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江淹《杂体诗》30首有感

时间:2019-05-12 03:3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江淹《杂体诗》30首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江淹《杂体诗》30首有感》。

第一篇:读江淹《杂体诗》30首有感

读江淹《杂体诗》有感

汉语言文学

2012011024

肖涛

钟嵘《诗品》云:“齐光禄江淹,文通诗体总杂,善於摹拟,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谢朓。”可见,江郎是极擅长拟古诗的。读罢江淹《杂体诗>30首后,为了更加深刻品味江淹《杂体诗》拟古特色,学生又去搜寻江淹所拟之作拿来品读,最终略有感悟,细说其下:

一、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是五言古诗发展史的总结

江淹在《杂体诗序》中明确提出了“品藻渊流”的意愿,我们通过从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五言古诗的发展流变:从刘祯到左思、刘琨,从嵇康到玄言诗,从张协到谢灵运,以及玄言诗到山水诗。可以这样说,江淹的《杂体诗》为我们事实上构架了一部五言古诗的史纲:其通过选取30种其前的优秀诗作,除第一首《古离别》模拟无名氏古诗外,其余29首按时代排列并标明所拟作者。其中汉代2人,曹魏4人,晋代15人,宋齐8人,这些都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还将五言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关西(汉)、邺下(魏)、河外(西晋)、江南(东晋及刘宋)。他是第一个对那段五言古诗发展进行概括的人,并且江淹专门选取优秀的五言诗进行模拟,这既是对五言诗发展的一种肯定继承,同时又是一种探索。这个过程非常能展现出江淹选择和批评的眼光。他这种选择也深刻受到了刘勰和钟嵘等的认可。

二、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是有意识地探索五言古诗的创作规律 江淹在其《杂体诗》小序中已经明确提出当时理论界存在譬如“各滞所迷”、“贵远贱近”、“重耳轻目”等问题,江淹为了转变当时这种不良风气,其自身通过创作拟古诗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五言诗的观点。江淹在序中说到“今作三十首诗,今作三十首诗。斅其文体。虽不足品藻渊流。庶亦无乖商搉云尔。”江淹作为一个当时文坛较为有影响的领袖人物,已经开始注意到当时诗文界存在的创作问题,主动积极作为“文坛急先锋”,为五言诗发展道路探索。

三、江淹拟古,曲尽心手之妙。

《沧浪诗话》如此评江淹《杂体诗》:“拟古惟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

本人通过选择若干《杂体诗》中拟作与被拟诗人的作品,加以对照品评:

第一首《古离别》拟《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及其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前两句暗用了《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的语意。“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又化用了《行行重行行》“各在天一涯”的句子。而“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此句直接抒发出“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的情怀。而“菟丝”此意蕴则借用了《古诗·冉冉孤生竹》“菟丝附女萝”。而且江淹中的《古离别》尾句“菟丝”所寄即是女萝。可以说江淹此首对《古诗》的摹拟之作,堪称典范!正如李善注曰:“江之所制,非直学其体,而亦兼用其文。”江淹对《古诗》的摹拟不仅在题材、风格,而且也是将《古诗》原语言文字有机地熔铸在自身作品中。

又例《班婕妤咏扇》整体用意基本纳用了班婕妤的《团扇歌》,具体来说如“窃愁凉风至,吹我玉阶树。君子恩未毕,零落在中路。”借用“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整体意蕴一脉相承。但江淹较之原诗多了些自身对班婕妤的可惜之感:“画作秦王女,乘鸾向烟雾。”此诗句,一方面,反映了在六朝时期,制扇匠人已在扇面上绘画出各种彩色的人物、花鸟、鱼虫、山水;另一方面,是隐喻身为汉成帝婕妤的班妃命运,远不如秦王之女弄玉,可以与心上人萧史一起升天成仙。可以说,江淹这首诗与原作之所以给人相似不仅是因为两诗不仅在文字、体格方面摹拟,更是在神韵上追求,把“哀”这一主题,在清丽的语言中,平平淡淡地将一缕哀怨之情注入其中,具有深远幽长的意境。并且能透过诗句本身揣摩被摹拟的作者的感受,并去摹拟,由此阐发出自己的感叹。

在其他拟作中江淹也多化用了所拟人的作品的词句,也用的很妥切。《张司空华离情》开头中的“秋月映帘栊。悬光入丹墀。”很明显出自张华的《情诗》“明月曜清景,龙光照玄墀”“佳人抚鸣琴,清夜守空帷”二句也是融合了张华诗中“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鸣琴,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幽人守静夜,回身人空帷”等句。《潘黄门述哀》中江淹化用了潘越《悼亡诗》中的一些意境和词句。譬如“青春速天机,素秋驰白日”一句受《悼亡诗其三》中的“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势”的影响。又如《陆平原机羇宦》“殂殁多拱木。宿草凌寒烟。”这种造境。受到了陆机《怀士赋》“感亡景与存设,惋聩年于拱术”的影响。江淹对诗句的意境化用的同时,特别关照了个体风格。在同为山水游玩诗,其分别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恰如《殷东阳仲文兴瞩》就显得平淡,而《谢临川游山》和《谢法曹惠连赠别》则突出了玄言味的轨迹。江淹的拟作是建立在他对所拟作者的创作风格深入的了解并加以揣摩分析甄别,才能写出不同风格的摹拟佳作

江淹的摹拟不仅仅是在意境和词句方面,而且也特别关照到了各家诗作的表达特点。例如,谢惠连爱用顶真手法,几乎每首诗必用顶真手法,时人戏把运用顶真手法成为谢惠连体。而江淹拟作《谢法曹惠连赠别》中就很明显采用了顶真手法:“弭棹阻风雪,风雪既经时。”“孤筠情所托,所托已殷勤。”“疏华谓无陈,无陈心悁劳。”又如在摹拟曹植时,江淹特别注意到曹植作诗注重对偶,并有意地区摹拟:“延陵轻宝剑,季布重然诺。”江淹拟颜延之最为相似,他在摹拟颜延之诗歌的对偶时,特别是在每句中间的动词都是对偶的,如“列汉构仙宫,开天制宝殿。桂栋留夏飚,兰橑停冬霰。青林结冥蒙,丹巘被葱蒨。”可以说很好地抓住了被拟诗人的创作微妙的特点。

江淹摹拟之作的成功,在于其善观古作,曲尽心手之妙。江淹摹拟之作不仅仅是模仿前人的创作手法还有它的体悟,他还能从每个被摹拟的作者的切身的感受中去摹拟。这使得江淹的摹拟之作不再仅仅只有原作之行,而有了精神的相承,这就是比单纯的摹拟更高一层的创作。这也是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能被后人极力推崇的重要原因。

四、拟古缺陷:“自作不能尔,故君子贵自立,不可随流俗也。” 正因为江淹摹拟之作过于相似原作,以至于出现古人把他的拟作视为原作,虽然这对于摹拟之作是一种极高的赞誉,可是反过来思考,江淹作为一位诗坛领袖,在《杂体诗三十首》中摹拟又过于拘于原作,无论是在字句还是语气上都尽力摹拟,正是因为模仿的逼真,有故意造作之态,缺少了自己所独特的风格特色。摹拟之作无论多么逼真,可终究不是原作,这种差别就在拟作缺乏原创性,没有原作深刻。

最后我想说的是:他这样摹拟虽然有教世人文体之功、妙解群藻之用,可也能导致世人摹拟太甚的风气。因此,学生认为摹拟古人一开始就得树立起“提魂摄魄,不拘行迹”的思想,否则极容易罔入摹拟怪网而不得出的困扰。

第二篇:奇妙的杂体诗

奇妙的杂体诗

读写杂谈奇妙的杂体诗

从《诗经》开始,中国古诗经历了漫长的三千年,其形式大体固定。常见的是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但有些诗人写诗不按常格,往往从字形、音韵或者句法排列组合等方面花样翻新,追求别出心裁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杂体诗。

杂作诗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回文诗、离合诗、鹤顶诗、宝塔诗、半字连珠诗、盘中诗等等,它们不仅在形式上别具一格,有的诗还写得新奇工巧,既具欣赏功能,亦有戏娱功能。现分别举例赏析。

1、回文诗。人们写诗,一般总是顺着读的,但有的诗不仅顺读,而且可以倒读,这就是回文诗。如苏轼的《题织锦图回文》: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这首诗描写暮春时节的景物,抒发闺中思妇的春愁。有趣的是,如果将此诗倒读,仍琅琅上口,意境优美: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顺读之,便是一副日暮潇潇、人丁凄凉、月缺梧桐的孤寂景象。试想,春日已晚、落花低垂,更有夜凉月缺、雨幕垂阁,风雨飘摇之中,却有一孤独行人,意兴阑珊、禹禹独行,凄风冷雨之下,寂寞凄苦的走出城门。头顶更有孤雁盘旋唳鸣,更添凄楚。让我们换一次角度,从最后一个字开始往回念,场景意向却已是截然不同的两重世界:

此时日暮晚雨之下、禹禹出城的孤独旅人则成了夜雨之中往城内赶、归心似箭的幸福人儿。

虽然依旧是落花零落、碧草飘摇,可这又如何?城里也许有他的妻子家人在雨幕之下的秀阁中翘首企盼,若是如此,晚春雨幕也不再凄凉,而成了归家游子最后的欢歌。即便不是家乡,没有亲人,最不济城里也有暖酒热食,可以充饥解渴,岂非比那雨夜疾行的孤独行者要来得幸福的多?

同样的28个汉字,一样字词的写就搭配,只是换了念读顺序便能成就两幅截然迥异的鲜丽画卷,用字之妙、构词之巧、心思之敏、才智之卓历历可见,而回文诗的趣味妙境更是体现无疑,不愧是才子苏轼。还有一种回文诗,可反复吟读,其味无穷。如秦观曾写过一首诗,由十四字组成。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六月的一天下午,苏小妹与长兄苏东坡正荡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环诗:静思伊久阻归期忆别离时闻漏转。苏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奥秘,读出了这首叠字回文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苏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到动,心中荡起无限相思之情。面对一望无际的西湖美景,便仿少游诗体,也作了一首回环诗,遥寄远方的亲人:采莲人在绿杨津一阕新歌声漱玉。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

苏东坡在一旁深为小妹的过人才智暗暗高兴,他也不甘寂寞,略加沉吟,便提笔写了,由十四字组成。诗曰:

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

此诗可读成: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说到回文诗,人们自然想到东晋时前秦女诗人苏惠写的《璇玑图》。据《晋书》记载,秦州剌史窦滔因罪被徙流沙,其妻苏惠想念他,便织成一幅回文璇玑图以赠。其诗共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反复,皆成诗章,可得诗二百余首,令人叹为观止。武则天《璇玑图序》称其“才情之妙,超今迈古”。“璇玑图”这八百四十一个字排成的“文字方阵”,竟然能衍化出数以千计的各种诗体的诗来,读法更是千奇百怪。今天我们要想彻底读懂,纵使花上几年工夫,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而当初苏蕙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不但构思好,还要织在锦缎上,靠的除了她的一腔深情外,也绝对少不了她的绝世才情。

2、鹤顶诗。又称藏头诗。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形式。藏头诗又名鹤顶体、凤冠体、贯顶体,大家熟知的《水浒》中吴用赚卢俊义上山在他家墙上写下的“反诗”就是藏头诗。如明代有个状元叫伦文叙,少年时其父深夜叫他去打酒,店家知他有文才,故意不开门,要他以对门柴行门口“有柴出卖”写首鹤顶体诗才开门打酒。小文叙随即吟诗一首:

有客携壶月下来,柴门关闭未曾开。

出声便怨摈邻里,卖酒之人快出来。

店家见诗符合藏头要求,又符合他设定的要求,只有起身开门打酒给他了。再如关汉卿杂剧《望江亭》中写谭记儿向白士中吐露真情:

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

君能识破凤兮句,去妇当归卖酒家。

白士中识破藏头诗“愿随君去”,即回一首:

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朱有涯。

负却今宵花底句,卿须怜我尚无家。

白士中诗中亦藏头“当不负卿”。二人心心相印,遂结百年之好。

3、离合诗。离合诗指用拆字法写成的诗,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一文说:“离合,字相析合成文,孔融‘渔父屈节’之诗是也。”最早的离合诗当推后汉孔融作的《离合郡姓名字诗》(其首句为“渔父屈节”)。此后晋代潘岳、南朝谢灵运等名家,也都有离合诗问世。

晚唐诗人陆龟蒙写了另有一位诗人皮日休用同样形式写了五首和诗,其中有一首诗:晚秋吟东皋烟雨归耕日,免去玄冠手刈禾。火满酒炉诗在口,今人无计奈侬何。日与免合“晚”,禾与火合为“秋”,口与今合为“吟”,三字连成《晚秋吟》。皮日休这首是和诗,和的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的《闲居杂题》五首离合诗,诗为七言四句,将前一句的尾字和后一句的首字合起来,组成另一个字,即用此字作诗题,如其中的一首:鸣蜩早闲来倚杖柴门口,鸟下深枝啄晚虫。周步一池销半日,十年听此鬓如蓬。口和鸟组成“鸣”,虫和周组成“蜩”,日和十组成“早”。

除诗以外,宋词也有离合体。北宋词人黄庭坚的《两同心》有句云:“你共人女边着子;争知我门里挑心。”女边着子是“好”字,门里挑心是“闷”字。

南宋词人吴文英的《唐多令》有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将“愁”字分解为“心上秋”,也是用的拆字法。

4、神智体。神智体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系苏东坡首创,亦称“形意诗”、“谜象诗”。这种谜像诗体是“以意境作画写字,悟人悟己的一种修养学问。”此体以意写图,使人自悟,因其设想新奇,能启人神智,故称神智体。它不是回文诗,也不是调序诗。它主要的特征是字形的变化。靠字形大小、笔画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以及颜色的变化来显示诗的奇巧设计。

虽然这种杂体诗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但构想巧妙且奇特。如苏轼的《晚眺诗》。

诗中描绘了一幅山中夕照图。长亭、小路、江水、山峰尽在画面里,还有一位年老长者,撑着竹杖悠闲地边走边观赏傍晚景色。末句写山峰在水中的倒影如一支支毛笔,仿佛蘸着江水,挥毫作诗,想象又是何等瑰奇。

由于这种杂体诗显示出作者的智慧,启发人们的神思,故称为“神智体”。

5、半字连珠诗。这种诗的特点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右偏旁为下一句的起首字。如云南省蒙自县鸣鹫苗族乡缘师洞古建筑群白玉楼的一块岩壁上刻有一首诗,此诗共四十九字,全无标点。诗云:此山美景正堪期下岩前论古诗庙巍峨钟鼓便深夜静斗星移少灵根培佛地曾劳苦费心机时修好观音洞与神仙下盘棋

按照“半字连珠诗”的规律,此诗可组合成一首七言律诗:此山美景正堪期,月下岩前论古诗。寺庙巍峨钟鼓便,更深夜静斗星移。多少灵根培佛地,也曾劳苦费心机。几时修好观音洞,同与神贤下盘棋。期的一半:月

诗的一半:寺便的一半:更

移的一半:多地的一半:也

机的一半:几洞的一半:同

这首诗描写山中景色,既有昼景,又有夜景,不仅绘声,而且绘色,还表达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意境优美清新。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游紫霄宫七言八句》,其诗首尾相接,宛如念珠:

(浆)洗尘埃道未尝于名利两相忘怀六洞丹霞客诵三清紫府章里採蓮歌达旦轮明月桂飘香高公子还相觅得山中好酒浆

其读法如下:水洗尘埃道未甞,甘于名利两相忘。心怀六洞丹霞客,口诵三清紫府章。十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日高公子还相觅,见得山中好酒浆。有心者不难发现,此诗每句首字,均隐藏于前句尾字之中。读此诗首句首字'水',来自该诗诗末最尾字浆之'水'部首,选择“浆”字,拆成“将”、“水”;从“水”字读起,向下顺延,所有的头都在前一字的下半部分。其中“浆”“尝”“忘”“客”“章”“旦”“香”“觅”都可拆析。利用合体字可以分割的特点,选用每一句的尾字,再从尾字中分离出某个偏旁或独体字,作为后一句的首字。于是后一句的头才能藏在前一句的尾巴中,第一句的头才能藏在最后一句的尾巴中。所以离合诗,也叫离合藏头诗。这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的构造特点,从前句尾字中拆出一个新字,作为次句首字,故称藏头诗或藏头拆字诗。其实是一种半字连珠体。

无独有偶,湖南桃源县桃花源遇仙桥头石碑上也有一首半字连珠诗,相传为宋代诗人秦观赠苏小妹之作: 機時得到桃園洞忘鐘鼓響停始彼盡聞會佳期覺仙作惟女牛底星人而靜織郎彈斗下機詩賦又琴移象難道歸冠黃少棋

此诗自中间“牛”字,按顺时针从里向外读为: 牛郎織女會佳期,月底彈琴又賦詩。寺靜惟聞鐘鼓響,音停始覺星斗移。多少黃冠歸道觀,見機而作盡忘機。幾時得到桃園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解读半字连珠诗的要义,在于正确拆分汉字。这就需要了解汉字的构造特点,理解汉字的真正含义。例如,“章”从音从十,本义是指一段完整的音乐,后来也指一段完整的文字或者一个完整的图案,乐章之“章”便是用其本义。因此根据字义,“章”应拆分为音、十二字,而不能拆分为立、早二字;若是拆分为立、早二字,一是不能自圆其说,二来《游紫霄宫七言八句》一诗亦无法读通。

解读半字连珠诗,也不宜使用简体字。若用简体字,将“甞”写为“尝”,将“響”写为“响”,以上二诗便不能解说。其实,无论是半字连珠诗,还是“荷花茎藕莲蓬葉”,亦或泰山摩崖石刻“虫二”,均不能使用简体字进行解读。这也算是简体字表达能力缺陷的一个明证吧。

汉字的构造和使用都是很讲究的。半字连珠诗利用汉字的构造特点进行创作,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华,也因此在众多诗词作品之中成为一朵奇葩。

6、盘中诗。此诗因写在盘中而得名。相传为汉时苏伯玉之妻所作。苏伯玉赴蜀久而不归,其妻居于长安,她运用巧思制为盘中诗以叙思念之情。这种诗写于盘中,从中央起句。回环盘旋而至于四角,所以称为“盘中诗”。诗曰:山树高,鸟啼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抒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山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安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面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全诗二十七韵,四十九句,一百六十七字,屈曲成文。沈德潜《古诗源》关于此诗的评语说“使伯玉感悔,全在柔婉,不在怨怒,在深于情。”又说:“似歌谣,似乐府,杂乱成文。而用意忠厚。千秋绝调。”明人胡应麟也说它“绝奇古”。

7、卷帘体:第二首诗的第一句是第一首诗的第二句,第三首诗的第一句是第一首诗的第三句,第四首诗的第一句是第一首诗的第四句。这样的组诗叫“卷帘体”。

这种卷帘体诗,一般绝句是四首为一组,当然可以是律诗,就要八首为一组。(不过律诗比较少)这些诗,必须相互应和,互有关联,融成一体。其特点大致是

一、名称起于生活现象卷帘,顾名思义,卷起一张挂着的竹帘。写卷帘体诗就像卷起一张竹帘的过程与结果。古代门窗多挂帘子,起挡风或遮避作用。人们也许从每天挂帘卷帘的生活情趣中联想起作诗来,把这种诗形象地命名为卷帘体实在很洽当。

二、卷帘体诗创作过程分两步:第一步:制帘。即先写一首帘体诗挂起来。这种帘体诗有其特点,题目往往是四字成语,且多为并列关系,如春夏秋冬 琴棋书画 笔墨纸砚 梅兰竹菊或阳春白雪 栁暗花明等,然后按题目所示,每一字起一句,成一四句绝句(非绝亦可),成藏头嵌名诗。第二步:卷帘。即按帘体诗写卷帘体诗四首。其特点是,第一首第一句用帘体之第一句,第二首第一句用帘体第二句,第三首第一句用帘体第三句,第四首第一句用帘体第四句。按帘体诗句含义接续写,内容相关,押原韵。例: 琴棋书画

琴鸣幽谷月初圆,棋落松烟鸟语喧。

书海棹舟浮玉律,画藏梦境觅诗还。这是一首嵌题目的藏头诗。按此四句写四首卷帘体诗,1、琴鸣幽谷月初圆,(原诗第一句)

任指如风唱野烟。

蜀女芳心思运笔,悄声软语韵临轩。

2、棋落松烟鸟语喧,(原诗第二句)

川姑依靠楚河边。

静观孤马临渊跳,欲语羞腮叹局残。

3、书海棹舟浮玉律,(原诗第三句)

晴开危阁续尘縁。

千山不阻风掀幔,一墨犹缠紫玉兰。

4、画藏梦境觅诗还。(原诗第四句)

提笔尤愁古月寒。

千里天山风送雪,夜眠暖语诉鸿笺。注意:卷帘体诗须每行一句排列,才能看岀卷帘之势,如每行二句则不可。就是这样形象地将帘体诗一句一句地卷起来,名符其实。

8、辘轳诗。此诗将前人的诗句轮流运用,如作绝句可得三首,作律诗可得五首。如引用“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作绝句三首。第一首将此句放在首句,第二首将此句放在次句,第三首将此句放在末句。由于第三句不能用韵,故不宜用。

9、宝塔诗。这种诗的形如宝塔,即从一字句逐渐递增至七字句,有逐句成韵的,也有叠两句为一韵的。《唐诗纪事》记载:“乐天分司东洛,朝贤悉会兴化亭送别,酒酣,各请一字至七字诗,以题为韵。”①试看白居易的《一七令·赋诗字》: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这是一篇精彩的诗论。开头五字,概括了诗歌的特点,它不仅形式“绮美”,而且内容“瑰奇”。接着,作者进一步阐述诗歌产生的社会环境及其作用。无论是“明月夜”,还是“落花时”,大自然的美景触发诗人的联想,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便产生了诗。诗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能给人们带来欢笑、快乐,也能抒发离愁别绪,令人伤感。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超过音乐,诗人的苦吟精神感动着鬼神。“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两句是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的体会:只有真诚的爱,炽热的情,才能写出好诗。结句回到眼前的兴化池送别。意思是从李陵送苏武开始,有了离别诗。如今,令狐楚(司空)和朋友们又为自己送别赋诗,从而表达了诗人和令狐楚之间深情厚谊。

参加这次送别的除令狐楚外,还有李绅、元稹、张籍、韦式等人,诗作均传世,形式都是宝塔诗。白居易以“诗”字为题,其余几人分别以“山”、“月”、“茶”、“花”、“竹”等字为题。除了上述几种杂体诗外,还有建除体、八音歌等种。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论杂体诗时说:“盘中、回文、反复、离合,虽不关诗道之重轻,其体制亦古。”尽管杂体诗在形式上接近文字游戏,但它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古典诗歌在形式上的突破,在构思上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但具有美学价值,而且具有历史价值。本文摘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第三篇:首体招聘会之行有感(推荐)

招聘会有感。

2月12号,和同学一起去了首体招聘会。不管了,进去再说吧。以前总在报纸广播里听说应届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么人才市场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吧?然而现在看起来,缺口好像还挺大。于是,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进了招聘会。

一进大门,就看到了很多很多人。有抱着厚厚的简历,到处不停问情况寻找合适工作的应届生,俨然像孩子一般。也有戴眼镜,一身挺正式的西服,一看就是已进入职场,想追求更好发展的职业人。然而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一样的迫切和专注,对未来的渴望。七年,或者更久以后,我也会出现在这里吗?毕竟人总要长大的。也许到那时就会懂了吧,传说中的梦想。

手里是前一天晚上抄出来的适配专业,飞行器制造等等专业在这里好像完全找不到影子。看来这个招聘会针对的对象大部分都是服务业,并没有很多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怀疑自己来错了。呵呵。

看到一家有关工程的企业。去问他们,有没有研制开发类的职位?负责人说,北京这边主要是招销售管理的。这。一连看了好几家,都在以招行政人员为多。一下觉得自己没前途了。难道真的是这样?负责东研环境科技的姐姐跟我说,招研发的有啊,就是比较少就对了。我问大概比例?她想了一下,答,五分之一吧。你要想了解这方面的话可以去专场招聘会,会比这个有收获。

看来我国的人才集中在服务业等不需要特别多技术的行业,而缺口大的正是高新技术创新人才,也是国家正在努力培养的。同学问,你说这是卖方市场还是买方市场?另一个答,买方市场吧。不对,好像很不好决定嗯。

报纸上看到:我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成绩显著。5年来,全国共选拔11000多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人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总数分别达到2146个和2158个,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36.5%和52.5%;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300万人;5年共培养高技能人才930万人次,参加技能竞赛近5000万人次。

路在脚下,还是应该在学校培养好自己的努力之后,才有可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读《鲁迅杂文选》有感

读《鲁迅杂文选》有感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鲁迅

还有什么海能把你的身影淹没?还有什么墓碑能把你的名字永恒?还有谁能及你出道人生和历史最深最终的一页?

在腥风血雨,黑暗如磐的长夜里,鲁迅先生奋笔疾书,万千笔墨化作一把把锐利的匕首直指反动派的心窝,用笔化做长矛,横着战斗,坚定的说:“我一个也不饶恕”,书生成了战士,脂粉化作侠气。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用从手心里流淌出的永不枯竭的热量颤抖的写下《百忙做孩儿塔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另种的乡间,石洞摸得春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读先生的杂文,我明白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刚烈和赤诚,明白了“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忧思和深邃。

鲁迅先生确是中国文坛的巨星,引领人们心灵的导航。为了让追求光明,拼命呐喊,呼唤着彷徨的人们。为了追求光明,用尖利的笔尖无谓的刺向反动派的心窝,却从未理会颈上鬼头刀的阴森之气。为了追求光明,他痛下针砭的批判中国人思想的劣根性。倘若先生不为追求光明,而是像所谓的文人学者进行阴险的论调或者向麻木的百姓忍受甚至是奢望奴隶的生活,那么中国文坛上也就不会出现这响彻世人的名字,也许我们至今仍然生活在对世俗人情融为一体的虚伪可焉不察,深陷于瞒与骗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读先生的文章,我明白了先生有着直面苦难的勇气。苦难并不能视作获得世俗名利的手腕以获得鲜花和荣耀。有时苦难只是短暂的,意志薄弱者咬咬牙,也能坚持,会在苦尽甘来的诱惑下挺过难关,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当苦难以超时空,以无以反抗的方式袭来,人们此时还能顶天立地,那方为真英雄。“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今,会往身后,一片蝇营狗苟;冷眼红尘,皆是追名逐利,肤浅和喧嚣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一个衰亡民族之所以沉默的缘由了’。

鲁迅先生就近乎着永恒。身体是速朽的,于是追求永恒便成了许多人的梦想。但永恒与权势无关,和财富无关,和生命的长短无关,和欺诈无关。一切的假恶丑在时间的面前都原形毕露。假饰越多,反差越大。永恒只与爱有关。鲁迅先生的爱是去除一切装饰一切铺垫的烈火之爱,如奔火而去的飞蛾——在毁灭中又得到永恒。历史证明判断永恒的权利属于人民。当大家都沉默的时候,你却选择了用笔说话;当大家选择用笔说话的时候你却选择了沉默。无论是说话还是沉默,你都是为了人民。心中有了人民,人民也将永远记住他。因此人民会庄严地宣告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鲁迅先生说:”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地过去,以伺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他就是那种义无反顾,奋然前行的人!

文:生科系 1504班 赵慧姿

第五篇:读三体有感

《三体》读后感

这是一本神奇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作者刘慈欣凭借其获得了号称“科幻界诺奖”的雨果奖,被誉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作为一本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共分为三部《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总计九十万字。而我,一个作文水平一般的非文艺青年,只能在这千字的读后感里稍稍表达下自己的崇敬之情。

知道这本书,是在五年前,红极一时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中,作者多次提到,许多精神病人思维逻辑与《三体》中情节相似。抱着对“疯子在想什么?”浓烈的好奇心,在结束前书的阅读后,即刻网购了《三体》三部曲,并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不舍昼夜,看完了。而五年后,之所以又想起这本书,则是因为不久前霍金的离世,网友说他去了宇宙星辰,而他曾经说“我尊重任何人的信仰,但是,这世界没有上帝和造物主,没有天堂和来世,人死后,即是虚无。”这话唤起了我当时看《三体》的感觉,许是熬夜看书的副作用,当时的我,整个人完全沉浸在书中,不是把自己想象成某一个主角,而是无数地球人中的一员,带着彷徨和无助,等待着决策者的命令,为那一线生机而拼命祈祷。

言归正传,《三体》这书大概讲的是,文革时期一位物理学家向宇宙发出信号,暴露了地球位置,结果信号被三体文明截获,由于三体自身星球已无法生存,遂全体出动来到地球准备鸠占鹊巢,地球人为了生存而加速发展、与高等的三体文明斗智斗勇的故事。

书的开头,男主角罗辑出现,一个普通的屌丝,被肩负特殊任务的警察找到,要求他协助有关部门做秘密任务。接下来,受过太多好莱坞科幻大片荼毒的我,以为这会是另一个“普通人拯救地球”的个人英雄主义题材电影的剧本,猜测着他们再召集几位奇人异事,组团打倒三体怪物,捍卫地球和平永驻。然而并没有,警察虽然智慧且全能,但不久就死了,即便后来地球科技飞速发展,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也没能再次出现。这位男主,屌丝,生活上得过且过的人,也没有被挖掘出一些超能力,却被赋予了拯救人类命运的使命。“为什么?为什么是我?”他在一直问自己,我也一样质疑。直到随着情节发展,我才发现,他被选中的理由不是拥有特殊的技能,不是聪明的大脑,而是超常的坚定的心智。因为本身,三体文明作为高等文明,凌驾于地球文明之上,在有限的时间内,地球的科技水平无法超越他们。拼不了实力,只能拼心计。书中,面对步步逼近的三体战舰,罗辑开启了“面壁计划”,把自己关在地下多年,面对监视器,只要发现三体文明发起进攻,立刻向全宇宙发送信号,诱导其他文明来摧毁地球和三体文明,这是当初地球被三体发现的原因,也是书中提到的“宇宙社会”理论:黑暗的宇宙中,被发现即被毁灭,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一理论不同于我们惯常看到的科幻片,那些要么打仗,要么殖民,要么共生的外星文明,在三体里并不存在。高等文明一旦发现其他文明发出的信号,就会在不暴露自身位置的前提下远程遥控武器将其消灭。原因,是不给你消灭我的机会。这和《三国》里曹操的观点相似,“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而整个浩渺宇宙,在不互相交流的前提下,竟一致奉行这一理论,可见,自私不是人类的劣根性,而是所有文明的共病。说回“面壁计划”,正是因为男主罗辑本身的坚定,抱着同归于尽的决心在地下独处数十年,才能换来地球喘息的时间。而当罗辑因为反人类罪被送上法庭,因为他的狠绝被全人类唾弃时,善良的程心继任“面壁计划”的执行者,这位被全人类票选出来的最能代表地球形象的人,在面对三体进攻时,没有按下发送按钮,她亦是被全人类诟病,理由,和当初一样,善良的另一个表达,心慈手软。

三部读下来,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人性本恶,一切行为服从于自身利益。无论扣上怎样冠冕堂皇的帽子,或是解释的多么身不由己,本质上,人都是自私的。另一方面,书中对量子物理、空间维度、平行空间等描述,让我产生了希望,或许没有来世,但此生我们并不孤独,身边,甚至身体中,也许蕴含着其他的生命,或者叫做文明。就像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下载读江淹《杂体诗》30首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江淹《杂体诗》30首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三体》有感

    读《三体》有感 前一段时间,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大家对《三体》这科小说的评价,虽然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科幻类的小说了,但是看网上对《三体》的评价很高,所以我就决定读一读这部小......

    读《三体》有感[大全]

    读《三体》有感《三体》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红岸基地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发现了三体文明,未料引来了三体文明的追杀,人类利用了黑森林法则打败了三体,却把自己给暴露了,太阳系最......

    读《木兰诗》有感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看到这首诗就想到花木兰,这个闻名于数亿中国人口中的女英雄,就是这样从一......

    读离别诗有感

    读离别诗有感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读玩邮杂谭有感[★]

    读玩邮杂谭有感《玩邮杂谭》为中俄专题集邮研究会丛书,于2014年4月出版。这本书是宋兆文向国庆65周年的献礼,又是为他和老伴的钻石婚做纪念。全书分邮说幸福、邮人春秋、邮书......

    读《牛棚杂忆》有感(最终版)

    痛感——读《牛棚杂忆》有感"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

    读江村经济有感

    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当学者被迫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的教义时,科学便被出卖了。布,马林诺夫斯基在书的序言中这样写......

    读《三体》有感(推荐阅读)

    读《三体》有感读《三体》有感1《三体》是一部由作家刘慈欣创作的史诗科幻巨着。文中讲述了宇宙宏世界的残酷与竞争。内容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我已看了数遍,依旧不厌。这本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