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字词句总结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养。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同“耶”,吗。
5、板印书籍:“板”同“版”,雕版。
6、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只,仅。
6、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7、舟首尾约八分有奇:“有”同“又”,表示零数。
8、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9、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竖相对。
10、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11、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
12、四支僵劲:“支”同“肢”,肢体。
1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14、与之论辨:“辨”同“辩”,辩论。
15、裁如星点:“裁”同“才”,仅仅。
二、古今异义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
2、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古义为“管弦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3、无案牍之劳形 形::古义为“身体”;今义为“形状、样子”
4、孔子云 云::古义为“说”;今义为“云彩”
5、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冒:古义为“蒙、盖”;今义为“冒出”
6、药稍熔 药:文中指“松脂、蜡和纸灰”;今义为“治病的药品”
7、有布衣毕升 布衣:古义为“平民”;今义为“衣服的一种”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古义为“尚”;今义为“曾经”
9、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为“挨着”;今义为“比较”
10、高可二黍许 许:古义为“左右、上下、光景”;今义为“答应或表 猜测”
11、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为“曾经”;今义为“尝试”
1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古义为“只”;今义为“转折连词”
1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闻:古义为“听”;今义为“用鼻子嗅”
14、虽人有百手 虽:古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
15、两股战战 股:古义为“腿”;今义为“臀部”
16、几欲先走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假:古义为“借”;今义为“与真相对”
1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
1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趋:古义为“奔向”;今义为“趋向”
19、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古义为“辩解”;今义为“又、重复” 20、主人日再食 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2、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3、会宾客大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
4、妇抚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5、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到,蔓上)
6、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7、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緼袍敝衣)
9、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10、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11、妇手拍儿声(名词作状语,用手)
12、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
1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14、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15、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作动词,使„„乱)
16、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17、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验的水)
18、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19、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动用法,使„„尽)
20、是可谓善学者矣(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21、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
四、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动词)
执策而临之(策:鞭子,名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养,动词)
马之千里者(之:不译,定语前置的标志)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之:的,助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之,凑足音节,无义)
执策而临之(之:它的,代词)
无丝竹之乱耳(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助词)
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其:它,代词)
其真无马邪(其:难道,副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能够,能愿动词)
虽有千里之能(能:能力,名词)
持就火炀之(就:靠近,动词)
瞬息可就(就:完成,动词)
每字为一印(印:字印,名词)
其印自落(印:字印,名词)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印:印刷工具,名词)
欲印(印:印刷,动词)
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做,动词)
满铁范为一板(为:成为,动词)
不以木为之者(为:刻制、制作,动词)又为活板(为:发明,动词)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被,介词)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为:是,动词)
不以木为之者(以:用、拿,介词)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以:用来,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以:因为,介词)
计日以还(以:相当“而”,连词)
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可以)
通计一舟(一:全,整个)
为念珠个一(一:一件)
妇抚儿乳(乳:喂奶,动词)
儿含乳啼(乳:奶头,名词)
以为妙绝(妙:善、好,形容词)
众妙毕备(妙:妙处,好处,名词)
以为妙绝(绝:断、消失,动词)
群响毕绝(绝:极,副词)
不能指其一端(指:指出,动词)
手有百指(指:指头、手指,名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动词)
无冻馁之患矣(患:忧患,名词)
援疑质理(质:询问,动词)
非天质之卑(质:智力、天资,名词)
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名词)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道:谈、讲,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名词)
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形容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至:到,动词)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尽粟一石
何陋之有?
会宾客大宴
弗之怠
(2)省略句
策之不以其道(省主语)
则以一铁范置(于)铁板上
火烧令(之)坚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
寓(于)逆旅(3)判断句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第二篇:浅谈文言文字词句教学
浅谈文言文字词句教学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7-01-29 16:01:00 ]阅读:49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过去我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结果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课堂里死气沉沉。这样,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我坚决贯彻启发式与开拓型教学实践,改变“满堂灌”那种封闭式的教学局面,一方面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设疑,恰当诱导,引起深思,把立足点转移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上;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能动状态,多读、多思、多练,从而使教和学结合,主导和主体结合。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加强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这里,仅就文言文字词句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对照比较。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对照比较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去获得准确的知识,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字词句都可以对照比较,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如一词多音多义比较,有的同形、同音而不同义,有的同形而不同音、不同义。《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入朝见威王”的“朝”(读cháo,当“朝廷”讲)、“朝服衣冠”的“朝”(读zhāo,当“早晨”讲),词义不同,读音不同。这样比较,便于理解词义,读准字音。又如古今词语比较,《赤壁之战》中“诸人各顾妻子”的“妻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璧有瑕,请指示王”的“指示”,与现代汉语不同。这里,“妻子”是两个名词,“妻子儿女”的意思;“指示”是两个动词,“指出来给„„看”的意思。这样比较,对词性、词义的认识就一清二楚了。再如词语改换比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卷”,“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和“洒”,能不能换成“刮”“飘”“落”?不能,因为“卷”写出风势之猛,“飞”写出风吹茅草的速度之快,“洒”写出茅草散落之广。这里充分显示课文用词之精巧,如改用其它词语就索然无味了。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也能对照比较。如判断句式,现代汉语是“„„是„„”“„„等于„„”的句式,而文言文经常用“„„也”“„„者,„„也”的句式来表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通过对照比较,学生的思路更为广阔了,能全面地具体地深入地分析问题,既懂得“应该这样”,又懂得“不应该那样”,进而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本质特征。
二、温故知新。虚词也好,实词也好,句式也好,许多学生学了后头,忘了前头。讲新课时,我总是启发引导学生联系旧课已学过的知识,以旧知识带新知识,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这样,讲过的课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例如,“然”可以作词尾,即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后面,作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的”“地”相当。我讲到《赤壁之战》中的“勃然”,联系到《黔之驴》中的“庞然”、《愚公移山》中的“杂然”、《捕蛇者说》中的“汪然”;后面讲到《庖丁解牛》中的“怵然”,又联系到《鸿门宴》中的“默然”、《石钟山记》中的“森然”、《促织》中的“猝然”等。这样,学生对“然”作词尾就掌握得比较牢固了。又如,我讲到《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时,让学生温习了《曹刿论战》中的“可以一战”、《捕蛇者说》中的“可以已大风”,从而使学生明确“可以”是两个词,其中的“可”相当于能愿动词“能够”,“以”相当于介词“把、拿、用、凭”等,和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截然不同。再如讲到“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赤壁之战》)中的“殷”时,联系到“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中的“殷”;讲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殷”时,又联系到“血流殷地”(《观巴黎油画记》)中的“殷”。这样,不仅掌握了“殷”的三个义项(盛大、众多、富足;黑红色;震动),而且掌握了“殷”的三种词性,三种读音(形容词,读Yīn;名词,读Yān;动词,读Yǐn)。学习文言文句式,也可采取这种方法。总之,前前后后,反反复复,同学们对文言文的感性知识越学越具体,对词汇和句式的积累越学越丰富,越学越实在,因而越学越深刻,越学越有兴趣。
三、突出重点。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源源本本一大套,这是文言文教学一大忌,因为这种单位时间内(45分钟)多中心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得益甚少。实践告诉我:根据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就能收到纲举目张之效。也就是说,凡是教材关键处,学生困惑处,就要大胆讲,要言不繁,讲深讲透,使学生一课有一得,课课有所得,得得相关联;同时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为此,我抓了以下四点:
一抓关键词语。如《石钟山记》中“至莫夜月明„„如乐作焉”段,共169个字,我只讲了“森然”“绝”“且”“则”“吞吐”“向”“焉”这7个词语,共9个字,其余让同学解释,并翻译全段。如果遇到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更应该给学生点明,因学生在这些地方最容易犯以今推古、望文生义的错误,如“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前”已改变原方位名词的词性用如动词,可译为“走上前”,“进”是“献上”的意思,因此“前进”已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前进”之意。这样一点拨,学生就不仅了解词类活用,而且了解古今异义。至于《劝学》中的“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而不是“劝告”“规劝”;“临表涕零”(《出师表》)中的“涕”是“眼泪”的意思,而不是“鼻涕”,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二抓基本含义。如“走”在文言文里作动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译作“跑”“逃跑”“走向”“赶走”等,但基本含义是“跑”。又如“徙”,在文言文里作动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译作“迁移”“调职”“调动”“变迁”“变化”等,但基本含义是“迁移”。再如“兵”有下列义项:1.兵器、武器;2.士兵、军队;3.战争、军事;4.用兵策略、武装力量;5.以武器杀人。但是,它的基本含义是“兵器、武器”。事实上,一个词往往有若干义项,我们如果记住词的基本意义,并掌握词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就能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课文内容确定词的引申意义。
三抓特殊用法。如语气助词“者”放在单纯的判断句主语之后,表示语气停顿,与句尾的语气助词“也”相呼应,这是语气助词“者”最普通最典型的用法,但在因果复句中,语气助词“者”除了表示语气停顿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不给学生指出这一点,有些句子就译不通,“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活板》)等就是这样的例句。
四、抓直译。一般情况,先译词,后译句。遇到难译的句子,必须仔细斟酌,上挂下联,力求直译。“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一句,主谓倒装,直译不通,只好意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必须补出第二、第三分句被省略的动词谓语,然后才能翻译。一句话,译文要努力做到词、句、段紧密联系,合情合理。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把课上得集中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四、总结归纳。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某些课文中的有关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下,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就能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些实词、虚词在一篇课文中未包括它们全部义项和用法,有些词法、句法在一篇课文中体现得不够充分,这就需要以某一课为主,鼎”“复之以掌”这种动词或动宾词组+介宾词组的典型句子结构,总结了几种常见的省略句式:1.省略介词“于”,如“岁征民间”“纳钱案上”;2.省略介词“以”,如“思试之斗”“又试之鸡”;3.省略动词宾语“之”,如“掭以尖草”;4.省略介词宾语“之”,如“归以示成”;5.省略动词宾语“之”和介词“于”,如“将献公堂”“掇置笼中”。在《张衡传》这篇课文中,有三处用到介词“于”(“游于三辅”“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才高于世”),还有一处省略介词“于”(“观太学”)。我就以这一课为主归纳了介词“于”的四种用法:1.表示时间、地点,相当于“在、到、从”;2.表示对象,相当于“对、向、给”;3.表示比较,相当于“比”;4.表示被动,相当于“被”。此外,判断、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句子和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词类活用情况,都有规律。我们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摸索,去归纳,去掌握这些规律,为学习文言文铺路搭桥。
总之,通过几年来文言文教学,我尝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甜头。今后,我要继续进行开拓型教学实践,去总结文言文教学规律,为闯出一条文言文教学的新路而努力。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词语是重点和难点。教学实施中,要根据汉字的特有理据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积极诵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关键词: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 汉字特点 教学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篇目在数量上占教材总篇目近三分之一,因为,只有学生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只有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才能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文言文的自身特点,文字材料久远,古今意义差别很大;课文内容脱离时代,学生不易产生兴趣。加之教学方法生硬:片面的解释生字词,疏通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结果,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明确目标,分清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重点难点,安排教学内容
文言文教学内容广博:语言形式上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等;思想内容上有文章的思想感情、作品主旨和文化意味等等;写作技巧上有修辞、句式及布局谋篇等等。因此,明确重难点尤为重要。’
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一个“伐”字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伐,从人从戈,义为征伐,然而征伐有别:“征”是褒义词,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后文中有“公将鼓之”、‘:一鼓作气”、“齐人三鼓”就是明证。
二、根据汉字特点,落实教学内容
汉字由形、音、义三者构成,从文字体系看,属于表义文字,即,字形同其意义直接关联。所以,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的词义就要充分利用汉字的形体,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从根本解决汉字古义问题,同时,由于是从理据上明了汉字意义的来源,所以掌握得更为牢固持久。具体方法
首先,利用字形,理解本义。文献越是久远,其文字的本义使用就越频繁,而本义常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利用字形进行意义分析,往往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中的“得兼”,学生很容易记成“兼得”。究其原因,一是断句不当,二是不理解“兼”的含义。
第二,比较部首,明辨词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一句中,“洌”容易被学生写作“冽”,课堂上,教师可进行比较,明确,三点水,是属水字部,意思与水相关,洌,《说文》“水清也。从水,列声。”这里形容美酒如水之清澈。第三,比较字形,辨别近义词。如《左传·曹刿论战》一文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视与望,近观为视,远眺为望。视,从见示声;望,繁体作望,上面是“臣”是眼睛,下面是“壬”,像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到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是远望。
第四,学汉字,明文化。汉字与汉文化可以相互论证,前贤做了大量这方面工作,可资借鉴。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一句,其中妻、妾地位迥异:妻,是男子明媒正取的正式配偶,但最初的婚姻却是强婚制,妻,篆书作,字形从女,从中(头发很长,表示成年),从又(古文手字),意为抓住一成年女子,而强婚又是发生在夜晚,所以,婚字从女从昏。(古文手字)妾,从辛,从女。辛甲骨文字形为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本义是女奴,故《春秋传》有“女为人妾,妾不娉也。”
三、依据教学规律,深化巩固教学内容
词汇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多种实验证明,学习有意义的词,已理解的词比学无意义的音节、假词和非词要容易得多,而且不易遗忘。意义记忆的作用大于机械记忆。”文言文词义具有理据性——汉字构形理据,多义词义项关系也有理据性。一词多义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记忆才是深入掌握一词多义的有效方法。
如,初中课文里“名”出现的义项有“命名”(名之者谁)、“名字”(则题名其上)、“说出”(不能名其一处)、“m名、着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显然,这些义项密切相关,名,从夕从口,《说文》“自命也”。本是在夜晚便于指称不同的人而起的名称,义即命名;有命名则出现名称、名字;名字是用来称呼的,故有“说出”之意;名字众所周知则是“着名”。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要达到《标准》,要以文字.特别是实词为核心,根据汉字形义关系、义项关系的理据性实施字词教学;通过诵读一定的文言文篇目,积累常用词,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注释:
①常宝儒,词的理解、记忆和保持,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2).浅谈文言文的教学(教学论文)
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教学人员的重要任务。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传统的这套方法使雏的方法,鸟类将觅来之食含在喙里送进幼鸟嘴里,那种亲情和负责的态度实在令人感动。
但是,我们用课改的精神,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和文言文教学时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当今以至未来,知识大爆炸,信息瞬息尤变,科技迅猛发展,学生那么怎么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会学”呢? 知识如何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少、慢、差、费的做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分为一读二译三析四评五练六诵七结七步走,老师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识,这正应证了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
读课文一般分六遍进行
只要是不会的就是重要的,不同的学生重要的内容不同。
1、教师范读一遍,让学生勾画出重要的字词的读音和节奏,何谓重要呢?就是学生不会的,哪
2、自己默读一遍。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还有不会的,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3、抽个别学生读,让一学生读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对这个学生的读进行评价,评价可从两点。精神。
5、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6、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要指出好的,又要指出学生的不足,这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4、让学生比赛读,老师可与学生商量让学生分组比赛读,将课堂打造在赛场。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二、译
老师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我认为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五个字“留、删、调、补、换”,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释,小组学习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后置、定语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然后要求
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在面前。他们被逼迫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小组讨论,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请教的学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教师点拨时,应注意几点:
1、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份(3)调好句子的语序(4)强调古今词义的不同。
3、告诉学生:能直译尽量直译,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译,直译不通要意译。
三、析
2、学生出现的疏漏之处,订正时要让其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如(1)单音词变为双音词(2)补 析,即分析,就是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 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特别是中心论点。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或空间变换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择要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
四、评 对文学作品,或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进行分析,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分析。通 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所谓“评”,就是对课文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灸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值得借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课文进行鉴赏、辨别、分析、批判,做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可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的方式进行。的局限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中难免有一些消极因素,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 一般说来,限于中学生的阅历和分析能力,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难深之处应以教师讲述为主,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要做到两点:①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抓主要方面。②要客观、恰当,要一
五、练
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知识重点设题要活,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
脱离作者生活的年代和所处的阶级地位,对古人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更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人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出一套试题,相互考。
如:古诗练背诵,练默写,练欣赏名句
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的词,翻译省略成分的句子等等
练习题要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不同含义。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老师再选一篇类似的文言文让学生学习,拓展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诵
在理解了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要求不管怎么长的文言文,都必须背会。背诵也不是机械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让学生先记框架,再添枝叶。可能有些同学面对篇幅较长的文老师这时又可对学生进行教育,“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个一个的小困难克服,最终克服一个大困难事做起,最终做成大事的情感。
在背会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朗诵,有情感地朗诵,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心灵。
七、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要想取得事业上和人生上的成功,反思最重要,而总结又是反思的前提,课都进行总结。我认为课堂总结不是老师在那里总结,要把“表演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总结在本节学会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何体会,感觉有哪些还没有做到最好,可以采取怎么样的方法去还可以教会学生总结的方法。这也正如老师的教学反思一样。
以上只是笔者对文言文教学的浅薄认识,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么好的方法等方面去总结。每一节课都这样总结,既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态度又可以使学养成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初探
江西省德兴市占才中学 程森槐
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曾说,“使古书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王力教授这段话无疑告诉我们文言文教学必须要加强字词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帮助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文言文字词的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分类积累,聚少成多。这样便于学生学与记。1.积累古今义差别较大字词。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义与用法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产生了古今异义词。在教学中我把古今义差别分成以下几种情况:词义范围缩小类。如《论语十则》中“可以为师矣”中“可以”一词,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则为“可以”;词义扩大类。如《桃花源记》里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一词,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为“丈夫的配偶”;词义的转移类。如《出师表》一文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一词,古义为“身份低微”今义为“卑鄙、下流”。积累古今义差别较大字词,学生在理解文意时,就不会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在翻译句子时出现以今义释古义的现象。2.积累通假字。字的通假现象造成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为了避免给学生学习带来难度,我引导学生从字音上去归纳:同音通假,也就是声韵母相同的。如《狼》一文中的“止增笑耳”(止通只,声韵
相同);同韵通假,也就是韵母相同。如《马说》一文中“其真无马邪”(邪通耶,韵母相同);同声通假,也就是声母相同。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声母相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字音上去积累通假字,能较好掌握此类字词的音与义,从而达到学习字词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文言文教学上要让学生懂得比较辨析,灵活运用。1.对一词多义的比较辨析灵活运用。文言文当中的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只有通过比较辨析,才能了解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而形成的,对于多义词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学生懂得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才会在实践中结合语境灵活运用。如《马说》中“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前者为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后者为引申为鞭打。如:“菅”。本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根很坚韧。”而在“草菅人命”一词中,“菅”的词义是“轻视”,是其比喻。“秋毫之末”中秋毫本义指秋季鸟兽的毫毛,比喻义为极小的事。2.帮助学生对常用文言虚词的归纳运用。文言虚词的学习难度大。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帮助学生归纳、掌握常用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就可以扫除阅读中文言虚词这方面的障碍。最常用的文言虚词为“之”“而”“其”“为”等。如“之”字的用法非常 灵活,兼有多种词性和意义:用作结构助词时可译为“的”;用作语气助词,协调音节是可不译;用作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可不译;用作代词时要联系上下文判断所指代的内容。用作动词时,可译为“去、到、往”。通过归纳掌握虚词用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较好消除学生对整个文言文知识层面的“畏难”心理。此外,教师在文言文字词的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多实践、多运用。因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记忆、比较、归纳、积累、揣摩,从而达到强化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效果,把字词学“活”。通过分类积累、比较辨析、实践运用能较好解决文言文字词学习的难点,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练习doc
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按照第一小题的格式做题)
1、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
3、才美不外见: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其真无马邪: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四支僵劲不能动:
8、同舍生皆被绮绣:
9、百废具兴:
10、属予作文以记之:
11、玉盘珍羞直万钱: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二、词类活用
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3、策之不以其道:策,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5、腰白玉之环:腰,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7、手自笔录:手,;笔,8、心乐之:乐,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10、下见小潭:下,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12、似与游者相乐:乐,13、潭西南而望:西南,14、斗折蛇行:斗。蛇。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16、凄神寒骨:凄,寒,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
后。
19、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20、名之者谁?名。
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2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
23、泉而茗者:泉。茗。
24、罍而歌者:罍,25、红装而蹇者:红装,26、作则飞沙走砾:飞,;走,三、古今异义
1、经纶: 古义: 今义:
2、走: 古义: 今义:
3、汤: 古义: 今义:
4、假: 古义: 今义:
5、趋: 古义: 今义: 6小生:古义: 今义:
7、去: 古义: 今义:。
8、微: 古义: 今义:
9、披风:古义: 今义:
五、几种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
①弗之怠: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②城居者未之知也:正常语序应为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 吾谁与归?
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2)状语后置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于途” 是“歌”的状语,“于树” 是“树”的状语。“歌于途”即“于途歌”,行“休于树”即“于树休”。②冷光乍出于匣也。
“于匣”是“出”的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③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于山石草木之间”是“潇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者。
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⑥多会于此
“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多于此会”。(3)定语后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2、判断句
(1)“„„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①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独用“者”或“也”也可表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3、互文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 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译:
4、省略句(1)省主语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省略主语“五柳先生”,译为(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③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应为“(余)以其境过清。”
④斗折蛇行。省略主语“溪泉”,应为“(溪泉)斗折蛇行”。译为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⑤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藤子京”,应为“(藤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2)省宾语 因以为号焉。
应为“因以(之)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3)省介词 ①坐潭上。
“坐”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坐(于)潭上。”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两个“之”后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③寓逆旅
“寓”字后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寓(于)逆旅。
第四篇:八年级文言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长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光采照人。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呢?”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他的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聊天,邹忌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更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丽;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不如他。晚上躺着想这件事,:“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于是,邹忌上朝廷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说我比徐公美丽。如今齐国国土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宫里的妃子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想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命令说:“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规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规劝我的过错,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的院子里好像闹市一样;几个月后要隔些时候才偶然有人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情,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他国。
细柳营
汉文帝的后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于是(文帝)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任命河内太守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用以防备匈奴。
皇上亲自去慰问犒劳守军,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皇上的车队)长驱直入,(两军营)的将军及属下(都)骑马迎送,随后,(皇上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器,挽弓搭箭,天子的先行卫队来到军营前,(却被拦住)不得进入。先行官说:“天子将要驾到。”军门都尉说:“周将军有令:‘军营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来到军营前,也(被拦住)不得进入。于是,皇上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给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上的车队进来)。守营门的官兵对随从的军队说:“周将军规定,军营吕不准(纵马)奔驰。”于是,天子的车队按住缰绳慢慢前行。来到营中大帐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盔甲在身,末将就不跪拜了,请允许我行军礼拜见皇上。”天子被感动了,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并命人告知:“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礼仪完毕即郭去。已经出了军营的大门,随从的大臣们都十分惊讶。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刚才(在)霸上、棘门的军队,简直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虏。至于周亚夫,谁能够侵犯呢?”(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孙权劝学
开始的时候,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情,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很多事务来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来当博士呀!只是应当浏览群书,知
道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有很多事务,那比起我来怎么样?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和吕蒙议论政事时,(鲁肃)大为惊讶,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男子汉分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你怎么对事情的认识得这样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挚友,告别离去。
祖逖北伐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少时就胸怀大志。(他)与刘琨同为司州主簿(时)同睡(一处),半夜听到鸡叫,(就)踢醒刘琨,说:“这并不是不好的声音!”于是就起来舞剑。(后来)等到渡过长江,左丞相司马睿派他做军谘酒。祖逖居住在京口,集合勇猛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王朝的战乱,不是因为皇上的昏庸无道而(导致)百姓怨恨反叛,是由于皇族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让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遭残害,人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大王如果能任命将领,派出军队,派像我这样的人统率他们收复中原,(那么)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听到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一定大有人在。”司马睿向来就没有北伐的志向,(于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千人的军饷。布三千匹,(但是)不供给铠甲武器,让(祖逖)自行招募。祖逖统率他的百余家世族武装北渡长江,(船到)江心,(祖逖)击打着船桨发誓说:“我如不能(驱逐戎狄)肃清中原而再渡(江南)的话„„,有大江作证!”(渡江后祖逖)就把部队驻扎在淮阴,起炉炼铁,铸造兵器,招募到两千多人后进兵北伐。
公输
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这种攻城的器械,制成之后,(楚惠王)将用(它)来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这件事,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来到郢城,拜访了公输盘。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个侮辱我的人,希望借助您杀掉他。”公输盘不高兴。墨子说:“请允许我奉献十金(作为报酬)。”公输盘说:“我行事的原则,向来不杀人。”墨子直起身,再向(公输盘)行礼,说:“请允许我解释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云梯,将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土地有余但百姓却不足,葬送不足的(百姓)在而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可以说中聪明智慧。宋国没有罪却去攻打它,不可以说是亲善友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向楚惠王)据理力争,不可以说是忠心贤能。据理力争却不能取得效果,不可以说是能力高强,按照您的道义不去杀害少的人却去杀害多的人,不可以说是明白事理。”公输盘认为墨子说得有道理。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公输盘说:“不可以,我已经对楚惠王说了。”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惠王引见我呢?”公输盘说:“好吧。”墨子拜见了楚惠王,说:“现在有人在这里,放弃他的彩饰的车子,邻居有辆破旧车子却想去偷来;放弃他的华丽衣服,邻居有件短粗布衣服却想去偷来,放弃他的精美饭菜,邻居有粗劣食物却想去偷来。这是怎样的人?”楚惠王说:“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有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只有五百里,这好像彩饰的车子同破旧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泽、犀牛、麋鹿等动物布满了泽中,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而宋国,只不过是一个连雉、兔、鲋鱼都没有的国家,这好像精美饭菜同粗劣食物相比。楚国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等名贵的木材,而宋国却没有一棵大树,这好像华丽衣服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去攻打宋国,是与这三种状况同一类型。”楚惠王说:“好呀。虽是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一定能够攻取宋国。”
(楚惠王)于是召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腰带作为城墙,用木片作为守城的器械。公输盘多次运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御住了他的进攻。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尽了,墨子的防守器械还很多。公输盘不得不折服,可是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来抵御你了,我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抵御我,我也不说。”楚惠王问其中的原因。墨子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掉我。杀了我,宋国没有谁能够防守,于是可以攻下(宋国)。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抵御的器械,在宋国的城楼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楚惠王说:“好呀,我不再攻打宋国了。”
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沿着一条溪流划船前行,(竟)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内,中间没有别的杂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落下的花瓣繁多而纷乱。渔人觉得这里景象很奇异。(于是)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片树林的尽头。
桃林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只见那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里面)好像有亮光。(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洞口)开始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再走几十步。忽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这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衣服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得其乐。
(那里面的人)看见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有人)邀请(渔人)到家里(作客),摆酒杀鸡做饭(热情招待)。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才)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件件地向(他们)详细地讲述(自己)所听到的事情,(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他人家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渔人)。(渔人在这儿)居住了几天,(就)告辞回去。这村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必向外面的人讲啊。”
(渔人)出了山洞,找到了他的渔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到武陵郡后,拜见了太守,述说这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原先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路了。南阳郡的刘子骥,是个德行高尚的士人,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计划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展了它的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人(和范仲淹同代的人)的诗词歌赋刻在楼上(他)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整个湖上。(它)连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水,(水势)浩浩荡荡,广阔无边,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色啊,(这些景色)前人的描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洞
庭湖)往北通(到)巫峡,向南直到潇水(和)湘水,那些被降级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很多(都)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难道会没有差异吗? 像那连绵的春雨密密地下,整个月不(能)放晴,阴冷的风怒吼叫,浑浊的波涛翻腾到了空中;太阳(和)星星(都)隐蔽了(它们的)光辉,山岳隐没了(它们的)形迹,商人旅客(都)不(能)行走,(船的)桅杆倒下了,船桨折断了;傍晚天色昏暗,(只听见)老虎吼啸猿猴鸣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讥讽,(只觉得)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伤感到极点而又(使人产生)悲愤的感情了。
等到春风和暖,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此时)波澜平静,天色湖光,上下(相辉映,)一片碧绿(的湖水)无边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飞翔(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时沉时浮)。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青翠茂盛,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浮动的月光(像)跳跃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碧玉,渔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些带给我们多少无穷无尽的快乐啊!(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啊,那么就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宠荣(和)屈辱一并忘却了,(于是在春风吹拂中)端起酒杯,面对着清风(畅饮),那(真是)喜气洋洋的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好坏)(而)或高兴(或悲伤),(也)不因为自己(得失)(而)(或欢喜或)悲伤;处(在)高高的庙堂(上)为官,就为他的老百姓而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间闲居,又会为他的国君而担忧,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先忧愁,在天下人的欢乐之后才欢乐”。啊!如果没有这种,我与谁同道呢?(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环绕着滁州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而幽深秀丽的地方,(那)是琅玡山。沿山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泻而下的,(那)是酿泉。(继续前进)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地高踞在泉水边上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醉翁亭)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来到这里喝酒,(他)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他的)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做“醉翁”。醉翁的情趣(并)不是在酒上,(而)是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并且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你看那(早晨)太阳
(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逐渐)散开了,(傍晚)烟云回聚,岩谷洞穴(就)昏暗了,(这种)或明或暗(交替)变化景象,(就)是山里的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溪水低落石头露出,(这就)是山里的四季(不同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家),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那)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边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少少,(你)往(我)来(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水酿造酒,泉水香甜,酒色(也)清净,山中野味、野菜,错杂地前面摆开的,是太守(在)宴请(宾客)。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是不是有人)弹琴奏乐,猜的人猜中了,下棋的人下赢了,(于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而)站起,(时而)坐下,喧喧嚷嚷的,(这)是各位宾客(在)欢乐。(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歪歪倒倒地(坐)在宾客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但是鸟儿(只)懂得山林中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因为他们的乐趣而欢乐呢!喝醉了能够同大家(共享)欢乐,酒醒(后)能够用文字来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没有了。那天,初更了,我划了一只小船,围裹着皮衣和带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只见)白气茫茫地一片,天空和云朵、山色、水光,上下都是白茫茫的;湖上(能辨别的)只有长堤的一线痕迹、一个小点般的湖心亭、一片草中般的我、小船和两三粒谷子般的船里的人。
来到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张毡子对面而坐,一个小童子正在烧酒,炉上的水正烧开。看见我来,他们非常惊喜,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了三杯后告别。问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客居在这。等我下船,船夫喃喃地说:“别说相公痴迷。真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
第五篇:八年级上文言文重点词句总结
《三峡》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0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谢中书书》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湖心亭看雪》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3惟长堤一痕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桃花源记》
1夹岸数百步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4初极狭,才通人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2不足为外人道也 1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4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5闻之,欣然归往 16未果,寻病终 《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1晋陶渊明独爱菊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涟而不妖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大道之行也》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
4使老有所终
5男有份,女有归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10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释加点字,不加点的则全部解释
重点词 《三峡》 自.三峡: 自.非 略无 阙.处 曦.月 襄.陵 沿 溯 阻绝. 哀转久绝. 或.王命 虽 乘奔. 疾 素湍 回清 绝巘 飞漱 肃 属 引
《答谢中书书》交辉 四时 俱.备 歇
乱 颓 沉鳞 欲界 自康乐 与
《记承天寺夜游》户 欣然 念 寻 寝 相与 空明 交横 盖 但 闲人
《湖心亭看雪》 俱绝. 是.日 更定 挐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白 惟
焉得 更.有此人 强.饮 三大白. 客.此 及.
下船 莫.
说相公痴 《桃花源记》缘 芳草 鲜美 落英 缤纷 甚异.之 欲穷.其林 林尽. 仿佛 便舍.船 屋舍. 才 豁然 俨然 属 阡陌 交通 种作 悉 黄发
垂髫 并 怡然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具.答之 便要.还家 延.至其家 咸 妻子 绝境 无论 叹惋 辞去 不足 既.出 扶 向.路 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 遂.迷 规.往 未果. 寻.向所志 寻.病终 问津 《陋室铭》 名 灵
斯 惟 馨 鸿儒 白丁 调 金经 丝竹 乱 案牍 劳
《爱莲说》 蕃 自.李唐 盛 染 濯 清涟 妖 亭亭 植 亵 鲜 宜
《大道之行也》大道 与.能 亲.其亲 子其子. 矜
寡 孤 独 分 归 货恶. 是.故 谋 谋闭. 外户而不闭.乱贼 作 外户 是.谓 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