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转)
绿行-小志发表于2998-6-27
文/张坚
摘要: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广大青年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生社团; 意义; 存在问题; 对策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求知领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群体,社团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成熟、能力的加强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愈来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16号文件,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并充分发挥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一、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社团活动缺乏必要的规范性。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社团没有严格规范的章程,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运转,甚至在社团活动中出现价值取向偏移,忽视或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这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是社团物质条件欠缺。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活动经费不足,缺少活动场地,社团指导教师配备不够等问题。据资料统计显示,目前上海高校80%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等问题,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
三是社团活动层次较低。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很多学校在学生社团建设上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学生社团建设听之任之,导致一些学生社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学生社团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此外,许多社团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服务,不可能投入全部的精力,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四是内部管理不善。主要表现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落实,社团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组织过于松散。目前,许多高校的社团没有必要的章程、管理制度,结果造成了一个活动一个组织、一个会长一个组织的局面,一旦活动结束,会长卸任,整个社团就变成了一个空架子。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新时期学生社团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
(1)要在提高社团骨干素质上下功夫。社团骨干是社团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社团骨干的素质如何是一个社团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一个社团是否有战斗力和生命力,尤其是社团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就取决于社团负责人的素质。因此,高校要把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校学生干部的管理之中。要有计划地举办社团干部培训班,着力提高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2)要在提高活动的层次上下功夫。开展活动是社团存在的主要目的。活动是社团凝聚青年学生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加入某一社团,但参加几次活动以后便再也没有了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不高,活动低水平重复。因此,学生社团活动必须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社团的影响力。
2.明确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
(1)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社团活动的重要任务;要利用各种纪念日引导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弘扬主旋律;要通过鼓励社团团支部定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强化社团团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学生社团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要坚持社团建设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满足广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使学生社团成为团组织凝聚青年学生的纽带,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校园稳定的润滑剂。
(2)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高校要以“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大力发展学生社团,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大力扶持学生社团的发展,使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学习型团队”,成为学生自我锤炼意志的重要场所,让青年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3.建立和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运行方式。因此,必须把握社团自身的特点和活动方式,促使社团文化发挥育人的最佳功能。对此,一方面要根据社团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直属于校团委等部门的类似于社团联合会等社团服务管理机构,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以加强对社团的宏观引导和有效管理,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如《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制度》、《优秀学生社团评比办法》等,从而使社团明确工作的目标,做到有章可循,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不仅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对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社团组织作为高校学生活动中最活跃的群体,应该主动成为联系社会文化的纽带,成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辐射社会的桥梁。学生社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知识变革的需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引导社团这一群体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对社团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社团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将会对广大青年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王庆文,傅强.论高校学生社团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功能[J].高教文摘,2002,(3).
第二篇: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广大青年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生社团; 意义; 存在问题; 对策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求知领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群体,社团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成熟、能力的加强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愈来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16号文件,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并充分发挥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一、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社团活动缺乏必要的规范性。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社团没有严格规范的章程,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运转,甚至在社团活动中出现价值取向偏移,忽视或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这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是社团物质条件欠缺。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活动经费不足,缺少活动场地,社团指导教师配备不够等问题。据资料统计显示,目前上海高校80%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等问题,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
三是社团活动层次较低。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很多学校在学生社团建设上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学生社团建设听之任之,导致一些学生社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学生社团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此外,许多社团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服务,不可能投入全部的精力,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四是内部管理不善。主要表现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落实,社团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组织过于松散。目前,许多高校的社团没有必要的章程、管理制度,结果造成了一个活动一个组织、一个会长一个组织的局面,一旦活动结束,会长卸任,整个社团就变成了一个空架子。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新时期学生社团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
(1)要在提高社团骨干素质上下功夫。社团骨干是社团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社团骨干的素质如何是一个社团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一个社团是否有战斗力和生命力,尤其是社团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就取决于社团负责人的素质。因此,高校要把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校学生干部的管理之中。要有计划地举办社团干部培训班,着力提高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2)要在提高活动的层次上下功夫。开展活动是社团存在的主要目的。活动是社团凝聚青年
学生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加入某一社团,但参加几次活动以后便再也没有了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不高,活动低水平重复。因此,学生社团活动必须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社团的影响力。
2.明确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
(1)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社团活动的重要任务;要利用各种纪念日引导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弘扬主旋律;要通过鼓励社团团支部定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强化社团团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学生社团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要坚持社团建设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满足广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使学生社团成为团组织凝聚青年学生的纽带,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校园稳定的润滑剂。
(2)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高校要以“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大力发展学生社团,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大力扶持学生社团的发展,使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学习型团队”,成为学生自我锤炼意志的重要场所,让青年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3.建立和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运行方式。因此,必须把握社团自身的特点和活动方式,促使社团文化发挥育人的最佳功能。对此,一方面要根据社团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直属于校团委等部门的类似于社团联合会等社团服务管理机构,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以加强对社团的宏观引导和有效管理,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如《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制度》、《优秀学生社团评比办法》等,从而使社团明确工作的目标,做到有章可循,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不仅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对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社团组织作为高校学生活动中最活跃的群体,应该主动成为联系社会文化的纽带,成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辐射社会的桥梁。学生社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知识变革的需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引导社团这一群体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对社团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社团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将会对广大青年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第三篇: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意义
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剖析了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及其意义
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志趣的同学自愿组织的相对独立地开展活动的群众团体,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非常兴盛,其规模、数量、质量都远远超过以往。实践证明,高校在深化教学改革、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积极引导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生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它能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激发思想、熏陶品格、发展个性,巩固、深化、扩展课堂所学内容,而且特别注重知识的转化、运用和创新。学生社团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不足,更注重实践与能力。它比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丰富更灵活,更能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对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有专长、能创造的人才具有独到功能。
其次,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和同学间互相教育的良好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育其自主精神、独立品格,使其在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得到全面的考验和锻炼,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把许多青年人集中到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充分挖掘了潜藏在学生中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比学赶帮,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第三、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气息、蓬勃的创造精神。从而发展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充塞其中、四处洋溢的校园文化活力,影响其每一个成员,并辐射向周围社会区域。
第四、学生社团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学生社团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们在学生社团内部,感情志趣相投,个体的心理归宿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也锻炼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更好地学会了处理较为复杂的社会日常事务。社团活动也为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塑造社会形象铺设了一座桥梁。许多同学都是通过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增进厂对社会的了解,一步步走向社会,并对社会有所奉献的。同时学生社团增进了公众对每一所学校、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有的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总之,学生社团活动作用巨大。特别是在高校中,更要大力引导、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把它当做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二、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高校社团活动也由星星之火发展成为今天的燎原之势。我们在学生社团工作方面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但不可忽视的是,就目前一些高校特别是普通地方性的院校来讲,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认识和解决的问题,这主要包括学生社团内部运用和外部管理两个方面。
首先,从学生社团内部来讲,还存在这样一些现象:
1、“科技缺席”现象。表现在学生社团大多集中在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而科技类的学生社团则属“凤毛麟角”。
2、“休闲娱乐”化倾向。这主要是指一些学校的学生社团,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类的少,而如围棋、集邮、跳舞等学生社团又发展得过多过滥。“硬”的太少,“软”的过多。
3、“花架子”作风。一些学生社团图外在形式,重表面热闹,而无实质活动,挂虚名,搞假、大、空。
4、“虎头蛇尾”病。不少学生社团开局好,但在发展一段后却难以为继,中途夭折。
5、“时冷时热”症。一些学生社团不是坚持发展,而是有兴致了搞一搞,不耐烦了扔一边。轰轰烈烈搞了几天,接着便任它冷冷清清去了。
6、管理失范。有的社团好大喜功,强拉硬扯,盲目发展会员,以人多势众自喜。有的社团又搞关门主义,不吸收新鲜血液,“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搞封闭的小团体。还有的学生社团由为首的几个人说了算,缺乏民主空气,独断僵化。
7、社团各自为阵,缺乏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其次,就外部管理而言,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
1、一些学校对学生社团不够重视,不予引导、鼓励、指导、规范,而任其自生自灭。
2、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关系没有理顺的现象。各部门协调、配合不够,或者政出多门,使学生团体无所适从;或者独木难支,因任务太重、缺乏合力而力不从心。有时甚至互相扯皮,互相拆台。
3、对社团活动的支持、帮助不够。学生社团需要一定的活动场所,一定的办公设施,一定的资金,却得不到落实解决。
4、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指导学生社团是高校教师的一项职责,是其教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教师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为学生社团的创办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可是对于教师这一方面的劳动,学校往往不予重视,不计工作量,不付适当报酬,不作为工作考核、评模、升职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
5、缺乏对学生社团工作的评价。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项工作我们应该树立明确的导向,建立科学的标准,定期进行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活动,使学生社团工作得到应有评价,纳人整个学校管理系统,形成良性管理机制。可是目前不少学校对此重视不够,往往采取任其自然的态度。
6、为学生社团提供服务不够。学生社团虽然是群众性团体,但它的成熟却需要许多外在条件,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有力支持,特别是在与社会联系方面,更需要学校为之牵线搭桥。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多方面的优势,为学生社团服务。但从服务意识到服务措施方面,许多学校的情形并不理想。
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
三、改革探索,进一步做好学生社团工作。
学生社团工作,需要我们有充分的认识,更需要我们做巨大的努力。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针对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办法,准确把握学生社团发展的规律,努力探索学生社团建设的新路子。
就学生社团内部工作而言,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强化五种意识:
l、强化社团的主体意识。在新形势下大学校园社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想大力发
展就需要学校支持,部门配合,社员努力。但更重要的是社团成员自己要有主体意识,即自我成才意识和奉献意识。唯有这种主体意识才能使自己有创新、发展,而不是流于平淡或只是凑热闹。
2、强化社团的发展意识。每一个学生社团,都应当既重眼前,又重长远,解决好保持社团连续性问题。要既重创办,更图发展。特别是要做好社团负责人的换届,新社员的发展与新老社员的传、帮、带工作。
3、强化社团的精品意识。社团活动要有很好的准备,干一件,成一件,好一件,力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效果。要有开拓创新精神,找方子,出点子,寻求适合于自己的好路子。
4、加强社团的科技意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大学校园社团活动要加大科技含量,加快科研速度。只有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着眼于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服务,社团活动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学校社团工作来讲,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是社团培育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l、建立学生社团统一领导、指导的组织机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真正确立学生社团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部分的观念,并将其落实到各个教学单位和教学人员的实际工作当中。
3、成立社团联合会,制定章程,设立常务机构,各个社团由联合会统一协调、管理。严格选拔社团负责人,并进行培训,保证社团负责人的较高素质。
4、学校提供社团活动固定场所,这是社团活动的首要的、最基本的条件。
5、除学校给予一定数量的活动经费外,各社团要广开门路,筹措活动经费。不仅可以在校园内举办有偿服务,还可以向社会争取赞助,或提供有偿服务。特别是要下大力气抓好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项目。
6、学校应把为学生社团服务当作自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学校各个方面的条件,全方位为学生社团的成长服务,促进其良性发展。学校各部门都应有为学生社团服务的意识,并制定切实措施。
7、肯定社团活动中指导教师的工作成绩。学校应把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辛勤工作记人其工作量中,并对学生社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
8、制定合理的社团奖励机制。在每年的社团活动月结束时进行,一次总结评比,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个人给予奖励,对活跃的社团给予荣誉和增加活动经费的奖励。
综上所述,在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扶持、正确引导下,学生社团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加强管理,搞好建设,一定能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在高校学生教育培养工作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第四篇: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的执政基础。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青年学生中发挥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指出了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场所。近几年来,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学生党员人数逐年增加,党员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在团结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带领广大学生出色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必须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为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团结群众以及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党的基层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直接影响党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直接影响培养“四有”新人,影响党和国家是否后继有人以及今后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这个大问题。因此,以崭新的精神推进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迫切需要。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脊梁,大学生党员是当代大学生的中流砥柱,是共产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的新生力量,是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是党的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是影响和带动大学校园文化朝着先进性方向发展、影响和带动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和水平提升的骨干队伍。高等教育阶段既是“天之骄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其政治信仰的关键时刻。学生党员是学生当中比较优秀的群体,如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要求,高校党组织的建设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开展。因此,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把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摇篮。加强高校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新形势给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立足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把他们的特点同发展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以保证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在学生群体中发挥凝聚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先进性要靠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始终保持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这是实施人才强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举措;是坚持党管人才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也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二、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重视不够
目前,一些高校对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
(1)随着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入党积极分子人数迅速增加,党建工作日益繁重,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仍停留在原来的规模,导致党建工作队伍的数量严重不足,学生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2)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仍沿用由政治辅导员、行政人员、专职教师兼任党支部书记的模式,分散了抓党建工作的精力,加之他们中党龄和从事党建工作时间较短的占了相当比例,接受系统的教育培训的不多,工作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不利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健康开展。
(3)少数基层党组织干部有“一好遮百丑”的思想,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业好,毕业时能及时就业,找到一份好工作就是好学生。对如何处理好政治与业务、集体与个人、学习与成才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引导,而这正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2.学生党组织设置不够科学
(1)高校基层党组织传统的设立方法是根据专业设置党支部,支部党员分散在各班级,上课时间不统一,党员之间彼此难有交流和见面的机会,日常的党组织活动开展有一定难度,对学生党员进行深层次的党性教育和培养也有一定困难。
(2)党建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形不成合力。比如学生工作部是在高校党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主要负责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法纪教育、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从学工部的工作内容和特点来看,与学生学习生活最贴近、最直接,但却在组织学生党员进行理论学习、开展党的政策宣传等工作时与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各院系党委(总支)、部门存在职能上的冲突。
3.学生党员数量与质量不太协调
据统计,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一般在6%~12%,一些重点院校达到15%左右,大学生党员占学校党员总数的比例约为66%。大多数学生党员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但也有少数学生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们思想认识不足,党性修养不高,组织纪律观念淡漠,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因此,大学生党员质量亟待提高。“重发展,轻教育”也是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一系列党员教育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把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4.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工作不清晰
目前,大多数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就是发展党员,党组织日常活动内容单调,学生党建活动多以参观革命遗迹、观看革命教育影片、听报告、知识竞赛等传统方式开展,活动缺乏新意,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的基层党组织只是追求党员发展的数量,缺乏政治理论学习和其他形式的组织生活,党组织生活的记录大多是讨论发展新党员。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是高校党组织在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基层党组织忽视了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因而缺乏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和管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
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这既是对党员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总目标。
三、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新形势、新任务对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基层党组织自身对思想理论建设不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入党动机教育不够,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抓得不严等。从现状分析,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片面理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指示,重发展轻教育。二是社会诸多变革以及党内外各种不正之风对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影响。三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对学生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重视不够。
四、解决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结构体系,齐抓共管,统一协调
加强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必须设立专门负责学生党建工作的协调机构,组织部、学工部、党校、各院系党委(总支)齐抓共管,多方联手,加强沟通和协调,更好地统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
2.抓教育考察,构建入党培训的有效机制
由于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党员都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干部队伍的后备军,这就要求高校党务工作者在发展大学生党员时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宣传党的知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帮助积极分子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在早期培养和发展工作中加大力度,开展一系列制度化的工作。首先是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制度。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知党、爱党、跟党走”的教育,把党的基本知识融入入学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入党热情。其次是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定期考察制度。规范组织程序是保证党员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要制订培养计划,定期进行考察培养,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再次是建立学生党员参与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工作机制,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互帮互助,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最后是坚持“三会一课”和党内民主生活制度,针对重发展轻入党后的教育培养问题,基层党组织要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党组织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增强党性,使其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要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入党后的教育培养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创新基层学生党组织的工作模式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只有通过渗透到各个层面才能充分体现其先进性,不断提升影响力。党的工作要进共青团组织、进学生会、进公寓,在各种学生团队组织中强化学生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努力将团支部、学生会、学生团体等组织建设成为大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核心,培育优秀的团队精神,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4.建立健全对学生党员的考核机制
为提高学生党员考核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可对学生党员实行量化考核与管理。每一项考核指标都有分值,各支部对所在支部学生党员进行打分并进行公布,以此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通过量化考核可提高学生党员们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纯化净化党员队伍。
5.建立完善实践锻炼机制
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责任区、学生党员带头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在校内各种实践中锻炼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6.优化人员配置,增强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力量
优化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人员配置,第一要本着德才兼备与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以专职党建干部为基础、兼职党建干部为补充的专业搭配和配置合理的党建工作队伍。第二要对大学生基层党务工作者定期进行党建理论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既懂党建工作又懂业务技术知识的新型党务工作者。第三考核工作实绩,把对党务工作者的考核结果与待遇、职称、晋升等挂钩,从而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生党建工作中,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党组织的工作成效。
第五篇: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社团缺少必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一)社团缺少长期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明确的培养目标。(二)社团文化的出发点大都满足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上,忽视了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那么社团的质量,教育性,创造性等都不行。(三)社团缺乏总体规划工作的系统性和计划的延续性,对活动的创意,培养目标,活动宗旨等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再加上经费的不足,指导老师的缺乏,使得社团活动流于简单的形式,在低水平上徘徊。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必要的资金投入,往往使得学术研究停在较低的层面,缺乏深度,难以担当引领社团文化的重担。
2、必须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激发潜能,发挥特长,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把学生社团建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时间平台,让同门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和综合素质。
3、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精神,通过演讲,竞赛,讲座等等方式来对成员进行培训,提高社团管理干部和社员的整体整体素质。不断加强社团干部与社员的凝聚力,在社团内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精神,积极营造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社团文化,以人格人品,才能才华和良好的集体氛围增强社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内塑精神,外属形象。
4、社团管理体制及内部运转体制不够完善,组织松散,缺乏凝聚力。学生社团是志向、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张扬个性,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也是共青团工作延伸的重要载体。[1]深入做好学生社团工作,对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状况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一直保持着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近期,我们对高校的学生社团骨干、一般成员和部分老师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做了专项调查。调查形式有:匿名问卷调查、上网查询、抽样分析和座谈等,然后对调查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对我省高校学生社团的概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1.学生社团的数量规模,从人数和类别来看;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各校学生社团规模的大小,一般在20个左右,多则30、40,少则10个左右,而规定各社团的规模必须35人以上,一般而言其成员大都是百十人上下,约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15%;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综合等六类。这些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锻炼成熟,能力的提高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成为大学校园中最活跃、最丰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2.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总体来看,呈现出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自愿性表现在,加入社团与否,实全由自我决定,社团成员自愿聚集在一起。[3]这种在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形成的社团组织,能促使学生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探寻新的知识领域。同时,学生社团组织机构比较松散,对成员没有强制的约束力,有相对宽松活泼,畅所欲言,平等相处的良好氛围。灵活性则指社团活动可以定期举行,也可以不定期举行,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走向社会。正是这种自愿参与,活动灵活的特点,适应了当前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规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学生社团另一特点就是开放性。社团成员结构打破了院、系、专业和年级界限,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学生交流;并且由于共同的定向、爱好和兴趣,使社团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发展态势。呈现出由以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转变,由人文型为主向人文型和科研型并重转变的趋势。最近几年来,大学生参加社团逐渐从纯粹的兴趣到现在的“兴趣+务实”转变。面对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社会,他们的目光不再是单纯希望在社团这个群体丰富自己的生活,更希望能在社团活动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社会竞争力,是当代大学生的求实态度。过去的学生社团更多地注重人文知识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满足于人文氛围的营造。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大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不再满足于社团活动的文化层面,而是注重将科技元素充实到学生社团的文化内涵,以促进自身的成才。于是,高校中的各类学术研究协会、科技协会和科技创业团队正悄然兴起。
4.学生社团活动的覆盖范围。形成了由校园型向社会型扩展的态势。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区域,过去是以校园为主,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趋势的深入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与社会需求接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认识到,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阅历,培养锻炼各方面的社会技能,对于缩小校园与社会的距离,对于缩小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距离,将来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非常重要。因此,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于是,家教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学生社团应运而生,已经成为大学生与社会保持联系的常规载体。
二.学生社团发展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加强大学生社团管理和科技创新的改革发展,事关大学生群体,大学老师群体和校方管理者三个方面。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健康、蓬勃发展,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在调查中还是发现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从大学生群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1.大学生对科技创新与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关系缺乏理性认识,参与热情逐年降温,没有持之以恒。A.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年龄比较小,层次比较低,多为低年级学生,其中一年级者又居多(他们参加社团的动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占受到调查总人数72.1%,即占绝对数,而且呈低年级向高年级逐年递减的态势。如大
三、大四,特别是研究生的比例较小,仅占2.3%。B.认为加入学生社团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者,所占比例仅为20.6%。
2.社团成员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没有真正到位,甚至有各种模糊,甚至有错误的看法。A.学生认为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非常重要,应当积极参与者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2.3%。B.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与科技活动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5.3%。C.学生认为缺乏科研兴趣和基础者占调查总人数的32.8%。D.学生认为专业课压力太大者和英语过级压力太大者占调查总人数的35.6%。
3.学生社团的活动规律不够正常,制度缺乏和管理不善,成员参与活动缺乏主动性。据统计,每学期开展一次到二次活动的社团比例为32.5%,认为社团制度缺乏者占24.3%,认为社团干部水平不高和管理不善者所占比例为39.2%。
4.学生本人参与科技活动的形式有:其中小发明、小制作和技术转让所占比例为23.5%,参与科技成果推广和科技产品维修服务者,所占比例为30.7%。参加学校、市局和国家级举办的高校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者,所占比例为12.1%。其中获奖的几率较低,获奖的等级也不高,能参加大学生全国“挑战杯”的作品更是少得可怜。
5.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当中,学生对学校学生科技创新现状的评价不高,其中:认为良好占10.8%,认为较好占8%,认为较差的占52.3%,认为很差占28.9%。
6.现有的20多个学生社团,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横向联系,仅仅停留在学校组织的少数大型活动层面上,或者局限于社团主要骨干的一般性交际应酬,甚至少数社团的领导有时会为各自的某些利益,缺乏精诚合作和平等竞争的意识,从而造成互相攻击、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还有的社团活动不够稳定,缺乏持久生命力。相当一部分的社团活动存在着忽冷忽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对社团核心人物的依赖性过大。社团核心成员在位时,重视活动是轰轰烈烈,而忽视必要衔接,以至核心成员离伍,社团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一些社团成立时招收会员无条件限制,来者不拒,致使社团成员之间层次不一,缺乏梯队建设,使社团发展后劲不足。
其次,从老师参与大学生社团管理和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 1.大学生社团活动和科技创新没有老师指导和老师不力者排在首位,占调查总数的48%。
2.要求聘请德才兼备的指导老师,占受调查总数25.5%。
3.不少老师觉得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压力大、任务重,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介入学生社团活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4.一些教师感到学校与系部对该项工作没有长期系统的计划,且有关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管理竞争机制,而且在经费、场地、设备、计算工作量等方面扶持的力度也不明确,因此造成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5.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认为:学校的部分单位领导和一些教师对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科技创新都没有明确的认识,片面强调社团的自主性活动原则,采取的往往是被动应付,甚至敷衍的态度,任其自我发展。
最后,从学生社团自身发展和校方管理的角度分析:
学生认为社团经费缺乏,活动场地不足是阻碍和制约社团发展的占56.8%。学生希望学校进一步加大对社团的投资占58.1%。虽然不少学生社团正在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经费不足仍是目前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社团绝大部分筹资能力薄弱,使社团发展受到限制。在活动场地方面,除一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所以外,绝大部分没有固定的场所,这给社团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不利活动的管理和策划,这也是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学生社团管理,不断完善社团建设的对策。
高校共青团、学生会组织一定按照党的要求承担对学生的指导、服务、管理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在学生社团建设的核心作用,经常研究社团工作,把握社团发展的规律,争取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争取政策,完善机制,抓好队伍,推动高校社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学校各级领导首先高度认识大学生社团管理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切实转变观念,不能使社团管理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文娱体育活动上,也不能满足于学雷锋、做好事、家电维修等一般性社会服务上,而应聚集于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科技含量和创新点方面,力求将科技活动的普及与提高,精英教育与通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领导者应当增强管理和服务意识,认真制订长期和全面的规划,明确工作目标。
2.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大学生社团,尤其是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创新实践学分制,科研专案攻关的招投标制。师生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横向合作制度等制度,以教学科研课题立项的形式,给予承担科研项目师生的优惠。要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聘请德才兼备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实行责、权、利相配套,教学工作量,业务考核与职称评定相结合的鼓励措施,从而以点到面,逐步形成群体效应。
3.在指导和管理学生社团时,首先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促进各类社团的有序发展。特色出材,特点出效益。一个社团生命力的强盛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团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工作,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应立足于创办、发展有特色的学生社团。要针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生存与发展的不同规律,进行分类指导,要按照“大力支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性社团,积极倡导志愿者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既要在重大问题上严格把关,又要在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放开学生的手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社团工作局面形式。同时,要加强各大学生社团的交流,积极引导“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协会的优势,带动高校学生社团共同发展。4.规范管理,抓好骨干,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高校团组织要着力抓好四项工作。第一,要健全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使学生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学生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第二,要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科学合理配置,因势利导,量体裁衣,使有关学生加入适合其本人发展的相关社团,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防止学生社团出现低年级热情高涨,高年级一落千丈。第三,要适当稳定好社团的骨干队伍,抓好新老骨干的成员搭配,搞好传、帮、带,要防止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发生。第四,要加强社团的规范管理,避免出现因管理或监督不到位而导致社团“出轨”的现象,同时还要争取学校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给社团发展提供经费、场地、设施等必要条件,这样才能促进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社团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社团衰,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作为自发性群众组织,在个性化与流行化并存的时代里,越来越彰显出它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它在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提升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它独特的积极作用。我们要立足于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才的全局战略高度,与时俱进,务实创新,重视学生社团工作,谋划学生社团工作,加强社团管理,支持学生社团发展,让各级各类高校学生社团真正走上健康、规范、有序、有效的正常发展之路。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品位,鼓励社团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广大的社会空间中寻求生存和发展,展示自身价值,塑造社团形象。这些品牌社团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大学生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长期的实践和与他人的切磋、协作不断提升着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社团中浓厚的人文气息也促进着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品牌社团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无疑为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三、建立和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一)成立社团管理中心,由专人负责,全校的学生社团均纳入社团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以加强对社团的宏观引导和有效管理,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把好三个关,即社团成立审批关、社团负责人资格审核关和社团活动内容审查关。
(三)要制定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关社团经营的理念、策略、领导与沟通;社团未来发展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以及招新、迎新、训练、成果展、出版、成员大会、改选大会、经费申报、送旧、监察制度、财务制度、档案建立与管理、成立社友会等活动,都要整体全面规划,认真执行,从而使社团明确工作的目标,做到有章可循,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构建合理结构。以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转变;由人文型为主向人文型和科研型并重转变;要大胆放手,留有空间,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构建社团发展的合理结构。日常活动开展中,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鼓励科技服务型社团,培育充实社会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方针进行分类指导。
(五)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制定干部岗位责任制及考核细则和奖惩措施,重点扶持科研学术性团体,定期检查评比,在各方面完善社团星级评定,及时整顿,优胜劣汰,确保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总之,高校的学生社团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其建设与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但随着社会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关注、对社团建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并在高校党、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高校学生社团必将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新世纪高校的一道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