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年的在平凡中感受崇高的力量
在平凡中感受崇高的力量
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 黄伟灿
作为第二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医疗队总指挥,带领着一支由医疗、防疫、心理救援人员构成的综合救灾队伍来到灾区,期间常常为地震的破坏力感到震撼、为百姓的痛苦感到酸楚、为有幸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力量而略感欣慰,而从奋战在灾区中平凡的人们身上,感受到崇高的力量……
领导干部永远是人民的好公仆
什么是共产党员、什么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可能有不同的定位。在灾区,最令我难忘的是群众面前那一张张亲切的面孔、灾情分析会上那一双双忧虑的眼神、救灾一线那一个个匆忙而疲惫的身影。从媒体上,看到的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冒着余震的威胁,身临摇摇欲倾的危楼,踏过碎石瓦砾,站在充满危险的残垣断壁上慰问受灾群众和抗震救灾的英雄们。他们以人民为念,指挥若定,坚定刚毅,给人以危难中灵魂的呼唤和信念的力量。我军很多高级指战员,深入到基层连队,走到伤员的床前,慰问伤员、鼓励官兵,在充满苦难、艰辛、危险、悲伤的抗震救灾战场上,他们的话语都能让人激起一种心头震撼,涌动一种为了生命而搏、为了人民而战的豪情和力量。
日夜和我们并肩战斗的党员领导干部,使我零距离感受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念,无数次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他们心中百姓的分量,在“自我”与群众之间他们的选择和方向。难忘几次到前线指挥部,会见成都联合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安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茂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他们有的和衣而睡,没时间梳洗,顾不得客气,便在办公室兼卧室的房间里听取我们的意见,当场办公签字,下达命令,协调力量;难忘他们亲自和我们相约会面地点、亲自为我们递上水杯、亲自记录我们反映的情况、亲自把我们送出门外,又和我们一样匆忙奔赴新的“战场”;难忘一次次和他们在救灾现场不期而遇,摆摆手算是打个招呼,没有心情微笑,来不及寒暄,甚至没有时间回望彼此远去的背影,百姓在前面呼唤着他们,灾情一刻也不容他们停留脚步。
也曾经切身感受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胸襟和情怀,岗位的平凡、工作的压力、家庭的不幸、身心的焦悴,甚至是种种不解和怨言,没有影响他们心忧百姓、冲锋陷阵,更没有动摇他们对组织的信念、对胜利的信心和期盼。一名看起来只有40多岁的县卫生局长,曾乘座一辆“皮卡”加上步行翻山越岭,一天奔赴5个重灾乡镇,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含着泪水,他与一线救灾指挥员研究救灾方案,沙哑得几乎喊不出声的嗓子在不断地呼叫着,他一脸征尘,满身泥土,频频地向救灾队员们拱手鞠躬,“大家辛苦了,拜托,拜托!”一次,来医疗队慰问的县委人员却告诉我们,他们的卫生局长是挨批最多的人!上面一道道紧急命令要立即落实,灾民们的需求刻不容缓,纵有九头六臂,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局长的家人也住在大街上,亲人也有伤亡,地震发生后他从未回过家,但他来不及申辩,可能也不想申辩。救灾告一段落后,在部队与灾区中学联谊会上我又遇到了他。当大家一起合唱“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时,场上一片哽咽声,这位局长在距我不远的地方,他长时间用双手捂着脸,泪水不断从指缝中滑落。大家互相之间没有安慰,也不需要安慰,彼此心都是相通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大诚无言,大爱无声,这时语言是最苍白的、最无力的、最多余的。
在历史性的考验面前,在充满着生离死别的危难时刻,“共产党人”这个名字是闪亮的,是无愧的。我们千千万万的党的干部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信仰,坚定地奉行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坚定地选择了永远与人民在一起。这种选择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回报,因为人民早已定论,他们本来就是这样…… 人民子弟兵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身为一名老兵,几十年的军旅岁月中,对人民军队有着深刻的感情,也无数次为她的精神、品质和力量所感染。此次挂帅出征,我自信自己的定力、理性和从容,但还是一次次为他们而心潮澎湃、情不自禁。
别人到不了的地方,解放军一定要到。还记得安县茶坪那个有2850米的高山阻隔的重灾乡镇,九死一生逃出的老百姓带着信任与渴望的目光,请求我们去救救他们的家人和乡亲。由于山体崩溃,唯一的通道完全堵塞,地方医疗队曾多次想进去查看灾情,都因天气复杂、路途险峻、桥梁坍塌等原因而未成功。面对未知的险途,我们的医疗队冒着绵绵小雨紧急出发了,自发的送行队伍和轻言细语的叮嘱,让人感到一份悲壮与凄凉。由于大山阻隔,他们出发10小时后,就失去了通讯联系,留给战友们的是整整5天的揪心牵挂。直到他们护送重伤病员出山,才知道他们一路历经艰险,多次纵身跳过地震造成的山体断裂带、负重沿行在一边是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只有2尺宽的小路上,5次靠绳索攀登,徒步11小时才进入茶坪。他们是全国第一支进入该地的医疗队,几乎绝望的老百姓看到他们,感动得哭泣相告:“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别人做不了事情,解放军一定要做。“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这是响彻整个灾区的声音,深刻地表达了灾区人民军医的追求。灾区卫生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卫生力量薄弱,药品和手术器材短缺,而救治任务量大、伤病程度重、救治时间紧,救灾队员时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很多情况他们从未遇到过,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必须全力克服,许多紧急情况必须果断处理。人命关天,责任在肩,他们从没有犹豫、推拖,很多时候,在几乎完全不具备医疗条件的情况下,他们凭着心中的责任,凭着过硬的技术、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一名颈椎外伤的57岁病人,入野战医院时已呈不全瘫、脱水,生命垂危,继续后送将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我们的军医为其开展了国内外首例野战条件下全麻“颈后路椎板减压术”,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一名血胸、直肠穿孔、膀胱破裂、骨盆骨折、后腹膜广泛挫伤性血肿的严重多发伤病人被紧急转送到我野战医院,病人重度贫血、呼吸衰竭。当时正逢停电,可伤情不容等待,医疗队员们当机立断,借助六把手电筒照明,为病人做了腹腔探查、多脏器修补、膀胱造瘘手术,硬是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场的医生、病人家属和群众无不动容;一名被从灾区废墟中救出的孕妇,羊水已破裂,但辗转安县多家医院,均被告知因灾后条件有限,无法实施手术。到我校医疗队求救时,孕妇和胎儿已处于生命危险,军医们果断实施了剖宫产手术,产下一男婴,父母为其起名“潘海欣”(因有缘长海而感到欣慰),以感谢救命的长海医院白衣天使。医疗队在紧急艰苦的情况下,已先后安全接生了10名婴儿,在长征医院医疗队出生的取名为“李长征”、“叶长征”、“杜长征”、“廖长征”……他们的诞生历经着不幸,也记录着一段人民军医的传奇——有解放军在就有生命的希望……
别人往下撤的时候,解放军一定要顶住。在地震造成的大批群众转移的潮流中,总能看到一支支橄榄绿在逆向行进,他们冲进最危险的地方,战斗在最艰苦的环境里,及时出现在群众最艰难的时刻,并用血肉之躯为百姓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5月19日,我们进行了一台紧急手术。一名年仅19岁的小战士,强忍疝气带来的巨大痛苦,坚持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肚子痛得实在忍受不住的时候,他就把皮带紧紧地勒住痛处,坚持抢救后送17名群众,终因超负重和过度劳累导致大网膜穿孔,晕倒在山路上。这位稚气未脱的年轻战士,一心营救百姓的同时,也在挑战着自身生理的极限,以极致的刚烈和忠诚实践着军人对人民的承诺。在野战帐篷中,我曾长时间守护着这位可敬而又可爱的小战士,当他醒来时,我和所有的在场医护人员,郑重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他是一名真正的军人,我们向崇高的军人精神致敬。6月2日我率医疗队从安县转战茂县,由于山体滑坡,道路受阻,我们绕道马尔康,历时58个小时,途经几百公里无人区,翻越红军走过的三座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冲过上百处塌方险段,穿越“生死”28公里茂黑路。我们这支从大上海来的队伍真正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但队员们的坚强与勇敢的确超乎我的想象。6月4日,在茂黑路上,我们乘座的大巴车被山上的碎石砸得铛铛直响,一块大石头砸在车顶,把大巴顶棚砸塌了一片,车门被砸开了一个巴掌大的裂口,震碎的玻璃在车厢里洒了一大片,司机被吓得脸色发白,双手发抖。队员们迅速集中到车中间,一边互相安慰、一边鼓励司机:“有我们在,不要怕,赶快冲过去”。大巴司机事后感慨地说:“我在这条路上跑了18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险情,也从来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不要命的人!”
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战争年代那支无坚不摧的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的考验面前,仍是打不烂、压不垮的“好钢”。当年人民含泪“十送”的“红军”队伍,历经风雨磨砺和考验,今天仍是一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子弟兵。在国家有难时,他们是能够拉得出、冲的上、打得赢的队伍。在人民面临生死威胁时,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生死相托的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钢铁长城,永远是人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普通百姓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人”。人民在创造着历史,也在教育着我们。抗震救灾中,遇到的很多普普通通的群众,他们平凡的言行中透露出的信仰、真情、坚强、朴实……,每每给人以深刻的教益,给人以灵魂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和人生的启迪。
灾区百姓朴实的情感给我们激励和鞭策。都江堰的炎炎烈日下,群众自发给沿途过往部队递上食品和水,官兵则向他们挥手致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部队铁的纪律,但有一名个体户妇女开着私家车、带着员工一直追赶部队20多公里,直到我们收下部分饮用水,才意犹未尽地离去。刚到驻地时,供应渠道不畅,附近居民在自己家里水、电、气全停的艰苦条件下,仍想方设法为队员们送来热腾腾的饭菜,自发地从家里把舍不得吃的鸡蛋、蔬菜等供应给部队,医疗队吃的是百家饭。医疗队转战安县,途径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时,远远看见一群人站在路边挥手。车队停下,十几个藏族同胞迎了上来,端着几个大盆,里面盛着香喷喷的米饭和热腾腾的菜,还有几个人手持着横幅,上面写着:“送亲人一程,请吃一口热饭”。原来,他们听说解放军要进山救灾,早早地就做好饭菜等候。“解放军同志,你们辛苦了,吃一口饭菜吧”。望着风雪中同胞那一张张真诚的脸,看着他们抱在怀中的热饭,想到他们不知道在这里等了多久,队员们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军队本来就是百姓养育的,但灾区百姓的深情更真切地教育我们,为什么称我们为人民的“子弟兵”。这也使我们深深地思考,人民的“子弟兵”应该为人民做些什么。
灾区百姓的执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坚强和真情的力量。5月20日凌晨4点30分,被塌方掩埋170小时绵阳安县雎水镇道喜村天石矿矿工彭国华,被急救车送达我校医疗队,实施紧急救治。矿塌后,他被埋在30米深的矿井中,但他一直坚信有人会来营救自己,自己一定能够活下来。他一小口一小口地喝自己的尿液,就着随身携带的卫生纸咀嚼吞下,以最长时间地维持生命。他的父亲、妻子、弟弟和乡亲则一直坚信他还活着,一边通过电喇叭呼唤他的名字,希望能够给他以鼓励,一边找来挖掘机,不分昼夜地挖掘,直到他最终被营救出来。有一名在江苏盐城打工的小伙子潘志强,妻子怀孕在家,家乡在重灾区北川,地震发生后,通讯和交通中断。他得知家乡发生地震,情急之下,骑上摩托车就往家里赶,行程1300多公里,更换了4次车胎。他途中一心想着安全地见到亲人,累得看不清路时,就在路边躺一下,单骑36个小时,终于和亲人团聚。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人,有着普通却坚实的信念、普通却极其真挚的情感。这种普通生命中体现出来的尊重生命、人性挺立的精神,无疑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一次拓展和推动,必将为伟大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容和生机。
灾区百姓的坚韧与乐观让人感到平凡中的崇高。在我们救治的重伤员中,大部分都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和家园。治疗期间,有的惊魂未定,有的悲痛欲绝,有的痛苦地哭喊,有的沉默不语,经过精心治疗后,他们大都逐渐恢复了平静与理性。5月17日晚3:15分,我校驻安县医疗队接诊了一名88岁的老人。在地震中,老人的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和五个孙子(孙女)全部遇难,她由于年事已高和道路滑坡被困,直到被武警战士发现并送到野战医院。老人送来时,有气无力,神情呆滞。医疗队员们闻讯纷纷赶来,有的送水,有的喂饭,还有的让老人依靠在自己身上。大家心里都是酸酸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述,也都为老人的将来忧虑。经过3天的治疗,老人基本恢复,要求出院。我来到老人床前,劝她多留几天,部队帮她联络一下,想些办法,安排以后的生活。她一边表示感谢,一边谢绝了我们的好意:“你们很远来到这里,已经尽力了,不能再给你们添负担了。你们还有很多事要做,今天我一定要走了。”“回去后怎么生活呢?”“有邻居在,实在不行就去找领导。”“需要我们做些什么?”“不用了,你们去多救些人吧,你们全是好人。”“有困难和我们联系吧”,说着,我给老人留下了手机号码。
老人接过纸条,认真地装进口袋:“很快就会好的,欢迎你们以后来旅游。”
地震摧毁了灾区人民的家园,但没有摧毁他们的精神家园,地震夺去了他们的亲人、打击了他们生活的希望,但没有动摇他们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憧憬。和老人简短的对话,使我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感慨、升起一种敬意,同时也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崇高与伟大。
我们接收的伤员,治疗结束后,没有在医院滞留,全部返回,有的还设法给医疗队买了锦旗,与医疗队员们依依惜别。
灾区百姓知遇感恩、真情不移,他们关心乡里、依靠政府,他们自救自立、自信自强,他们是受难者,同时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我们的先辈说“多难兴邦”,之所以这么讲,我想,也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些可爱、可亲、可敬的人民。他们和他们所承载的精神品质,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真正希望所在。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真诚地渴望,灾难之后,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二篇:感受崇高2
《邓小平》观后感
会计学院班级110060402学号11006040170姓名 张舒平看完《邓小平》这部教学片,我有很深的感悟和启示。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了邓小平同志的人生、思想和态度。他的思想指引着我们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我党的第二代领导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他有很多的英雄事迹,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无比伟大的贡献。经过视频,我了解到了他推翻“两个凡是”的事件,理论创新的前提,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向实际。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臆断或固定观念出发,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他们之所以能以身作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敢于和能够从实际出发,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就是因为他们真正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高举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旗帜,对先前的各种观念、理论、学说逐一进行检验,修改或者抛弃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过时的东西,不再让那些观念、理论、学说束缚自己的思想与行动。
他也为我们树立了独立思考的观念,不唯书,不唯上,不照搬,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严肃地批判了“左”的思想造成人们头脑僵化的问题,提出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另外,他还恢复了高考制度。恢复高考制度是邓小平复出后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对“文革”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党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正确方面上来,重新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和平等竞争的原则。邓小平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对科学与教育工作的意见。
邓小平同志还有一项重要的成果,就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解决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为那些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冤枉的人们平反。在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问题上,邓小平认为把土地包给租,包给个人都是可以的,这不会影响到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然而有人就是揪住了这个问题不放,而邓小平的回答是让事实说话。他曾经说过“黄猫白猫,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是对人民有好处的措施办法都应该试试。“凤阳县”的大包干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也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指出:“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他指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只有科学技术实现了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的现代化,而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关键是在教育。”他把教育列为当时的头等大事,这个理论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看完《邓小平》,我感受到光荣的使命召唤着我们,党和人民寄厚望于我们。我们要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本着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把自己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三篇:感受崇高直面人生
感受崇高
直面人生
——读《名人传》有感
初二(8)班李婧妍
那天,寒雨纷飞,天昏地暗,于是我拿来了《名人传》消遣时间。不料,故事内容把我深深地吸引住,无法自拔,更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
《名人传》乃出自于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笔下,是一部激发人上进的文学名著,它叙述了三位伟人的一生:德国作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书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一样有他们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但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中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
这部名著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贝多芬的故事。这位音乐大师是在那鲜为人知的困境中磨练出来的。他的一生饱经磨难,身心遭受悲惨命运的摧残,然而正是磨难造就了他的伟大。他的童年可谓悲惨。当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天份后,便常用暴力逼他学音乐,把他关在屋子里练小提琴,从不顾及贝多芬的感受。在贝多芬16岁时,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了,他的父亲也因此成了一个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全都压到贝多芬的身上,使他的脾气变得暴躁古怪。但他却更努力,很快他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了。当他沉浸在音乐和成就带来的欢乐时,他却耳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和痛苦,贝多芬以超人的毅力和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地抗争,使他的音乐更上一层楼,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更是写下了不朽的
《欢乐颂》……
这就是贝多芬的一生,他的一生可说是一部史诗般壮烈的悲剧。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的悲惨人生到老年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给世界创造了快乐!我感到他的人生是崇高的。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对自己作一个深刻的反省。我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磨难也经常阻碍我前进的道路。但与贝多芬相比,我那小小的挫折好比大海里的一粒沙子那样渺小。有好几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为此,我总是躲在家里大哭一场,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甚至自暴自弃。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自己的行为十分幼稚。为什么我不能勇敢地站起来,直面挫折?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感谢上苍给予自己一次“小小苦楚等于激励”的机会,好让我拥有更大的勇气向前迈进。
现在,我每次听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等名曲时,都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随着旋律的起伏而震撼﹑感动。贝多芬大师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了人类社会。他让人们铭记于心的是久传于世的乐章。
在《名人传》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今后我会直面人生,去谱写与凡人非同的命运。
第四篇:平凡中显不凡,普通中见崇高
平凡中显不凡,普通中见崇高
------记我身边的“最美教师”
一切伟大都源于平凡之中,一切崇高也都源于普通之中。
作为教师的我们之所以平凡,是因为我们日常面对的是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和平凡生活。但我们能以挂一身粉尘为荣,勤于辛劳,安于清贫,面对困难仍能乐于兢兢业业地工作。
在我们学校有一位54岁的老党员,老教师。她曾多次被学校、政府评为先进党员、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自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她总是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给他们应得的信任和教诲。她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她带领的班级,学生成绩、纪律、卫生、行为习惯、比赛活动都数全校前列,频频夺得流动红旗,常常受到领导表扬和全体教师好评。因此她带领的班级被学校授誉为“优秀党员示范班”。她是我们中青年教师学习的楷模。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
2010年,我市文件有新规定,凡教龄或年龄其中一项达到条件的教师可以申请退休。这对于已经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们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好机会,错过了也许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好机会了。达到条件的老教师们欣喜不也,都申请退休了。只有刘老师一人达到退休条件却不退休,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三尺讲台,默默无闻的工作。此时刘老师已经51岁,她不但白天上课,为学生批改作业,关注学生的安全......下午下班后还要从站街乘车到清镇为读高中的女儿做晚饭,夜晚在陪同女儿学习的同时她还要写教案。尤其是在冬天,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洗涑好,连早餐也来不及吃就急急忙忙赶车。到了站街下车后随便买两个馒头一吃早餐就算解决了。尽管如此,可她从来没有说过一个“累”字。她既是女儿慈爱的母亲,又是学生最和蔼可亲的妈妈。她为我们年轻人做好了典范和榜样!
倾心奉献,大爱无边。
2012年11月12日,因刘老师在家打扫卫生时右脚被突然掉下的衣柜门砸伤,脚背一处骨折,不能走动。医生要求在家修养,可是没休息几天,刘老师就拖着伤痛的脚回学校坚持给学生上课,一天下来她的右脚脚背就肿大了许多。大家劝她回家修养,她却说:“我心中放不下这些孩子,放不下我的班级。”我想:这简短的语言,朴素的话语就是一个深爱着学生和自己事业的普通教师的心声吧!就是一位老党员,老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内心话吧!刘老师一直拖着伤痛的脚坚持工作,始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她每天乘车早早来到学校上班,中午饭就在学校随便煮点面条吃。上课时,她一步一步,慢慢地、艰难地移动伤痛的脚坚持给学生上课,实在很疼,很累了,就坐在椅子上给学生讲课或批改作业。她经常中午也不休息,不是批改作业就是备课,还和学生谈心聊天,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感召着她的每一位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刘老师用她强烈的责任心和至善大爱的情怀,深深感动、感染着全校师生,让我们看到了最光辉的美,让学生感受到最强大的力量就是爱。
树师德,铸师魂
2013年 1月 10日,自我校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专项学习活动以来,刘老师一直拖着骨折未愈的伤脚坚持准时参加学习,从不迟到或早退。由于学校组织全片区教师在三楼会议室学习,所以每天来学习她都要手扶楼梯扶手,一步一步的,慢慢的从一楼爬到三楼,学习完回家时又一步一步,慢慢从三楼走到一楼。就这样,三层高的楼房,她一天一上一下也要两个来回,而且要坚持五天,真不容易!因为是师德师风活动,必须严格纪律制度,树立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所以虽然天气寒冷,学校会议室没有升火炉,也没有开电炉。然而刘老师骨折未愈的右脚就只包了几层布,套在接着两根绷带的靴底上。每天学习她都要和其他双脚穿保暖靴的教师一样坚持学满8小时,认真记下学习笔记。
一位54岁的老教师,老党员,克服脚痛、脚冷的困难,坚持学习的高尚师德深深地感染着在场学习的每一位领导和老师。刘老师在这次师德师风教育专项学习活动中为我们广大教师树立了高尚的师德风范,她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师德之魂,是我们所有教师学习的榜样。
师德之魂就是师爱,师德之魂就是责任,师德之魂是奉献。刘老师于平凡中见不平凡,普通中见崇高,生动地体现了至善大爱的情怀,强烈的责任意识;体现了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乐于奉献的高尚师德。在她身上,让我们看到了新时期一位老党员,老教师身上闪耀的师德之美,不愧为我们大家心中的─“最美的教师”!
第五篇:质朴中的崇高平凡里的伟大
质朴中的崇高平凡里的伟大
——记寇明碧孝敬公婆先进事迹
她凭一颗质朴的心灵动容合州,她用1600个日夜的辛勤孝感天地。
她质朴无华,却是让瘫痪四载的公公落泪的“床前孝子”;她沉默寡言,却是与骨折住院的婆婆交心的“最佳儿媳”。她是寇明碧,她是丈夫眼中的耀人“明”珠,她是公婆心里的无瑕“碧”玉。
祸从天降,她的抉择让人仰止
今年39岁的寇明碧与41岁的丈夫尹代明二人与婆婆谯玉华、公公尹栋樑同住在南津街望江楼社区南屏西路98号1-1-1,家庭虽然不算富裕,但勤劳的儿子和贤淑的儿媳总能给这个家带来欢乐与温馨,和睦相处的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或许是老天嫉妒他们的幸福,2007年5月的一天,公公尹栋樑突发老梗塞,紧急住进了医院。70多岁的婆婆体弱多病,自己尚且需人照顾,根本无力看护公公,介于此,为了公公的健康,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寇明碧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动容的决定——她放弃了自己干了十几年的工作,一个人默默无闻地揽下了所有的家务及照顾婆婆和住院的公公。
当问到寇明碧她是否后悔自己这个决定时,她说:“那
天我拿着辞职信哭了很久,但我并不后悔,我认为亲情至上。”
情至深处,她的举止催人泪下
公公一住院就是几个月,经过医院的治疗和她的照顾,公公的保住了性命,但公公的后遗症如晴天霹雳般落在了曾经幸福美满的一家人身上——公公全身瘫痪了。
看着只能坐在轮椅上或卧床休息,大小便都要人照顾,吃饭要人喂,语言表达不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伴,婆婆几近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时,寇明碧又一次站了出来。买菜、做饭、喂饭、洗衣、为公公穿衣、洗脸、陪公婆聊天、每天推着轮椅带公公出来散步,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或许这些事情都只是辛苦一下罢了,公公经常大小便失禁,屎尿弄到被褥上。每次寇明碧都二话不说给他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然而,最为难的是搀公公去上厕所。一开始也犹豫不决的寇明碧慢慢地看破了世俗观念,从婆婆手中接下了这个“重活”。一个明媚的下午,公公要上厕所,寇明碧见婆婆还在休息不忍叫醒,她不顾公公的阻拦,只身将公公扶到了厕所,等公公上完厕所后,亲自为公公擦拭。公公身体瘫痪,内心却被儿媳的举止深深地触动了,撕心裂肺的哭声既是为自己的不幸,亦是为自己的万幸。
雪上加霜,她的双肩擎起希望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公公生病一年后,婆婆不小心把右腿摔成股骨骨折,在医院住院三个多月,一年住院手术治疗两次,寇明碧一个人又要照顾公公,又要照顾住院的婆婆,寇明碧一直奔波在家和医院之间,无怨无悔,直到婆婆手术后出院。这下家里又多了一个病人,她要轮流推着轮椅陪老人出来散步,艰辛的日子苍老了她无怨无悔的面庞。
婆婆在家庭遭受变故后很爱唠叨,寇明碧不但从不还
嘴,还心平气和地安慰她,日日与老人交心,事事替婆婆着想。
患难与共,她的执着感动上苍
这位比自己亲生女儿还要亲的儿媳妇,深得两位老人的喜欢,十几年的朝夕相处,她从未和公婆红过脸,尽全力满足老人的要求。她孝敬公婆的故事被社区居民广为传颂。2008至2010年寇明碧连续三年获得社区 “十佳好媳妇”荣誉称号。
有人问她:“你这样做为了什么?值吗?”寇明碧淡淡地一笑,说:“我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只是觉得作为一个人,应该这样做,没有什么值不值的。说实话,已经在一起生活了这么长时间,照顾公公婆婆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哪天突然不干,我心里反倒空落落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患难与共吧!”
或许是她的虔诚感动了上苍,近段时间,公公的病情有了好转,能开口说一些简单的话了,婆婆也能拄着拐杖在家简单行走了。
因亲情牺牲自我,为信念奉献年华。她是一颗在夜间发光的“明”珠,只身撑起了一个家的希望;她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碧”玉,折射出人性最耀眼的光辉。
大爱无声,大善无痕。寇明碧,用她的无私与大爱,用他的执着与坚韧,用他的付出与真心,昭示了质朴中的崇高、平凡里的伟大。