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国学教育实施细则
心妙小学《国学》教育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国学不仅是我们建构和谐社会赖以取资的文化资源,而且是思想理念资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所好的学校,不仅需要优秀的老师来教导学生学知识、学做人,更需要为学生创造耳濡目染的学习氛围。我们学校想通过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目的
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教育目标 一二年级:
要求熟读、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知道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三四年级:
要求熟读、背诵《弟子规》,《唐诗》精选并能理解意思,感受中国文化的韵律美,初步了解中国的历史,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积淀精神粮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五六年级:
要求熟读、背诵《论语》,《宋词》精选。建立勤奋、诚实、节俭、终身学习的观念,懂得尊重别人,能和人和谐相处,做一个有理想、自信、独立的人。
四、教育措施
(一)学校层面
1、为国学教育营造一种氛围
注重对学生进行国学文化的渗透教育。特地设计相应铃声和背景音乐。在大课间操时,播放国学经典朗诵片段;平时课间播放传统音乐。放学时段播放国学经典片段诵读和传统音乐。校园中的任何地方都是我们教育学生的基地,各教学楼、走廊、楼梯间等,都积极营造国学教育的氛围,成为国学文化的展示区域,使学生在校的每一天,无时无处都浸润在国学教育的和风细雨中。
2、为国学教育创造多种条件(1)为教师制造读书的条件
学校为教师订阅各种报刊杂志,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文化引领,提升教师的修养,促使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意识。通过讲座、交流,提高师德。学校将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2)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
在阅览室中不断在充入经典书籍,让学生有新的内容可看、可读;为学生准备图书借阅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随时地借阅经典书籍。
(二)教师层面
1、每位教师能熟读国学经典,任课教师要对国学经典篇目要深入研读,能利用时间主动收看中央台的《百家讲坛》。
2、开展写国学座右铭、劝诫书、创新语等活动,活用国学经典,从而更好的实践,起到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3、举行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交流分享教研会。
(三)学生层面:
1、通过开学教育,发起学习背诵《弟子规》的热潮。
2、落实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珍惜粮食,养成问好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开展“孝亲敬老”、“感恩”等主题队会。
4、各班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或讲国学经典故事比赛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深层认识。
6、活动成果展示,催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良性循环。
(三)开展一系列以国学为中心的活动
1、学校将开展 “校十大小孝星” 的评选活动,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2、运用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诵读、背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并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3、进行经典诵读,利用大课间操时间安排一定的学生在学校广播站背诵古诗词;今后还将把经典诵读纳入校本课程中,在中高段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学习。
4、学校于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比晒;一次手抄报比晒;一次书法比晒。
(5)各班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出好相应的黑板报,让每个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总之,我校将国学融入到文化课教学之中,融入到班级管理、班风学风建设之中,融入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中。把国学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有利地结合起来,把课外的教育资源利用起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第二篇:幼儿园如何实施国学教育[模版]
幼儿园如何实施国学教育
幼儿园如何实施国学教育?这依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不能违背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与行动难以分开,并且不会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其想象、记忆与感知等知觉活动也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另外,由于幼儿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正是最具活力和可塑性的时期,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太过约束,要求我们对于轻重缓急的拿捏必须精准到位,方可使教育有比较好的成效。一般来说,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兴趣、激发灵感、塑造品格、陶冶情操、煅炼意志等为主,以让幼儿健康快乐、积极乐观地生活和成长为基本原则。幼儿园国学教育同样要贯穿这样一种思想。以下试从多个方面来论述这一点(以下某些观点对2004年6月1日《生活日报》所载《众专家畅谈国学教育》一文多有借鉴,读者朋友如有兴趣可相参看):
(一)幼儿园实施国学教育,应以不增加家长经济负担为宜,更不能将其作为敛财的手段。在幼儿园高收费问题备受争议,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对幼儿园收费极度敏感的大背景下,以国学教育的名义收取幼儿家长的额外费用,显然是不识“时务”之举,不仅会引起广大家长的反感,影响生源,而且会对幼儿园的声誉造成负面作用,不利于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可谓得不偿失。幼儿园如果确实因某种原因必须收取额外费用,事先应该和家长沟通,寻求理解和支持,否则不予收费,或取消国学教育。
(二)国学教育不是万能良药,应以塑造性灵为主。说到底,国学教育只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而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仅靠国学的熏陶是不够的,必须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全面促进孩子的发展。
(三)国学教育的方式应该形象生动,灵活变化、不拘一格。孩子天性爱玩,游戏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可以试着将传统文化知识设计成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同时,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富于教育意义的故事,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将其编其儿歌,或通过改造,使其更加生动、有趣,便于孩子理解,做到深入浅出。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举办一定的活动,创造一定的真实情境来加强孩子对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的理解与领悟。
(四)避免生搬硬套,注重传统观念的现代转化。山大文史哲研究院刘心明博士指出:“传统观念的现代转化是国学教育中需注意的关键问题。既要在孩子们身上实现文化传承,又要注意不要让年轻一代墨守成规。如二十四孝中“黄香暖席”的故事,放到今天,一般家庭早已不存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学生领会的应该是那种为父母分忧、体贴父母的孝心。”
(五)国学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所谓因材施教,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孩子在兴趣、性格、特长等方面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这一点不难理解,相信也已为广大幼儿教师所接受。但是,因材施教的内涵远不止如此,与之相关联的还有一个词:有教无类,而这是为人们所忽视的;它指的是,不能因孩子出
身、年龄、体貌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之。前者强调差异性,后者强调无区别,但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是从教育方法的层面上说的,而后者则涉及到了教育的公平问题。实际上,注重这二者相统一,既是国学本身所固有的一种精神,也是我们在国学教育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此外,心理学专家孟海兰指出:“现在孩子表现出的自私,做事极端化,唯我独尊,没责任感,好逸恶劳等不健康人格倾向越来越引起注意。早期教育对人格形成非常重要,国学教育应体现这种针对性。从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对他们进行灌输。”国学中所蕴藏着的道德教化力量,是我们提倡在幼儿园实施国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国学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格塑造与熏陶,当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化”而用之,切忌僵化和说教。
(六)国学教育应该注重知识完整性与去糟取精的统一。所谓知识的完整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甚至肆意曲解国学,而应该充分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特定的历史情境来考察某项知识,古人常说“知人论世”,所强调的即是这一点。而去糟取精,前面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言,只是指出,将这二者相统一的要义在于,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进行“深挖掘”,即全面考察其历史语境、心理背景、文化释义等,而对于与时代不相适应或错误腐朽的东西则应适可而止,或不予介绍。
(七)国学教育要与本地区的人文历史或现实生活相结合。国学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区域特点,将国学运用于教育实践时同样要注意与本地区的人文历史、风俗礼仪等相结合,比如通过参观本地区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或纪念馆、塑像等)来加强孩子对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与理解、利用端午节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八)教研结合,努力开发属于自己的国学教育教材。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特色或园情,别人的教材无论怎么优秀,在适用性上都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不主张单纯的“拿来主义”,而提倡幼儿园立足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有关研究,力求创编出属于自己的国学教育教材。
总之,当前幼儿园国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有待解决的难点还很多,需要幼儿园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推陈创新,才能使本园的国学教育真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小学国学教育初探
小学国学教育初探
[摘要]: 本文着手于国学的涵义,在分析小学国学教育的意义及小学国学教育的可行性后探索小学国学教育的立足点,倡导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对小学的国学教育进行初探。
[关键词]: 小学国学;课程.重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已经成为一股潮流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小学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在小学开设国学课程,让学生从小接受国学的熏陶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行又如何实施呢?
一、国学的涵义
什么是“国学”呢?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对国学的解释,“国学称‘国故’,即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或者是“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之学校,而后世国学为京师官学之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礼记·学记》上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術有序,国有学。”所谓“国有学”,大概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将“国”与“学”相连并称之语。当时所称的“国学”,实际上是朝廷及诸侯国中的最高学府,和后代的“太学”略为相似,也就是辞海中的第二种解释的意思,与今天所谈的“国学”名同而实异。“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1](张岱年, 2003.)《现代汉语词典》直接把国学解释为“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含了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科目”。由于儒家思想2000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文化,所以,国学实际上指的就是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二、小学国学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些疑虑如国学是不是太落后了?学生的负担是不是会增加?现代化的时代还需要国学吗?学生考试科目中没有国学,开设国学课程有必要吗?
《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调查组对某重点大学的八十六名学生进行的随机采访,只有四人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一般人没有读过,也就是只有5%的学生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在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堪忧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意识到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是因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国学,没有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国学教育最能普及的阶段。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经不只单纯的教会学生知识为目的,而更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国学作为数千年中华思想文化的结晶,学生应该从小学习感受我们文化的底蕴,塑造民族精神。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重要意义在于:
从小学习国学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学生学习国学可以增长对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都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对国学兴趣的养成。兴趣是靠从小培养的,学生只有从小接触国学,慢慢领悟国学的精神博大,在生活中受到感悟,才能更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能增长学生做事情的智慧。国学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结晶,国学中包括很多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非三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以忠心信,行之以廉洁,众皆悦之,自己为足,而不可与下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有前人的思想做指导,学生在成长中可以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增长学生的智慧。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竞争力和学生的爱国精神。《孙子兵法》中写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只有在学习阶段,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才能从中汲取到营养,树立远大抱负,“如欲治平天下,天当近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才能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忘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在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保存自身文化优势。中国人如果从小就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那么谁来继承中华文化呢?一个没有传承文化的国家,是没有竞争力和影响不了世界的。学生只有从小学习国学,国家的未来才更有希望。
从小学习国学有助于学生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易·系辞上》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只有学习历史文化,才能体现文化的精髓。中国儒家文化宣扬“礼”文化,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勤劳简朴、积极进取、知行一致等行为。好的习惯在于教育养成,人的行为不能只用法律来规范,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从小认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可以防止学生长大后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素质及整个国民的素质。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也是不断充实的。历史文化就如同根基,从小感受传统文化,才能在历史的基础上搭建我们的新文化。
三、小学国学教育的可行性
由于国学的内容一般不好理解,很多人怀疑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国学的可行性。实际上,小学国学教育的开展从人和物两个因素上都具备了可行性。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国学的认知能力,而且小学阶段也是适合学习国学的年龄阶段。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端赖6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科尔斯认为5到15岁的孩子,要实施宽严适度的道德教育,使其走出可能出现的精神危机。他强调人的品德与智力发展及成就一样重要,对人的成长起着奠基作用,而这项工程必须从人的童年开始。我国一些比较著名的专家学者像冰心、赵朴初等九位专家也提倡对国民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应从儿童抓起,认为应该建立一些儿童古典文学学校来培养学生的文学基础。现在很多家长都支持孩子在小学学习国学。在对卓雅小学32名家长的随机访问中,有81%的家长支持孩子在学校学习国学课程,感受国学文化。其中有34%的家长会让学生在周末参加国学班。据卓雅小学校长陈斌讲,有一名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接受国学教育,还特意给学生转了学,进入了卓雅小学。
现在有很多的小学已经认识到了开展国学课程的必要性,已经作出了典范。据报道,深圳近百所中小学已经开展了国学教育,他们提出“‘新六艺’国学启蒙教育行动方案”,按照诗、礼、书、画、武、乐进行。深圳市罗湖区的凤光小学是深圳市较早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之一。凤光小学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国学教育:学校门口的大型电子屏幕每天都会播出学校精选出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儒家经典、格言警句等。学生们走进学校就能感受到国学的氛围。深圳市南山区的卓雅小学以国学为特色,组织学生清晨和下午上课前诵读国学经典,并把孔子的塑像置于校园最明显的位置突显文化氛围。卓雅小学校长陈斌认为 “国学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他还专门派人员对其他省市和学校做调研,借鉴经验,在学校内坚持并积极开展国学教育。
在教师的培养方面,现在大多国学教师由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或班主任担任。2001年,武汉大学在本科教学中创办了人文科学试验班,培养研究国学的人才。2005 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日前举行了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此次招生两个班,计 58 名学生,采取6年制的本硕连读学制。高等学校对培养国学人才起了积极的作用。地方开展国学课程的小学也积极开展国学师资培训,所以,在国学教师培养方面,已经开始起步。
四、小学国学教育的立足点
学校要进行国学教育,就必须要有国学课程。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范围从逻辑上既包括校定课程,也包括国家或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还在较大程度上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2](李臣之, 2004)现在国家还没有在小学阶段把国学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之内,但是国家允许学校进行三级课程管理,实行校本课程。所以,小学要施行国学教育,就必须以学校为本进行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一)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把握国家和地方政策。国家和地方的国学策略和课题研究为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出了总体的方向。小学应该在教育系统宏观的指导下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基本走向进行课程开发。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参与化。在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树立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观念。教师组织领导国学教学,对教学现有的教材和学生情况最为了解,在开发国学课程的过程中,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推动同伴合作交流使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成为反思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民主化。在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学校国学课程的领导层、课程教学专家、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营造民主开放的资源开发环境,使得学校能开发出更适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国学课程。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校长必须具有领导权。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本身就是学校自主权的体现,校长作为学校教学的领导者,必须在面对问题和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有绝对的领导权。校长必须在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前组织相关人员要对学校的办学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和课程设置总体预测。学校应采取问卷或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国学的兴趣点和期望、建立良好的教师和领导队伍、考核学校建立国学教育设施的能力、分析现有教材以及把握开展国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校长要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出现政策和动态作及时的调整,进行全程的管理。(二)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小学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本指的是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教育行为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必须尊重小学生的特点。开设国学课程并不是要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在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层次差异。国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阅读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国学中的经典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治家格言》、《四书》、《老子》、《庄子》、《易经》等等。校本课程的内容要符合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而且这些作品在难易程度和深度上要适度,在编排课程内容时要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由易入难,难易结合并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于成长阶段,校本课程的内容要新颖并能够增加小学生对国学的感悟和兴趣。小学生天性爱动,所以国学课程要把历史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领悟能力。小学生思维集中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学课程内容编排要适当。
小学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长远发展原则。开设国学课程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中华文化学术的途径。在小学阶段,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的国学知识全部融会贯通,学校设置的课程要让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能光考虑知识严密,也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思维等人文品格,不能把教材变成学生填鸭式说教。国学教材选择的标准之一是要突出人文性、审美性,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来考虑。国学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有着兼顾文化教育的传统。国学教材,应有浓厚的文化、尤其是人文文化气息。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选文的思想品德和文化内涵,要求选择的教材要思想深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教材中文章篇目的选择、体裁、体例的安排,要突出时代性。在内容上合理编排,不同文章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不同方面,这将更有利于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且,国学校本课程开发不是靠一个人,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完成的。编写出的校本课程还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检验,所以,学校应重视学校开发的国学课程,对课程教授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校本课程适当的修改以使该课程设置能达到学校开设国学课程的目的,使以学校为本的课程能够保持持久价值。(三)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
开发校本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丰富校本课程的内涵。在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采取老师讲解和同学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我国的国学古文学内容偏多,那么在课程内容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解释、图片等内容,增加同学们的兴趣,增强学生们的理解。也可以在校园内设立标语条幅或雕塑等用隐性文化方法帮助同学们理解记忆和受到熏陶。国学教学还可以和政治理论课或语文等交叉学科紧密结合。国学课程的内容的学习并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进行中心主题式的校本课程实施,如学校如果靠近山林,可以对学生进行田园感悟教育、自然和谐教育等;学校可以利用特殊的节日进行国学宣传教育;学校可以用国学内容进行知识竞赛、征文、文体活动等。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程资源实施。网络资源的快洁便利可以使学生对国学内容的选择更加灵活方便,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利用网络还可以把学校的国学特色经验介绍给其他地区和学校,并能从其他地区和学校得到反馈意见和经验,实现资源互联共享。
国学蕴含着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在小学中开展国学教育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有学校和社会认识到这一点,让国学从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不断探索小学国学教育经验,中国的国学教育才能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国学入门丛书·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3.[2]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 取向与实做[J].课程教材教法, 2004,(5).[3] 刘旭东,张宁娟等.开发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8.[4] 田冬.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1.[5] 宋惠昌.“国学热”中的沉思[J].前线,2006(3).[6] 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7] 康伯春.国学教育与素质教育[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8] 曾睿.国学经典对当今教育的作用[J].江西教育,2006,5.[9] 覃启勋.国学三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5(6).
第四篇:小学国学教育初探
小学国学教育初探
重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已经成为一股潮流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小学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在小学开设国学课程,让学生从小接受国学的熏陶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行又如何实施呢?
一、国学的涵义
什么是“国学”呢?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对国学的解释,“国学称‘国故’,即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或者是“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之学校,而后世国学为京师官学之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礼记·学记》上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術有序,国有学。”所谓“国有学”,大概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将“国”与“学”相连并称之语。当时所称的“国学”,实际上是朝廷及诸侯国中的最高学府,和后代的“太学”略为相似,也就是辞海中的第二种解释的意思,与今天所谈的“国学”名同而实异。“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1](张岱年, 2003.)《现代汉语词典》直接把国学解释为“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含了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科目”。由于儒家思想2000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文化,所以,国学实际上指的就是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二、小学国学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些疑虑如国学是不是太落后了?学生的负担是不是会增加?现代化的时代还需要国学吗?学生考试科目中没有国学,开设国学课程有必要吗?
《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调查组对某重点大学的八十六名学生进行的随机采访,只有四人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一般人没有读过,也就是只有5%的学生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在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堪忧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意识到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是因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国
学,没有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国学教育最能普及的阶段。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经不只单纯的教会学生知识为目的,而更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国学作为数千年中华思想文化的结晶,学生应该从小学习感受我们文化的底蕴,塑造民族精神。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重要意义在于:
从小学习国学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学生学习国学可以增长对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都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对国学兴趣的养成。兴趣是靠从小培养的,学生只有从小接触国学,慢慢领悟国学的精神博大,在生活中受到感悟,才能更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能增长学生做事情的智慧。国学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结晶,国学中包括很多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非三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以忠心信,行之以廉洁,众皆悦之,自己为足,而不可与下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有前人的思想做指导,学生在成长中可以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增长学生的智慧。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竞争力和学生的爱国精神。《孙子兵法》中写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只有在学习阶段,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才能从中汲取到营养,树立远大抱负,“如欲治平天下,天当近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才能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忘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在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保存自身文化优势。中国人如果从小就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那么谁来继承中华文化呢?一个没有传承文化的国家,是没有竞争力和影响不了世界的。学生只有从小学习国学,国家的未来才更有希望。
从小学习国学有助于学生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易·系辞上》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只有学习历史文化,才能体现文化的精髓。中国儒家文化宣扬“礼”文化,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勤劳简朴、积极进取、知行一致等行为。好的习惯在于教育养成,人的行为不能只用法律来规范,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从小认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可以防止学生长大后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素质及整个国民的素质。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也是不断充实的。历史文化就如同根基,从小感受传统文化,才能在历史的基础上搭建我们的新文化。
三、小学国学教育的可行性
由于国学的内容一般不好理解,很多人怀疑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国学的可行性。实际上,小学国学教育的开展从人和物两个因素上都具备了可行性。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国学的认知能力,而且小学阶段也是适合学习国学的年龄阶段。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端赖6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科尔斯认为5到15岁的孩子,要实施宽严适度的道德教育,使其走出可能出现的精神危机。他强调人的品德与智力发展及成就一样重要,对人的成长起着奠基作用,而这项工程必须从人的童年开始。我国一些比较著名的专家学者像冰心、赵朴初等九位专家也提倡对国民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应从儿童抓起,认为应该建立一些儿童古典文学学校来培养学生的文学基础。
现在很多家长都支持孩子在小学学习国学。在对卓雅小学32名家长的随机访问中,有81%的家长支持孩子在学校学习国学课程,感受国学文化。其中有34%的家长会让学生在周末参加国学班。据卓雅小学校长陈斌讲,有一名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接受国学教育,还特意给学生转了学,进入了卓雅小学。
现在有很多的小学已经认识到了开展国学课程的必要性,已经作出了典范。据报道,深圳近百所中小学已经开展了国学教育,他们提出“‘新六艺’国学启蒙教育行动方案”,按照诗、礼、书、画、武、乐进行。深圳市罗湖区的凤光小
学是深圳市较早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之一。凤光小学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国学教育:学校门口的大型电子屏幕每天都会播出学校精选出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儒家经典、格言警句等。学生们走进学校就能感受到国学的氛围。深圳市南山区的卓雅小学以国学为特色,组织学生清晨和下午上课前诵读国学经典,并把孔子的塑像置于校园最明显的位置突显文化氛围。卓雅小学校长陈斌认为
“国学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他还专门派人员对其他省市和学校做调研,借鉴经验,在学校内坚持并积极开展国学教育。
在教师的培养方面,现在大多国学教师由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或班主任担任。2001年,武汉大学在本科教学中创办了人文科学试验班,培养研究国学的人才。2005 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日前举行了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此次招生两个班,计 58 名学生,采取6年制的本硕连读学制。高等学校对培养国学人才起了积极的作用。地方开展国学课程的小学也积极开展国学师资培训,所以,在国学教师培养方面,已经开始起步。
四、小学国学教育的立足点
学校要进行国学教育,就必须要有国学课程。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范围从逻辑上既包括校定课程,也包括国家或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还在较大程度上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2](李臣之, 2004)现在国家还没有在小学阶段把国学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之内,但是国家允许学校进行三级课程管理,实行校本课程。所以,小学要施行国学教育,就必须以学校为本进行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一)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把握国家和地方政策。国家和地方的国学策略和课题研究为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出了总体的方向。小学应该在教育系统宏观的指导下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基本走向进行课程开发。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参与化。在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树立教
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观念。教师组织领导国学教学,对教学现有的教材和学生情况最为了解,在开发国学课程的过程中,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推动同伴合作交流使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成为反思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民主化。在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学校国学课程的领导层、课程教学专家、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营造民主开放的资源开发环境,使得学校能开发出更适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国学课程。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校长必须具有领导权。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本身就是学校自主权的体现,校长作为学校教学的领导者,必须在面对问题和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有绝对的领导权。校长必须在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前组织相关人员要对学校的办学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和课程设置总体预测。学校应采取问卷或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国学的兴趣点和期望、建立良好的教师和领导队伍、考核学校建立国学教育设施的能力、分析现有教材以及把握开展国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校长要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出现政策和动态作及时的调整,进行全程的管理。(二)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小学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本指的是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教育行为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必须尊重小学生的特点。开设国学课程并不是要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在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层次差异。国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阅读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国学中的经典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治家格言》、《四书》、《老子》、《庄子》、《易经》等等。校本课程的内容要符合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而且这些作品在难易程度和深度上要适度,在编排课程内容时要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由易入难,难易结合并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于成长阶段,校本课程的内容要新颖并能够增加小学生对国学的感悟和兴趣。小学生天性爱动,所以国学课程要把历史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领悟能力。
小学生思维集中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学课程内容编排要适当。
小学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长远发展原则。开设国学课程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中华文化学术的途径。在小学阶段,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的国学知识全部融会贯通,学校设置的课程要让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能光考虑知识严密,也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思维等人文品格,不能把教材变成学生填鸭式说教。国学教材选择的标准之一是要突出人文性、审美性,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来考虑。国学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有着兼顾文化教育的传统。国学教材,应有浓厚的文化、尤其是人文文化气息。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选文的思想品德和文化内涵,要求选择的教材要思想深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教材中文章篇目的选择、体裁、体例的安排,要突出时代性。在内容上合理编排,不同文章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不同方面,这将更有利于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且,国学校本课程开发不是靠一个人,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完成的。编写出的校本课程还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检验,所以,学校应重视学校开发的国学课程,对课程教授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校本课程适当的修改以使该课程设置能达到学校开设国学课程的目的,使以学校为本的课程能够保持持久价值。
(三)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
开发校本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丰富校本课程的内涵。在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采取老师讲解和同学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我国的国学古文学内容偏多,那么在课程内容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解释、图片等内容,增加同学们的兴趣,增强学生们的理解。也可以在校园内设立标语条幅或雕塑等用隐性文化方法帮助同学们理解记忆和受到熏陶。国学教学还可以和政治理论课或语文等交叉学科紧密结合。国学课程的内容的学习并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进行中心主题式的校本课程实施,如学校如果靠近山林,可以对学生进行田园感悟教育、自然和谐教育等;学校可以利用特殊的节日进行国学宣传教育;学校可以用国学内容进行知识竞赛、征文、文体活动等。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程资源实施。网络资源的快洁便利可以使学生对国学内容的选择更加灵活方便,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利用网络还可以把学校的国学特色经验介绍给其他地区和学校,并能从其他地区和学校得到反馈意见和经验,实现资源互联共享。
国学蕴含着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在小学中开展国学教育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有学校和社会认识到这一点,让国学从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不断探索小学国学教育经验,中国的国学教育才能持久发展。
第五篇:实施“国学教育”的几点体会
实施“国学教育”的几点体会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能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教育,让博学和睿智充盈校园。博大精深的中化经典文学,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许多经典名篇,字字珠玑、内涵悠远,诵读之能提升人的境界,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因此,开展国学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文化传统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开展国学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健全制度,方能保障活动有效进行
科学健全的制度和坚强合理的组织,是活动有效进行的根本与基础。孟子曾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白居易也说过,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国学教育不是一个阶段的活动,也不是一两个人的行为,它是一项长期的、全员参与的工程。要确保国学教育有效进行,必须建立健全的制度,制定切合学校师生及生源地域实际的方案。
在社会贤达黄锦标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制定《“国学教育基金会”实施办法》和《国学教育实施方案》:首先,建立国教育考核机制,要求各班利用地方课程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并结合“弟子规生活力行表”,并对教育情况进行一周一评价,一周一反馈,同时对在国学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其次,确保诵读时间,每天早读课,我们都安排固定的时间,由带班老师带领学生诵读经典名篇,同时进行温故知新、难点解惑。如此,在全校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实施办法,使国学教育活动得以有效进行。
二、搭建平台,方能保障学生积极参与
中华经典名篇皆言简意赅,诵之虽金声玉振、琅琅上口,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解其意却稍显生涩,再加上当代网络文化、短信文学等的冲击,学生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参与热情并不是很高。正如俗话说的一样,你给我一个舞台,我就给你一场好戏,要保障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并爱上国学教育,首要任务是搭建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平台,让孩子们体会诵读国学的乐趣及其带来的成功体验。
1.循序渐进,适应年龄特征
各个年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为了让学生在六年的时间里掌握最优秀的经典名作,我们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在不 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我们编印了1——12册国学教材,引导学生轻松诵读国学经典。对低年级的学生,利用生动有趣的经典故事或文质优美的《三字经》、《弟子规》等激起他们的兴趣;对中年级的学生,采用“背诵——抄写——赏析”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领略文趣、受到道德熏陶;对高年级的学生则采用“背诵——理解——评析”的形式,引导他们对经典文学进行理解和评析。如此,让学生的诵读之路有了较清晰的台阶,效果较为显著。
2.多彩活动,增强学生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活动的乐趣永远是孩子的最爱,成功的体验永远是前进的动力。”在国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创设了多种学生喜爱的活动,让学生身处其境,感受乐趣,体验成功。我们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手抄报等比赛活动,结合学生背诵情况,进行了“诵读明星”、“博学班级”等评选,结合学生学国学后的行为表现转变情况,举行了“感动校园十佳小孝星”评选活动,同时,在学期末举行国学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把国学教育内容编排成各种表演形式融入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国学教育的氛围和乐趣,品味诵读带来的成功的体验,有力地保障了学生参与国学教育的积极性。
3.开设专栏,传播校园文化
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传播是无限的,网络传播已成为文化、信息宣扬的主流,因此,校园文化的宣传与建设不能离开网络。我校利用校园网站,开设了“国学教育”专栏,设有“计划”“案例”“总结”“反思”“资料中心”“管理制度”等子栏目,引导广大读者参与到国学教育中来。另外,在我们的宣传、倡议下,广大家长和社会人士也积极参与到我校国学教育中,他们有有的交流思想,有的提出建议„„较有力地传播了学校的文化思想和追求,推动了学校的等色建设。
三、营造氛围,方能保障活动扎实推进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环境育人。学校的环境与氛围并不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但却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情绪和效果。常言道:“久物之味,久则可厌。”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国学教育中,保持诵读的热情,保障活动扎实推进,就必须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历来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一个法宝。我们也精选了一些易记易懂、流芳百世的佳句,配图打印,张贴在校园显眼处和各室门口、通道,让学生时时处处耳闻目染,感受经典的魅力,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我们倡导教师带头诵读国学。陶行知说:“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 我们先从教师入手,调动教师的热情,形成教师带头,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再者,我们常抓不懈地开展“早诵”“午读”“暮省”活动:早晨,入室则诵,午后,阅读典籍,晚上自我评价“生活力行表”或写感悟。这样,使国学教育不再是挂在嘴边,浮在表形,而真正落实国学教育对行为习惯的指导作用。
四、联合家校,方能保障诵读持续深入
学生就像一只小船,教师和家长就像船上的双桨,双桨用力均衡,小船才能顺利前进。成功的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建立起沟通与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经典诵读不能只在校园进行,必须扩大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并由家长和教师共同承担起督导责任,这样才不会形成“此起彼伏”的失衡状态,才能保障经典诵读持续深入地进行。
为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共同承担起国学教育的督导责任,我们开展了全校学生家长会,向他们宣传国学教育的好处和开展国学的办法,并向他们提出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国学教育督导的具体要求,同时,邀请广大家长朋友参观学校国学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让他们感受国学教育对他们的孩子和学校带来的影响,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北大教授肖川先生说:“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真实。”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共同宣言中也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典籍中去找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国学教育将充实孩子们的精神,扮靓校园的文化氛围,造福人类的生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