培训部门还根据技术部门实际需要,请外部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如外语、数控编程、UG(计算机绘图软件)应用、UG-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培训、“基于制造与装配设计”、培训师培训和商务礼仪培训等。在外语培训中,为了避免以往英语学习中“哑巴英语”的现象,英语培训请外籍教师授课,不用中文解释,重点提高口语听、说能力。采用小班化上课,学员有更多机会与教师交流。请外教上课后,技术人员参与英语培训的热情非常高,口语水平明显提高。新员工进公司后,开展新员工系列培训,如企业介绍、安全知识培训、车间实习、UG基础培训。由于汽轮机专业性较强,外部也无适合从事汽轮机专业培训的公司,因此,新员工正式进入部门上岗后,技术部门都要为其指定一名师傅,进行传、帮、带。
五、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体会
(一)要在企业内形成重视培训的良好氛围
要做好培训工作,必须在企业内形成从上到下重视培训、支持培训的良好氛围。要让企业高层领导熟悉、了解培训工作,从而主动关心培训工作,在各种场合上经常提培训工作;要让技术部门领导知道,培训不仅仅是培训部门的事:作为最了解每一位员工的能力水平、知识状况和工作态度的部门领导,必须重视下属员工的培训。要做好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在全公司形成重视培训、支持培训的良好氛围。
企业各级领导不仅要发挥管理作用,也要积极充当员工的辅导教练,做企业内的讲师。技术部门是企业科技知识的源头,要通过建立干部讲课制度,在企业内传播科技知识,形成学习知识的良好氛围,推动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二)培训要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要关注企业的战略方向和业务变化。企业的经营战略、产品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都会对技术员工培训工作产生影响,带来培训需求。如产品战略中新产品开发人员培训、人力资源战略中关键人员的职业发展培训等都需要培训部门参与和实施。在企业培训工作中,培训管理人员必须“跳出”业务培训的范围,关注战略培训需求。培训工作只有超前谋划,才能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形成人力资源优势。
(三)培训要“聚焦”
技术人员培训要关注核心员工和关键岗位人才,如管理干部、优秀技术骨干和有潜力的青年员工等。核心员工和关键岗位人才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培训费用要重点投入。做好核心员工的培训,才能做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培训投入才会有更大的回报。
(四)培训部门要增强主动性
培训部门要经常通过电话或当面访谈、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主动了解技术部门的培训需求。在培训实施中,培训部门要提高服务意识,为技术部门员工培训创造便利条件。如尽量利用业余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将培训点设在企业内减少员工来回奔波的时间等,使培训对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最小。
(五)培训要有针对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训成功的关键在于培训的针对性。最好的培训是帮助员工改进他们的工作,为公司带来更多的价值。换句话说,员工培训要以实现经营目标为目的,而不是为培训而培训。要做到有针对性,首先要了解受训者在业绩表现、工作技能、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确定培训内容提供依据;其次要选择与培训需求相对应的课程,要考察提供课程的培训机构以及讲师背景、能力;在培训实施中要注意尽量采用小班化、互动式的培训方式,提供个性化培训服务,让员工感到自己被重视;最后在培训中和培训结束后做好培训反馈,了解受训者对课程及讲师的评价。只有把握好这四个环节,才能增强针对性,提高培训有效性。
(六)建立企业知识、经验共享体系
汽轮机的设计和制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要成为本领域的专家,个人经验积累很重要。同时由于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造成了企业岗位分工比较细。鉴于以上特点,如果在企业内建设知识、经验共享系统,提供员工学习的平台,那对培养既是专才、又是通才的员工、加快员工成长将有极大好处。
(七)实施培训成果汇报制度
员工培训结束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或者行为等方面有了收获,如果能通过分享培训体会,带动团队成员共同提高,培训的投入将带来成倍的收益。要在企业内实施员工培训成果汇报制度,技术人员无论是参加技术培训还是管理培训后,都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向周围员工汇报培训所得。
(八)建立员工培训发展体系
员工的技能提升、岗位轮换、职位晋升都和培训密切联系。要探索人力资源开发新途径,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发展体系,培训应该是系统化的,不能是零散的、孤立的。培训部门要和相关部门以及技术人员本人一起,共同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配以相应的培训,帮助员工实施职业发展规划。
(九)尝试新培训方法
要大胆尝试、积极运用情境模拟等形式生动的培训方法来提高培训效果,强调实战性。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使用e-learning(电子化学习)的培训方法方便员工自主学习。
要做好技术人员的培训,必须以企业为本、以人为本,从企业现实需要、长远发展需要和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人员培训,从而做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第二篇: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度
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度
一、人员培训制度
根据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实际情况,制定各类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具体实施,院考评小组负责监督。
1.岗位培训
①从事卫生服务的医师必须参加市级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②管理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参加卫生服务相关知识培训。
2.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①从事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必须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初级人员每年应取得20学分。中、高级人员每年应取得25学分。
②根据同心县卫生体系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要求,新毕业大学生实行各岗位轮换,有专人代教,社区岗位不少于3个月。有计划选送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任务明确,所学内容与本岗位工作关系紧密,学习结束后能学以致用。
③各类各级卫生服务人员,每年至少撰写一篇论文、综述、心得或总结。3.正规化培训
鼓励从事各级各类卫生服务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家承认准也学历的学校完成全科医学知识成人在职教育(含第二学历)。
根据本单位人员培训规划、计划将任务落实到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做到全员培训,搞好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
二、人员培训考核奖惩制度 1.考核办法
①医院考评小组定期安排全部人员卫生服务理论和技能考评、考核。考核每年一次。将考核结果本人技术档案并作为晋升、聘任的参考依据。
②卫生服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外出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内容及时到院内登记备案。
③卫生服务人员培训、读书笔记、综述等定期进行考察。④外出进修学习人员对进修学习和业务提高情况写出书面总结材料。有进修单位写出进修考核评价。2.奖惩办法
①对能够按要求完成培训任务的医务人员,作为年终考核和职务工资滚动的必要条件,在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中给予优先考虑。对参加进修人员学习后引进新技术并应用于临床带来经济效益或物质奖励。对于业绩较为突出人员可实行高平聘。
②对不能按要求完成培训任务或进修学习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医务人员、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去全科医学培训或经考核未取得合格证的卫生服务人员;每年未按要求取得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等,酌情分别给予考核扣分、调离本岗、经济处罚。严重者可给予低聘、待聘等。
第三篇:显微外科技术教学实践与体会论文
作者:余汇洋,郭光金,张天飞
【关键词】 显微外科;教学;体会
随着显微外科理论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广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已成为外科临床医师及研究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显微外科技术是指在手术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下,借助精细的手术器械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外科手术技术[13],也是微创外科领域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开展显微外科技术教学是适应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需要,对培养高水平、技能型外科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教研室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较完善的显微外科技术教学模式,现将我们在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教材的选择
按照基本的教学要求制订硕士研究生或临床外科进修医师显微外科基本理论与技术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套适用的教材,教材应体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内容合理、系统和科学的要求。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由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顾玉东主编的《显微外科基本理论与操作》,辅以王成琪等主编的《实用显微外科学》作为参考,在教学中使用效果较好。基础理论教学
在教学中突出显微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解和介绍。利用本教研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临床影像图片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员在较短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重点介绍显微外科的发展史及概述;显微外科命名及在各科的应用;手术显微镜的种类及使用;显微外科器械与缝合材料;显微外科基本技术,显微外科的缝合技术;显微外科动物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常用实验动物麻醉及管理等。使学员能够初步掌握显微外科的最基础和重点的内容,同时又能全面了解相关知识,为后续的操作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实践操作训练
在显微外科基本操作实践教学中,从基本操作入手,通过循序渐进地练习,逐步熟悉和掌握显微外科基本技术。由于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师或研究生,他们对常规直视下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比较熟悉,且动作较定型。而显微外科技术操作是借助手术显微镜在放大数倍或十几倍的视野下进行,实际视野范围非常小,初学者往往产生操作空间变大的错觉,动作幅度和力度过大,或手眼不协调,难以将显微手术器械放进视野等不适应的情况。针对该特点,我们采取先适应手术显微镜视野,在离体血管上练习的方法。练习步骤:①学会调节手术显微镜,尤其要掌握目镜焦距和瞳距的正确调节,物镜焦距的调节,确保在正常立体视野下操作,同时可灵活变换不同聚焦平面;②练习正确使用显微镊、剪、针持等常用器械,要求眼睛不离开目镜仍能顺利更换不同的器械;③在纱布垫上用5/0锦纶线练习夹持针线、进针、拔针、收线、打结、剪线等基本操作,要求在同一焦平面上完成动作;④离体犬肠系膜血管(直径1~2 mm)的吻合练习,采用8/0~9/0锦纶线,注意掌握进针和出针角度、边距、针距等,防止针尖刺入对侧管壁。通过训练,学员逐步适应镜下操作,达到动作稳、准、轻、巧、协调,基本能掌握显微外科基本操作技巧,克服操作过程中憋气、单眼视野观察、动作过大、过渡用力握持器械等不良习惯。
初步掌握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后,下一步需要进行动物(大鼠)活体血管缝合练习。活体练习中对动作的“稳、准、轻、巧”要求更高,学员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将动物手术实验视为真正的临床工作,在训练中养成认真、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其步骤是:①学会动物的麻醉及管理,动物的固定,备皮、消毒、铺单等常规操作方法;②不同部位血管的显露操作,如大鼠股动脉、股静脉、尾动脉、颈总动脉的显露;③股动脉端对端缝合,采用10/0~11/0无损伤缝合针线,练习两定点缝合法,管径0.5 mm的动脉间断缝合6针;④股静脉端对端缝合,方法与动脉缝合相同,但静脉管壁薄、组织脆、弹性差,容易造成吻合口撕裂,因此对操作力度、精度要求更高。通过一定时间的反复练习,学员能初步掌握血管缝合的基本技巧,为显微外科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庆山.以组织移植和动物试验为目的显微外科技术教学[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2):142-143.[2] 郭光金,余汇洋,蒋登金,等.硕士研究生显微外科技术课程设置及教学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1):64-65.[3] 林 立,裴国献,林昂如,等.显微外科进修医生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改革[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3):34-35.
第四篇:医务人员培训体会
医务人员培训体会
我在香港明爱医院为期2周的学习已经结束,虽然只是短短的两个星期,却能让我体验到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文化差异,感受到明爱医院“以人为先、专业为本,敬业乐业,群策群力”的工作氛围。
一、人性化、规范化的管理
明爱医院是一所急症全科医院,我们有幸参观急症室及深切治疗部两个急、危、重症科室。他们病房的护理队伍设有病房经理、护士长、专科护士、注册护士、登记护士、健康服务助理,另外,深切治疗部每天有专业的物理治疗师为病人进行肺部的物理治疗,机械维修组人员定期到科室负责贵重仪器的检测、维修。每个岗位有统一的工作指引、规范的操作流程,员工们自觉、自律,病房管理整整有条,干净舒适。在明爱医院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人们在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着,外来者几乎不知道病房主管是谁,似乎管理于无形,却随处都可见到管理的结果。在护护、医护合作上,人人平等,团结一致,致力发挥团队精神。他们对急症病人的抢救意念和熟练技术,让我深深体会到他们全心全意、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更重要的是在抢救生命的同时,不忘保障病人的隐私,关注病人的尊严,让每个病人都能安全、安心地接受治疗。这种对病人的人性化关爱深深地感染着我。
人性化关爱还贯穿于员工之间。职业安全健康局及医院制定统一详尽的职业安全和健康保护措施,使员工在精神上和健康上获得全面的保障和照顾。安全是管理的核心,他们以经验和行为带动全员为医院服务。病房到处张贴着标准的指引、醒目的标识,如体力处理操作,如何预防针刺伤、使用电脑的正确姿势、工作压力管理等。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形成“职业安全、人人有责”的安全工作氛围。在观察与交谈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每个人都以实际行动谱写明爱人“献出爱心,带来希望”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凭着爱心与关怀,为病人提供尽善尽美的优质服务。
二、健全的医院感染控制体系
明爱医院的感染控制做的相当好。这是我体会最深刻的。医院感染控制组有感染控制医生1人(兼职),专职护士4人,感染控制护士每天下午要到所管辖部门进行工作检查和指导。他们有一系列标准的防护措施,每个病区设有有负压隔离装置,到处都是醒目的标识和宣传海报,各类职业安全和健康资料手册应有尽有,设备先进齐全,资源丰富,使用方便,员工落实消毒隔离自觉性非常高,尤其是医护人员的洁手习惯已成自然。学习期间我们有幸参加感染控制组每季度对医院及部门高层召开的院感会议,内容为分析汇报情况和提出合理建议。处处可见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香港人的热情与真诚
踏进香港的第一步,的士司机便热情的为我们介绍香港购物、饮食的好去处。来到明爱医院,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央护理部全体同仁,对我们的热情与关心。简单的休整后,廖老师为我们介绍医院环境,并陪我们到街上购买八达通卡及生活用品,同时为我们准备好香港地图、地铁指引、香港购物指南等日常生活的指引。在两周的学习过程中,护理部老师多次通过电话甚至两次亲自到宿舍询问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需要帮助;宿舍的工人阿姨每天为我们准备干净、工整的白大褂。他们这种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感动不以,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
我想,我们需要学习的正是明爱医院人性化、规范化、个性化的管理经验,以及明爱人对工作的热情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最后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体验和感受一个与世界接轨的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良的服务体系的医院运作模式。
第五篇:技术人员培训讲稿..
煤矿技术人员培训讲稿
第一部分: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1.1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基本概念
矿山压力:由于在地下煤岩中进行采掘活动而在井巷、硐室及回采工作面周围煤、岩体中和其中的支护物上所引起的力,简称矿压、地压等。
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的作用,使围岩、煤体和各种人工支撑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如顶板下沉、底板臌起、冒顶、断面缩小等)
矿山压力控制:人为的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措施。(如支护、充填等,目的是保证生产安全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2 矿压及其控制研究的历史:
1.2.1 对矿压力早期认识阶段:15至19世纪早期,观测到了地下采掘活动对地表造成的破坏,提出了最初的保护煤柱确定方法。
1.2.2 建立早期假说的阶段: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利用某些比较简单的力学原理解释实践中出现的一此矿压现象,并提出了一此初步的矿压假说。代表性的是认为巷道上方能形成自然平衡拱的“压力控假说”及有关的分析计算。提出了以岩石坚固性系数f(普氏系数)作为定量指标的岩石分类方法,开展了地面及巷道中的岩石移动观测。
1.2.3 以连续介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研究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开始把巷道周围的的整个岩体当作连续的、各相同性的弹性体来进行研究和建立假说,即用弹性理论来研究矿山岩石力学问题,并推出了计算原岩力学的有关公式。以后又考虑了岩石的非均质性及各相异性,同时在实验手段上较广泛的利用了相似材料时行的相似模型研究方法及光敏材料进行的光弹性模拟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开始采用U型钢拱形可缩支架、磨擦式金属支柱、锚杆支架等支护技术。
1.2.4近代发展阶段:指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理论研究上进一步考虑岩石的真实特性,最重要的是把岩体看作是受到各种性质的弱面切割的多裂隙介质,相应的提出了岩石断裂力学、块体稳定理论等,另一方面把岩体变形看成是与时间有关的岩石流变特性的研究,提出了岩石流变学,在研究方法上应用计算机技术发展了新的数值分析方法,如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等。在应用方面,采用煤柱护巷和无煤柱护巷的各类巷道中的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进一步改善了巷道支护技术。
2.1 矿山岩石和岩体的基本性质 2.1.1 矿山岩石的基本概念
岩石:具有一定构造和形态的矿物结合体。
在自然状态下,按其固体矿物颗粒之间的结合特征,可以分为固结性岩石、粘结性岩石、散粒状岩石、流动性岩石等。
按照岩石的力学强度和坚实性,常把矿山岩石分为坚硬岩石和松软岩石。一般将饱水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大于5Mp的岩石叫做坚硬岩石,反之称为松软岩石。
按照岩石的构成特征,可以区分出岩石的结构和岩石的构造两个概念。2.1.2 岩石的物理性质
岩石的(真)密度:指单位体积的岩石(不包括空隙)的质量,取决于组成岩石的矿物密度,且与岩石的空隙和吸水多少无关。一般在2.7*103kg/m3左右。
岩石的视密度:指单位体积的岩石(包括空隙)的质量。除了与组成岩石的矿物密度有关外,还与岩石的空隙和吸水多少有关。根据含水状态的不同可分为天然视密度、干视密度和饱和视密度。
岩石的孔隙性:是指岩石中孔洞各裂隙的发育程度,常用孔隙度表示。即各种孔洞、裂隙体积的总和与岩石总体积之比,也称孔隙率。岩石的孔隙性对岩石的其它性质也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孔隙率增大可使岩石的视密度和强度降低,同时使塑性变形和透水性增大。
岩石的碎胀性和压实性:碎胀性指岩石在破碎后的体积增大的性质,一般用碎胀系数来表示。岩石在破碎后,在其自重和外加载荷的作用下会逐渐压实的性质为压实性。
岩石的吸水性:指遇水不崩解的岩石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吸入水份的能力。通常以岩石的自然吸水率和强制吸水率表示。工程上往往用吸水率的大小来评价岩石的抗冻性能,当吸水率小于0.5%时,一般认为岩石是耐冻的。
岩石的透水性:即岩石能被水透过的性质,一般用渗透系数来表示。岩石的软化性:浸水后强度明显降低的性质。岩石的膨胀性和崩解性:前者指软岩浸水后体积增大和相应的引起压力增大的性能;后者指软岩浸水后发生解体的现象。
2.1.3 岩石的力学性质 2.1.3.1 岩石的弹性和塑性
弹性:指卸载后能变形能全部恢复的变形性质; 塑性:指卸载后变形全部不能恢复的变形性质。
岩石的弹性指卸载后岩石变形能完全恢复的性质,随岩石的性质不同,可能出现线弹性、非线性弹性和滞弹性三种不同的弹性特征。(见图1)由于岩石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它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往往是同时出现的,即岩石是一个弹塑性体。一般用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表示岩石的变形性质,是评价岩石的受载条件下变形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岩石的变形曲线如图2所示。
2.1.3.2 岩石在单向压缩下的变形性质
在单向压缩下,岩石的变形表现为横向变形和体积变化。可根据单向压缩时的岩石变形性质把岩石分为脆性岩石(破坏前的总应变小于3%)和塑性岩石两类。脆性岩石、塑性岩石、一般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分别如下图3、4、5所示:
应力δδmax线弹性阶段CB破裂发展阶段压密阶段图3 脆性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 后效弹性应变瞬时弹性应变塑性应变0A应变ε
应力δδT近似弹性阶段E屈服点F塑性阶段0应变ε图4 塑性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 应力δ弹塑性阶段线弹性阶段压密阶段ABC破坏点D破坏阶段 E残余强度0应变ε图5 一般岩石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
2.1.3.3 岩石在三向压缩下的变形性质
自然条件下的岩体绝大多数是处于三向压缩状态,研究岩石在三向压缩状态下的变形性质要用专门的三轴应力试验机,通过试验表明:随着侧向应力的增大,岩石的塑性变形也相应增大,在单向应力或较低的侧向应力状态下多表现为脆性,在高压三向应力状态下破坏前也能表现出很大的塑性,另外在岩石在三向压缩条件下发生破坏后,仍然保留一定的承载能力,且围压俞大,其残余强度也俞大,这个规律对于矿压控制很有实际意义。
2.1.3.4 岩石的流变性质
流变:即材料在出现塑性变形后,在应力不变或应力增加很小的情况下继续产生变形,简称流变,也叫屈服。通常把与时间因素有关的应力应变现象统称为流变,包括蠕变、弹性后效和松弛等现象,其中蠕变对工程应用的意义较大。
蠕变:固体材料在不变载荷的长期作用下,其变形随时间的增长而缓慢增加的现象。大致可分为稳定蠕变和不稳定蠕变两类。由于蠕变而造成的应变最后能否趋于稳定,取决于所施加的恒定载荷值的大小以及能使这种岩石的蠕变量保持稳定的临界值的大小。如果恒定载荷值小于临界值,即使主生蠕变,也只是稳定蠕变,不会造成工程破坏,反之则出现不稳定蠕变,长时间后超过允许的变形量,最终会导致工程破坏。
2.1.3.5 岩石的强度性质及其测定
岩石的单向抗压强度:岩石试件在单向压缩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它是地下工程中使用最广的岩石力学参数。
岩石的单向抗拉强度:岩石试件在单向拉伸时肥承受的最大拉应力值,它也是岩石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由于岩石的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一般只有强压强度的3-30%),因此它对研究井下巷硐失稳有重要意义。
岩石的抗剪强度:岩石试件受到剪断时,剪切面上的切向应力值。它也是岩石力学性质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岩石的三轴抗压强度:岩石试件在三轴压应力作用下所能抵抗的最大轴向应力。试验表明:岩石的三轴抗压强度随围压的加大而增加,但不成线性关系。
岩石强度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内在因素:矿物成份、结构、构造、水、温度等
外在因素:岩石的受力状态。试验表明,岩石在不同的受力状态下的强度值符合以下规律:三向等压抗压强度>三向不等压抗压强度>双向抗压强度>单向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弯强度>单向抗拉强度。
2.1.3.6 岩石的破坏机理和强度理论
岩石的破坏机理:任何材料的破坏,从不同部分散离的状态来看,不外是两种,即产生散离的部分互相远离或错开,所以物体的破坏机理归结到底只有两种:即拉断和剪切。因此岩石的破坏从其机理上来说也只有拉坏和剪坏,而通常所说的岩石被“压坏”,从力学分析来看,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岩石的强度理论:研究岩石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破坏原因、规律及其强度条件的理论。目前已提出的有很多,下面是两种较常用的岩石强度理论。
莫尔强度理论:认为材料发生破坏主要是由于破坏面上的剪应力达到一定限度的缘故,这个剪应力除了与材料本身性质有关外,还与破坏面上由于正应力造成的磨擦阻力有关。即破坏不仅取决于剪应力,同时也取决于正应力。
格里菲斯强度理论:脆性破坏是由于拉伸而破坏,并不是因剪切而破坏。格里菲斯认为,岩石内随机分布着许多窄缝形的微裂隙,当物体受到拉应力作用时,处于不利方位的裂隙的端部就产生了高度的应力集中,于是裂隙就沿着其长度方向上扩张,直至岩石整体破坏。
2.2 矿山岩体的基本性质
岩体:自然界中由各种岩性和各种结构特征的岩石所组成的集合体。岩体与岩石在力学上有许多区别,主要有岩体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和非连续性。
岩体的变形破坏过程:岩体是具有弹性的、塑性和粘性的、多裂隙的非连续介质,因此岩体的变形要比岩块的变形要复杂得多。岩体和办学性质是天然岩块和其结构弱面力学性质的综合反应,总变形中必然包括结构体的压缩变形和形状变形以及结构面的压密变形和剪切滑移变形,有的结构体还由于剪切过程中的磨擦作用而发生转动。根据试验研究,岩体受力后产生变形和破坏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其应力应变曲线如下图6所示:
岩体的强度特征及强度试验:岩体强度主要取决于软弱结构面的强度,因此可认为岩体是一种不能承受拉力的工程材料,在工程设计中称为无拉力准则。结构面虽然不能抗拉,但仍能传递一定的剪应力,即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试验证实,大部分岩体的强度曲线的受压区仍符合“库仑-摩尔”准则,总是处于岩石强度曲线与弱面强度曲线之间。由于弱面的存在,岩体的强度显著的低于岩块的强度,并使岩体更易于变形和失稳。
3.1 矿山岩体内应力的重新分布 3.1.1 岩体中的自重应力与构造应力 原岩体:没有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岩体。原岩应力场:天然存在与原岩内而与人为原因无关的应力场。主要有因自重引起的自重应力和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构造应力,其次在不均匀沉积的交替区域,有可能形成局部应力集中。
原岩应力场的第一种假说:原岩体中任何地方的水平应力约等于垂直应力的25-40%。(较适用于较浅的原岩应力场)
原岩应力场的第二种假说:在岩体深处的原岩垂直应力与其上覆岩层的重量成正比,而水平应力大致与垂直应力相等。(适用于深度较大时)。此假说又称静水应力状态假说,主要是由于长期地质作用和岩石的蠕变特性,使深部的岩体达到静水应力状态。
构造应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还无法用数学力学的方法进行计算,但它有以下特点:
1、一般以水平压应力为主
2、分布很不均匀
3、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4、根据测定,构造应力普遍存在着:最大水平应力>最小水平应力>垂直应力 的规律。水平构造应力可能比自重造成的水平应力大几倍到几十倍,因此在浅部开采时构造应力显得比自重应力更为重要。
5、构造应力在坚硬岩层中出现一般比较普遍。3.1.2 巷道周围的支承压力分布。
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承压力。支承压力是矿山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计算分析,可近似地认为,一般巷道两侧的应力集中系数为2-3倍,当巷道为圆形时,集中系数最小且应力分布最均匀,当巷道的高/宽小于1/2时,两侧的应力集中系数可达到4-5倍,矩形巷道的拐角处切向应力最大。一般巷道两侧的支承压力分布示意图7所示:
相邻巷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邻巷道的相互之间影响程度及其应力分布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巷道断面的形状及其尺寸大小;相邻两巷之间相隔的距离;在同一水平内相邻巷道的数目;原岩应力场的性质和有关参数。
若以超过原岩应力的5%为限,则影响半径R的经验计算公式为: R=√20*r=4.47*r
(r为巷道半径)则相邻两条巷道之间相互不影响的最小距离为2R=8.9*r,以半径为2.4m的巷道为例,则合理的巷道间距应在21.5m以上,这就是我们井下一般巷道布置间距应在20-30m以上的原因。
同样如果两条巷道相向贯通,则当距离很近时,一般在2-4倍的r处,应力相互叠加相当大,可达到4-6倍,这也是我们一般要求两巷相向贯通时,要放小炮且需要加强支护的原因。
3.1.3 回采工作面前方的支承压力分布:(如下图8所示)由图上可知,在工作面采空区的旁边有一个卸压区,这个卸压区范围很小,与顶底板岩性、开采方式、采高等均有关,一般条件下约为0-5m,这就是沿空送巷或沿空留巷的理论基础。在工程设计中,为了防采空区内的水、瓦斯泄出,防止向采空区漏风引起采空区发火,同时又要求小煤柱有一定的支承作用,一般将小煤柱确定为4-5m为宜。
另外由图中可知,增压区内的支承压力较高,一般应避免在这个范围内布置巷道,其中一般认为在距采空区或工作面前方10-25m的范围内支承压力最高,这已是早期长壁工作面留设20m的“大煤柱”频繁失败的原因,也是现在我们一般将中巷布置在距采空区60m以外(稳压区)的原因。
4.1 回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及控制
4.1.1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
采场:在煤层或矿床的开采过程中,一般把直接进行采煤或采有用矿物的空间称为回采工作面或简称为采场。
顶板:赋存在煤层之上的岩层。
底板:煤层以下的岩层。
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通常有一定的稳定性易于随工作面回柱放顶而垮落。
伪顶:在煤层与直接顶之间有时存在厚度小于0.3至0.5m,极易跨落的软弱岩层(它随采随冒)。
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上方(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厚而坚硬的岩层中老顶。
直接底: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的岩层。
回采工作面对上覆岩层的管理方法(即采空区的处理方法)有:刀柱法、缓慢下沉法、充填法、全部垮落法。
4.1.2 工作面上覆岩层的活动规律:
当老顶达到极限跨距后,随着回采工作面继续推进,老顶即发生断裂。断裂后的一般状态如图9所示:
根据老顶的OX形破坏特点,可将工作面分为上、中、下三个区,破断的岩块,由于互相挤压形成水平力,从而在岩快间产生摩擦力,在工作面的中部,可能形成一个外表似梁,实质是拱的平衡结构,保护着回采工作空间,使其不必承受上覆岩层的全部载荷。
根据破断的程度,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可分为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即通常所说的“三带”。如图9所示。
根据受力及破坏的不同,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沿推进方向上可分为煤壁支撑区、离层区和重新压实区。如图9所示。
4.1.3 老顶的初次及周期来压
初次来压:由地老顶的第一次失稳而产生的工作面顶板来压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老顶岩块失稳时,形成了岩块滑落,给支架带来了较大冲击,对工作面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加强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时的顶板管理。
初次来压步距:由开切眼到初次来压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
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周期来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加,顶板的下沉量变大,支柱所受的载荷普遍增加,有时还可能引起煤壁片帮、支柱折损、顶板发生台阶下沉等现象,如果支柱参数不合适或支架的稳定性较差、支撑力不够,则可能导致局部冒顶、甚至顶板沿工作面切落等事故。
周期来压步距:两次周期来压之间工作面推进的距离。由于上覆岩层的组成结构及受力状况的不同,周期来压的步距并不是每次都相等,有时可能出现很大的差别。
4.1.4 老顶来压的预测预报
我国应用多种方式预报老顶来压已有30多年历史,方法也越来越成熟,并由复杂到逐步简单易行。一开始是以观测工作面三量变化来预报的,三量是指顶板下沉量、下沉速度及支柱载荷,但需要很多人力且有一定的危险性。
由于老顶断裂与工作面全面来压形成的不同步关系,从而可以老顶的断裂来预报工作面的全面来压,同时老顶断裂引起的扰动在工作面上、下巷内有反弹现象,只要有微量反弹,在上、下巷必将引起松动,而用灵敏的测压仪可以捕捉到这一反弹,因此可能准确预报工作面的周期来压。
4.1.4 影响工作面矿压显现的主要因素
影响工作面矿压显现的最主要因素是围岩的性质,其次采深、采高、倾角及推进速度对矿压显现也有重要影响。
一般直接顶越厚,老顶的跨落与错动对工作面支架的影响越小,来压越不明显,反之如果直接顶很薄或老顶直接上覆的煤层之上,周期来压越明显;同样老顶分层越厚或越坚硬,来压则越明显,反之老顶的裂隙越发育,则来压强度越小。煤炭部颁的标准采用直接顶的总厚度与采高之比的值来分级确定。
采高越大,老顶取得平衡的机率越小,煤壁也越不稳定,矿压显现也越严重,反之则越缓和。
根据观测,当工作面推进速度加快时,顶板状况明显好转,但随着推进速度的加快,顶板下沉速度也明显加快,因此加快推进度能改善但不能“甩掉”顶板压力。
开采深度直接影响着原岩应力的大小,同时也影响着开采后巷道或工作面周围岩层内支承压力值,因此开采深度对矿山压力的绝对值有影响,但对矿山压力的显现影响不尽相同,分析及观测表明,开采深度对巷道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可能比较明显,但对回采工作面顶板压力大小及显现的影响并不突出。
实际观测证明,随着煤层倾角增加,顶板下沉量将逐渐变小,矿山压力显现特别是周期压力显现也越不明显。
分层开采时,一般下分层比上分层来压步距小、强度低,支架载荷变小,但顶板的下沉量变大。
δδδ120(a)ε120(b)ε120(c)ε图1 岩石的不同弹性类型 a-线弹性; b-完全弹性(非线性弹性);c-滞弹性 1-加载过程 ; 2-卸载过程应力δ12后效弹性应变瞬时弹性应变塑性应变0应变ε图2 一般岩石的变形曲线 1-加载过程 ; 2-卸载过程
应力δ破坏点塑性阶段线弹性阶段压密阶段1转折点2破坏阶段 3屈服点0应变ε图6 岩体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δ切向应力Rr径向应力0yHr图7 巷道两侧的支承压力分布
C支承压力DKyHBAyH
稳压区图8 回采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 增压区减压区ABCA-煤壁支撑影响区 B-离层区 C-重新压实区图9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的分带及分区
冒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